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1:32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第1篇

一、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例如,在素描教学中需要画正方体,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总结方形的外型特点:四条直边,四个直角,方方正正。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直,堂堂正正,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当然,我们不应该死板地去要求学生,而是顺其自然地让学生接受。因为尚未成熟的学生往往比较顽皮淘气,他们一般难以接受成人的说教和约束,因此教师不能用空洞的说教,更不能采用强制性的措施,而应该借助于一定的教育媒介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情感和心灵,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灵上得到陶冶。

二、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渗透德育

有一次,我上的是水粉临摹课,课间需要换水。我在换水的时候为了节约用水,于是利用已经用过的水去洗水粉盒,最后再用清水。在上课的时候,等到学生都坐好后,我告诉了他们我的想法,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希望他们不只是在学校里要这样,在哪里都应该这样,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课后发现学生们真的好了很多。

还有,有一天风特别大,我注意到很多学生没有顺手关门,门不时地被风吹的砰砰响。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门流泪了”四个大字,刚开始还有学生毫不在意地笑了,我当时说假如他们是这个被摔的门会怎么想,他们便开始认真思考该怎么做了。等到下课时,再听不到门被摔的声音了。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了品德教育,让人感到欣慰,所以我认为所谓美,实际上就是德的外化形象,一个人的美感,往往能唤起他的道德觉悟。利用美术教育,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道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让许多美术教师在实践中领悟到了学生的真情。

三、在美术的实际运用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实践中和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不喜欢游戏、不爱听故事、不爱动笔画的学生,这似乎是学生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人类审美形象与审美行为的综合。所以轻松、自如的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绘画课业中的写生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一种课业形式,抓住他们这一心理倾向,带同学们去户外描绘家乡的风光,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艺术美,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写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爱国之情必定也会油然而生。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可以在美术的实际运用活动中渗透德育,我的一个学生曾说:“我以前认为打扮得好看和长得好看才是一种美,现在我明白了美是多样的……美,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我要在生活中去追求真正的个性美,展示生命的价值,创造美丽的人生。”在美育教育的成功范例中,教师基于自身对美的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致力于塑造学生的个性美,引导学生去创造美丽的人生,通过美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文化科学知识使人美”。正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使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学生们在进步。

学术道德教育第2篇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未来的生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事件频频曝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净化学术环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入手,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给出导师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一)示范作用

唐代韩愈曾对老师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研究生读研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以导师为核心,围绕导师给予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敬业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勤奋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赵莹所做调查显示,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9.1%。导师总体上学术道德素质较高,能够在科研活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不可否认,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不乏学术道德败坏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低劣,科研行为不端,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治学态度。因此,导师应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杜绝各种科研不道德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研究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规范导向作用

从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关系上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具有学术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大力提倡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教育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讲座、指导课上,导师应该向学生大力宣传和解读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科学道德规范的全面深入解读,使学生在学术伦理、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具体地,导师要利用上课时间或课外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向研究生介绍著作权和写作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撰写论文引用他人著作要注明参考文献,不要一稿多投;督促研究生在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向研究生灌输只有严谨、求实、创新的文章才是好的学术作品,只有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所发展的思想;要使研究生明白,做学问要先做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称得上是“人才”。

(三)监督管理作用

研究生阶段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同研究生的接触、交流领域更为广泛。所以导师要担当起对研究生的管理职责,不但要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管理他们治学的态度。导师作为学生学术、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应该指导学生学业,尤其在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要做好监管。在学生投稿前,要对文章进行检查,若发现学术不端现象,应立刻禁止学生投稿,并责令重写。导师应严格按照学位论文管理办法规定,对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终稿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以此引导学生走上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具体实施者,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一)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示范作用失效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最大化”、“金钱至上”的观念日趋为人们所接受,社会功利化思潮不断涌现,这种思潮也渗透进了学术界,使学术价值染上了功利的色彩。部分研究生导师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道德的天平失衡,学术目的日趋功利化,违反学术规范。在这种功利风气渗透影响下,研究生学风也渗入了功利的思想,导致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诚信现象频频出现。

