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工程师论文

企业工程师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28 09:30:36

企业工程师论文

企业工程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实践

“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工程背景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对应用型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意味着我国的职业教育布局及理念正在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教育的主力军是我国大部分“二本”、“三本”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更成为完成这一教育使命的关键。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目前,国内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没有严格的标准和定义。各个院校和学者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有“双职称”、“双证书”、“双素质”、“双能力”等等一些说法。部分院校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将“双证书”作为“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认为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这一标准是不确切的,教师的理论基础较强,多具备考取执业资格证书的能力,但是没有工程实践,没有接触到实际工程,还是纸上谈兵,与工程实际脱离,头脑中只存在一个理论概念,如何教好学生呢。

“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基本标准应包括: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五年内至少有1年及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具备的工程素质应包括:了解行业领域内最先进的技术动态;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强,能够全面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过程;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了解工程文化;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能够参与工程的技术革新和改造。

二、校企合作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对口企业合作办学,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发掘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人才需求,制定专业改革目标和方向。校企合作是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工程实践锻炼提供机会和场所,可以让教师了解企业文化,实现教师与工程一线的有效接轨。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师研发成果开发新产品,解决老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也开拓了教师的专业视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校企合作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借此合作的契机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历练了“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进行如下实践活动。

(1)教师工程项目挂职锻炼

学院注重教师工程经历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选派3~5名教师到企业工程一线顶岗或挂职锻炼,时间是一年。教师在企业从事工程设计、施工或监理工作,可以担任技术员或技术主管等职务。在工程一线从事的具体工作,加之所见、所闻、所感共同汇成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也是“双师型”教师素质最重要的部分。

(2)开展“土木工程师论坛”

学院每个月开展一期“土木工程师论坛”,邀请企业生产一线的资深工程师来校讲学,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参加,论坛结束之前的一部分时间由工程师与教师交流。工程师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的讲解把工地带入了课堂,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的零距离对接,教师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丰富了工程阅历。

(3)开展了“龙建杯”校园科技文化系列活动

由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赞助,我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主办的“龙建杯” 校园科技文化系列活动已办三届。活动共有六项赛事,历时五个月,有近十所省内院校参与,已成为省内土木工程专业最具影响力的赛事。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业务水平得以提高,工程能力得以夯实,锻炼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4)开展了多学科团队式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2013年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开展了“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二十余人组成毕业设计组对一公路项目及附属工程展开设计。成立指导教师组,成员由本校教师及外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毕业设计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中聘请了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合作企业专家参与。这一过程中,企业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对本校教师来讲,开阔了工程眼界、接触了工程前沿,理论水平和工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聘请企业专家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学院聘请省内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专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要突出“工程性和实践性”特色,充分利用本领域与相关行业、企业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参与讨论过程中,教师了解了企业专家对行业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及发展趋势的预判,丰富了专业知识,学习了专家的工程素养,充实了“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

以上实践活动,教师反响良好,普通认为有机会接触工程一线了,眼界开阔了、专业知识储备量大了,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课堂上拓展的知识面宽了,实践活动受益匪浅。

五、结束语

适应新形势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要依靠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建章建制,寻求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工程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2010,7

[2]杨扬,武鹤,刘海苹,王丽荣等.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3):9~12

[3]武鹤,葛琪,张家平,孙凌,杨扬.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119~121

作者简介

刘海苹(1982.3-),女,黑龙江省拜泉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方向。

资助基金项目

企业工程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友型企业导师;课题合作型企业导师;意向就业单位型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11-0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制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3]。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担负起对工程硕士学生培养责任,从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双方面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企业导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工程硕士学术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以及综合素质加强都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企业导师的职责是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实践环节中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且会同校内导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进行指导、审阅,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践部分,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工程技术或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应用性的指导。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企业导师的遴选条件通常做出在职称学历、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经验等方面一般原则性要求,然后通过本专业学科的学位工作小组进行投票评选[4-6]。然而,要切实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仅仅依靠原则性要求进行企业导师遴选,难免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作者近几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从校友型企业导师、课题合作型企业导师、意向就业单位型企业导师三个方面给出企业导师遴选的具体操作方法,旨在为高质量企业导师遴选及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一、校友型企业导师

