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30 00:47:28

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第1篇

笔者供职于一家公开发行的高职学报,通过自己的编辑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切磋,通过对相当数量编辑校对稿的审视,通过一些作者的意见反馈,发现在编辑过程中的稿件修改环节,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感到有探讨、交流的必要。 

由于有些编辑充分尊重作者原作的意识不强,或者唯恐自己的编辑工作不够周全,以及受自己编辑水平所限(专业知识方面、文字修养方面)和顾虑影响刊物的质量等原因,一些责任编辑在对拟刊用稿的处理,存在过度修改的情况。其中有的情况笔者也曾有过。现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罗列于后,并加以分析,以资共同探讨。 

一、修改强迫症 

有些期刊编辑习惯性地喜欢无度地修改作者的论文,好像不动一下“刀子”就无从体现自己的水平;好像不在稿件上留下点点“朱批”,稿子就不曾经过校改。于是就喜欢以自己的口味为标准,能不改的也要改,特别是对一些年轻作者的论文,随意“划拉”或填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包容之心,连一些可以通融的小地方也不肯放过,看似认真负责,实则呈现出一种“修改强迫症”的倾向。具体表现由下列例子可见一斑。 

比如,有的编辑在编校文稿的过程中,喜欢对一些近义词作不必要的替换:比如,“调查对象(为)休宁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教师……”,有编辑用“是”替代“为”,似多此一举。再比如,在“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句子中,有编辑用“做”替代“搞”;在“经过医学研究生教育方法、管理制度、导师(等)层面的革新……”句子中,有编辑用“多”替代“等”,这些修改意义其实都不大。 

实在没有改的了,有些编辑甚至在结构助词“的”的使用上也喜欢作无谓的修改。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的”的使用呈现出一种可以有,也可以无的情况,常常因作者的行文习惯所决定。有些编辑面对稿件时,喜欢刻意纠结:作者论文中有“的”的时候,他就将其去掉;作者论文中没有“的”的时候,他却将其添上,这就实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 

请看下列句子: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加……”“传统(的)公文写作……”“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共青团工作不被独立学院(的)高层领导重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等。笔者认为,这些句子中的“的”字,无论有与无,都无伤大雅,不必斤斤计较。 

二、将自己的行文习惯强加给作者 

诚然,“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修改不可无度。比如,“独立学院共青团近些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果你非要按照自己的行文习惯将其改成:“近些年来,独立学院共青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有多大意义?既不能提升论文的学术性,也未能令文句更通畅。何苦来? 

再比如,有这样一段话:“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得日益紧密,学生在工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写作较多……”有编辑将其修改为:“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日益紧密结合,学生在工学过程中写作的针对性较多……”仅仅是将“结合得日益紧密”修改为“日益紧密结合”。这仅仅是一个行文习惯的问题,编辑不应该将自己的习惯强加给作者。 

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行文习惯。不能因为是编辑,有修改权,就将自己的行文习惯强加给作者。同样,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有不少时候,对作者论文能做出某种“修改”,并不一定能表明编辑就一定高明;反过来,能理解作者,具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能对作者提出具体修改的意见,而不是越俎代庖,对编辑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无事生非” 

如果变动几个词,换一下表述方式,对论文相关内容的表达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提升,语句的流畅度也无明显的改善,却偏要去删改,其修改的动作,或多或少就呈现出一种“无事生非”的态势。 

比如,“所推荐的书目要易于搜寻,是普及本,而不能是孤本、珍本等。特别是在地方院校里,要注意在所在学校已有的图书中推荐”。有编辑将“要注意在所”删去,改为“尽量”,看似语气通达了,但对内容的表达并无实质上的提升,反而抹去了其中强调的意味。 

比如,“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专业要求……”有编辑将其修改为:“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要依据专业要求……”仅仅是将什么的“开设”前置。完全多此一举。 

比如,“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实践课程,但课时基本被语、数课程占用,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则从未开设过”。有编辑的修改就是换了两个词序,修改为:“虽然学校开设了艺术实践课程,但课时基本被语、数课程占用,从未开设过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将“学校虽然”改为“虽然学校”;将“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则从未开设过”改为“从未开设过外语和综合实践课”。这种修改,其实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比如,“这里所说的人文环境,……也包含导师对学习者生活、科研、临床方方面面的人文关怀与人文引导”。有的编辑非要用“等方面”去替代“方方面面”,在笔者看来,确实有点儿“无事生非”了。 

四、代替作者作文 

对一些年轻作者的论文,编辑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为了扶持年轻作者,既然决定刊用,有些编辑不是明确地给作者提出建议,请作者自己修改,而是为了省去稿件来来往往的麻烦,随意地将自己的一些泛泛之论填进去充数,或者随意删节,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年轻作者的成长,也会给编辑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给期刊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学历虽然不是衡量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是制约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会出现观念和行动的落后,成为课程改革的‘抵触者’或者‘被动执行者’”。经过一位编辑之手,竟然改成“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教育教学观念和行动的落后,成为课程改革的‘抵触者’或者‘被动执行者’”。经编辑如此替作者行文,编辑可能认为行文简洁了,但原文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却完全失去。 

再比如,“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在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与多名独立学院共青团干部进行过探讨”。这段话被一位编辑修改为:“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在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与很多独立学院共青团干部进行过探讨。”抹去了“原因”,估计是这位编辑认为,只能针对问题,不能针对问题的原因。可原文探寻的正是原因,问题已经在前文作了罗列。另外,将原文中的“多位”改为“很多”,估计编辑是认为,“很多”才足以说明问题,但事实是否真的“很多”呢? 

