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5 19:39:55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第1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xxxx年企业集体协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xx市总工会、xx人社局、xx企业家协会、xx工商联文件《关于扎实开展xx年度集体协商“集中要约月”活动的通知》;

总结xx年企业集体协商工作情况;

部署xx年企业集体协商工作。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市总工会xx同志、市工商联xx同志、市xx同志。

参加会议的还有:各镇、行业工会主席(副主席)、25个重点联系企业的工会主席和行政负责人

现在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请市总工会副主席xx同志组织学习xxx文件。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xx省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xx同志对xx年全市企业集体协商进行总结。

会议进行第三项:请四川省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张瑞良同志部署xxx年全市企业集体协商工作。

会议进行第四项:请市工商联xxx同志讲话。

会议进行第五项:市xxx同志讲话。

会议进行第六项:请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xx同志对xxx年企业集体协商工作做出指示。

同志们,刚才xxx同志组织学习乐工发[xxx]9号文件。四川省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张瑞良同志对xxx年全市企业集体协商工作进行总结并部署xxx年企业集体协商工作。市工商联副主席xx、市xx同志先后对xxx年全市企业集体协商工作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切实抓好要约行动月活动,推动全市企业集体协商工作全面开展起来,不折不扣地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下面,我就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推动工作的落实,强调几点意见。

(一)持续发扬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

新的一年,推动企业集体协商工作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阻力,各级工会干部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以对广大职工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勇敢面对、知难而进、大胆探索解决之策,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破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要注意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经常深入到基层、企业、职工群众之中,深入到困难多的企业、行业和地区,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谋发展、求共赢、促和谐。

(二)持续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依法推动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必须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杜绝弄虚作假,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做好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要约活动”要与“面对面、心贴心、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相结合;

与“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行动相结合,通过我们的艰辛努力,具体的数据,实实在在的作为,扎扎实实的举措让会议和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切实增强企业集体协商的实效性。

(三)持续健全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的长效工作制度。

加强领导,责任到人,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制度和机制,是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合力抓”的分工负责制度,健全完善调研统计、信息交流、监督考核、激励约束等制度机制,扎实做好调查研究、信息报送、督导奖罚等各项工作,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千斤重担大家挑,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确保全市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工作的落实。

(四)持续推动党政主导、三方齐抓共推的工作格局。

全市各级工会要紧紧抓住各级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机,大力推进落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的战略契机,充分认识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和推动和谐峨眉建设的重大影响,着力推动形成党政主导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格局。要充分认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齐抓共推的重要作用,紧紧依托三方平台,广泛联合社会力量,在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企业集体协商政策、制度、主体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

同志们,会议结束后,各镇、行业工会联合会,各企业要将会议的精神及时向党政汇报,主动争取镇党委、政府和企业负责人进一步加强对集体协商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使之在全局中“有重要位置、有具体目标、有推进要求、有落实责任”。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向基层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传达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促进协调劳动关系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各镇、行业工会联合会,各企业要在“要约行动月”结束后及时向市总工会专题报告开展要约行动月活动的进展情况,主要经验,突出成效、基本数据、职工收入水平的情况对比、存在的主要问题。市总工会将对各镇、行业工会联合会和各企业上报的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的情况整理通报。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第2篇

一、全面登上历史舞台

结束后,中国开始踏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沿着小平同志指引的改革开放道路前进。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情况下,政府机构改革也始终没有停步。1982年、1988年、1993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不断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1998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表明了政府机构改革还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继续进行。国务院认为当前政府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非常必要和迫切。矛盾首先表现在现有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是在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突出的弊端是政企不分,这必然导致政府包揽企业的事务,大量设置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同时,片面强调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的相互制约,造成部门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其次,现有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是在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确立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第三,现有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因此,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出路。机构改革方案中将国务院组成部门从现有的40个,缩编为29个,其中将工商领域的几个部门撤销,与有关总会、总公司一起改组成十个副部级的国家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并说明这只是一个过渡性方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确定加强综合管理,弱化专业管理的改革思路。2001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宣布:1998年,国家决定把几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国家局,实行三年过渡,现在三年过渡期满,撤销这些国家局,将其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母亲工业,新中国政府成立之时就建立了纺织工业部,1949年11月1日开始办公。自此几十年主管着全国的纺织工业,包括生产、计划、基建、财务、科技、教育、装备等等。改革开放以后,纺织工业的管理体制则始终处于改革前沿。1982年国家机关精简机构,纺织工业部职能调整,减少了部分司局和人员。1988年国务院要求纺织工业部大幅度精简机构和人员,机关人员从705人减少到500人,减少29%。1993年国家又把纺织工业部作为国家机关改革试点单位,使之退出国务院政府序列,改为事业单位性质的中国纺织工业总会(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编制由500人降到280人,减少44%。1998年又决定撤销中国纺织总会,组建国家纺织工业局,编制缩减到80人,减少71%。

由于1998年这次机构改革已经明确建立国家局只是过渡性的,三年以后还将撤销,成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因此在筹建国家局的同时,局党组就考虑了协会的建设问题。首先是协会工作人员问题,必须提前组织好。当时被撤销的中国纺织总会只有少数人留在新成立的国家局里,有近两百名干部将被分流安置,分流渠道包括调有关部委、去部属公司(央企)、学习深造、提前退休、自谋职业等等,局领导特意留下了数十名骨干力量,安排在将成立的工业协会以及充实到相关专业协会和事业单位里。第二是尽快成立纺织工业协会,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由于1998到2000年正是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突破口,党中央要求三年完成压锭、减人和扭亏任务,国家局的工作十分繁重,而这三年也正是国家局到协会的过渡期,为了争取时间,局党组将原一个“中国”字头的协会更名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并经修改章程等一系列必要工作之后,报请民政部审核批准。1998年9月30日,在国家纺织工业局成立半年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成立了。协会在国家局的领导下,开展了工作。

在三年突破口任务圆满完成,国家局即将撤销之际,2001年1月11日,在国家局机关大楼里召开了一次协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会议由时任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即将担任协会会长)的杜钰洲同志主持,副局长许坤元同志(即将担任协会副会长)、副局长王天凯同志(即将调任中央企业监事会主席)出席,撤销国家局后将留在协会工作的三十几名同志和1998年撤销中国纺织总会已留在协会工作的33名同志以及国家局所属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共计百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其体系的办会宗旨、工作方向和运行方式,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专业主管部门,如何创办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的探索之路。

