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媒体数字化

媒体数字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5 07:20:02

媒体数字化

媒体数字化第1篇

曾经以深度报道和独到分析闻名的《新闻周刊》成为了其他媒体的报道和分析的对象。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去年10月份《新闻周刊》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宣布《新闻周刊》将停止发行纸质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当颇有些凄凉意味的最后一期纸质版封面发出的时候,这样的讨论达到了一个高峰。

蒂娜·布朗在自己为《新闻周刊》纸质版撰写的“讣文”中写到自己是“以一种苦乐参半的心情来迎接《新闻周刊》的新未来”。这种“苦乐参半”的情绪很快传给了整个媒体界,在有关《新闻周刊》遭遇的讨论中,有的人认为这是《新闻周刊》自己的遭遇,不具有代表性;有的人则认为这是“数字技术消灭纸质媒体的开始”。

自作孽,不可活

“当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每周都会有最新的《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送到我们家。我比较喜欢《新闻周刊》。” 《福布斯》专栏作家John Seignthaler说道,“它看起来很漂亮、时尚,每次都提供一份政治新闻‘开胃菜’,再来一道国际消息‘主菜’,最后是流行文化‘甜点’。这是我一周的享受。”

在John Seignthaler看来,“拿着最后一期《新闻周刊》印刷版,就像握着一位即将离世的老朋友的手,心中的酸楚不言而喻”。

不过,他认为造成《新闻周刊》如今惨状的除了数字技术外,更有《新闻周刊》自己。

“最后一期的主题文章是回顾自罗斯福以来上过《新闻周刊》封面的美国总统以及简·方达、史蒂夫·马丁等文化名流。” Seignthaler说,“看着这些曾经的辉煌,我突然想到,我什么时候开始失去每周阅读《新闻周刊》的乐趣的呢?”

1933年2月17日出版的《新闻周刊》第一期用希特勒和罗斯福的照片做封面,反映纳粹德国的崛起和美国金融大萧条,很快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周刊》成了美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读物,向读者提供从越南战争报道到《终结者》影评等各种文章。

然而自蒂娜·布朗入主以来,《新闻周刊》从以前的深度报道转向了一些博取读者感官刺激的文章,比如引起很大争议的“猜测戴安娜王妃50岁的样子”。

美国作家Del Stone Jr.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以前总是被《新闻周刊》大篇幅的深度报道所吸引,这是我在其他媒体上看不到的。但是现在的杂志充满了各种琐碎无聊的文章,还有一些我以为只能在《娱乐周刊》上看到的报道。”

风格的转变让《新闻周刊》不再受到欢迎。据统计, 2011年,《新闻周刊》的年发行量为150万份,比2005年降低了50%,而广告页数则下降了80%。

发行量和广告数量的减少导致收入水平的降低,2007-2009年,《新闻周刊》的收益下跌了38%。2010年,华盛顿邮报集团将《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音响大亨西德尼·哈曼(Sidney Harman),同年,《新闻周刊》与蒂娜·布朗创办的Daily Beast新闻网站合并。

这样的转变也不能改变《新闻周刊》的命运,近几年来,《新闻周刊》的年亏损额在4000万美元左右,转向发行成本较低的电子版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新闻周刊》的衰落是由于自身造成的,它不能代表整个出版行业的命运。”《时代周刊》总编理查德·斯特恩格尔(Richard Stengel)表示。“《时代周刊》会继续以印刷版的形式存在,向读者提供他们所喜爱的报道内容。”

灭绝与进化

尽管斯特恩格尔表示纸质媒体的时代不会那么快过去,但他也承认电子出版物的崛起不可阻挡。《新闻周刊》2013年的第一本电子版杂志以会动的深海景色作为封面,配上阐述人类深海探测活动的封面报道,倒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新闻周刊》电子版阅读便捷度上要胜过纸质版一筹。John Seignthaler说:“我很喜欢在iPad上看《新闻周刊》,图片更大、更清晰,文字也更容易阅读,我还可以轻松地翻到我想要的页数。而且定价也和纸质版一样,都是一个月2.99美元,或一年24.99美元。”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造就了数字媒体的兴起。现在,有39%的美国人将网络列为他们最主要的新闻来源。而根据美国发行量统计局的调查,有87%的媒体有适用于iPad的应用,约63%的媒体认为“平板电脑是出版商未来最重要的发型渠道”。

著名电视媒体人迈克尔·罗森布鲁姆(Michael Rosenblum)称之为“纸质媒体大灭绝的开始”。

也许是“灭绝”这个词过于恐怖,罗森布鲁姆的言论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巴诺书店董事长莱昂纳德·里吉奥(Leonard Riggio)认为纸质媒体伴随人类文明几个世纪,不应当以这种方式结束。而美籍日裔农业科普作家大卫·增本(David Masumoto)则表示自己无法从iPad上获取翻书时的乐趣。