再如,“调研发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准入门槛低,选拔机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出路模糊,流动性大等。有的团干部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团情团史,缺乏扎实的团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 

平心而论,这段论述,逻辑是成立的,表达是清楚的,但有的编辑却大动干戈,修改成:“调研发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准入门槛低,选拔机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发展平台,流动性大等。有的团干部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团情团史,缺乏扎实共青团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如此修改,改得好与不好我们姑且不论,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代替作者作文的倾向十分明显。代作者作文,自己辛苦不说,抹杀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和学术个性,且并不能确保一定正确,作者也未必领情。 

五、有违作者意图的误改 

一个期刊编辑文字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也不可能做到全覆盖。如果动辄下“刀子”,草草修改之,难免会出现误改,重则对原作造成破坏,轻则贻笑大方。 

比如,“这与用人单位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需求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也违背了工学结合的初衷”。有编辑将“初衷”修改为“要求”。“初衷”在这里有“原始要求”的含义,以“要求”替换之,显然有失偏颇。 

比如,“学生自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对应用文接触较多,从而形成一种认识,觉得不用系统学习也能使用和规范操作”。有编辑将原句修改成“学生自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对应用文接触较多,从而形成一种认识,觉得不用系统学习也能写作应用文”,将“使用和规范操作”,用“写作应用文”替代,将原文的两层意思缩减为一层意思;将原文较严密的表达修改成较笼统的表达。 

再如,“教育实习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感受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逐渐培养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过程,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段话中,编辑将“感受”修改为“实现”是一个错误。因为实习生只能是感受,并不能实现。 

另外,“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等,为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或康复训练”。编辑将“康复机构”修改为“康复医院”也有误,因为“康复机构”的内涵大于“康复医院”。 

六、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尊重作者、保持原作的原创性和行文风格,以及学术气质方面,还是从有利于作者和编者的水平共同提高方面,或者避免编辑失误等多方面看,编辑动笔修改论文都是一件应该慎重对待的事。编辑的“笔锋”所向,当有规矩,有原则。 

笔者认为,对处于拟刊用阶段的论文稿件,应尽量尊重作者,能不改的尽量不改。这样才能在不影响内容表述的同时,保持作者原有的行文风格,论述方式和论述思路。修改是以“修”为主,而不是以“改”为主。编辑对拟刊用论文的修改,主要是纠正字词句的笔误,并把不合理的、不合常规的东西转变为读者可以理解的东西,而不应该是代作者作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编辑的义务和权力是根据相关编辑要求对论文进行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修正”,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增添或删除内容,呈现出一种“越权”的态势。这样不仅不尊重作者,也不利于作者的提高,且并不能保证编辑增删的内容就一定正确。为此,对问题较多的稿件,编辑有权否定稿件,有权力指出稿件存在的问题,要求自己作者修改,但无权力、也无义务根据自己的难免存在偏见的判断和认识,以及某种需要作过多的修改与增删。 

【参考文献】 

[1]王亚.撰写科技论文的一般规则[J].焊接学报,2007(10). 

[2]吴晓红.学术论文题名的语法规范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040. 

[3]张国范,王萍;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4]胡昌军,胡昌标.科技学术论文题名应言简意赅[J].编辑学报,2005(02). 

[5]张品纯;科普期刊出版产业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学术期刊论文第2篇

关键词:转述动词 文学类学术论文 中国作者 英语本族语作者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学术期刊论文第3篇

一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及其伦理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显然,这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的新部署。可以认为,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部署和要求既明确了发展方向,又找到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显性地表征着文化发展的高度和强度,学术期刊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期刊向好的善的方向发展,则文化向好的善的方向发展,并真正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好的善的是伦理的和道德的,也是数千年来人们苦苦追求的价值目标。显然,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既需要良性的社会伦理环境,也需要良性的发展和伦理性的发展。只有当中国学术期刊不仅在数量上成为世界大国,而且其学术水平也成为世界强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推动发展和进步,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道德追求的标杆,即中国学术期刊既追寻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又在学术界、期刊界树立良好的伦理形象,其时作为中国文化力量最核心部分的中国学术期刊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学术期刊自身也才能真正获得大发展大繁荣。目前中国各类学术期刊数量众多,其中各类纸质期刊(连续出版物)万余种,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也有5000余种。在学术期刊中,根据分类标准的差异,既包含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为学报),又包括科技类学术期刊和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等多种类型。就各类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而言,可谓量大面广,质量不断提升。据统计,2013年中国共计发表国际科技论文近20万篇(不含港澳地区),中国作者在国内2000种科技期刊上共近70万篇。中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雄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科技期刊与人文社科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升。显然,中国学术期刊已经实现翻天覆地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从学术论文创造者即作者的角度看,发表学术论文已经成为各高校师生、各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天经地义的学术责任,国内国外概莫能外。对于学术论文的意义,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前主编D.Kennedy博士曾经有过精彩的说明:我们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在撰写论文之前,就什么也不算;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①。国际著名生态学家RicgardKarban在他的著作《如何做生态学》中认为“学术论文是学术界的硬通货”②。可见,学术论文不仅是作者学术思想的显性标志,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基本材料,学术期刊的伦理发展与学术论文的道德追求高度契合。近年来,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也发展了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既传承了优秀的文化本源,又创造了丰富的知识基元。但是,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只有当好的善的因素高度集合才可能产生良性的发展,即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是伦理性的发展。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屡禁不止的学术不端、学术抄袭等现象即是非伦理性、非道德性的社会现象之一,深究其原因,也绝非只是作者的道德问题。此外,各类期刊评价体系形成的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水岭式的差别,以及评价标准上的不完备造成了不同期刊发展机会的不对等。从期刊评价的角度看,期刊论文被引用、第三方评价等维度构成了期刊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下载率、二次文献收录、被国外主要数据库收录(科技期刊)等③,指标不可谓不全面,也很具有代表性,但是各个指标数据的产生其实具有更多的复杂性,比如地域性差异,北京、上海期刊众多,其中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相较于西部落后地区期刊论文自然会更大,又比如期刊单位地位的差异也形成了机会不均等,985高校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相较于普通高校期刊论文也会更大,因此各期刊产生的数据自然不完全反映学术期刊本身的质量与水平。可以认为,目前学术期刊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困扰因素,其中伦理性问题应视为主要因素之一。

