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1 02:18:17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基层服务人员计划 新农村 人才 措施

中国目前实施的“基层服务人员计划”是一项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重大意义的措施。鼓励高学历人才到农村基层服务,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才匾乏的问题,同时可以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为了进一步的加快新农村建设, “基层服务人员计划”已经由部分地区向全国范围内实施,通过国家支持采用公开方式招考高学历人才担任基层服务人员。分析基层服务人员计划的积极意义,探讨基层服务人员计划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确保基层服务人员计划实施实效的对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基层服务人员计划实施的意义

基层服务人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扩大我国就业都有积极的意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意义:

1.1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新世纪,人才是关键,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我国的农村基层工作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政策水平欠缺、创新意识不足。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减少,使得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大部分高学历人才年轻、进取、观念新、文化水平高,通过有计划地将一些高学历人才补充到农村基层组织中,对于农村的领导班子在年龄、文化、能力等方面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并且基层服务人员给农村基层干部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可以增强其责任感与危机感,进而提高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2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广大农民迫切的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在农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迫切需要得到技术的指导。高学历人才到农村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最主要的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和管理体制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广,从而有力的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3拓宽就业渠道

自2000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地的增加,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待业人员不断的增加造成了各种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是一国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基层服务人员计划”就是一项新的就业渠道,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高学历人才到农村就业的积极政策,有效的缓解了就业问题的压力。

2基层服务人员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基层服务人员计划”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取得了有效地经验,但在当前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

2.1时间上的短期

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担任基层服务人员在推动阶段获得解决户口、优先安排上研究生等的政府承诺,但这些行为在解决其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得其担任基层服务人员的行为的短期性更加突出,部分人只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好的工作跳板而参加到基层服务人员中,并非出于对农村的帮助,这样的人到农村也没有尽心尽力,只是混过一段时间,造成了广大群众对基层服务人员的评价降低,也造成目前农村工作人员对其不信任感,从而耽误工作。

2.2专业不对口

“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农村的特点就是以农为主,但是真正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人才却在全部的基层服务人员中人数较少,相当一部分人的专业根本不对口,无处施展自身的专业特长。从目前参聘的人员所学专业看,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包括农业科技、农经管理、农村社会学等)背景知识的仅有4%;此外,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哲学、历史学以及其他的占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总数的45%。其中有的竟是学天体物理、数学、外语等专业的。1农村的工作繁琐无序,并且矛盾众多,如果基层服务人员缺乏农村工作经验,或是本身没有农村生活经历,自身并不是农民的子弟,并且所学的专业对农村又不能产生帮助,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开工作局面,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对农民、农村却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2.3后期安置问题

目前的“基层服务人员计划”并不是一种建制性的设置,在确定意义上说,这仅是一项权宜性的工作安排。对于其承诺经过服务之后可以考研加分,或优先录取公务员,这些仅是部分时间内解决,并没有在长远制度性打算,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3.措施

“基层服务人员计划”的实施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制约因素,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以确保基层服务人员计划的实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3.1建立积极的宣传导向机制

社会方面要加强对基层服务人员计划的宣传,承诺在政策性优惠上的支持,同时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好的舞台,并且提高待遇以吸引人留下来。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从而使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冷静地进行择业,尤其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

3.2建立配套机制,

为了基层服务人员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政府应做到前期培训、中期指导、结束安排的相关配套机制。前期的培训主要使其心态转换,以便和农村基层工作对接;中期要选择有经验人员帮助其工作并指导;后期安排很重要,既要使其放心工作,要要说服有志于农村发展的优秀人才继续留在农村做事情。

3.3建立实用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政治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扎根农村工作的意识;要通过形势教育,激发其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要通过岗位初任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二是要抓好技能培训: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光让高学历人才传授新的科技,也要使其掌握一门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培养其成为经济能人、管理能人。三是要抓好在职培养,要通过明确职责,以艰苦岗位的实践锻炼促使其尽快成长。

3.4解决后顾之忧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

1当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1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

当前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以服务为向导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这样的观念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必然影响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开展质量,导致服务功能在社会中不能发挥真实的作用,就业服务部门所需要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同时也受社会行业动态所带来的压力影响,需要深入到基层去了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对当前的人力资源群体特征做出调查,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与岗位的对接需求,同时解决就业压力与人才短缺的问题。实现这一工作目标需要一个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对所开展的各项管理计划创造切实可行的环境,更高效地促进管理效率在其中得到提升。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亟须在社会层面加强创新完善。

12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不健全,所涵盖的范围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就业需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行业管理有很大区别,要从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层面开展,仅仅通过简单的约束管理是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也增大了社会各行业的就业压力。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现在缺乏激励体系,人才管理形式落后,事业单位的领导不敢采取物质激励的方法来提升员工积极性,导致人力资源效益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长时间在此环境下所开展的各项管理建设任务,其中仍然存在大量风险的隐患。另外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前的管理制度过于局限性,很难M足就业导向需求,所提供的人才服务也存在与社会行业之间脱节的现象。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于局限性,所提供的服务也因此而受到影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3就业人才服务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管理岗位调动而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工作岗位中也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当前阻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实的因素中,专业人才缺失所占有的比例比较大,也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如何对人力资源高效管理,在基业服务中发挥作用,也是当前主要探讨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任务表现也比较严重,人才之间自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采用统一的管理形式,并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导致尖端技能型人才不能得到高效利用的现象,影响到行业的发展,这一问题表现严重。对于专业人才的缺失,日常工作中缺乏培训学习也是十分常见的,如何协调好这一工作内容,对提升就业服务中人才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根源是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领导班子,能够深入到基层开展工作,并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

2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建议与对策

21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程度

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在发展中掌握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优化利用的角度来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落实,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促进人才服务能够在基层中得以落实。提升工作重视程度还要深入到基层组织了解工作,掌握当前服务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有效地优化约束措施,解决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还要在基层中建立起服务沟通体系,深入了解当前服务理念下所存在的问题,注重协调解决问题,并避免人力资源在单位发展中闲置或者短缺的现象发生。通过加强各基层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高效利用这一发展模式,促进管理体系能够得到落实发展,这样才能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也避免了发展过程中就业服务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之间不符合的现象发生。对于管理计划的完善,提升重视程度也是必要的基础,只有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解决所存在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营造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2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要大力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是配合实现人力资源高效利用任务落实的基础,完善制度要从当前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来开展,不断观察是否存在隐患影响问题,并为管理计划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参照依据,后续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在体制约束下可以避免出现落实困难的现象。在制度完善中要重点对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体系进行构建,实现在本单位内部高效的人力资源使用体系,这样在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与人才对接服务中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更高效地发展落实,常见的管理体系不科学问题,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基层的人才服务现状,并充分了解当前行业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在体制完善过程中才有可信任的参照标准,并帮助深入解决问题,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更高效地落实完善,达到理想的设计规划效果。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还需要一个可利用的反馈系统,能够了解制度在落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管理计划中及时调整,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并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落实,发挥对人才服务与岗位对接的促进作用。