(二)导师忽视学术道德教育

有的导师潜意识里存在这样的观点:研究生的科研时间有限,应当用来完成本职科研工作,道德教育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此外,研究生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学术道德源于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导师不需要多加强调说明,在导师群体中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导致学生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导师与学生缺乏思想沟通交流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加上导师自身有着科研、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时间与精力有限,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以及引导不够,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失范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

三、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大都忽视了导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对研究生的激励及影响作用。导师不仅要“教书”,更重的是“育人”,而导师要育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学识学风、为人处世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此,要加强对导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导师自律意识,担任导师的教师,就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其次,在评选导师的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导师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条件,更要注重对其师德和学风方面的筛选。最后,对导师要经常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

(二)完善导师责任制

学校应该把“导师教书育人”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导师负责制”,把负责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格作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同时建立和健全“导师教书育人”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把研究生导师能否做到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作为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项目之一,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使得导师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学术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导师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学生如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将负连带责任,并受到严惩,通过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得导师重视对学生学术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负起自身作为导师的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不端现象。总的来说,“导师责任制”一方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导师履行对学生学术规范、道德教育等职责的有效的重要的途径。导师应经常与研究生交流,在“微时代”下,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趋向,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思想上的困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导师应经常通过师生间的文体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在娱乐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科研道德教育的感情基础。结合研究生的阶段性思想特点,在入学教育、培养方案、奖学金评定、开题、论文写作与答辩和就业等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指导,不要只在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才惩罚。经常组织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如开展师生座谈会、交流会,从而发挥导师人格魅力在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导师可以通过学术团队的建设,让学生参与课题,明确各自分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师生间激烈的学术讨论,让学生领悟学术的真正内涵,促进了学术道德的规范。

参考文献

[1] 陈颖,屈晓.基于全过程育人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

[2] 罗广.研究生德育中导师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李冬梅.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4] 魏俊燕.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J].读与写杂志,2009(06).

[5] 朱华,左志香,朱华杰.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6] 林振调,张晶.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研究生,2012(06).

学术道德教育第3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42-02

一、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内涵与关系

1.两者内涵。“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活动,是发现和发明的统一体,它的最高目标是求真。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一种规范和准则,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它是通过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起作用的。情感、美好、幸福等一切“善”是道德存在的力量之源。科学技术与道德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真善的关系,两者的完整结合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矛盾正在日益凸显。

2.两者关系。在中外思想史上,对于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科学技术与道德相斥论。持有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科学与道德是对立、排斥的关系。他们认为科技的发达只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灾难,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道德底线的降低和道德思想的堕落。另一种则是培根等学者支持的科学决定论。他们认为科学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科技的成熟自然会给人类带来益处,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他们把科技进步看作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上述两种观点有些片面。科学技术与道德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技术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行为及其规律,而道德,则是反映人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二者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功能,并存在于不同领域。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使得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得到提升,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并促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与规范。而进步的道德观,也在精神力和文化观上积极推动和支撑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因此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因科技革命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而对社会的道德教育持悲观情绪,持无所作为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会自然改善和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这会导致对伦理道德教育的忽视。总之,我们不仅要瞩目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应当重视通过伦理道德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有长足的发展,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利处。科学技术为促进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发展使人们传统而保守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得以改变,并逐步地渗透进道德情感中,使之得到升华,人们的价值观渐趋科学、合理,并促进了智慧的生成,进而带来了很多创新,又进一步带来了科技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

