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研究

戏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杂志简介:《戏曲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戏曲理论、戏曲批评、 戏曲遗产研究、深度访谈、戏曲史研究、戏曲文化研究、地方戏研究、比较戏剧、 表导演艺术、戏曲音乐、文献考证、少...

主管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1026
总被引量:1051
H指数:7
  • 割尘情于绮语,发妙想于灵心——“意趣神色”的意义解析

    作者:杨宝春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作为明代最有影响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数量并不很多,但其"临川四梦"却都各有意趣、各具神色。在不同的梦幻境界中演绎、诠释侠、义、仙、佛等不同世态,传达着作者一以

  • 前言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作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具有较高学术含量和广泛参与性的戏曲理论学术奖,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影响力和号召力也越来越大。2010年4月28日,第五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在《中国文化报》等刊物及网站陆续登出征稿启事。面向海内外公开征稿后,共收到论文147

  • 第五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评审委员会名单

    刊期:2011年第01期

  • 第五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获奖名单

    刊期:2011年第01期

  • 《绯衣梦》:文学经典与舞台经典的错位

    作者:李晓彬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关汉卿的杂剧《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一名《王闰香夜月四春园》,现存明陈与郊编辑的《古名家杂剧》本,明王骥德编辑的《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亦称《古杂剧》)本,明赵琦美藏的《脉望馆钞校

  • 李玉《北词广正谱》中“南戏北词正谬”探究

    作者:李佳莲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前言清初苏州剧作家之首李玉除了量多质高的传奇作品之外,另编修了北曲曲谱史上重要的著作《北词广正谱》,目前通行的版本是清康熙间青莲书屋刻本、文靖书院刊本,台北学海出版社1998年据以影印出版。此谱卷首有吴伟业序,正文共十七帙,十七宫调各属一帙,罗列每一曲牌之谱式分析,每

  • 诡秘的“红氍毹”——论戏曲舞台时空从“镜框”到“镜头”到“在场”的拓展

    作者:王强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在我国明代戏曲演出中,有一种红色的地毯,被称为"红氍毹"。当时,大量士大夫阶层经常自家豢养戏班,或者将戏班请到家中来表演。这种表演不一定都在戏台上,很多时候

  • 导演视角中戏曲“务头”的作用与价值

    作者:沈勇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务头"这个在元代(可能更早)流行于杂剧艺人之间自创的词,正如许多戏曲舞台呈现方式与众多"行话"等非物质文化一样,流传至今已难窥其全貌,其实质意义亦已无从考证。对"务头"的研究也就成了"绞尽多少才人心血,而迄无有涣然冰释之一日"之局面。但是,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发展,现今已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尽管众多的前辈

  • 被忽视的尊体思想——论姚华的《曲海一勺》

    作者:杨惠玲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宋元以来,戏曲一直被视为"小道"、"末技"。推尊曲体者,虽代有其人,却收效甚微。清末民初,社会处于转型期,在政治领域,社会变革需要戏曲充分发挥教育和宣传作用;在文艺领域,"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以小说和戏曲为主的俗文艺进入主流,需要理论界为这一巨大的转变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在学界,以王国维为主的一批学者正努力建构现代戏曲研究的

  • 山西上党赛社演出中的行业变迁与演剧形态

    作者:王馗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明清时期山西潞安府、泽州、沁州、辽州所在的广大地域,古称"上党",与今天所谓"晋东南"长治、晋城两市行政区域大体一致。随着明万历二年《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清嘉庆二十三年《礼节传簿唐乐星图》、清道光《礼节传簿曲目文范》等祭祀演剧抄本的发现,上党地区俨然成为透视

  • 论王国维剧学本位的戏剧观念

    作者:李贺军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戏剧观念是指对戏剧的整体看法,也即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戏剧观念体现着对戏剧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戏剧观念,它有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历史过程。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曾对中国各个时代的戏剧观念进行过历史的梳理,他们认为"在唐代,戏剧仅从其表演技艺一端而被认识,无疑,在戏剧观念上,唐人把戏剧视...

  • 基于“活态”理念下的安徽泗州戏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作者:王安潮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等同属"拉魂腔系"的安徽泗州戏活跃于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它在安徽北部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老百姓喜爱的地方性剧种,也是皖北极具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唱腔优美,旋律跌宕,情

  • 元杂剧“末”行脚色经典性建构刍议

    作者:王萍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以往对元杂剧经典意义的阐释,学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学文本层面上,其实,元杂剧表演形态的行当脚色也同样具有经典存在的可阐释性空间。特别是元杂剧"末行"脚色体制的产生,更是一个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穿越时空,并且对当下审美主体仍有经典意义和阐释价值的历史文化事件。其独具的经典意义在于,中国传统理想以及道德精神的文化原典——...

  • 试论京剧从脚色行当到流派的发展脉络:以生行、旦行为例(1850-1920)

    作者:李元皓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前言京剧表演艺术的代表是流派。从戏曲史而言,今天为观众所熟知的流派是很新的现象,与历史悠久的脚色行当比较起来尤为明显。流派始于京剧的老生"三杰":程长庚(1811-1879)、余三胜(1802-1866)、张二奎(1814-1860)三人,三杰活跃于北京舞台的时间,约在1850年前后。到了1920年代,以梅兰芳(1894-1961)为代表的四位旦脚演员先后在北京成名...

  • 对保护和发展世界“非遗”代表作藏戏的思考

    作者:刘志群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藏戏作为我国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戏曲项目,如何展开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实在是一个急迫而重要的新课题,现在试作一些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