二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伦理边界

学术期刊发展具有深刻的伦理性,中国学术期刊需要良性的伦理性发展。从伦理学的视角看,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要求、能够引导社会不断进步、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学术期刊是符合道德追求的优秀学术期刊,也是良性的伦理性的学术期刊。从这个角度分析,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是对中国学术期刊的道德追求,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伦理底线和边界。1.制度性伦理制度性伦理也称主流制度伦理,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所形成的伦理环境,也是国家或社会推崇的主流道德性伦理追求。从学术期刊的视角出发,制度性伦理主要体现于文化性制度伦理,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和期刊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新闻文化出版的各项规定、规范都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制度空间,只有当这样的制度空间有利于引导和规范期刊的良性发展,才是伦理性和符合社会道德追求的制度空间。《关于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出台在国内学术界、期刊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赵大良等期刊界众多专家引用大量文献和事实对《办法》提出了质疑,笔者也认为,改革必须遵循和服从发展的方向,《办法》的搁浅也用事实证明它并不能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良性的制度性伦理空间,甚至可能导致学术期刊逐渐走向死亡,因此不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制度并不是伦理性的制度保障。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需要自由良性的制度空间保障,没有制度空间,学术期刊将不断萎缩。在制度空间中,期刊可以向善发展,也可以向恶发展,这与制度伦理的引导机制相关。从这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良性的制度保障及制度伦理引导。制度经济学奠基人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的行动控制个人的行为。这种从新制度经济学上对制度内涵的理解意义深刻,凡是制度都具有某种“集体”意志,不管这种“集体”是国家、集团还是规模更小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都无不如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制度是在集体意志下形成的文化生产、选择、传播的规范体系,这种规范体系试图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些理性的航道,无论是威权社会中的文化统治还是民主社会的文化“契约形式”或文化“契约关系”,都离不开“集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导向意图。这样,善的制度可能在一定意义上推至“集体意志”善化的层次。若非集体意志在文化的价值选择上具有良善愿望,就不可能产生制度性伦理的善。显然,文化作为人的“类本质”的一种阐明,它内含着对文化制度的伦理要求———文化制度应该而且可能从善而建构。只有当对于学术期刊发展的善成为制度构建的向度时,中国学术期刊才不至于背向人而“发展”,学术期刊的生产者们才能在学术期刊的发展中成为目的性而非工具性的人。可以认为,“集体意志”的制度伦理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本源,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伦理边界,只有边界明晰的善的“制度”才有利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大发展大繁荣。2.价值性伦理价值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源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也包涵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发展。价值既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中国学术期刊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其根本的价值在于以固化的形式继承、创造和发展文化。学术思想是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其学术思想无不以文化元素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而学术论文是学术思想的物质表现,学术期刊则是学术论文或学术思想的物质载体。因此学术期刊的发展繁荣又“类本质”于学术思想的价值目的性。可见,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发展方针以及办刊理念就是其价值的哲学表达形式。中国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于具有灿烂文明的国度,继承传统文化的本源性、繁荣学术思想的未来性以及培养学术人才的前瞻性应成为其根本的价值判断,也是吸引、选择和引导作者与学术方向的重要路径。这样的路径和价值选择必须具备伦理性的诉求,也即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发展方针和办刊理念必须符合发展与进步这一伦理标准,这是学术期刊发展又一伦理边界。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虽然明确反对全盘西化,但他明确提倡文化发展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中国文化要“成为一种世界文化。如果不能成为世界文化则根本不能存在,若似可以存在,当然不能仅只使用于中国文化,而须成为世界文化”。①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作为文化一部分的学术期刊也同样如此。中国学术期刊数量众多,影响发展的因素也同样众多,因此不同类型或者同一类型期刊的发展模式各异,但不论何种发展模式或路径都必须是对外开放的,开放性是任何系统生存与发展的伦理尺度,也是系统价值生成的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说,开放的系统才是进步的系统,开放的系统才是伦理的善的系统。因此,中国学术期刊无论是在观念上(办刊宗旨、发展方针以及办刊理念),还是在办刊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开放性的思维。

三学术期刊伦理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学术期刊论文第4篇

关键词:台湾;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期刊评价机制

[JP2]中图分类号:G237.5;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64-07

Abstract:Taiwan academic journals online database as a platform to retrieve 75 sports periodicals of sports science study, using literature, statistics, logic, induc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tegorization, publishing characteristics, editing feature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of the 75 kinds of journals. The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1) of all the 75 journals, there are 25 published by various sports associations, 31 by university sports departments, 13 by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and the left 6 by sports institutes. 2) Taiw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sponsors, highly targeted journal content, long publication cycle, short founding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orientation. Also 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journal title, format and length, editing and peer review, and outlay for periodical run. 3) A brief overview is given on Taiwan sports TSSCI source journals, and Taiwan sports journal rating system is describ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index, reference index, questionnaire, expert review.

Key words:Taiwan; sport academic journal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jour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也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1],在于交流、探讨、争鸣。认识与掌握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术期刊的类型、特点等概况不仅有利于推进两岸学术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学者展开更多的学术信息互动。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加深与研究的系统科学化,体育类期刊不仅承载着体育发展的最新研究趋势,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践行体育价值的时代重任。近2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台湾各种体育类期刊竞相迸发,创办了如《运动与游憩研究》《休闲暨观光产业研究》《休闲运动期刊》《运动健康休闲报》《运动文化研究》《台湾水域运动学报》《运动与观光研究》等一系列融合时展、凸显当下体育研究热点的体育期刊。本研究以台湾的体育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台湾体育类期刊的类型、编辑出版特点、期刊的评价机制,为我们更加深刻、细致、准确地认识与了解我国台湾地区体育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1 台湾体育学术期刊概述

台湾体育学术资源作为我国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体育科研人员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对体育研究的深入,台湾创办了一些以体育新兴领域研究报道为主的体育学术期刊。本研究以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为平台,以检索到的体育学中75种体育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归纳台湾体育类期刊发现,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呈现出创办单位多元化、研究学科具体化、期刊面向国际化等特征,如创办单位涉及台湾各种体育学会以及各大学体育系、体育室,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休闲保健、运动传播、观光休闲、户外游憩等新兴领域,并且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和《Annu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等面向国际的体育期刊,无论是期刊的创办单位,还是期刊的研究领域,都一定程度折射出台湾地区体育学术研究的外貌。

2 台湾75种体育类学术期刊具体分类

2.1 以各种体育学会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

体育学会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体育学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2]。台湾共有18种不同学科领域的体育学会,共创办了25种体育学术期刊(详见表1)。

2.2 以大学体育系、体育室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

台湾的《大学法》第十一条规定,大学设体育室(系)负责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相关事宜,一般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担任其主任。同时,台湾大学体育系、体育室也是产生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力量,共创办体育类期刊31种(详见表2)。

