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2 13:14:50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第1篇

让百姓不要乱想做人的高境界,不要乱想高尚的道德,不去绞尽脑汁获取利益,然后就天下太平、万事和谐了。老子此言,和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异曲同工。

大凡吃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粮的中国人,多数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该指示把当时的卫生部称作“城市卫生部、城市老爷卫生部”,批评卫生部只为占全国人口15%的城市人服务,而且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伟人大手一挥,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就此写就了中国当代农村“赤脚医生”时代的新篇章。

今天的思想界学术界人士,不管对当年“六二六指示”的精神有何种阐释,都无法否认“六二六指示”后我国在农村推行赤脚医生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的缺医少药问题。

与医疗资源类似,文献资源服务体系自古至今也一直在为占人口比例较小的城市和乡村知识分子服务。建国后就认识到当时的中国“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因此在50年代“”时,曾经在农村地区建设了大量农村图书室,但终因物质条件太差又过于急于求成,只是昙花一现。

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出台一项项政策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虽然先后有各种各样的如“万里边疆文化长廊计划”“文化下乡”“知识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等活动项目,强调发展县以下乡镇农村图书馆(室)和文化站,但直到今天,却是只见开花少见结果。其结果是广大农村占总人口9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不具有使用图书馆的条件,直到2000年,仍然是“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室)的设施建设、网点分布、服务能力比较落后,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仍较为贫乏”(《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强了对落后地区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在《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2005年11月7日两办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中都表明国家将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浙江嘉兴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已经覆盖到村,让百万农民在家门口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三区”;人才支持思考;公共图书馆

1 《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的背景

为了提升“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简称)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将实施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其中一项就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工作。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文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文化工作者O睢钡哪勘耆挝袷谴2013年到2020年,每年选派1.9万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为“三区”培养1500名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通过选派和培养工作,加快“三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三区”文化工作者素质,为促进“三区”化发展、提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持。

实施“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三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人才支持工作是一个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一名“三区”文化工作者,笔者以昭通市公共图书馆为例,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期促进“三区”公共图书馆人才支持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昭通市公共图书馆“三区”支援情况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昭通市辖1区、10县、144个乡镇(办事处)、1325个行政村(社区),境内居住着汉、回、彝、苗等26个民族,人口近600万。昭通经济发展滞后,是部级贫困地区。长期以来,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文化活动供给十分贫乏这三大难题,始终成为制约昭通市文化工作向前发展的一大瓶颈。昭通市除水富县外,昭阳、鲁甸、巧家、镇雄、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绥江等10个部级贫困县,全部纳入国家“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专项工作实施范围。自2013年起至2016年,昭通市累计选派565名(省、市、县公共图书馆选派了139人才参与服务,占总人数24.60%)文化辅导员、文化指导员、文化志愿者到基层开展文化指导服务,选送44名(基层图书馆共选派了8人次参加培养,占总人数的18.18%)优秀基层文化工作者到昆明参加了省级培养锻炼。选派支持的重点是基层乡(镇)文化站、行政村,部分兼顾县级文化单位,昭通市、县图书馆按照“三区”基层的需要,每年选派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三区”进行文化服务,深入基层担任文化指导员。

3 图书馆“三区”选派人员工作任务

3.1 昭通市公共图书馆“三区”选派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调研“三区”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状况,培训基层“两馆一站”人员,帮助开展乡村文化建设规划,辅导基层开展读书活动,推广基层文化建设的“云南经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调研基层文化状况,帮助建立基层文化建设规划。昭通市县图书馆选派人员深入到“三区”基层文化单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了解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状况,摸清基层文化发展的困难与机遇,掌握当地群众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意愿,找准阻碍基层文化发展的桎梏,并深入到群众中倾听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的建议,形成具有可供参考的调研报告,在近四年选派工作中,昭通市共形成促进图书馆发展调研报报100余篇。同时,在熟知基层文化的基础上,和当地文化工作者一起,建立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并积极向当地政府、上级部门协调、争取资金,以推动基层文化场馆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更新。

3.2 引导、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

“三区”选派工作者带着服务城市群众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深入到基层群众中进行文化服务,旨在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城乡的文化均等。“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群众的情况及读者的需求开展服务,和当地文化工作者一道,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现实哲学,虚心地向他们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和方法,在实践的文化服务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群众、把工作方法和经验“传染”给当地文化工作者,不经意间培训了当地的文化工作人员。