2.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危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科学技术所表现出的工具理性转化为操纵人类一切生活的手段时,人自身也成为工具理性所任意摆布和支配的工具,人为物所奴役,失去了各种精神的追求。于是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计算机的兴起与网络技术的繁盛,使得世界越来越虚拟化、隐蔽化,网络的不真实引发了很多道德伦理问题,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青少年更是整日沉迷在游戏与聊天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亲情淡化冷漠现象,更有甚者走向自杀。网络像一根纽带,联系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但也像一堵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生物技术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伦理难题。基因技术使人类揭开了遗传的秘密,也为人类疾病的医治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问题。人们利用基金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后代”,克隆人的商品化、商业化,还有贩卖人体器官等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人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心灵的空虚、恐怖、焦虑和绝望成为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运用得是否得当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它的工具理性价值必须有一个正确导向才能使自身优势实现最大化、最优化。而伦理道德正是这样一个人文精神工具,所以,我们应当用伦理道德去关怀科技,对它进行规范和导向,才能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三、如何进行人类伦理道德教育

1.从知识出发,形成哲学思维方式。正确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武器。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说过:“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这一点已为科学发展的事实所证明,我们应当努力使这种“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成为人们普遍掌握的思维形式。只有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说明和把握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任何事物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树立变革的观点和革新的精神。不能把任何一种知识奉为绝对真理和固定的信条,除按常规一点一滴积累以外,还要打破旧规范,树立新规范。我们应具备辩证法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使自身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研究,并对西方的道德思潮加以选择性地吸收,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2.从情感出发,提高自身道德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我认为应从基本生态伦理出发,使人们善待自然,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健康的、理性的关系。要让人们懂得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能仅从科学技术是否可行和合理性的工具理性出发,还必须要有伦理道德上的考虑,要改变征服和索取的观念,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维持和发展自然的可再生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还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道德教育首先要着力培养人们的一种共生观念,有限的自然资源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只有协调相处、同舟共济,才能共生共荣,获得人类的持续发展。应该使每一个人自觉地将自己纳入于整个世界、国家、民族、集体中,亦即整个类中来规范自我发展的一种具有类本性的道德观念和准则,将人类道德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颜士刚,谢娟.关于“现代课堂教学的技术依赖问题”的对话[J].现代教育技术,2013,(01).

[2]韩连庆.技术意向性的含义与功能[J].哲学研究,2012,(10).

[3]谢娟.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5).

学术道德教育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不端;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6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9

[本刊网址]http://

一、我国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可以说大学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校教育比较重视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对于影响大学生将来发展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普遍涉及较少。这就导致了目前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

实际上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信息查找非常方便,很多大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甚至毕业论文的时候,都会直接从网络上获取相关学术资料;另一个是考试作弊,考试作弊虽然是一个无法根治的顽疾,但是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比例有所上升,有的是为了获取奖学金有的则是为了“考试不吃亏”;第三个是论文的一稿多投和“搭便车”署名问题,随着本科生对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发表学术文章,为了提高发表概率,很多人一稿多投,而为了提高个人发表文章数量,会相互“搭便车”署名。

这些学术不端的问题在高校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毕业论文抄袭的问题,近年来经常被新闻媒体曝光。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科学道德有偏差、学术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校对引导、教育学生坚守学术操守方面不够重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设置学术规范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因此总的来看,这是由于科学道德教育缺失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并提出相应措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二、进行大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国内为相关媒体对于我国的学术造假问题曝光相当多,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术界的风气和国际形象。但是在全社会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专家教授学术造假的情况下,对于基础的本科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却鲜有关注。作为未来学者的摇篮,大学对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情况将会对未来我国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也只有从大学生开始抓起科学道德教育,提升学术规范程度,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我国学术造假和腐败的问题。

(一)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的危害。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缺失危害巨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青年时期个人的观念价值形成之后,将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影响其行为,若是大学生形成了学术造假的价值观,其个人事业发展将会收到很大影响;另一个是对我国学术界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将来会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主力军,如果在他们刚刚踏入学术界的时候就开始造假,那么将来学术界的造假和腐败情况将会愈演愈烈;第三个是对社会风气和道德情况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大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大学生和学术界相对于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如果大学生造假成风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情况。