2.5 以海峡两岸体育为研究主题的体育期刊及论文集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拓宽两岸科研人员科研视野、增加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受到两岸人民及政府的高度关注[3]。随着近年来两岸体育相关领域合作发展,促成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海峡两岸体育会议与论坛的召开,也形成了一批具有现实价值的科研成果。海峡两岸体育研究学会2006年出版《海峡两岸体育运动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出版《两岸体育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两岸体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出版《2009年两岸运动观光产业暨体育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与2014出版了《两岸体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出版《2011年运动产业经营暨运动产品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此外,于2007年创办的《海峡两岸体育研究学报》是两岸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对于促进两岸体育学术交流意义重大。

3 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特征

3.1 主办单位多元化

创刊单位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台湾地区体育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可对台湾地区体育研究的层次窥斑知豹。通过对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创刊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在各种体育相关领域的体育学会共有18种,如台湾体育学会、身体文化学会、中华观光管理学会等,共创办各自领域体育类期刊25种;以大学体育系、体育室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31种,涉及台湾大学体育室、辅仁大学体育学系等近30所高校体育室或体育学系,基本覆盖了台湾主要大学;以大学或技术学院为出版单位的体育类学术期刊13种;以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6种。这75种体育类期刊基本上覆盖了台湾的体育学术研究单位。

3.2 期刊内容指向性强

期刊的名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一体育的研究领域。我国大陆认定的16中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以《××体育学院学报》命名居多,刊载内容一般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体育传统武术、体育教育训练学等版块。与分版块相比,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名字更加具体,研究内容指向性更强,如身体文化学会主办的《运动文化研究》只是针对身体与文化的研究,《幼儿运动游戏年刊》只针对幼儿体育,《台湾运动心理学报》只刊载运动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以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刊载的文章侧重于本学科领域。此外,对于以大学体育系、体育室为出版单位的体育学术期刊而言,刊载的文章学科跨度较大,呈现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定量研究并重的局面。

3.3 期刊出版周期长

通常意义上期刊出版周期短,则学科领域研究动态报道及时。但是通过对台湾74种体育类期刊的出版周期统计发现,所有期刊出版以半年刊、年刊、季刊为主(《中正体育学刊》不算其中),其中以季刊为出版频率的体育类期刊16种(占21.62%),以半年刊为出版频率的体育类期刊20种(占27.03%),以年刊为出版频率的体育类期刊38种(51.35%)。可见台湾地区体育类期刊出版周期较长,旬刊、月刊、双月刊的体育类期刊几乎没有。

3.4 期刊历史短

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发展呈现起伏状态,创刊最早的为1979年台湾体育学会主办的《体育学报》,期刊历史为35年,创刊最晚的是2014年运动生物力学学会主办的《运动表现期刊》,期刊历史2年。在1979至2000年之间,创刊的期刊只有7种(占9.33%),分别是《体育学报》《中华体育季刊》《户外游憩研究》《政大体育研究》《观光休闲学报》《观光研究学报》《台大体育》。从2000年至今,创办的期刊的有68种(占90.67%),部分期刊一定程度上与体育热点问题有关。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体育类期刊创刊时间较晚,期刊历史短。

3.5 期刊面向国际化

提高国内期刊品质与国际化,是提升期刊国际化影响力的重要方法。在本研究统计的台湾75种体育类期刊中,有两种是面向国际化的英文期刊,分别是体育运动管理学会主办的《Asian Sports Management Review》(亚洲运动管理评论)与中兴大学运动与健康管理研究所创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前者为半年刊,每期刊文5或6篇不等,后者为季刊,每期刊文2或3篇不等。此外,由台湾大专体育院校总会创办的《Annu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共发行4期,目前已经停刊。

4 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特点

4.1 刊名

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刊名往往体现了研究内容的专业性,能够表征研究的内容。如《运动生理暨体能学报》《体育运动与Amos统计应用期刊》《运动休闲管理学报》等。而由各种体育学会、高校体育室、体育系主办的刊物多带以“学刊” 或“学报”二字命名。以季刊、年刊、期刊直接命名的期刊的也有出现,如《中华体育季刊》、《幼儿运动游戏年刊》、《华人运动生物力学期刊》。此外,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的出版制度相对自由,出版单位可自行决定是否出刊或者停刊,一些体育类期刊也存在变更刊期与刊名的现象。

4.2 格式与篇幅

随机查阅包括《体育学报》《政大体育研究》《中华体育季刊》等涉及各体育学会、大学体育室、研究中心出版单位的10余种期刊的刊文格式与篇幅,结果显示:所刊论文总体格式都包含题名、作者、作者单位、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收稿日期、基金资助、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在参考文献的规范上台湾使用著者加出版年的格式,与大陆略有不同。在期刊刊文的篇幅上,论文比较系统完整,期刊对于论文的字数也没有限制,高质量、原创性的论文一般在2.5字至3万字左右,由于文章篇幅长,期刊的刊文数量相对较少。此外,对于像《运动文学》这类具有鲜明特色的期刊格式与其化期刊格式的差异较大,它所刊文章以诗体格式、叙事性的小文章为主,篇幅很短。所以,刊物的内容指向性也决定了刊文的特色。

台湾地区的学术期刊非常注重期刊编审制度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外稿率、退稿率及外审制上[4]。2009年台湾《资料库收录期刊基本评量标准》对编辑作业部分做出严格规定,通过“内编比率”、“退稿率”的比率得分以及审稿人匿名、送审稿件匿名得分评价对期刊进行考量,如期刊刊载内稿过半将会大额度减分[5]。台湾地区体育类学术期刊通常设编审委员会负责审查稿件,一般由主办单位的专家学者担任编辑。以国立体育大学创办的《台湾体育学术研究》为例,《台湾体育学术研究》设编辑委员会负责征稿、审查、编辑出版等事宜,设置总编辑一名,负责统筹期刊发行;设主编一名,负责审阅编辑业务及召开编辑会议;设学术领域编辑一名,负责提名评阅者审查稿件。审稿首先由执行编辑进行查看,不符合格式者退修,合格稿件经主编初审后,分配领域编辑进行初审。对于原创性论文由领域编辑依其主题构架请两位编辑委员进行复审,若一位审查意见为修改再审,另一位审查意见为不宜刊登,则交给领域编辑裁决,予以退稿或者第三位审查委员审稿。