3.3 举办专题培训班,创新培训方式

首先,昭通市图书馆“三区”人才支持工作的目标主要是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为切入点 ,带动基层图书馆文献采购、编目、读者服务等基础业务工作向自动化数字化发展,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机器自动化的转变。围绕自动化建设这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图书馆基础业务培训,为各基层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每年针对图书馆核心业务知识点举办了系列专题培训班。目前已面向10个“三区”县举办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系统维护、图书馆采编业务自动化管理、图书馆读者活动策划与信息服务、图书馆网页制作、新闻采访写作与摄影技巧等多个“三区”专项培训班。培训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一是加强内训队伍的培训,对图书馆参与“三区”人才支持工作的业务骨干强化了的业务能力与授课能力的训练,在强化师资知识储备结构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便在教学指导中能够独当一面;二是组织受援基层图书馆业务人员进行集中专题培训,所有课程设置都是结合实际业务需要,紧扣核心知识点。培训对象覆盖面广,涵盖了昭通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每期培训时间历时较长,最短不少于7天,确保学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熟练掌握有关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培训时,除了通过 PPT开展知识讲授、案例说明和互动问答外,还增加了上机实践操作课程,并根据分片原则指派多名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确保学员能够真正掌握。

3.4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是以图书为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是少儿的绘本阅读,也可以是以书会友;可以是农村科技知识的讲座,也可以是书画摄影展览;可以融入载歌载舞的文艺表演,也可以融入民族民间的祭祀活动。读书活动是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乡村农家书屋(农村图书室)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吸引群众使用文化设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而展开的一项特色服务。“三区”选派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文化指导员深入基层,将省、市、县(区)图书馆具有一定特色的读书活动带到基层农村,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活动,邀请理论宣讲员、农技专家、致富能人等举办讲座,让当地百姓明白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开阔生产思路、增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抓住传统节日、农闲时节等,开展知识竞赛、读书征文、心理辅导等活动和各类才艺大比拼,营造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农民书画、摄影作品、农家农具等展览,增强基层农民的文化自信;积极开展计算机培训,使农民朋友学会使用电脑,让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通过网络视频经常与远在他乡打工的亲人“见见面”、聊聊天,增进相互理解,巩固家庭的凝聚力;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吸收放假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成为“图书管理员”,让“大朋友带小娃子、小朋友管大读者”,特别是在暑假里积极吸引留守儿童走进图书室,让他们远离河流、水坝等,把图书室、文化站营造成少年儿童的文化“绿洲”、假期里的文化“乐园”;整合“三下乡”等活动的资源优势,进行农村政策解答、农业技术问诊、艺术团体演出、心理健康咨询、医疗专家义诊等,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对阅读的喜爱和对基层图书室的认可,活跃基层群众的阅读氛围。

3.5 盘活农家书屋

图书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部分;图书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实现图书服务均等化,重点在基层;而基层实现图书服务均等化,重点在农村。昭通市“三区”农村土地广袤,人数众多,然而却是图书服务最为薄弱的地方。农家书屋(村级图书室)在山区农村的出现,犹如“星星之火”,2011年底就在全市的1277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并逐步向自然村推进。“三区”选派馆员要高度重视农家书屋作为山区农村进行图书等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积极引导基层文化工作者深刻意识到农家书屋是乡(镇)文化站的“节点”,充分发挥文化站在乡(镇)范围内这个“总”的功能,除了时效性极强的报纸和期刊由农家书屋自己订购外,将全乡(镇)所有农家书屋和文化站的购书经费集中起来,按照群众的意愿和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集中采购,然后将图书分批地在文化站与农家书屋、农家书屋与农家书屋之间进行定期流转交换,使图书在图书室、农家书屋之间流动起来,将“死”书盘“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图书陈旧、更新缓慢”、图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以有限的经费,让老百姓“月月有新书、天天有书看”,增大了图书这个文化产品的供给,吸引更多的群众飨食“新书”,活跃农家书屋,进一步发挥其在山区农村文化服务的主阵地。

3.6 活跃“农文网校”