杜钰洲同志在会上作了主旨讲话。他说,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以后,国家经贸委将主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替国家经贸委代为管理30个单位(包括18个委托代管协会,7个转由直管协会管理的事业单位,1个暂时委托代管的事业单位,1个挂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事业单位,3个不属于国家经贸委主管由直管协会代管人、财、物事项的协会),这也就构成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体系。今后这个体系如何运行?杜钰洲同志提出了九条指导思想:第一、从行业管理转为中介服务;第二、服务主体是专业性行业协会;第三、工业协会和代管的协会、事业单位运行方式是联合会形式,工业协会建立理事会,代管单位都是理事会成员,参与重大决策,工业协会贯彻落实理事会决策;第四、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减少重复性工作;第五、协会成员单位独立运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第六、对企业参加协会的设想是,减轻企业负担,请他们主要加入专业协会,同时加强综合性的企业管理协会建设,吸收各个专业的骨干大企业参加;第七、整个体系的体制要富有活力,以人为本,组织纪律严明,团结协作;第八、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第九、完成初步设置,逐步完善,摸着石头过河。

在讲工业协会体系时杜钰洲同志特意在会场上设置的白板上画了一张图,解析工业协会体系中各成员单位间的关系。中间是一个大圈,标明的是主体,系指十二个专业协会,因为纺织行业的企业都分布在这十二个专业之中,这是行业服务的主渠道,所以列为主体。与大圈交叉三个小圈,分别代表工业协会内设的三个部门即产业咨询部、市场部、信息部,这三个部门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依托,开展相关业务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小圈与大圈相连,系工业协会设立的另外三个部门:办公室(外办)、财务部、人事部,他们为整个协会体系服务。至今,参加会议的同志对这个图解都留有印象。许坤元同志也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协会的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协会的同志要学习纺织、精通纺织、研究企业、为企业服务,如果一窍不通,将很难生存。现在不是要企业怎么办,而是企业要你怎么办,这是根本性的改变。他还说,协会就是突出协字,要协调、协商、协作、协同、协助、协力。每个单位都要搞出精品服务项目,在行业中响当当的。这次会议召开后,协会体系中的各个部门、各个成员单位开展了一次大讨论,大家满怀热情投入到新的创业中去。

2001年一季度内,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顺利完成了机构转换中的各项工作。召开了党员大会,成立了新党委,建立了基层党支部;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选举通过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命了各个部门、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干部到任;明确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职能、分工,厘清部门和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制定了2001年协会与各成员单位的全年工作计划。2月21日,国家纺织工业局的牌子摘掉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体系开始运转起来,新的一页开始了。

全国纺织行业中的协会组织其实在改革开放几年后就出现了。最早成立的是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1981年成立,当时由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李正光同志任理事长。1989年纺织工业部党组研究,明确提出要组建12个专业协会。九十年代专业协会陆续成立。到二十世纪末涵盖全纺织行业的各个专业协会,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化学纤维、针织、色织、印染、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纺织机械协会均已成立。由于那个时候政、协不分,协会的领导往往也是官员兼任,所以,协会还不能说是独立运作。但是各个协会包括1998年成立的工业协会按照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协会适合开展哪些工作,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工作,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总结出很多经验体会。这些对于2001年最终撤销专业主管部门,协会真正走上历史舞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全面创新协会工作

我们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全国性协会相比较,协会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没有管理职能,靠服务手段生存和发挥作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但是,我们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这也决定我们不可能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全国性行业组织的作法,我们肯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实践也证明,我们协会组织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比之他们丰富得多,宽泛得多。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有几个原因,一是国外的协会主要是立足于会员企业,而我们立足于企业,胸怀全行业;二是我们的协会是由政府专业机构转化而来,从上而下建立的,撤销专业管理机构后,一些行业工作处于真空状态,是不干了还是转交给协会干当时也不得而知,协会主动争取承担延续下来,而且从服务的角度开展进行;三是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产生的必要服务,被我们敏锐地抓住;四是协会在实践中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开拓出来。这些服务形式、工作内容构成了我们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的中国特色。而这些特色不是自然带来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是协会遵循党中央提倡的创新精神探索出来的。十几年来,协会在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创新之路上,一直义无反顾的前行着。

(一)完善结构体系

由于处在改革时期,对于工商领域里的协会,国家并没有明确他的法律地位,对于协会工作应该做哪些,1999年末国家经贸委发过一个试行文件,大体上规定一些职能,比如开展行业、地区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经济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意见、建议;经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和授权进行行业统计、收集、分析、行业信息;组织展销会、展览会等;组织人才、技术、职业培训等等。但真正要形成自己的工作内容体系和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体系则是需要自行探索的。这些年来,中纺联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首先是联合舰队的建设。改革之初国家经贸委就明确,工业协会和专业协会及其他单位只是直管和代管的关系,在法律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也表明,理论上是可以各干各的,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如何对待这样的体制?工业协会一开始就抓联合舰队的建设,正如杜钰洲会长在2001年1月11日讲的,工业协会和代管的协会、事业单位运行方式是联合会形式,工业协会建立理事会,代管单位都是理事会成员参与决策,理事会决策由工业协会贯彻落实。

纺织行业为什么要这样搞?这是由纺织行业特点决定的。纺织业流程长,从各种纤维开始,经过纺纱、织造、染整,最后形成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成品,还包括纺织设备等各个环节、各种技术、各类产品紧紧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个专业密不可分,大家必须协调行动、紧密合作,才能取得好的结果。所以工业协会领导无时无刻都把联合舰队的建设当作协会建设的核心来抓。杜钰洲会长反复讲,我们是个联合舰队,大家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许坤元会长强调说,协会搞协调,首先是协会内部要协调,各专业协会之间要协调。王天凯会长在组织制定协会文化手册中,把联合舰队思想再三强调并写入宣传广告语。联合舰队的思想日渐深入人心,特别表现在统一行动上。比如行业展会工作,过去头绪较多,几个单位都有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办展权,后来由工业协会市场部统一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分别承担任务进行,相互之间矛盾得到克服,大家群策群力,集中办展,从而展会越做越大,如今中纺联主办的各个展会都是国际上名列前茅的展会。

联合舰队的思想还充分表现在成员单位互相协作上,大家认识到许多工作联合起来做效果更好,比如上、下游专业协会之间,社会责任办与产业集群办、专业协会之间、基金会与科技部之间等等。1+1>2,1+N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各成员单位非常认同合作共赢的理念,相互之间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比比皆是,成员单位之间也经常探讨,联合一起开展什么活动服务行业、服务企业,这已经形成了风气。并且这种思想也扩展到了对纺织行业外各种组织的合作,只要是对行业发展有好处,各单位都会积极主动去开展。