23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

制定人才战略,首先要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利用模式进行调整,确保所开展的各项人才服务工作是科学有效的,并能够发挥高效的促进作用,为社会中各行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及时地调整领导岗位,使真正有才能、能够发挥积极带头作用的人才可以得到重用。领导班子的组建也要从这一层面开展,观察领导班子中所存在的人才搭配问题,将具有管理能力与掌握基层情况的管理人才组合在一起,共同配合完成工作任务,这样的领导班子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中才能够兼顾大局,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促进最终管理计划能够在其中得到高效的利用与发展,提升工作任务完成效率,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工作任务落实不彻底问题,通过这种约束与服务也能得到解决,保障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安全性。在后续管理计划落实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地采取解决方案,在造成严重影响前便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够提升人才就业服务质量。建立科学的晋升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和职位任期制,坚决遏制各种权力寻租现象。

3提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策略

31强化以服务为向导的管理理念

管理制度完善与理念更新中,要确定服务理念的主导位置,并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基层中管理效率的完善,为提升工作效率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服务理念强化后,管理工作开展形式也更加合理,能够形成促进社会行业发展的工作模式,深入基层展开服务,并加强理解与构建,不断地完善工作效率,解决当前服务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对于管理计划的落实发展,更要及时地探讨优化方案,根据所得到的服务反馈来对工作开展形式加以调整,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落实完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身管理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才服务模式也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在落实中能够配合解决常见问题,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发展落实。对于服务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强化服务理念也能防控,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到自身工作责任所在。

3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工作的反馈调查

定期对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管理计划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并及时解决优化管理工作开展的方向,实现对管理效率的提升。反馈调查工作要有清晰的层次划分,能够根据现场所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规划方向,并了解基层中所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掌握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的措施,同时配合服务工作开展中基层工作人员给出的反馈意见,在现场形成一个综合能力优化提升的工作体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将所得到的反馈调查结果整理到档案中,这样在优化完善管理体系时也可以从档案内记录的信息对当前形势作出合理判断,并调整管理的侧重点,实现综合管理任务的完善。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高效的落实发展,对管理计划开展也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升人才服务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

4结论

上文论述观点总结为,扬弃其非科学性、非合理性的因素和规则,探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它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效率和质量,也影响着基层群众的根本福祉。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就业服务考核机制,完善就业服务激励机制,重视就业服务的培训教育,加快就业服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工作人员工作潜力,最终提升就业服务部门效能,切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等提供细致的就业援助,真正惠民生、促和谐。

参考文献:

[1]冯菊香,武忠远公共服务视域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究――基于延安市宝塔区的调研[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2-13.

[2]徐可彬,郭路全省公共就业人才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应用推广会议要求:全面启动三大系统 推动“信息化+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5(8):14-15.

[3]陈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视角下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分类[J].人事天地,2013(9):15-16.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第3篇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东省为例”(13YJC840017);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州、深圳和顺德为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州和东莞为例”。

作者简介:雷杰(1983―),男,汉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山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引文格式:雷杰,黄婉怡.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3):18―24.

摘 要: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边缘到核心、从单一到全面以及致力突破瓶颈三个阶段。表现出微观“人力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劳动力需求”的模式。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按照待业青年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实行分类帮扶,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以及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透过重建弱势青年社会网络,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创造岗位、服务自雇、青年创业以及发挥社会企业作用等方式来解决岗位供给问题。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整合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社工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己开创短期职位的方式为青年创造就业岗位,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内地青年开展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培育。

关键词:

香港; 青年; 就业服务;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4)03-0018-07

一、问题提出

青年失业已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劳动力市场急剧变化的冲击,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到2013年底,全球15岁到24岁青年失业人数达7 340万,失业率为12.6%,[1]青年失业率更为成人失业率的三倍之多。[2]我国青年失业问题也非常严峻,统计显示,城乡登记失业人员中青年占70%左右。[3]另一调查显示,我国青年的失业率为9%,高于6.1%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在这些失业的青年中,72%的人属于长期失业。[4]严重的失业问题会造成青年自身的生活满意度低落,加剧社会排斥,引发政治动荡,造成“失落的世代”[5]。因此,各地政府(例如香港)都会将青年视为众多失业群体中最优先要解决的一群。[6]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也成为转型期我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面对不断上升的青年失业率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期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社会工作应用于“就业援助”领域,也有学者明确提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employment service social work)”的概念①。但是,有学者回顾我国的就业服务历史后指出,内地社工在实务上还没能与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充分地有机结合。即使内地专业社工对青年就业服务有介入意愿,以哪种模式介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7]因此,本文希望通过介绍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为亟待发展的内地社会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

发展的概况

青年就业服务曾长期处于香港社会工作服务规划的边陲位置,但当20世纪90年代青年失业率上升至双位数之后,香港的社会工作者就开始关注“边缘青年”(如年青释囚等)的就业问题。[8]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经济,到1999年,青年失业率已经由两年前的5.0%猛增到13.3%,影响近6万青年。[9]此时突显的青年失业危机迫使香港政府接连推出“展翅”②、“青见”③等相关计划。社会工作者借着这些计划的平台与不同“社会伙伴”(如学校、家长、以至雇主等)充分合作,使青年就业服务逐渐成为香港社会工作的核心元素之一。[8]经过回顾后,笔者认为香港的青年就业服务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边缘到核心(1998―2003)、从单一到全面(2004―2009)和致力突破瓶颈(2010年至今)(见表1)。

第一阶段“从边缘到核心”(1998―2003)主要是在探索传统的青年服务的改革方向。在青年失业率急升的形势下,原先只集中以“边缘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就业辅导,逐步扩展至一般的青少年离校生。到了2003年,香港出现了专责支持青年就业的社工中心,如香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青年就业网络、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职业发展服务处等。不过,此阶段社工的工作主要是为青年提供个别辅导和就业配对,在服务理念上侧重青年人力资本的提高,初步尝试与商界合作,服务内容单一。[6]

第二阶段“从单一到全面”(2004―2009)主要是指香港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香港政府推行就业支持试点计划及青年自雇支持计划,打破单纯强化人力资本的就业促进方案。社工介入青年就业的模式开始多元化的探索。同年,青协开展“人生理才”生涯规划服务,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在校学生,服务理念也由补救性向预防性、发展性发展。随着社会资本等理念的逐步成熟,社工角色进一步向充权增能方向延伸。到2009年,香港青年就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以“展翅青见”计划为核心,与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公营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紧密协作,在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技能培训、开创短期职位、支持自雇创业、培育社企人才和建立社会网络等方面相互配合的服务格局。[10]

第三阶段“致力突破瓶颈”(2010年至今)是致力于提升服务的时期。挖掘潜在的青年就业需求以延伸服务触角,是此时期社工的主要任务。2009年的学制改革⑤对香港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有辍学打算而又没有清晰方向的青年进入社工的视野。例如,“GPS”就业计划为年满17岁的辍学青年提供工作实习,协助他们清晰自身的定位。在青年完成一年实习后,计划还会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和提供重返校园的机会。然而,即使在青年就业服务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一批最弱势的青少年(约占10%~15%),即学习能力和动机都低,或因其社会经济地位而很难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青少年,亦未能于现存就业服务的协助下有效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社工也需要正视他们的需求。[11]

三、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

服务的推行模式

笔者认为,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推行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面向:微观层面上以“人力资本论”为基础的培训和规划服务、中观层面上以“社会资本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工程和宏观层面上以“需求不足论”为基础的创造职位政策。

(一)微观: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入手,认为造成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本身缺乏就业所需的技能、知识、态度、价值和经验,认为通过推动职前以及在职的技能培训计划,可以提升青年的受雇能力和可塑性。[6]从人力资本论出发,香港的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进行相对应的介入服务(见图1)。