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简称“农文网校”)是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作为教材,利用l、村文化站(室)的活动场地作为课堂,文化站(室)的管理人员作为辅导员,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备、人员、信息等资源而建立的。“农文网校”是共享工程在云南发展、创新的产物,从文化的层面解决“三农”问题:“文化乐民”搞好群众娱乐活动,“文化育民”抓好农民知识培训,“文化富民”推进农业产品、农村文化产品开发,是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云南经验”。截止至2016年8月,昭通市共有792个行政村建立了共享工程阅读点。在阅读点的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农文网校”的功能,创新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的运行方式,增强农村文化设施服务群众的能力。“三区”选派馆员深入基层,一方面是继续推进基层农村共享工程阅读点的覆盖、完善阅读点的“农文网校”功能。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这次“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活动中文化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同行深入基层的大好机会,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协调文化辅导员负责“农文网校”的培训工作,为农民群众开设一个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手段先进、教学灵活的课堂;充分利用文化志愿者深入群众、走近群众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向农民群众宣传“农文网校”,做好学员联系,进行“农文网校”日常事务的管理。以殷实的课程、深入的宣传,吸引更多农民群众走进课堂,活跃“农文网校”的气氛,将培训逐步进入常态化。

4 图书馆“三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少 ,参训人员重复、固定,长期集中培训容易使人产生疲惫心理,而且长期离岗也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由于各县区图书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偏大,进入图书管理的网络时代,在教学和辅导过程中容易出现听不懂、不理解的情况;三是常规培训较多 ,培训铺导的面太广,难免会出现 “全而不精”的现象 ,很难重点打造出“有亮点”的基层公共图书馆 。

5 健全机制,合理制定“三 区”人才支持 工作计划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34-02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个关键阶段,应大力开展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均等化。通过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获取文化知识的基本权益,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出延伸服务,广大新时代的农民群众更需要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主义来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因此,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可大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现状

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更是我国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基地。宁夏固原市共有5个县,一个区(原州区),公共图书馆6个,其中固原市原州区仅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该区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室)服务网终仍然是较薄弱的一环,建立了各乡镇文化站8个,图书室设立6个流动网点,但其中建设面积都低于国家农村流动图书室的标准,图书馆设立也陈旧、藏书量小,还不及个人藏书量,仅靠公共图书馆和政府部门以及各界人士捐助撑门面。由于图书馆设立陈旧,都是无人问津的旧书,加上藏书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广大村民及孩子的需要。同时管理制度不合理,有些乡镇文化站和村图书室常年关闭,很少有读者进去,只是在政府上级部门检查时才开一次门,如此图书室的设立成了摆设。

虽然在近几年里,在各级文化部门和工作人员努力工作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外地较大城市的农村图书馆相比,该区农村图书室的建设依然不足,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费不足、藏书量小、服务能力低下、信息闭塞、城乡文化差距较大等,这些都影响到农村图书馆的实际作用和发展,农村图书馆管理建设有待普及。

二、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公共事业机构,并且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体现自身价值,不仅仅限于本区读者和本馆工作人员及服务,是当下时代赋予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

2.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小康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科学发展观,可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精神文化的不同追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对农村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来做,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主义,将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达到社会文化补充功能的目的。

3.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图书馆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蕴涵了丰富的知识,涵盖了各行各业的知识,不但可以充实公众的知识范围,更可以丰富公众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较大帮助,并且可以让农民充分了解甚至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农民通过图书馆这个介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尽快融入社会主流文化,逐步缩小城乡文化之间的差距;帮助农民摆脱落后的农村文化价值观,在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同时仍保留着勤劳纯朴的农村文化,使他们很好地融合到一起,最终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发展。

三、延伸图书馆服务农村建设的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既是一项伟大光荣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来源于农民经过努力树立起来的开放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信息储存量大是图书馆的突出特点,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工作作出贡献,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引农民掌握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抵制迷信,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的方面很多,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塑造农村新风貌,领导在工作时的决策中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图书馆作为领导与农民的桥梁,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收集、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方方面面的信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

3.为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固原市图书馆距周边农村很近,几乎是在各乡镇的包围之中,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很有必要,也很便利。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科技农业信息以及城市用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就业信息,为加快农民致富全方位的服务。

4.制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训计划

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图书馆在此方面可提供培训场所,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优势和特长,在充分考虑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农民培训计划,帮助农民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教育。

四、延伸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1.协调农村服务网络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也有新的要求,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这就需要联合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以及农业技术部门机构服务联盟,建立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特点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固原市以与原州区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已设立了多个乡镇文化站流动图书室和重点村图书室流动网点,但有些乡镇文化站的图书馆还远远不够,也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要。目前为止,一部分已经通过实验阶段的流动图书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农民提供了获取科技知识渠道,并提升了农民整体素质。此外,在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储备和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农村经济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信息会

