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13 11:34:02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第1篇

一、进一步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今年,我局将继续把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与《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列为全年法律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统一组织,统一检查。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将继续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集中辅导和岗位自学相结合,并保证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人人有学习笔记。同时,要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尤其要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妇女都能够了解国家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提高广大妇女的劳动保障意识和就业能力。

二、进一步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是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列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本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与本单位计划生育专管员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与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二是由单位一把手亲自负责本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好各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积极做好本单位干部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各项登记表册记录完整全面,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的现象发生。

(二)开展暖流工程,服务困难群体。

1、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要针对下岗女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把社区就业作为她们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主攻方向。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帮助她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2、开展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女职工再就业。一是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女性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做到应发尽发。二是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女职工提供了小额贷款担保,以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三是在职业介绍工作中,积极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免费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四是继续做好女性下岗失业职工接续养老保险的工作,开设专门的个人参保窗口,提供了方便、优质的服务。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第2篇

下岗、失业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

幸福路街道办事处

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下岗、失业职工日益增多,这类人群在我们幸福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也有一定比例,这些职工中育龄人员特别是育龄妇女的比重较大,流动频繁,给我办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认真做好辖区内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办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现根据区计生局有关要求,结合我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的话题。面对下岗现象的出现,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职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难免存在一定盲目性。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住下岗职工的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顺利地实现再就业,西城区再就业指导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对150名下岗职工进行了再就业心态调查。

一、加强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义。

加强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树立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搞好这项工作对于逐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各社区、各驻办单位一定要从工作大局出发,从维护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和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关心和支持下岗、失业职工,积极探索把下岗、失业职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与再就业工作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社区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下岗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下岗职工解决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重要性,切实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领导,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协调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稳步向前推进。版权所有

二、加强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以创建综合服务站为载体,以满足下岗、失业育龄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机制,率先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

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分层推进,注意总结、推广不同社区工作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把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引向深入;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先立后破、先点后面,制定分阶段的目标与任务,逐步实施;要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抓住制约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关键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创造具有社区特色的工作路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大力推进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维护下岗、失业育龄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下岗、失业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1、企业破产、倒闭的,原企业要做好育龄妇女计生档案的移交工作,对没有被分流安置的职工,由负责清产的部门将其计生档案移交户籍地社区管理。

2、对与原企业没有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其计划生育工作由原企业为主管理,户籍地社区积极配合。a.社区要单独建立并健全下岗失业职工计生管理帐、卡、册,使其达到“三清两相符”。“三清”即时间清、家庭住址清、节育措施清;“两相符”即帐、卡、册相符,册与实际情况相符。b.在职工下岗时,企业要与其签订计划生育协议(合同),对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好可靠节育措施。c.职工下岗后,企业应在一个月内向其户籍地街道计生部门寄送计划生育联系单,以便户籍地街道协助做好工作,实行“双向管理”。d.企业要落实管理人员与下岗职工保持经常联系,并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和下岗职工回单位见面制度。要负责做好下岗职工的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工作。对下岗的已婚育龄妇女必须进行一年一至两次的查孕查环,对无法返回单位的下岗职工,要求每半年一次将计生部门孕环情况检查证明寄回单位。e.下岗职工托管期满或重新找到工作的应及时办理其计生档案移交手续。对未办移交手续的企业,其下岗职工出现计划外怀孕或计划外生育,原企业应承担责任。

3、对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职工,原企业要及时将她们的计划生育档案连同本人档案移交其户籍地社区管理。a.在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前,原企业必须负责做好查孕查环工作,已怀孕的,要采取补救措施,造成计划外出生的,仍追究原单位责任。b.失业育龄妇女一经离开原单位,原单位要在一个月内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街道寄送计划生育联系单,户籍地乡镇、街道计生办在收到联系单后,应对该育龄妇女及时进行登记造册,列入居委会无业居民日常计划生育管理范围。c.乡镇(街道)计生办、村(居民会)应负责做好失业已婚育龄妇女一年两次的查孕查环服务。

