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益家教总结

公益家教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6 08:34:24

公益家教总结

公益家教总结第1篇

一、认真做好退离休教师工作 同时,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退离休教师的关心,区教育局、教育工会在1月16日—17日分三组对全区部分贫困教师进行了慰问。另外,一年来,我们对生病和病故的老教师及时组织慰问和探望,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全区离退休教师办了不少实事。 为迎接浙江省第十八个老人节的来临,我们教育工会于九月二十八日组织局机关部分退休教师开展“温州一日游”、座谈会等活动,使老人们老有所乐。

二、及时召开会议,布置工作

3月18日,我们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召开了“表彰xx年度**区教育系统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大会既“**区教育工会工作会议”。副局长在会上讲了话,工会主席对xx年的工作作了总结,并对xx年的工作作了布置。会上各工会主席认真学习了**区校务公开的实施细则,并对校务公开实施的具体要求和评估细则作了说明,并要求把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工作提高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

三、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开展校务公开评估检查

从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开始,区教育局以 为组长,区教育工会、基财科、局纪委等科室同志组成了校务公开评估考核组。分二组对全区 所公办直属学校和 所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校务公开评估考核,考核组根据 号文件精神,认真对本资料权属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严禁复制剽窃照区教育局制定的《**区xx年校务公开考核评估细则》对各校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根据**区xx年校务公开考核评估细则遂条进行核对打分。通过这次校务公开考核评估,极大的推动了我区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使广大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1 2 3

城市保洁管理处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

学校第一学期工会工作总结

小学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电信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度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企业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中学学校工会年度工作总结

医院2012年工会工作总结

【返回 工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营造了人人重视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掀起了一个热潮。

五、加强女职委工作

一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女职委工作,较好地完成上级相关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各校的女职委组织建设,依法维护女教职工的利益,切实帮助解决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全面提高她们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女教师的积极性,使她们在教育教学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根据区委区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参加**区妇联组织的学习培训、知识讲座、 演讲比赛、读书家庭评比等活动。我们推荐的教师在区妇联举办的登山活动中表现非常好,并组织开展我区女校长参加这一赛事, 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建立计划生育档案,与各校强顶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六年的工作思路

二六年我区教育工会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学校工会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具体的工作思路如下:

一、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工会工作

1.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是我区教育工会的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学校工会开展学习十六大文献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十六大的主题,牢牢把握十六大的灵魂,始终抓住十六大的精髓,引导全区广大教职工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深刻领会、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深刻领会贯彻党的十六大有关教育方针及教育发展方向的精神,全面推进我区教育工会工作的新发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推进教育工会工作。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教职员工,推动我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根据教育工会的工作特点,依法履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探索履行这一职责的有效机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把教育工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工作的成效要得到群众的满意和认可。坚持工会工作与时俱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尤其要做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使我们的思想有新的解放,工会工作有新的创造,工会理论有新的发展,工会工作成绩有新的突破。

二、认真贯彻《工会法》,依法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依据《工会法》和“浙江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加快我区各校工会组织的建设,以教代会为载体推行学校民主管理,进一步提高各级学校民主管理的实效性。凡是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要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方可执行。坚持一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不断完善和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贯彻省总工会《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做好民办学校的工会建设及建立教代会制度,加强指导,不断规范。

2.全面实施校务公开评估考核制度。实行校务公开是落实当的十六大精神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积极推动校务公开,让我区的广大教职工“知悉校务、民主监督、参加管理”提高教师的主人翁地位,维护教本资料权属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严禁复制剽窃师的合法权益,促进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有利于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通过推行校务公开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参政议政、献计献策,使所办的事公开、透明;干群之间互相理解,心气顺畅。营造了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民主治校的风气;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对校务公开的评估考核形成制度,分级考核、全面考核和揪查相结合,对全区各校的校务公开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及时总结校务公开工作开展的情况、实施后的效果等,使校务公开评估检查工作真正起到推动校务公开工作的全面实施。

3.发挥教育工会的监督和参与机制,当好校领导与教职工的桥梁作用。学校工会要充分发挥工会的监督与参与机制,对学校的重大改革包括教师的聘任、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等,工会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反映教职工的呼声,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使改革方案尽可能符合大多数教职工的意愿,并经过教代会审议后实施。民办学校要逐步试行工会代表职工与行政建立协商关系,要充分发挥工会在化解矛盾、监督、协调劳动关系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4.关心全区教职员工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坚持送温暖活动,积极组织对因病、困、贫等贫困教师进行慰问,增强对广大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做教职工的贴心人。积极建议和促使学校行政建设好管理好教工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提高广大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城市保洁管理处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

学校第一学期工会工作总结

小学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电信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度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企业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中学学校工会年度工作总结

医院2012年工会工作总结

【返回 工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三、以“效能革命”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以提高教师师德师风为目标,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深入开展以“效能革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良好师德规范,作好本职工作。

2.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家教学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教学技能系列活动。发展我区教育事业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学校工会的主要工作要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找准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实际困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拜师结对、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鼓励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快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四、以学校工会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学校工会的自身建设,增强学校工会的战斗力

1.广泛开展“教职工之家”建设活动。广泛开展“教职工之家”建设活动,把建家活动与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开展“三育人”和创师德先进等活动结合起来,搞好“先进职工之家”、“先进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重点抓好民办学校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按照巩固成果、扩大组织、规范工作、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要求,继续推进民办学校的工会建设。

2.努力提高学校工会干部的自身素质。学校工会干部要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把教职工的需要、利益、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第一标准,配好配强学校工会班子,加强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会的综合素质。区教育工会还要着重做好校务公开的监督工作,配合教育局做好校务公开的评估检查、考核工作,并加强工会财务管理和经审监督工作。

五、加强开展女职委工作,充分发挥女教职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女教职工是我区教育系统中的一支重要主力军,是我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工会要进一步健全女职委建设,要继续支持、协助女职委开展工作,依法维护女教职工的利益;切实帮助解决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帮助女教职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我区女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她们在我区教育教学改革中作出重大的贡献。

六、积极主动地配合镇、街道办事处和学校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区教育工会将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建立我区教职工的计划生育资料档案,认真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

七、 协助教育系统退协开展各项工作

做好送温暖和慰问工作,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全区离退休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新的一年里,区教育工会将在上级行政部门和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将教育工会建设成为一个广大教师的知心人,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凝聚和团结广大教职工的战斗力,为我区教育教学改革奉献微薄之力。 城市保洁管理处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

学校第一学期工会工作总结

小学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电信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度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企业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中学学校工会年度工作总结

公益家教总结第2篇

一、巨额投资:实现高教大众化的巨大压力

根据国家新的目标与趋势,2020年全国毛入学率可能要达到35%以上,每年递增1%,净增105万招生量。依此2020年大学在校生应为3685万人,比2004年净增1685万人。按国家所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测算,从当前的教育投入初始成本来看,每新增一个普通高校大学生,约需要投入4.5万元以上(广州大学城是全国最大的大学城。其每个学位平均投入初始教育成本为15.7万—16.7万元)。而按照这一大众化高教发展目标(假如不计现有大学的扩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国在2004年后的16年里共需新建立1685所、平均每年新建105.3所、平均每个省每年3.5所的万人大学(不含港、澳、台),每年新建大学的基本办学总投入达473.91亿元(不变价),共需7582.5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4%(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到2004年才占国家GDP的3.19%)。或全国平均每年新建5个,共85 个能容纳20万名大学生的大学城,需25275亿元资金,3825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广东省拟定的大学毛入学率2007年为25%,2010年为30%,2015年为40%,2020年为50%。按照这一目标,广东省在2003年后的17年里共需新建立155所、平均每年新建9.14所万人大学,每年新建大学的基本办学总投入达41.1亿元,共需698.8亿元,相当于2003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20%(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2003年才占GDP的2.74%,到2004年与之水平相当),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1.30%,是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3.22%,是2005年广东省级财政安排总收入的1.4倍;或相当于要新建8个能容纳20万学生的新的“广州大学城”,共需2400亿元资金和400平方公里的地盘。

可以肯定,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对我国、对广东都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压力。要解决这一时间、目标和成本支出的巨大落差问题,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并做好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即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惯性必须遏制,整个高教投资与办学体制急需改革,新大学、新空间必须有新的体制和管理,教育制度安排必须讲发展讲效率,必须有利于大量吸纳社会资本和精英,使其成为大学发展的核心资源。其中,始终坚持教育利益国家化方向原则,是实现我国高教大众化的关键前提。

二、高教体制多元化:坚持教育利益国家化的必然抉择

教育利益国家化是一种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发展教育必须把国家的利益作为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利益;不论何种体制的学校,都必须遵循这一公益特征的方向。特别是,政府必须坚持教育利益的“国家化”,而不是以狭隘的体制性利益、地方性利益、本位性利益或利己性利益为目的,去引导、举办、管理教育。