“我还是喜欢阅读纸质版的书或杂志,就像我现在都很怀念《新闻周刊》上的黑白照片一样。也许电子刊物是以后发展的趋势,但我还是怀念一本杂志封面所反映出来的简单描述。我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回味一下最后一期纸质版《新闻周刊》。”大卫·增本在《Sacramento Bee》报纸上的专栏写道。

罗森布鲁姆认为那些反对他用“灭绝”来描述纸质媒体命运的人反应有些过激。他套用达尔文主义,说明这是一种进化,一种无纸化的、对人类文明有好处的进化。

“我们的祖先消灭了尼安德特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更早一些,三叶虫、鹦鹉螺和恐龙灭绝后,都会有一种更高级的生物来取代它们,这是自然进化的规律。”罗森布鲁姆说,“现在则是技术进化,这种进化对环境、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都有好处。”

媒体数字化第2篇

[关键词]字体设计 数字媒体 多元化发展

近20年以来字体设计被广泛应用在平面设计及其他领域。尤其在网络中流行的一些另类字体设计,形态千姿百态,主要表现在语言、服装、音乐、设计、装饰等方面,他们充满活力,彰显个性,大量的使用同音字、音近字以及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将数字、英语、日语、简、繁体汉字、现、古代汉字混合使用,字词句之间组合自由性极高,具有一定的暗语功能,以多元化的形式变化发展着。究其根源文字设计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视觉审美疲劳的原理,人们在不断追求新事物、创新意识,需求的本源。字体设计在传统与现代、设计与艺术、字体与图形中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充满趣味且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过目难忘。

字体设计已变为一种新的视觉传达的手段,给平面广告设计带来了新的刺激。现代字体设计分为两类:一种是字库文字;另一种专用字体设计。很多人分不清楚什么是字体设计的概念,往往错误以为是在设计字库。字库的设计难度很大,需要专人进行开发和研究。其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

一、彰显个性,形态多变

文字在虚拟网络社会交流中形态变化万千,以其独特的形式发展变化着,彰显个性。比如大量的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数字、英语、日语、简、繁体汉字、现、古代汉字混合使用,字词句之间组合自由性极高,具有一定的暗语功能,在90后年轻人别通用。

二、借鉴传统,大胆创新

在网络里也流行着一些非主流的字体设计,他们和艺术设计的密切联系,都表现于对传统的颠覆、反动和再创造,呈现出不朽的生命力。回顾历史,原来在清朝就已经有一些书法艺术家对文字进行有意“设计”的了,当然那时还没有“设计”的观念,这些书法艺术家是凭着自己对造字六法的了解对传统书法进行的艺术处理。比如借助阴阳八卦、风水观测、民间剪纸、瓦当图案等等。

综上所述,目前字体设计正以多元化发展,其变化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应做到几个融合:

(1)文字与图形象征的融合

文字本身就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是记录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语言,凭借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世界、认识自身,也可以更直接和透彻地表达情感。主要表现在将字体与图形同构、文字和中英文混合组合、拼接,让形象在空间、比例上面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视觉流畅,主次分明,节奏感强,激发出了主题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将字体与图形相结合效果,将其应用在广告海报中,打破传统海报形式,追求艺术设计作品的自由性和创造力结合富有冲击力,让海报更具有现代设计意味和审美意味,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字体设计从静态和动态变化结合

电脑技术正在不断地升级,并逐步普及到千家万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数字媒体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发展方向。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本、图形、视频、动画融入字体设计中,通过影像合成、结构成组、拼贴透叠或方向旋转、移动变化等形式形成一个多维空间的版面,已不单是平面的、纯粹的构成关系,而是构成了多视点、矛盾性空间层次的立体化。比如网页编排、影视片头、以及通过LED和高端多媒体技术3G调光膜、3G投影膜进行广告展示推广,其视、听效果非常好等。凤凰卫视中文台就非常重视台标及各节目的片头动画,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对你字体进行由静态到动态变化,根据不同的栏目内容来组织不同的版面,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

(3)字体设计与广告市场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大力促进了字体设计的发展。广告设计以包豪斯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主义和强调商业利益的“商业设计”逐渐成熟化,字体设计以及应用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为市场发展起到促进消费、流通、生产的作用。平面广告多采用分割、重复、大小渐变等方法以突出广告宣传主题,把要传达的内容采用非常单纯的形式凸显在画面中,简洁的文字、色彩,以中轴线为依据,对称的版式结构,给人庄严、稳重、典雅之感,使得画面整体庄重活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44个汉字写法作出调整”

[2]沈卓娅 王汀著《字体与版式设计实训》,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月

[3](日)杉浦康平编著,杨晶、李建华译《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三联书店,2006

媒体数字化第3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文化价值 媒体艺术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时代的宠儿——数字媒体技术,那些栩栩如生的3D图像、雅俗共赏的网络视频和亦真亦幻的数字电影等都给传统的艺术形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它们快速地进入大众的生活,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一部分。不管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还是脍炙人口的“下里巴人”,都在互动化、通俗化、个性化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大舞台上张显出自身的文化价值。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概述