4.4 办刊经费

台湾体育类期刊的办刊经费由办刊单位统筹,如若是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TSSCI)来源期刊,还会获得“国科会”的期刊审查补助经费,如《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台湾体育类期刊一般不收版面费与审稿费,同时也无稿酬,只是赠送一册期刊。

5 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评价机制

5.1 台湾体育类TSSCI来源期刊

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台湾于在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建立的评价理念的影响下于1992年开始引入美国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体系,并于1996年起对各类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比,在1998年完成了各类期刊的首次评比,随后又建立了“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TSSCI)。台湾的TSSCI相当于大陆的CSSCI。与大陆的 CSSCI 不同的是,台湾地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每年都会召开期刊评审委员会联席会议,依据“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期刊收录实施方案”,对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比,赋予“刊登论文之学术水平”“评审制度”“主编之学术成就”“内稿比率”“编排校对”等 5 个一级指标和综合评述的权重,以便调整各年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名单[6]。在 TSSCI 期刊评选指标中明确标明:退稿率一项高于70%的可以得满分 12 分,低于 30%的则为 0 分,30%~50%得8分;审稿人匿名可得满分 4 分,送审稿件匿名也可得满分4分[7]。台湾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首次公布了TSSCI来源期刊,但体育类学术期刊无一入选。在以后的每年的TSSCI期刊评选中,2008年户外游憩学会创办的《户外游憩研究》入选TSSCI来源刊,2015年台湾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TSSCI来源刊的目录中,《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户外游憩研究》《观光休闲学报》入选。

5.2 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评级具体方法

为掌握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状况,提升学术品质,建立可靠的期刊评价制度,台湾科技部人文司于2011年制定了《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期刊评比实施方案》,以期建立新的评价制度。相较于每年一次以格式为主的TSSCI期刊名单来讲,期刊评比较为重视实质内容审查,一般三年一次评比。在期刊评级过程中,体育类期刊隶属于教育学门,体育类期刊的等级评定与教育学门期刊评定一致,主要通过客观评量指标(30%)与品质评量指标(70%)两大指标进行评定,前者包括形式指标(6%)、引用指标(24%),后者包含问卷调查(35%)与学门专家审查(35%)。各指标具体如下:

1)形式指标(6%):指期刊出版形式的优劣,具体包括期刊格式(目次,出版事项及论文撰写格式指引说明)、论文格式(篇名、作者、摘要、关键词及引用文献规范)、编辑作业(编辑会议召开、稿件处理情况与审查作业)、刊行作业(出刊频率、论文篇数)四大部分。此外,还订有打分要求(加分项目与减分项目),延误出刊、内稿比率及编辑体例不统一为减分项目,收录于国际期刊为加分项目。三级指标各项权重为期刊格式10分,论文格式34分,编辑作业38分,刊行作业18分,满分100分。

2)引用指标(24%):通过资料库统计出期刊文章被引用次数并计算其影响系数,其中期刊影响系数占引用指标的80%,博士论文影响系数占引用指标的20%,期刊论文与博士论文影响系数不包括作者自我引用部分。期刊X(如2010年)年影响系数=该期刊过去5年(2005~2009)出版的论文在X年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过去5年(2005~2009年)出版的论文总数,一般以五年为计算期距,博士论文引用影响系数与上述一致,计算出影响系数后,再以80%、20%比例得到一个影响系数的总分。各期刊通过计算公式计算出影响系数,经比例转换后获得一分值,为了避免转化后分数落差过大,造成单项成绩对期刊排名影响过大,期刊影响系数计算加入了级距配分方式。这两种方式各占引用指标的50%,合计后为引用指标总成绩。具体为:

比例计分:A期刊的影响系数得分=A期刊的影响系数除以同学科中最高的影响系数,再乘以引用指标配分50%。

级距计分:对学科中参与评比的期刊数量进行级距上的配分。如果某学科有7种期刊参与评比,将总分100分除以7,然后可得出7级距的分数。影响系数最高的期刊为1,得分100分,其余的依次类推(见表5),此项得分占引用指标配分的50%。最后,将比例计分与级距计分合并,得出引用指标总成绩(详见图1算分流程图)。

3)问卷调查(30%):问卷调查的对象由台湾科技部人才资料库提供,包括近十年曾经申请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的名单,并把此名单交给各学科支持人或者共同主持人进行名单的增补。问卷通过E-mail统一发送给被调查者,并使用专属的账号、密码登入系统进行填答,参评期刊在问卷调查中随机排列。之后由某一大学研究所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问卷分为调查者基本资料与题目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资料包括:a学术年资,b职称,c任职学校或机构,d是否投过或审查过华人学术期刊,e有无使用华人电子期刊的习惯,f近五年有没有执行过国科会或校外机构的研究计划;第二部分题目包括:a是否熟悉上述期刊,b您是否三年内担任上列过期刊编委,c您认为这份期刊对学术贡献或发展的指标作用为何?d您认为这份期刊的论文品质如何,e 请您对列出的期刊进行总体评估(核心问题)。

每参评期刊须由被调查者回答a、b、c、d、e五道题,第一题为您是否熟悉上述期刊,回答设置为“熟悉”、“普通”、“不熟悉”三种,被调查者填答“熟悉”或者“普通”才予以计分,回答“不熟悉”不予以计分。第二题为是否三年内担任上列过期刊编委,回答设置“是”和“否”。 第三、四、五题与c、d、e三题是同一题,回答设置“优质”、“良好”、“尚可”,“不佳”四个选项。

问卷分数计算:计分这部分是对于问卷第二部分来讲的。被调查者回答为“熟悉”,“普通”进入计分,回答“不熟悉”不计分。期刊在c、d、e三题中有加权处理,c与d二题加权为25%,e题加权为50%(优质4分,良好3分,尚可2分,不佳1分)。为了方便与其他各项指标合为100分,将问卷的得分转为百分制。