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体制创新,而不要仅仅局限于财政的角度。如果说,中国教育发展不快最初是因为穷,但今天我们已经走过真正贫穷的时代,发展中国的教育现在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容纳钱的体制。中国的教育只有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体制,才能快发展和大发展。放弃了多种渠道、多种体制模式,就是放弃了加快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机遇。在中国整个教育体制上,还存在着严重体制性的歧视,即没有把中国的公办、民办教育一视同仁地全纳入社会主义国民教育体系里面,进行同一化体制对待。要始终坚持“发展”硬道理,就要始终坚持教育利益国家化的指向。如果没有到位的体制大变革与创新,就没有中国的教育现代化。

今天,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民办教育,不断扩大其占整个国民教育的份额。到2020年,民办教育占整个国民教育的份额目标可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15%—20%,高中教育的40%,大学教育的60%,职业教育的80%,学前教育的近100%。即:从现在开始,绝大部分新筹建大学均采取民办或混合体制(股份、合作)举办;把现有的部分大学(含部分本科)逐步分别改制;最后每个省保留25—30所左右的国立、省立大学(全国约保留800—900所)。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由之路。民办教育决不是仅仅因为政府财政有困难才存在。鼓励举办民办教育,是国家需要建立起多元化体制互相促进的教育格局,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需求与社会产权格局多样化的历史性长期需要。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样,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公办教育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生下的“孩子”,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生下的“孩子”。她们同样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必须有同等待遇。在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根本区别仅是资金投入主体不同,而不是政治归属的不同,或成为社会主义体制性质之外的东西。不是民办教育自己要生存发展,而是国家现代化需要民办教育的生存发展;不是民办教育发展需要自己去找法律保障,而是国家必须像保护好公办教育一样,去保护好民办教育这另一个自己的“孩子”;不是要取缔有人从投资举办教育过程中获取的利润,而应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以使国家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不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还穷才要鼓励举办民办教育,而是国家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多元化体制互相促进的教育新格局。

当然,在民办高等教育份额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也将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要为子女支付出更多的学费。因此国家就必须从由于民办教育大发展而节省的大量财政支出中,拿出更大份额的资金资助所有的(而不仅仅是公办大学的)贫困学生费用。这是另一论题,在此不作专门讨论。

三、体制性歧视制度:民办高校面临的体制压力及其结果

在今天,中国民办教育(包括民办高等院校)要大发展,却面临着巨大的体制压力,并为此将支付出巨额的体制成本:

一是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做出了同样的社会贡献,还为政府财政节省了大量教育经费,却不能从国家财政中得到一分钱;在土地征用、用水用电、基建审批等等方面,都不能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二是民办学校的设立归于民政部门登记报批,作为一个非营利非企业的公益机构,却因为其不可能依国家规定纳入“预算内管理”,也不可能纳入“预算外的资金专户管理”,即使是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也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有的还要交营业税)。

三是在收入和税收上,民办学校被当成一个企业对待,但在产权归属上却被当成一个非营利非企业的公益机构。民办学校的独立产权只是在关门清算时,体现出部分利益或财产的归属。

四是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也应是一个事业单位,但是它的教师、干部都是国家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都不管的非编制内的、只能等同于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流动职员。

五是民办学校的教师、干部不能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没能拥有国家资助的社保、医保、房贴、家属福利、业务进修等平等权益,就是按照国家规定交足社保金,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都只能是同等资历资格公办教师的一半。

六是民办学校的教师不能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能正常报评职称;不管你在任职属地工作了多少年,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都必须回原户籍(单位)办理。

七是民办高校的招生份额、范围、学费定价是国家计划的,经营成败却由举办者在市场中全额承担(如,由于公办学校教师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已迫使民办学校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并使办学风险大大增加)。

八是民办高校招生只能限在B类三、四批,但却要为突出公办学校的高质量,永远担负着“质量水平低”的罪名。

如此等等,结果是: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大,投资者信心不足;体制性歧视制度催生投机者,反过来也使政府的管理风险增大;民办高校发展不稳定,办学支出结构不合理,教师没有安全感、流失率高,教学质量难保证,社会认同程度低。最后只能是民办教育不会有大发展,公办教育跛脚跳,高等教育大众化难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只能成为海市蜃楼。

四、教育利益国家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

教育利益体制化是造成教育利益地方化、本位化和利己化等“非国家化”的局面的根源,也是阻碍民办教育大发展、阻滞高教大众化实现的最大障碍。

不公平政策体现出的“体制性歧视”,使非同位化国民教育政策反差扩大,民办教育则一定会遭遇到以狭隘的体制性利益、地方性利益、本位性利益或利己性利益为目的之“合法”的行政阻击,政府与“民”争利,“权力资本”侵入教育,民办教育政策风险成本增大。

因此,一定要从法理和制度上坚决摒弃对民办教育的体制性歧视!要充分认识到,公办教育并不是天然的教育“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民办教育并不是只能适应低层次的低级教育,极端的不公平背后一定是体制的利益格局不合理,我们不能忽视了深层体制变革的非国家利益的错误指向,一定要改变教育部、教育厅局仅仅是公办教育的部(厅局)的现象,还它为真正的国民教育部(厅局)的面目!只有彻底改变政府管理教育中的教育利益体制化、地方化、本位化和利己化等非国家化的局面,才能真正促进民办教育的大发展。

政府应该是公平政府,而不是利益政府;政府不仅是公有制的政府,而且是代表整个国家利益、对全体国民负责的政府!政府要像大力发展公办教育那样去发展民办教育,要像尽心尽力办好公办教育那样去办好民办教育;政府要在公、民办教育的和谐发展上多下工夫,把仅仅是重视和管理公办教育的着眼点,真正转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合理建构上来。明智的政府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最有力的手,但是坚持对民办教育实行体制性歧视的政府,则已经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最大阻力了!

总之,只有牢牢坚持教育利益国家化,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育现代化快速推进的新制度。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一个前瞻性、全局性、公平和谐的真正代表国家根本利益的现代教育制度安排。而制度空间的大小,乃是决定国家先进教育生产力容量的关键。国家化、合法化、合理化、高效益的教育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绝不是在于公办教育或民办教育的体制区别!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也绝对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由此产生的公、民和谐的新制度安排是中国教育发展中最迫切的任务。放弃、限制了中国的民办教育就是丢弃了中国的高教大众化,就是丢弃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

相关对比资料链接:

资料来源:1.今年2028多亿元的财政支出将怎么用?[J/OL].南方网.2005—02—07. 2.广东:教育投入偏低?教育厅负责人答疑[J/OL].LEARNING. SOHU. COM,2005—02—23.

广东2005年度预算草案:按照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5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按1534亿元安排,按可比口径增长10%。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预算结转、结余和中央专项补助,减除各项上缴中央款项后,全省可支配财力为2028.8亿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5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2028.8亿元,比2004年增长9.5%。

2005年省级财政收入:2005年省级财政总收入安排482.92亿元,其中: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37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9.5%;各市净上交收入29.04亿元,比2004年预计数增加0.82亿元;中央税收返还省级收入101.55亿元(包括“两税”返还收入71.06亿元和所得税基数返还30.49亿元),比2004年预计数增加6.32亿元;上年结余1.52亿元;上交中央财政收入24.19亿元。

2005年省级财政支出:2005年可安排新增支出的财力为66.59亿元,来源构成是:省本级收入增收22.82亿元;上划中央“两税”增量返还增收6.32亿元;各市上交收入增收0.82亿元;上年结余减少0.8亿元;收回到期支出资金35.91亿元;2004年结余1.52亿元。

根据以上预算安排原则及新增财力情况,拟安排新增支出65.61亿元,加上继续安排的支出416.33亿元,2005年省级财政支出481.94亿元,收支相抵,净结余0.98亿元。

2005年省级财政支出的构成:(1)省级一般预算支出364.45亿元,其中, 扶持经济及基本建设支出40.43亿元,占11.09%;农林水利支出50.44亿元,占13.84%;科教、文卫、体育等事业费支出123.54亿元,占33.9%;行政政法支出71.96亿元,占19.74%;社会保障支出33.51亿元,占9.19%;预备费及金融风险准备金28亿元,占7.68%;专项及其他支出16.57亿元,占4.55%。(2)补助市、县支出117.49亿元,其中,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6.8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及调资补助等80.62亿元,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补助10亿元。

从绝对数看,这几年广东省教育总经费呈快速增长势头,平均增长幅度达21%,一直排在全国首位。2004年广东省教育总经费预计为747亿元,比2003年增加100多亿元;747亿元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收费和社会民办教育的投入等。其中,56%经费来自各级财政,即非政府投入达44%,为328.68亿元。财政预算内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2000年的17%逐步上升到2003年的21%,在全国的排位,2000年排第22位,与浙江、江苏、山东差距较大;2003年排第5位,与浙江、江苏、山东持平。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是力争达到4%,而广东2002年是2.71%,2003年是2.74%,2004年与2003年的水平相当。广东已明确,要在2007年力争达到4%,2010年力争达到5%。对广州大学城,省财政已安排贴息贷款75亿元,专项建设资金30亿元。最近,广东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力保明年9 月大学城二期完工。

