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杂志 省级期刊

Poetry Monthly

杂志简介:《诗歌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4-1223/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头条、先锋时刻、新青年、现代诗经、国际诗坛_拉美诗歌四人小辑、评论、诗版图_内蒙古兴安盟诗人小辑、诗版图_广东廉江市作协作品小辑等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1009-8216
国内刊号:34-1223/I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200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安徽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被引量:248
H指数:4
  • 作者:露西尔·克利夫顿; 松风 刊期:2008年第12期

  • 本期头条

    作者:兰坡 刊期:2008年第12期

    主持人语:诗歌的技与道,就像一对兄弟,又像两个对手,不管是技巧派和悟道派,好的诗歌总是要在言辞技巧的背后指向人的内心世界,解读人世间的沧桑大道。陈陟云的诗歌世

  • 陈陟云近作(17首)

    作者:陈陟云 刊期:2008年第12期

  • “生死搁浅在言辞的陷阱”——陈陟云近期诗作论

    作者:荣光启 刊期:2008年第12期

    引言2005年前后,陈陟云(1963~)开始复出诗坛,至今已在《大家》、《花城》、《作家》等重要刊物发表诗作多首,个人第一部诗集《在河流消逝的地方》(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①也较受诗坛好评。在最初的印象中,我

  • 刘伟雄诗歌(18首)

    作者:刘伟雄 刊期:2008年第12期

  • 重新确立的传统和分裂——刘伟雄诗歌印象

    作者:冰儿 刊期:2008年第12期

    一刘伟雄的诗歌让我感到了惊讶。这种惊讶不是来自他的创作对语言、技巧运用多么高明,恰恰相反,是他磕磕碰碰、原汁原味,粗糙得略显笨拙的原生态诗歌语言让我的目光和思维在他的文字里凝成了某个晶体——它映照一个诗人的诗艺和诗心。一般来说,一个诗人的写作时间

  • 隧道

    作者:兰坡 刊期:2008年第12期

    主持人语:他们是""中诗的秘密写作"知青"中的一群,他们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写诗。他们以河北的白洋淀地区为中心,集结在一起交流看法和诗艺。代表诗人是根子(岳重)、多多(栗世征)、

  • 推介一个诗人——根子(岳重)

    作者:张清华 刊期:2008年第12期

    与芒克、多多相比,一起插队白洋淀的另一位根子(岳重)似乎更加早熟,他一出手就显示了惊人的深刻、冷酷与鲜明强烈的现代意味,1971年他十九岁就写下了他的名作《三月与末日》,并"一气呵成,又作了八首"。有《白洋淀》、《橘

  • 关于岳重

    作者:多多 刊期:2008年第12期

    郭路生的名字就与北京老四届中学生中的第一位诗人联系到一起。初次读到郭路生诗时我的感情是冷漠的。像任何一位中学生一样我不喜爱诗歌。直到自己成为创作者后,才开始对郭路生的诗有了认识,并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众多青年诗人的出现而增加新的意义。在我看来,就

  • 根子(诗人)

    作者:芒克 刊期:2008年第12期

    多年以后,当一个低沉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你还活着呐?"我惊得差点儿没背过气去。那是前几年的一天,老根子突然从美国回来了,在此之前我们已有十多年没见面,我只知道他出去了,去了美国。至于他在那里如何生活或生活得怎么样,我是一无

  • 关于岳重

    作者:汪剑钊 刊期:2008年第12期

    作为第一诗人,食指的创作影响了一大批后来者,其中包括后来名满天下的北岛、江河、杨炼等。在此,有必要提一下"白洋淀"知青的诗歌创作,根据杨健《中的地下文学》记载:"1971年夏季的某一天,对‘白洋淀诗

  • 岳重:短暂的神童诗人与“白洋淀诗群”

    作者:无名氏 刊期:2008年第12期

    岳重(根子)肯定是个天才。其父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家中有四千册藏书。十五岁上他即把《人、岁月、生活》、《往上爬》等黄皮书阅尽。这是他早熟的条件。十九岁即写出《三月与末日》等八首长诗,此后一歇就是十五年。

  • 白洋淀吹来的风

    作者:杨键 刊期:2008年第12期

    岳重进入沙龙之后,很快也成为中心人物。岳重同栗世征来自白洋淀,插队已三年。岳重当时马上要被中央乐团录取,是个男低音(现在仍在其位),而栗世征自认为是一个"永恒地唱不上高音"的男高音。岳重很有天赋,

  • 岳重的诗(2首)

    作者:岳重 刊期:2008年第12期

  • 《白洋淀》附记

    作者:陈村 刊期:2008年第12期

    这是首使人不忘的长诗,我读到它已有整整十年。当时,这类文字都是单线传来,有机会读到、抄录、背下者也不轻易示人,以免被诛且累及他人。与诗同时传来的是这样的几句话,说""后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