4)学门专家审查与分级会议(35%):学门专家审查原则上由各学门召集9至14名专家组成,每参评期刊有两位委员进行实质内容审查,审查结果、意见与同学门专家审查共同构成对期刊的综合评定。学门专家审查包括书面初审与复审会议,前者是对期刊的书面品质进行书面审查,后者由初审委员及课题主持人组成,就参评期刊的实质内容进行探讨,进行成绩评定。具体为评审制度及其运作占30%,三年内刊文的品质占50%,主编、编辑委员会与审稿委员的学术成就占20%。分级会议由各学门主持人或共同主持人,2至3人的专家审查委员及1名外部委员(非本学门)组成。对参评期刊的各项指标评审结果进行期刊分级,以A级、B级、C级、D级四级为原则。

在2014年台湾最新的《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报告》中,体育类学术期刊中A级期刊3种,为《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运动生理暨体能学报》;B级期刊6种,为《运动文化研究》《中华体育季刊》《运动教练科学》《大专体育》《嘉大体育健康休闲期刊》《台湾体育学术研究》;C级期刊4种,为《身体文化学报》《淡江体育学刊》《华人运动生物力学期刊》《台湾运动教育学报》;D级期刊3种,为《屏东教大运动科学学刊》《台东大学体育学报》《屏东教大体育》,4级期刊中《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为TSSCI来源期刊。 [HJ2mm]

6 启示

对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特征、编辑出版特点以

及评级方法进行分析,利于我们详细、准确地认识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特点。

通过梳理发现,台湾体育类期刊中既有高水平学术,又有“接地气”的体育期刊。除了《体育学报》《大专体育学刊》之类的TSSCI期刊外,还有例如《运动文学》这样面向以学生为主的期刊。体育学术期刊在于传播体育最新研究动态,也在于激发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对于大陆,目前以学生为主创办的体育类期刊还比较少,如何通过创办面向学生的体育类期刊来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是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的一个思路;其次,刊物研究领域分类具体化。本统计湾共有18种不同学科领域的体育学会,共创办了25种体育学术期刊,且期刊研究具体化,基本上每种学会都有自己的刊物,研究内容指向性强,如在休闲保健、运动传播、观光休闲、户外游憩、运动管理等具体领域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分出许多学科领域的学会,但是各学会几无自己的刊物。虽然大陆与台湾的出版制度存在差异,但为了体育学术领域研究的专门化发展,体育学会应该尝试创办自己领域的专门刊物,促进研究的专门化。通过对台湾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回顾,提出上述两个问题,供各位体育人讨论。

参考文献:

[1]乔家君,刘晨光.我国学术期刊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5):130-143.

[2]田麦久.亲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30年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1,31(1):8-9.

[3]兰自力,谢军,骆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576-579.

[4]张丽珍.台湾地区教育学术期刊基本状况与编辑出版特点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95-98.

[5]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期刊收录实施方案[EB/OL]. http:///ssrc.sinica.edu.tw

学术期刊论文第5篇

话语权可以概括为话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和走向。话语的内部构成要素发生作用,塑造出特定的话语形态。因此,话语权的掌握者决定着学术舆论的走向及学术研究的指向。拥有学术期刊的话语权,是我国学术界能否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能否贡献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学术理论观点的关键问题。研究人员一方面通过学术期刊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学术期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供国内外同行参考、讨论,同时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学术期刊国际话语系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而规则存在于话语实践中。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制度、学术规制和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和发展现状。

二、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缺位的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对人类认知的改观和行为的指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由于缺乏历史沉淀及现有制度、管理方式弊端等原因导致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缺位,学术研究独创性缺乏、期刊评价体系不合理、期刊管理模式不科学是话语权缺位的主要原因。

1.学术研究缺乏独创性,学术跟风现象严重

学术期刊是学科特色的集中反映和凝练,如果没有本土化的知识体系和创新的成果,只是对西方思想和以往研究成果的重复陈述,那就毫无存在的价值。回顾后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研究发展进程,我们不得不承认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学术研究断了对传统的研究,失去了创造和自我言说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国际知名的学者不多,学术研究成果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够,学术期刊的编辑愁于“无米下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中国与其他文化系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除了期刊编审制度、排版样式、语种选择等呈现方式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最重要的就是学术研究内容能否跻身国际研究的前列。中国学术需要坚守自身学术话语和学术精神,“主动向世界传输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理论概念、语法逻辑和话语体系,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反映中国视角、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

2.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尚待完善

国内高校及研究院所等系统的学位申请、职称晋升及科研奖励等激励机制大都根据的期刊来衡量和评定,因此学术期刊从某种程度来说承担着学术成果评价的功能。1992~1995年,国家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这些文件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的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7大类进行期刊质量监管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种期刊评奖活动的主要依据。现有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学术评价体系主要有4种,分别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上各种评价体系都自成系统,又各具特色,有些又互相交叉和重叠。总体来说,学术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期刊总被引”“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即年指数”“期刊影响广度”“期刊半衰期”及“期刊载文分析指数”等。根据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同,其选用的指标也有所差异。可见,最常被采用的是引文评价方式。但是完全看引文评价不是最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文章。科技论文的引文来源基本上与发表来源相重合,引文评价方法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引文多来自于专著或典籍,学术期刊只能提供部分学术起源,因此难以对学术论文提供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质量的高低越来越重视,把关和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问题迫在眉睫。

3.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运行模式欠科学

学术期刊话语权的提升,不仅对期刊的发行量和发行范围,即对数字和空间有要求,而且还是一个由内部组织结构、流程操作、管理运行、外部环境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首先,从学术期刊所刊登内容的质量来说,编辑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承担着期刊的审稿任务。如果编辑缺乏国际化视野和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敏锐性,就难以从源头上保证学术期刊学术内容选择的前沿性和高端性。其次,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滚滚科技浪潮中,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迈出国门的脚步较之于商贸业、服务、教育等行业相对较慢。人文社科期刊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的深度合作相对缺乏,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海外营销和版权合作方面。由于人文社科学科的特殊属性,具有本国特色的研究往往是凸显研究独特价值和创新性的突破点,思想、观点和理论只有在母语的陈述和表现中才能更具说服力和辩论力。“任何话语范式都必须借助于某一语言而得以表达、展现出来。语言在话语范式与思想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每一种思想都需要某种特定话语范式,语言使两者的对应成为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限制。”我国人文社科类的英文期刊数量较少,能与国外机构合作的期刊更是寥寥无几。最后,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分散不集中,普遍缺乏市场和品牌意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全球范围内市场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等等,都无不与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息息相关。