(二)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意义。纵观世界上学术风气优良的国家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典型的做法,那就是对学术后备人员进行严格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将来不管是大学生从事学术工作还是其他工作,这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另一方面,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内的学术不端行为,从长远看来也可以在根源上纠正我国学术界的各种学术腐败行为。

三、大学生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这说明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原因,学生在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之后各种压力都瞬间减少,初入社会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甚至在普通社会道德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实际上当学生看到社会上各种造假行为不但没有收到惩罚反而获得巨大利益的时候,很难克制住自己不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二)学校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不够重视。经过对几十所高校的课程列表进行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展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专业化教育(如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开设有“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课程)。这种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让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道德,对于很多不明显的学术造假行为也不够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容易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非坚守科学道德的底线。

(三)清查和惩戒机制不完善。虽然目前新闻媒体不断的报道各种学术造假行为,但是由于学术界和高校对于学术造假的清查和惩戒机制不够完善。很多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有样学样”的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跟风效仿,这是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生对自我的教育不够重视。道德修养高的人基本不会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这说明了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不足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修养和教育的不足,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伪造、抄袭就是学术不规范行为。

四、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当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要有效地在高校当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杜绝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构造一个广域的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校园、课堂、导师、学生自身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一)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高中生走进大学之后,相当多的精力都会放在各种校园活动当中。这时候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时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构建一个以诚信和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可以在无形当中树立起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价值观念。

(二)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开展启发和渗透教育。思想政治课是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的必修课,而这类课程恰恰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良好的教育。因此要善于利用这类课堂的教育内容和风气,对学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积极的利用各类正反面案例和学术名人故事开展教育。

(三)利用导师开展模范教育。大学导师是高层次人才的象征,尤其是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导师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导师来树立科学道德榜样,同时在导师的带领下构建一个诚信而规范的学术环境,自上而下的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习。

(四)开展学生的自律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才能让他们自觉地学习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诚信自律,成为未来学术界的中流砥柱。因此要充分开展各种引导活动,让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以自身的能动性来对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五)开展科学精神教育。除了利用上述四个主体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之外,还应当在一般的课程当中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科学精神在学生上专业课、做实验的过程当中都会接触到,一般在课本上都会有相应领域的科学故事,这是开展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说,科学本身具有探索性、严谨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实验性,这些精神的教育都可以让学生以更加严谨的态度面对学术行为,也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郭薇.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初探[J].西南民族人学学报,2011(13):196-198。

[2]朱小平,宋杰,朱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4-256。

[3]叶继红.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与高校德育教育――以苏州大学调查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2):178-183。

[4]黄东升.当代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6]肖力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刻不容缓[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李红亚,以正确荣辱观规范高校学术道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学术道德教育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 德育渗透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悄然形成。互联网在加速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强烈地冲击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职高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他们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但是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差,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如得不到合理引导无疑就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然而,放眼今天在职高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只讲授网络技术理论而很少涉及网络信息伦理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更不用说规范引导孩子的网络行为。如何在传授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这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信息技术课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道德存在的严重问题。

网络的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以其迅捷的传播方式、丰富的知识资源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及其创新活动上。另一方面,网络充斥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观点,这些对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学生长期迷恋虚拟世界,导致性格和心理发生很大变化,不喜欢和别人在现实中交往,对别人产生不信任和怀疑,过于依赖网络,很难融入现实社会。网络虚拟性还会导致不良行为增多,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2.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需要而自发自愿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忽略对方的情感需要,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和接受信息,这样容易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网络道德是用于调整、规范网络使用者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一旦形成,就会像传统道德一样,依靠人的内心信念和自治自律约束自己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行为。网络道德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启迪自觉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管理与指导,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材内容。

