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ademic Monthly

杂志简介:《学术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09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全球化当代学术走向、学林春秋、中青年专家网页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0439-8041
国内刊号:31-1096/C
全年订价:¥ 480.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
复合影响因子:2.44
总发文量:2695
总被引量:28297
H指数:55
引用半衰期:3.7422
立即指数:0.0803
期刊他引率:0.915
平均引文率:20.0766
  • 论政府行为的时代性

    作者:王国平 刊期:2006年第06期

    增强政府行为的科学性是提高公共管理质量的基础,为此,政府行为必须体现时代性。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带来比较利益,而且给政府经济行为方式的选择提供新的空间。与此同时,竞争实力差异的国家,不仅意味着利益的不平衡,而且导致政府调控重点的不同。即使是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也受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变动的影响,使政府的经济行为呈现出阶段性差...

  • “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在沪举行

    刊期:2006年第06期

    2006年5月1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两个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联合主办,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等单位协办的“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以大都市群理论为学理资源,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两大都市群...

  • 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

    作者:何晓明; 王艳勤 刊期:2006年第06期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

  • 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的选择

    作者:邱章红 刊期:2006年第06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新的战略,使得整个世界电影工业的体乐构成、运转模式以及扩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全球化进程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产业演进路线,呈现出四个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时期:整合美国国内市场(内合)、寻求新国际财政支持和商业合作伙伴(外联)、重新聚焦核心业务和基础竞争...

  • 文学“危机论”是一个伪命题——与赖大仁教授等商榷

    作者:管怀国 刊期:2006年第06期

    文学“危机论”认为,当前文学的危机不仅表现在文学的形态在技术因素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萎缩和缺失之中。这种“危机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文学形态的变化并不意味文学的危机。而如果以最本质的人性的标准来衡量,说文学精神从整体上正走向萎缩和缺失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在一个日趋走向精神自由和...

  • 当前文学面临的危机不容忽视——兼答管怀国的质疑

    作者:赖大仁 刊期:2006年第06期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当代文化的图像化转向以及向大众消费娱乐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学的转型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同时也正遭遇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危机”。关注和讨论当前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危机,目的在于促进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使其不至于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随波遂流迷不知返,也不至于在“图像化转向”的潮流中被吞噬掉。

  • 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作者:倪梁康 刊期:2006年第06期

    倪梁康探讨了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发端和展开的历史,指出其以意识分析的方式,折射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从知识论理论哲学向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实践哲学的过渡;张志林指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面对意向性这一相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概念构架和研究方法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孙周兴研究了早期海德格尔正是借助“意向性”才获得了真正的“实事域...

  • 分析哲学中的意向性问题

    作者:张志林 刊期:2006年第06期

    在哲学领域,有这样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一个区分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简单而明显的标准。于是如下见解应运而生: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却难以进入分析哲学的视野。

  • 我们如何得体地描述生活世界——早期海德格尔与意向性问题

    作者:孙周兴 刊期:2006年第06期

    “现象学的基本态度唯有作为生命本身的生活态度方能达到。”这是海德格尔在著名的1919年战时补救学期讲座《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中道出的一个基本主张。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讲座标志着海德格尔原创思想的真正起点,从此之后,海德格尔走上了自己独特的现象学思想道路。“现象学的基本态度”被海德格尔引向“生命本身”及其意向体验,这是...

  • “指非指”:第三类检讨“意向性”的尝试

    作者:张志扬 刊期:2006年第06期

    关于“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这个主题。已有两种检讨方式:一种是现成的主流的现象学或分析哲学及其“交互关系”的检讨方式。打个比方说,它几乎自明地把检讨者先行规定在一根“0数轴”上无限延伸。不管探讨怎样的变式(“求是”:精确的/试错的、模态的、隐喻的/再精确的;“求应该”:判断的/推理的/责任承诺的),始终只能沿着“...

  • 信息传递

    刊期:2006年第06期

    2006年5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杂志社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就资本的现代性、资本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意义等三个话题进行了研讨,《学术月刊》应邀派代表到会致贺。

  •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作者:邹广文; 庞世伟 刊期:2006年第06期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

  • 探涉比较哲学的疆域

    作者:倪培民 刊期:2006年第06期

    对比较哲学的元哲学探讨,涉及三大类问题:什么是比较哲学;比较哲学是否可能;以及比较哲学的方法论。比较哲学扩展了哲学本身的“数据库”,从而身处当代哲学的中心课题——“他者”问题的最前沿。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比较哲学中“他者”问题的集中体现。比较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和科学哲学中的可比性、可兼容性、可通约性问题,语言哲学中...

  • 儒学史上的“治生论”——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作者:方旭东 刊期:2006年第06期

    在儒学史上,元代许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儒者以“治生”为先务的思想。许衡的治生论是基于当时儒者的经济状况而作出的一种应对,表达的是儒者学做圣贤需要先解决生计问题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作为儒学的一个口号,它的确存在着措辞不当的问题。王阳明从儒学的基本教义出发,对它作出批评与修正。晚明以降,不断有学者对许衡的治生论给予肯定,但...

  • 经济转型后期的中国经济改革模式

    作者:张宇 刊期:2006年第06期

    中国的改革模式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的经济转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后期,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