通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信息会的方式达到有效推广各类农村实用技术的目的,信息的需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以及当地乡、镇。要想做好实用技术信息会,就必须充分做好文献资料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加工和开发,向农民发放时要采取贴近实际、简明易懂的形式进行宣传,其中包括专家现场技术应用,播放科普声像专题片,指导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普挂图的展示等等。利用这种宣传形式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的科普意识。

3.横向联合

从农村服务网络自身来看,公共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优势,“服务人员熟悉了解农民需求变化,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但公共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服务素质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公共图书馆应扩大自身网络的外延,在现行组织结构上,横向要与农业研究所、各类报所、科委科协等协作,纵向可与各县公共图书馆相通,共同为农村经济服务,主要为农民提供有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固原市原州区农村流动图书馆在网络技术信息、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服务还很不健全,需要政府部门、科委、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展这些独具特色的活动,全面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4.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

目前,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对获取知识信息的愿望很强烈。一项技术、一条信息使一方农民脱离贫困最终致富的事例并不少见。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集中地,可通过基层图书馆深入农村,了解农民需要文化,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提供针对性科技服务。

5.促进农家书屋的发展

农家书屋是直接的服务于农民的场所。要对已设立的乡、镇、村、图书流动的图书室网点建立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培训农村管理人员,实行专人专管,对图书定期更新;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对村小学生服务,设立少儿读者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固原市原州区图书馆可以现存利用率不高,但却是农民喜闻乐见、共用的图书资料,配送给农村图书室。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读者看书难、基层图书馆购书难的问题。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本地区图书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发挥辐射作用。

6.编印农村科技专项资料,为农民代查科技服务课题

计算机网络对于比较偏远经济条件又差的农村来说有些陌生而遥远,所以那里的农民了解新闻和知识的途径多为编印的资料。而图书馆正是以编印资料为主的知识储存库,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图书资料,有针对性的编印一些农民需要的科技致富资料,并以多种活动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譬如:通过信息、送书下乡等方式建立起图书馆和农民长期的联系。帮助农民扶持农民搞好农业生产,满足农民对科技信息的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图书馆也应该不断更新服务,开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图书文化建设工作,并不断创新进取,大力发展新农村图书馆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出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第4篇

叩江自治县买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对土鸡养殖、食用菌生产等的扶持力度。图为木黄镇盘龙村农民正在采摘食用菌。

经济发展了,但农民收入增幅不大,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不明显。如何,足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成为印江自冶县重大的民生课题。

40个村试点探路

春节刚过,杉树乡联营村的冉光彬就再也坐不住了,组织劳力到梨园忙了起来。1000多只土鸡收入1万余元,30多亩梨园收入超过4万元,2011年6万余元的收入令他很高兴,“2012年继续在梨园发展土鸡养殖。”

2010年,联营村成为首批40个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村之一,获得2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回想当时的情景,村支书胡德文既感幸运,又感到责任重大。县委、县政府要求试点村将资金用于发展蔬菜、土鸡等短、平、快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确保增速高于全县城镇人均收入。他带着村民到重庆市秀山自治县考察,引进土鸡养殖项目,按政策每只鸡苗补助2元,第一年全村出栏土鸡上万只,产值达近20万元。

县委、县政府将增收致富行动计划与“四帮四促”等活动联系起来,明确县直部门联系相应的增收致富试点村,帮助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及技术等问题。得到县直部门的帮扶,试点村的种养事业红红火火。40个试点村基本形成了“户有经营项目、村有主导产业、区域有连片规模”的格局,人均增收600元。

冉光彬说,增收致富行动计划使他告别了长期在外打工的生活,从一个农民工变成创业者,走上了发展产业持续致富的道路。

100个村推广铺开

在总结2010年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印江自治县把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扩大到100个村,每村20万元扶持资金中的10万元用于发展土鸡产业,对购买鸡苗的群众给予补贴。

印江农村随处可见在微风细雨中群众栽茶、管茶、开挖核桃窝的情景,延续上一年的耕耘,开启新年的希望……

采取“集中孵化、集中育雏、集中防疫、分户饲养”模式,2011年,全县规划建设2个种鸡场、5个孵化场和11个育雏场,发展土鸡养殖户2.12万户,推广良种鸡399.2万只,建成标准化示范鸡场9个。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申请了“黔芙蓉”土鸡商标,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先后与重庆鲁渝禽业发展公司、湖南洪江禽业公司、上海华联超市铜仁连锁店等建立了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等产销协议。2011年,全县实现“乌骨鸡”出栏土鸡514.35万只,产值超过亿元。