我们现实中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描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数字媒体负载的一切艺术类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以数字方式复制的传统艺术内容;狭义上是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在创作、承载、传播艺术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全新的视域,进而在艺术审美兴趣、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巨大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因此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通常也可以理解为数字化的艺术,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动画、数字电影和网页等。同时,利用数字科技手段创造和传播这种新艺术的全部过程也被认为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互联网艺术如网络绘画、网络音乐等,数字影视如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数字动漫和网络游戏等。

数字媒体艺术是传统艺术的演进和发展,但是它与传统艺术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首先,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为背景,基于此种技术的科学模拟、多媒体整合、同步互动、平等共享等多种因素为艺术创作服务;其次,数字媒体艺术在创作、承载、传播艺术形式和内容上出新,这种全新的艺术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复制运动,引发了艺术活动整体的“链式反应”,艺术活动将通过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向人们传递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思想和情感;最后,数字媒体艺术的变化推动了艺术形式的更新,促使人们的艺术审美兴趣、体验和思维等方面的更新,形成新的审美机制。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沿着与时代技术共舞的轨迹,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创造空间。追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轨迹,推动媒体艺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科技革命影响。科技革命是数字媒体艺术出现的必要前提。20世纪以来,人们在各个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人们跨入数字信息时代。数字技术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的编码处理引起了数字艺术的变革。数字技术进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之中,如数字电影、数字音乐等都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深刻影响着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给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2.后现代思潮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后现代思潮兴起并产生广泛影响,给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后现代主义坚持在艺术上消极深度,坚持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应贴近社会的实际生活,认为艺术是可以复制的,不注重类像与原作品的差别。这些与数字媒体艺术的理念一脉相承,推动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和普及。

3.大众文化的繁荣。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人们思想的闸门打开,个性、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受到创作者们的追捧。大众文化推动着艺术创造者大量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从事艺术创作。博客、网络视频、数字图像等艺术形式,正是人们的艺术灵感与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将这场大众化的艺术盛宴推向了制高点。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并帮助传承和发展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字媒体将各种文化意识灌注于受众,引导人们培养高雅的审美兴趣,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提升大众文化的精神境界。将数字媒体艺术纳入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分析,将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互联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是传播媒介的变革,在数字媒体中影响最大就是互联网的应用。网络文化推进了人类文化的转型与跃升,促使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兴趣及认知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开放化和大众化的网络文化开拓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并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文化载体,以独有的方式展示真善美与新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互联网推进了社会文化由统治型向服务型转变,创造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文化。随着媒体艺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赋予艺术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艺术信息的传送由单一的文字、行为和声音等各类原始媒介跨入复杂多变的数字多媒体时代,促使制作者们充分运用互联网向人们传递不同的思想和信息,给人们带来一场文化艺术的饕餮盛宴。

2.影视动漫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数字技术引入了新的消费文化,人们从“实际需求”演化为“心理需求”。只有融入真情的艺术作品,才会最大限度地打动受众。人们欣赏各种美好的数字影视动漫作品,恰恰是满足其生理与心理需要的精神食粮。动漫影视是现实世界中我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复合生物,也是与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这种人造的艺术体现着人类对各种文化的珍惜与钟爱。各国影视动漫作品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都展现出其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各时期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数字影视动漫艺术作品呈现出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了人性美好的数字媒体作品是社会文化价值的简单注释。

媒体数字化第4篇

一、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集成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性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创作过程部分或全部依靠数字科技手段的新艺术形式,称为计算机生成艺术或计算机图形艺术,简称为CG(ComputerGenaratedArts或ComputerGraphicArts)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受控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和信息设计在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和传播形态上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开始走进艺术领域,促进了艺术发展,更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普及和繁荣,以其数学化技术特征和交互性传播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具有可实现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和艺术性的沟通的优点,已全方面渗透至包括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报纸、书刊、动画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和包括传统绘画、平面设计、展览展示、建筑和工业设计、旅游业、咨询业、计算机游戏及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共媒介系统。作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新兴艺术形式,归属于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创作工具数字化、作品展示交互性、作品呈现多样性、表现题材广泛性和艺术传播大众化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定居地,为体验不同文化和经历,本着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选择去这个地方旅游,以实现认识这个地方的目的。旅游过程中,除了对旅游地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色、人文特色和历史遗迹等观光外,对旅游地文化的认识和传播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追求。正是这种新需求,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深挖旅游地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同步产生,但被得到关注和重视仅有20多年的历史。旅游文化被晏亚仙先生在《旅游文化管见》中被完整定义:是基于区域规划和建设思路,以山水景等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为框架,以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展览和科研等多种途径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综合性活动。如果说旅游的灵魂是文化,那保证旅游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传播。旅游文化的传播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山岳景观文化、水景观文化、生物景观文化和特异景观文化等自然景观文化传播,人文景观文化传播,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社会景观文化传播及企业文化传播等。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可以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等旅游主体,也可以是旅游社和旅游地职能部门等旅游中介。其中旅游者既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向旅游地居民和来自其他旅游居住地旅游者传播自己居住地的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接受者,可以接受旅游地的文化和其他游客的文化传播。随着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媒体业已为旅游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旅游文化呈现出视觉化传播和媒介化传播时代特征。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元、生动形象的视觉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且以旅游者角度出发,提供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和接受方式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实现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

