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杂志简介:《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81/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反思1980年代、理论探讨、新作荐评、争鸣录、当代文艺评论、研究生论坛、作家作品等

主管单位: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2-9583
国内刊号:11-1581/J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7
复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1841
总被引量:4811
H指数:24
引用半衰期:10.133
立即指数:0.0106
期刊他引率:0.9791
平均引文率:4.6614
  • “双百”,永久的方针

    作者:曲润海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一、艺术繁荣、学术进步的方针 1956年4月,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957年说,这个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个方针不是的一家之言。它是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来的,是一项国策。它的根本...

  • 市场经济过程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验证与纯审美论的幻灭

    作者:黄力之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一、意识形态:“回到马克思” 尽管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始作俑者,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必然要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用美国弗·詹姆逊(F·Jameson)的话来说:“意识形态分析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揭示各种观点在一场持续的阶...

  • 理解文学意识形态论的两个视角

    作者:马建辉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一、从“中国传统”理解文学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中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范畴只有放人这一结合过程中,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同样,对意识形态概念来说,它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是其意义和品格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把握这一概念的中国传统也许可以打开一扇通向其汉语...

  • 文学经验:文学理论的基点——对中国当下文论建设的思考

    作者:公秀梅 刊期:2006年第03期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问题已成为前沿性的热点话题。近两三年来,召开了多次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研讨会,学术期刊上的争鸣与探讨也方兴未艾,存在状况、新近走向、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热切关注。但是,文学经验对文学理论的重要作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文论建设若离开中国文学经验,那么只能是空谈,这一点需要引起学术界的...

  • 洪子诚、曹文轩等编《北大年选2005》

    刊期:2006年第03期

  • 中国当代文论与意识形态

    作者:王天保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一、对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论争的反思 “意识形态”无疑是中国当代文论中的一个关键词,文学理论界持续不断的学术论争总是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序言》的发表为序幕,中国文论界围绕文学的上层建筑性展开了讨论。当时的两个关键概念一个是“上层建筑”,另一个就是“意识形态”。参加讨论的双方...

  • 新的城市意识观照下的离析与重构——试析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形象

    作者:金进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中国的城市诞生在商周之际,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城邦,有了军队、监狱、刑法等国家机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城”的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它属于第一阶段的城市——权力之城,其主要功能是礼仪性的、政治性的和军事性的,主要是通过对周围区域的控制来获得生活资料,这种城市与周边的乡村没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它也没有固定的...

  • “样板戏”:高度隐喻的政治文化符号体系——以《沙家浜》为例

    作者:惠雁冰 刊期:2006年第03期

    在当代文学的流变过程中,“样板戏”始终是一种众说纷纭的文学现象,一方面,它是十七年文学资源与审美经验的高度整合,又是对“左翼”文学以来片面注重文学社会功能效用的极限发展;另一方面,与当时特有的政治联系起来,并作为政治事件的某种倚傍,与其主要参与者、改造者命运联系起来,无疑具有了政治现象的性质;第三方面,它的出现是在40...

  • 中国当代文学期刊扫描2006年第1期

    作者:赵晖 刊期:2006年第03期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

  • 探寻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作者:妥建清 刊期:2006年第03期

    对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探讨,已成为一个隆重而热烈的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文学史的重写便是源于现代性的诉求,(即现代性并不像历史学家在编年史中按照某种规约而划分的某个界限分明,可以打上相对精确的日期,如古代、现代、当代那样,而是一种发展过程)力图在文学的范围内打通近代、现代的分界。但此举由于仍视“五四”为新文...

  • 中国文学中的怀旧情结及其价值评判

    作者:胡铁强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一 “怀旧”(identity)一词从希腊词源看意思是渴望回家的痛苦,泛指离乡别井在外打仗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到近代,怀旧的定义已远离原来的医学和军事学的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并在20世纪成为整个人类文化景观中的重要一景。

  • 旷新年著《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刊期:2006年第03期

    此书共十一讲,以专题的形式论述了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问题,对重要的作品做出了重新阐释,并对文学史写作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作者以新的理论视野指出,“文学史也是一个故事,问题在于这个故事是由谁讲述的?谁有权力讲述故事?”

  • 个体的精神觉醒:从“超人”到“庸众”——谈早期鲁迅的“道德理想主义”

    作者:张承良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从1902年到1909年,鲁迅在日本度过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关键的思想成型期。而从学医转到从文,则使鲁迅找到了他救世的方式——文明批评。通过日本这样一个中介,鲁迅得以第一次接触到一个较为真实的西方世界,这时的鲁迅,已然跳出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拘囿,站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文化的视角上,求解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写于1903年的《说鈤》...

  • 成熟期茅盾文化思想论析

    作者:魏一媚 刊期:2006年第03期

    如果说早期茅盾较多地从理论上去探讨和研究各种文化思潮,并在社会革命的实践中选择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那么进入成熟期(从“左联”到抗战时期)后,茅盾则更注重运用较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去观察和分析这一时期颇为复杂的文艺现象和社会情状,以文艺批评与文学写作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中国文化现状的整体思考和认识:一是自觉...

  • 《屈原》——用戏剧构筑意识形态

    作者:高音 刊期:2006年第03期

    1941年初发生的皖南事变,直接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抗战分期的转折点,也成为中国抗战戏剧的转折点。受当时现实政治的影响,迂回影射的历史剧,成为宣传抗日与要求民主的一种现实的策略。王瑶先生在1952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第十四章“抗战戏剧”之“历史故事”一节中写道:“历史当然不会是循环的,但在某些相同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