从2004年起,广东对省属28所院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即按省下达的招生任务每生拨款6300元。实施此项改革,2005年预算需增加投入4亿多元,预计2006年和2007年分别需增加投入6亿元和8亿元左右。与此同时,省财政2001—2003年共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山大学(9亿元)和华南理工大学(2亿元)建设,配套总量为全国第一。目前部省共建高水平大学已进入二期,省财政正在积极安排所需建设资金。

2005年省级财政支出安排(亿元)

项目

2005年计划 增加金额(亿元)

按可比口径

投入(亿元) (按可比口径)

增幅(%)

农业

47.59

8.39

22.40

社会保障

33.69

2.88

8.35

教育

63.06

7.32

13.15

科技

13.79

1.35

10.87

文化

9.4

计生

2.34

0.15

6.62

卫生

18.6

1.56

9.13

环境资源保护

10.7

0.84

8.54

转移支付

80.62

13.54

行政政法部门(含

省垂直管理系统)

71.96

正常运转支出

预备费

5

防范化解金融风

险准备金

23

公益家教总结第3篇

公共用房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备资源。随着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的不断拓展和深化,高校公共用房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房产资源总量不足,制约了学校事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房产资源配置使用不合理以及调整工作难度大,导致房产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1]。深化公共用房管理改革,已经成为高校事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和解决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1高校公共用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政策依据不充分。当前,高校主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管理公共用房,这些政策文件虽然对学校用房的总体规划及实验室建设做出了规定和要求,但对学校内部用房管理及改革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明显不够充分[2]。(2)管理覆盖不全面。只注重用房面积的核算办法,忽略了房屋使用功能的合理性、配置的科学性和使用的有效性等问题;强调增量供给而回避存量盘活;重视满足前期的数量需求而忽视了配给后的使用考核;注重教学、科研及管理单位而忽视了教辅、服务、后勤及经营单位。总体规划、结构布局及调整优化等措施不力,用房管理的幅度、深度、环节等覆盖不全面。(3)配置理念不科学。强调“够用”、“差不多”、“过得去”等理念,没有体现规范化、定量化和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对数量需求缺乏深入论证,未充分考虑教学要求、科研任务、仪器设备种类、数量、规格及使用效率等因素,房产资源与仪器设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的总体匹配性不强,配置结果与实际需求不相符,房产资源重复配置、紧张匮乏和违规使用同时并存[3]。(4)调节机制不顺畅。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经济调控和利益引导措施,公共用房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占有”。校内各用房单位不断申请增加用房,却不愿将任务已经完成或利用率不高的公共用房主动退还给学校。长期以来,高校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整和管理,每当学校急需调整公共用房或拆建时,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协调解决[4-5]。(5)考核监督不严格。忽视对房产资源配给后的使用方向、使用效果及使用效益的考核监督,对公共用房的用途考察得不够细化,房屋使用方向及范围界定不清晰。对于用房配给后出现闲置浪费、改变用途、出租转租等不规范用房现象,因制度缺乏而无法实行有效的监管,导致出现用房管理无章可循的尴尬现象。

2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的改革思路

改革高校长期形成的无限供给、无偿使用、粗放管理的公共用房管理模式,要坚持事业发展、资源保障与考核监督协同推进的原则,按照“总体整合,分类管理,动态配置,注重绩效,经济调控”的思路,强化成本效益观念,以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教学科研任务,学生数量,设备及家具的数量规模、规格尺寸与使用效率为基础,根据用房功能和单位职责,实行分类、分项核算和整合调配,把管理重点从以往单纯控制用房的数量需求转变为明确功能用途、控制数量需求、优化配置办法、考核使用效益和实施经济调控,多层次、多环节、多举措并重,实施成本核算和有偿使用,严格考核监督公共用房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面积配置不合理、使用不规范、利用率不高的公共用房调整回收、重新布局或促进开放,着力解决高校房产资源总体供求紧张、局部贫富不均、效益高低不齐的矛盾,逐步构建起管理规范、使用合理、调配有力、绩效明显的公共用房效用管理模式[6-8]。

3高校公共用房的面积核算办法面积核算是高校公共用房配置的关键。根据功能和用途的不同,高校公共用房主要分为办公用房、教学用房、科研用房、公共服务用房、活动场馆、后勤保障、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用房等,相应的用房面积分别按照各类用房的配置标准和计算方法进行核算。各类用房的配置面积按照以下办法进行核算。(1)办公用房。办公用房包括专任教师、行政管理及工勤技能等岗位人员的办公用房,用房面积采用分类、分级定额标准进行核算,即:根据学校核定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按照职级岗位办公家具及设备的配置标准设定用房面积标准,进行分类、分级计算及加总即得办公用房总面积。对既担任行政职务,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及其他职务,或在多个单位兼职的人员,归入主要职务或人事关系所在单位进行核算;适当放宽高层次科研人员、专任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配置标准。(2)教学用房。教学用房主要用于完成教学任务,包括课室(含多媒体课室)、教学实验室、计算机室、语音室、琴房、舞蹈室、绘画室、微格教学室等。教学用房面积的计算办法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特点、学生人数和分班分组情况、仪器设备和用房使用率要求,测算各类教学任务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家具用品的配置数量,进而根据仪器设备和家具用品的配置数量及平均用房面积计算用房总面积。其中,仪器设备及家具用品的配置数量及规格尺寸是用房面积核算的关键,使用率则决定了仪器设备及家具用品的配置数量。因此,提高设备及家具使用率有利于减少配置数量从而节约用房[9]。(3)科研用房。科研用房主要用于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包括实验室、测试室、研究室、分析室、准备间、样本存放、培养观察室等。科研用房面积的核算办法是:根据科研任务需求、机时利用率、仪器设备功能匹配性等要求,确定拟配置仪器设备的种类及数量,进而确定配套家具用品的数量及规格,按照仪器设备和家具的配置数量及规格尺寸、实验操作规范要求等确定实验室用房面积。通过提高机时利用率、减少仪器设备和家具的配置数量、全面实施有偿使用,有利于节约用房。(4)公共服务用房。公共服务用房用于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开展活动、存放物资等,包括会议室(含多功能室)、学术厅、演播厅、档案室、资料室、陈列室等。其中,各类会议室(含多功能室)、学术厅、演播厅的用房面积,根据使用者的人数规模、功能要求、使用率和设备配置要求等,按照人均或位均用房面积进行核算;各类文件档案室、图书资料室及文物陈列室的用房面积,根据各类物品的存储总量及每平方米用房面积平均存储量进行核算。(5)其他用房。除以上用房外,学校用房中还包括活动场馆、后勤保障、生产经营、基础设施等用房。这类用房面积要根据用房类别的功能特点、操作规范和建设要求进行核算,结合学校公共房产资源的存量状况和使用效益,在房源许可范围内进行适度调配。

4高校公共用房的调节机制。

高校公共用房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用房的有效使用和合理流动。为此,必须发挥多形式、多举措的合力,在多个层面共同加强公共用房调控。调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限定配置范围。通过限定公共用房配置范围及数量,尽可能减少重复配置和违规使用。①内设机关部、处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配置办公用房,限制或不配置资料室、会议室、库房和机房等其他用房;②直属教学和科研单位配置办公用房、教学用房和科研用房,优先满足教学用房和科研用房需求,其中课室、实验室、计算机室、语言室等由学校根据使用状况进行统筹配置和布局;③公共服务及教辅单位根据职能划分配置办公用房及服务用房,其中会议室、学术厅等实行统一配置,专管共用;④后勤保障、生产经营以及其他用房,根据学校房源情况适度配置;⑤对于临时机构、短期任务或无人员编制又需要挂牌场地的用房需求,实行归口挂靠或多单位共享。(2)严格绩效考核。公共用房与仪器设备、队伍管理等相结合,建立以时间使用率、人才培养数量及质量、科研任务及成果、设备管理及使用、特色创新等为重点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公共用房实施全方位、多层面、常态化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对使用率过高、配置数量不足的用房需求增加配置数量;对利用率低或长期闲置的公共用房,进行回收和重新调配;对达不到绩效要求但又必须配置的公共用房,按照相同、相近原则进行整合。同时,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对管理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或专项整改[10-11]。(3)推行经济调控。逐步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强化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除按规定标准配置并在限定范围内使用的办公用房、教学用房和公共服务用房外,对科研用房、后勤用房、生产经营用房、超标准用房和超范围用房等,均实施成本核算和有偿使用,按照成本标准、学时标准及市场标准进行分类、分项收费,不断提升高校公共用房的使用效益、教学科研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着力盘活高校有限的房产资源[12-14]。(4)强化动态稽核。采取普查、抽查或轮查等方式,充分掌握用房单位的机构改革、学科调整及人事变动等情况,及时调整各单位的用房配置。对于因机构调整或人事变动不再使用的房屋、已结束临时任务及专项工作的临时用房、使用期满的用房、违反学校规定使用的公共用房、未经批准私自占用的公共用房,采取措施及时回收并进行重新调配。(5)实施合同管理。由学校与各用房单位签订公共用房使用合同,明确规定学校与用房单位在用房面积、用途、维护、管理和费用等方面分别承担的职责、权利及义务,约定用房单位超标准、超范围的用房行为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及处理办法。

