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诗歌投稿

诗歌投稿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2 05:59:18

诗歌投稿

诗歌投稿第1篇

第23届征稿于2014年10月20日拉开帷幕以来,得到海内外诗界一如既往的广泛重视和支持。截至2015年1月15日,先后收到千余件投稿材料,经剔除各种不合规定的无效稿件,最终有效稿件为428件(其中主奖185件、新人奖160件、校园奖83件)。

2015年1月至4月间,组委会对428件有效稿件进行了匿名编号处理,然后交初审评委会进行投票,从总计428件作品中分别遴选出主奖入围作品10件、新人奖入围作品10件和校园奖入围作品12件,再交终审评委会进行投票遴选,按投票名次赋分并排序,最终评选出本届主奖的获奖作品是116号(得24分),新人奖的获奖作品是19号(得36分),校园奖的获奖作品是79号(得30分)。此外,由评奖组委会评选出了本届荣誉奖的获奖者。

现将第23届“柔刚诗歌奖”各奖项最终评选结果公布如下:

获奖名单

荣誉奖:

郑 敏

主 奖:

陈家农

获奖作品:《灰鹅之诗》、《在浴室里,接到友人从日本打来的电话》

新人奖:

牟 才 (牟惊雷)

获奖作品:《春城旧日》、《蓝色乌贼》

校园奖:

秦三澍(秦振耀)

获奖作品:《在六点钟那边》《渡爱十四行》

荣誉奖授奖辞

在1940年代,郑敏就通过一种平静而纯洁的抒情诗体,展现出可贵的哲思深度和力量,是著名的“九叶”诗人中的重要成员。在三十余年的沉默之后,郑敏在八九十年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时期,她力图在新诗中展现文化的纵深感和历史感,探询死亡并反思生命,诗思更为深邃、有力,丰富了当代新诗的写作路径和内涵。此外,郑敏还积极引介西方现代诗学,并在诗学与批评上开疆拓土,出入“结构”与“解构”,自成一说,蔚为大家。

第23届柔刚诗歌奖评委会决定将本届荣誉奖授予诗人、学者郑敏,以褒奖她几十年来在发掘汉语诗歌的思辨力量以及构建现代汉语诗学等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杰出贡献。

主奖授奖辞

陈家农的诗(《灰鹅之诗》《在浴室里,接到友人从日本打来的电话》)从日常存在的微小事件落笔,但不囿于经验的简单复述,而是以智性的目光和机敏的想象力为流动的情绪赋形,在克制的叙述中,对词与物、自我与经验、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复杂性进行迂回观照,并呈现出一种内向性、对话性的语言风格,从而加深了诗歌所一再触及的焦虑主题。

第23届柔刚诗歌奖评委会决定将本届主奖授予诗人陈家农,以褒奖他对当代汉语诗歌写作做出的独特贡献。

新人奖授奖辞

从《春城旧日》和《蓝色乌贼》来看,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巨变大大促进了诗人的发育,作为年轻诗人,牟才似乎生来老成。他流连于逝去的似水年华,深潜于蔚蓝色的生命之海,赤身徘徊在旧时光的雨水中,汲取生活带给他的种种教益。他在奇幻的想象中,构筑了一个关于自身关于世界的存在浮标,时而轻盈,时而沉重。诗人有限的笔触,在细密之处指涉生命的奥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在奇诡之处推开世界的窗棂,带给我们陌生的景致。

第23届柔刚诗歌奖评委会决定将本届新人奖授予诗人牟才,以褒奖他在诗歌写作中形成的日益成熟的个人风格和别具一格的抒情品格。

校园奖授奖辞

秦三澍的诗歌将朴素、轻盈的智性与游离日常的诗性省察熔铸进语言的幽微中,把青年诗人特有的敏感与叩问,锻造成隐秘的刀锋,自由而从容地抵达并切割历史与现实、校园与都市构筑的多维空间及其复杂肌理,从而展现出一个90后诗人可贵的深沉和内敛、思辨与睿智,其精神漫游和诗性情怀一旦泅渡修辞与意象的暗流,一定会为自己乃至当代校园诗歌写作开拓出更为博大的气象和更加强劲的力道。

第23届柔刚诗歌奖评委会决定将本届校园诗歌奖授予诗人秦三澍,以褒奖他在写作上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将要实现的丰富可能性。

第二十三届“柔刚诗歌奖”评奖机构

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

评奖组委会(永久性机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傅元峰、黄 梵、何同彬、李章斌、马铃薯兄弟、欧阳江河、

唐晓渡、王彬彬、王家新、于 坚、育 邦、翟永明

本届终审评委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洪淑苓(台湾)、刘福春、王家新、王 屏(美国)、紫 鹃(台湾)

本届初审评委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诗歌投稿第2篇

那就没有老师引导我走上文学写作道路了吗?有的,那是一位年龄还比我小两岁的初中学生。他叫黄柏生,很聪明,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酷爱读书,爱写文章。那时,我们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他常常叫我到他家的小阁楼上去玩,给我看书,给我讲诗,讲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苏联护照》,看何其芳的《关于读诗和写诗》的文章。那时,对于诗,我一点不懂。可是,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觉得诗很美,很有趣,就一下来了兴趣,还萌生了创作的愿望。