二是充实协会专门机构。主要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工作内容的增加,适时建立相应机构,承担起在全行业组织开展工作的任务。比如,工业协会初期并没有设立专抓纺织科技的部门,只有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科技发展中心。但是感到撤销国家局后,整个纺织行业的科技工作处于无人“管”的状态,行业科技发展方向没有组织研究,科技成果没有总结推广、行业科技评奖停摆,也感到了国家综合管理部门不可能系统来管行业科技工作,长此下去,科技兴国战略在纺织行业可能得不到有效落实。于是工业协会2004年研究成立科学技术部。工业协会把开展行业科技工作摆上了主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全国纺织科技人才专家库,把行业内的专家组织起来;筹备召开了2004年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许坤元会长亲自组织编制了2004-2010年《纺织科技发展纲要》,明确了到2010年要重点突破的28项关键技术及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同时争取了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被授权开展了已经停摆4年的全国纺织行业科学技术评奖活动。从此,全国纺织行业的科技发展方向研究,科学技术成果总结推广,调动行业科技进步积极性的评奖活动等都稳步开展起来,并且得到全行业的认可。

再比如,新世纪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借助入世之利,出口日益增长,而此时国际贸易中开始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为了遏制我国出口不断增长的势头,一些国家不断指责我国的企业没有尽到社会责任,这不仅在舆论上对我们十分不利,而且在实际对外贸易上也受影响。客观来讲我们在这方面确有缺陷,许多企业不明白企业的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有知道大概意思的企业不知道怎么做,只有少数清楚的企业注意改进管理,并花费不菲的钱找国外组织去认证。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在行业内普及企业社会责任知识,指导企业具体开展社会责任建设工作,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2004年协会首先由纺织信息中心意识到要做这件事,他们果断从自身服务收入中投入资金,开展这项公益工作,并且在短时间内起草了纺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和管理体系CSC9000T,工业协会迅速把这项工作升格为全协会的重要工作,成立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企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联合会)组织了七十余家优秀骨干企业联名向全行业发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倡议书。这项工作得到全总轻纺财贸烟草委员会、社会和劳动保障部国际劳工研究所等有关单位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办公室大刀阔斧工作,抓住骨干大企业,并且在产业集群地区开展“十、百、千”活动,大范围推广,大面积培训,卓有成效,不仅促进我国纺织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上取得巨大进步,而且受到国际舆论普遍赞扬,大大改变了我国纺织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在全国也获得十多个第一,诸如“中国第一个常设性社会责任推广机构”、“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行为法则和管理体系”、“中国与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之间的第一个互认协议”等等。

三是鼓励成员单位创新开展专业活动,壮大本单位力量。工业协会尊重和成员单位在法律上平等的关系,鼓励大家创新运作,自我发展。各成员单位成长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奋斗。由于2001年的机关机构改革力度非常大,一方面留在协会工作的同志将没有公务员身份,另一方面,协会也没有编制限制了,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聘,但是职工的工资、保险、福利等都需要靠协会所创收入自行解决,因此,工业协会和各成员单位的人员刚开始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专业人员。各单位之间也不平衡,有些单位顶着很大的头衔,挂着“中”字头,但只有一两个所谓正式人员。不仅人员如此,各单位财务问题也相当困难。工业协会由于有一部分办公室可以免交房租减轻一些负担外,其他所有成员单位都必须交房租、交水电费、交管理费,就连在大楼里找个会议室开会,也得交费,因而各成员单位在职工工资支付、运行费用开支上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在改革的头几年,也可称为是协会解决吃饭问题的几年。那些年协会搞活动,可以说和企业“斤斤计较”,什么住宿费、餐费、材料费、会议费收多少,怎么收,算得很细,与活动场地的单位算得更细,什么代表就餐吃桌餐,是十备一,还是十备二;什么空房率按多少计算等等,锱铢必较,不细算,只怕活动搞完了,连工资都没有。因此,那几年行业内有些单位和同志并不理解协会的举动,有的认为你们还没服务呢,收费就算得这么细,有的说协会就认钱,就会拉赞助,一股铜臭味。还有的说,你们不是收会费了吗?孰不知,当时的会费按国家规定不能超过2000元,而且会员缴纳会费比例很低,会费收入真是杯水车薪。当然,协会方面不排除有个别做得过分的,影响不好。总之,那是协会最为艰苦的时期,持续了好几年。直到2005年末,国家经贸委直管的十个综合性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在自发组织定期召开的联席会上一致认为,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各个协会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渡过难关。

然而正是这种体制,这种创业的磨难,使协会的同志愈发认识到,一定要创新我们的工作,积极寻找企业需求、行业需要的服务市场,做更多的工作,以优良的服务,扩大协会的影响,保证生存并走向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协会组织的壮大。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各成员单位独立开辟了很多服务项目,工作内容不断丰富,人员显著增加,部门不断完善,羽翼日益丰满。像中国服装协会现在已发展成为七个部门,八个专业委员会,是获得4A级称号的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协会发展成为10个部门,12个专业委员会,是获得5A级称号的协会。成员单位的壮大,使得整个协会体系更加充实完善。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第3篇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一种工资决定机制,是指企业劳动者代表与企业经营者进行平等协商,确定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方法、工资标准等的一种制度安排。结合大连实际,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大连市于2003年制定了《大连市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规定》,2009年8月施行了《大连市工资集体协商规定》,同时"双合同月"活动从2003年至今,也召开了9个年头。但是截至2010年末,大连市共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6282份,覆盖企业12751家,占建立工会企业总数的36.12%。本年"双合同月"的主题为"普遍较快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按照规划,2011年底,大连市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要达到建立工会企业的90%;到2012年底,力争在建立工会企业中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未建会的中小企业要积极通过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覆盖率。为达到这一目标,无论从政府、工会还是企业的角度来看,仍旧任重而道远。

从《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到2000年实行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至今,我国的集体协商制度在不断完善中。职工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福利保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职工培训等方面,相关法律和规定都做了相应的规范。但全国仍出现一些关于工资集体协商方面的劳资冲突,如广州南海本田的罢工事件。工资集体协商以走过了10个年头,缘何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时困难重重,这要从国家、政府、工会、企业和职工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一、工资集体协商的施行难点

(一)相关法律缺失

我国现行涉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立法主要是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2008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现行的法律中,将工资集体协商包含在集体合同内,只是作为选择性条款,所以在施行中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同时,现行法律,对企业不签订集体合同,不进行集体协商等相关问题,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这就使工会一方缺失了制约手段,影响了谈判的平等性。

同时,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比如,大连就制定施行了《大连市工资集体协商规定》。但是,立法层次较低,与高层次法律法规相比,这些地方性法规的约束力与"含金量"都是影响工资集体协商施行的原因。