4、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其计划生育分别由原企业及户籍地乡镇、街道办事处移交新单位负责管理。a.下岗、失业职工与新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办理正式招工手续的,由新单位按正式职工纳入管理。原单位、原户籍地乡镇(街道)应在一个月内做好其计划生育档案的移交工作。县(市)、区劳动就业部门要及时将失业职工再就业情况通报当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b.未办理正式招工手续而被临时招用的下岗、失业职工,其计划生育仍分别由原单位及户籍地负责管理,但用工单位有责任协助管理。c.临时用工单位协助管理的重点是督促已婚育龄妇女落实一年两次的查孕查环。用工单位若协助管理不力,导致该育龄妇女在用工期间出现计划外生育的,要同时追究临时用工单位责任。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第3篇

1、计划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工作有两种形式:

一、消极式的工作(救火式的工作:灾难和错误已经发生后再赶快处理)

二、积极式的工作(防火式的工作

:预见灾难和错误,提前计划,消除错误)

写工作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让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

2、计划能力是各级干部管理水平的体现

个人的发展要讲长远的职业规划,对于一个不断发展壮大,人员不断增加的企业和组织来说,计划显得尤为迫切。企业小的时候,还可以不用写计划。因为企业的问题并不多,沟通与协调起来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少数几个领导人就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企业大了,人员多了,部门多了,问题也多了,沟通也更困难了,领导精力这时也显得有限。计划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记得当时,总经理在中高层干部的例会上问大家:“有谁了解就业部的工作”,现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几秒钟后,才有位片区负责人举起手来,然后又有一位部门负责人迟疑的举了一下手;总经理接着又问大家:“又有谁了解咨询部的工作”,这一次没有人回答;接连再问了几个部门,还是没有人回答。现场陷入了沉默,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企业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这时,总经理说话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抱怨其他部门,为什么我们对领导有意见………,停顿片刻”,“因为……我们的工作是无形的,谁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平级之间不知道,上下级之间也不知道,领导也不知道,这样能把工作做好吗?能没有问题吗?显然不可能。问题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工作‘化无形为有形’,如何化,工作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参加了这次例会的人,听了这番话没有不深深被触动的。

3、通过工作计划变被动等事做变为自动自发式的做事(个人驱动—系统驱动)

有了工作计划,我们不需要再等主管或领导的吩咐,只是在某些需要决策的事情上请示主管或领导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做到整体的统筹安排,个人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工作计划变个人驱动的为系统驱动的管理模式,这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怎样写好工作计划

首先要申明一点:工作计划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计划的内容远比形式来的重要。我们拒绝华丽的词藻,欢迎实实在在的内容。简单、清楚、可操作是工作计划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如何才能做出一分良好的工作呢?总结当时会议上大家的发言和后来的一些说话,主要是要做到写出工作计划的四个要素。

工作计划的四大要素:

(1)工作内容 (做什么:what)

(2)工作方法 (怎么做:how)

(3)工作分工 (谁来做:who)

(4)工作进度 (什么做完:when)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那么这个工作计划就是不完整的、不可操作的,不可检查的的。最后就会走入形式主义,陷入“为了写计划而写计划,丧失写计划的目的”。在企业里难免就会出现“没什么必要写计划的声音”,我们改变自己的努力就可能会走入失败。

三、如何保证工作计划得到执行

工作计划写出来,目的就是要执行。执行可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我的方案已经拿出来了,执行是执行人员的事情。出了问题也是执行人员自身的水平问题”。执行不力,或者无法执行跟方案其实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开始,我们不了解现实情况,没有去做足够的调查和了解。那么这个方案先天就会给其后的执行埋下隐患。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计划能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不仅仅是执行人员的问题,也是写计划的人的问题。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第4篇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2月28日发表的《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2年的中国人口发展呈现以下5个特点。

(一)总人口继续增长,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

2002年中国出生人口1647万人,出生率为12.86‰,死亡率为6.41‰,全年净增人口82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45‰。到2002年末,全国总人口128453万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统计,以下同)。从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变动趋势详见表1。表1中国人口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2年与2001年相比,出生率降低了0.52个千分点,死亡率降低了0.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降低了0.5个千分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说明中国人口已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人口已进入平稳低水平发展阶段。

(二)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镇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全国农村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2001年末全国城镇人口48064万人,占总人口的37.7%,全国农村人口79563万人,占总人口的62.3%。2002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0212万人,占总人口的39.1%,全国农村人口78241万人,占总人口的60.9%。从2000年11月至2002年末短短的两年之中,城镇人口增加了4718万人,农村人口减少了2498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了3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低了3个百分点,说明农村人口继续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少儿人口比例继续下降,老年人口比例继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继续加剧