校友型企业导师是指在工程硕士培养主体单位如高等院校的历届优秀毕业生中进行企业导师遴选,这种做法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贵州大学管理学院以及众多的MBA学院教育过程中广泛出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这些优秀校友曾经在学校里经历过数年的求学生涯,又在当前的工作岗位上经历了实践磨练,必然对当初研究生求学阶段中自己当时经历的成败感触颇深,对其亲身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方法最具有发言权,其更适合与工程硕士分享职场经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够以一名学长的姿态对其所指导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给出肺腑忠告及合理建议,对硕士研究生在为人和做事、成才和创业、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合理规划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涯、提前勾勒个人职业发展蓝图。校友型企业导师对学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更加了解,对学校环境及实验室条件更加熟悉,能够尽快的进入导师角色。另一方面,校友型企业导师,对导师本人来说是一份光荣,是一份回报,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责任与承诺,必然产生更强的精神激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导师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部分企业导师责任意识不强,缺乏与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的问题。大力发展企业导师,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够加强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联系,母校为校友所在企业选择和培养了优秀人才,校友为母校带来了社会技术需求及发展信息,依托工程硕士培养的天然平台,促进了校友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与母校各方面的沟通交流。

二、课题合作型企业导师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绝大部分培养环节是在高校及科研院所,这些培养主体往往承担着或多或少的企业科研及产学研项目,而大多数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常常以此课题为背景开展研究。而参与课题研究的企业,往往在课题的实际应用方向,社会需求方面更加熟知,更能把握课题的应用方向,因此选择与校内导师合作从事课题研究的企业单位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及项目主管担任企业导师,将能够有效避免目前存在的由于专业领域和行业方向的偏差,企业导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从事的研究课题生疏,无法真正深入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具体课题研究的问题。这种合作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担当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基于同一课题的联合培养模式,使校内外导师之间有了共同的研究着力点,必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将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课题开展、成果凝练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这种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本人三方将具有同一目标,研究方向一致,课题开展过程中的交流会、研讨会、现场试验等环节将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环境,必然贯穿研究生培养中课题选定、论文指导、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同时进一步拉近企业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之间的距离,这种培养优势是目前很多企业导师从事课题和研究生本身研究方向不相关情况下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这种基于同一课题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也有利于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两方面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三、意向就业单位型企业导师

目前,由于社会各界对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导致培养方向不明确,使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不高,导致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大多数工程硕士在学习期间的,其研究活动空间范围仍然聚焦在学校,研究专业领域聚焦在导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缺乏专门针对性课程设置。另外,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多数导师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较多,精力有限,常常疏于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而企业导师由于存在技术领域不相关、研究生培养重点不明确、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模糊等问题,也往往无法因材施教、因需培养。若从工程硕士的培养出口出发,在工程硕士入学之前,通过举行一个意向性双向选择招聘会,实现硕士生带着意向工作单位入学,意向就业单位中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此研究生的导师,这将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企业导师能够将此研究生视为本单位的“准员工”进行系列化、专业化的培养;校内导师按照技术需求凝练学术问题,提高科研产出。这样工程硕士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校内导师的传道授业的针对性、企业导师的技术需求积极性都得到加强,三方互动,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必能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工程硕士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连接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的桥梁。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逐渐完善,工程硕士教育必将日益受到高等院校和工业企业的广泛接受和欢迎,同时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和应用空间。本文通过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的思路及原则,将为高等院校以及工程硕士本人进行企业导师选择时提供切实可行,便于实施的操作方法,也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导师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具有实质交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必将在整个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从而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彦文,莫测辉,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2013,(10).

[2]宋慧颖,宋志英.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3]陈艳鼎.校企合作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3,(10).

[4]吕岫华,刘伟,等.全日制工程硕士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3).

[5]徐林,张斌巩,等.全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企业工程师论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企业文化

中文图书分类号:G 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是高等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和重点之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由教育部发起,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优秀的工程师后备队伍,是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1,2]。

2010 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成为“卓越计划”首批实施高校之一。目前已有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以及制药工程等八个专业加入教育部的“卓越计划”。计划实施三年来,在国家示范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产学合作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3]。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的“学以致用”,如何注重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以及如何使大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阻碍“卓越计划”向纵深推广,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对我校上述八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从课程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以期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提升“卓越计划”的培养质量。

一、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的“学以致用”?