(二)政府职能缺位

在全国总工会的定义中,集体协商是"政府主导、工会配合、多方协同、职工参与、整体推进"。也就是说,政府是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力量。但是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生产总值的政绩,在制定决策中较多地考虑对资本的吸引力,把"劳动力成本低"作为招商引资的自身优势,忽视劳工权益的保护,甚至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政府劳动监察力度也较弱。政府在如下方面监管较为不力:一是工会向企业行政发出工资协商要约,企业不应约;二是工资协议不备案;三是企业签完协议不履约。这些都是人们将政府在集体协议方面工作定义为"不作为"的原因。

(三)工会职能不明确

在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工会制度发达国家,工人集体协商或是集体谈判权的取得,都是工会争取的结果。成为工人合法权益的权威拥护者,是工会得以存在的根本。根据《2002年中国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蓝皮书》,我国工会依法具有:维护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代表职工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利;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和职业健康权利;维护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维护职工的民主监督权利;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利;维护社会性别平等和女职工的特殊权益等职能。我国工会现阶段的情况较为复杂,地方工会在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地方政府往往对国家提高工人权益的政策和全国总工会的指导意见充耳不闻,而工会的经费也主要来自企业,因此工会大多成为帮助资方管理工人的机构,工会组织程度低,运作不独立。工会在工人心中,多数是个俱乐部的形象,即主要活动是组织文体活动、评选劳模等,工人在维权方面对工会的寄托较低。

(四)劳动力供需不均衡

中国人口规模较大,所以劳动力数量较多。而且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出现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同时高校扩招也是大学生就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属于买方垄断市场。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使企业的雇用行为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劳资双方地位不均衡,资方有较多主动权单方面决定薪酬模式。

当下,我们很难短时间改变劳动力供需的格局,改变劳动力供需格局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现阶段,我们只能采取鼓励创业,增加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等方式,吸收市场劳动力,并规范企业的劳动雇佣行为等一些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减少资方在谈判中的强势地位。

(五)谈判主体认识模糊

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首先要解决由谁来谈判,即谈判的主体问题。谈判主体也就是说能够进行集体谈判活动和签订集体协议的个人或组织。在国外,法律明确规定集体谈判的主体是工会或是雇主组织,但在我国,关于工资集体协商主体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争议。企业方面,没有形成雇主组织,一些雇主直接忽视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会方面,企业并没有把工会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工会自身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集体劳动权的代表,只承担了诸如"纽带"和"桥梁"等非核心的政治职能,不明确自身的谈判主体地位;劳动者方面,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看中的是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相对完备的福利保障;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员工,看中的是相对较高的薪金。面对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残酷现实、管理方的优越地位、工会的模糊角色和集体合同执行的实际效果,劳动者目前对集体谈判的积极性也不高,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

二、解决办法

(一)完善立法

工资集体协商立法问题已经引起学者、劳资工作者和企业员工的高度重视,高层次的法律、法规是大家共同期盼的解决之道。完善集体合同高层次立法,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协商主体,解决工会与谁谈判、工会方由谁谈判的问题;二是规范协商程序,以科学有效的集体协商程序保障协商效果;三是明确协商重点,即工资福利是集体合同协商的核心内容;四是增加相关罚则,对企业方进行约束。法律的保障和约束,可以减少因现行有关工资集体协商的法规及规章不健全、不完善,而使企业劳动关系双方不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现象,同时也会避免在已经建立和推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存在的"摆样子、走过场"的问题。

(二)明确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既不能涉足劳动关系的微观领域过多过深,又不能完全放手不管。总体来说,政府应该是进行间接调控、宏观监管的第三方。其作用应该是通过法律规范对集体谈判间接监管,通过劳动仲裁对集体协商进行直接校正,通过相关数据和舆论对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引导。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应发挥督促、协调、沟通和指导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建立,并对企业进行相应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情况,定期公布行业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从而指导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市场指导价为基础,通过集体协商来确定职工工资水平。

2011年1至7月,全国共有15个省份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法制化,这也敦促各级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职工和企业双方的权力和义务。

(三)明确工会职能

明确工会职能是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关键之举。工会的政治职能也很重要,但应该更加关注其在调节劳资关系方面的职能。全国总工会正在探索"职业化工会工作者"的工作思路。全总将投入2000万元推动由上级工会支付工资,进入企业进行维权的职业化工会工作者的试点工作。同时可以逐步推进基层工会的民主选举,培育独立于企业的工会组织。同时制度化地推动基层工会干部"敢谈"、"会谈",对其进行协商和谈判的相关培训。

企业工会主席是工资集体协商中职工方的首席代表,其对工资集体协商流程及谈判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职工方的谈判力量。在提升其协商和谈判能力的同时,要对工资集体协商每一个步骤和环节熟悉掌握,确保协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达成最终协议的时候,要注意协议表述的真实性,同时条款的表述要具体、清晰。

(四)加强谈判主体的认识

在谈判主体问题上,应该提高企业、工会以及劳动者对工资集体协商重要性的认识。一边是产权关系清晰,能真正代表所有者利益的企业;一边是建立起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需要工会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在与企业方的关系中体现应有的地位,应当真正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表,在工资集体协商时代表职工利益与企业方进行谈判,协调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制度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有一个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流于形式。

三、结语

工资集体协商有助于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促成和谐劳动关系,是保持企业内部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有效制度手段。虽然在施行的过程中有一些困难,如立法不完善、政府职能缺失、劳动力供需 不平衡等因素,但只要国家、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坚定推行决心、多方齐力协作,定会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入每一个企业,达成工资集体协商的全员覆盖的目标,严肃、依法执行相关协议,切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等各方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关系更加稳定,进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繁荣和谐。

注释:

①数据由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汪集刚在大连市总工会十五届三次全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数据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1]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丹尼尔-奎因-米尔斯著、李丽林、李俊霞等译:劳工关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抗私:工资集体协商的约束条件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3)

[4]吴宏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中国实践及其讨论[J],中国劳动,2011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第4篇