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0~14岁人口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2001年末该年龄段人口28716万人,占总人口的22.5%,2002年末该年龄段人口28774万人,比2001年末略有增长,但是占总人口的比例继续下降,为总人口的22.4%。这说明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着应有的力度,出生率低水平控制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00年11月1日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69%,2001年末为9062万人,占总人口的7.1%,2002年末为9377万人,占总人口的7.3%,这个趋势表明人口老龄化在继续加剧。

(四)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

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岁至64岁之间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我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正进入青壮年,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仍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1年末劳动年龄人口85011万人,2002年末劳动年龄人口90302万人,2002年比2001年增长6.22%。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抚养比呈现重大变化,详见表2。变化最大的是少儿抚养比,从1953年的61.17%下降到2002年的31.86%,减少了近一半。老年抚养比自1964年以来一直在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这是因为老年人口规模相对于少儿人口还比较小,而同期总抚养比受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影响,下降的幅度也很大,由1953年的68.61%下降到2002年的42.25%。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老化,少儿抚养比会进一步下降,但下降速度会有所减慢,老年抚养比会缓慢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同时总抚养比的变化趋势仍继续下降。

表2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上述这一人口变动趋势,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一个时期内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且在这个时期,即人口进入高龄社会之前,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总抚养比不高,社会负担较轻,这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对积累养老保险基金都十分有利。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开启时期”。从中国人口动态分析,“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大致从1990年开始到2030年结束,到2010年前后,人口总负担系数将会降到最低点。2010年以后,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总负担系数将逐步停止下降而转为上升。所以我国必须紧紧抓住“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有利时机,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五)《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行,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中国第一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依据政策和地方法规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它对保证公民生育和家计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彼此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该法分为七章四十七条,对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生育调节、奖励与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法律责任等有关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各个领域都做了周密的规定,从而使全国的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2002年我国就业状况的回顾

自从深化国企改革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以解决。近年来,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国企下岗未实现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由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失业率又有所上升。

(一)经济稳定增长,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就业问题,朱镕基总理、吴邦国副总理率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贸委、财政部、总工会等领导同志分别就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明确指出,各级政府是促进再就业的主体,“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把促进再就业、降低失业率

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全国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表了《以扩大就业为重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讲话。他强调指出,要把服务业作为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6月国务院召开了11个省市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经济稳定增长,2002年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到200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740万人,比2001年末增加了75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478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840万人。

(二)国企下岗未实现再就业人数有所减少,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召开

2002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这次会议明确了以下四个重大问题。

一是必须明确再就业的重点方向,增加劳动就业主要应是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二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就业方针。要贯彻执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必须高度重视政府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规定的政策界限,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四是必须继续加强再就业服务,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整顿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的部署之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积极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2年末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就业人数由近年来一直居于五六百万人下降为410万人,比2001年末减少了105万人。

(三)政府颁布优惠政策,下岗再就业人员得到实惠

党中央、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经过充分的调研,审时度势,于2002年9月30日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指示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就业工作负主要责任,要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确定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为了切实贯彻中央精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监察部、中央编办、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下岗再就业人员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8个配套办法,内容涉及享受优惠政策对象认定、收费减免、税收扶持、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人员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等方面。截止2003年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8个配套文件全部出台下发。这标志着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在2002年已经完成,下岗人员在再就业中获得实惠。

(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失业率有所上升

2002年是全国下岗职工3年期满出再就业服务中心高峰期,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开始向失业保险并轨。企业在破产倒闭、转属转制后,新的下岗职工直接进入失业保险。一部分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或工龄满30年以上的下岗人员实行企业内部退养。这样过去企业包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人员一部分由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转化。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1年的3.6%增长为4%,失业人员增加。

(五)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弱势群体扩大

2002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适应之间的矛盾。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在;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2002年就业领域又出现了以下三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开始显现。1999年开始扩招的大专毕业生2002年进入就业期,一些地方的大专毕业生由于在就业地域选择上的错位和专业供求结构上不平衡导致一些大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为此2002年3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取消不合理收费、放宽毕业生落户限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是在就业领域出现高级技师十分匮乏的现象。各种高级技师供不应求,中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缺少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就业弱势群体的队伍扩大。国企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协议3年期满,依然没有找到就业岗位的人员一般是低素质、低技能、高年龄的劳动者,他们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竞争环境中,就业的竞争力日益减弱,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弱势群体出现扩大的趋势。