三、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不同地域间景观、人文、社会和民族文化等文化信息的流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文化旅游者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渗透至旅游文化传播的各个角落,在传授关系、传播形式、传播媒体、传播效果和传播意义等方面产生了下列的影响:

(一)传授关系

依托于电视媒介和平面印刷媒介的传统旅游文化信息基本上属于被动型媒体,信息和旅游者形成的是给予与被给予的单一关系,旅游者仅可以被动接受信息。基于主动化传播是传播的重要属性这一思想,数字媒体艺术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以其强大接受力和传达效果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主动传播。旅游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旅游文化信息,从灌输式传输的消极接受过程到互动双选的主动参与过程,通过双向沟通、合作、互动和反馈过程,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文化接受者角色主动转变为旅游文化的传播大使。基于数字技术数字化和高容量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旅游文化的传播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均采用数字化形式和数字设备完成,利用计算机将实拍素材和图像合成实现非线性自由编辑,经数字保存、压缩和传输技术完成高质量影像作品至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地图、旅游电子杂志、网路虚拟旅游等数字终端设备上,均以数字化的形式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

(二)传播形式

无形的旅游文化经数字媒体艺术视觉听觉综合处理后,具有多感官体验的综合表现,有利于实现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好传播。基于数字技术和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增强旅游文化的视觉感知,加之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响等新型形式组合的巧妙使用,不仅有助于增强旅游者对文化信息和内涵的视听感官效果,而且会以全面化和立体化,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效果,吸引旅游者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旅游文化传播活动,开阔旅游文化传播新视野和高效互动性。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集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响、文本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维性的创意设计语言集中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三)在传播媒体上,实现了多媒体的整合传播和新旧媒体的延续与共融

基于计算机虚拟完成平台和资源的整合,打破传统媒体各自为政的格局。在结构上,通过调研各媒体的优劣,优化组合,借助统一的数字形式整合众多单一的传统媒体为一个多元媒体组成的扩媒体传播平台,即数字传播媒体。在功能上,数字媒体集成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构建了高效、高容、多元的传播方式,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体,旧媒体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在新的数字环境下继续适应和演进。一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大的群体对新媒体的尚未充分适应,另一个方面,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传统媒体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

(四)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数字媒体艺术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旅游者的注意。数字媒体艺术多元化的设计帮助旅游者选择性理解,充分挖掘和彰显了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通俗易懂方式帮助旅游者顺利读懂人文景观文化。数字媒体艺术通过多种手段加深旅游者选择性记忆,帮助旅游者多记住有意义的旅游文化信息,同时忽略或抑制不友好的旅游文化信息。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综合考量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像、本文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五)传播意义

旅游本身是综合文化需求、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可以实现追求文化差异,领略不同区域人文差异,寻求文化认同,探索文化环境的跨文化交流。数字媒体不仅有利于信息高度沟通,加大对话时空密度,丰富沟通内容,更能保证文化交流的及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全面性和直观性,尽最大可能避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作为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旅游文化传播,基于视觉形象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行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是每时每刻均有经济和消费相关,数字媒体艺术促进旅游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是基于数字媒体的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新的旅游消费咨询、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过程。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旅游的模式,改变了破坏环境,破坏地方特色的粗犷式旅游模式。现代科技手段在旅游业的应用,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实现由传统单向、静态、被动的传播方式到动态、交互主动的传播方式的过渡,旅游者可通过网路自主在线观看、下载保存和沟通分享旅游文化。数字技术可通过扫描、拍摄、模拟等重塑传统传媒手段无法还原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音乐等即将消失或业已消失的旅游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配合文献解译、现场解说和文书解释为旅游者提供素材,还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子孙后代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一睹历史,实现旅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

四、结语

媒体数字化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平面媒体 生存

平面媒体的数字化进程

“数字化”对于平面媒体而言含有两层内容:一是指平面媒体中个别环节或某个领域采用了数字技术:另一层内容是指整个平面媒体所有的流程,即从采编到印刷再到媒介产品全部实现数字化。

平面媒体通常包括采编、印刷、媒介产品等环节。数字化产生后,数字化产品快捷便利的形式,特别是电子纸的产生,很快颠覆了平面媒体和平面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它毫不犹豫地去掉印刷等环节。直接将内容奉献给受众,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这是个划时代的变革。