与此同时,该县整合资金1.4亿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了近4万亩辣椒、1300亩食用菌等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01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3692元,人均增收666元,比上年增长22%;100个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村人均增收800元,增幅最大村人均增收达1798元。

374个村全覆盖

“试”出经验,“试”出效益。2012年,印江自治县将筹集资金5480万元,将尚未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的274个村(居)纳入实施范围,确保374个村(居)实现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全覆盖。

该县将增收致富行动计划与“整县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以被纳入武陵山集中扶贫开发为契机,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手段,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4元以上,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5650元,增长20%。

在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的带动下,印江自治县将在东线乡镇重点发展茶叶、干果、食用菌等产业;在南线乡镇重点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产业;在西线乡镇发展竹子、生态茶叶、水果等产业;在北线乡镇重点发展辣椒、中药材等产业。(作者单位:印江自治县新闻中心责任编辑/张天明)

当代贵州黔风书刊策划工作室隶属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旗下的当代贵州先锋广告策划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刊、图书、画册、内刊内容策划、文稿编撰、视觉设计工作,拥有一支专业的采编团队,一流的视觉设计队伍。工作室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引领的文化传播理念,为客户提供具有高端文化品位,独到内容创意,时尚视觉享受的文化产品。

工作室主要创作人员具有多年的传媒经验,以当代贵州杂志社的人才、环境、网络、媒介、图片等资源为支撑,有效整合省内外专业技术资源,潜心于文化产品的策划、创意、制作,为省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一流的服务。

最近几年,工作室承制了贵州省外宣画册、贵州省央企招商画册、贵州省港澳招商画册,民营企业支持贵州发展大会画册、贵州省参加上海世博会珍藏画册、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宣传报道画册、全省科技大会画册、全国金融行业助推贵州发展座谈会画册等高端作品:策划了上海世博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酒博会、第九届民族运动会等系列专刊:编撰了《民情日记》、《科学应对雨雪凝冻气象灾害》、《理想家园在哪儿――一个村庄与世界的对话》(中英文)、《一张派给世界的原生态文化名片一贵州黔东南的世博之旅》(中英文)等系列图书,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不少作品获得了中央领导、省领导的好评。

印江自治县从2010年开始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2011年试点村人均增收800元,增幅最大村人均增收达1798元。2012年,将实现374个行政村全覆盖,使农民持续增收。

叩江自治县买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对土鸡养殖、食用菌生产等的扶持力度。图为木黄镇盘龙村农民正在采摘食用菌。

经济发展了,但农民收入增幅不大,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不明显。如何,足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成为印江自冶县重大的民生课题。

40个村试点探路

春节刚过,杉树乡联营村的冉光彬就再也坐不住了,组织劳力到梨园忙了起来。1000多只土鸡收入1万余元,30多亩梨园收入超过4万元,2011年6万余元的收入令他很高兴,“2012年继续在梨园发展土鸡养殖。”

2010年,联营村成为首批40个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村之一,获得2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回想当时的情景,村支书胡德文既感幸运,又感到责任重大。县委、县政府要求试点村将资金用于发展蔬菜、土鸡等短、平、快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确保增速高于全县城镇人均收入。他带着村民到重庆市秀山自治县考察,引进土鸡养殖项目,按政策每只鸡苗补助2元,第一年全村出栏土鸡上万只,产值达近20万元。

县委、县政府将增收致富行动计划与“四帮四促”等活动联系起来,

明确县直部门联系相应的增收致富试点村,帮助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及技术等问题。得到县直部门的帮扶,试点村的种养事业红红火火。40个试点村基本形成了“户有经营项目、村有主导产业、区域有连片规模”的格局,人均增收600元。

冉光彬说,增收致富行动计划使他告别了长期在外打工的生活,从一个农民工变成创业者,走上了发展产业持续致富的道路。

100个村推广铺开

在总结2010年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印江自治县把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扩大到100个村,每村20万元扶持资金中的10万元用于发展土鸡产业,对购买鸡苗的群众给予补贴。