图1 人力资本论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学习能力高―动机高”的青年(A),社工主要担当个案管理者。例如,在“展翅青见”计划中,社工为求职阶段的青年提供课程支持和就业辅导等服务;对成功就业的青年还提供在职辅导,协助青年持续进修,增大他们持续就业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见图2)。

针对“学习能力高―学习动机低”的青年(B),社工就按他们的独特性,通过另类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针对隐蔽在家、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网上青年外展试验计划”的社工通过互联网与隐蔽青年接触,逐渐了解他们的想法,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服务提高其学习动机。[12]这种通过虚拟网络介入的手法有别于传统的、以面对面为基础的三大工作方法。

针对“学习能力低―学习动机高”的青年(C),社工则采取较为长期和持续的培训,配合政府“以工代赈”方式来培训他们。例如,展翅青见计划下的“Action S5”针对受听觉障碍、肢体残障等影响的弱势青年,为他们提供为期12个月的在职培训。为了避免这些弱势青年消极地依赖综援救助,社工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康复、就业训练、就业见习、就业选配、在职试用和就业后跟进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旨在培养他们的S5:自尊(Selfrespect)、自省(Selfreflection)、自信(Selfconfidence)、自强(Selfenhancement)和自立(Selfreliance)。[13]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机都低的青年(D),他们面对的问题较为复杂,通常涉及心理困扰及学习障碍。因此,传统的培训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社工需要将就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例如,学习障碍的青年因无法逐行阅读文件,从而失去求职的意欲。但是,社工坚信只要选对工种以及提升雇主对学习障碍的认识,有学习障碍的青年同样可以具备就业能力。因此,社工推出能力评估、技能培训、就业选配和情绪支持服务,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机会。[14]

另外,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是每个青年必须经历但并不容易的过程。社工通过与学校、社区和家庭合作,协助青年进行生涯规划。如社工开发有关生涯规划的桌游和应用手册,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设计生涯规划课程,为老师提供职业辅导技巧和就业信息⑦。另外,社工也通过提供职业导向的社区服务和“以家为本”的职业辅导计划,为父母提供有关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和方法。[15]

(二)中观:社会资本论

投资社会资本是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新面向。社会资本理论认为,青年失业问题不仅是青年的人力资本出现问题,重点是在于供应与需求不配合。传统的家庭、亲友、工友及邻舍网络的破落,使到原来联结供应和需求的机制受到破坏。[6]弱势青年生活在一个封闭而同质的社会网络当中,由于种种社会性的障碍(如种族、贫穷或阶层的阻隔),使弱势青年缺乏与社会其他社群接触的机会,从而无法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来改变自身的劣势。有鉴于此,香港社工越来越重视以社会资本为导向,希望透过重建失业青年的正规和非正规网络,加强需求和供应之间的联结。

香港仔坊会于2009年7月推出一个名为“跃动工房”的青年就业支持计划。该计划针对香港南区15~24岁的待业待学青年,通过跨界别协作的方式来增强青年与官、民、商、学各界之间的联系与信任,从而重建青年的社会资本,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依托劳工处的“展翅青见”计划,区内商户、湾仔警区警察义工团、海洋公园、香港青年厨师协会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金融商业学院等组织联合为学员提供职前培训、师徒配对、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社工则鼓励这些雇主以正面的态度了解及培育青年,改变他们对失业青年负面的看法。同时,青年透过学徒制的方式,在人生导师的指引下寻找人生目标,逐渐建立积极的价值观,重建社区信任团结和互助互惠精神。完成训练后,部分学员会与导师共同经营小区内的餐饮服务,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社区经济的贡献者。三年下来,已有210名青年参与此计划,其中128名学员在确立其个人发展目标后,选择继续升学;另有70名学员则成功就业。[16]

(三)宏观:劳动力需求论

劳动力需求论关注宏观层面经济劳动力岗位的供给问题。这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失业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转变,令劳动力的需求出现结构性转变。[10]因此,社工的介入要以“创造职位”为主要入手点。

1.创造岗位

社工通过主动构建雇主网络和举办招聘会,根据不同雇主的需要度身订造计划。如“展翅青见”计划下的“I.T.种子”,通过培训青年人为学校提供IT技术上的支持,减轻老师负担,并为资讯科技界提供人力资源。[17]“机场大使”则以公营机构为创造职位的基地,社工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劳工处合作,每年招募青少年接受12个月的在职培训,为旅客提供即时服务及协助。这既满足机场客服人手不足的需求,也可提升学员的就业能力。[18]

通过接受政府的资助,社工机构自身也可开设短期职位(如活动助理),为有志投身于社会服务的青年扩展就业渠道。例如,东华三院的护老天使照顾行业见习计划要求青年完成超过300小时的安老服务训练课程和实习。成功完成之后,这些青年将有机会受聘为东华三院安老服务的训练助理。[19]

2.创业服务

创业已经被公认成为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有调查显示,虽然2010年香港青年的创业比率只有6%,但创业三年或以下的企业有68%已做到收支平衡。[20]这与社工的创业支持服务息息相关。以香港青年协会为例,该机构从资金、教育、支持网络、智力支持和传播推广等方面协助青年建立生意网络及解决生意过程中的问题(见表2)。

3.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的目的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且它具有一种能力,可为社会排斥和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创新性的办法。[22]社工机构通过转型为社会企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服务和培训机会。同时,社工也培育有兴趣的青年成为社会企业家,推动社会企业发展。香港至今已有超过130家社会企业,创造约2 300个就业机会[23]。

4.自雇服务

香港劳工处于2007年正式推行“青年就业起点”计划(简称Y.E.S)。社工为青年开展一站式的自雇支持服务,除了传统的培训,还根据自雇的特点搭建全面的网上支持平台,提供品质鉴定、市场推广、法律、财务、行政和文件范本等服务。同时,社工也进一步结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来推动青年自雇创业服务的发展。

四、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

对内地的启示

从上述三种模式可知,香港青年就业服务是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体系可归纳为图3。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涵盖从学校到职场后的青年就业历程。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针对不同青年需求提供多样化、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响应社区需要、发挥不同群体的互补效能,改变青年价值观。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多样的形式创造岗位,舒缓青年失业问题。

内地社会工作在青年就业服务中正进行着有益的探索⑨,但仍存在很多改善的空间。整体而言,目前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组织或机构数量很少。因此,鼓励和培育对青年开展就业服务的

社工机构的成长,以及发挥社区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完善内地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首要条件。一方面,政府应该推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社工机构给予政策、资金、场地上的支持;以能力为本为原则为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社工提供技能培训;完善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监管、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与街道社区、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等众多组织开展合作,既通过外展等服务形式挖掘潜在的服务对象,也为有明确就业需要的青年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且在服务的探索推进中优化服务流程,总结本土化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本论,香港社工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目前内地的青年就业服务只强调单一环节(如就业咨询),尚未引入个案管理流程。香港注重根据不同青年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介入,内地青年就业服务尚未有效实现青年群体的全覆盖。另外,香港注重在校学生生涯规划,内地青年社工服务甚少关注此领域。因此,内地社工在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时,需要将前期评估、职前启动、就业辅导和在职支持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针对青年的不同特点,采用分类帮扶方式和依托驻校社工平台,为学校提供就业辅导信息,协助青年做好生涯规划。