一、加强工作协调,认真履行职责。

总经办作为后勤服务和办公协调的核心部室,在理顺内外关系,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上传下达等方面具有枢纽作用。XX年度总经办以沟通协调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在做好迎来送往、办文、办会工作的同时,注重与各部室、车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通过发挥部室整体职能,保证了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XX年度,总经办通过加强与技改办的协作,做到了信息畅通,服务及时。在招标采购、合同审签、督促送货、车辆服务等方面关口前移,及时到位,增强了后勤保障工作的主动性。按照公司领导意图,通过向江西锅炉厂发送感谢信,赠锦旗等方式,较好地达到了催货目的。在工程验收后,总经办又与技改办合作组织了对上海凌桥等优秀供应商授牌活动,密切了合作关系,增进了理解和友谊。在与生产计划部和技术装备部的协作中,顺利完成了中央电视台环保万里行的接待工作,通过真诚交流和一线调查,使们了解了企业形势,转变了对企业的态度,维护了公司形象,并且在公司领导的努力下,主动在技改增容工程竣工庆典中,深入现场宣传报道企业。在“环境日”、“安全月”以及供暖宣传等工作中,总经办与兄弟部室积极协作,在编发材料、制作展板、组织上街宣传的同时,利用广电局“3.15”和消协等业务优势,为企业阶段性目标营造氛围,协调处理争议。并压价200xxxx签订了广电局、龙之媒等新闻媒体的供热宣传协议。

总经办在人员管理和福利发放工作中,跟人力部积极配合,使《人性化管理》和《赢在执行》的培训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保证了春节、中秋节业务走访和职工福利发放顺畅及时。通过与财务部的相互协作,顺利完成了基建工程款的支付工作。XX年度,总经办较好地组织了公司季度工作总结和董事会议,完成了半年总结会、公司工程总结表彰会和工会换届、年度考核等大型会议的筹备服务工作。顺利办理了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市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年审手续,做好了县安全协会入会和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的检查复审等工作。

正是由于主动协作,积极沟通,总经办在食堂帐目审核、技改工程收方乃至水厂中止租赁、张庄水厂资产转让等工作才得到了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使领导部署的任务得以较好地贯彻落实。

观念变、天地宽,我感觉到总经办XX年度的工作不论是在服务水平还是在工作观念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和进步,与XX年相比实现了大的跨越。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秉持这一思路,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好沟通协调工作,使总经办“三个服务”职能的发挥更加主动、更为超前。

二、严格绩效考核,提高执行力度。

在企管部职能合并到总经办以后,我们利用工作便利等优势,加快了签呈业务和票据、合同的批转速度,提高了传递效率。同时,及时做好了企业统计和资料外报等工作。XX年度未发生一起签呈表滞留延误问题,未出现一次报表纰漏。

在日场管理工作中,总经办根据机构调整情况,及时修订了管理程序,从计划收集和总结落实等环节入手,利用晨会和总经办掌握信息全面的优势,加强了对月度工作要点、部门计划的考核。在月度考评中,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考核兑现,使绩效考评工作得到了贯彻落实。由于工作周密,严以律己,全年未发生一次考核失误,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总经办根据领导要求,严格执行《公司例会制度》,按时组织召开管理例会,做到了部门月月有计划,公司月月有考评,月月工作有总结。使广大管理人员巩固并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XX年度总经办印制《月度工作要点》12期,编发《生产经营简报》16期,并结合企业实际刊登了管理文摘,开阔了员工思路,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通过严格细致的绩效考核工作,使大家的工作每月得以客观评价,不仅增强了工作责任感,而且促进了劳酬挂钩,提高了企业的执行力度,保证了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第5篇

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几点意见,各企业科协负责同志交流了2011年的工作体会和2012年的工作打算,并对沈阳市科协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全面总结了2011年沈阳市企业科协工作,安排部署了2012年企业科协工作任务。

会议指出,当前已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企业科协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央书记处明确要求科协组织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强做好企业科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工作者成长提高;加强企业科协专兼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创新团队。2012年全市企业科协工作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服务。抓好已建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提档升级,加强跟踪指导,动态掌握工作站进展情况,提供有效服务。同时,紧密围绕沈阳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中小微型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征集工作,分门别类建好项目需求库,筛选重点项目,搞好项目与院士专家团队的对接工作,为企业发展集聚创新要素,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推动群众性“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水平服务。2012年“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科学发展求创新、转变方式促发展”。各企业科协要围绕主题,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在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不断扩大“讲、比”活动覆盖面,进一步完善“讲、比”活动内容,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适合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企业领导欢迎、科技工作者认可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注重工作经验总结,选树先进典型,加大舆论宣传和激励表彰力度,年底将表彰一批在“讲、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动“讲、比”活动纵深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保护,会同沈阳市科技局适时开展知识产权巡讲活动,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按照沈阳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围绕沈阳市中小微型企业的技术难题,动员组织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高校院所的科技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百名科技专家服务百家企业”活动,帮助中小微型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其竞争力。

四是积极开展企业科普和学术交流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各企业科协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企业科普活动作为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载体和有力依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同时,加强科普资源、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科普书屋、开发科普挂图和科普图书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企业学术交流工作,围绕企业科研、生产的发展需求,精心策划举办小型、高端、前沿、跨学科的学术论坛、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以及学术论文评选等活动,为科技工作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第6篇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GDP增长7.5%的目标,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固定投资比2012年增速提高两个百分点,达18%。

“十”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两会”期间各界瞩目的重要议题。发改委在3月6日向“两会”记者表示:城镇化所需的投资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3.37%。据《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初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资本市场也认为,城镇化将是未来10年中国建筑业的一项长期利好政策。

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投资报告》中,估计2013年轨道交通线路投资规模将超过2800亿元;2013年全国铁路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在房地产业虽然上个月国家及各地公布了“国五条实施细则”,对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今年国家安排新开工保障房630万套,建成470万套。另外,超高层项目推动区域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2012摩天城市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建的摩天大楼总数已超过200座,5年后我国将拥有800座摩天大楼,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这其中的市场机遇、市场容量十分可观。

今年1月1日,国发办1号文件转发了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的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动建筑工业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这也为行业企业推进技术革新、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也要看到当前的经济环境仍错综复杂,通胀风险犹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失衡问题仍严重。4月初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9%,较二月份上涨0.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市场预期。在建筑业,近几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虽然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尽管市场容量仍十分巨大,但增速已有所放缓。

在我们行业上游的钢铁企业,据2013年中国钢铁企业协会年会报告:中国钢铁企业已将进入平稳增长的发展期,钢材市场不可能再出现以前每年10%以上的增速,每年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保持在2-3%左右,钢年产量将较长时间维持在7-8亿吨水平,较长时期处于“高产能、高成本、低价格”的状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4月1日的报告显示,3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4.6%,处于荣枯线下方,重回收缩区间。这也说明了宏观市场环境积极因素和隐患并存。行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分析,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重视发展质量与效益,在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钢结构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1.钢结构行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工商登记从事钢结构的企业超过10000家,其中拥有固定生产场所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有5000家左右,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有40多家企业。这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发和建筑市场的超高速发展、钢铁产量的突飞猛进,行业的整体规模、装备水平、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协会会员企业登记近千家,副会长单位4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5家,名誉副会长单位4家,常务理事单位34家,理事单位101家。行业从业人才超过60万人。