公益家教总结第4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基本依据

贫困生问题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代又一代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致力于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对贫困生问题的回答和诉求,都体现和反映了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1.学理依据

福利经济学认为,人生目的是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主张政府通过惩罚罪犯和对穷人的资助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穷人的资助,包括对贫困生的资助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对人民而言,福利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通过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和消除国民收入不均衡情况,来保障福利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资助高校贫困生是保证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进而促进福利的均衡化。

现代自由主义认为,人的自我完善是真正自由的体现,现代自由主义点击者格林提倡国家干预损害共同善的不道德行为,干预经济社会生活促进道德和自由的发展。贫困生资助是实现自由的正义之举。凯恩斯也强调建设福利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也是应有之义。罗尔斯发展了现代自由主义,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凭借平等自由原则和判别原则来缩小和补偿境遇较差者较少价值的自由。对于机会平等的关注是加大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的重要理论依据。虽然新自由主义学派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社会生活,但提出了一套间接资助学生的方案,意图通过“教育券”的形式来实现学生资助。

人类对平等理想的追求,是“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理念最基本的思想根源。中国古代“有教无类”的思想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理念的生动体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敦促政府、社会和高校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助学资助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贫困生资助是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公平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关注的主题和追求的目标。罗尔斯《正义论》提出了公平正义的两大原则;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消灭阶级”的公平观。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公平观还是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公平都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关于调解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和理性的规范、原则。因此,教育公平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和原则,是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贫困生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缺失、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法制不完善综合作用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阐明了由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的重大意义。教育投资是一项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比其他资本投资回报更高、更有价值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具有个人效益,更具有社会效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物力资本投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增加高等教育投入,为大学生提供慷慨资助成了一种广受赞同的行为。这一理论使各国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资助,增设了多种形式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1986年,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相继发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金融与政策》和出版《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自主》,提出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几乎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向至少部分依靠家长和学生负担,他们交学费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支付使用费补偿由政府或大学提供的住宿费和膳食费。成本分担遵循收益结构(谁收益、谁承担;谁收益多,谁就多承担)和能力结构原则(能力大的就多分担一点,能力小的就少分担一点)。成本分担理论很快被学界认可并成为高等教育收费和实行学生贷款的主要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生及其家长缴付学费的金额及占教育成本的比例,都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适当的比例向受教育者收取一部分学杂费以补偿教学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收入适度增加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通过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为解决教育财政危机提供了思路。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既是个人投资也是社会投资,既能带来个人收益,也会带来社会收益。纯粹的市场机制来配置教育资源,既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投资效果,又可能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必须创建一种制度,使之与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相配套,保证高等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学生通过交纳学费、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通过捐赠实现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

2.法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认了贫困生资助的法律地位。《高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家设立奖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规定的专业的学生以及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国家设立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出台,为贫困生助学资助工作提供了法律和实践保障。

3.实践依据

公益家教总结第5篇

「 正 文一、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近、中期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政府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来看,在现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降中趋稳,社会文教费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政府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体现政府职能原则。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联系,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财政职能必须服从于政府的职能,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也要服从政府职能范围。

二是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石,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

三是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都可由市场解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公共产品中的纯公共产品,因其社会效益最高,应首先保证这部分支出,然后再安排准公共产品财政负担的部分。政府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

四是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要素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不同,有着明确的主与次、重点与非重点的分别。支出结构的协调是动态的协调,是支出各要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实现各支出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的发展。五是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国家可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根据各自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在明确财政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3.总体思路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政府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1)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权建设支出属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只能由政府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予以解决。(2)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这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3)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私人投资者通常不愿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政府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4)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财政预算内投资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逐步让位于市场,财政主要增加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二、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原则及总体思路,针对目前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在近、中期应采取下列对策:1.逐步解决行政事业经费增长过快的问题行政管理、外交、公检法等部门执行社会管理的必要经费支出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属于公共需要,是财政必须保证的部分。但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与世界各国相比较高,2000年达17.42%,增长速度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针对我国现状,可采取如下改革措施:(1)进一步精减机构,控制行政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1998年以来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机构人员,但仍然存在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人员费、办公费居高不下,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要严格控制政府机构的公共经费,改革会议制度、公共用车制度和招待制度,减少会议费、车辆购置维护费和接待费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公益型,如基础教育、技术推广等;二是准公益型;三是经营型。对这三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财政应保证社会公益型经费,对准公益型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方式,并适当核减部分经费,把经营型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3)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统管。按照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贯彻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作用、统筹安排的原则,保证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其它收入主要用于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和促进事业的发展,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统反映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报表体系。

2.改革财政投资体制财政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资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起,中央政府针对我国存在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连年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中央政府承担了很大的债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必然的,总体来看,应以企业和家庭部门投资为主,政府投资只能限于公共需要、私人不愿意投资的领域。要把过去财政对生产、经营领域的投入转到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工程上来,并随着财力的丰裕逐步增加投入,通过转变资金投入方式,为市场经济和企业平等竞争创

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经济建设主体应由政府转向企业,财政只进行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从直接投入生产领域,逐步转移到为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上来,转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项目,转移到共同需要方面来。要改革国家政策性投资体制,财政预算内投资不宜实行有偿使用的方式管理,宜采取无偿投资的方式;由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安排的投资,应采取国家资本金投入的方式。

3.优化社会文教支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政府早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完成213亿元、科技支出完成373亿元,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2002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251亿元,安排科技支出40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17.84%和9.38%.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其费用可由受益者来支付一部分。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理论,高等教育可以由政府来办,也可以由私人来办。对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为重点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基础科学研究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其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应用型科学研究由于可以市场化,财政不应负担经费或酌情负担一部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科技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政府应提高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财力投入,并使科学投入的增长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同时,在科学研究支出总量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优化科研支出结构。

4.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稳定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许多应由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由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负担。另外,社会保障支出划分不明确,支出比重低的现象仍然存在,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实施范围,使各类城镇企事业职工都参加失业保险;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公益家教总结第6篇

工会工作计划(一)

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xx五规划开始实施的第X年,更是进一步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之年,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20xx年我街道的工会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克难攻坚的勇气和决心,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努力把街道工会工作推上新的台阶。为此,20xx年街道工会工作要紧紧围绕“三个服务”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职工,“四个依法”,以务实创新、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全面推进街道工会工作,继续提升“五型工会”建设成效。根据这个要求,我们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工会组织基础,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

1、继续依法推进工会组建。按照20xx年考核目标,以社区总工会为主要力量,继续推进工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完善各项措施,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会组织网络体系建设。

2、完善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模式。对考核文件进行微调,推进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按照申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考核制度,指导帮助基层工会建立健全工作资料档案,做到工作台帐记录详细,定时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探讨工作经验与思路,及时总结经验,挖掘典型,树立榜样,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规范化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深化区域职代会建设,大力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拟在青峙社区着手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议的签订。

2、继续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通过典型引路,积极宣传优秀企业一些好的做法,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挖掘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

三、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1、进一步完善帮困基金机制。定期对困难职工档案进行维护,及时更新困难职工信息库,进一步加大帮困力度。抓好百人以上企业工会帮困基金的规范化管理,指导企业工会完善帮困制度。

2、进一步完善职工服务中心(站)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困难帮扶、互助保障、法律援助等职能,使街道职工服务中心(站)成为综合性的服务中心,完善各类台账资料,积极争创市级先进服务站。

3、进一步抓好各类职工权益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强保障、促和谐”创建活动;积极做好医疗互助、高温慰问、金秋助学等其他职工权益保障任务;做好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困难慰问。

4、进一步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抓好企业文化俱乐部创建评级推荐工作,不断完善职工之家软硬件设施;谋划开展基层职工欢迎的各类文体活动。

四、完善工会自身建设,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1、以活力基层工会创建为抓手,继续推进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继续落实市区总工会关于活力基层工会创建的要求,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工会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深化结对共建活动,

2、按照区总要求,继续完善街道总工会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新的工会领导机制的作用,丰富基层协商民主的形式和实践,不断增强街道工会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基层工会领导班子力量配备,努力打造一支更加务实、更加贴近职工群众的领导集体。通过改革创新,使街道(镇)工会在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倾听一线职工呼声、反映职工意愿,从而克服工会工作机关化和脱离群众现象,不断提升基层工会工作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3、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以基层一线职工为重点,加强职工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继续开展基层工会主席培训,职工心理健康培训等。积极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学习型企业和“五型”班组建设为抓手,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4、继续完善工会财务制度。加强工会财务的规范化建设,完善街道、企业两级经审网络,加大对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的审计,进一步做好以台帐化为抓手的经费绩效内审工作。

工会工作计划(二)

我院工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在上级工会和医院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带领全体工会会员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增强为职工服务的意识和为医院建设的意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面开创医院工会工作新局面。