我学习写作的第二位老师是阅览室。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阅览室里,陈列着全国所有的期刊,我作为工会会员,可以自由进入工人文化宫。我进文化宫,除了借书外,就是翻文学期刊,只要是诗,及有关诗的评论,我是必读的。这些诗或论文,或加深我对诗的理解,或提高诗的创作技巧,大量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还把一些自己喜欢的好诗抄在本子上,读熟、背诵。直到现在几十年以后,还可以背诵不少佳作,而且每背诵一遍都有新的启发,这对我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我学习写作的第三位老师是“退稿”和编辑的改稿。

开始写诗,不管好坏,写了就往外寄,可是,寄出去多少就退还多少。那时投稿的人不多,退稿是很难为情的。因此,收到退稿信总是先急忙忙往口袋里塞,不让别人看到。但每收到一次退稿,自己总在一个人的时候打开来读一遍,找找问题在哪里。以后看到同类题材的诗就作比较。正如有一位编辑说的:文学创作是没有废品的,每一次退稿都有提高。真的,后来有一次,我收到了《萌芽》编辑部寄来的一封信,里面薄得好像信纸都没有,我肯定有好事了。拆开一看,真的,是我的一首诗被采用了。这是我写了几年的诗第一次被采用,立刻,全身心涌上一股幸福的暖流,激动得连话都讲不出了。激动之后,我立刻又写了三首短诗寄去。这次真快,几天后就收到回信,说:“留下一首诗备用。”我好高兴啊!第一次寄去,排了三个月的队,第二次只有三天就留用一首诗了。作品发表出来,最后一句“照亮了人们美丽的雄心”删掉了“美丽、雄”。我一遍遍地读着“照亮了人们的心”,真的心头一亮。哦,诗原来不是靠那些美丽的形容词!

诗歌投稿第3篇

各位师长,各位文友,以及所有所有到场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宝玉民,笔名野岸。因为我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牧羊中写下来的,所以了解我的人就给我起了个“牧羊诗人”的称号。

我从没想过写诗,更没想过自己会出版诗集并于今天在这里举办这样的新书首发仪式,因为我是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蒙古族农民。 但我自幼爱好文学,这种酷爱我至今也说不出缘由。在长达十年的打工生涯中,书籍是我重要到必不可少的行李。我曾经拿着微薄的工伤医疗费去书店买过书,最无书可读的时候还背过新华字典……这漂泊流浪的十年,也算是我自学的过程。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词汇的积累,我竟然萌发了用文字来讴歌生活和自然的美好,记录对社会以及情感世界的感悟的欲望。就这样,我从此走上了被人称为“是一条粉身碎骨的道路”的文学创作之路!

起初我是想学写小说的,所以读的也多为小说,因此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诗歌是什么。但在后来的阅读中渐渐发现,小说中描写了一个页面的文字,对同一个意思或者同一种意境的表达,有时不如文章中引用的一句诗词来的完美。从此,我开始挑选一些和每一个当时的情景接近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不说命运对我是不公的,但我的经历可以用坎坷来形容。正因为如此,诗歌从此对于我是失意时的一声安慰,是寂寞时的一次倾诉;是痛苦时的一行泪水,是快乐时的一串笑声……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诗歌都是一根无形的支柱,支撑着我的精神世界;更是一面旗帜,引导我一路踏歌而来!

我开始投稿是由于朋友的一次玩笑,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发表。那是在大兴安岭林区做伐木工时的一天晚上,一起打工的老乡看我每天晚上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写作就对我说:什么时候能在那个报刊上看到你的作品呢?尽管我知道这是朋友善意的玩笑,但我还是或多或少的读出了一丝讥讽的味道。第二天我就偷偷地给三家报刊投出了自己的习作 ,一个月以后三家报刊社都回复了用稿通知。其中包括发表我处女作《四季回肠》的《辽宁青年》杂志社。这样的结果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信心,在以后的岁月里,一些作品陆续发表在《星星诗刊》《民族文学》《天津文学》等刊物。并在这期间结识了家乡的许多文友,其中就有带我走进科尔沁部落的蓝百合姐,和科尔沁沙龙的冯庆祺这两位“我在文学之路上的里程碑式”的老师。而二十年来的作品这次能够结集出版,是得益于奈曼旗旗委副书记李玉山老师的全力支持,也得益于旗直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科尔沁部落、科尔沁文学沙龙里各位老师和文友们的关怀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这里,我要感谢的还有一个人,正是因为她,我才开始真正地走上了诗歌创作之路。 因而,请允许我用一首诗来做我这次发言的结束语吧!诗的题目叫《如果我不再写诗》:

《如果我不再写诗》

那一年我喜欢诗

却不是为了写诗

只为打发没有你的时光

那一年我开始写诗

却不是为了发表

只为调动所有的文字

记下你今生的模样

那一年我发表了诗

却不是为了向谁去诉说

只为把你一遍遍地歌唱

如今我仍然在写诗

却不是为了心中的愿望

只为幸福能在你的左右地久天长

以后我还会去写诗

却不是为了梦想

只为用我今生的努力

把在来世里走向你的道路铺平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写诗

却不是因为灵感已经死亡

诗歌投稿第4篇

关键词:袁枚 性灵派 《随园诗话》 编辑思想

在清代中期文坛上,袁枚论诗独标性灵,以其鲜明的个性别开生面,成为引领乾嘉诗坛风尚的盟主之一。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晚年亦称随园老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九年请求终养,隐退随园,绝意仕进。自此以诗文自娱,寻山访友,悠游林下。袁枚又高寿,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学者钱大昕有云:“儿童尽识真才子,朝野都推老作家。未淡名心还刻集,要寻乐处且看花。”

袁枚一生著书颇丰,达30种,另为他人编校诗集8种。其中,耗毕生精力编辑的《随园诗话》刻印于乾隆五十五年,凡16卷约1137条。后续刻《随园诗话补遗》10卷约583条。《随园诗话》编辑之时,便有“四方以诗求入者,如云而至”。《随园诗话》问世之后,更是引发了乾嘉时期各阶层人士的追捧,甚至出现了盗版现象。《随园诗话》颇具文化意义:“已大略相当于一份名声大、流传广的诗作及诗学刊物。而观其组织形态及社会功能,又存在着趋于制度化的趋势,并且扮演着东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诗歌中心的角色。”作为一部风行天下的“畅销书”,其编辑不乏成功之处。

一、选题求新,不甘平庸

袁枚为人、为学皆不甘平庸,不愿攀附风会,故特寺独行、标新立异。尝自谓:“余平牛诸船能耐,而不能耐一‘庸’字。所谓庸者,不过人云亦云之意。而在有胸襟者当之,便觉浑身龌龊。”又云:“大概著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好丑虽殊,而不同则一也。”这种不甘平庸的强烈主体意识也深深影响到《随园诗话》的编辑上。袁枚便自诩《随园诗话》“中间抒自己之见解,发潜德之幽光,尚有可存”。具体而言,选题颇有新意。

一是与主流的学术风尚立异。乾嘉时期汉学大盛,终为显学,在经学领域与宋学辩论不休,成为强势的主流学术话语。袁枚以文人自居,以文章自娱,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汉宋之争。基于文学立场,《随园诗话》处处贬低汉学,对汉学家的诗文多有讥刺。“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又谓:“考据家不可与论诗。或訾余《马嵬》诗,曰: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当日贵妃不死于长生殿。余笑曰:白香山《长恨歌》‘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何曾路过峨嵋耶?其人语塞。”

二是论诗独标性灵。乾嘉诗坛上活跃着沈德潜的格调派、翁方纲的肌理派,影响颇大。袁枚却别开生面,自谓“不矜风格守唐风,不和人诗斗韵工,随意闲吟没家数,被人强派乐天翁”。于是以风趣之论,抒个人之情,在诗坛上独辟蹊径,引领性灵派牢牢占据一席之位。《随园诗话》一方面竭力宣扬性灵派的诗学理论,其卷一便云:“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甭?”又谓:“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另一方面,对符合性灵派审美趣味的赵翼、张问陶、黄仲则等人诗作大加采录。《随同诗话》因此成为性灵派的重要发表阵地,对加入性灵派阵营的诗人极力加以鼓吹。如:“新安王太守顾亭先生,看《随同诗话》有得,顿改从前之作。”又云:“方大章秀才诗,初学明七子,后受业门下,幡然改辙,专主性灵,可谓一变至道。近命其门人王鼎来谒,诗颇清新。”

三是以新颖的话题求胜。袁枚认为:“诗话,非选诗也。选则诗之佳者选之而已。诗话必先有话,而后有诗。以诗来者千人万人,而加话者,唯我一人。”他明确强调诗话不同于选诗,要以趣味性的话题求胜,以彰显《随园诗话》的鲜明个性,话题的确定又依赖于袁枚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编辑眼光,与单纯讨论诗学问题的普通诗学著作迥然有别。《随园诗话》往往采用随笔的形式,从历史典故、人物轶闻及日常生活中演绎出饶有兴味的话题,以此选取、采择、串联、编辑相关诗句,敷衍成章,从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如言“近今夫妇能诗者,《诗话》中已载数人。”“夫妇能诗,古今佳话。近今如张舸斋之与鲍茵香,尤其杰出者也。”又有“新安王氏,一家能诗”。再如,先言学者卢文的感人之事,交代诗作的缘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卢抱经学士,有《张迁碑》,拓手甚工。其同年秦涧泉爱而乞之,卢不与。一日,乘卢外出,入其书舍,攫至袖中。卢知之,追至半途,仍篡取还。未半月,秦暴亡。卢往奠毕,忽袖中出此碑,哭曰:‘早知君将永诀,我当时何苦如许吝耶?今耿耿于心,特来补过。’取帖出,向灵前焚之。予感其风义,为作诗云:‘一纸碑文赠故交,胜他十万纸钱烧。延陵挂剑徐君墓,似此高风久寂寥。’”君子情谊跃然纸上,令人仿佛身临其境,感慨不已。