目前,四年制本科“卓越计划”主要采用了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主要是理论课程,累计1年在企业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将原来三年半的理论课程压缩至三年完成,但是81%的同学还是认为能够适应目前“卓越计划”课程的难度和进度。这表明我们“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整体上的合理的。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相较于普通班课程,我们增强了卓越班课程的实践性,但是仍37%的卓越班同学反映,专业理论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联系还不够紧密。同时,又有44%的卓越班同学感觉自己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的“学以致用”,或者更具体地说,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串联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是目前“卓越计划”课程改革的难点。从课程设置来看,美国“卓越计划”的模式以生产过程的顺序来穿插组织课程教学;而欧洲模式则体现企业需求的特点, 以若干模块组成为教学系统[4,5]。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衔接,有机结合,授课方式不拘泥于教室或企业。而目前国内的一些卓越课程体系为了便于实现时间上统一安排,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完全分离,忽略了理论性课程与实践环节的交叉与融合,造成课程体系与工程实际脱节,违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衷。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是学校为了便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统筹安排,仅依赖原有的教学计划“闭门造车”,既不深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调查,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又缺乏引导企业的介入,现行的卓越课程改革往往是学校单方面进行。有时即便有企业参与,但由于企业没有话语权,致使企业需要的内容往往没有“改进去”,这严重打击了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进而对“卓越计划”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只有突破现有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建一套科学的、多元化的、富有弹性的合理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有机衔接。同时还需通过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在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参与课程大纲的编写以及课程计划的研究的同时,协调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形成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的内动力和外动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如何注重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卓越计划”培养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因此,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您愿意在企业参加六个月至一年的企业实践吗?”。95%以上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他们认为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走进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使他们对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尝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但是仍有3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企业实践阶段不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遇到实际问题是无从下手。这就说明我们在企业实践培养过程中虽然延长了企业学习时间,但只注重“量”,而疏于“质”。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校内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强,而企业导师理论水平不高,二者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在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此外,学生在参加实践、实习活动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敷衍了事,实践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工程教育能力。高水平的具有工程教育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高校教师类型主要有: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三大类。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转变原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对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其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教师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与创新成果等方面。

二是确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环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实践活动使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激情、主动性和持久性,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等。在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使知识点具体化的同时,把行业发展的热点、存在问题与难点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提倡学生发表见解和开展争论;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毕业论文也是实践成果的重要体现,在调查中发现,仍有71%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型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样导致学位论文形式单一,与学术型研究论文区别不大,实践意义不强。因此,需要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如设置企业毕业论文奖、企业毕业论文基金等)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以及工程数据分析等非学术型论文,形成人人重视实践,人人参与实践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

在被问及“企业实践过程中您感到不适应的因素是什么?”,52%的同学选择了工厂条件差,实习太累。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与企业环境的巨大差别,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实践期间兼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行为和思想没有在学校那样自由,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或其他不良情况。这些不良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不能帮助同学在心理上较为轻松和顺利地融入企业环境,可能加剧学生对企业实践的抵触情绪,使得实践效果没有保障。此外,学生在企业实践感到不适应的因素还表现为: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大了解,执行起来不到位;对员工行为规范不甚了解,为人处事违反规则;与企业员工关系不融洽,沟通困难,不被团体接纳;对企业的习俗礼仪等隐性文化更是捉摸不透,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源于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因此要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高校在企业实践阶段应加强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

四、展望

“卓越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各个试点院校、试点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丰富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路,而且它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让全社会对人才给予重新的定位与思考。同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高校面临的崭新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高校应该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合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有利于计划实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此外,企业没有法定的育人责任和义务, 怎样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以及企业学习阶段的效果, 也是国家和学校在政策与制度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Z].教高函[2010]7号,2010.0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2):47-55.

[3]郭文莉.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25-33.