三、2003年人口、就业形势展望

(一)2003年人口状况展望

据专家预测,2003年中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29275万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不高于6.40‰。中国将继续保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发展格局。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市转移,规模将接近1000万人,农村就业人口绝对值仍处于下降趋势,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少儿人口所占比例继续下降,少儿人口在28000万人以下,老年人口呈继续增长之势,总数在9500万左右,人口总抚养比仍呈下降趋势。

2003年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得到贯彻的一年。该法所规定的各项司法机构和司法程序将全面到位,依法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将初见成效 。在2003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都是在1971年全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之后出生的,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长大的,是在市场经济熏陶下成长的,这些进入或将要进入育龄期的妇女们思想开放,自主性强,对自身生活质量,包括生殖健康日益关注,维权理念和隐私意识不断增强。因此要求计划生育工作要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抓超生向以服务为主导抓优生的方向转变;由过去一味重视控制人口数量向以重视优育和人口质量的方向转变;由过去依照地方法规甚至“土政策”向依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方向转变。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以全体育龄公民为工作对象。

(二)2003年就业形势展望

据专家预测,2003年全国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800万以上,其依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200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增长7%以上,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万至8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因此仅此一项可提供500万至560万个就业岗位。

二是根据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两会精神,2003年将会继续加快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事人员的比重已经由1990年的18.5%上升到2001年的27.7%,预计2003年仍会提高。第三产业与非公有制经济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这样会使就业结构朝着有利于安置就业的方向发展。

三是2002年9月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下岗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和重大措施,2003年将是这些政策全面兑现的一年,相信这将会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和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将在3年内新开辟1300万个就业岗位,2003年将创造30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样2003年可以提供给全社会的就业岗位将在800万至900万个之间。

2003年就业岗位需求规模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2002年企业下岗尚未得到就业的结存人员410万人;二是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03年城镇首次进入就业队伍的人数达890万人;三是到200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大约有770万人,三者之和为2000多万人,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缺口大约在1200万个左右。因此预计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上升,预计会在4.3~4.5%之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在800万以上,企业下岗人数有望回落,达到400万人以下。

四、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努力推行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方针

(一)全面宣传、认真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全国性专题单行法律。这部法律从有关部门开始起草经历了20多年,数十次易稿,总结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国际上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想、新成果,体现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法律的可操作性,目标的现实性和国际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共识。使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新水平,体现了我国国策的地位,2003年的任务就是应当全面宣传、认真实施这部法律。

全面宣传认真实施这部法律,应尤其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以全面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为宗旨,把优生优育作为切入点,把广大群众的注意力从重数量转移到重质量上来,加强出生人口质量干预,实施出生婴儿缺陷干预工程,以及高危筛查、疾病监测和预防治疗等技术干预,解决育龄妇女少生的风险问题,从而通过提高出生儿质量减少出生儿数量。

二是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法制机构。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责任制度,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公示制度,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

三是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坚持属地原则和流出地配合的原则。流入地计划生育部门要把流动人口纳入常住管理,推动公安、工商、卫生、房产管理等部门围绕办证、租房、用工等环节,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

四是开展优质服务,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确立计划生育服务是公共产品的观念,由计划生育及其相关部门代表政府向育龄公民无偿提供,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解决。要普及生殖健康的科学知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尊重公民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获得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

五是依靠政策推动,树立新型生育观念。要把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在政策、资金、项目、服务等方面向计生户倾斜,使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多方面的优惠、优待和照顾,使他们感到计划生育的家庭在道义上受尊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从而促使他们树立新型的生育观。

(二)把积极的就业方针视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

中国人口是世界人口之冠,中国人口众多是基本的国情之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中将继续供过于求。因此积极的就业方针是使中国由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本大国的重要保证,是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本雄厚的优势、克服人力资源浪费的治本之策,是避免两极分化加剧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举措,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手段。因此积极的就业方针应当与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一道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要实现积极就业的基本国策,必须把控制失业率开辟新增就业岗位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出发点。适宜的失业率是公平和效率的结合点,失业率过高,会造成两极急剧分化,必然使社会公平失衡;失业率过低,冗员充斥,必然影响效率,使“大锅饭”死灰复燃。同时失业率又与经济增长速度、内需规模和进出口贸易额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失业率过高必然说明经济不景气,进出口贸易低迷,内需不足,长期存在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都应把积极的就业方针,控制过高的失业率作为优先目标加以考量,同时也应当是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基本指标。