二、编稿求全,雅俗共赏

《随园诗话》收录诗人1700余位,诗人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性别,故作者之多、读者之众、影响之大,远胜于同时期的一般诗学论著。

《随园诗话》采诗地域非常之广,涉及苏、浙、闽、徽等14个省份。谈论诗学之余,形象地记录了乾嘉时期学林风尚、文人雅集、诗坛唱和的盛况,全景式地反映出清代中期江南文化的时代风貌。从诗歌作者的身份来看,上到高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几乎遍及乾嘉时期所有阶层。袁枚少年得志,浮游宦海,应酬逢迎之中,结交了众多权贵公卿。《随园诗话》亦大量选录了尹文端、毕秋帆、福敬斋、和希斋等朝廷重臣的诗歌,因此遭到时人的谄媚之讥。伍拉纳之子曾讥之曰:“一部诗话,将福康安、孙士毅、和琳、惠龄诸人,说来说去,多至十次八次,真可谓俗,真可谓频。”但不可忽视的是,袁枚的诗文和声望确令这些官员为之倾慕,甘心自附随园门墙者屡见不鲜,《同仁集》中大量书信即可为证。法式善如此描绘京城盛况:“京中随同著作,家弦户诵。有志观摩者,无不奉为圭臬。凡一传记成,一诗成,其佳者,辄谓此随园法也,此随园格也。南来人士,相晤于文酒宴会间,必日吾随园授业弟子,吾随同私淑弟子。缙绅先生遂为之刮目。”

更重要的是,袁枚不拘身份尊卑之限,注意鼓励、提携后学,收集无名文人之诗,认为“采诗如散赈,宁滥毋遗。然其诗未刻稿者,宁失之滥”。《随园诗话》收录了童二树、胡稚威等人的作品,即有此考虑。袁枚同样关注底层草根,采录了大量布衣、艺人、仆役乃至儿童的精彩诗句。他认为:“诗境最宽,有学士大夫读破万卷,穷老尽气,而不能得其阃奥者。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此诗之所以为大也。”普通人亦可提供难得的诗歌创作素材:“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同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童子之语亦能当为妙语采录:“二童子放风筝,一童得风,大喜;一童调之曰:‘劝君莫讶东风好,吹上还能吹下来。’我深喜之。”

三、采稿通畅,兼收并蓄

袁枚拥有强大的社会交游网络,主要以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城市为中心,足迹遍及我国东南区域。仅南京的交游圈子,就包括在南京任职的地方官、钟山书院的学者以及周边地域的下层知识分子。良好的人际交往网络,建构了较为完善的采稿、供稿的系统,为《随园诗话》的编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袁枚晚年曾游历天台山、黄山、岭南、武夷山等地,深得江山之助,诗文创作颇丰。游山访友之际,袁枚随时随地注意搜求好诗。“余每下苏杭,必采诗归,以壮行色;性之所耽,老而愈笃。”游览端州时,亦不忘采诗:“恰喜文星聚一时,彭、杨个个树旌旗。足酬太史东来意,不采珍珠只采诗。”袁枚还嘱咐众多弟子、友人为其荐诗。女弟子孙云凤道:“简斋先生两作西湖诗社,嘱代采闺秀补入《诗话》,山东鞠静香名静文,号净香女史,才华清绝。”“洪稚存在史馆,得一诗人,必通书相告。今春,盛称蜀中翰林张船山问陶之才。”“吴太史竹桥寄鲍铭山诗来。其人幕游客死,属余采数语入《诗话》中。”随着《随园诗话》声誉日隆,投稿者更是蜂拥而至,应接不暇。好友姚鼐道:“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袁枚对此也多有描绘:“自余作《诗话》,而四方以诗来求入者,如云而至。”“余在杭州,杭人知作《诗话》,争以诗来,求摘句者,无虑百首。”“余游武夷,过浦城,遇钮明府之弟阆圃,有诗三册求阅。”甚至连袁枚的亲朋好友,也代为接受人们的投诗。《随园诗话补遗》载:“昆圃外孙访戚于吴江之梨里镇,有闻其自随园来者,一时欣欣相告,争投以诗,属其带归,采入《诗话》。”“小秋妹婿张卓堂士淮,弱冠,以瘵疾亡。弥留时,执小秋手曰:‘子能吾诗稿,择数句刻入随园先生《诗话》中,吾虽死犹生也。’”《随园诗话》影响之大,由此可见。据蒋敦复的《随园轶事》记载:“至《诗话》之刻,海内投诗者,不可胜计,其佳句之入选者无论矣。而所投之原稿,日积月累,堆置如山,于是更葺一室以储之,颜之曰‘诗世界’。”

可以说,丰富的交游网络,通畅完善的采稿途径为《随园诗话》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鲜活资源。《随园诗话》兼收并蓄,展现了乾嘉时期文人生活的全貌,这是拘泥于门户之见的普通诗话论著所无法企及的。

