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研究

戏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杂志简介:《戏曲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戏曲理论、戏曲批评、 戏曲遗产研究、深度访谈、戏曲史研究、戏曲文化研究、地方戏研究、比较戏剧、 表导演艺术、戏曲音乐、文献考证、少...

主管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1026
总被引量:1051
H指数:7
  • “玉茗堂四梦”最早的合刻本探索

    作者:吴书荫 刊期:2007年第01期

    2006年9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学会、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浙江省文化厅、遂昌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遂昌县隆重召开,来自韩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全国各地高校、各省研究所等单位的120多名汤显祖研究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对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

  • 《邯郸记》评议

    作者:张燕瑾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在汤显祖完成《邯郸记》创作22年、汤翁逝世7年之后,王思任写了一篇《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在谈到玉茗堂"四梦""立言神指"时说过一段经典性名言:"《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这段话之所以被经常引用并且为人信从,一是因为王氏与汤翁是同时代人,有共同的时代感受;二是王氏与汤翁有过交往,且关系密...

  • 论汤显祖《邯郸记》的成就及其影响

    作者:赵山林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一以唐人沈既济《枕中记》为题材的戏曲作品存在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包括元人马致远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共同创作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人苏元俊的《吕真人黄粱梦境记》,其中被度者均为吕洞宾;第二个系列包括明人谷子敬《邯郸道卢生枕中记》,脉望馆钞校于小谷本《吕翁三化邯郸店》,以及汤显祖的《邯郸记》,其中被度者均为...

  • 《牡丹亭》的世俗选材与民俗观照

    作者:杨振良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明代前后期的文学性质不同,前期与民俗性比较密切,属于民间大众;中晚期之后的文学由于已进入了文士个人创作与精神解放的文艺思潮,在当日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出现的作品,无疑可视为文化思想转型的产物,属于市民阶层。因此学界前贤对汤显祖戏曲作品的研究观察点,便透过晚明心学思潮的

  • 论晚明文论话语下的《牡丹亭》批评

    作者:孙书磊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自明万历年间汤显祖《牡丹亭》问世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围绕《牡丹亭》展开的讨论和争论,成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的重要内容。作为戏曲批评的晚明《牡丹亭》批评同时又是一种文学批评现象,与晚明的文学批评趋势息息相关。晚明时期的《牡丹亭》批评不仅体现着晚明文论话语中独特的戏曲批评思想与方法,而且对当时的《牡丹亭》传播也产生...

  • 再论《牡丹亭》的音律问题

    作者:刘水云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一《牡丹亭》的用韵问题《牡丹亭》和汤氏其他剧作的用韵历来备受曲家之訾议,明清曲家批评汤显祖戏曲用韵的大有人在,如沈德符日:"《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顾曲杂言》)冯梦龙也称汤氏"填词不用韵,不按律"(冯梦龙《风流梦·小引》),然最具代表性的是凌濛初《谭曲杂...

  • 遂昌县民间昆曲活动情况探析

    作者:罗兆荣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2001年8月,中国汤显祖研究会(筹)首届年会在遂昌召开,石练镇石坑口村十番队参加晚会演出,当时有专家问,石练十番演奏的昆曲是苏昆还是金昆?2002年,笔者编了一本《昆曲·石练十番》的书,请洛地先生作序,洛地先

  • 元杂剧中的商贾形象与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张静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元朝商业繁荣发达,《元史·耶律楚材传》载:"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两,粟四十余万石。"而文宗天历之际天下总入商税额数,已达九十三万六千四百八十四锭,如以三十税一计之,全国市场总交易额当在二千八百万锭以上。国家颁布了不少保护和扶持商人的政

  • 元剧中的寒食风俗及与唐宋诗词相关描写的承续关系

    作者:王维娜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元蒙贵族入主中原后,对汉族的有些传统节日仍沿循了。元世祖至元元年规定,凡遇元正、立春、七月十五、重九、冬至等,都给官员一两天的休假。而像寒食这样的大节则可休上三天。届时都城里,"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嬉游为乐"。这种社会风习自然也就折射给了戏剧创

  • 汤显祖戏曲与弋阳腔关系辨析

    作者:程芸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一问题之缘起汤显祖戏曲的"写作腔调"是"汤学"中争议最多的焦点,也是声腔剧种史领域的一个难题。之所以如此,除了缘于问题本身的复杂,可能也与一种普遍的研究思路有关:一般而言,研究者往往试图先描绘出晚明声腔剧种的"时空分布图",然后再从其间寻找《临川四梦》的位置。但由于文献的缺失,以及南

  • “花雅之争”新论——以禁戏为切入点

    作者:张勇凤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清乾、嘉之时,"花部"乱弹广泛兴起,并于乾隆朝进入京师,与作为"雅部"的昆曲形成对峙,最终以花部繁荣、雅部衰微而结束。这就是戏曲史上的名案"花雅之争"。前人对此已多有论述,但大都是比较笼统地说统治者对雅文学的扶持、对俗文学的压制以及民众对花部的浓厚兴趣等。这些论述,不无一定道理,但既有些偏颇,也不甚全面。实际上,"花雅之...

  • 变脸神气在 移步要换形——对于戏曲表演语汇合理化创新的建议

    作者:王绍军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变迁,戏曲艺术也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着与时俱进的改革。在建国初始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梅兰芳先生曾就戏曲艺术的创新提出一个观点,即:"移步不换形。"由于梅先生特殊的地位,一时间,"移步不换形"成为戏曲界人士对戏曲艺术进行改革的金科玉律。

  • 也谈传统戏曲形态的基本特征

    作者:戴义德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一对通行定论的异议一个事物的基本特征是由它内在的特殊矛盾性所规定的,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鲜明标志。从王国维、齐如山到张庚、郭汉城、沈达人,许多先贤大家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特征都曾进行过深入研究和精彩表述,一直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广泛采信。但是,当后辈学者沿着他们筚路蓝缕开辟的道路继续探索的时候,随着学

  • 论男性文士对待女性优伶的双重人格

    作者:厉震林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一对于中国社会结构而言,宗教思想和权力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而微妙的关系,"即宗教信仰负责来世的安排,世俗权力掌管现世的生计,但中国专制政治的强大潜力却征服了各种宗教,并使它们的教义全部转向现世的目标。"由于这种内在关系,"男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关系是由儒家伦理决定的,

  • 关于元杂剧的一个语言现象考察——唱词宾白中的“把”字句

    作者:周有斌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 "把"字句是汉语中非常特殊的一种句式。蒋绍愚先生曾以臧晋叔《元曲选》为语料对象,对元杂剧中的"把"字句使用情况作过初步考察。蒋先生主要分析了三种格式的"把"字句:"1.可看作由‘把’字提前动词的宾语而成的(记作‘把+0+VP’);2.可看作由‘把’加一个受事主语句而成的(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