一、积极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责,抓住重点,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抓住工会工作的群众性特点,进一步确立为全体会员服务的理念,坚持面向大多数职工;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制度,依法规范职代会组织,确保每年召开两次较高质量的职工代表大会。

1、进一步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维护职工的民主权益。按时召开好职代会。继续加强职代会在促进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方面的制度建设,继续加强职代会的程序建设,确保职代会议事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合法性,做好意见的汇总和反馈工作。组织职工代表继续做好对医院中层干部的民主测评工作。

2、深入群众,倾听和传递职工呼声,重视对职工思想动态的研究,及时了解职工工作、生活的新变化和新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积极引导职工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委员和工会小组长的作用,及时收集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对重要的情况通过院务会、院周会、职代会等时机及时反映,并积极提出建议。

3、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着眼点,努力建设稳定、和谐的劳动人事关系,要切实履行基本职责,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竭尽全力去办,为职工群众解难,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积极响应市总工会、卫生系统工会的各项指示,为职工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继续进行“巾帼献爱心”的活动,做好对困难职工的慰问及病假职工的探望;继续做好送温暖工程,继续注重向特殊群体倾斜,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孤残儿童,到市儿童福利院慰问。

6、继续组织好庆祝“三八”节、劳动节、护士节、春节等各类节日庆祝活动。

二、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积极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1、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以会代训,结合工作会议,组织工会干部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上级会议精神,切实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和从医院发展出发的大局观念,以提高素质和能力,做好换届选举工作。

2、定期召开工会委员会议,研究工会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做到年初有、年终有、活动有规程、工作有记录、建档齐全、对档及时完整。注意倾听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充分调动全体工会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3、找准工会组织在医院中的位子,理顺医院党政工在医院工作中关系。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协助党政做好有关工作。

三、增强医院管理的透明度,推进院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积极协助党政认真开展院务公开工作,年初认真制订,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做到真公开、全面公开。要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做到围绕重点、突出焦点、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优质、满意服务

以医院为中心,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奉献爱心服务,营造舒心环境,提供放心医疗。做到服务到位保障有力,完成医院、上级工会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做好“优质服务竞赛”、“岗位能手”、“巾帼文明示范岗”等优质服务的评比工作。

五、评优创先,提高工会委员工作积极性

为工会工作上一个台阶,要充分调动工会委员,工会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大家为工会工作献计献策,共同把工会工作规范化,量化、年终做好优秀工会小组长,文体活动积极分子,优秀通讯员奖,金点子奖等评比工作。

工会工作计划(三)

总之,在的工会工作中,一定要把职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职工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

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xx省企业工会管理条例,紧紧围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强企富工、建设和谐企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要求和中心任务,更加注重劳动竞赛和争创“工人先锋号”活动,更加注重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全面提升职工素质,更加注重建家建线、帮扶济困、女职工工作,更加注重工会组织的效能建设,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广大职工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家,从而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现制定20xx年度工会工作计划如下:

一、围绕中心,开展劳动竞赛和争创“工人先锋号”活动

1、开展劳动竞赛和争创“工人先锋号”活动是工会工作融入中心,长期实践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形势下发挥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不仅直接推进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及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公司工会决定随着公司新材料项目的投产公司工会重点组织劳动竞赛。各单位也要确定自己的劳动竞赛重点,要把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与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及细则,认真抓好落实,展现作为,赛出成果。

2、要高度重视和继续下大力开展争先创模活动,扎实抓好公司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工人先锋号及标兵的评比表彰工作。及时组织好股份公司及以上的评先创模申报工作。

二、结合实际,更加注重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1、进一步完善机制,推动企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运行,提升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大力推进职代会的标准化建设。要强化职代会制度的刚性和严肃性,认真落实职代会法定程序赋予职工代表的职权,做到不打折扣,不减程序,不走过场,强力推行职代会标准化考核,广泛开展职代会达标活动。不断加强职代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职代会各项职权的落实。

2、建立健全项目部职工大会制度,指导督促召开好项目部职工大会。公司工会把20xx年定为项目部职工大会推进年。将对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希望各单位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

3、认真履行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监督领导小组职责,定期对各单位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企务公开重大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4、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提高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实效性。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加以解决。根据国家政策和集团公司实际,把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平等协商的重点,推动集团公司逐步建立起正常的工资分配共决机制、调整机制、增长机制。集体合同监督检查小组检查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向职代会报告,提升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运作质量。

三、行使教育职能,更加注重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1、工会要积极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的深化开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开辟职工成才之路,进一步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要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的总结、评比、表彰、推进工作,完善“创争”活动各项机制建设,培育更多的 “学习型班组”和“知识型职工”,促进职工全面发展进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提高学习能力,夯实职工技能基础,不断创新群众性学习活动载体,大力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要鼓励职工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要积极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创新职工技能素质培训的方式、载体和手段,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3、培育领军人物,挖掘推广技能绝活。各级工会要与各级党政团组织密切配合,进一步发挥导师带徒活动作用。要推动师徒结对的普及性,又要注重培养典型,要注重发挥师徒的言传身教作用,又要激励徒弟的创新能力,使结对的师徒在项目管理和工程施工中获得锻炼、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获得提高,也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多做实事。

四、贯彻“以人为本”要求,更加注重建家建线、帮扶济困、女职工、体协工作

1、升华建家建线。要树立建线就是建家,建家就是建企业、建市场、建队伍的理念。要把建家建线的重点放在一线和现场,在现场为职工建筑幸福舒适的家,在一线建三线。同时要加强对家的管理,建好家难,管好家更难。要建立建家、管家的机制。公司将下发建家建线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各级工会组织要根据文件要求细化标准,责任到人,抓好贯彻落实。

2、以人为本,进一步健全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落实安全生产监督责任制,强化对安全生产的监督职责。根据安全生产的重点问题聘请专业人员,对职工代表和安全生产监督员进行培训。经常组织劳保委员检查指导 “安全生产监督员”的工作情况。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让集团广大职工人人重视安全。跟踪安全隐患整改和职业危害治理情况,对重要问题报告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通过完善网络和预防措施保证职工生命权和健康权。

3、进一步建立健全女职工组织,切实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利益。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统领,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会女职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女职工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企业发展和各项管理中找准位置、体现特色、发挥作用。坚持把依法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作为女职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女职工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

4、体协要结合实际,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重点做好体协的组织建设,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五、更加注重工会组织的效能建设,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1、要加强工会组织,工会干部队伍自身建设,钻研业务,提高素质,提升工会干部的理性、人性、爱心,实现用心关爱职工,用情维护权益。

2、抓好工会特色工作。20xx年工会特色工作要有新的举措,要围绕工作要点中的重点工作,开拓创新,在“新”上做文章,在“特”上下功夫。要注重特色工作的创新、实践和总结。

3、加强宣传和信息交流工作。以此来宣传、塑造工会的形象。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工会信息工作,将加大向上级工会推荐优秀信息稿件的力度。

工会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学校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的中心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履行工会维护的基本职责,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关心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团结和动员全校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方向:

坚持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xxxx”的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全总工作总体思想,进一步突出和履行维权职能,积极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加强教工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凝聚力;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德治教,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在获得区XX年度“示范基层工会”的基础上,为创建市级“先进教工之家”努力奋斗。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加强教职员工队伍建设,配合党政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紧密配合学校党政领导,发挥工会的特色和优势,认真组织全体会员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xxx”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大力开展“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活动,弘扬高尚师德,促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全面素质。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芦中,热爱学生,工作勤勉务实。要与时俱进,重视继续教育,加强读书、思考和反思,努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密切配合学校党政,努力为教职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创造优良的条件。

(二)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增强新形势下教育工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理论水平,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会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统一思想,采取措施,把它与依法治教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教职员工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民主观念、权益观念。

充分发挥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要认真依照工会章程,开好每年至少一次的教代会,按规定行使教代会的审议权、评议权、建议权或决定权,使教职员工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日常事务的管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认真组织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活动。要把学年教工代表评议校领导班子成员做为行政管理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常规活动抓好,定期对行政干部进行民主评价,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能。

深入推行校务公开,对校务公开中规定的有关项目要予以长期公布。凡是政策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干部的推荐、党员转正、年度考核、晋级晋职、评先评优、重要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以及收费、津贴、房租、水电费等均要以校务公开栏或教代会、校务会议、教工会议等形式及时、真实地进行校务公开,并建立完善校务公开党政工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把校务公开工作做为每年接受教代会审议的一个内容,进一步促进学校民主化决策、法制建设和科学管理。

(三)切实履行维权职能,积极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工会法》,明确维权是工会的天职。要积极与学校党政沟通,积极参与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教师聘任制和分配方案的研究制定,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改革,要多听取教职工意见,把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得更好一些,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逐步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坚持定期做好教职工体检工作,落实女教职工的“五期”保健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继续做好特困及重病教职工建档立卡工作,努力筹措资金,做好扶贫解困、互助互济工作,多为特困及重病教职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要努力坚持“五必访”,即教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家庭纠纷必访、思想情绪波动必访、亲属死亡必访、办喜事必访,及时为教职工送上温暖。要关心大龄青年教工的婚嫁,积极创造条件、搭桥牵线。