数字化进程与其他技术普及过程一样,也依循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的规律发展。纵观平面媒体数字化历程.大致有如下几个阶段:一是电脑普及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报社进入了电脑普及时代。在这一时期.报社采用电脑编辑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环节淘汰铅活字.编辑记者逐步以电脑为工具,取代了手中的笔。二是电脑互联网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电脑互联网时期。在这一阶段,报社各部门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综合新闻业务网(NISN。News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的建立和运作成为报社的数字化平台.并且与外部的信息网络及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内容产品生产、传输的数字化达到更高的程度。三是平面媒体建网站阶段。报纸媒体网站已在中国网络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是全部数字化阶段。就是平面媒体取消印刷的纸媒形式,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报纸网络电子版。2008年11月25日,美国一张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迎来了自己的100岁生日。然而.该报纸宣布将于2009年4月起停止出版纸质日报.专注于自己的网络版报纸。从而成为美国首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的报纸。目前,在美国许多媒体采用电子报纸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报纸的发行.其中包括《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等报纸。二是手机报、电子光盘和电子纸出版物等。北京日报和北京青年报光盘出版物.以及烟台日报电子报刊都属于这一范围。随着新的传播介质“电子纸”和其他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不断诞生,将把平面媒体的发展空间拓展得更宽更广。平面媒体数宇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将平面媒体出版业推向了历史性的变革关头。平面媒体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中国报业发展战略的普遍共识。但是.从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还只是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何时能够真正成为产业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2009年7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参展企业比上届增加了55%.展位面积比上届增加了20%。但亮相数博会的50余家企业中还是以技术供应商居多,报业方阵参展的屈指可数。许多报业集团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形式,纷纷向数字媒体进军。但至少截至目前,报业数字化依然停留在投入阶段,除手机报发展稍好之外。其他基本无利润可言。平面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一些平面媒体人理念落后.是这种困境的主要表现之一。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定数字化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的观念:必须从整体、全局的角度考虑报业的转型和发展,将数字化作为整体转型的方向。而非设立一个新部门、增加几个新岗位,或者象征性地搞几个网站或手机报等等。从世界报业的情况来看,国外的大传媒集团在观念和思路上要比我们超前得多。早在2005年夏天,75岁的默多克就强势进入互联网市场.新闻集团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收购,其中最为抢眼的交易是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社交网站MySpace;2006年11月.新闻集团义高1蒯对外宣布,计划在中国与本土公司合作建立中国版的MySpace。另外,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后,将平面媒体的数字化发挥到极致。继苹果公司宣布iPad上市仅用28天就突破了100万台的销量之后.iPad的《华尔街日报》电子版应用软件推出首月.活跃用户已超过64000人。默多克表示.新闻集团正与一些出版商、设备制造商及科技企业进行最后的协商,他们将很快开发出全新的注册模式,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通过iPad的《华尔街日报》电子版获取想要的数字内容。反观国内。互联网时代的联合、共赢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闭门造车者众,放眼世界者寡,资金雄厚的报业集团收购有成长性的互联网企业之类的动作.或者和大企业数字化技术合作的动作,至今鲜有所闻。其实,改革开放30年使国内一批报业集团迅速发展,积聚了可观的财力、人力等资源.现在正是利用这些既有优势以大眼光、大视角谋划大格局、大思路的良机。报业数字化转型既是传统报业面临的危机也是机遇。如果我们今天动作慢三拍,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30年里使我们前30年积聚的优势消失殆尽。国家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报业的“数字发展战略”问题,为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事实上.平面媒体纸媒电子化后,平面广告与网络广告能否自然衔接,商业模式如何转换。也是平面媒体数字化转型后所面临的困境之一。纸媒消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平面媒体赖以生存的平面广告,是否会随着平面媒体的电子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网络广告。对此,广告主更多的是观望而不是立即行动。这从传统平面媒体的网站广告量非常少可以看出。这就给平面媒体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传统平面媒体靠单一的广告生存的商业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必须创建数字化时代内容为王的新的商业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因此,传统报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

平面媒体数字化生存策略

平面媒体要想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转变思维理念,迅速采取行动.进行一场平面媒体的数字化革命。近些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平面媒体在不断尝试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其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网络为核心,开展全方位经营。全方位经营不等于过去我们所说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时代,各个报业都有企业,但是没有几个赚钱的,最后还是回到媒体上来。但是,到

媒体上来.不是办一个单一的媒体,必须走全方位的综合媒体的发展道路。以中国黄金报为例。中国黄金报的全方位数字化经营的转变,主要采取了如下作法:一是开辟了报刊社网站和中国黄金网网站。从1997年创建中国黄金网,目前访问量是55万次,可以保证50%以上目标做黄金珠宝和贵金属投资的人主业是中国黄金网。二是利用自己在中国黄金行业的公信力.与国际著名珠宝电子商务运营商合作.打造中国首家P2P珠宝首饰网络电子交易平台,扩大新的赢利增长点。三是开发手机短信服务,并且推出全球贵金属实施行情手机导航平台.可以24x7给客户发放。四是开发多媒体产品。与国际合作,出版了《世界黄金年鉴》和《铂金年鉴》及全文检索数据光盘,这是他们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针对高端用户定制性的市场分析电子读物。五是开发贵金属电脑终端软件。就是放到客户电脑上.给他做一个终端的看盘器和行情分析器。数字化的转型给该报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第二,创建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对我国平面媒体来说,在新闻信息资源占有量上仍具有很大的优势.问题是这些新闻资源往往处于一种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由于缺乏重新加工和整合,这些信息既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没有创造经济效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个平面媒体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数据信息库。在这方面,龙源期刊网和新知网做得比较好。