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例如在学习《走进网络世界》一单元时,就可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同时,对学生加强此方面的正确引导,告诉他们网络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信息海量,有益于学习,但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健康、虚假的东西,甚至还有许多人利用互联网络做一些不道德和违法的事情。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注意搜集整理一些具体的事件事例,图文并茂地讲述给学生听,让其意识到遵守网络道德,自觉遵守有关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的重要性,不设计、传播计算机病毒及有害信息,注意保护自己的密码与信息,不盗用窃取他人资料,不随便与网友见面。做文明网民,树立安全上网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网络的法律和法规,规范上网行为。

让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特点及作用,了解网络道德和传统道德的异同,以及建设良好的网络道德对互联网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每学期开学不久,我都要求学生上网在组织发起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网站上宣誓。在网络文明与安全章节教学中,组织学生了解“黑客”、“骇客”、“红客”等行为问题,演示一些恶意软件或计算机病毒发作时对计算机造成危害等诸多问题,让学生讨论:有些学生有意下载一些黑客软件搞恶作剧或恶意攻击别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和危害?如何看待这些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懂得恶意干扰破坏别人资料或工作的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损失,同时破坏者本人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通过学习,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自己上网有一定的约束,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网络道德。

3.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网上信息。

面对互联网上巨大的信息资源,学生应该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上网时能够去伪存真,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目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有效分析处理教材的渗透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把网络道德与安全上网教育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与教学实践中,就一定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严耕.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41.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5.

学术道德教育第6篇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道德教育虽然存在着很大不同,但文科、理科、艺术科学生也有其各自特点,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部分院校还出现方法落后、手段单一,严重影响了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诟病

传统的德育方法包括理论灌输、共性教育、强制说服等,这些方法我们不可否认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一定时期里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新特点的显现,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一)理论灌输

无论是高校思政人员还是学校的文化宣传,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着学校与社会的强加灌输,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忽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重视范围的扩大,轻视学生在接受时的吸纳度,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难以将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容易形成强烈的抵触及逆反心理,有的艺术专业学生还会出现反教育示范行为问题。

(二)共性教育

重共性、轻个性。虽然目前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实际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层次性和个体性。个体教育往往出现在触犯学校行为规范的事件时,思政人员才能进行个别教育,虽然这种个别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学生改掉的只是个别的违规行为,而与道德标准无关。

(三)强制说服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比较空泛的说服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依然成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被动。学生只能服从接受,不可以反对抵触,强制说服的负面影响也因而显现。

(四)以管代德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行为懒散、约束力不强,因此,思政人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规工作上面,认为管理工作可以统揽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根本改变。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实践途径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 学校要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简单从一个行为来评价,而是综合目标的检验。其中,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1.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第一,文化课课堂教学应与文理有所区别。长久以来,无论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解理论的能力自然也较文理生差。因此,同难度的课程无法很好掌握,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厌学”,不参加文化课学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课程难度也应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应用。

第二,师生平等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艺术专业生不愿意上文化课,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有课堂的不平等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们不缺课,往往采用按照课堂出勤来评定平时成绩,“排座位”“指纹识别”等方式把学生“绑架”到了课堂,教师的权威绝对不可以侵犯,学生被动上课的结果就是课堂睡觉、玩手机来进行“自我反抗”,课堂是以互不尊重为代价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可以采用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通过一些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模仿、游戏、视频、辩论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

2.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第一,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从小就树立了从事艺术工作的理想,但是对本专业的追求只是为了自我发展,这一点与文理的学生大为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多艺术专业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缺失文化性、人文性,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我们要加强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同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艺术专业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认知和艺术感受力的能量。

第二,形成专业团队式学习模式。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形式也往往是教授与指导的模式,在国外艺术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协作也是激发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上组成的非正式学习小组为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而建立的正式小组,以及成员固定的长期性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获得更多超出知识以外的收获,团队意识与沟通技能的提升将道德教育的被动变为主动。