(四)协力并进,共建“先进教工之家”

坚持“党支部为领导,行政为核心,工会为基幢的建家原则。学校党支部要把准建家的正确方向,及时研究解决建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工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在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作用。学校行政要支持建家工作,把建家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创设建家各种材料,提供主要人员,支持建家经费,保证建家场所。学校工会要主持日常建家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有部署,过程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要认真指导工会小组积极开展建设“教工之家”活动,做到有布置、有评比,积极稳步地推进工会改革与建设。总之,工会要把共建“先进教工之家”活动作为今年工会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抓紧抓好,在党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工会建成党组织的好助手、行政的好帮手、教职工的知心朋友和团结、民主、文明、温馨、进娶和谐的“家”。

(五)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增强教师凝聚力。

坚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文娱体育活动,活跃教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体质,增进教工团结和友谊。要建立教职工活动室,增添活动器材、设备,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强教师的活力和凝聚力。

四、具体月份工作安排:

一月份:

1、迎新年书画作品征集赛。

2、慰问特困及重病教职工。

二月份:

1、教育工会调研课题申报。

2、配合行政搞好开学工作。

3、配合区教育工会搞好“评选支持工会工作的好书记、好校长”活动。

三月份:

1、庆“三八”系列活动。

2、教职工趣味游艺活动。

四月份:

1、区教工手工制作比赛。

2、中小学教工羽毛球比赛。

五月份:

1、庆“五一”活动。

2、迎接区党风办及区总工会对教代会、校务公开工作评估。

六月份:

1、市“教工之家”申报。

2、中小学教工书画比赛。

3、配合行政搞好中考工作。

七月份:

1、配合学校搞好暑期活动安排工作。

2、工会主席培训。

八月份:

1、区总工会及教育总工会对基层工会档案检查。

2、迎接区“群体师德创优”先进集体评眩

九月份:

1、第xx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2、“我为教育创新献一计”评选活动。

3、区庆祝第xx个教师节暨师生文艺会演。

十月份:

1、国庆节庆祝活动。

2、选送一至二篇教育工会调研论文至教育总工会。( 励志天下 )

十一月份:

1、区教职工健身运动会(学区组队)。

2、特困教职工调查(退休人员报退教协会)。

3、校体育节教职工体育系列活动。

十二月份:

1、市、区先进工会评选

2、校级各类先进评比。

3、艺术节教工文艺演出。

4、工会主席会议。

5、年度总结。

工会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度,我校工会在区教育工会、学校行政、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执行中国工会xx大精神,切实行使工会建设、参与、教育和维护四大职能,团结动员全体教职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大校务公开工作力度,增强学校工作透明度,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增强工会的凝聚力,求真务实,全面提升工会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工会应有的努力。

二、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

1、抓好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学习。组织教职工学习《工会法》、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上级工会工作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增强广大教职工依法执教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实践素质教育,使每名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爱岗敬业、爱生乐业,献身勤业”的良好氛围。

2、继续强化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的法律意识,促使教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鼓励教职工钻研业务知识和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手段,锤炼师德,为人师表。动员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向先进人物看齐,向模范人物学习,心中装着学生,脑中想着“和谐”,为了学校发展和未来,乐于吃苦,敢于奉献,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拟定对教师师德量化考核细则,学年末对全校教职工师德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评优选先、职称评定、兑现奖惩、绩效工资考核等重要依据之一,并将结果上报去教育工会。

4、力争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与支持下,组织好 “三八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纪念活动,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强化民主管理意识,进一步提升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1、重视工会干部的自身提高,组织工会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工会法》、《教师法》、《劳动合同法》等,帮助教师和职工准确理解《劳动合同法》的内涵。增强依法治校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进一步团结广大教职工以主人翁精神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从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入手,坚持工会工作服务于党建工作

2、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教职工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职工之家”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充分发挥“职工之家”在创建文明校园中的作用和在教职工心目中的位置及地位,使教职工深切感受到“家”的滋味。

3、工会鼓励教职工积极支持、配合学校落实各项管理措施,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4、关心女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一是做好权益保障工作;二是开展为女职工服务和各项活动;三是充分发挥女性人才作用。

5、让全体教职工充分关注学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畅通教职工和学校行政领导的交流渠道,为学校的稳定做好协调工作。

(三)开好教代会,搞好校务公开工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1、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引导教职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重点在落实职代会职权,发挥教职工代表的作用上下功夫。实现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学校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

2、加强工会会员和代表的培训,加强对会员和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的学习,加强对提案工作的指导,切实提高代表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提升教代会代表的素质,提升教代会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提高教代会质量。

3、坚持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实行校务公开。深化校务公开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建设,强化校务公开工作。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四)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努力提高工会工作的品位。

1、继续坚持开展教职工文体、献爱心等系列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2、鼓励老师继续学习和进修,努力提高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个人修养,参与学校的评优评先,师徒结对工作,把身边的新人新事找出来,把身边的师德先进典型树起来。

3、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行动态的关注,结合教育工会的工作布置,及时上报有关方面的信息,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唱赞歌。

4、继续开展“送温暖”工程,关心职工生活,利用特殊节日关心慰问特困职工、优秀教师、退休教师,积极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

5、继续做好工会经费的使用工作,尽量做到“用最少的钱,办满意的事”。坚持福利物品发放并留一部分资金用于慰问病残职工和离退休教职工及相关文体活动的需要,把组织的温暖及时送到职工群众的心窝里。

6、积极响应上级工会组织的各项教师活动,落实上级工会布置的任务,记好工会工作台帐资料。

三、主要活动安排

八、九月份:

1、开学准备工作;

2、制定本学期工会工作计划

3、教师节庆祝

4、组织教师体检

5、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十月份:

1、庆国庆工会活动

2、重阳节慰问

3、组织教职工学习《工会法》和新的《劳动合同法》。

十一月份:

1、工会委员会召开

2、评教评学活动

3、配合教导处做好期中考试工作

十二月份:

1、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2、各类先进评比

3、退休教师座谈会

元月份:

公益家教总结第7篇

“体彩・新长城”助学活动是国家体育总局体彩中心在2005年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设立的扶贫助学公益项目。

设立时,计划十年内出资400万元用于资助全国各地优秀特困大学生。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间,中国体育先后资助了来自北京、河南、四川、青海、宁夏、内蒙古等23个省(区、市)的优秀贫困大学生,累计投入该项目的助学金达608万元,受益优秀特困大学生达1520人。

2015年年初,中国体育因连续10年开展“体彩・新长城”助学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扶贫明星奖”。“体彩・新长城”的爱心资助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减轻了生活重担,解了燃眉之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更为他们面对今后生活增添了勇气和动力。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已经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正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为帮助更多贫寒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国家体育总局体彩中心决定自2016年开始,继续开展“中国体育・新长城助学基金”活动。

总局体彩中心公关处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中国体育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心系教育、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从2007年开始,以体育公益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央专项公益金超过60亿元用于教育助学。

自2011年开始,中央专项公益金_始用于推动助学助教工作的滋蕙计划、励耕计划和润雨计划,分别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教师,以及解决一些地方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困难。

助力教育,公益体彩一直载爱前行。

2亿公益金资助红基会大病救助项目

2016年12月20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红基会”)2016年公益金项目总结暨定点医院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透露,2016年共有来自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660名大病患儿获得救助,其中白血病患儿5505名,先心病患儿1155名。截至目前,公益金共投入资助资金7.558亿元,累计资助患儿25849名。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刘选国介绍,2016年公益金2亿元的资助额度是中国红基会大病救助项目单年度资助量最大的一年,也是年度救助患儿量最多的一年。201 6年推动的小天使基金初审权下移省票据审核工作,极大地缩短了待助患儿获得资助款的时间,获得患儿家长一致好评。在贫困地区先心病筛查方面,中国红基会推出邀约定点医院筛查和定点医院省内自主筛查两种模式相结合,为7万余名儿童进行了筛查初诊,为266名符合手术指症的患儿进行了救助手术。

公益家教总结第8篇

教育投资总收益包括两部分,一是私人收益,二为社会收益。美国教育经济学家麦克马洪(McMahon,2002)对不同地区教育总收益的研究结果表明,越是欠发达地区,教育总收益越高。以初等教育为例,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及OECD国家的教育总收益率分别为:54.8%、37%、34.2%、17.8%。[4]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基础教育总收益非常高,这不但反映了较高的货币化收益,而且反映了来自于改善健康、民主、稳定所带来的教育投资外溢效应。

1.教育投资的社会外溢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诞生,人们开始关注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内生增长理论在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以人力资本为主线的经济增长模型。它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发(R&D)、收益递增、劳动分工等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罗默(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罗默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强调知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和非竞争性。卢卡斯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既有内部效应,又有外溢效应。内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拥有者个人从人力资本中获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外溢效应是指技术水平或者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对生产中所有因素的效率都会产生作用。卢卡斯提出了教育市场产出的生产函数模型并通过此模型来估算教育投资外溢效应。他认为教育产出源自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物质资本和有效人力资本的贡献,即教育或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另一部分来自人力资本的外部收益,即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模型认为人力资本增加推动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导致经济总量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性质,使经济在实现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不断的资本深化。模型强调用于研发部门中刺激创新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通常是用平均受教育水平来度量,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的不断增加才促进了创新的发展。