三、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如何提升

国家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与国家的实力强弱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契机逐渐增多。我们需要正视现阶段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与综合国际地位不相称的局面,认识其中的历史规律和前期基础,也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推向世界。

1.加强学术理论及学术实践创新,寻求差异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中西人文理论体系形态的重要区别是,西方理论体系大多以一定哲学思想为基础和起点,因而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而中国的学者往往有“述而不作”的传统,沿用既有的概念和范畴,去阐述不间断产生的精辟见解。由此可见,随感而发的知识、观点、文论常不成系统。一方面,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返身到中国的人文社科理论体系中去寻找两者的沟通之处,从而构筑一个吸纳西方精华、中西交流融合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学者正确对待中西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必经之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升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就是创新。创新学术理念和学术实践是寻求与西方学术差异化发展、追求学术研究独树一帜的必然选择。从深层次来讲,一个国家理论生产和主流价值观的构建都离不开人文社科界的发力,同时人文社科界也能为政府在解决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问题过程中提供决策咨询和对策方案,为大众在学习普及性知识和专业性理论过程中提供重要的知识来源。“概言之,一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其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也是构建国家国际话语体系的支柱”。如何瓦解西方话语霸权体制并供以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人文社科界是主力军,作为人文社科界发声的“喉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责无旁贷。

2.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提高学术期刊整体质量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是我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前提条件。试想,学术期刊如果在国内学术界都得不到认同,如何有底气和自信走出国门?一直以来,部分国内学术界同行对本国的学术研究不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同,一方面原因在于国内一些不良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氛围,如学术抄袭、权学交易、学术伪造等一系列不正当的行为导致的学术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西方学术研究的膜拜和跟风导致的学术不自信。我们应该建立客观、公平、包容的学术发表和评价体系。在尊重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公正评判学术成果,为中西学术对话和交流搭建桥梁,寻求学术资源共享的契机和平台。在具体的评价中,在量化的基础上,不仅将引文评价作为衡量学术研究的标准,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重点把评价放在学术内容本身,看其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具有开拓性价值和理论、实践价值。推动建立立足于中国特色、面向世界的有效开放、包容、客观公正的学术发表和评价体制。

3.融合传统和新兴媒介,加快学术期刊国际网络化出版

“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新兴科技不断推进各行各业服务方式及形式创新。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读者群体的改变,学术期刊出版不能局限于依靠传统媒介,还需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主要有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出版,基于移动技术的手机传播、基于无线网络的电子书等,大大节省了纸质期刊出版印刷流通环节。新兴的出版业态不仅是节约环保、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选择,更是国内外传播学术研究内容的必不可少的渠道。此外,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精准明确不同,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性和重复性,在推进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本国知识产权保护,保证我国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和独家性。这样刊登在学术期刊上的内容才能有足够的震慑力和吸引力,吸引西方读者的眼球。

4.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建设,扩大国内外读者群

学术期刊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包装是推动学术期刊国际化营销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产生得益于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是品牌的创立往往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品牌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资助,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术期刊运作也不可或缺。“品牌的成长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是持续更新换代。第二是品质稳定。第三是有明确的附加值。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需求层次和内涵会不断提升和变化,学术期刊也需要不断推出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服务来满足读者的新需求。”[5]一旦读者形成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就会对这一品牌产生较高的信任度。这对维持既有读者群和不断吸引新读者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向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满足读者的需求。

学术期刊论文第6篇

科研和人才评价政策

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时髦的词语之一,以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考核评价体系纷纷被大学、科研机构用作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广泛应用于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价、项目申报、人才评价等方面,这些制度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中国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外流,从而导致本土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影响了国产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和国际化的进程。

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

以省级农业类科技学术期刊为例,主办单位大多是农业大学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研创新的龙头和主导,也是高质量优秀论文生产的主力军。主办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与省级农业类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密不可分。在单位制定的一些内部政策上,如成果人才评价、论文统计认定期刊、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等,往往重视部级学报以上论文,不重视或低等看待在自家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引导着本单位科研人员生产的大量优秀科研论文投到学报或国外期刊,导致自己单位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学术质量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

核心期刊的引导因素

学术期刊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同时又是被评价的对象。目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内一些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利用掌握的数据资源,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并在一定周期内应用这些评价体系遴选的核心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等,但由于其掌握资料的多寡及评价侧重点的不同,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也相应有一定差别[1]。然而,这些核心期刊结果却成为了大家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大学甚至规定研究生只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得到认可,这导致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在优质稿源上的两重天。目前大多数省级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上尚无法与部级学报期刊相比,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遥遥无期,也就得不到优质稿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难上加难。

服务质量是指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之间交流与反馈活动的质量,影响着期刊的信誉度。编辑部若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不注重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在与作者的问题解答与沟通中态度冷漠,不能给作者提供方便的投稿渠道和满意的服务质量,就会使得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下降,作者群就会慢慢缩小,进一步导致一些高质量的稿件流走,最终期刊面对的只能是学术质量的不断下降。

2改进措施

编审队伍建设方面

(1)组建一流的编委审稿队伍。编委一般都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期刊编委在学术界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既要当期刊的作者,把自己或学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论文推荐到期刊上发表,又要当好期刊的审稿专家,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2)加强编辑团队建设。打造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术期刊[2]。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一个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协同有效、目标明确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参加编辑业务培训、专业学术会议和自我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和编辑水平,让编辑人员熟知论文写作常见错误和不足,掌握标准性修改意见蓝本,做到能够迅速发现稿件存在问题,为作者提供正确的修改意见。(3)加强制度管理。学术带头人是所在学科(领域)内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是重大课题项目的主持人,其研究课题和方向总是受到极大关注。期刊编辑要积极地与各学科团队带头人及骨干青年博士建立定期联系和约稿制度,以追踪其研究进展,并为其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提供更好的服务。编辑部要明确专业编辑、责任编辑、编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及时修订和完善编辑工作制度,形成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人人争先、运作高效冶的良好工作机制。

