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ademic Monthly

杂志简介:《学术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09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全球化当代学术走向、学林春秋、中青年专家网页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0439-8041
国内刊号:31-1096/C
全年订价:¥ 480.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
复合影响因子:2.44
总发文量:2695
总被引量:28297
H指数:55
引用半衰期:3.7422
立即指数:0.0803
期刊他引率:0.915
平均引文率:20.0766
  • 中西文化传统与“超越”哲思

    作者:陈启云 刊期:2009年第02期

    近数十年来,国内讨论中西思想文化和宗教信仰常引用的理念是所谓“超越”。认为西方思想和信仰具有“超越性”,东方思想和信仰缺乏“超越性”;或认为西方的属于“外在超越”,中国的属于“内在超越”。事实上,中国人的超越观念和西方人的超越观念都有内在和外在属性,都有其相对性和绝对性。当今中国的文人和学者如果基于对西方事物的一知半...

  • 江南都市文化:历史生成与当代视野

    作者:孙逊 刊期:2009年第02期

    江南都市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的吴越文化,“阖闾大城”和“山阴大城”的兴建开启了江南都市文化的历史新纪元;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为江南都市文化的发展期,其中“晋室南迁”和“宋王朝南渡”给江南都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明清则为江南都市文化的繁荣期,它奠定了今天江南都市文化的历史基础和基本格局。近...

  • 中国的网络世界及网络公众的公共性意义

    作者:张淳 刊期:2009年第02期

    “公共领域”这一源于西方特定历史背景的概念,在将它移植到中国的语境中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和制度差异进行考察。网络媒体在中国兴起之后,带来了交往方式的深刻改变。网络所具有的自由、平等、兼容、共享的技术模式所支撑的网络交往与中国的现实世界有很大的不同,体现了经典公共领域概念的公共性意义;同时,它又促进了小众话语和个体话...

  • 从文本到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的若干基础问题

    作者:胡大平 刊期:2009年第02期

    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解释中流行的文本学思路具有自身的界限。对文本学的过分张扬,可能会造成对理论本身的压抑。以“西方马克思学”为代表的对马克思文本可靠版本和“客观”分析的强调,本身是特定意识形态氛围中矫枉过正的学术动向。缺乏理论反思的文本解释,不仅造成解释理论本身的缺席,而且直接引发对马克思哲学本身性质的忽略。文本权威性...

  • 元哲学自身的两个元问题“怎么才算”与“何以可能”

    作者:刘永富 刊期:2009年第02期

    “什么是哲学”?“哲学何以可能”?这是元哲学所考察的两个主要问题。如果把元研究贯彻到底,就会发现,元哲学自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什么是元哲学?元哲学是否可能或何以可能?而“元哲学是否可能或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必须以元哲学的判定为基础。所有学科的元理论都是相应学科的前提性考察和自我认识。前提性考察与自我认识都分为内容方...

  • 西方现代画派的哲学:人的主体性与自我表现

    作者:张世英 刊期:2009年第02期

    中西两种不同的哲学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自我观:中国人的自我是“互依型的自我”,西方人的自我是“独立型的自我”;中国人欣赏“无我之境”,西方人重视人的主体性,重视“自我表现”。从绘画来看,中国古典画缺乏表现主义精神,属于“前科学的文化”范畴;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画作重自我表现、重主体性,属于“后科学的文化”范畴。中华文化在由...

  •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作者:梁涛 刊期:2009年第02期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既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也是前轴心时代文明的最全面继承者。韩愈等人的即“道”言“统”说是一种哲学的、超越的道统观,将仁义看作道的本质内容,而仁义又表现为心性义理,其将荀子与汉唐儒学排斥在道统之外。另一种即“统”言“道”说是一种广义的道统观,道不仅限于仁义,也包括礼乐等,不是将荀子排斥在道统之外...

  •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新解——来自后发优势视角

    作者:郭熙保 刊期:2009年第02期

    过去的五十年是个创造经济奇迹的时代。特别是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创造了又一个经济奇迹。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就是后进国家相对于先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有利条件,后发优势具有相对性、客观性、潜在性和递减性的特征。按要素划分,后...

  • 中国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成因与强化

    作者:李永友; 沈坤荣 刊期:2009年第02期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来自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制约变得越来越明显。虽然自1995年甚至更旱,中国就提出实现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收效甚微。为何计划经济时期业已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如此艰难,主要与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与分权改革策略有关。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始自1978年的改革策略明显具有边际调整的特征...

  • 外来投资与不完全产业转移

    作者:林民书; 王昊英 刊期:2009年第02期

    产业转移应该区分为完全与不完全的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完全产业转移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对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复杂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不完全产业转移,没有本地企业的积极参与,就无法完成产业的本地化过程,实现产业的完全转移,由此必然影响到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这种不完全产业转...

  •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

    作者:朱志荣 刊期:2009年第02期

    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一书里阐述了自己具有严肃性、原创性和思想性的诗话理论体系。这主要表现在由兴趣、气象、入神和诗歌语言等所构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诗歌本体论;由诗歌的体式和风格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所构成的诗体论;由“识”、熟参和妙悟构成的主体论;以及力避“五俗”、“五忌”和四个“不必”等方面的诗歌技法论。其中既有宏观的学...

  • 原始主义与文学批评

    作者:方克强 刊期:2009年第02期

    “原始主义”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还是一个较为生疏的概念,与其内涵和意义相反的“现代主义”一词却广为流传。对“原始”的重新认知与评判是与文化人类学中的相对主义潮流密切相关的,“原始主义”更是对“原始”一词的进化论内涵的颠覆性反转。“原始”并非时间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原始与现代两分法比传统与现代两分法更能体现人类学思考与写作...

  • 新时期“戏剧观”论争的反思与批判

    作者:胡星亮 刊期:2009年第02期

    新时期的“戏剧观”论争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剧坛的危机声中展开的。论争关于“中国话剧发展路向”问题的思考,带来了新时期话剧现实主义的拓展、“探索戏剧”的探索和新的演剧体系的崛起;而论争关于“假定性”是“戏剧的本质”的阐释,则一方面对新时期戏剧的形式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实验与创新,但另一方面,因为忽视了...

  • 汉语言的文字拼音化为何行不通——普通语言学原理的阐释

    作者:顾兆禄 刊期:2009年第02期

    汉语言的文字拼音化构想和尝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在学术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和马丁内的“双重分节”原理与语言“经济”思想,从语言的本质和生成原理、语言符号系统的要素与价值及价值的实现机制、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基本原理入手,揭示语素本位原理和语素形位原理以及双重分节原理的“逆定理”,在此基...

  • “鞑靼”话语: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满族的民族志观察

    作者:张先清 刊期:2009年第02期

    17世纪在华传教士撰写、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满族的崛起与发展的著述。这些传教士的早期民族志观察,是欧洲认识满族这个发祥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新兴民族共同体的最早知识来源。在传教士笔下,满族这个一度还是属于“没有历史”的“蛮族”却迅速在17世纪中叶征服中国,成为帝国的新主人,由此激起欧洲社会的较广泛关注,并形成一种特殊的“鞑靼”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