这一相关性在OECD国家中极强,因为OECD国家引领了科技创新潮流,但是在其他130多个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相关性要弱得多,因为这些国家缺乏对科技创新实验失败的容忍。[6]在贫穷落后、文盲充斥的国家,大多数技术和知识传播得相当缓慢,人们较少有获取知识的机会,大多数人似乎远离了因特网、图书馆、印刷媒体、现代物质资本和高效的政府机构。[7]教育投资的社会外溢效应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教育最主要的外溢效应表现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教育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而人力资本又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教育外溢效应一般有5年、10年、甚至20年的滞后期,并将发挥长期动态的影响。托佩尔(Topel)利用卢卡斯新古典动态模型对国际教育市场化外溢效应进行的研究表明,非洲大约15.7%、拉丁美洲大约14.8%、亚洲14.2%、OECD国家为14.0%。[8]麦克马洪估算了作为纯公共产品的教育社会外溢效应,非洲平均为17%、巴西为6%、印尼5%、美国为4%。[9]赫克曼、克莱诺及托佩尔(Heckman&KlenowandTopel)的相关研究表明,教育市场化外溢效应占教育总收益的比重上限分别为:非洲68%、拉丁美洲64%、亚洲62%、OECD成员国为61%。

麦克马洪和阿比安(AppianandMcMahon)的相关研究表明,教育市场化外溢效应占教育总收益下限为:非洲45%、拉丁美洲41%、亚洲39%、OECD成员国37%。[11]丹尼森(EdwardDension)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美国1930~1960年的GDP增长率进行分析后发现,约2.93%的年均GDP增长率中,有23%来自于劳动力受教育后素质的提高。琼斯(GeraintJohnes)认为教育不平等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教育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显著。卡斯特罗(AmparoCastello)和多梅尼克(RafaelDomenech)研究发现,教育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并且这种阻碍作用要大于投资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教育对降低人口增长率的外溢效应。良好的健康水平提高了人口增长率,而受过良好教育人群的低生育率在抑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提高了人口素质。显然,人口净增长的降低意味着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家庭贫困的减少。决定人口净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婴儿死亡率———依赖于女性的教育水平及其滞后效应;预期寿命———依赖于婴儿出生率、教育水平及其滞后效应;人均GDP。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便产生了“良好的健康水平”并产生人口净增长。接受更多的教育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和低生育率。格罗斯曼和凯斯特拉的研究表明:在非洲,教育对降低人口增长的外溢效应较低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溢效应比较明显。较高的人口生育率主要集中在有相当比例的女性没有完成初等教育的极度贫穷国家。在这些国家,教育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导致人口出生率持续提升,如大多数撒哈那以南非洲国家。在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东亚、拉丁美洲国家,大多数女性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了9年,对降低生育率的影响大于对改善公共健康水平对生育的影响,人口增长率正在降低。教育对民主和社会发展的外溢效应。教育民主化溢出效应所反映的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法律制度完善、党派作用与保护、选举过程中候选人的保护、军人独裁政治的减少以及其他相关项目的影响。民主和社会法律制度的发展需要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口作为基础,越是贫困和文盲充斥的国家,越容易滋生独裁专制的环境。高等教育和高人均收入是民主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人均收入提高使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加,而它们对政治参与的渴望很高,这些在独裁专制的国家中是不可能出现的(Diamond,1992)。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人均收入低于600美元的国家基本上属于专制独裁国家,如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从相关实证研究看,在对于民主化程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分析中,中等教育(以滞后15年的中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来衡量)、人均GDP增长(滞后5年)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巴罗(Barro,2001)和克莱格(Clagueetal.,1996)等的研究发现,当识字率纳入到民主化过程中时,T统计量非常高。阿皮亚和麦克马洪的跨国研究表明:人均教育投资的增加(人均增加13.8美元),滞后40年对民主化程度提高的比例高达36%。[15]迪伊(DEE,2003)的研究发现,若以报纸阅读的频次作为度量的标准,教育水平对于投票参与、言论自由的支持具有显著性影响。美国盖洛普机构(Gallup)的相关调查表明:在每一个收入群,愿意参与社会服务的接受过中学后教育的人和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人的比例分别是22%和12%。霍奇金森和魏茨曼(Hodgkinson&Weitzman)的研究表明:在低收入阶层当中,大约有24.7%的大学毕业生能将他们的部分收入用来捐赠,而高中毕业生只有12.5%的比例。在高收入阶层中,19.1%的大学毕业生能用他们的部分收入进行捐赠,高中毕业生只有7.5%左右。[16]教育对增强慈善机构捐赠能力做出了贡献,而这些社会机构又是有效促进民主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对自由人权发展的外溢效应。民主研究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FreedomHouse)认为,“自由”含义广泛,包括政府对其国民负责、法治、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及妇女权益等。联合国人权宣言则把人权定义为包括教育和健康在内的更广泛的含义。人权的决定因素与我们上述所讨论的民主化有相似的基本原理。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人权能显著地改善民主化程度,而军事开支与人权的发展存在显著的负相关(McMahon,2002a)。人权也被看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分享人权是自由的基本条件。教育的边际贡献对人权发展具有显著外溢效应。阿皮亚和麦克马洪的实证分析发现,非洲国家人权在过去的40年中增长了4%,人权状况的改善又促使教育投资以相当的比例增长。教育对政治稳定的外溢效应。民主化对政治稳定具有直接贡献,政治稳定又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

1980年美国国际报告集团公布了“国际国家风险评估指南(InternationalCountryRiskGuide,ICRG)”并提供了政治稳定性的衡量标准。ICRG评估法对3类风险指标———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及22个变量进行综合评估,其中就有教育指标。对政治稳定性的关注来自于政治科学,正如民主化、人权一样,提高中产阶级的收入和教育水平能够诱致更大的民主参与度、民主发展以及更大的政治稳定性。从国际经验看,OECD成员国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人均收入、普及化的教育水平和广泛的民主化程度,政治相对稳定;中等收入国家处在转型之中。军事开支和政治稳定性的关系在理论上令人置疑,短期内独裁专制和政治稳定性可以用大量的军事开支来维持,但长期内,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过度和高昂的军费开支也许会导致不稳定甚至诱发军事。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人均经济增长(滞后20年)、中等教育入学率(滞后20年)以及民主化程度和政治稳定具有显著正相关(p≤.05),而军事开支(滞后5年)与政治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

虽然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是独裁政府,但政治非常稳定,这与其教育发达不无关系。阿皮亚和麦克马洪的模拟表明:初等和中等教育投资增加2个百分点,非洲政治稳定性平均提升3个百分点,非常贫穷的国家则提高7个百分点。教育对降低犯罪率及监控成本的外溢效应。犯罪和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威特(Witt,1997)研究发现,犯罪活动与教育水平没有必然联系,但缺乏监管的青少年与犯罪率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跨国实证研究发现,较高的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与较低的杀人犯罪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如果控制收入增长变量,提高中等教育入学率有助于减低财产犯罪率。教育改善了同伴之间的关系,城市贫困和不公平性的减少降低了犯罪发生率。研究发现,人均中等教育增加13.8美元投资所致入学率提高使犯罪率降低9%,自杀率降低2%。然而,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产犯罪率也有可能会提高(包括白领犯罪),这是教育的一个负外部性(滞后20年的财产犯罪率上升1.2%),这种犯罪抵消了部分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但整体而言,教育降低犯罪率的正外部性要大得多。犯罪率降低的同时,政府可以降低监狱的修建成本、监禁成本以及安抚受害者的成本。

教育对降低贫困的外溢效应。大量的跨国数据研究表明,扩大中等教育投资与降低贫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具有显著正效应。在非洲,经济增长和扩大中等教育投资对降低贫困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40年中非洲贫困大约降低了18%。但是教育可能导致的负外溢效应亦值得警惕。在中国,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成本收费政策,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居民分担相对较多的教育成本,这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支出。在这种教育成本分担结构下,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相比,弱势家庭与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相比,其教育投资更易受到信贷约束。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学历者就业率下降,劳动力市场上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家庭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面临着就业困难和回报率降低,这使贫困家庭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和投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没有降低贫困,反而扩大了贫富差距。教育返贫现象是教育负外溢效应的突出表现。教育对降低社会不公正的外溢效应。劳动力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教育对收入分配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增长和教育投资增加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不公正现象减少,如巴西的人均收入伴随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人均收入和社会不平等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倒U形库茨涅滋结构(InvertedUoftheKuznetsCurve)。但如果控制教育资源本身的配置方式,萨卡罗普洛斯(Psacharopoulos,1977)和欧利希(Ehrlich,1975)的研究发现,教育不平等和相对收入贫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反思教育的资源分配,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都先后扩大了基础教育的受众范围。这些举措不但带来了较快的人均GDP增长,而且大大降低了社会不平等程度。麦克马洪的研究表明,增加2%的教育投资能降低社会不公平程度8个百分点。