媒体数字化第6篇

Abstract: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 Beihai city has generated unique culture. Maritime Silk Road, sidewalk construction, Han tombs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pearl culture, DanJia culture are all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a pluralistic way for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ny countries has established digital museum with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use of self power of media has provided many new ways and choice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propaganda.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Beihai city about how to use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关键词: 北海;数字媒体技术;文化遗产保护

Key words: Beihai;digital media technology;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179-02

1 绪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带来的是历史文化消亡速度增快,为建设现代化的城市而把历史文物拆除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北海作为1984年最早一批开放的十四个港口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开辟了一条跨越时间、地理与空间的数字化道路。数字媒介不仅提供技术上的便利,而且改变了包括人类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甚至文化遗产本身。

2 北海在文化遗产保护上面的努力与不足

从1985年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及1998年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起,我国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更加不遗余力,北海市也在这方面取得一些成果。1986年开放合浦博物馆,馆内以《合浦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展》的陈列为主,藏品5000余件。启动保护修复历史城区,老城区有许多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是中西经贸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2010年北海市“祭海”列入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祭海”文化是北海家文化之一。家人生活在江河海湖中,靠海吃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祭海活动,以保风调雨顺,出海平安。2013年北海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厅开放,陈列厅用历史资料、图片、场景再现等,展示了北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随着数字化文物保护的热潮,2011年《百年普仁》电视纪录片开始拍摄,由北海市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普仁医院的专题片,该专题片主要记录1886年北海第一所西方传教士创建的西医院,是近现代中西方交流的见证,是北海人民的宝贵遗产。但是北海在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保护历史文化方面投入严重的不足,北海合浦博物馆没有专业网站,其他历史遗迹分散各地,没有建立同一网站管理介绍宣传。北海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网站中,仅用文字叙述了北海的历史,没有图片、视频,只有单一页面,连专业的网站都谈不上。群众艺术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厅大多都是文字、图片,展览的方式单一,缺少吸引力。

3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北海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3.1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 从90年代初,国外在就已经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着手数字博物馆的建立,人们利用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存储与传播,使传统的口口相传、文字传承到数字传承方式并行的飞跃式变革,冲破了各种文化类型闭塞的堡垒,为文物历史保护与交流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式。中国博物馆协会在2003年已正式立项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数字博物馆是指那些将自身的文物与标本藏品及陈列展览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并广为社会观众浏览观赏的多媒体数字化信息机构。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包括了数字信息的采集传播、文物影像展示与检索服务、与群众交流、数字纪录片创作。故宫博物馆的数字化成功的将虚拟和现实、历史与现代的穿梭之间建立了一种平衡的关系。

北海建立数字博物馆的必要性:

①数字博物馆不受时间、不受地域的限制,随时可以阅览。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参观里面的历史文物,就算有机会去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180多万的藏品,想要一一浏览是极有难度的。再者如果旅游地点过于分散,旅游者时间不够,可预先通过数字博物馆了解各个旅游地的文化历史,从而选择感兴趣的地点出发。②有利于历史文物保护思想的传播。数字技术于历史文物保护,最明显也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对历史文物进行方便的复制和传播。以北海珠海路老街为例,珠海路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利用3D动画技术,以动画的形式还原骑楼建筑与当时人民生活的情景,北海家文化中的“祭海”、“家婚礼”等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只有老一辈人熟知,通过动画方式再现,数字博物馆的展览,增加娱乐性,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遗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参与保护。③整合资源,树立旅游品牌,形成良性循环。多数人只知道北海自然风光优美,对北海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北海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许多属于自己的文化,西汉元鼎六年汉王朝设立了合浦郡,是当时海上贸易的中心,亦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成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航道。既有南珠文化、客家文化、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珠海路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普仁医院、涠洲岛盛塘天主教堂等历史遗迹。但北海众多的文化历史遗产现在都处于分散的状态,北海会被误认为“文化沙漠”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些资源分散,没有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数字博物馆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宣传北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为北海的旅游形象作为宣传形成品牌,品牌带动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部分经费再用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3.2 利用自媒体优势 除去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媒体时代的自媒体也是不可忽视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来自媒体的强盛。自媒体(We Media)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中,对自媒体的定义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途径。自媒体包括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