(2)行业产能情况:

从表中可见,钢结构全行业的产能仅占全国钢铁产量的4%左右,行业前40家产能占全行业的22%左右,说明:①行业仍处于高度的不集中状态,属于粗放的发展阶段(年产能超过5万吨仅40家企业);②对比世界发达国家钢结构占年钢铁产量10%以上,美、日等国家甚至20-40%,我国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显见,行业新涉足的住宅、桥梁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轻钢工业厂房平均三年的占比1/3左右,在钢结构中仍有一定的份额。

从行业看,建筑钢结构约占55%,工业厂房占比51%,超高层占20%。

2.行业的技术创新

钢结构是建筑业中科技含量最高部分之一,其自身的特点更易于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钢结构建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可以说我国钢结构建筑综合技术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也推动了我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至2012年我们会员企业拥有省、部级以上的工法、专利、科技进步奖700多项,是我们行业的宝贵财富。

3.海外市场发展情况

尽管国际海外市场不容乐观,但我们的行业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们以全球视野的产业远见和振兴民族产业、助力“中国制造”的崛起的担当精神,2012年会员企业海外市场完成20多万吨产能,60多个亿的产值,海外市场的开拓正稳步进行。

4.劳动力及人力资源情况

对会员部分企业进行抽样调查。

企业劳务用工基本情况

可见,90后的劳务已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队伍,初、高中教育程度占比80%以上,工厂车间的务工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占比10%以上。

调查发现一级建造师数量相对较少,68%的行业企业一级建造师的数量少于6人;熟练技师占比焊工比例较少,平均不到5%。

三、钢结构行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钢结构有一定的发展,从业的企业也达近万家,但年产能超过5万吨也仅有40多家。多年来钢结构产能一直在占钢铁产量的4%左右徘徊,前40家企业产能占比行业的1/4不到;企业分布不均衡,华东、华南集中了88%的企业,而中西部地区屈指可数。行业集中度不高,仍处于一个粗放的成长期。

钢结构住宅已研发了十数年,产业化仍未达成,市场仍未接纳;行业市场仍不规范,特别是轻钢市场无序竞争,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调查显示80%的企业不能按合约及时回收工程款;现行的工程总承包方式和行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设置缺陷,挤压着企业的利益空间,限制了企业扩大再发展;尽管钢结构行业有50万从业人才,但建造师和熟练的专业技工的短缺已成为发展的瓶颈。

四、2012年钢结构行业工作回顾

回顾2012年,在协会的领导下,钢结构委员会认真落实了“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围绕年度工作的重点、关注行业的热点、解决企业的难点,组织钢结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行业当前发展规划及相关技术政策的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上报的“关于《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建议的报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在国发办[2013]1号文件,转发的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钢结构等建筑体系。

向住建部报送的《关于在保障性住房推广钢结构体系的建议》,得到部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协助住建部相关部门召开保障性住宅采用钢结构体系的专家、企业座谈会。

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主动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行业诉求,并组织召开“钢结构建筑绿色评定标准专家、企业座谈会”,行业专家学者与修编组就钢结构建筑的绿色特性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相关部门已将协会列入参编单位。

配合“两会”代表完成议案、提案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陈华元等八名人大代表提交了第7390号建议《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建议》;政协代表、行业专家郝际平提交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609号《关于发挥钢结构建筑优势、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第4641号《关于加大钢结构产业扶持力度》的提案。

2.扎实开展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2年住建部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推进研究的软科学课题正式下达给协会,委员会根据协会的安排制定了课题推进的具体工作计划,成立了课题研究专家组。

组团赴日对日本的钢结构住宅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了学习考察,分别考察日本大和住宅株氏会社、日本鹿岛建设研究所、日本钢铁生产企业资质评价中心,并参观了建成房屋、实验基地,与相关科技管理者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会谈;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研讨,使课题研究和产品载体相互促进,10月、11月分别在包头、长沙参加了技术交流与总结会,组织专家、企业家对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研讨、交流。

3.夯实了行业基础管理工作

组织召开了行业大会。2012年在浙江绍兴召开的行业大会,主题突出,总结了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并进行了关乎行业发展的高峰论坛和年度技术交流;进行了配套企业及产品展示。

组织召开了主任工作会议。于2012年12月,召集了副主任单位,对行业面对的新形势、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及对委员会的工作要求进行了研讨。

开展了行业争先创优活动。开展了第十届“中国钢结构金奖”的申报和考评工作,经审查评出金奖工程209个,评出优秀建造师146名,推荐出行业前30强企业排名,开展了2012―2014年度“行业定点企业”的申报、评选工作;对16名个人和15个企业的行业科技创新事迹进行了收集、汇总和表彰;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选出2012年钢结构十大优秀企业家。

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2012年新发展会员38家;评选101家新一届金属结构协会理事单位。

开展了行业培训工作。2012年5月组织了“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和控制”培训班,参加280人次;8月组织了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宣贯培训班,培训60余人次;11月组织了钢结构行业培训座谈会,召集山东、河南、北京、内蒙、湖南等省市9家企业进行座谈;开展了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培训工作,已对四家企业(北京东方诚、山东万事达、河南天丰、山东华兴钢构等公司)330人次进行培训。重视专家队伍建设。2012年新增补44人为专家委员会专家。

在一些企业和工程现场召开专家研讨会,组织200多人次专家深入工厂、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各类施工方案评审;经委员会推荐共有16名专家入选住建部新调整的建设工程资质专家库。

4.加强了与地方、兄弟协会合作

参加了香港营造师协会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上海建筑钢结构论坛、广东东莞第三届钢结构产业高峰论坛;邀请了港、澳、台协会同仁参加了年度行业大会。

5.加大了行业宣传力度

一年来在“在中国建设报、中华建设报、建筑时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等主流刊物杂志发表钢结构文章报道36篇,在协会网站和钢结构网站报道60多篇;重新对钢结构官网进行改版,发表各种技术论文和技术资料129篇,为企业搭建了新产品推荐平台和VIP黄页,开辟了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五、2013年钢结构行业工作要点

2013年工作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十”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协会的领导下,积极引导行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业化、装配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发挥力量。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主要工作:

1.继续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行业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的进程

继续完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软课题的结题工作;联合开展钢结构住宅产业联盟活动;持续跟进“绿色建筑评定标准”的修编工作,和“工业化建筑评定标准”的制定工作(协会已被选为这两个标准的参编单位)。

2.完善、规范行业资质、标准

完成“金属屋、墙面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开展金属屋、墙面企业产业联盟活动,开展钢结构总承包资质的试点。