3.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第一,把握心理阵地是德育教育的内在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中院校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适应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每学期的学校心理普测呈数量逐年增多,年级群比例逐渐降低趋势。抑郁、焦虑、狂躁等问题的出现也较大程度地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无从谈及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注入生命教育和幸福感内容的引入,帮助学生由内化带动外化。

第二,依托网络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助手。从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开始,中国人进入了网络沟通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渠道。通过QQ、微博、微信、信箱等沟通方式,让学生不用面对教师的威严而真心交流,把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沟通变得再没有障碍,更有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

4.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第一,专业技术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参加过专业技术提升类活动,如画展、艺术演出等,是艺术专业大学生在日常及假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最为广泛的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专业知识,为德育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承担专业导师角色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咨询者,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其正确地引领,阻止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

第二,社会体验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较文理学生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要多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国家和大学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这些社会体验型活动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实践中,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在社会体验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社会角色、提高辨别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行为能力,提升道德修养。

第三,志愿服务型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型的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尤其喜欢参加志愿服务型的活动,它打破以往由学生会到班级为主的纵向封闭式德育教育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地教育学生。通过丰富的“社服”活动及“三下乡”“西部服务”“支教”“帮孤助残”等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的广阔舞台。学会关怀他人,奉献爱心,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被先进模范的事迹所感动,在感动中得到升华。

第四,创新创业型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在艺术专业大学生占有较大比重,“90后”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尤其更懂得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售卖艺术作品、家居设计装修,驻场演出,成立专业工作室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只要有网络平台就可以进行销售,时代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更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挑战。诚信经营、洽谈业务、创新成果原创都是检验学生德育水平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还会违背道德底线及触犯法律。高校教师要针对创业学生进行监督,经常找他们谈心,指导其未来职业规划,鼓励其诚信经营,适时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及反馈,及时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社会往往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任务归于学校,忽略了家庭这个重要因素。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奇曾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家庭”。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父母“言传身教”中形成的,因此家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 艺术专业大学生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艺术专业大学生较文理学生来说,大多有较强的个性,家长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还要在人际相处、恋爱关系、就业规划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向“重艺重德”转化,摒弃一些“老实人吃亏”“重要考试可以抄袭”等道德缺失现象。

学术道德教育第7篇

论文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操守的高素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而且要看其对待工作态度的好坏和责任心的强弱。由此可见,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笔者以电子技术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学科与政治学科间的整合,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中职学校开设政治课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和敬业精神,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胜任工作岗位服务的。而专业学科教学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知言行合一的实践平台,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在专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更不要走过场,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1. 在教学目标中凸显职业道德教育

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是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中介”,社会需求和教学活动都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所谓“凸显”,就是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起到引领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环节中,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社会需求上下工夫,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明确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引起共鸣。

例如2011级电子(1)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又有争强好胜的心里动机,喜欢动手操作,满足于成就感,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音箱的制作”是一次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的实训课,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知荣辱、共进退 ”确定为德育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达到让学生知道“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效果。因此,笔者将课堂活动以4人为一组,哪一组做得最快、最好、音质最佳即为优秀。上课伊始,首先明确德育目标,学生很兴奋,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终这堂课学生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而且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更是令我眼前一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般说来,任何知识体系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因素,具有潜隐的教育性;同时科学性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

