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研究

戏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杂志简介:《戏曲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戏曲理论、戏曲批评、 戏曲遗产研究、深度访谈、戏曲史研究、戏曲文化研究、地方戏研究、比较戏剧、 表导演艺术、戏曲音乐、文献考证、少...

主管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1026
总被引量:1051
H指数:7
  • 开垦京剧学研究的处女地——谈实验戏剧的探索

    作者:周龙 刊期:2007年第03期

    2007年5月11—13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京剧》杂志社协办的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京剧界的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刘秀荣、刘长瑜、叶少兰、李玉声和学术界学者欧阳中石等;来自美国的叶坦、陆大伟、雷碧玮教授;台湾的曾永义、翁兴利教授;澳门的穆凡中教授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近110人聚集在一起,围绕"京剧与中国文化...

  • 《戏考》中的现代意识

    作者:陆大伟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1914—1925年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的《戏考》共40册,523出戏,是1880年李世忠所编《梨园集成》之后,1969—1971年张伯谨编台湾国防部所出的《国剧大成》出版之前,以京剧为主的最大规模的剧本集。虽然它对京剧文本化、普及化功不可没,但至今为止尚未有人专门把它当作研究对象。《戏考》40册是陆续问世的。40册中完全没有总序、凡例、创...

  • 论京剧的中和美学精神

    作者:冉常建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中和美学是京剧表现生活和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中和"是中华民族独创的文化概念,也是美学概念。"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中"指异质因素的融合达到最佳限度。"中"与"和"联用,突出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

  • 戏曲传统艺术生产方式之终结

    作者:孙玫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一如果我们把戏剧创作视为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创作戏剧作品的方式称之为戏剧的生产方式。在传统型态戏曲的生产方式之中,主要表演者拥有相当大的创作空间,他们无疑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正如《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所描述的那样,排演一出新戏,编剧、按腔(音乐)、编舞、服装设计等等,都要围绕主要演员的表演...

  • 空间与交流——小剧场京剧《祝福》导演思索

    作者:刘小军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一对祥林嫂及其周围人的思索小剧场京剧《祝福》关注的是一个苦命女人祥林嫂的生活。祥林嫂,一个"等郎媳",丈夫比她小十岁,如民谣所唱:"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开花叶又黄。"丈夫十五六岁丧命,祥林嫂二十六七岁守寡。她知道:这是命,是自己的命太硬,尅死了小丈夫,自己有...

  • 京剧表演教学亟待加强创意观的教育

    作者:涂玲慧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京剧表演艺术自形成以来,始终处于博采众长、位居行首之地,在人们的心目中,国粹是它的代名词。上个世纪京剧表演艺术行业出现了大师级人物,他们均是在表演艺术的创意方面领先同类艺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京剧,一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以梅兰芳为代表的革新家们,无不以创意新颖的作品,带动整个行业的艺术生产。新奇时尚,是大家在艺...

  • 论昆曲杂剧

    作者:徐子方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昆曲与杂剧的关系,历来皆为戏曲史、昆曲史家所重视,但假如有人将此二者联系起来作为同一种戏曲的两个方面(曲体、文体)看待,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记得三年前笔者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明杂剧史》,其中"沈璟及其昆曲杂剧"一节论及吴江派理论家沈璩的短剧集《十孝记》、《博笑记》时正式提出了昆曲杂剧的概念:

  • 《长生殿》南北合套的艺术

    作者:李晓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洪昇的《长生殿》被后人视为昆曲传奇的范例,无论文学描写、结构排场、音律辞采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原因有二:一为洪昇的文学才华和赵秋谷、徐灵昭的审音协律的良好的结合。二为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了符合剧情和音律的变通。可以这样说,《长生殿》是以作品的创作对昆曲传奇的

  • 试论南戏的流向及地域分布

    作者:徐宏图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南戏于北宋末诞生于温州,南宋时即传向杭州,宋末元初传入大都北京,不久传向福建、江西、江苏、安徽一带,至明末清初即流布全国。每到一地,往往吸收当地的语言与音乐,产生新的声腔剧种,每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剧目。

  • 宋代淫祀之禁与南戏的生长土壤

    作者:丁淑梅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宋代是一个民神信仰非常盛行的时代,民间祭赛祀神活动中多伴有歌舞优戏搬演,虽然官方一再对民间赛祭社乐演戏予以限制和打击,但祭赛演戏和社戏还是溢出了宗教仪式的边界,作为民间演剧活动的特定表现而不断高涨,这种景象恰恰酝酿着两宋戏剧史的重大转机。

  • 关汉卿杂剧中的动态系统

    作者:杜道流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关汉卿是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他的剧本都是用当时元大都流行语言来写的。其作品中的台词,尤其是宾白,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大都人的口语面貌。因此,关汉卿杂剧的语言可以说是元大都口语的代表。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看,元大都的语言是现代北京话的直接源头,所以,撇开文学价值不谈,仅从语

  • “鲍老”是木偶戏的趣雅名称

    作者:刘瑞明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东京梦华录》等书载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杭州饭馆大众面食,有"疙瘩面"一种。它是怎样形制的食品,研究者甚少,仅《汉语大词典》有认定性简释而不确。古代戏曲中有个很有趣的名称叫"鲍老",但解说纷纭。本文由宋代的"疙瘩面"来论证:"鲍老"实际是木偶戏的雅趣名称,它得名的理据就是"疙瘩"。

  • 福建族谱中的戏曲史料探述

    作者:杨榕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戏曲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繁盛的民间演剧活动,与各地宗族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记载宗族谱系与宗族内部活动的族谱,或多或少记录了与戏曲有关的信息。福建宗族社会与民间戏曲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它们是戏剧人类学研究必须关注的对象。过去研究族谱,只偏重于姓氏源流及谱系的

  • 傅惜华戏曲研究述略

    作者:苗怀明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对不少戏曲研究者及爱好者来说,傅惜华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其戏曲著作广为流传,早已成为研究者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书目,在学界享有良好的口碑;说陌生,是因为不少学人对傅惜华本人的生平经历、治学特色等相关情况了解甚少。近年来,随着新旧世纪的更迭,学术史研

  • 从科介精细化论戏曲剧本的文体优化与舞台可能

    作者:苏涵 刊期:2007年第03期

    <正> 在视剧本写作以"填词"为主,而且"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戏剧观念支配下,人们往往忽略戏曲剧本可以成为既可读于案头、又可演之场上的文学形式的独立性与自足性,忽略戏曲剧本的独立自足与舞台演出的依托凭借、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