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写作杂志 部级期刊

Writing

杂志简介:《写作》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88/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写作学研究、创作论坛、文学写作、论文写作、新闻写作、应用写作、写作杂谈、写作教学

主管单位: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国际刊号:1002-7343
国内刊号:42-1088/H
全年订价:¥ 292.8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2
总发文量:2421
总被引量:1010
H指数:8
立即指数:0.0043
期刊他引率:1
  • 《严歌苓论》:严歌苓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秘密何在——揭秘严歌苓“芳华”写作之十问十答

    作者:刘艳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一问:《严歌苓论》怎样看待严歌苓最为晚近的长篇小说《芳华》?如何看待《芳华》巨大的文学效应和它在严歌苓创作历程中所显示的集合性?答:先说一点与《芳华》有关的背景资料。《芳华》单行本初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4月,据此书的责编刘稚女士透露,截止目前,一年多的时间,《芳华》已经第14次印刷,共计85万册。在小说推出不久,2017年12月1...

  • 鲁迅如何选择、运用叙事手段表达其题旨?——《孔乙己》精神悲剧的文化内涵及其叙事分析

    作者:王攸欣; 聂笃友 刊期:2018年第04期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偏爱的小说文本,创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让人同情的"苦人"形象。《孔乙己》叙事手段的运用别出心裁,表达出多层次的复杂意涵,包括孔乙己及其看客们精神悲剧的文化内涵。作者就《孔乙己》的叙事选择及其效果,作了具体的文本分析,并涉及文本最后可能出现的叙事破绽,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

  • “非虚构”:写作的“十字路口”——刘蒙之访谈录

    作者:沈闪 刊期:2018年第04期

    尽管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都能够装进"非虚构写作"这个筐子里,但是不能由此说它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今非虚构写作的影响力还不大,主要原因正在于非虚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缺席。非虚构是一种写作理念、技巧和策略是符合实际情形的,但致命的是其内容缺乏核心的聚焦,把非虚构写作当做一种独立文体的看法缺少现实的支撑,非虚构文学理论批评体...

  • “新时作学科的新发展”研究专题(笔谈)——写作学科的新视野:跨文体、可视化、新媒体

    作者:董小玉 刊期:2018年第04期

    2018年6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写作学会年会围绕"新时作学科的新发展"这一主题做了深入探讨。董小玉教授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背景,探究写作的新视野,即跨文体写作、可视化写作、新媒体写作的策略方法,以适应当前写作的新形态。陈学璞教授分析了咨政报告写作与新型智库建设的关系及其作用,建议咨政报告的写作要从正方向、找问题、细调研、善推敲...

  • 运用咨政报告 切入智库建设

    作者:陈学璞 刊期:2018年第04期

    党的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①写作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基础性综合性学科,积极介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研究、撰写和践行咨政报告,“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

  • 知识学模式与写作学科提问方式之转变

    作者:邢建昌 刊期:2018年第04期

    人文学科理论创新的关键是要有问题或问题意识。问题不是自明的,问题之成为问题,不依赖于感觉和经验.而取决于在怎样的知识学模式或知识学框架下提出问题。多年来,我们的写作学科习惯于从经验和感受出发提出问题.而不习惯在特定的知识学模式或知识学框架下提出问题,结果导致“问题”或“问题意识”薄弱以及各种“伪问题”的泛滥。从经验和...

  • 中国写作学科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戴红贤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中国写作学会成立快四十年了。1980年,武汉大学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写作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写作学会),并于1981年创办《写作》杂志,为写作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搭建了一个非常高端的平台,聚集了一大批学养深厚的写作学同仁,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写作学研究群落。经过近四十年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目前写作学科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 非构思写作学:中国传统写作美学的当代转换与升华——迈向后批判实践哲学的“新现作学”探索历程

    作者:马正平 刊期:2018年第04期

    较为详细地回顾了笔者从改革开放40年来,对当作学从理性的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文章学"和"现作学"转向到写作审美行为深处的写作"赋形思维"论、"知行递变"写作过程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策略论、写作生长论、"写作路径思维"论到"非构思写作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立足中国传统的古代文论即写作美学自信,用改革开放的学...

  • 罗振亚诗歌: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

    作者:姜超 刊期:2018年第04期

    本文追溯了罗振亚诗歌创作的精神历程,从学人诗歌的特质介入其诗歌的艺术质素。罗振亚醉心构筑诗学的"家宅",赖于对"故乡"的根性书写。诗人始终将青春作为诗歌的常项,由青春之轻向生命之重过渡,已然是罗振亚诗歌着重表现的内容。这也带来了诗歌外在形式的新变,更适于表达复杂的人生况味与思索。

  • 情感·对话·哲思:罗振亚诗歌论

    作者:赵目珍 刊期:2018年第04期

    诗歌批评家进行诗歌创作,早就渊源有自。在当下,批评家的诗歌创作又呈现出一种蔚然之势。罗振亚在诗歌批评领域以对先锋诗歌的研究著称,然而其诗歌创作却秉持了中国诗歌传统中"言志抒情"的典范路数。其诗主要以"情感"为核心,以"对话"为建构方式,同时注重哲思带来的"征服与创造"。这其中的缘由,可能既与其成长的经验和生存的时代状况密切...

  • 创作谈:说说自己的诗

    作者:罗振亚 刊期:2018年第04期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晰地描述生命状态时,就会选择诗来描述,因为诗歌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关照,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东西就需要用诗化来解释。对诗歌的热爱,始于孤独、浪漫情思,亦或是对故乡深彻的爱。在生活的磨砺下,笔者决定"重操旧业"真正着手研究诗。终于在一点点向内求索之后,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哲学:好的诗歌大多直指人心,唯有从心...

  • 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人物写作理论异同管窥

    作者:何晓路 刊期:2018年第04期

    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表面上充满对立,在人物写作方面分歧尤为明显。比较"人物三维空间理论"与"性格组合论"的人物写作理论,双方都以矛盾冲突为要旨,这种内在相似性源于双方理论中多重主体地位的消亡。作者与读者的主体性因屈从于价值判断而被消解,人物形象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成为人物塑造的纲领。注重情感的人本主义价值判断,既与双方继承的现...

  • 沉浸式阅读:提升应用文撰写者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洪威雷 刊期:2018年第04期

    问题的提出是源于印度工程师的帖子《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中外经典成为当下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书,应用文文种混用、词语错用和违规违纪违法行文等事例屡见不鲜。沉浸式阅读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精,精细地阅读;二是通,融合贯通;三是少,理解透彻,厚书就变薄了。只有沉浸式阅读,才可能掌握丰富的表达技法,增强说服力,表述准确,正确...

  • 浅析鲁迅的散文修改艺术及其文体创造意识

    作者:康蕊蕊 刊期:2018年第04期

    鲁迅非常注重文章的修改艺术,尽可能使字词表达更精准,语句更通顺流畅,上下文更加连贯,使文章更加具有表现力。此外,鲁迅的散文明显表现出文体创造意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个人化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继承汉语写作传统。鲁迅散文的文体创造意识,体现了五四散文创作的个性化特点。

  • 申论写作题的题式分析、解读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董攀山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不管"作答要求"和提问方式如何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首先弄清"给定资料"的主题,明确给定资料说的是个什么问题、什么事。然后,把给定资料的主题当话题,从话题里面选取一个最尖锐深刻的小问题,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际去说,尤其注意批判反面的东西,通过摆表现、论危害、剖实质、挖根源,把错误的东西批深批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