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ademic Monthly

杂志简介:《学术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09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全球化当代学术走向、学林春秋、中青年专家网页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0439-8041
国内刊号:31-1096/C
全年订价:¥ 480.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
复合影响因子:2.44
总发文量:2695
总被引量:28297
H指数:55
引用半衰期:3.7422
立即指数:0.0803
期刊他引率:0.915
平均引文率:20.0766
  • 都市化进程论

    作者:刘士林 刊期:2006年第12期

    所谓都市化进程,是指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它是城市化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在现代化的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下,都市化进程成为人类需要认真思考的世界性问题。都市化与城市化的共同之处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从自然向社会、从农业地区向城市空间的流动与聚集。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流动与聚集的...

  • 和谐社会的基本机制、约束因素及其对策(下)

    作者:丁元竹 刊期:2006年第12期

    社会公平和价值认同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机制。历史、国际经验、理论史和人类近二百年的历史发展表明,社会差距和社会不平等在加剧,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任何条件下.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不会存在绝对公平和公正,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和不恰当的市场运作将加剧社会不公平和社会不公正。政...

  • 学术范式的转换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作者:何明 刊期:2006年第12期

    文化人类学与文艺美学虽因其研究对象的共域而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又互渗研究实践,但却长期滞留于材料移植和理论移植阶段,未能促成艺术人类学学科范式的形成。其主要根源在于两个学科各持一端:一者固守实证主义立场,把艺术视为与生计、交换、政治体制等几乎无差别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描述与解读;另一者坚持对从社会文化中孤立出来的艺术及其活...

  •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

    作者:邹诗鹏 刊期:2006年第12期

    政治哲学复兴的学术意义在于重建哲学与现实的公共生活的关系,其现实意义则在于分析和应对全球化时代日益复杂严峻的社会政治问题。当代西方的政治哲学总体上仍然只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较量对决,而且有意舍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或使之边缘化。实际上,作为具有自身历史存在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不仅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及其...

  • 现代辩证和谐论与和谐的普遍性

    作者:周来祥 刊期:2006年第12期

    传统的矛盾论认为矛盾对立是绝对的,和谐统一是相对的,这个论断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不能绝对化。辩证思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超越历史,把问题普遍化,同样不符合辩证精神。而现代辩证和谐论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和谐的普遍性;(一)积谐在一切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局部的、个别的。(二)和谐贯串于一切事物自始至终发展...

  • “群”与“己”:边界及其规则——对“群己权界”的当代哲学反思

    作者:贺来 刊期:2006年第12期

    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关于“群”、“己”关系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以普遍的、共通的形而上学“人性”为基础,能实现“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的“本质统一”。事实上,这种观念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僭妄,“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本质统一”关系,二者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建立在抽...

  • 重回在场——兼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彭锋 刊期:2006年第12期

    20世纪的哲学体现了典型的逃离在场的特征,分析哲学以过去掩盖现在,实用主义以未来掩盖现在,结构主义以那里掩盖这里,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则是逃离在场的集大成者。逃离在场使现代专业哲学陷入狭隘的学院主义的困境而失去了自身的活力。要重新恢复哲学的活力,需要倡导重回在场-进而倡导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实践。

  • “替补”与“间隔”——从德里达“文字学”视域看汉字的哲学内涵

    作者:姜宇辉 刊期:2006年第12期

    德里达的“文字学”对深入理解汉字有着启示性的作用。他视“文字”为“痕迹”,为“在场/不在场”之间的“游戏”,而“替补”与“间隔”构成了“痕迹”的双重运作。“替补”体现的是瓦解“在场”自身同一性的“延迟”运动,而“间隔”则体现了“时间生成空间”的差异化运动,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可以看到,在汉字的结构演...

  • 制度优势与创新型城市的形成

    作者:霍丽; 惠宁 刊期:2006年第12期

    创新型城市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城市空间内,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量,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通过建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整体,进而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表明,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深层次保障。我们应当选择一种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为社会提供一个促使...

  • 渐进式转型中市场力量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作者:商晨 刊期:2006年第12期

    盛洪和张军曾经就是否能通过计划和市场间的自发交易,来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盛洪的观点是,应尽可能少对利益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转型的稳定形式。其实,盛洪的主张是存在问题的。对中国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研究表明,市场自发力量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推动转型。当国民的利益结构存在对立和矛盾时,市场自发力量...

  •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成长

    作者:毛中根; 高波 刊期:2006年第12期

    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并呈现向发展中东道国集中的发展趋势。理论上讲,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对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正处在世界制造基地向世界制造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作用,提升中国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向世界制造中心升级。

  • 工资决定的行为与制度分析

    作者:周业安; 宋紫峰 刊期:2006年第12期

    新古典工资理论很难解释现实的工资差异等问题,新制度经济学把劳动合同的不完全性和劳动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引入,从劳动市场不完全性角度来解释了这些问题。后来的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研究则给出了不同的证据和结论。这些研究发现,劳动市场参与人是满足行为偏好的,具有公平和互惠动机,公平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在实际的工资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基...

  • 构建当代中国文艺学(专题讨论之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当代文艺学的创新建构

    作者:朱立元 刊期:2006年第12期

    朱立元在文章中提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建构的核心主题便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问题,即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王振复则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与“非中国化”、“反中国化”同时发生、同时进行、同时完成的,应当重视与研究这一过程中的当下问题。汪涌豪认为,中国古代文...

  • 当下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作者:王振复 刊期:2006年第12期

    当下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与传播在内的动态的四维结构,它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无疑直接是一个属于文化传播之维的当下文化批评问题。从文化批评角度看,凡是传播,总是发生在一定种族、民族、时代、制度、语言、心灵与学科之间的一种文化对话实践。这里充满了无休无止的误读与求真、解构与建构、守成与发展、...

  • 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问题

    作者:汪涌豪 刊期:2006年第12期

    如何立足本土资源,整合外来学说,建构既符合当代知识论公义又有效地解明实际问题的文艺理论,是当下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以为,在盲目崇信西学的风气相对严重的今天,如何准确理解并充分吸纳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的优秀遗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研究存在着一种自外于理论甚至漠视理论的倾向;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