根据社会资本论,香港的经验指出: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来整合社会功能面,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但是,目前内地青年就业服务在整合社区资源,加强青年、雇主及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信任方面还停留在摸索阶段。从香港的经验可以看出,跨界别的合作和社区资源的联结有利于重建和发展青年与雇主之间的网络。这既契合和谐社会以及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解决内地青年失业的重要办法,需要学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劳动力需求论,香港社工的经验指出:社工可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身开创短期职位等方式为青年创造岗位。目前内地社工主要协助政府举办社区招聘会,与公营机构联系很少,自身的发展尚未成熟。香港社工为自雇或创业的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尽管内地也开展各种青年创业比赛,但是赛后欠缺跟进服务。同时,虽然内地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但是自雇就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另外,香港在社会企业实践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内地社会企业的发展则大大落后于香港地区。因此,在创造岗位方面,社会工作需继续加强与企业的联络,搭建青年与企业的对接平台。社工可开展与公营机构合作策略的研究与政策倡导,并进一步推进行业的职业化发展。在创业服务方面,内地社工可与目前创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紧密协作,完善创业服务跟踪机制。在自雇服务方面,社工需积极推动政府创造有利于自雇的环境和条件。另外,在社会企业方面,社工也可进行相关的政策研究来推动社会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

注释

①赖两阳将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界定为:“以尚未或即将进入职场的弱势族群为服务对象、以就业服务、职业辅导评量、职场协助、适性就业安置、就业后追踪辅导等稳定就业措施为服务内容,在社会福利或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的,以个案、个管、团体、社区为主要服务方法的社会工作领域”。见赖两阳.《当社工遇到劳工:建构“就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刍议》《社区发展》2007年119期,第282-297页。

②展翅计划由香港劳工处于1999年推出,为15~19岁刚离校青少年推行职前培训、工作实习训练、择业辅导和技术服务。2009年,该计划与青见计划被劳工处合并为展翅青见计划。

③青见计划由香港劳工处于2002年推出,为青少年提供见习机会和在职培训。2009年,该计划与展翅计划被劳工处合并为展翅青见计划。

④新扎创奇职计划由社区投资共享基金与香港劳工处于2008年底合作推出。该计划是香港首个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协助青年就业的服务。

⑤香港原来施行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预科,3年大学的“3223”学制。从2009年开始,香港进行学制改革,施行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的“334”学制。在旧学制下,学生只需完成较为浅显的两年制高中课程,便可获得认可资历。新学制下高中的时间延长,课程难度也有所增加,令更多成绩不好、觉得升学无望的学生选择辍学(见尹世昌《香港新学制迎来验收季》《人民日报》2012年3月29日),部分青年辍学后变得漫无方向。(见《东方日报》《“GPS”助高中生投身职场》《东方日报》,2013年7月22日)。

⑥资料来源:香港劳工处.2012/2013年度展翅青见培训机构资料手册,2012:附件11,笔者整理。

⑦如香港青年协会推出的《高中生事业探索课程应用手册》和“成功在梦”教材游戏系列。

⑧资料来源:香港青年协会.2012/2013年度香港青年协会年报,香港青年协会网站,2014年5月15日,.

[20]沈帅青.政府设基金,青年创业可成真[N].经济日报,2013-07-17.

[21]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全球创业观察[R].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8:11.

[2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节选[M]//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第二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7.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工作实践

总书记指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专门队伍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计划生育协会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企业计生协及会员要发挥带头、宣传、推动、监督作用,当好生力军的角色。

近年来,企业新的改革发展形势,对企业的计生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时期企业职工对计生的各类需要,如何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计生协及会员作用,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企业计生协必须要面对,去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和新课题。

企业要充分认识计划生育协会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并进一步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人员众多、联系广泛、群众基础较好的整体优势。要不断加强组织网络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计生协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同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前发展。

因此,结合我矿计生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计生协及会员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树立服务群众理念、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抓好基层队伍建设等几项工作,把生育文化融合渗透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中,与生殖健康服务相结合,与生产生活服务相结合,使职工群众在情感的交融中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接受新观念,树立新风尚,以达到实现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目的。

1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职工家属积极参与,树立婚育新观念

一是利用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开展大型活动。每年“元旦”“春节”、“5.29”、“7.11”“9.25”、“10.28”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矿各区、计生协都要在会议室、人员活动密集点,举办黑板报展,形象地宣传计生工作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在矿计生协纪念公开信发表28周年期间,举办计生知识宣传排版展,让职工家属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现代生活、现代文化、现代家庭和生育知识的教育。要在“5.29”协会成立日期间,举办生殖健康知识、预防艾滋病等系列计生知识竞赛活动,使广大职工增强对计生知识、政策的了解。

二是调动职工参与计划生育工作,增加计生工作氛围。为了使宣传教育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计生协要积极举办生殖保健、计生政策知识板报展等活动,利用黑板报、橱窗的宣传阵地开展 “计生文化宣传月”活动。通过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活动窗口,向人们传递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三是以宣传教育为根本,在宣传教育中夯实计生工作。以日常宣传教育为根本,坚持不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计生协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践活动中,各区、队计生协要常年通过班前、班后会、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普及计生知识,做到宣传教育经常化。

2 树立服务群众理念,奠定发挥计生协及会员作用的基础

矿计生协会组织和会员要始终以“服务职工、落实国策、促进发展、增强和谐”为主旨,按照“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思路,实施 “四个创新”。

一是创新服务理念,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育龄职工生活质量、生命质量。

二是创新服务载体,鼓励基层创办经济实体,宣传普及无偿服务,做实做优无偿服务,拓展提升有偿服务。

三是创新服务项目,从职工需求出发,实现你要我有,你需我帮。

四是创新服务手段,将当今先进的发展理念、科技知识、管理方法和运作手段等引用到计生协工作中来,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效果。

我们要把让职工受益、职工满意作为检验各区、队计生协及会员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图虚名,讲空话,走形式”的现象,做到“因需而行、量力而行、见效而行”。在服务领域上以职工现实需求为引导,在服务方式上以适合职工生活习惯和正当意愿为前提,在服务内容上以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及其会员现实可以或经过努力可能做到的为基础。通过这些,使协会工作者明确指导思想,为有效开展工作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发挥计生协及会员作用的关键

为使计生协及会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建立起计生协会工作长效机制。

主要建立健全五个活动机制。

一是协会小组自主活动制。

二是参与职工自治机制。

三是吸引会员参与机制。

四是评比表彰机制。通过这五中机制,有力保证计生协及会员作用的发挥。

4 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是发挥计生协及会员作用的核心

我们要在“宣传、生产、生活、健康、尊老、亲情”等六项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职工实际需求,增加 “维权服务”和“助学服务”两项内容。强调按照“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要求,帮助职工依法维护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一是开展计划生育服务,矿计生协积极配合区计生委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防治三大工程。二是帮助育龄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把扶贫帮困到人作为“零距离”服务的核心和重点来抓,积极开展 “帮扶一心牵”活动,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三是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经常开展如,机电一队计生协帮助灯房职工了解和传播生产、技术信息,同时发动计生协会理事、会员中的技术能手和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掘进区、综采区计生协开展以千名会员学技术为切入点的“帮、包、建”活动等,使广大职工转变婚育观念,走上幸福之路。四是实行民主监督,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各区、队计生协组织广大会员和育龄职工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向职工宣传《宪法》、《劳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常识,使职工明确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使协会真正成了广大育龄职工的“靠山”。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第5篇