[4]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5]温纳·安德烈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培育

——以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为例[C].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杭州)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ractice of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WU Yi-bo, GUO Wen-li, CHEN Fei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Abstract:“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aims to train a group of high-level engineer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re innovative. In this paper, college students who attend the training plan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al activity, and so 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plan, such as how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practice,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how to adapt to the enterpris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and some strategies aiming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practical ability; corporate culture

企业工程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城市燃气工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魏(1978-),女,天津人,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玉建军(1964-),男,天津人,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发起的以培养优秀工程科技人才为核心的高校教育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以满足当前行业的多样性需求。[1]地方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工程师的重要责任,是未来工程师的摇篮。[2]天津城建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一直以来定位于为全国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城市燃气工程专业是本校能源与安全学院的特色专业,设立至今已有30多年,经过专业的整合和拆分,一直保存至今且更具特色。2011年在“天津市高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成立了学校首届“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工作。

“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更为注重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各参与高校和专业也在探索。[4-6]本专业通过行业调研、专家讨论等方式,对城市燃气行业需求和人才特点进行了分析,联合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了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以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密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实践方式,经过两年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行“3+1”模式,采用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校内学习阶段为3年,企业学习阶段为1年。

1.校内学习阶段

以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践三个部分,形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巩固和验证的教学系统,为企业学习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训平台的教学特色,将工程实践环节搬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设备、工具,体验工程的实践过程,积累实践经验,验证专业理论。因此,实训平台教学将成为校内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

2.企业学习阶段

在校内学习阶段的同时,企业学习阶段将逐渐展开。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时间为1年(累计)的企业学习。学生以实习的形式进入企业,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行;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企业导师的作用和教学工作量随着企业学习阶段的不断深入而加强。在后期企业导师将成为主要指导教师,承担学生的教学、指导、考核等工作,学校老师辅助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将企业的实习内容和毕业设计加以有效的结合,优先实现职业的准确定位和能力的预先培养。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证明企业学习阶段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及其必要。由于企业的生产优先特点,学生的认识实习应侧重于培养劳动意识、学习企业文化、构建职业素养、加强沟通训练等方面,学生工作在此期间体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遵循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

1.着力研究探索性教学模式

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针对课程的不同性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传统课堂教学型:以校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此类课程在全校的教学体系框架之内,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以合班上课为主,课上互动环境困难。因此,教学仍沿用以往教学方法,但是在师资配置方面进行了重点的调整。

(2)课堂讨论教学型:以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课程为主。此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采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工程实例的热情。

(3)传统教学与课堂讨论结合型: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课为主。此类课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又强调其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采用两种方式加以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学习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

探索性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材、教法、教案、教具等一系列环节进行长期建设,而非只是教学方式变化一个环节。

2.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相辅相成

在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支撑下,开展了实验室教学的方式。将一些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地点由教室转移到实验室,在理论的讲解的同时,利用实验中心的教学平台进行现场实验演示,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3.企业讲师走向讲台

针对一些专业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将课堂“搬至企业”,进入企业学习,另一方面将企业人才邀请到学校,参与教学。企业教师参与教学有两种方式:其一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就本专业或本行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阐述;其二以讲课的方式,参与到某一课程的教学中,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此教学方法不但进一步强化了理论和工程的结合,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同时,进一步协调未来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企业人才发展计划,企业可以根据用人要求预先参与到教学中,有目的培养本单位所需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职业发展目标进行职业定位,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改革实践教学,发挥企业作用

1.实践课时的改革

为了克服卓越班的学校学习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学时紧张的困难,首先将原有教学计划中的精工实习提前到大一第二学期,利用课程间歇,将金工实习化整为零,提高了教学效率。将认识实习提前到大二第二学期,同时,为了节省正常的教学时间,将认识实习开课时间安排到暑假期间,实现了时间的优化配置。其次,为了强化认识实习的效果,将认识实习的课时数由原来的1周增加到4周,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习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实习教学的方式由之前的学校教师指导调整为企业教师指导为主、学校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拜师傅”,充分体验企业文化。将对多个企业进行参观为主的实习方式调整为深入一个企业、进入企业内部学习的方式。实习教学的内容由企业教师确定,选题以与企业的工程实际结合为主,突出理论在实际的应用,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工程意识。实习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由企业教师负责,学校教师辅助落实。学生深入车间、部门由企业的“师傅”管理,从企业行为规范学习做起,从企业的基础部门做起,深入学习企业文化和职业技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利用校企平台,提高教师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教师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参与过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过程)。校企联合平台的建立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其一,通过增加教师在企业工作、学习经历的要求,开拓教师的工程视野,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质量。其二,通过校企互动,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增进了专业教师和企业的联系。通过互设培训课程、共同承担项目,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协调能力,进一步强化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满足卓越班的教学师资要求提供了条件。

五、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为高校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虽然目前正处于实验阶段,但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卓越计划”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其顺利实施,应从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企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并通过社会的评价进行验证。而“卓越计划”的成果也必将带动“非卓越”教学的共同改革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2]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2):51-60.

