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杂志简介:《学术交流》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3-1048/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0-8284
国内刊号:23-1048/C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黑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
复合影响因子:0.56
总发文量:5491
总被引量:19878
H指数:36
引用半衰期:5.7727
立即指数:0.0582
期刊他引率:0.994
平均引文率:8.7774
  • 波兰马克思主义与政治修正主义:基于政治哲学史的概述

    作者:达留什·多布然斯基; 张笑夷 刊期:2015年第08期

    波兰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就修正主义展开了争论,哲学修正主义(科拉科夫斯基)和政治修正主义(库伦,莫泽莱夫斯基)各具特征。波兰修正主义具有特有的民族性,在某种意义上它仍属于作为政治哲学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语言交往的问题

    作者:博莱斯瓦夫·安杰耶夫斯基; 陈飞 刊期:2015年第08期

    通过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可以提出语言交往模式。虽然他们的著作没有太多关于此问题的直接论述,但是人们可以在分析认识论与本体论问题的文本中发现有关语言、知识、文化和交往的作用的间接表述。亚当·沙夫有关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思考也是有着非凡意义的。

  • 论沙夫的马克思主义交往符号学思想

    作者:傅其林 刊期:2015年第08期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之一,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从语言哲学、认识论和人道主义角度展开的深入思考在马克思主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文艺理论与美学方面也不乏真知灼见,这突出地体现为基于马克思主义语义哲学的交往符号学的建构。他深入西方符号学理论之骨髓,又能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理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

  • 社会主义图景的描绘及其哲学困境——评亚当·沙夫晚年的社会主义问题思考

    作者:李乾坤 刊期:2015年第08期

    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是亚当·沙夫成为一名新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从未间断的任务,这种思考建立在特定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亚当·沙夫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对以往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失误进行了认真反思,指出未来社会主义在经济上、政治上所应具有的原则,尤其强调根据社会历史的最新变化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历史之谜的求解——论科拉科夫斯基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作者:王继红 刊期:2015年第08期

    在代表作《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中,科拉科夫斯基认为,人是马克思哲学全部思考的核心,人如何扬弃异化以便与世界、自身及他人相统一,这个来自黑格尔的末世学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异化导致私有财产的产生和人与人相互孤立的现实生存困境;异化的产生在于分工,因此扬弃异化要以消灭分工为前提,实现共产主义,使人能够...

  • 皮尔士对现代哲学观念的贡献——以笛卡尔主义批判为进路

    作者:邱忠善 刊期:2015年第08期

    皮尔士对近代哲学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批判,其核心是笛卡尔主义批判。皮尔士认为,近代哲学家们继承和分享了笛卡尔哲学的种种基本预设。他提出了批判的常识论、可错论、逻辑心智论、共同体主义、实用主义来代替和补充笛卡尔的相应论点。皮尔士的这些主张都是哲学观念上的重大发明,它们在各自所属的论题中皆为里程碑式的贡献。

  • 知道与贫乏:阿尔法拉比神学的语言学困境

    作者:王建鲁 刊期:2015年第08期

    阿尔法拉比的神学理论可谓新柏拉图主义神学。这种神学的前提是流溢说与第一因。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流溢自第一因,随后第一因成为上帝这一绝对他者;但是我们在认识他的过程当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即言说绝对他者时,本质与存在必须是一。而对其他事物而言,存在与本质则是两种事物。于是,在知道上帝与知道上帝是什么的问题上,阿尔法拉比又提出了...

  • 丹尼尔·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构想

    作者:杨华 刊期:2015年第08期

    贝尔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图式”来分析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并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并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贝尔认为马克思的第二种图式表明,社会结构不再仅仅是由生产方式简单地全盘决定的,社会分裂为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并依循各自的轴心原则发展变化。贝尔在建构后工业社会理论...

  • 曼纽尔·卡斯特信息主义理论的价值

    作者:刘贵占 刊期:2015年第08期

    曼纽尔·卡斯特突破了以往技术社会观的局限,辩证地建构了整体历史观的信息论,从信息技术范式角度定义新浮现的社会结构——由信息技术革命、工业制度危机及调整与社会文化运动三个进程互动而建构的一个网络化社会。信息技术而非信息本身被看作是新社会结构浮现的第一推动力,网络信息技术为新社会结构奠定了重要的物质维度——流动空间,这是一种...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笔谈

    作者:战继发 刊期:2015年第08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闼从基层到国家层面都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团结奋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萤要意义。

  • 同仇敌忾 同心同行

    作者:李志平 刊期:2015年第08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纪念这一伟大胜利,对于全体中华儿女牢记历史、珍视和平,坚定信心、拼搏进取,团结一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中华民族意识的升华 洗雪国耻的丰碑

    作者:贾立臣 刊期:2015年第08期

    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特定的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的社会意识。仅就中华民族意识而言,虽然其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中国境内各个民族一律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另一方面,要求各个民族的利益服从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 阿伦特政治哲学批判视角下的德雷福斯事件

    作者:马成慧 刊期:2015年第08期

    德雷福斯事件是反犹主义历史中的关键事件,犹太人的自我隔离意识与暴民对政治活动的无意识共同促成了事件的发生。此外,德雷福斯事件的主要特征昭示出极权主义统治形态的形成条件已经具备,西方政治传统的内在缺陷已经全面外化。若无对本真政治实践的关注与信仰,转而追求形而上学之思悬设出的幻象,定然会导致现实政治的挫败与人间事务的悲剧...

  • 政治内涵的民生转化:军休所的职能定位与角色转换

    作者:许斌; 闫昊 刊期:2015年第08期

    在我国,军休所作为承担政治社会保障功能的行政事业单位一直采用计划管理体制,表现为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为主功能,生活服务功能为辅功能,形成了“强政治、强行政、弱服务”的运行态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养老趋势不断增强,军队中退休人员急剧增多而离休人员日益减少,这使得军休所的辅功能上升至与主功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导致...

  • 东北十四年抗战史的当代省思

    作者:张晓校 刊期:2015年第08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地区,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也拉开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东北地区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14年的历史长卷,一方面记述了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抗日英雄不屈不挠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也记载了日本侵略者残暴压榨、奴役中国人民令人痛心的往昔。东北地区抗日斗争持续14年,为中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