结语

诗歌投稿第5篇

岁月悠悠,人生易老。60多个春秋弹指间消逝,而今,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倒也耐人寻味。

我自幼有两大癖好:一是酷爱书法。从8岁开始苦练柳帖,无论寒暑,无论居家在校,坚持练习不懈,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从小即在乡里小有名气。替公家刷写标语,春节替人写春联,平时替人写婚丧喜庆联,等等。二是酷爱中国文学。古典的、近代现代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等文体无所不读,无所不钻,还在读中学时就曾获得校作文竞赛一等奖。这两大爱好为我进行写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我满怀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作家或者记者。

然而,命运真会作弄人。我高中毕业时本来报考中文系和新闻系,谁知阴差阳错,通知书下来,竟被录取在农学院农学专业。当时我如五雷轰顶,顿时眼前一阵昏黑,差点跌倒在地。幸好我一位当乡村教师的叔父百般劝慰,极力疏导,我才勉强去报到。三年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毕业后我被分配在县农业部门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途改教了几年书又归队,一直到退休。几十年来在农业第一线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科技推广和普及尽职尽责,深得好评,多次获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8年我退休了。我不能白白浪费宝贵的时光,必须让晚年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努力做到“夕阳红”。我在当地一位退休老诗人的指导下,购买了几本格律诗词写作知识的书籍。通过勤学苦钻,很快掌握了诗词的格律和谱式,这对我搞诗词创作简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我拿起笔来写诗,把思想感情化为闪闪发光的文字。开始写诗,并且一炮打响,初次投稿就被录用,以后一发而不可收,进入了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我订阅了《中华诗词》、诗词报,还购买了古今一些诗词书籍。我夜以继日,如痴如醉,一边创作,一边认真阅读唐宋诗词、诗词和当代诗词名作,认真研究创作理论和写作技巧。查词典,翻辞海,找资料,拜老师,掌握了更多的词汇和写作知识,从而使诗词创作水平一步步提高,创作成果越来越多。仅三四年时间就创作了200多首诗词,迄今已在全国多种报刊上发表100多首。还创作和发表了一些楹联。多次参加全国诗词和楹联大赛,有的获优秀作品奖。传略和代表作被载入《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世界人物辞海》等多种辞书。那位老诗人还介绍我加入了江西诗词学会和庐陵诗词学会。

近年来我在爬格子的广阔天地里纵横驰骋,笔耕不辍。我把自己创作的诗词合并成集定名为《寸丹吟稿》。现在我和全国诗词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一方面积极撰稿投稿,另一方面经常收到各地诗社诗刊的约稿函、大赛函和信息学术交流函。诗词创作丰富了我晚年的生活,我找准了自己的坐标和奋斗方向,从而能够实现美好的人生价值。我庆幸自己和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诗词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晚年乐章的主题曲。创作诗词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我要在文学创作这条战线上义无反顾,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努力拼搏。在人生航程的最后一站,继续奋笔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赞歌,书写新时期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书写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山河和灿烂前景,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使桑榆暮景焕发出新的光彩。

诗歌投稿第6篇

异域

席慕蓉

于是夜来了

敲打着我十一月的窗

从南国的馨香中醒来

从回家的梦里醒来

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

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

人群投我以孤独

细雨霏霏不是我的泪

窗外萧萧落木

(选自《席慕蓉诗集》)

【赏析】

席慕蓉除了爱情诗以外,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席慕蓉曾于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异域》这首诗就写于那个时期。诗歌表达了她初到布鲁塞尔时想念家乡的真挚情怀。

诗句一开头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梦中,“我”回到了家乡,一切都那么美好,好似充满了醉人心扉的香气。然而,好梦难久,从思乡的梦中醒过来,窗外的街市灯火辉煌,而窗内却充满着十一月的寒气,“我”是那么的孤独、失落!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身在异乡。

于是“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虽然人潮汹涌,但周围陌生的人也只能带给自己孤独。在这悲凉之时,窗外更是一片凄凉,昏昏暗暗的,只剩下“萧萧落木”,无人来问。窗外的萧萧落木、绵绵细雨、模糊的双眼、雨水和泪水,共同描绘出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在这样冷清的异域他乡,怎能不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结尾的现实与开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夜幕降临,心里浮影的故乡、亲人在诗人心中的沉重分量。那时那地,“馨香”“细雨”“泪水”……无一不宣泄着诗人对回家的渴望。

【总结】

席慕蓉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和小说,而她的诗歌最具特色,成就也最高。席慕蓉的诗自然流畅,完全是从心中缓缓流淌出来的,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

思乡的情绪、对爱情的信仰以及对时光与生命的理解是席慕蓉诗歌的重点。她的乡愁,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文明的发展、世事的喧乱而淹没,那是一种忧郁的、缘于上古时代的渴望;对爱情的信仰则来自历史与现实的彼岸,来自她心灵的深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美丽,它生长在灵魂的家园,照亮的是她整个人生的长河;在她眼里,她认为时光和生命是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的。这三个内涵汇成了她的诗歌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又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她的诗歌具有美感。