(三)千方百计扶助就业弱势群体,使之重返职业生涯

微观经济是最讲效率优先的,因为资本的投入产出率决定企业必然注重降低劳力成本,尽量少用工。而宏观经济则不仅要考虑效率优先,还应考虑社会公平。因为任何社会总有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天然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市场机制不能全部解决就业问题,扶助就业的弱势群体,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就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对于弱势群体,不能一味认为,只要支付了“低保”资金,就万事大吉。就业的弱势群体并不以解决温饱为终极目标,他们也是社会的角色成员,长期失去工作岗位会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有时会导致过激的行为,甚至酿成巨大的社会灾难。因此各级政府对就业的弱势群体,除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之外,还应千方百计扶助他们。例如通过定向培训,使之掌握市场需求的技术,通过政府购买就业岗位、通过政府为企业实施优惠政策等各项措施,使就业的弱势群体找到适宜的工作岗位,回归社会,重返职业生涯,让他们摆脱“社会弃儿”的心理障碍,重获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四)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趋向日益凸现,劳动关系紧张,劳动争议现象增多,甚至引起了突发的恶性案件。企业私招乱雇现象严重,不签劳动合同较为普遍,雇主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故意克扣农民工的工资,制定苛刻的“厂规厂纪”,侵犯人身自由,暴力侵权事件时有发生。相当数量的企业安全设备不足,劳动条件恶劣,甚至存在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致使工伤死亡事故频繁发生。

这些问题的出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绝非偶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立法滞后,在许多领域还无法可依。二是劳动监察力量不足,劳动执法不严。三是劳动市场发育不成熟,劳动中介组织混乱。四是劳动力供过于求,雇主处于优势地位,雇工个人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在2003年上述这些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一是尽快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劳动市场的行为和秩序,从法律上限制雇主对雇工权益的随意剥夺。二是大力加强劳动监察力量和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提高劳动争议的权威和效率。三是加强城镇各类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强化工会维权的功能,使工会与雇主之间建立正常的协商机制,使其对调节劳动关系发挥制衡作用。四是鉴于农民工的工伤风险和疾病风险比较突出,建议在农民工的比较集中的地区进行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统筹的试点工作,为今后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行必要的探索。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第5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第6篇

1、计划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工作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消极式的工作(救火式的工作:灾难和错误已经发生后再赶快处理)

二、积极式的工作(防火式的工作:预见灾难和错误,提前计划,消除错误)

写个人 工作计划 书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让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

2、计划能力是各级干部管理水平的体现

个人的发展要讲长远的 职业规划 自我定位,对于一个不断发展壮大,人员不断增加的企业和组织来说,计划显得尤为迫切。企业小的时候,还可以不用写计划。因为企业的问题并不多,沟通与协调起来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少数几个领导人就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企业大了,人员多了,部门多了,问题也多了,沟通也更困难了,领导精力这时也显得有限。计划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记得当时,总经理在中高层干部的例会上问大家:“有谁了解就业部的工作”,现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几秒钟后,才有位片区负责人举起手来,然后又有一位部门负责人迟疑的举了一下手;总经理接着又问大家:“又有谁了解咨询部的工作”,这一次没有人回答;接连再问了几个部门,还是没有人回答。现场陷入了沉默,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企业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这时,总经理说话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抱怨其他部门,为什么我们对领导有意见……,停顿片刻”,“因为……我们的工作是无形的,谁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平级之间不知道,上下级之间也不知道,领导也不知道,这样能把工作做好吗?能没有问题吗?显然不可能。问题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工作‘化无形为有形',如何化,工作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参加了这次例会的人,听了这番话没有不深深被触动的。

3、通过工作计划变被动等事做变为自动自发式的做事(个人驱动-系统驱动)

有了工作计划范文,我们不需要再等主管或领导的吩咐,只是在某些需要决策的事情上请示主管或领导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做到整体的统筹安排,个人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工作计划变个人驱动的为系统驱动的管理模式,这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怎样写好工作计划