3.强化行业培训工作

行业培训按基、中、高三个层级进行;对基、中两个层级,要先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的培训,组织行业基础管理培训及技能培训,改善行业基础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短缺问题;高级培训开展诸如EMBA的高端培训、应企业和专家要求举办行业信息化管理论坛(BIM、物联网、可视化虚拟技术等)。

4.发挥好专家队伍作用

组织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扩大会议和专家会议,安排部署今年专家委员会工作计划;组织专家服务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广泛吸收中青年、中西部地域、科技研究应用前沿(如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体系、信息化应用等)的人才,加入专家团队;根据专家对行业的服务、行业发展的贡献情况,授予专家“资深”、“终身”等荣誉称号。

5.加强协会的基础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行业的统计工作,为会员企业的发展当好参谋;组织钢结构配套企业和产品的展示活动;组织2014―2016年度的定点企业的申报工作;做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评选章程》的修订工作,维护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这个协会、行业的品牌,入选的工程必须是社会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组织召开2013年度委员会主任工作会;吸纳增加新会员企业50家以上,要吸纳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

6.加强协会间的工作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加各地方协会活动,要将我们委员会主要活动计划发给各地方协会,同时收集各地方协会主要活动计划,增进相互的交流;会同港、澳、台协会与新加坡钢结构协会进行交流,探讨成立国际间钢结构产业联盟的可行性。

7.社会扶贫

认真按住建部的要求,发挥行业委员会带领企业和行业专家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对湖北团凤县的钢结构技术扶贫工作。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第7篇

总部设在浙江省乐清市的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是以输配电气为主业的民营企业。主要生产高压电器、低压电器、成套电器、仪器仪表、交通电器等产品,同时涉及金融业、地产业、贸易业、服务业,是一个同心多元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集团下属企业70多家,有700多家协作企业,在全国300多个城市设立了600多家销售公司,有员工10000余人。生产产品已达300多个系列3万多个规格,产口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业收入60多亿元,企业资产总额近30亿元。企业位居全国民营企业第5强。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1989年德力西成立工会,1997年组建集团工会,现温州地区有会员4000多人。德力西以职工代表大会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集团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工作机构,设立了同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并下设组织工作委员会、生活工作委员会、劳动保护工作委员会、宣传教育工作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委员会、工资集体协商委员会、女职工委员会及13个基层工会、一个女职工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工会主席职责、工会工作任务、工会集体领导制度、工会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工会档案管理制度等20多项工作制度;设立了工会专用帐户,配专职会计和出纳,按时足额上缴工会经费。形成较为健全的工会组织网络,工会也多次受到上级工会表彰,现已被推荐申报为

“省级模范职工之家”。

一、对创建职工之家的几点认识

“建家”是落实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职工则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只有依靠广大职工,才能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创造出财富。创建职工之家活动,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劳动关系,推进企业发展,如果忽视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企业则一事无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弘扬先进文化,为人民谋利益。创建职工之家,实施民主管理,就是实践、实现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理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创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有效方法。

“建家”是非公有制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建家就是建企业”,这是建设职工之家的指导思想。根本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在建设职工之家中,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也正是由于这种一致目的,使职工方和企业方找到了有机的结合点,找到了共同语言,劳资双方的关系得到和谐发展。随着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员工队伍的迅速扩大,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协调劳资关系,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规范企业行为,增强企业活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这些突出的问题急需解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企业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才能形成合力。德力西在实践中认识到,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鼓励职工发表意见,提合理化建议,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而要做到这些,工会必须开展创建职工之家活动,并建好这个家。

“建家”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需要。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强调,当前,在工会工作任务上,要在企业建立健全调整劳动关系的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职工和企业两个积极性。而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还能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共谋企业健康发展。

二、创建职工之家的方法和措施

德力西创建职工之家活动,以“五有”,即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有效益、有人心,“七上墙”,即工会工作任务上墙、工作职责上墙、组织网络上墙、工会活动上墙、年度计划总结上墙、工会文件上墙、先进人物上墙为基础;做到“四个规范”,即组织建设规范、工会制度规范、经费管理规范、档案管理规范为基础,从而全面推进“五个机制”建设,“五个机制”即职工维权机制、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和谐劳动关系机制、职工教育机制、职工和企业“双赢”机制。

德力西“建家”的主要方法与措施: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硬件建设。公司专门成立了“建设职工之家”活动领导小组,集团公司执行总裁担任组长,工会主席担任副组长,各子分公司工会负责人担任组员。工会会员可以定期向领导小组提出意见或要求。如2001年,为了加强“建家”工作,职工代表在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创建模范职工之家的方案》,并扩建了“职工活动室”等,增设健身房、图书室、室、台球室等。

建立职工董事制度,逐步形成领导民主制。德力西民主选举产生的四名职工董事,都是企业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骨干,他们既是从事本行业的专家,又见证了德力西的发展过程。同时,他们因工作关系,和基层保持着经常性接触,在广大员工中有广泛的活动空间。因此他们在董事、股东中陈述意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由于德力西明确了管理层和董事局的职责,职工董事可以具体负责企业的日常运营,对关键领域的经营管理进行经常性监督,发挥直接沟通作用。

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2000年4月,德力西德制定了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2000年5月董事局与工会通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关于完善工资制度的方案》,并于2000年7月10日正式启用这一方案。2001年11月3日,第三次职代会还就职工关心的工作时间、节假日加班、劳保福利、劳动保险等问题制定了多种办法,并多次修改、补充,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此后,职工代表召开了两次讨论会,形成了《工资集体协商意向书》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保证使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每年提高15%。实施全员参保方案,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2001年10月,董事局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决定对德力西集团符合法定参保条件的所有员工实行保险。2001年11月,公司出台了(德力西职工全员参加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并按照“先核心(即全资、控股公司)、后松散(即参股、协作企业),稳步推行”的原则扎实推进保险工作。截止目前,德力西已为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人身保险、生育保险、财产保险,并按月发放医疗补贴。工会还专门成立了“职工互助互济基金会”,为员工做好再保险。