一、坚持继续解放思想,树立科学人口发展观

(一)充分认识《决定》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决定》是新形势下推动*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行动宣言,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对我们进一步抓好抓紧人口计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人口计生系统,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好。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四个“率先”。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计划生育“国策意识”和提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能力,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的结合点,把握群众需求与计生工作汇合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局,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破除就计生抓计生的狭隘思维,树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大人口观;破除“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破除人口计生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错误观点,树立抓人口计生就是抓科学发展、抓改善民生的理念。通过观念创新,实现思路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努力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新时期,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遵循“稳定、提高、统筹”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努力争当实践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国率先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率先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率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率先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为2010年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基本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深入开展“两无”活动,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展乡镇(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居)委会无政策外出生活动(简称“两无”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确立的“*”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主要抓手。各地要切实巩固近几年开展“两无”活动的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尊重人口计生工作发展规律,杜绝急功近利倾向,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对搞浮夸、弄虚作假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一)强化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严格兑现奖惩。将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作为推动计生工作重心下移到位的重要保障制度。要严格奖惩,促进包村包片包户干部真抓实干。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应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分析形势、引导工作、评估绩效,做到任务“月结月清”,奖罚及时兑现。

(二)狠抓经常性工作和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各地要加强对开展“两无”活动的动态督导,将基层工作重点引导到强化经常性工作上来。要及时做好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工作,重点是抓好二孩结扎,尤其是纯二女户结扎的落实。

(三)落实“三个规范”,推动工作重心下移。继续加大对基层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完善“一校两室三栏一会”的基础上,抓好城市、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三个管理服务规范”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基层特别是村(居)一级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依法行政,加大政策外生育查处力度。加强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计生,严守八项群众工作纪律,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做好重大案件的预防、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恶性案件和群体性案件发生。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提高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行业,促进社会和谐。深入开展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活动,并延伸到农村地区,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党员、干部进行严肃处理。落实好我委与外省人口计生委签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合作协议精神,加强与流出地的配合,推进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在部分社会抚养费征收执行难的地区,要加大依法征收力度,协调好当地法院,用好行政强制措施,做到强制征收一例,影响一片,教育一方。

三、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一)明确各类型地区工作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省各计划生育工作类型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着眼于稳定低生育水平。一类地区要争创“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二类地区要通过巩固孕前型管理和经常性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早日升类;加大对三类地区的帮扶力度,确保早日完成后进转化工作。加强对已命名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抽查和评估,实行动态管理,对发生重大违法行政案件和严重技术服务事故、工作水平严重滑坡、财政投入不到位、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有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的,撤销其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二)加大后进地区挂钩帮扶力度。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地区,要给政策、指路子、教方法,并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支持力度,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依托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钩帮扶后进地区转化制度,集中优势资源,打好后进转化攻坚战。

(三)配合“双转移”战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双转移”),既是经济政策,也是人口政策。在实际工作中,人口计生部门对“双转移”带来的人口问题要有预见性,工作上要增强主动性。东西两翼和山区建有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对“人厂同转”的企业,要与其来源地人口计生部门加强联系,接收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做好管理和服务的衔接,避免因管理脱节造成政策外生育漏洞。

四、推进计划生育民生工程建设,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计生工作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既是惠民政策的重要内容,又是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段。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应当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困难家庭应当得到重点扶助。

(一)建立多形式的计划生育奖励帮扶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全面实施农村“节育奖”制度,推进部分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建设,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推行免费科学婚检孕检制度。加快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等制度。

(二)建立多渠道的计划生育优惠优先政策体系。积极倡导和推动各地各相关部门出台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政策措施。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积极协调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实行“双转移”战略中,优先对只生育一个子女或纯二女夫妇及其子女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并给予减免培训费用等优惠。农村在招工、录(聘)用、安排村镇企业工作,安排宅基地、生产扶助、扶贫救济等方面对独生子女和纯二女家庭给予优先照顾。积极协调配合教育部门对农村独生子女或纯二女家庭子女中考加分政策,倡导各地对其减免高中期间的学杂费,并对其实行小学至研究生的助学金政策。积极协调配合卫生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只生育一个子女或纯二女并落实绝育措施的夫妇及其家庭子女(14周岁前)在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时,实行减免个人负担部分费用政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每两年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妇免费开展至少一次的生殖保健服务。

(三)探索建立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加强与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要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调动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倡导各地为独生子女户和纯二女户因地制宜地开展养老保障项目,优先和优惠为身边无子女的计划生育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积极争取养老院、敬老院和老人活动中心优先吸收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入住安度晚年。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按规定提供适当补助。城市要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种形式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对城镇独生子女老年父母(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由人民政府按月或一次性给予奖励。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城镇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五、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一)充分发挥技术服务网络作用。以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区)活动为载体,加强技术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按照坚持特色,有效整合内部资源的原则,加强和完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五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利用网络优势,面向健康、亚健康人群,履行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药具发放和人员培训等职能。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对计划生育服务站在功能区格局分布、外观、标识和主体色彩统一的要求和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标准,加快服务站(中心)、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规范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指导群众选择以长效节育措施为主的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确保育龄群众享受免费的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确保手术安全。加强计划生育孕情检查,建立健全对应查未查对象的及时跟踪管理、服务制度,落实孕情监测工作。加强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评估,减少非意愿妊娠。

(二)扎实推进便民维权活动,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开展便民维权活动,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优质服务水平,畅通监督渠道,转变工作作风,防止行政侵权和行败,树立和展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形象,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行风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依法维护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奖励优惠、补偿救助、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权利。实行政务公开,遵守法定程序,保障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高效便民原则,在办理计划生育行政许可、发放服务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二孩审批、奖励确认等工作中要严守法定时限,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提倡就近和上门服务。利用完善的五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主动深入社区,面向群众,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咨询、指导和服务。

(三)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强计划生育性与生殖健康的宣传和指导,增强育龄群众的生殖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开展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婚前和孕前保健,引导妇女在最佳年龄段生育,开展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发挥各级婚育学校和计生协会的作用,积极参与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在预防性病和艾滋病中的宣传和服务作用。发挥人口学会、性学会、人口文化促进会等学术团体的作用,推动生育文化精品创作、人口理论研究和性文化研究。

(四)积极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探索一种突出重点病种和重点人群,依靠计生技术服务网络和婚育学校,开展优生宣传教育和孕前筛查相结合的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省级计划生育科研所技术服务龙头作用,为实施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提供技术支撑。

六、综合施治,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一)强化监督管理,协助开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两非”)活动。大力营造有利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协调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建立B超检查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检测、孕产过程管理,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信息反馈等制度。协调纪检、检察、公安等部门每年组织集中严查和打击“两非”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二)完善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各地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配合,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就业安排、项目扶持中对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给予奖励和优惠、优先,推动少生快富、幸福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鼓励男到女家落户,依法保护妇女宅基地、房屋等继承权和土地承包等权益。

七、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要树立宣传教育首位工程观念,按照“巩固老阵地、开拓新领域、提高覆盖面、创造好氛围”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要整合社会资源,引入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开展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要充分利用人口计生工作网络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人之初》、《人口快讯》、《人口与计划生育墙报》、《生儿育女》电视栏目、《婚育新风》广播栏目、《人口计生网站》和基层“三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

(二)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计生”。加快信息技术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点对点”试点工作,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水平,便民利民,逐步取消纸质查环查孕证明和计划生育服务证。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和推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网政务信息公开作用,办成便民利民、服务广大群众的阵地。

