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ademic Monthly

杂志简介:《学术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09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全球化当代学术走向、学林春秋、中青年专家网页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0439-8041
国内刊号:31-1096/C
全年订价:¥ 480.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
复合影响因子:2.44
总发文量:2695
总被引量:28297
H指数:55
引用半衰期:3.7422
立即指数:0.0803
期刊他引率:0.915
平均引文率:20.0766
  • “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揭晓

    刊期:2006年第01期

    热点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 入选理由:从2004年开始的“中国是否正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的讨论在2005年度达到高潮。许多学术论坛及各类媒体不断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意见,特别是随着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樊纲等一批经济学家参与其中,使这场争论和讨论为学术界、理论界和国家政府机构所瞩目。赞同者认为,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

  •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作者:衣俊卿 刊期:2006年第01期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燕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叉。然而,从哲学...

  • 城市精神文化论

    作者:鲍宗豪 刊期:2006年第01期

    城市精神文化相对于城市物质文化而言,它是城市人的精神象征,是城市的精神文化现象。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不同时代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常常以不同的艺术样式(如文物、典籍等)展示该城市的生活、人情、风貌,体现该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精神文化特质;在城市文化形态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

  • 双质五层结构:社会文明的完整形态

    作者:苗启明; 刘天才 刊期:2006年第01期

    文明的本质在于人所创造的生存价值世界的合理化发展,而人的生存价值世界可以区分为生态-技术世界、物质-财富世界、制度-权力世界、精神-规范世界和人的生活-行为世界。文明是一种双质五层结构:生态-技术文明是文明的前提,物质-财富文明是文明的基础,制度-权力文明是毒明的关键,精神-规范文明是文明的主导,生活-行为文明是文明的归宿和人...

  • “进入”“时间”是“接近”“事物本身”的唯一方式

    作者:叶秀山 刊期:2006年第01期

    “事物自身”“在”“时间”的“绵延”中,“文学艺术”和“哲学”要想不使“时间”缩水”,就要“参与”“时间”进程。“进入”“时间”。“进入”“时间”是“接近”“事物本身”的唯一方式,而不是在“时间-空间”之“外”把各种已被“分裂”了的“表象”“再”重新“组合-拼凑”起来,以为那才是“事物”的“本质”。殊不知,这种“本质”...

  • 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史论关系(专题讨论):从“诠释”走向“激活”

    作者:丰子义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丰子义指出,论从史出,马哲史的文本研究始终是“论”的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马哲史研究不能是呆板的诠释学,必须以论带史,以问题方式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强化“论”的点击以激活马哲史的研究。杨学功强调,马克思文本的研究必须走出趋史避论的“客观历史编纂学”的误区,只有史论结合,双向互动,互相促进,才能走出马哲史研究的困境与低...

  • 超越“史”和“论”的二元对置——从当前状况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走出困境

    作者:杨学功 刊期:2006年第01期

    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是一个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处理的问题。与所有二项式关系问题一样,这个问题本身似乎预设了两种对立的处理方案:或者以“史”为归依,或者以“论”为落脚点。如果说,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曾经步入有论无史的误区,那么,当前似乎又出现了一种相反的取向——...

  • 理论史对于理论而言意味着什么?——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看马克思如何处理史论关系

    作者:聂锦芳 刊期:2006年第01期

    检视马克思不同文本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马克思一直是把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论证和阐发,与关于这一问题的学说史的梳理和评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这种研究和著述方式在他那个时代是普遍流行的,或者马克思只是偶尔为之,那是不值得特别关注的,然而我们通过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包括与恩格斯)的著述方式对照,

  • 在当代语境中激活历史文献——从克罗齐的一个命题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

    作者:仰海峰 刊期:2006年第01期

    谈到史论关系,或者说思想与历史文献的关系,我就想到克罗齐关于历史哲学研究的一个命题,即“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这一命题下,克罗齐对思想与文献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他的这些分析,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 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

    作者:王树人 刊期:2006年第01期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其首先体现为《周易》的“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悟性的“象思维”是比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维更为本原性的思维,它的动态整体性和诗意的灵动性是开启一切原发创生性之源。对“象思维”的探究,不仅意在从思维方式上揭示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更提示着:对中国今日成就的文化反思,不能不...

  • 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下)

    作者:吴敬琏 刊期:2006年第01期

    现代经济增长和早期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已经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靠效率提高实现,这种增长模式体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中国片面追求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已经造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下降、技术创新的滞后、服务业发展的缓慢、生态环境的破坏、就业难度的增加以及金融风险的隐患。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注重效率的增长模式,...

  • 人民币汇率与经济增长

    作者:刘伟 刊期:2006年第01期

    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决定人民币对芙元升值2%。合理的汇率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制订和调整中国的汇率政策时,应当权衡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之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利益;实现有管理的汇率体制,将为中国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手段。

  • 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专题讨论):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和技术双重保障

    作者:黄少安 刊期:2006年第01期

    黄少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一靠制度,二靠技术,只有两者的双重保障,才可能走循环经济之路,李晓西、张琦认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变革创新,还是一次发展战略优化和思想观念及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变革;赵振华回答了节约不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 循环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李晓西; 张琦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一 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迫在眉睫的任务,也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整体国力提升等重大问题。但解决这一影响中国全局性、根本性矛盾,并非易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也触及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即得利益等经济关系,并关...

  •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作者:赵振华 刊期:2006年第01期

    节约是节省的同义词,是指对物质、服务和时间等消费或消耗的节制和约束。从消费环节来看,是指可能被消费掉的不被消费掉或少消费;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是指要以同样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减少消耗。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