首先要申明一点:工作计划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计划的内容远比形式来的重要。我们拒绝华丽的词藻,欢迎实实在在的内容。简单、清楚、可操作是工作计划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如何才能做出一分良好的工作呢?总结当时会议上大家的发言和后来的一些说话,主要是要做到写出工作计划四大要素。

以下是工作计划的四大要素 :

(1)工作内容 (做什么:WHAT)

(2)工作方法 (怎么做:HOW)

(3)工作分工 (谁来做:WHO)

(4)工作进度 (什么做完:WHEN)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那么这个工作计划就是不完整的、不可操作的,不可检查的的。最后就会走入形式主义,陷入“为了写计划而写计划,丧失写计划的目的”.在企业里难免就会出现“没什么必要写计划的声音”,我们改变自己的努力就可能会走入失败。

三、如何保证工作计划得到执行

工作计划怎么写?工作计划写出来,目的就是要执行。执行可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我的方案已经拿出来了,执行是执行人员的事情。出了问题也是执行人员自身的水平问题”.执行不力,或者无法执行跟方案其实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开始,我们不了解现实情况,没有去做足够的调查和了解。那么这个方案先天就会给其后的执行埋下隐患。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计划能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不仅仅是执行人员的问题,也是写计划的人的问题。 首先,要调查实际情况,根据本部门结合企业现实情况,做出的计划才会被很好执行。

其次,各部门每月的工作计划应该拿到例会上进行公开讨论。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通过每个人的智慧检查方案的可行性;其二、每个部门的工作难免会涉及到其他部门,通过讨论赢得上级支持和同级其他部门的协作。

另外,工作计划应该是可以调整的。当工作计划的执行偏离或违背了我们的目的时,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不能为了计划而计划。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第7篇

1、计划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工作有两种形式:

一、消极式的工作(救火式的工作:灾难和错误已经发生后再赶快处理)

二、积极式的工作(防火式的工作

:预见灾难和错误,提前计划,消除错误)

写工作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让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

2、计划能力是各级干部管理水平的体现

个人的发展要讲长远的职业规划,对于一个不断发展壮大,人员不断增加的企业和组织来说,计划显得尤为迫切。企业小的时候,还可以不用写计划。因为企业的问题并不多,沟通与协调起来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少数几个领导人就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企业大了,人员多了,部门多了,问题也多了,沟通也更困难了,领导精力这时也显得有限。计划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记得当时,总经理在中高层干部的例会上问大家:“有谁了解就业部的工作”,现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几秒钟后,才有位片区负责人举起手来,然后又有一位部门负责人迟疑的举了一下手;总经理接着又问大家:“又有谁了解咨询部的工作”,这一次没有人回答;接连再

问了几个部门,还是没有人回答。现场陷入了沉默,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企业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这时,总经理说话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抱怨其他部门,为什么我们对领导有意见………,停顿片刻”,“因为……我们的工作是无形的,谁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平级之间不知道,上下级之间也不知道,领导也不知道,这样能把工作做好吗?能没有问题吗?显然不可能。问题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工作‘化无形为有形’,如何化,工作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参加了这次例会的人,听了这番话没有不深深被触动的。

3、通过工作计划变被动等事做变为自动自发式的做事(个人驱动—系统驱动)

有了工作计划,我们不需要再等主管或领导的吩咐,只是在某些需要决策的事情上请示主管或领导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做到整体的统筹安排,个人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工作计划变个人驱动的为系统驱动的管理模式,这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怎样写好工作计划

首先要申明一点:工作计划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计划的内容远比形式来的重

要。我们拒绝华丽的词藻,欢迎实实在在的内容。简单、清楚、可操作是工作计划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如何才能做出一分良好的工作呢?总结当时会议上大家的发言和后来的一些说话,主要是要做到写出工作计划的四个要素。

工作计划的四大要素:

(1)工作内容 (做什么:what)

(2)工作方法 (怎么做:how)

(3)工作分工 (谁来做:who)

(4)工作进度 (什么做完:when)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那么这个工作计划就是不完整的、不可操作的,不可检查的的。最后就会走入形式主义,陷入“为了写计划而写计划,丧失写计划的目的”。在企业里难免就会出现“没什么必要写计划的声音”,我们改变自己的努力就可能会走入失败。