强化民主管理意识,形成民主管理合力。德力西集团实现职工民主管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职代会。1998年11月,德力西正式实施职代会制度,凡属涉及到职工经济权利和民利的重大问题,重大改革,都提交职代会讨论。2001年11月,德力西集团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来自集团四个区选举出的128名代表充分利用职代会这一载体,全面落实五项职权:一是知情权,代表们讨论通过了董事局《关于德力西“十五”规划的报告》;二是平等协商权,代表们审议通过了《工会资集体协商工作方案》;三是审议决定权,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全员参保方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案》等方案;四是评议监督权,各公司主管领导在职代会上作述职报告,接受职工代表评议和监督;五是推荐选举权,会上选举产生了十名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代表,并推荐四名职工担任集团公司董事,这一建议被董事局采纳,2002年1月四位职工董事正式上任。会后,工会还收到近百份职工代表提案,这使德力西民主管理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同时,在党委的领导下,还开展了企务公开工作。把企业的重要事项和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向职工公布,明确具体办事机构和相关部门职责,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实施,职工参与,职代会评议,部门各司其职”的企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强化教育职能,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工会根据企业青年多、外来职工多、女职工多的特点,组建了外来务工青年学校和浙江省第一家女职工学校,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员工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截至2002年7月底,已有3000多人次参加了113课时的女职工保健知识培训、tqm全面质量管理培训、信息化管理培训、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烟法》培训,从而使女职工增强了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意识,提高了政策水平。工会还通过组建讲师团,开展“姐妹献爱心”、“创建文明家庭”、技术创新等教育活动,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员工们高兴地说:企业给予了我们最大的福利——教育,这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广泛发动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工会组织活动坚持小型为主、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了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组建了职工乒乓球队、篮球队、象棋队、模特队、工人艺术团和德力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每逢节假日,举办本企业大型活动或组织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企业的实力和形象。仅2002年1—10月,就举办过第三届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庆国庆职工集体婚典、“我为德力西发展进一言”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技能大比武和创建文明家庭等20多项重大职工活动。通过组织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广大员工都把“德力西”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三、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与意义

职工与企业双赢是德力西创建职工之家的出发点,自我们成立工会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以来,在协调劳资关系,推进企业改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达到了职工和企业共发展的目的。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建家”,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开展技术革新,技能竞赛,qc攻关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也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省质量管理奖和国家技术进步奖,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协调了劳资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文明环境

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全员劳动合同,全员参保等工作,有效解决了劳资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和谐了劳动关系,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又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劳资双方团结和睦,没有发生一起劳动纠纷,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向上、健康的文明环境。企业也因此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三)树立了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职工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人本观念,事业追求,价值取向等高度的认同感,是企业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而要达到这种高度,寓不开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德力西创业初期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现正在向价值最大化转变,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崇高境界和社会责任感。德力西在不断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据初步统计,1998年以来,德力西先后通过光彩事业,扶贫济困,希望工程,教育事业,劳模协会,慈善机构等,捐资了2000多万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创造了驰名商标,提升了企业形象

德力西商标,1999年被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0年初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商标,2001年又被评为美中著名品牌。这些荣誉,不仅是企业主的努力,更舌职工共同心血的结晶。由于德力西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企业先后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全国机械工业管理示范企业、农业部最高利税总额企业、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出口基地等,企业形象得到了有效提

升。

四、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几点启示

(一)“与时俱进”,为创建职工之家工作的不断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江总书记说,要“与时俱进”,这也完全适合创建职工之家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建家”,是一个新生事物,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理论指导工作滞后。如德力西集团整体兼并国有企业杭州西子集团,原国有企业的职工身份变为私营企业的职工,产权置换和身份转换后,“建家”工作如何适应经济关系的

变化和劳动关系的调整,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我们不能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用动态的辩证的思想去处理、协调和沟通。

(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适用于非公企业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职代会是在总结和吸收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实践,是最为广大职工群众了解和欢迎的一种民主管理形式,具有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相结合的特点,容易为企业和职工所接受;确立职代会为基本形式,容易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相衔接,现有法律规定了非公企业中的工资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职工董、监事产生都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已经为在非公企业中建立职代会奠定了法律基础;而许多立志于发展中华民族工业的非公企业经营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接受职代会制度作为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确立职代会制度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职工民主管理形式的存在,多种民主管理形式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然,非公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等,不同于国有、集体企业,职代会中的职权、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也应不拘泥于国有、集团企业职代会模式,而是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紧密结合非公企业的实际,用创新精神,给职代会制度的“运行轨道”以科学、适当的调整,使职代会这个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在非公企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是非公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

企业家协会工作总结第8篇

自担任普及部副部长以来,他一直负责全省企业科协的工作,特别是2011年全省科协系统广泛开展“科普强企计划”活动以来,结合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积极组织、指导全省企业科协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以下简称“讲、比”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科协领导、企业科技工作者一致好评,被誉为企业科协“讲、比”活动的“践行者”和“贴心人”。这些工作,使他为山西省科协赢得了2011~2012年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

一、抓基础建设与稳固,不断扩大“讲、比”活动的覆盖面

“讲、比”活动开展,基层组织是关键。企业科协作为最基层科协组织,能否将“讲、比”活动做大做强,广泛深入到企业、深入到企业科技工作者之中,企业科协作用不可小视。郑志忠作为全省“讲、比”活动组织者和策划者,深知做强做大企业科协,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作用,是确保“讲、比”活动保质保量、有效开展的关键和重要保证。为此,他确定了狠抓企业科协组建,把“讲、比”活动融入企业科协组建工作之中的工作思路,既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又增强了“讲、比”活动的覆盖面。

二、完善规章制度,为“讲、比”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讲、比”活动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是活动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郑志忠在组织实施“讲、比”活动中,不断总结活动经验,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适应社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制度,形成一套适应山西企业科协发展需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的有效机制。

2006年,省科协会同省经委、省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加强企业科协工作促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意见》;2007年4月,省科协会同省经委、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制定了《山西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表彰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讲、比”竞赛活动的管理机制和“讲、比”竞赛活动的激励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讲、比”活动的开展。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讲、比”竞赛活动,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在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德贵的领导和主持下,坚持每两年进行一次总结表彰。2012年联合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等六个单位,对全省“讲、比”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34名先进集体、42名先进个人、18名优秀组织单位、37名优秀组织者进行了表彰奖励。根据《山西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表彰奖励办法》第十六条,特别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可按程序申报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功表彰的规定,对“讲、比”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的10个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报送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进行记功表彰。各市和广大企业依据《山西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表彰奖励办法》,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三、树立服务企业意识,深入基层,开展院士、专家进企业科技服务活动

郑志忠亲自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各地市企业调研摸底,与企业领导交换意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在全省开展院士、专家进企业科技服务活动,设立“企业—科协—专家”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工作站,在有条件的地方成立“院士、专家企业服务中心”,形成组织协调、活动开展的长效互动机制,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了把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他还组织召开了“院士、专家技术服务筹备工作会议”。

目前,山西省院士、专家技术服务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截至2012年9月统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8项,学术报告12项,经过初选,最后确定5个企业的26项技术需求、5个企业的学术报告需求。《节能减排与企业科技创新论坛》正在积极的筹备之中。

四、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科学素质为切入点,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