塞尔维斯特(Sylwester,2002)的研究同样表明,更多教育投资和未来若干年社会不平等降低之间存在着稳健的正相关。然而,随着人口的流动,教育的社会收益流入其他地方,使流入地获益。大量流动的高素质劳动力为流入地创造出大量社会财富,也提供了庞大税收,从而为流入地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资源。劳动力的流入地区享受着输入地教育提供的社会收益,却并不需要为之提供资金等支持,显然这种负外溢性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不公正的。教育的地理外溢效应。地理外溢效应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及大学毕业生国内和国际流动。国际上,人们从教育资源不足的贫穷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屡见不鲜,如巴基斯坦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卡拉奇,埃及大量移民流入开罗,阿根廷大量农民流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农民流入里约热内卢,美国密西西比流域的大批贫民流入芝加哥黑人区。这些现象部分地是技术转移的结果,也是人们渴望在城市追求更好经济和生活条件的结果。这些移民中一些人进入到了生产性部门就业,但有些人并不能如愿以偿。而城市的教育成本、福利体系等和农村地区不一样,这将在一个国家内导致教育的负外溢效应。国与国之间同样存在着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人才外流负外部效应。流出国的负教育外溢效应取决于接收国的移民政策,也依赖于低收入国家的教育政策。如,在巴基斯坦、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的劳动力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而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机会也非常有限。这些外移毕业生所花费的教育成本没有得到补偿,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就是负的。中国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和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使教育地理外溢效应明显,而溢出效应影响了流出地区政府教育投入积极性,使流出地区的教育面临着资源严重不足即地区教育贫困问题。教育经费的差距又导致经济发展新的差距,从而使城乡之间,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贫富差距加大,“教育贫困陷阱”的存在就成为必然。教育贫困会随着经济的非平衡增长而逐步扩大,教育贫困和经济贫困相互强化,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家庭有陷入低发展和贫困陷阱的危险。教育对知识创造、传播及教育本身的外溢效应。经济学家常常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这其实反映了新知识和通过教育的对外扩散对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罗默、埃利亚松(Eliasson)及熊彼特(Schumpter)的研究均强调了教育对各种领域的创新贡献,教育对知识的获取、吸收和交流具有极强的外溢效应。主要技术领先国家大大地促进了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收益率。麦克马洪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将会导致基础和中等教育入学率提升,基础教育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向中等和高等教育层次。教育投资促使教育层级之间有了一个良性互动,使教育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

2.教育投资的私人外溢效应教育除了长期的个人货币收益外,还是提高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显然,教育既具有货币化的私人内部收益,也具有非货币化外部效应———对个人未来及其家庭成员的影响。当个体不在劳动力市场而在家庭内部或社区生产中使用其人力资本的时候,就会产生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界定和解释教育的个人非货币化收益是很必要的,尤其要注意其与社会发展外部性重叠问题。教育投资的私人非货币化收益被认为是那些教育不但对自己而且对家庭有好处的收益。家庭享有私人收益是因为作为教育投资决策单元的家庭承担了学习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利用卢卡斯新古典经济学动态模型,麦克马洪估算出教育投资的私人外溢效应大概占到货币化收益的80%。从具体分布来看,教育在增加健康、寿命、儿童健康和降低婴儿死亡率及配偶健康方面的边际收益最大,占到了总外溢效应的40%左右。其次是教育对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外溢效应较大,大约有11.2%的贡献率。教育对降低生育率、缩减家庭规模及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占货币收益的百分比大约为6%。教育投资对减少人力资本退化的贡献率为5%,而对非市场化职位的满足、愉悦的生活环境和消费满意的贡献占货币收益的比例分别为4%、2%和1.3%。此外教育还具有在工作中享受高中和大学学校生活所带来的纯消费效果,大约占到了总货币化收益的9%。尽管家庭和学生看重健康、更长的寿命、更好的孩子教育、消费满意和生活环境舒适,但是他们在作教育选择的时候往往把这些非市场化效应想当然了。相关研究表明:有73%的大一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得到更好的工作。只有27%的学生估计到了教育非货币化收益,即外溢效应的重要性。相关研究还表明:教育私人外溢效应存在被低估现象。包括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健康、终身学习等非货币化收益与预期收入的相关性是非常明显的,如果这些私人外溢效应能被更清楚地确定和理解,将大大激励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投资。

二、教育投资外溢效应内在化

教育投资是一个包括了政府、家庭和学生的共享事业,若将机会成本也包含在内,家庭教育投资基本占到了教育总投资的50%左右。研究教育投资外溢效应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这些教育成本应该如何在私人、雇主、政府部门及捐赠者之间进行分配以达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因为私人决策者们对教育投资外溢的认识不足,教育投资的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教育投资还存在政府失灵,即政府教育投资无效率及腐败现象。那么,应该如何在充分考量教育投资外溢效应的前提下,评判教育投资政策的优劣?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教育投资外溢效应内在化机制,以使资源得以充分有效配置,促进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

1.建立教育投资政策的科学评价机制首先,政府教育投资必须具有战略眼光,着眼未来,始终把教育投资总社会收益率作为效率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教育外溢效应总体趋于正向。教育投资外溢效应总体为正,这与教育本身的性质和功能相关。国家举办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个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促进国家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对于受教育者个人以及整个国家来说是一项积极、意义重大、不可替代的事业。教育负外溢效应的出现大多与教育发展本身及国家教育政策相关,尽量解决教育本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政策,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合理调整教育发展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公平等措施的落实都会有效遏止教育负外溢效应的产生。第二,教育外溢效应趋于多元。教育外溢效应在教育级别、类型、性质、区域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体现出多元化。在教育级别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外溢效应依次减弱。在教育类型上,基础学科的外溢效应大,应用学科的外溢效应相对较小。在教育区域上,农村地区教育要大于城市地区,欠发达地区要高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之所以要义务化,是由基础教育的强外溢效应决定的。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就在于推动高等教育竞争创新,补充市场的不足。基础学科之所以要加大支持,也在于其巨大的外溢效应。第三,教育外溢效应趋于持久。教育的代际正外溢效应明显,教育对个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教育存在于个人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造成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也是教育代际外溢效应的体现。为了缩小代际收入差距过大及代际收入固化,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公共教育政策,促进教育代际公平。其次,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促进教育投资结构多元化。这是因为:第一,教育投资的社会外溢效应和私人外溢效应的存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教育投资并吸引更多的家庭、企业、捐赠者的教育投资。第二,教育投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单靠一方无法满足效率最优。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信息匮乏及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中不完全资本市场和雇主培训项目缺乏导致私人部门培训能力疲软等。弥补市场失灵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改善学生可获得信息的途径,减少不准确信息。这些市场失灵现象得以克服,私人和公共部门对教育投资将会大大增强。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有:政府腐败导致资源偏离培养社会精英的目标,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教育投资应该以最大程度的理性和可能的低成本去实现高质量。第三,社会公平的考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及两者逐步调和的过程。社会公正与教育投资组合密切相关,并且被认为是衡量教育投资形式独立、合理的方法。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对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间接影响。较高的教育总社会收益表明许多国家的教育投资比率需要提高。政府提高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能够潜在地吸引私人教育投资,同时通过适当收取学费提高大学入学率和社会公平感。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增加私人教育投资与增加公共教育投资的作用一致。

2.创新教育投资外溢效应的转化机制“庇古税”本质上是引入一种政府干预机制。它不仅是对负外溢效应经济行为进行征税或惩罚,而且包括对正外部效应经济行为进行补偿。我们已经清楚基础教育的外溢效应较大且其收益往往无法直接体现在当期的社会产出上,滞后期较长,同时收益中很大一部分无法用货币来直接衡量。无论对于个人发展还是社会整体进步,基础教育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基础教育在抑制社会犯罪、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等社会非经济因素方面往往比高等教育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因此,基础教育单靠市场机制很难有效提供,需要有政府的直接介入,提供足够的公立学校,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在外溢效应转化机制上,国家应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减轻农村困难家庭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不达标、义务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加强处罚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继续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让所有学龄儿童都能上得起学和上好学。高等教育的正外溢效应相对较小,即高等教育公共产品的属性小于私人产品的属性。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总收益中,有75%以上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私人收益,高等教育的外溢效应很不明显。在高等教育内部,研究生教育的外溢效应更弱,其私人物品属性更加明显,这一结论可为解决我国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外溢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非义务教育产品,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市场本身也会提供一定数量的教育产品。然而为了使非义务教育产品供给达到最优水平,应尽量避免政府失灵现象发生,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间接地调节非义务教育的有效供给。国家应坚决贯彻教育法规,规范教育投资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严惩各种权钱交易和各种搭便车行为,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利用立法、经济、行政等手段调控政府高等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