(三)健全协会组织网络。基层计生协会要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一个议事能力强的理事会,选配一名有威信、有能力、热心计生事业的会长,聘任一名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秘书长,健全以会员小组和会员联系户为重点的组织网络,建设一支以“五老”、青年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为骨干的会员队伍。基层协会要积极主动地全程参与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发挥生力军作用,维护好会员和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进程中,发挥协会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大型工矿、企事业等单位和流动人口集聚地要建立计生协会,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抓好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使之成为计划生育和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

八、落实人口计生科学发展保障措施

(一)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推动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加强队伍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善于科学发展的计划生育干部人才队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管理网络为重点,以培训教育为手段,以生殖健康咨询师新职业为突破口,推进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逐步实现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实施以建设高素质的县、乡、村级人口计生队伍,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管理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强基工程”,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公共管理服务网络的建设。在大规模教育培训中,加强对县、乡、村三级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三百人才工程”,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确保技术服务队伍水平提高与服务站的改善相匹配。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系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组织建设,为科学人口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第6篇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时期是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也探索了一些新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近几年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我感到有这么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各级党政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各县区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组织,出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切实加强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经费的保障,各县区把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起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

第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几年来,各级公安、计生、劳动保障、建设、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协调和配合,联合构建流动人口合署办公平台,积极探索“一站式”、“一证式”管理服务模式,共同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做到了综合决策、综合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原则和“三同”要求得到较好落实。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较好地坚持了“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方针,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做到将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范围,外来育龄妇女在我市都能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免费技术服务、免费药具供应、免费查孕环检查,基本做到了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吴兴、长兴等地还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流入地和流出地相互签订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和服务协议书,及时通报信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多年来,流动人口有关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时效性、准确性差,成为制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正常开展的瓶颈。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初步建立了市、县区、乡镇以及重点村、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并与全国、全省联网,基本实现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异地查询,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率,提升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同时,我们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通过组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发挥志愿者作用等手段,依托社区、中介等组织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取得一定成效。

第五,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基本权益得到了更好地维护。各级各有关部门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生育、生活和生产上的服务,努力维护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等合法权益。比如,这几年我们努力改善流动人口集聚地的环境卫生,加强了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努力降低流动人口感染流行性疾病的几率;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孕产妇提供孕产期检查和住院分娩的优惠等。通过检查、暗访以及考核评估显示,外来流动人口对我市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在逐年上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加上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造成城市人户分离增多,继续依托户籍制度实施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降低,管理和服务的难度加大。这几年,我市和全国全省一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包括我们少数党政领导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基层干部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有畏难情绪,“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先进理念尚未得到普遍确立。部分乡镇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流动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优惠政策等落实率还不是很高。

二是流动人口违法生育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无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违法生育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中。据市人口计生委多年来的统计显示,我市户籍人口违法生育者中有近30%属于外出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违法生育的底子还不是很清。

三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还不够到位。外来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约占30%,且大多处于生育旺盛期。这既加大了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技术服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当地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由于涉及人数庞大、人员流动性强、信息交流反馈渠道还不够畅通等原因,我们的管理和服务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流动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需求还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四是部门职责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部门之间的政策还不够协调。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涉及许多部门。这几年部门间的互相配合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个别部门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时偏重执行行业法规,沟通协调还不够,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有存在;有些部门尽管制订了相关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没有落实到位,有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还有个别部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些改革举措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弱化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力度。

总之,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我市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成绩不宜估计过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还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思想决定行动。这几年,各级各部门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但是,共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要加强县区之间、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配合,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必须从统一思想认识入手,只有思想搞通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增强。

第一,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接近2亿人,其中80%以上是农民工。在全国就业人口中,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已经占到第二产业的57.69%、第三产业的52%,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生的劳动大军,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所形成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持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大量流动人口到城镇定居和就业,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

和全国情况一样,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市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很快,已经达到55万余人。特别是在民营经济活跃的织里、南浔等地,出现了外来务工人员人数超过本地户籍人口的现象。光一个织里镇就集聚了14万以上的流动人口。不可否认这14万流动人口为织里镇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我们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受益很多,各级政府理应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公平对待流动人口,把流动人口当作建设者看待,与本地市民同等对待,在治安安全、劳动保障、人口计生服务、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不仅是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执政理念问题,也是改善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良性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大多数流动人口是亦工亦农、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两栖人口”,他们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国家自行补贴了对农业的投入,支撑了农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有17%来自劳务收入,而农民收入增长的41.8%依靠外出务工。除此以外,流动人口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农民进城务工的过程,也是培养一代新型农民的过程。他们在城市环境的熏陶下,在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育了市场竞争意识,学到了经营管理知识,他们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带头示范作用。

同时,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也是当前我国人数最多、社会奉献最大的劳动群体之一,是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困难群体。近几年来,中央在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的权益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问题仍然存在。流动人口一方面承担了城市绝大多数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种,另一方面却无法享受市民的待遇。同城镇职工比,他们经济上低收入、生活上低质量、政治上低参与、权益上低保障、公共服务上低享受。这些弊端致使极少数流动人口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如果流动人口的弱势地位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会使社会肌体变得脆弱,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终会成为我国社会安全运行的隐患,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

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既是促进流动人口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需要。

第三,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整体提高我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必然趋势,它既对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带来一定的冲击,也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手段提出了挑战。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关心和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和意见。与此同时,国家和省加快推进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召开了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推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地加快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由于流动人口分布广、数量多、流动性大等特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始终是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只有通过全市上下的积极探索,真正建立一整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这个难点突破,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这个薄弱环节补上,我市的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才能全面提高。

三、认真总结,学习推广织里经验,努力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长效管理服务机制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过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很多前置性管理措施已经逐步取消,而有效的后置管理措施尚未探索形成,这给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正是基于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正确判断,吴兴区织里镇在学习借鉴外地“一条龙”、“一站式”管理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创造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三统一、六整合”工作经验。今天我们在织里镇召开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现场会,就是要学习推广他们的经验,进一步转变管理服务理念,进一步改革管理服务办法,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探索建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学习推广织里经验,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习推广织里经验,就是要加快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这次织里的试点,很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加大了公安、计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统一开发信息共享软件,统一信息采集,统一信息录入,统一暂住证管理,从而真正构建了公安、计生一体的流动人口动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的运用,既完善了公安暂住人口信息系统,又为构建市际间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省和国家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自动接轨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各地要认真学习推广织里的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部门协作和配合力度,加快公安、计生一体化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争取在年内全市全面完成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任务。这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项工作抓好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流动人口的底数和相关信息,才能深入开展其他方面的探索。因此做好这项工作至关重要。织里镇流动人口这么多,这项工作也能抓得好,我相信,全市其他地方也一定能抓好。

其次,学习推广织里经验,就是要更好地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作为我国重要的童装生产基地,织里镇集聚了我市近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外来流动人口为织里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得益最多的应该是当地的老百姓和政府。因此,织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研究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亲自抓试点方案的实施。他们真正把流动人口当作织里的建设者看待,给予他们市民的待遇。比如,这几年,织里镇党委政府下大决心开展“三合一”厂房整治、加强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努力维护流动人口的各项合法权益。他们还组织开展了“亲情织里、温馨家园”等系列文化活动,努力让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他们面向流动人口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避孕药具、为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查环查孕服务。凡在我市进行计生四项手术的对象,政府按规定给予报销,让流动人口真正享受到市民化待遇,从而真心诚意地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工作。