[3]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l1,(6):19-21.

[4]董华青,阮慧敏,刘华彦,等.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践――以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l3,12(1):93-98.

企业工程师论文第5篇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机械工程领域已经招收了大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

(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

(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

(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

(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

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

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

(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

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

(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

(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三、结语

企业工程师论文第6篇

(一)构建“六段式”研究生培养模式1.择优选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评审,企业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2]。在选拔工作中,在保证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前提下,要重点考核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选定或参与某项课题研究的形式,最后由企业导师、基地管理小组确定入选名单的形式。2.设置特色课程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由于进入基地的研究生要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因此要特别重视课程建设。[3]在不违反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规定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基地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企业资源与人才需求,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共同制定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再根据企业科研项目的需要、研究生个人兴趣设置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既要有系统的理论深度,又要反映行业前沿和市场需求。同时,可以以开设讲座的形式介绍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等,为进入培养基地做好基础准备。3.研究生申请进入培养基地课程学习成绩符合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申请即可进入合作培养基地。由基地管理小组根据前期理论课成绩并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特长及人生规划选择适合的基地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4.参与项目研发进入基地后,研究生即可按照基地管理人员的安排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在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进行项目研发实践。5.评估反馈基地管理小组对基地研究生定期进行学术水平考核。基地管理小组根据基地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日常工作表现、取得的科技成果等方面建立绩效评估体制。根据评估结果的不同,为基地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基地发展规划,并給与相应的处罚或奖励。6.自主管理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研究生独立或者组织团队,实现研究生自主研发、自我管理,并能在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小论文的发表,毕业论文的撰写,且在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二)设置合作培养基地管理组织机构合作培养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基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合作培养的可持续发展。1.建立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以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为主任,研究生处长、相关院系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学科负责人和合作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委员。[3]在高校与企业有合作的意向,并做好合作的基础准备后,即可建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基地管理委员会应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基地协作机制、制定保障基地运行的相关制度、决策基地重大事项等。2.建立企业管理小组基地管理小组可由对基地研究生做具体工作安排与指导的企业项目负责人组成。企业管理小组具体负责基地研究课题,具体制定管理制度,对基地研究生的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由于基地管理小组成员为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职工,他们对于项目需求相当熟悉,另外,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与研究生的经常沟通容易实现,所以由他们负责基地研究生的具体实践指导,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可行的。3.建立学校管理小组学校管理小组可由对基地研究生作具体理论指导的院系教师组成。一般要求院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充裕的时间、对基地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具体负责解决基地研究生研究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对基地研究生的理论指导等工作。学校管理小组可根据基地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或实践工作的不同,每人指导并管理3-4名基地研究生。学校管理小组还需要定期和基地管理小组对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将基地研究生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导师,并根据学校导师的指导意见对研究生进行理论指导。还需与基地管理小组共同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术道德教育等工作。

明确师生各自的职责

1.企业导师的职责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完整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又是某一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4]但企业导师不同,企业导师一般应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承担一定级别和层次科研项目的专业人员担任,他们一般是企业的相关领导,他们可能没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也可能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但他们是用人方面的专家,对于职工职业生涯的把握较准确,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基地研究生作实际指导,所以由他们担任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中长期培养规划,而由基地管理小组把握具体培养环节,是切实可行的。企业导师具体的职责如下:一是和学校导师共同制定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选择工作。二是听取基地管理小组的汇报,并在必要时作出指导。三是协助学校导师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及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工作。基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按规定,应在参加基地科研项目攻关中完成。也就是说,论文选题来自研究生在基地的实际科研攻关项目,并且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都在基地进行,但由于企业导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不完备,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比较费力,所以由学校导师负责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同时,企业导师必须协助研究生完成工作,如提供学位论文需要的相关项目的材料。四是负责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2.学校导师的职责学校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工作,其职责主要有:一是和基地导师共同制定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选择工作;二是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指导;三是保持与基地导师紧密、有效的联系与合作;四是听取学校管理小组的报告并在需要时给出指导意见及建议;五是在基地导师的协助下,负责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及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工作;六是协助企业导师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3.基地研究生的职责一是按照导师要求认真开展实习实践、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工作,并承担基地的一些工作任务;二是在基地期间,参加生活;三是经常向学校管理小组及基地管理小组汇报工作、生活情况;四是自觉遵守基地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五是认真听取学校管理小组的指导意见及执行基地管理小组的工作安排。对于基地培养的研究生,基地可以设立研究生补助、奖学金、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等激励手段。

