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杂志 北大期刊

Chinese Museum

杂志简介:《中国博物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6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聚焦_传承红色基因的博物馆和纪念馆、理论_前沿、理论_探索、理论_博物馆史、实践_展示与传播、实践_管理与发展、实践_保管与保护...

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
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
国际刊号:1002-9648
国内刊号:11-1462/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19
复合影响因子:0.19
总发文量:1051
总被引量:5249
H指数:27
期刊他引率:1
  • 数字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分析

    作者:祝孔强 刊期:2018年第02期

    文化数据资源因其种类庞杂、数量众多、涉及面广而长期无法形成统一的数字化模式。但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不同领域均有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建设成果。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首次开启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业的国情资料;2011年,财政部和文化部又提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 初论博物馆信息学的形成

    作者:祁庆国 刊期:2018年第02期

    博物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在博物馆行业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过程,与博物馆学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博物馆信息学形成的过程。从基础资源,到常规服务,到运行管理,到学术研究,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层到结构,都在改变、发展,形成了信息化方式的、完整的博物馆架构。可以看到博物馆信息学的对象、范围和作用已经基本清晰...

  • HOLO投影小史——全息成像技术在博物馆应用实践与变革

    作者:方禾 刊期:2018年第02期

    随着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多样化,“全息成像”技术逐渐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发展。该技术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是“模拟凭空投影”技术,主要包括“派佩尔幽灵”反射技术及“holo膜”直接投影技术。前者技术演进逐渐由传统分光玻璃到特殊透明金属箔反射幕再到如今主流的LED屏幕;后者的主要包括“自然隐形幕”、“背投透明幕”及LOD、OLED等技术路线...

  • 数字人文与博物馆

    作者:刘健; 陈晴 刊期:2018年第02期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文社会科学也正在无可避免的受到波及,其中最明显的冲击就是数字人文的出现和迅速成长。那么.博物馆是否需要数字人文的介入?数字人文能否在博物馆中生根开花?这些都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来予以解答。

  • 探索人工智能对博物馆的影响

    作者:布兰登·塞科; 肖福寿 刊期:2018年第02期

    人工智能,是一个充满希望也饱受争议的概念,它正一步步走进我们日常生活。人们说“2015年人工智能走向主流”,毫无疑问,2016年我们将开始看到它在文化空间中的迅猛增长,如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博物馆的收藏、票务和出勤数据领域的影响;机器视觉用于检测和分析图像。这些技术必将给博物馆带来有趣的发现和丰富的...

  • 大英博物馆的虚拟现实技术:对学校和家庭学习所呈现的价值

    作者:朱诺·瑞尔; 利兹·爱德华兹; 胡兴文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15年大英博物馆的三星数字发现中心在博物馆的大中庭举办了一场虚拟现实周末活动。该中心在馆内提供了一系列数字化学习项目。这些活动使用了一大批数字设备和软件作为工具帮助观众学习,尤其注重鼓励观众探索藏品、与藏品互动并形成反馈。这次活动测试了虚拟现实环境在促进观众学习方面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数字学习方面的...

  • 新技术应用对博物馆的改变与影响

    作者:王勇强 刊期:2018年第02期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正在博物馆中,被广泛应用,促进了博物馆发展,提升了观众参观体验,带给博物馆的变化和影响是多方面的。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还会有更多新技术被引入到博物馆,因此有必要对博物馆新技术应用的变化趋势、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必要探讨,以期推动新技术在博物馆中更好地应用。

  •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发言摘要

    刊期:2018年第02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探讨新时代博物馆的职责和使命,促进博物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18年3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和博物馆...

  • 天津早期公立博物馆建设转型初探

    作者:陈卓; 郭辉 刊期:2018年第02期

    天津近代公立博物馆起源于清末“新政”。袁世凯仿照日本大阪商品陈列所建立了天津考工厂,同时直隶工艺总局又学习日本经验筹建了天津教育品陈列馆,呈现出以官方实业机关领导创办和管理的特征。民国初年,严智怡以直隶商品陈列所为依托筹建天津博物院,实现了天津早期公立博物馆建设从博览馆向普通型博物馆发展的转变。天津博物院是今天津博物...

  •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举办展览活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夏松涛 刊期:2018年第02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举办展览活动中面临着办展经费、展馆建设和展览秩序等突出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改造利用旧博物馆、修建展览馆、行政协调、充分利用其他场所空间、成立安保组织、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应急准备等方法,保障了展览活动的顺利开展,对解决当前我国展览活动中的棘手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浅议民族生态博物馆的集群化发展——对广西“1+10”生态博物馆模式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吕埴 刊期:2018年第02期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集群化发展模式是博物馆系统的创造性尝试,为我国其他地区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了范例。回顾十余年来在经营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经验,集群化符合民族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求,它促进专业人才的互动、展示功能的提升和旅游产业的升级。民族生态博物馆宜立足于集群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体系,以理事会为最高...

  • 从“博物馆疲劳”概念出发:参观博物馆的影响因素、检测方法与改善建议

    作者:周婧景 刊期:2018年第02期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从重视“物”的“收藏”、“研究”,逐步转向重视“与观众沟通”,纷纷采用新概念、新方法,投入资源吸引不同受众,以改变观众行为、促成其学习并感到满意。在此背景下,1916年吉尔曼提出的用以描述观众对博物馆倦怠状态的小短语“博物馆疲劳”,在百年间引起一批重要学者的广泛兴趣。对“博物馆疲劳”...

  • 新观众、新方法:试论博物馆的疗愈功能

    作者:王思怡 刊期:2018年第02期

    在超级连接的主题下,博物馆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时代在互联科技的带动下不断飞速发展,而在这种个人时间被急速压缩的情况下,健康成为了社会公众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饱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焦虑、孤独...

  • 法治思维与博物馆治理——对首博的案例研究

    作者:白杰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15年1月《博物馆条例》出台,使博物馆治理有了基本遵循,博物馆行业愈发融入国家法治体系。然而在博物馆治理中树立法治思维,成为博物馆的组织行为,依然任重道远。2016年9月北京市委巡视组针对首都博物馆下达了对“超范围设机构,超编制用干部”的巡视整改通知,限期于2016年12月完成整改任务。首都博物馆通过合法依规开展机构设置工作,既...

  • 中国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反思

    作者:周瑶 刊期:2018年第02期

    近年来,观众研究日益受到博物馆学界的重视。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在方法的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了定量及定性两类研究方法在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方法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定性方法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且研究方法的使用缺乏统一的体系和科学的标准。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