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媒体属于主导受众,点对面的传播形式,自媒体则是由受众主导的信息传播。相对于传统传媒的强势,自媒体具有门槛低、平民化、运作简单,参与人多的特点。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携月球车“玉兔”登录月球当天, “玉兔号”开通的微博引发了国人的普遍关注,虽然引发关注的大部分原因是以拟人的口吻描绘登陆月球的日记,但是正因为有自媒体这个平台,传播的速度更快更广,不难看出自媒体受众之多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开通微博以来,现在粉丝120多万,自媒体平民化的特点让群众对博物馆的亲进度增加。它改变了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位置,从被动的接受到人人都是记者,都能自己发声,这种平等草根性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通过自媒体发声与传播,使得历史文物的保护更加容易贴近人,也更容易参与。北海既是国家历史名城,也是著名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作为自然风光旅游胜地的北海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国家历史名城的北海知之者甚少。在推广自身历史文化的时候,北海应借鉴故宫博物馆的方式,通过自媒体平台,利用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吸引更多自媒体人的了解与关注北海的历史与文化,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4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增添新的活力与方式,新的方式并不能取代旧的保护方式,而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对历史文物遗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让人们了解历史,能更好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与保护文化遗产。北海作为国家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实现北海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能更好的起到宣传保护作用,也对丰富北海旅游内容,形成品牌效应有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加紧实现北海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让北海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不再遥远与陌生。

参考文献:

[1]阮艳萍.传递与共享:文化遗产数字传承者――以云南为例的研究[J].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4.

[2]吴丽华,何书前,冯建平等.网络数字媒体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J].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7.

媒体数字化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36-01

一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概述

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曾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1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1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性研究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

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 新媒体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四 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都是相互促进,协助发展,但是很少有象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这样引发的空前演变。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造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以及欣赏模式,新媒体艺术正在成为新世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丰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艺术创作情怀,满足生活需求。新媒体艺术设计是当代数字科技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数字信息的传播更加深入和全面。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间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为新媒体艺术开辟一片灿烂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国数码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数码媒体艺术教育白皮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10.

[2] 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神州美术出版社,2005.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4-29.

[4] 任斌.论数码媒体艺术现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彩页.

媒体数字化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数字化;美国《新闻周刊》;

传统纸媒遭遇的发展瓶颈

《2011全球传媒蓝皮书》指出全球报纸日发行量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0年下滑到5.19亿份。全球报纸广告收入比2009年下降了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300亿美元。[1]数据表明,传统的纸媒发行数量在逐渐减少,广告收入也在不断降低,媒体如果仅靠广告来维持经营收入,那么将会显得十分被动。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纸媒的实效性不及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更新,信息量不及网络海量的搜索空间,付费阅读的方式也让更多受众倾向于在线浏览免费的新闻讯息。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菲利普?迈耶教授用这个数据提出了他的“寒冬论”,即纸媒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事实也正是如此,2009年拥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停止发行印刷版,拥有27年历史的杂志纸质版《电视周刊》也不存在了;2012年巴西的《纳塔尔日报》也仅保留电子版,停止出版纸质印刷报纸。近几年来,媒体业界的“纸媒寒冬论”呼声不断,特别是2012年10月19日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将在今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出版印刷版,从2013年初全面转型数字化。这个80年的老品牌最终还是倾向于数字媒体,这不得不让媒体人怀疑“纸媒寒冬”是否真的要到来了。

即使“纸媒寒冬”会到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纸媒市场的寒冬”,因为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纸媒在精品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中分化重聚,寻求新的聚合平台,参与新平台的形成,这将会使纸媒市场重获新生。这一趋势在内容上表现为纸媒产品突破传统的版面局限,形成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产业形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的物质形态,把讯息通过分众的、定向的、交互的、即时的大众媒介进行扩散。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不管是否面临着寒冬,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仍然是其新的发展机遇。

纸媒数字化转型:以美国《新闻周刊》为例

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成立于1933年,和《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同属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但由于遭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2007年至2009年持续亏损。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悉尼?哈曼。3个月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把《新闻周刊》与新兴的新闻网站野兽日报合并,成立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现在的周刊归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而2012年的10月份,正是IAC公司宣布《新闻周刊》要在2012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并在2013年初实现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的新出路,不论从媒体本身还是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到目前为止都充分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微利时代下迎合中产阶级群体的文化消费。纸媒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它是高风险经济产业,高风险经济体现在纸媒销量的非确定性和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上。一方面,纸媒销量的高低源于新闻的“变动性”和“趣味性”,一则新闻的追踪报道或许会延长这份报纸在一段周期内的高销量,一则深度报道也许会引起群体大规模的兴趣而购买,但同样平淡无奇的报道则会让受众迅速在短时间内流失,再加上区域人员的流动性也会导致销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体现在高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上。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报纸每多1万份的印量要增加300万元的开支。在高风险经济特征之下纸媒只能依靠广告来平衡支出,总体而言纸媒的印刷发行还是处于微利阶段。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问题。全数字化运行的《新闻周刊》改称为《环球新闻周刊》,采用付费订阅的模式来运营,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数字纸媒,而是将目标受众定位于精英的、小众化的中产阶级的高端纸媒。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印刷制的零碎内容已失去兴趣,而倾向于能够解答自己领域内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付费订阅来得到的,在他们看来获得的讯息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也迎合了自己的文化消费。

