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ademic Monthly

杂志简介:《学术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09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全球化当代学术走向、学林春秋、中青年专家网页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0439-8041
国内刊号:31-1096/C
全年订价:¥ 480.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
复合影响因子:2.44
总发文量:2695
总被引量:28297
H指数:55
引用半衰期:3.7422
立即指数:0.0803
期刊他引率:0.915
平均引文率:20.0766
  • “原意性阐释”还是“理论性阐释”——关于阐释边界的对话

    作者:张江; 奥特弗莱德; 赫费 刊期:2019年第10期

    文本是自在的,自身蕴含着有限的确定意义;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可进行合理的阐释与发挥。但是,确定的意义不能代替开放的理解,理解的开放不能超越合理的规约。是否逾越具体的历史的边界,是衡量阐释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纵观百年以来中外学术史,特别是哲学和文学的学术发展史,阐释有无边界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阐释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并由此展现出两...

  •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作者:吴震; 刘昊 刊期:2019年第10期

    阳明学通过"良知自知""良知自觉""觉即弊去"等命题,突出了良知的主体性原则。然而若过于强调人心的主观内在性,则有可能导致良知主体越过外在伦理规范的制约而一任本心的理论后果,晚明学者指责心学流弊有"情识而肆"等表现,并非无的放矢。不过,阳明在世时对此问题已有所警觉,故其试图通过"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等命题,将良知心体提升为普遍客...

  • 存在与速度——维希留与社会批判理论本体论视域的深化

    作者:卓承芳; 胡大平 刊期:2019年第10期

    海德格尔是"在"之追问的现代形而上学奠基者,技术-经济所导致的物的虚无性以及"在"之切近性消失乃是其中心问题。维希留基于速度对环境相对性和"在"之位移的历史分析打开了后海德格尔虚无主义批判新思路。在维希留看来,交通和通信技术发展至"实时"阶段,时空被还原为电磁波振动所代表的"时间-光","在"之此时此地性被消解,人成为"远程在场",因此,...

  •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治理机制创新

    作者:刘志彪 刊期:2019年第10期

    市场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实施这一项国家战略规划应该首先从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开始。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助于形成一体化发展的统一大市场,依据于强大国内市场可以转换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也有助于进入创新发展轨道。从过去鼓励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转向提倡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治理,建设、完善和创新区域治理机制,是...

  • 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须处理好几类关系

    作者:张学良; 杨羊 刊期:2019年第10期

    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之一,长三角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特点鲜明的区域合作模式,是中国最有条件实现现代化和一体化的区域。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新阶段。基于新阶段这一战略判断和长三角承担的新使命,长三角一体化须妥善处理好"质与量""大与小""同与异""条与块"等几类关系:(1)质与量并行,以经济集...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际经验、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

    作者:陈建军; 黄洁 刊期:2019年第10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中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应积极吸收"成长三角"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从构建区域间合作创新体系和培育共识文化入手,注重发挥"毗邻效应"。在发展模式上,以跨行政区域体制机制协调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引领,联通内外贸易,实现虚实经济共荣。以改革措施的落地、以系统集成为抓手,通过...

  • 城镇化、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异质性——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

    作者:董直庆; 王辉 刊期:2019年第10期

    前沿研究大多关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普遍忽视城镇化是否会通过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影响经济增长。在结合区域经济空间异质性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城镇化的空间经济增长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区域间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且空间异质性突出,经济集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正是地区集聚能力差异引发城镇化的经济增长异质...

  • 大国崛起:东亚模式与中国道路

    作者:张卫国; 王双 刊期:2019年第10期

    大国崛起的维度特征是:现代社会结构基本确立,人均收入和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基础设施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成功实现制度图新变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科学技术进步水平领先,先进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发展空间不断开辟延拓,军事实力持续得以加强,资源环境利用程度高,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同。大国崛起东亚模式除完全符合上述维度特征外,还...

  • 中国社会企业的生成逻辑

    作者:刘志阳; 王陆峰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中国社会企业的生成经历了国营单位、福利企业、非营利组织、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企业等不同历史阶段,其产生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三方互动的历史结果。儒家义利兼顾思想是中国社会企业产生的思想根基,单位办社会体制和政府隐性期待是制度基础,西方社会企业理念传播和中国市民社会发育奠定了参与基础,社会创业的大规模涌现是直接市场条件。中国社会...

  • 批判法律理论的场域——从《秋菊打官司》看批判法律理论的转向

    作者:强世功 刊期:2019年第10期

    本文试图将法学界围绕《秋菊打官司》所形成的批判法律理论置于国际政治场域、国内体制改革的政治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思想场域中,通过学界对《秋菊打官司》的解读,考察批判法律理论放弃了批判立场而走向妥协,并最终形成了古典礼法传统、社会主义政法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法治传统之间的综合的深层原因。批判法律理论走向妥协和综合,...

  • 法治的社会基础——兼对“本土资源论”的新阐释

    作者:王启梁 刊期:2019年第10期

    法治"本土资源论"可以重新阐释为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问题:一是法律和制度是否建立在国家自身的基础上,对本土社会实际具有适应性,这关系到能否实现法治发展的内生性和自主性;二是社会中是否有足够的非正式制度等本土资源,能够促成社会局部和微观领域秩序的形成,以支持法治的推进和法律的实施,或者弥补法律体系本身的不足和缝隙。加强法治的社会...

  • 新中国七十年大陆文化研究的演进逻辑及其反思

    作者:肖伟胜 刊期:2019年第10期

    回顾新中国七十年大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以1990年代中期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传入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之前的文化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传统经典文本或中西文化思维比较之类问题,对文化持有一种精英主义态度;之后转向于主要研究大众文化和大众社会,将文化视为一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这种转向实际暗含着学术范式的转换...

  •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异——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演变及其理论思考

    作者:汪正龙 刊期:2019年第10期

    新中国头三十年纸质文化和播放媒体(广播、收音机)占据主导地位。报纸、图书、广播是读者阅读或信息获取的主渠道。新时期以来,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以及电影的产业化改革,我国进入了图像时代。图像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文学类型,也改变了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图像摆脱了对叙事的依附地位,出现了越来越多文图合一的复合文本,它们追求可...

  •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新时期”之回顾及“新时代”之展望

    作者:郭勇健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49-1989年,中国学者将美学理解为"美的学问";1990年至今,"审美学"成为最主要的美学理解。近年来,"主体间性"成了中国美学界的一个关键词,或可作为回顾"新时期"美学和展望"新时代"美学的一个瞭望台。在哲学基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现象学的涌入,中国当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已悄然发生。"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美学成果如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

  • 想象的理性——马克思美学体系中隐喻的认知维度

    作者:李立 刊期:2019年第10期

    从美学角度审视,隐喻是马克思介入文艺问题的一种独特认知方式,同时也是后世学者探究马克思美学思想构成及其演进脉络的重要路径。以视觉隐喻、有机体隐喻、"基础-上层建筑"隐喻三大隐喻系统的复杂关联为表征,马克思美学思想既呈现出从特定文艺视域向社会历史视域的开放与转换,又呈现出社会历史视域中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交叠互通。马克思美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