诗歌投稿第7篇

    论文摘要:晚明女性诗坛崛兴,女诗人不仅振兴闺秀诗坛,而且争衡大家,以其卓绝的诗歌才华,创造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本文考察晚明女诗人的群体分布与构成、时代文化心理、诗歌创作艺术,揭现了晚明女性诗坛的概貌和诗歌创作特征。

    创作特征明万历朝以迄崇祯末涌现的女诗人达数百家之多,女性诗坛崛兴,令士林瞩目。晚明女性诗歌一直是明清文学研究较薄弱的领域之一。近人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论明代女诗人,仅摘录诗句,粗陈梗概。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关注一些明代女性曲家,未免轻视了女性诗歌的艺术和精神。20世纪90年代后,学界始较多地关注活跃在晚明文坛的一批女作家,有关研究呈现兴盛之势。本文择论晚明女诗人的群落分布和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意在初步显现这一时期女性诗坛的概貌和诗歌艺术特色。

    一、晚明女诗人的群落分布

    晚明女诗人的群体分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女诗人集中在江南一带,北方籍的作家较少。江南区域人文发达,经济兴盛,文学世家林立,由此构成女诗人的渊致,涌现吴江叶氏、嘉兴黄氏、绍兴祁氏、嘉定侯氏、桐城方氏等女诗人群体,南京青楼女诗人构成的秦淮诗群也格外引人注目。下面分别予以简述:

    吴江叶氏女诗群。明末吴江叶、沈两大文化世家拥有沈憬、叶绍袁、沈自征、沈宜修、叶小莺、叶执执、叶小纵等数十位享誉文坛的作者,两家联姻,以沈宜修和叶氏三姐妹为中心形成叶氏女诗群,聚结着两大家族近20位女诗人,可谓群星璀灿。沈宜修,字宛君,适叶绍袁,率五女八子淡泊自守,诗词赓和,着有《鹏吹集》。宜修长女执执,字昭齐,工书法,有晋人风范,有《愁言集》一卷。次女小纵,字蕙绸,擅作杂剧、诗词,晚年自定诗集《存余草》。三女小驾,字琼章,十七而卒,有《返生香》一卷。以上四人外,叶氏女诗群还包括叶小繁、沈智瑶、沈静专、沈蕙端、张倩倩、李玉照、沈宪英、沈华贫、沈树荣、颜绣琴、红于等。崇祯九年(1636 ),叶绍袁编刻家集《午梦堂全集》。曹学侄读后惊叹不已,《午梦堂集序》中说:“余潜选明诗,如获拱璧。诅惟闺秀,足当大家。

    嘉兴黄氏女诗群。黄居中增辑徐兴公《笔精》卷五《诗文评·宫间》:“先师携李黄学士,家富青箱,人标黄绢,不独子姓为然也。女有闺秀林风,妇有郝法钟礼,玄心夙悟禅机,彤管并标女史。”黄学士指嘉兴名士黄洪宪。黄氏诗群可分作两支:一是黄洪宪子媳沈纫兰为首,黄淑德、黄双蕙、项兰贞、周慧贞等人组成。沈纫兰,字闲靓,有《效擎集》。纫兰仲女双蕙,字柔嘉,髻年喜禅,年十六而逝,诗词才华可比叶小莺,有《禅悦剩稿》。纫兰从妹黄淑德,字柔卿,通文史、音律,早寡,礼佛隐居。项兰贞,字孟碗,嫁黄卯锡,与姑母黄淑德相倡和,有《裁云草》、《月露吟》、《咏雪斋遗稿》。周慧贞,字艳芬,适黄婷,有《剩玉篇》。二是黄洪宪族女黄媛介为首,由黄媛贞、黄德贞等组成。媛介,字皆令,为闺塾师,甘于清贫,娴于诗画,意境简远,着《湖上草》。钱谦益《士女黄皆令集序》:“今天下诗文衰婚,奎璧间光气黯然。草衣道人(王微)与吾家河东君(柳如是),清文丽句,秀出西怜六桥之间。马膛之西,鸳湖之畔,舒月波而绘烟雨,则有黄媛介皆令。吕和叔有言:不服丈夫胜妇人。岂其然哉?媛介字皆德,有《卧云斋诗集》。媛介从妹德贞,字德辉,曾与归素英共辑《名闺诗选》,诗有《冰玉》、《雪椒》、《避叶》、《蕉梦》等集,二女兰媛、蕙媛,亦工诗词。