第三,学习推广织里经验,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的作用。流动人口分布范围广、人员数量众多、流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抓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不可能象本地人口一样来抓,必须创新思路和办法。织里镇试点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他们的做法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单位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通过计生协会组织推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实现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正确和有效的。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新局面

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布局,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工作领导,加大工作考核力度。要按照中央《决定》精神的要求,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流动人口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总体方案之中,真正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要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考核力度。通过完善考核评估办法,加强考核评估,引导各级把工作重点放到探索和建立符合新形势要求和本地区实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制上来,促进现居住地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更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

(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加大部门协作力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全局高度出发,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力量整合,共同推进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按照《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协作组职责分工的通知》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认真抓好落实。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第7篇

一、关于20*年工作总结

20*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省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全面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各乡镇(街)、各相关部门和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被长春市评为一类县区,“业务线”考核被省人口计生委评为“综合奖”,“党政线”、“部门线”考核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综合奖”。

(一)强化了“一票否决”制度。区委、区政府在“争先创优”表彰,提拔副乡(局)级领导干部,推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评选劳动模范时,都事先征求计生部门意见,计划生育不合格的不表彰、不提拔、不推荐,“一票否决”机制得到有效落实。

(二)深化了“综合治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了11个综合治理部门的工作职责,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在结婚登记、出生、落户、经营、就业、救济等各个环节分兵把口、密切配合、综合协调,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对计划生育家庭,在农村泥草房改造、技术培训、扶贫救济、最低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形成了正确的工作导向。

(三)加大了经费投入保障力度。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继续加大对计生事业的投入,全口径财政投入达到了917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投入计生事业费388万元,社会抚养费征收36万元,农村转移支付资金137万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56万元。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技术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

(四)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以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中心,加强了电视宣传、标语宣传和温馨提示,群众的婚育、生育观念有了新的转变。开展了三年出生人口大清查,建立了育龄群众信息库,加大了统计求实力度,3‰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被省人口计生委评为先进集体。

(五)加大了区乡服务站建设和药具管理力度。进行了服务站与药具站一体化改革。区服务站进行了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设立了23台自动售套机,建立药具服务网络,强化了跟踪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协会组织作用,协会管理逐渐规范。

(六)人口控制能力得到新的加强。深入开展了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活动,对早婚的签订不早育合同。建立了早期预防跟踪管理制度、有奖举报制度和长效避孕措施奖励制度,形成了区乡利益分成、责任共担体制。通过专项治理,处理干部职工18人,其中给予党纪处分4人,出生人口得到了较好控制。截至20*年末,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4‰,计划生育率为92.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8,达到了上级要求。同时,加大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和网络信息交换工作力度,婚育证明查验率、信息交换率均达到了100%,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工作被省人口计生委评为先进单位。

(七)干部职业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实施了“干部素质提高工程”,把提高理论学习、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综合协调、拒腐防变六种能力作为培训目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了基层计生干部“区聘乡管村用”机制和岗位目标管理机制,初步构建起了职业分类、岗位标准、行为道德规范体系,此经验在全省计生干部职业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八)服务民生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始终坚持“计生就是民生、民生就是责任”的工作理念。为1766名已婚待孕妇女进行免费优生筛查,为1363名下岗职工、特困家庭免费体检,为8万名农村育龄群众进行生殖健康检查。为计生奖扶对象发放奖励资金102万元。为新农村新家庭贴息贷款50万元,上项目36个。投资3万元为太平镇贺家村修砂石路10公里。开展了“万名爱心儿女走进万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为建设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九)创新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投入20万元,创立了计划生育风险救助基金。对计划生育家庭、乡村组计生干部出现重大急、难、险时进行救助,使她们急有所帮,病有所医,难有所助,险有所救。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肯定,在《中国人口报》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上给予了报道。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非婚生育、特殊人群超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乡镇服务站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三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思想观念、素质结构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公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计生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计生就是民生、民生就是责任”为切入点,全面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切实加大控制人口和依法行政力度,继续推动工作创新,强化干部职业化建设,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和人口综合治理取得新突破,实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9年的工作目标是:全区出生人口控制在2900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5‰以下,政策生育率达到91%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在20*年基础上有所下降,优生筛查率、药物干预率分别达到95%、90%以上,“党政线、业务线、部门线”考核进入省市先进行列。

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夯实三个基础。一是夯实服务站建设基础。重点抓好太平、齐家两个乡镇服务站的建设工作。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服务站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位置,确保当年交付使用。充分发挥农村宣传服务阵地作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确保人口计生宣传和技术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设施、培训技术人员、提高服务质量,让老百姓享受到就地就近的优质服务。二是夯实信息建设基础。各乡镇(街)计生工作站(含社区),要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实现人口信息、技术服务信息、指标审批信息和执法卷宗信息微机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大宣传设施投入,提高宣传工作水平。三是夯实统计求实基础。建立数据核对制度、报表逐级审核制度和统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瞒报、漏报、错报、虚报现象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实施四项工程。一是实施“情牵新生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各级组织作用,在全区广泛宣传实施优生优育工程的重要意义,普及优生优育知识,为2000名已婚待孕妇女进行免费优生筛查,强化干预措施,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是实施人口控制工程。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机制,形成领导重视、专人分管、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强化长效避孕措施,降低意外妊娠风险。落实长效避孕措施奖励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对违法生育实施制度化管理,实现控制人口的目标。要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卫生、计生、药监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继续开展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治理。三是实施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工程。继续抓好新农村新家庭建设,建立生育文化大院、新家庭文化书屋,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倡导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少生优生、少生快富、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实现“一乡一精品”的目标。开展“三结合、五关爱”活动、“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强化典型带动作用,推动生育文化的形成。同时,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创业扶持活动,为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实现小康梦想创造条件。四是实施计生服务工程。免费为8万名农村育龄群众进行生殖健康检查。继续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和“万名爱心儿女走进万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父母发放奖励金。抓好独生子女创业基地建设,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

(三)建设两个平台。一是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综合管理服务体系,打造社区、协会、居民三体联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平台。充分利用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网络,实施流出、流入两地共同管理。开展“蒲公英”关爱活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实现“属地化管理,便民式服务”。二是强化计生协会平台建设。搞好区计生协会换届工作。通过协会深入开展计划生育风险救助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深化村民自治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中的作用。

三、强化保障措施,全面完成任务

(一)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计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计划生育转移支付资金“乡财区管”制度,加强资金监督管理,规范资金支出程序,保证全部用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坚持征收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建立以计生部门为主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农村泥草房改造、独生子女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体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发挥表率作用。

(三)要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按照“责权一致、职责法定、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考核指标体系。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把人口控制、优生优育、经费保障、民生服务、工作创新作为重点内容。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机制,增强考核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四)要完善工作创新机制。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推进以宣传教育为先导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机制建设,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围绕人口控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打造新亮点,形成新特色。开展人口发展趋势、人口合理分布、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第8篇

(一)概况

(二)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1、自然状况

乡位于*县西部,距县城45公里处。总面积98平方公里。行政机构改革后辖庙坝、铁炉二乡之地。面积大、区域长、山大人稀,特别是与晓道乡相邻的庙坝村、与*县*镇相邻的*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卫生服务功能严重滞后。

2、社会经济状况

铁炉乡辖8个行政村,68个村名小组,2662户,1*91人。全乡现有耕地面积28400亩,人均占有耕地2.7亩。20*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万元。粮食总产达到