结语

企业工程师论文第7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2]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1(6):59-61.

企业工程师论文第8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毕业设计 质量监控

1.引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都是放在最后一年进行。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采取了“3+1”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1],学生最后一年大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企业进行培训、实习。由于时间仓促,工作量大,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老师交流,难以达到导师的要求,导致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2.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2]毕业设计模式,以充分发挥在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各自优势。企业的工程师有着丰富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可以手把手带学生做实战项目,用这些实战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在校教师理论功底相对更扎实,论文写作经验更丰富,对毕业设计的工作量、理论水平和写作要求把握更加准确[3]。校企双方互相协作,监控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2.1组织与管理

毕业设计在系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在校内实行教研室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成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系部分管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领导及各个教研室主任,增加了几位毕业设计专任秘书,负责与企业联络,以及时获得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毕业设计进度。在企业内实行项目管理,成立企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企业方负责学生实习的领导、各个项目组组长及小组长组成。校企双方共同对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2.2选题与指导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选题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按“产学研结合”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由于校内的很多课程内容是与企业合作设置的,学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可以保证课题的方向与企业的项目大体一致。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在项目组承担的项目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

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校方要加强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的培养,保证高质量的写作;企业方要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丰富学生工程开发的经验。

2.3审查与监督

2.3.1毕业设计任务书的检查

任务书的下达,由企业方根据项目任务书进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议核定任务的范围和工作量,所达到的目的是否明确,任务内容是否饱满,要求是否具体。任务书中应该提出学生毕业设计各阶段的核心内容;任务书中还要明确指出论文完成字数、参考文献、计划进度、外文资料及图像、计算等方面的内容。

2.3.2开题报告审查

要检查开题题目和内容与任务书是否一致;开题报告会可以在企业进行,检查学生对开题内容的熟悉程度,考查对所承担项目的完成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条件能否完成毕业设计;校内小组要全面检查所有学生的题目,看学生选题内容是否有雷同;校内导师把关开题报告写作的质量。

2.3.3中期检查

该阶段学生已经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基本完成了在企业的项目,以项目为基础,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在校内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成中期质量检查小组,集中审查中期报告的完成情况。中期检查评语应该包括学生项目的进度情况、论文初稿的修改意见等。

2.3.4答辩过程检查

本阶段是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质量监控的关键,需要学生回校进行统一答辩,主要检查毕业论文质量如何,项目质量完成如何,要求学生提交最终的设计作品,成绩由答辩小组集体给出;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检查情况;评阅教师成绩是否及时上报汇总;指导教师成绩是否及时上报汇总;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成绩的符合度;学生答辩的题目、内容和工作量与其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和中期检查的一致。

2.3.5教师指导情况检查

检查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应该完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工作文档,包括开题、中期检查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检查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制定的进度与学生进度的统一性,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与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统一性。

校方检查由系部主管领导负责,组织专人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可以采用抽查或集中审查的方式检查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工作文档。企业方的检查由各个项目组组长负责,主要检查学生所在项目组的各种文档和最后完成情况。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指导老师工作态度不认真,精力投入不够,指导水平不高,教研室小组提出批评警告;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要提交系部质量监控领导小组讨论,做出减少学生人数、暂停或取消指导教师资格的处罚。

3.结语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小组,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能够紧密联系市场实际,所做的工作可以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学以致用,大大提高设计的动力和兴趣,质量获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张凌峰等.地方工科院校毕业设计“创新模式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11,(3):193-195.

[3]李艳玲,毕作庆.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8-110.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