    绍兴祁氏女诗群。祁彪佳家族为绍兴文化世家,彪佳之妻商景兰,女德渊、德琼、德菌,子妇张德蕙、朱德蓉,率工诗词。黄运泰、毛奇龄《越郡诗选·凡例》:“闺秀则梅市一门,甲于海内。忠敏擅太傅之声,夫人孕京陵之德。闺中顾妇,博学高才,庭下谢家,寻章摘句。……闺阁风流,莫此为盛。”商景兰,字媚生,吏部尚书商周柞之女,着《香囊集》。在闺阁时与姊景徽倡和,及嫁祁彪佳,乡人目之金童玉女,《静志居诗话》:“祁公美风采,夫人商亦有令仪,闺门唱随,乡党有金童玉女之目。”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彪佳投水殉国,景兰率祁氏妇孺“拈题分韵,推敲风雅,或尚溯古昔,衡论当世”。景兰长女德渊,字强英,着《静好集》。次女德琼,字修嫣,有《未焚集》。小女德茵及儿媳张德蕙、朱德蓉,亦工诗词。值得一提的是以祁氏家族为中心所聚结的一批越中女诗人:商景徽,字嗣音,有《咏雏堂集》;王静淑,字玉隐,有《清凉集》;王端淑,字玉映,辑《名媛诗纬》,着《吟红》、《留筐》、《恒心》等集。祁氏女性诗群的影响延至清初诗坛,严迪昌先生《谁翻旧事作新闻》冈一文已揭示一斑,此不赘述。

    嘉定侯氏女诗群。侯炯曾家族为明末嘉定文化旺族,拥有夏淑吉、姚妨俞、章有渭、盛蕴真、侯蔡宜等女诗人。淑吉,字美南,华亭人,夏允彝之女,嫁侯玄询,年二十一而寡,入佛门,更名神一,着《神一龙隐遗稿》。有渭,字玉演,出身华亭闺门唱和之家,嫁侯掇,有《燕喜楼草》。妨俞,字灵修,长洲人,嫁侯玄演,明亡,礼佛,法名再生,有《再生遗稿》。蕴真,华亭人,适侯澈,自号笠道人,有《寄笠遗稿》。蔡宜,字俪南,炯曾之女,有《宜春阁集》。1645年,酮曾携子玄演、玄洁坚守嘉定抗清,城破遇害。侯氏女诗人在明亡后共筑岁寒亭以唱和,并守节三十余年,先后卒。

    桐城方氏女诗群。明代桐城方以智家族,乃伐阅之家,一门清华,女性雅负诗文才能。方以智姑母方如耀,字孟式,工书画,嫁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崇祯十二年(1639),清兵攻济南,张秉文率军抵抗,城陷,孟式投水而死。有《纫兰阁集》八卷、《纫兰阁诗集》十四卷。孟式之妹维仪,字仲贤,早寡,守志清芬阁,致力文史,有《清芬阁集》八卷、《楚江吟》一卷,编《宫闺文史》、《宫闺诗史》、《宫闺诗评》等。方以智早年丧母,由维仪抚教,其《合山栗庐占·慕述》云:“惟我二姑,一节一烈,《纫兰》、《清芬》,世传双绝,不负家学,伟哉闺阁!”孟氏从妹方维则,有《茂松阁集》,与孟式、维仪共称“方氏三节”。方以智生母吴令仪,字棣倩,琴棋书画,种种精妙,三十而卒,维仪搜其逸稿,刻传《献佩居遗稿》。方以智妻潘翟,字副华,桐城人,有《宜阁诗文集》四卷。此外,桐城方氏女诗群还包括吴令仪从兄吴道谦之女坤元,字璞玉,十岁能诗,与方维仪、章有湘齐名,有《愁添集》、《松声阁三集》。章有湘,华亭人,字玉筐,章有渭之姊,嫁桐城进士孙中麟,有《澄心堂集》、《望云集》等集。

    钱塘女诗群。晚明钱塘女诗人辈出,其中田玉燕、梁孟昭、顾若璞称誉一时。田玉燕,字双飞,田艺蕃女,与妹田飞燕俱能诗,有《玉树楼遗草》。梁孟昭,字夷素,有《墨绣轩吟草》一卷、《山水吟》一卷。《名媛诗纬》评曰:“夷素一代作手,为女士中之表表者。其长短诗歌,皆清新幽异,大小墨妙,远过前人。”虞净芳,虞淳熙之女,有《镜园遗咏》。顾若璞与梁孟昭相齐名,字和知,嫁黄汝亨之子茂梧,茂梧病段,若璞自称未亡人,有《卧月轩集》六卷。在顾若璞周围,又聚集着数位黄氏家族的女诗人:若璞子黄璨之妻丁玉如,字连璧,不仅能诗,且慷慨好大略;若璞弟顾若群之妻黄鸿,字鸿耀.有《广寒》、《闺晚吟》集。除以上数人外,钱塘女诗群还包括翁桓、陆么凤、张琼如等人。

    秦淮女诗群。万历朝以后,南京青楼女子喜耽诗词,参与文人唱和,构成秦淮诗群,其中以秦马湘兰、赵彩姬、朱无瑕、郑如英、董白、顾媚、卞玉京为着。马、赵、朱、郑四人号为“秦淮四美”。马守贞,字月娇,善绘兰,人称湘兰,性喜轻侠,与吴中名士王稚登相知,稚登评其诗“字字风云”、“闻者神飞”。有《湘兰子集》。朱无瑕,字泰玉,歌舞、文史、诗文、绘事无不兼擅,才华倾人,而性格沉静,有《绣佛斋集》一卷,诗意清新情至。赵彩姬,字今燕,有《青楼集》一卷,《笔精》卷二评其“五绝楚楚风流,音谐句适,亦平康之秀也”。郑妥,又名如英,字无美,丰姿冶丽,有《寒玉斋集》一卷、《红豆词》,小诗婉而多风,颇具匠心。