印江农村随处可见在微风细雨中群众栽茶、管茶、开挖核桃窝的情景,延续上一年的耕耘,开启新年的希望……

采取“集中孵化、集中育雏、集中防疫、分户饲养”模式,2011年,全县规划建设2个种鸡场、5个孵化场和11个育雏场,发展土鸡养殖户2.12万户,推广良种鸡399.2万只,建成标准化示范鸡场9个。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申请了“黔芙蓉”土鸡商标,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先后与重庆鲁渝禽业发展公司、湖南洪江禽业公司、上海华联超市铜仁连锁店等建立了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等产销协议。2011年,全县实现“乌骨鸡”出栏土鸡514.35万只,产值超过亿元。

与此同时,该县整合资金1.4亿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了近4万亩辣椒、1300亩食用菌等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01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3692元,人均增收666元,比上年增长22%;100个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村人均增收800元,增幅最大村人均增收达1798元。

374个村全覆盖

“试”出经验,“试”出效益。2012年,印江自治县将筹集资金5480万元,将尚未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的274个村(居)纳入实施范围,确保374个村(居)实现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全覆盖。

该县将增收致富行动计划与“整县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以被纳入武陵山集中扶贫开发为契机,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手段,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4元以上,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5650元,增长20%。

在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的带动下,印江自治县将在东线乡镇重点发展茶叶、干果、食用菌等产业;在南线乡镇重点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产业;在西线乡镇发展竹子、生态茶叶、水果等产业;在北线乡镇重点发展辣椒、中药材等产业。(作者单位:印江自治县新闻中心责任编辑/张天明)

当代贵州黔风书刊策划工作室隶属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旗下的当代贵州先锋广告策划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刊、图书、画册、内刊内容策划、文稿编撰、视觉设计工作,拥有一支专业的采编团队,一流的视觉设计队伍。工作室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引领的文化传播理念,为客户提供具有高端文化品位,独到内容创意,时尚视觉享受的文化产品。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第5篇

一、本区行政区域(不含已撤村建居及多层公寓建设区域)内的农村村民建房管理适用本办法。

二、农村村民建房必须符合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村镇建设规划。提倡统建、联建和建造公寓式住宅,控制独立式住宅。

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和利用山体切坡建房,确实无法避让的,应治理达到安全要求后方可建造。

三、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每户宅基地面积标准如下:6人以上户不超过125平方米;4至5人户不超过110平方米;3人以下户不超过75平方米。

农村村民建房建筑层数应严格控制在三层以内,平屋顶总建筑高度不得大于10米,坡屋顶总建筑高度不得大于13米。确需设底层架空层的,层高不得大于2.2米。

四、农村村民建造住房,应先经户口所在地村民小组讨论同意,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同意后,按规定上报审批。

农村村民建造住宅使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镇乡、街道按户逐宗审批,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农村村民建造住宅使用农用地的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批准手续后,由区人民政府按户逐宗审批。

五、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建房:

1、常住人口中已领取结婚证书,确需分户建房的;

2、现有宅基地面积尚未达到本办法规定限额标准需扩建的;

3、现有房屋需要改建的;

4、因国家、集体建设或规划需要迁建的;

5、灾毁住房需要重建的;

6、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建房申请不予批准:

(一)出租、出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及其地上建筑物,或者将住宅改作他用,再申请宅基地的;

(二)以所有家庭成员作为一户申请宅基地并被批准后,不具备分户条件或不合理分户的;

(三)现居住房屋建成不足十五年,又不属危房,要求易地拆建的;

(四)身边有子女的老人单独申请宅基地的;

(五)违法违章建房未处理结案的;

(六)其他不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的。

七、经批准回乡落户的职工、军人和其他人员申请建房的,应当持原所在单位或者原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出具的无住房证明材料,并经户口所在地村民小组及村民委员会同意后,方可申请建房。

经批准回乡定居的华侨、台湾和港澳同胞、外籍华人申请建房的,应经户口所在地村民小组及村民委员会同意后,方可申请建房。

八、城镇居民的配偶是农村户口且本人长期与其一起居住,又没有享受房改政策的,经其所在单位证明并核实,可在其配偶申请建房时计入建房人口。

现役军人(不含军官)、在校大中专学生、服刑人员家属申请建房的,提供有效证明后,上述人员可以按本村常住户口计算。

经批准回乡落户的职工、军人和其他人员以及经批准回乡定居的华侨、台湾和港澳同胞、外籍华人申请建房的,其宅基地面积按第三条标准参照执行。

独生子女按二人计算。

九、农村村民申请建房报批程序。

农村私人建房应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报批手续,严格执行“一书一证”或“一书二证”制度以及用地审批手续。其具体报批程序:

1、办理《浙江省农(居)建房申请表》。

由村民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在本村民小组内公告7天无异议的,报所在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并填写《浙江省农(居)建房申请表》。

2、办理《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经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进行实地踏勘和核实同意后,城镇规划区外的,村民持《浙江省农(居)建房申请表》、平面布置图,到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办理《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并报区建设局规划处和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备案;城镇规划区内的,由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初审,报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签署意见后,由区建设局规划处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1)由村民委员会填写《私人住宅用地呈报表》,经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后,与《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并报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建造住宅使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镇乡、街道按户逐宗审批,报当地国土资源管理所备案。使用农用地的,由国土资源管理所进行实地踏勘(可与建设规划选址同时进行)和审核上报。

(3)农村村民宅基地经批准后,由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通知村民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将批准结果进行公布。

(4)《私人住宅用地呈报表》自批准之日起二年内有效,逾期自行作废。

4、办理《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村民持《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批准的《私人住宅用地呈报表》、平面布置图、设计施工图等资料到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办理《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村民建房工程审批由区建设局委托各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办理,核发《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报区建设局规划处和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备案;城镇规划区内的建房工程审批由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初审,报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签署意见后,由区建设局规划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农村村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使用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规费缴纳标准为:耕地占用税每平方米4.5元,耕地开垦费每平方米14元。使用土地整理折抵指标额度的,规费缴纳标准为:耕地占用税每平方米4.5元,镇乡、街道无折抵指标的,由区调剂折抵指标,折抵指标回收成本由区承担50%,镇乡、街道承担50%。

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对结合村庄改造整治实施的宅基地整理项目产生的复耕指标,优先给本镇乡、街道使用,不受年度计划限制。

十一、农村村民建设申请经批准后,实行放样、砌基和竣工验收“三到场”管理制度,“三到场”由所在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会同国土资源管理所及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

“三到场”时,施工现场必须出示合法批准的有关证件。

农村村民建房申请批准后,经镇乡、街道村镇建设办公室、国土资源管理所实地放样后,才能开工建设。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健全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农村村民建房中的各类违法行为。

十二、农村村民需要易地建造的,按“建新拆旧”原则应当先与所在村村民委员会签订近期退还原有宅基地的协议,并经所在镇乡、街道签证,待易地建造申请批准后协议有效。到期不退还的,按违法占地处理。分户建房原有房屋由于联建原因确实无法拆除的,必须承诺在联建房屋翻建时拆除,逾期不拆除的按违法占地处理。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第6篇

2020年度,王化镇综合文化站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契机,着力改善自身条件,全面提升文化实力,精心营造良好氛围,努力使全镇文化工作真正服务于广大群众,现将2020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文化工作

积极开展文化特色活动,以充分展示王化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王化民间特色文化为目的。2020年度我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8场次,其中在7至8月开展防溺水宣传文艺演出 4场,10月开展“庆国庆、迎中秋”文艺演出 4场,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全年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演出8场;全年开展各类培训活动9 场,开展讲座活动 11场,开展体育比赛3场次,开展农耕文化展览活动2场,服务人次约5766人。

二、体育工作

一是开展体育设施基础建设普查工作,全镇已建成各类文体广场28个。二是新建卢寨村5人制足球场1个、万沟村标准篮球1个、镇10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主题工程基本竣工,镇足球场正在施工中。三是新建王寨村元西、张集村高庄、大湖村宋庄、富陂村大陈文体广场4处。全镇体育健身广场、篮球场,体育面积37849平方,2020年新增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全民健身路径等,新增面积8082平方,总面积达到45931平方。新增学校光明小学、万沟小学、皮冲小学、王化小学、王化中学、花门楼小学等体育场地6处。

三、图书工作

王化镇综合文化站在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的指导下,加强对农家书屋的规范管理,每月对各村农家书屋卫生状况、书籍规范摆放、开放次数、图书借阅登记情况等进行考核,逐步使各村农家书屋发挥应有作用。镇文化站图书室坚持每天开放,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做到图书管理员不离岗,开放时间适当延长。2020年开展镇级读书推广活动5场次,参与人次306人;村级读书推广活动33场次,参与人次 1686人;镇文化站图书室1-11月份借阅人次册次累计1526人;8个村农家书屋1-11月份借阅人次册次累计7436人,总服务10954人次;2020年各村农家书屋新增图书2648册,全镇图书室总藏书量15569本。

2021年工作计划:

一是完成王化10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和镇足球场建设,二是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发挥其应有职能,四是组建新的文艺团队、加强对现有各类文艺团队的管理,多为群众奉献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 城乡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现状 意义 措施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和群体差异现象严重挑战教育公平,并势必影响进一步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因此,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

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管理体制下,市直中小学市管,镇中镇小镇管,村小村管。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集资成为筹措教育经费的主要渠道,在经费投入上形成倒金字塔,城区市直学校和城关镇所辖学校投入比镇中、镇小多,镇小比村小多。这使乡村学校办学的硬件设备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

2.师资配备不均衡。

发展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我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学历整体偏低的情况。由于农村教师福利偏低,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高校毕业生不想到农村教书,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骨干教师想方设法涌入城镇学校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致农村40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很小,教师队伍严重老化,第一学历达标者甚少,大多通过进修拿到大专学历。这与城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结构相差甚远。

3.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

农村大多数学校依然沿用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机构通过各种考试、竞赛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领导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组织开展工作,教师只注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的培养和树立较为漠视。这与城市中小学教育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潜能的开发有较大的差别,从而导致农村孩子在能力素质方面明显不足。

二、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教育是相关利益群体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地成为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应是国家提供的同时也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事业,其本质属性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现在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的状态,不仅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共同的教育需求,而且促使教育热点问题持续升温。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地、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地研究和探索,但就整体讲,素质教育还是任重道远,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的长期努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素质差距。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怎样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丰富人力资源,把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最直接又最重要的是依靠教育,而义务教育又是最重要的基本途径。

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一是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社会捐助及学校勤俭办学等途径筹集资金,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加固和重建工作。

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农村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按照“低成本、高有效、可持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配备多媒体教室。同时通过网络设施建设,与城市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相链接,将城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送到农村地区,有效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是加快乡镇中小学学校图书室建设。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与城市图书馆建立资源共享的关系,以充实图书的数量,提高图书的质量,解决学校没有图书室,或者藏书量不足、图书陈旧、藏书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四是加快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一是实施“五大计划”,建城乡一体教师培训体系。依托当地高校现有资源,进行师德师风建设计划,农村教师全员培训计划,艺术、体育、健康教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英语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研修等“五大计划”,对农村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

二是城乡校际结对帮扶,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城镇重点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牵手”,对口开展人员、资源、课堂、教研、科研全方位帮扶。

3.健全机制,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建立倾斜提高机制,即让在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工作的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城镇教师,以弥补农村教师交通、饮食、夜间工作(晚自习下班辅导、生管值班等)等方面的费用。

二是建立农村优秀教师补贴机制,即对农村优秀教师实行特殊性补贴制度,如优秀教师补贴、在农村学校服务年限10年以上教师津贴等,使人才得到相应待遇,安居乐业,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逆向流动的问题。

三是建立对农村学校师资培训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将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核定为工资总额的3%―5%,确保农村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学习。

四是完善城乡校际结对帮扶机制,即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流动制、名优教师巡回授课制、紧缺教师跨校走教制等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教师有序流动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导向机制和保障制度。

总之,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起点、人才强国的基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晓妹.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03.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第8篇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遵义市新闻出版系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009年是遵义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之年,也是顺利完成遵义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遵义市新闻出版局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着眼于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着眼于服务农业生产,着眼于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促进遵义市基层经济增长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在去年完成300个农家书屋的基础上,今年将完成40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主要采取四项工作措施:

一、以点带面,推进建设规划有序化

遵义市新闻出版局在2007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村民较为富裕的行政村进行试点建设,然后以此为典型逐步推开。通过示范带动,农家书屋创建工作朝有序化、规范化的态势发展。2007年,遵义市只有20家农家书屋,2008年就建成300家,2009年拟建成400家,并计划于2012年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实现“统一规划,分别实施,逐步推进,巩固提高”。

二、广泛发动,实现各级齐抓共管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部门单位齐抓共管。遵义市新闻出版局通过召开会议、走访部门、媒体宣传、举办活动等方式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讨论与交流心得,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使农家书屋惠民工程建设更加贴合农民群众的需求,让基层农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立足实际,实行建设模式多样化

一是将书屋建在村部。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场所建设农家书屋,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二是将书屋建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农村资源,实行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生产生活等“一条龙”综合服务,为农民提供便利。三是将书屋建在老年活动中心。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的师资、场所等资源,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农家书屋建设的多样化,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设施,整合了资源,又为农民群众借阅图书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