笔者在讲授“二极管整流电路”时,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确定为德育目标。根据知识的特点,笔者打破常规教学思路,创设“一切为了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教学情境,以产品的“性价比”为线索展开。例如在电解电容的参数选择上,若容量选得过大,则冲击电流大,影响元件的使用寿命;若耐压值选得过大,则成本高,如若其他元件的选择仍然不合适,就会造成产品的性价比过低,使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影响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效益;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不便或经济损失。这样,在授课中就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低下,企业就没有信誉可言,消费者也会感觉受到了欺骗。因此作为企业的一份子,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 使职业道德在课外作业中得到提升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学生既无法深刻领会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课外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得好,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得到发挥,而且会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展示和检验。例如笔者在“五一”黄金周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了课外作业——推销电子产品。此次活动既要面向商家,又要面向消费者,对学生而言,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笔者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指导学生写推销计划,根据产品特点设计推销方案,面对消费者进行培训等,争取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活动中,笔者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合乎实际、童叟无欺、实事求是,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服务社会、感动社会。可见,课外作业会给学生一个在实践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而躬行践履,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4. 在实习期间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实习教学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一次“彩排”。学生会通过实践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当然,学生能否在职场这个“舞台”中做得更好,笔者认为学生在“彩排”中能否促进“自我”,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在实习期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自觉”发展的空间。例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2010级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主要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在实习中感觉缺少了什么?(2)你在实习中获得了什么?(3)你为企业做了哪些小的贡献?(4)实习结束回校后,你再准备做些什么?问题不多,压力不大,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令人欢欣鼓舞的自我教育氛围,学生既感兴趣,非常乐意接受,又能深切感受到实习的目的、意义和老师的殷切希望,有利于学生完成“自我”,积极、主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精心营造出一个适合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学术道德教育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素质下降的现状,重点论述了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道德行为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措施。以求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处于思想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学生建立起爱祖国、爱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系统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管理、教育好学生,学生工作系统是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教育的职能科室,包括学生工作党支部、学生科、班主任、团委、招生办等,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作用,在校党委领导下,以学生管理为基础,以班级为阵地,以道德行为教育为主要目标展开各项工作。我校有二十多个班主任,占教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是一支强大的教育力量。要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精力充沛的教师担任。班级建设是否有成效,整体素质是否能提高,与班主任的素质有直接关系。要当好班主任,他们应该是学生的导师、父母、朋友。作为导师,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父母,要倾注全部爱心,承担全部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的有用人才。作为朋友,要和学生坦诚相见,交流思想,加深了解。良好的班风,需要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的无私奉献及精心培养。如果每个班都能建立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校风就有基础,学生管理工作就较为顺利,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德育教育中去,形成管理与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以身立教是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重要保证

以身立教,即身教。是以教育者自己的模仿行为,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多数学生喜欢模仿,可塑性大,而教师又是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老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学作风、行为规范、风度仪表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育都有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具有形象感人的特点,更有说服力。孔子:“其身正,虽令不从。”教育者一定要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如果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就没有说服力,学生对教师就失去信心,对教育都产生怀疑,难以起到教育实效,甚至起反作用。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批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就不难了。同时要抓好全体教职工的道德行为教育,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作风。使学校全体成员自觉接受他的影响,自觉地抵制和改变不良行为和作风。因此,要重视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建设的典范作用。

三、引导学生组织进行道德行为教育是必要措施

学生工作系统要注意引导、培养、健全学生中的各种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力量和作用。建立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参与学生管理和道德行为教育。他们由品尝兼优的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主要包括学生会干部、团干、班干、青年突击队和各种其他学生组织,在学生工作系统领导下开展各种工作。通过培养和锻炼,形成一支撒得开,收得笼,品行优、立场稳、能力强、效率高的学生干部队伍,成为学生中的典范。以他们的模范行为,以点带面。其工作任务是:监督和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记载各种出勤、维护学校的各种秩序,开展各种有益活动。量化考核内容包括两操、自习、上课、劳动、宣传、会议、就餐、寝室、治安及各种活动的纪律检查。学生干部定点到各部门,分散在各班级,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使违纪违规的现象得到及时制止。学生会考核各班级,各班考核每个学生,这种双重考核结果,定期向学校公布,按情况提出表扬和批评。学生干部在管理教育过程中,既是管理教育者,在行为约束中又是被管理者和被教育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们必须做到。我校实践证明,学生干部在管理与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发展这种管理教育模式。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是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