三、如何保证工作计划得到执行

工作计划写出来,目的就是要执行。执行可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我的方案已经拿出来了,执行是执行人员的事情。出了问题也是执行人员自身的水平问题”。执行不力,或者无法执行跟方案其实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开始,我们不了解现实情况,没有去做足够的调查和了解。那么这个方案先天就会给其后的执行埋下隐患。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计划能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执

行,不仅仅是执行人员的问题,也是写计划的人的问题。

首先,要调查实际情况,根据本部门结合企业现实情况,做出的计划才会被很好执行。

其次,各部门每月的工作计划应该拿到例会上进行公开讨论。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通过每个人的智慧检查方案的可行性;其二、每个部门的工作难免会涉及到其他部门,通过讨论赢得上级支持和同级其他部门的协作。

另外,工作计划应该是可以调整的。当工作计划的执行偏离或违背了我们的目的时,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不能为了计划而计划。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第8篇

销售业绩不佳,部分企业的高管们常把责任指向一线员工执行力差,指责中层管理不利,好像一切都与高层领导无关,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一只老虎带一群羊,羊变成老虎,一只羊带一群老虎,老虎变成羊。如果个别员工执行力差是能力的问题,而企业整体执行力差那就是管理的问题!所以,当企业出现销售业绩不佳时,团队没有执行力时,层怨现象遍布企业时,更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去检讨自己,怨从何来!

导致企业管理“层怨”的根源在于企业的决策层和领导层,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完善。从管理的视角去分析,是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 “四个缺乏”,致使企业出现“层怨”怪圈的根本所在。

一、企业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

企业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员工不知道干什么。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计划,很多企业只制定了明确的销售目标和费用标准,没有相配套的经营计划,没有明确的营销策略,导致员工工作很盲动,工作不知道怎么干,只好靠自己的理解去做事。致使员工的工作重点和经营计划相脱节,

二、企业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

对计划实施所需的人力资源缺乏角色定位,没有明确每个岗位的责、权、利。职责不清而无法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不能做到以靠考核业绩用人,造成工作重点不明确,大量的工作重复或脱节,最终导致业务流程不顺畅,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计划的落实。

三、企业缺乏执行过程的检查系统

很多领导喜欢对员工说,“不要给我讲过程,我要的是结果”,就像一位将军对其营长说,“不要给我说死了多少人,我要的是山头给我拿下来没有”。很多领导喜欢这样讲话,似乎代表领导的权威,其不然,执行要的是“结果”,讲究的是“过程”,对执行过程中的指导协调以及执行效果阶段性的检查评估,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能,是保障经营计划有效执行的必要手段。

企业缺乏执行过程的检查系统,则使企业经营计划执行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估,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下,最终的经营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四、企业缺乏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缺乏绩效考核制度,使员工不知道工作做的好与坏,结果会得到什么样奖励和处罚。员工的工作得不到激励,工作没有激情和动力;设置的处罚不重或没有处罚,制度形同虚设。赏不平,罚不均,当罚而不罚,势必导致令不行,禁不止,使组织最终失去效率。

上述因素,导致企业的经营计划不能有效的执行,经营目标难以完成,高层怨中层团队管理不利,中层怨员工素质低和执行力差,员工怨高层制定的计划不合理等。清楚了导致企业管理“层怨”的原因,解决的办法也就变得明朗了,那就要求企业做到“一明两到位”。

1、目标计划明确

制定符合SMART原则的企业经营目标,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量化关键业绩指标和达成时间。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制定销售计划,目标任务分解是关键一环,高层领导不要把目标分解到部门就完事了,中层则通常是把目标领回来之后,不再往下分解。高层领导必须监督中层的任务分解,细化分解到每人、产品、区域、终端,指导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

2、策略指导到位

很多企业招聘新员工,培训几天,分市场定任务就安排下去了,员工到市场很茫然,不知如何有序有效的开展工作。企业犯的错误是高估了员工的能力,员工只会做你安排和检查的事,不会做你期望的事。企业高层要结合市场情况充分论证,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对员工工作的开展提供具体的策略方法。首先要教会员工怎么去做,如何去做,然后高层做好督导,把控执行方向和进度;中层做好教练,培训指导一线员工进行市场运作;一线员工做好先锋,落实执行企业经营计划。

3、责权奖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