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Science

杂志简介:《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1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385/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跟踪·扫描、前沿、科学源流、知识讲堂、论坛、科学书屋、国情研究、百草园、讣告、贮存·检索

主管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0368-6396
国内刊号:31-1385/N
全年订价:¥ 240.00
创刊时间:1915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58
复合影响因子:0.27
总发文量:1194
总被引量:2752
H指数:19
立即指数:0.0621
期刊他引率:0.9425
平均引文率:2.5586
  • 庞加莱猜想

    作者:胡作玄 刊期:2006年第04期

    2006年6月初.世界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宣布:经过美国、俄国和中国数学家30多年的共同努力.两位中国科学家朱熹平和曹怀东最终证明了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

  • 太阳系外第一颗“适宜居住”区域内的行星

    作者:余楚 刊期:2006年第04期

    据英国Nature.2006,441:305报道,随着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所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太阳系外行星已被发现(超过170个).所发现的行星也越来越小。近年来,研究人员已探测到7个被称为“热海王星”或“超级地球”的行星。这些行星的质量比地球大5~20倍.在绕与太阳相似的恒星的很近的轨道上运行(轨道周期为2~15天),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

  •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作者:王春生 刊期:2006年第04期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自2005年4月2日从青岛起航。至2006年1月22日靠泊青岛,历时297天.航行43230海里,“大洋一号”考察船横跨三大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科学考察也是继郑和下西洋后,中华民族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标志着我国海洋界“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得偿,也是我国大洋科学研究及技术进步...

  • 人类探源:谁是我们的祖先

    作者:陈淳 刊期:2006年第04期

    自1871年达尔文提出人类可能起源于旧大陆一种古猿之后.探究人类起源的摇篮和远祖成为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战略性课题之一。一个多世纪来,这一探索过程充满了传奇、轰动和曲折。虽然目前对早期人类起源、演化和迁徙过程的了解要比达尔文时代有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一个新的发现往往不是有助于解开原有的谜团,而是带来更多的迷惑和更大的挑战。最...

  • 黑洞-星系连锁得到进一步证实

    作者:许梅 刊期:2006年第04期

    据美国Sky&Telescope网站2006年6月3日报道,大、中星系中心的黑洞与星系椭球部分的关系经一天文学家团队的探究,已可延伸应用到较小、暗弱的星系了。

  • 细胞膜上的“晶体”管:钾离子通道

    作者:王克威 刊期:2006年第04期

    离子通道是大分子膜蛋白在细胞膜上围成的含有水分子的孔道。在电化学梯度下,离子通道以超高的速率并有选择性地每秒转运10^7个离子。离子通道是神经、肌肉细胞电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存在于所有细胞膜上并发挥着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建立细胞膜静息电位、产生电信号、调节钙离子信号和多种离子流动等。像是细胞膜上的“晶体”管。钾离子通道是第一...

  • 南极怀古:从企鹅粪到海豹毛

    作者:孙立广 刊期:2006年第04期

    900年前,诗人苏东坡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是,在地球科学家的眼中:浪淘不尽千古风流!人类的活动、南极企鹅、海豹的活动都在自然界留下了蛛丝马迹。寻找破译这些历史遗存的密码.恢复生命活动与环境变化及其相互关联的历史记录,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将为人类抉择自己今天和未来的行为提供理性...

  • 漂移的南极大陆

    作者:颜其德 刊期:2006年第04期

    距今2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南极大陆是与现今的南美洲、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印度大陆连为一体的冈瓦纳古大陆。古大陆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大约在1.8亿年前开始分裂.经过数次分离并逐渐漂移,南极洲大陆形成并移到现今位置。

  • 宇宙中的灾变事件

    作者:赵君亮 刊期:2006年第04期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飓风等一些在地球上时而出现的重大灾变事件,给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圈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对此.今天的科学技术尚无法予以制止,甚至还不能准确地预测。本文所要叙述的发生在宇宙中的灾变事件,其能量之大,后果之严重,远远超过上述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它们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命运,决定恒星、星系...

  • 捭阖有术的基因缺陷菌

    作者:米利都 刊期:2006年第04期

    据英国Nature,2006,441:1038报道,德国发育生物学家韦利瑟(G.J.Velicer)和其助手最近研究了黄色黏球菌(Myxococcus xanthus)基因缺陷品种的生存适应行为,发现该品种能从菌群欺骗者变身为优势合作者。

  • 细胞死亡与人类健康

    作者:郑德先; 刘彦信 刊期:2006年第04期

    细胞死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同于机体死亡.在正常人体组织中,每天都有千千万万个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坏死(necrosis)和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细胞坏死是细胞对外来伤害的一种被动反应,如局部缺血、高热、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侵袭等,均可造成细胞急速死亡。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细胞...

  • 科学在铸造世界的未来

    作者:李醒民 刊期:2006年第04期

    用宇宙时间尺度来衡量,科学仅仅存在了几分钟。但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科学却创造了惊人的辉煌.变革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并正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以至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往往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标志.甚至以其来命名——诸如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等等。

  • 大学教育的目的(二)

    作者:时东陆 刊期:2006年第04期

    美国的高等院校在1880年之前.还仅仅是训练牧师、律师和医生的专门院校。那时的美国,甚至连“学院”这个词的定义还未确定。但在同一时期,欧洲已经在洪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型大学的早期形式。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型首先开创了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美国内战之后,斯坦福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也相继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新...

  • 中国科学家发现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

    作者:申金 刊期:2006年第04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6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Science)周刊上。

  • 科学史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作者:项红专 刊期:2006年第04期

    罗马作家西塞罗(M.T.Cicero)说过:“一个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哲学家培根(F.Bacon)也说过:“读史可以明智。”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已认识到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到科学课程中。中国科学教育界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