厚报时代下满足“受众本位”的主动选择。厚报时代意味着纸媒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同时也意味着纸媒竞争的必然结果。纸媒有“二次销售”的产业特征,媒体将读者当作产品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第二次销售,纸媒的扩版意味着能够增加广告版面,实现广告主投放纸媒的影响力经济。但是纸媒的扩版也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受众对被动灌输的信息只会“泛读”。举个例子来说,一份50个版面的报纸读者只用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每个版面平均分配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几十秒就看完了一个版,无法达到对信息的深刻记忆。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市场所追逐的稀缺资源,如何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是纸媒生存的根本。数字化平台构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期待,在读屏时代纸媒的受众不仅可以成为交互式阅读对象,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在人性化的阅读界面中充分自主地选择和阅览信息,发挥思维的跳跃。美国《新闻周刊》在改版成《环球新闻周刊》之后锁定的目标受众是高端精英人群,新杂志电子版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其他的网络阅读设备,通过移动电子设备终端来呈现多元化的讯息,把受众在厚报时代单一的角色转变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让受众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和操控者。

竞合时代下实现媒介的“内容为王”。竞合时代指的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下实现了移动APP产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媒体要把精力投在受众的服务体验价值上。当然,受众最需要的还是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更有效、更精典、更便捷地使受众接收信息,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够与受众所处的生活、工作领域息息相关,受众就更倾向于选谁。“内容为王”的模式始终还是受用的,纸媒在构建数字化平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内容的主旋律,用原创性的信息去绑定受众的目光。数字化媒体实现内容的优化体验比 服务体验更能让受众自愿买单。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媒体提供优质的内容,付费阅读也就会成为受众选择的一种方式,“内容为王”的竞争模式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是争夺受众市场的良好渠道。

展望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未来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纸媒走数字化平台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数字化平台

细分投放渠道。在市场营销学中所提到的细分市场,并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划分的,是从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准确地了解、把握受众的期待心理,捕捉有效的受众群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传播策略,将关系到传播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和有效传播。媒体只有有效地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才能把有效内容精准投放,提高受众的阅读率,因此细分后的投放渠道对媒体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包围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充满了机遇的。媒体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互融。如纸媒与网络的渠道融合,开发电子阅读客户端、讯息数据库、网上书城;与移动媒体融合开发APP付费阅读下载终端,分众实现内容的细分投放或者移动媒体的在线阅读等。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也可以实现投放渠道的差异化。年轻一族是网络、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等流行电子设备的主力消费者,他们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跟踪电子内容的生产、更新,传统纸媒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投放趣味性强的小说连载,开辟专栏与受众进行互动,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小说情节进行开放性的征集等等。而针对年长的受众,他们习惯了传统纸质报纸或者期刊的传阅,一时间对网络海量的讯息还无法适应,因此可以开设电子书,以PDF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这部分受众。

精品内容为主流。纸媒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说是媒介形态的更新,也可以说是报网联合的一种新形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提升舆论引导力,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去快速搜取精准讯息来设置议程,提升媒介价值。因此,纸媒数字化平台投放的内容实质上会影响媒体的定位。

早在几年前,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就提出了内容营销才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这一观点。的确如此,除了运用图片、动画、文字等媒介符号烘托数字化内容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造精品的内容讯息。在新闻讯息上体现为,要进行有影响有深度的采访报道和高效的媒体议程设置。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对客观现象与事实一针见血,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高效地实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共享,当然这也就要求媒体提供的内容第一时间内是精品化的。只有以精品的内容为主流才能体现出高端的媒介水平;只有锁定知识阶层的消费者,媒体才能在竞争大潮中保持常青。

拓宽盈利模式。传统纸媒的盈利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依赖广告,媒体通过“二次销售”把受众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以此获利。该理论认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广告收益。如此的盈利模式也许能让传统纸媒获利,但却不稳定,因为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正在持续分散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价值。因此,纸媒在数字化平台上要拓宽盈利模式,改变以往被广告商牵制的局面。

目前数字平台上的众多媒体都选择了“付费阅读”这一模式,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支付途径来阅读一些通常被运营商加密或隐藏的文字图像内容。这种方式被作为媒体盈利的一种方式但也不是唯一能够获利的方式。笔者认为,会员制的阅读方式既可以把潜在受众向固定受众引导,又可以实现媒体的盈利,通过入会的方式自愿索取讯息,为会员读者提供兴趣阅读,享受会员的读者服务,对媒体和受众而言是双赢的模式。拓宽数字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必须考虑的。

结 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形势所需,也是应对新技术挑战的必由之路。笔者始终相信在未来的媒介发展道路中,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对于媒体本身和受众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全球报纸出版种类增长日发行量下降

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