    吴门二大家。长洲陆卿子和徐媛,出身名门,嫁与名士,并擅文辞,相互唱和,时称“吴门二大家”。《列朝诗集小传》载:“小淑多读书,好吟咏,与寒山陆卿子唱和。吴中士大夫望风附影,交口而誉之。流传海内,称吴门二大家。”陆卿子,名服常,陆师道女,嫁松江赵宦光,偕隐苏州寒山别业,着有《云卧阁集》、《考架集》四卷、《玄芝集》四卷。徐媛,字小淑,徐时泰女,嫁范允临,着《络纬吟》十二卷。董斯张(徐姊范夫人诗序)称:“相敬如宾,或回文唱和,扬论古今;或亮月半天,川岩在览;或名花照槛,节序关心。每拈一题,夫子辄书之。”

    此外,晚明还有一些较值得注意的女诗人群体,包括三水文氏:文翔凤之妹工诗能文,有《君子堂集》、《九骚》;翔凤之妻武氏,三水人,能诗,卒于崇祯初;翔凤继室邓氏,敬慕翔凤才名,伉俪唱随。华亭张氏:王凤娴,字瑞卿,华亭人,嫁宜春知县张本嘉,有集《焚余草》、《续草》;凤娴长女引元,字文妹,又字蕙如,着《贯珠集》;引庆,字媚妹,与姊引元唱和,有《双燕遗音》一卷。上元卞氏:吴山,字文名,当涂人,嫁上元卞琳,以诗闻名四十徐年,有《西湖》、《虎丘》、《广陵》等集,汇编《青山集》,魏禧作序;吴山长女卞梦任,字玄文,号篆生,工诗词,母女唱和,有《绣阁遗草》、《西怜闺咏》;吴山次女卞德基,上元人,诗词之外,兼善绘事。

    二、晚明女诗人的时代文化心理

    在阳明心学、三教合一、市民思潮流行之下,晚明形成张扬个性的社会思潮,给女性解脱历史的束缚带来新的机遇。总体而言,晚明女诗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相较明初、中叶,变化显着。

诗歌投稿第8篇

卞之琳

独自在山坡上,

小孩儿,我见你

一边走一边唱,

都厌了,随地

捡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一投。

说不定有人,

小孩儿,曾把你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地捡起,

像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一投。

(选自《卞之琳诗选》)

【赏析】

初读这首诗感觉实在是太平淡无奇了。“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我见你/一边走一边唱,/都厌了,随地/捡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小孩子随手在山坡上抓一石头又毫无目标地投出去,可以算是生活中太常见的事情了,就算不投石子也可以投其他东西。但是卞之琳没有仅停留于此,他从小孩子投石头的游戏中看到了命运,找到了可以寄托的东西。“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地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命运就像那个小孩子,而人则是山上随处可见的千奇百怪的石子。命运从众多的石子中选择了你,这是偶然,然而命运选择你之后却又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地往尘世一投。这里不仅蕴涵着卞之琳对生命本身和生命意义的深深追问,同时,他还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空白,令人联想到“小石头”在这无意的一投后落入尘世的一生。

一前一后的两“投”,小孩子都在其中,不同的是前一“投”里,他是投石者,而后一“投”里,他是被投者。作为投石者,他是可以自己做主的,随便他捡什么样的石头,也随便他投向哪里都在他的一念间,但这个由自己做主必须在生命产生之后。在没有生命时,无所谓做主和不做主。作为被投者,他既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投掷,也不能选择自己被投到怎样的环境。生命的偶然性就是这样让我们无法改变又无可奈何,所以卞之琳用“随地”“好玩”来修饰那不同的“一投”,简短中富有内涵。

【总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断章》是卞之琳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诗。他的许多诗都如《断章》《投》一样,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简单中透出新奇。

一、内容上的简单与新奇

1.平淡的诗句,深刻的内涵

读卞之琳的诗无论读多少你都不会疯狂迷恋,因为他的语言自然随意,没有华丽的词语,但是也不会让人生厌。他放在诗歌中的哪怕是口语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语言,尽管没有形容词的修饰和复杂句式的绕弯子,但简单的文字如工笔描绘出的一幅画,细腻而自然;且都以最直接的形式呈现出蕴涵人生哲理的丰富意象。

2.从生活中的平常琐事中找到了诗

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说:“惊心触目的生活里固然有诗,平淡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诗。”卞之琳就是将自己的哲思寄托在了那些生活中的平常琐事上。如小孩儿在一边走路一边唱歌一边投石头,楼上的人站在窗边看风景等都是我们一点都不以为意的生活画面,但在卞之琳眼里却是诗。

二、形式上的简单与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