扩大学术影响力方面

(1)主办单位支持与政策引导。主办单位要充分认识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编辑部组织的一些期刊学术质量提升专家座谈会并参与交流,听取办刊建议曰同时在办刊经费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自己单位科研人员将更多高水平研究在自家期刊上,从而为期刊的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2)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先出版并举。期刊的科研传播功能重在时效性,只有快速刊发研究者的新成果,才能为同行提供高价值的信息参考,才能力避科研活动中的重复性劳动[3]。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纸质期刊作为传统传播载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受到了很大挑战,而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纸质出版的同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网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较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经作者同意后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排版,实行网络优先数字出版,先于纸质印刷出版,缩短了论文出版时滞,至目前已在中国知网平台优先出版论文150多篇。通过改进期刊出版发行传播方式,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的总被引频次和引用刊数两指标有了明显提升,2011年要2015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53、1820、2231、2365、2682,引用刊数分别为337、386、439、487、494。(3)组织优秀论文评选。举办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众多编辑部采用的发现和培养优秀作者群、吸引高水平论文的有效办法[4]。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每期出版后组织2名知名专家对当期论文按学术性标准进行评选,每期按10%比例评选出优秀论文4~5篇,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吸引青年科研骨干和博士作者投稿,起到了很好的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方面

(1)学术不端检测把关。严格论文质量管理,遏制学术不端,建立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严格执行论文制度,严控稿件内容重复率20%以下,防止关系稿、稿、抄袭稿。期刊对内容重复率达40%以上的稿件全部进行了退稿,确保了论文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影响因子逐年提升,与严控稿件质量关密不可分,2008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影响因子为0.480,2013年达到0.796[3]。(2)联合策划选题组稿。随着农业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及时调整选题思路,转变办刊方向。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科研创新的孵化基地,科研人员多,科研成果也多[5]。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探索了联合办刊的思路,分别以农业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小麦科学、农产品加工科学、水稻科学、茶科学等6个专题与专业研究院所进行了联合组稿,体现了每期不同的报道内容特色。而且据期刊数据库统计,许多专家的论文被国内外读者大量阅读下载,说明他们论文的学术性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3)加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联系与跟踪报道。部级、省级等重大科研项目多是由国家科研创新的优秀团队开展和执行的,产出的科研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或省级科研水平,若能发表这些成果论文,就可以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将农业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第一报道重点,要求编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负责专业的创新性研究进展,对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等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报道曰建立了专业编辑与学科科研团队带头人及青年博士骨干的联系制度,每期刊物出版后及时赠送给专家,并进行交流约稿曰设置了农业科研专家风采栏目,将专家宣传及其研究论文结合一并刊登,这对提升专家知名度和期刊学术质量起到了双赢的效果。近几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对许多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野863冶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野948冶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进行了及时地跟踪报道,基金论文比率在90%左右。(4)打造期刊特色栏目品牌。密切跟踪科研发展新趋势,觅准研究新学科,适时增设新栏目,及时报道新成果,助推新学科发展。打造特点鲜明的精品栏目,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和作者,形成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通过特色栏目带动期刊质量的整体提高。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在巩固提升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桑蚕等传统栏目的同时,新增贮藏加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分析检测、微生物研究、药用植物研究等新学科栏目,有力增强了刊物的科研导向功能[3]。随着山东省药用植物学科的快速发展,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及时与山东农学会药用植物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共同开设了野药用植物研究专栏冶,引起全国从事药用植物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目前已刊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大学等单位的高质量药用植物研究论文60多篇,有力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交流。

学术期刊论文第7篇

1、合法期刊与非法期刊期刊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正式科技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主编与副主编必须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和名额都有一定的要求,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非正式期刊是指经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非法期刊系没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批准也没有注册为"内部刊物"的非法出版物,在技术上和政治上不负责任,不能在国内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即使有一个ISSN刊号,也通常是在国外购买来的。

2、期刊刊号问题凡通过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审批的正式期刊均编入了"国内统一刊号",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CN"是中国国别代码,缺少"国内统一刊号"ISSN或"内部报刊准印证"都可认为是中国国内的非法期刊,国家不认可,也不准在中国国内发行的。

3、月刊和双月刊认为月刊学术水平比双月刊更高也是没有根据的。评价期刊主要还是要看其刊载论文是否代表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文章内容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4、识别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方法国内公开发的期刊允许在国内外发行

有国内统一刊号,其刊号结构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教育类期刊分类号一般为G,数理化为O,语言文字为H,政治为D,地理历史为K,生物为Q,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不允许在国内公开发行。

5、省级刊物和部级刊物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

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①在由省(部)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②全省大行业学会和省直厅局主办、经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登记的学术期刊。

③省部级大报理论版。

④一般大学学报。

⑤在国家二级学会、省级主管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认定部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①在部级(由部级部门主办或主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第8篇

一、国外期刊

很多科研工作者为了提高论文的价值影响力,基本会选择在国外期刊。国外影响力比较大的期刊主要包括:sci、EI和ISTP,俗称国际三大检索。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全称ScienceCitationIndex,由美国一个牛逼机构美国科学情报所InstituteforScienceInformationInc出版。SCI推出后成为国内判断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一个标准,一些大学或科研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时候常要求在SCI几区几区发过几篇文章才行。对于SCI分区,靠的是期刊引证报告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提供的期刊影响因子,目前有两种分区方法,一是JCR自身分区,按照某一学科期刊影响因子从高到低排列,然后平均四等分;另一种是中科院的JCR分区,中科院分区参考3年平均IF,一分区是某学科影响因子前5%的期刊,二分区取5%-20%,3分区为20%-50%,4分区50%以后。

《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简称EI,1884年创刊,年刊,1962年增出月刊本。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每年摘录世界工程技术期刊约3000种,还有会议文献、图书、技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等,报道文摘约15万条,内容包括全部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

ISTP是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的简称,ISTP中文名字叫:《科技会议录索引》,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本会议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信息、教育发展、社科人文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专业学科约占65%。ISTP是全球三大检索之一,被誉为全球核心,凌驾于中国的核心期刊之上。

二、国内期刊

国内方面如果期刊被CSCD、中文核心期刊目录、CSSCI,那么就可以认为期刊在它所属的领域是较为优秀的期刊。

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的简称,学科范围: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管理科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遴选,入选者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与CSCD容易混淆的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在申请基金、重要成果报奖时,一般对方单位要求提供的是CSTPCD检索系统的结果,CSTPCD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检索系统之一。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