吨,农民人均自产粮食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目前,乡以集镇开发、新村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发展突飞猛进;以稳粮、攻桑、扩芋、兴牧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逐步壮大,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私营企业起步较好,个体工商户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在铁炉的农村经济收入总值中比例越来越大;村级公路以岚大路为中心,贯通每个行政村;农村通电率达到100%;通讯事业发展较快,实现了光缆传输,开通了程控电话。

3、村计生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人口计划执行良好,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软硬件投入力度加大,工作质量稳步提高,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三)计生服务职能现状

乡计生服站是一所集宣教、咨询、保健、康复、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计生服务站,是全乡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我乡计生服务站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一法五规”的相继出台,我站在县计生局的高度重视下,开拓进取,不断加强服务站的内涵建设,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都取得了巨大变化,为全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薄弱,业务用房紧张,设备极其简陋,工作业绩却十分突出。20*年,全乡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综合节育率%,已连续7年实现人口负增长。

铁炉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始建于*年,位于铁炉乡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砖混结构。全站现有职工6人,具有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站内设8个科室,其中职能科室4个,医技科室4个,拥有b超机、红外光热治疗仪、电动负压吸引器、无影灯、手术床、检查床、宣教设备等器材(械),能正常开展基本的计划生育手术及职能业务,建站以来,累计做各种手术1*0余例,接诊病员3200人次,其中义诊1250人次,从未发生过人和医疗事故。

全乡有村级计生服务室8个,均处于无房状态,基本设置在服务人员自己家中,服务条件更是十分恶劣,医疗水平难以满足广大群众身心健康的需求。

(一)计生服务站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服务站现有三间二层100平方米的综合用房,面积太小,门面设计不规范,无候诊处。就诊人员稍多便在街道上等候,极不符合标准化、规范化乡镇计生服务站的要求。

2、根据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总书记“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指示精神,推进全乡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计生服务站的服务条件,我站须新建350平方米的综合用房,用于宣传培训、咨询、药具发放、使各项业务趋于合理。

3、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公民的生殖健康权力,2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20*年1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这些法规的出台,给我们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条件也必须随之改善。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铁炉乡计划生育服务站

2、项目建设单位:铁炉乡计划生育服务站

3、项目新建地址:铁炉乡农贸市场

4、项目业主负责人:陈波

5、项目主管部门:县计生局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生育、节育和生殖健康观念正在发生一系列转变,现代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也就发生了质的改变,已由过去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发展到现时期的小康水平,并且逐步向富裕方向发展,由过去讲求身体健康向身心健康转变,传统的不孕不育治疗意识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作为计划生育部门,我们不但要有现代化意识,还要有超前意识,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计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计生事业的要求再也不是狭义的生育概念,它向着更深、更远、更广义的方向发展,加强服务站建设,巩固乡村计划生育服务阵地,为社区1万多群众全方位开展安全有效的计划生育服务,对于铁炉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每个计划生育家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贯彻法律法规的需要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一法五规”的相继出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乡计生服务站建设,是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保障农民的生殖健康权利,更好地满足广大育龄群众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要,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四)人民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殖健康已由过去的难以启齿发展到现在人们的高度重视。健康的内涵也进入了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课题,所以必须加大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普及健康知识,使每个人懂得自我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习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搞好健康教育,才能提高民族整体健康水平。

(五)巩固服务阵地的需要

由于我乡计生服务站设施不全,容量小、装备不齐,技术力量不足等现状,制约着我乡计划生育工作向更高目标发展。实施乡镇服务站建设,有利于乡村计生工作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为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生育、节育、不育和生殖健康系列服务,将服务站建成融宣教、咨询、保健、康复、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

三、建设条件

铁炉乡计生服务站位于铁炉乡农贸市场,位置理想,交通十分方便。

(一)地形、地貌、地居条件

按照集镇建设规划,现服务站占地面积属于农贸市场新开发地基,地基基本稳定,不再会由沉降现象发生。

(二)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现服务站综合楼座北向南,位于农贸市场北侧,在此处新建服务站环境优越。

(三)集镇规划条件

按照集镇规划,450平方米的空地修建三层350平方米的计划生育服务站业务用房,符合规定要求。

(四)“三通”条件

目前铁炉乡集镇水、电、路设施已完善,县供电局在铁炉乡设立了供电所,集镇供水工程于20*年建成,街道及人行通道硬化工程已于20*年竣工使用。

(五)施工条件

铁炉乡地理位置好,再加上近几年新集镇开发、房屋建筑工程未曾中断,石料场、采砂场均在本乡辖区内,并有符合建设质量要求的水泥预制厂,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计生服务站,条件优越。

四、建设规模

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乡镇计生服务站要求,本次拟建计生业务楼三间三层350平方米、其中门诊、药房80平方米,住院手术室120平方米,孕产、检查室60平方米,医护、更衣室40平方米,其它用房30平方米。使用面积330平方米,平面系数按70%计算,总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五、建筑方案

(一)建筑设计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进行铁炉乡计生服务站建设的可研、设计、施工、监管等工作。以此次项目建设为契机,努力完善基本功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医护人员的进修培训工作,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我乡服务站整体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生服务站在计生管理和生殖保健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努力为铁炉乡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良、高效的医疗康复服务。

(二)建筑设计的原则

1、规模适宜,经济合理的原则。按照国家对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的要求,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以最大限度压缩了必要的基建支出,服务站建设完全符合国债项目管理要求。

2、功能齐全、满足需求的原则。项目设计以全乡计生工作需求出发,满足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两大服务功能要求,建立健全妇产、妇检、节育、保健等医疗科室的分设,具备一定的专科特色。特别是能达到高危孕妇的筛选与分娩治疗。

3、立足本职,美化环境的原则。在满足计生工走中医疗、防御业务用房的基础上,实施绿化、栽植四季观赏树木、花卉、院内硬化、绿化、美化、室内洁净,力争达到站内林化、病房家庭化、服务优良化标准。

(三)建筑方案

坚持建筑标准和贯彻适用、经济和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为前提。

一是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选择符合建筑耐久年限、防火、抗震、防洪、建筑节能、保温隔热的要求。

二是采用砖混结构,建筑层为三层,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以上。

三是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净高度设计为3.0m—3.2m之间。

六、环境保护措施

1、术后、检查后的污物处理,严格按照国家对卫生部门污物处理的规定,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密封运往处理地深埋。

2、剧毒有害物按要求规范管理,单独存放,确保不发生新的污染。

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环保要求合理设计,建专用垃圾处理系统。

七、组织机构

在县乡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和县计生局的统一指导下,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在全站全体职工人人关心的前提下,站内组建施工现场管理小组。组长由乡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陈波担任,成员卢祖凤、金忠武。现场管理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监督,做好施工日志的记录,为办公室当好助手,做到勤汇报和统计报表工作,同时加强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工作,以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八、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拟从20*年9月开始制作施工方案、图纸设计、自筹资金等项目前期工作。月开始施工,200年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工期为6月(180日历工期)。

九、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岚皋县建材市场建材价格行情。

2、水泥市场预制建材价格行情。

(二)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投资估算30万元。资金措施:申请项目资金25万元,单位自筹5万元。

十、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铁炉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检测手段多样化,诊断病情准确化,从而拓宽了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预计年可创收1万元。

(二)社会效益

一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育龄人员的生殖疾病。

二是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保障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去。

三是本项目的实施是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是有利于服务站提高服务水平,把计生工作做得更好,而为铁炉乡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