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中学论文

农村中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6:26

农村中学论文

农村中学论文第1篇

1.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是必须要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完成的。但是,由于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不规范、教育资金投入不够、仪器不全、药品不齐,从而致使许多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完成,导致实验开出率极低。

2.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班上的后进生较多,在物理实验课上,没有很好地听从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在实际操作时,就不知道如何做了,只能胡乱摆弄仪器,比如连接串并联电路,能看懂电路图,但是不知道如何利用导线、开关、电源、小灯泡等器材去连接符合要求的电路作为一名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材料,或者对实验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进,争取上好每一节物理实验课。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方法

1.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把“脑”“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状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

2.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利用趣味性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

3.实验器材的准备在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有一定的实验仪器,但在各类实验中,尚差一些,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验的需求,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完成好各类实验教学,这就得充分利用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尽可能地收集收齐各种实验材料,我在上新课前,先给学生开出一张实验器材清单,先让学生议一议,他们可以准备什么,并且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准备好,如果是学生无法自己准备的,则由教师自己准备。

4.自制教具进行创新如果要求用实验教学才能观测到的现象,学生没有做实验,凭空想象是不行的。在我们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由于教材的不断更新,实验的不断改进,老的仪器用不上了,新的还没有到,导致许多实验教学无法开展。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实验所需,把一些旧材料、旧设备进行改造,制作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具,从而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5.实验课前精心准备在实验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准备器材,还要备好学生,同时,还要把实验提前做几次,掌握好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一定要用70℃以上的热水,并在烧杯上加纸盖,否则可能一节课的时间都无法把水加热至沸腾,导致无法观察水的沸腾。通过预做实验,老师可以在实验课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讲解。

6.对学生完成的实验进行评价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

三结语

农村中学论文第2篇

笔者从乡中学校的教务处获得了一份关于全校学生留守情况的统计数据,全校注册学籍的学生共有216人,其中单亲留守儿童为118人,双亲留守儿童为43人,单亲留守儿童指的是孩子的父母一方在外常年打工,双亲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打工,将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的数字综合起来,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占到学生总人数的74.5%。此外,我也从教务处得到了一份关于全校学生独生子女情况的统计数据,全校注册学籍的学生共有216人,独生子女家庭为4人,非独生家庭为212人,而且在我同很多同学的接触中了解到,大多数家庭都有三个以上的孩子。这样造成的情况是,本来家里的孩子就多,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对孩子们的教育肯定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们良好的人格、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作用是学校教育所无法弥补的,父母常年不在孩子们身边极有可能使孩子们产生性格或心理上的缺陷。造成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只依靠在当地种地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家里的日常开销,我们前面也提到,整个乡没有一家企业,当地村民在当地没有打工的机会。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要依靠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作为我们师范院校来说,其实也是可以尽一些微薄之力的。留守儿童最缺的是父母和亲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内心非常的孤独和自卑,各地的师范院校有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老师和学生,这些师范院校可以和当地山村开展一种长期的留守儿童志愿心理疏导活动。大部分的孩子在暑假和寒假里都是在他们自己的家里度过,很多孩子的家里只有老人,我们师范院校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志愿者可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将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多开展一些活动,辅导他们做寒暑假的作业,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以及社会对他们的爱,这无疑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二、对乡中学学生父母文化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自编《关于某中学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对乡中学的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在我收回的18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39位同学父母(20.90%)的最高学历是小学,有131位同学父母(70.06%)的最高学历是初中,有15位同学父母(8.02%)的最高学历是高中或中专,没有一位同学父母的最高学历是大学专科及大学专科以上。教育部曾经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专项测量与分析,测量中国孩子的学业水平,并分析学生学业水平与父母学历高低的相关性,数据表明,父母的学历越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就越优秀。这也足以说明父母对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和辅导的重要性。一般认为,学历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和辅导孩子方面的能力会更强。而乡义务阶段教育阶段的孩子的父母的学历大多为小学和初中,父母自然对他们孩子学业水平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在各地的师范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展面向山区农村居民的成人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应该是教育孩子方面的,对山区农村地区的父母实施再教育也应该纳入到我们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中。党中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绝对不仅仅是中小学阶段才应该去做的工作,尤其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只有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来武装自己,才能让自己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很多山村的父母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因此山村的广大父母朋友应该本着为下一代人的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不断地充实自己,尤其要学习和教育孩子相关的知识。

三、对乡中学教师实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乡中学是我所支教的学校,全校注册学籍的学生共有216人,三个年级,六个班,教职工共有26人,一线教师18人。据调查,全校共有14位教师(77.80%)的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共有2位教师(11.10%)的年龄在31岁至40岁之间,没有一位老师的年龄在41岁至50岁之间,共有2位老师(11.10%)的年龄在51岁至60岁之间。根据以上我们对乡中学教师情况的了解,我们认为乡中学在师资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严重缺乏教学经验丰富并且安心本职工作的骨干教师

我们一般认为教龄越长,经验越丰富。从表2中能够看到,在乡中学的师资队伍中,年龄段在20至30岁的教师总人数占到了77.80%,而且这些老师的教龄大都为3至4年,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在与这些年轻老师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大多有不安于本职工作,大多有随时跳槽的心理准备。原因主要是当地落后的生活和交通条件。因为乡距离县城接近100公里,并且从壶关县到乡里基本全是山路,非常难走,车程大概是三小时,车费是20元,每天有两趟车。大多老师都不是本乡人,所以几乎所有老师都寄宿在学校。教师没有办公室,学校没有自来水,他们需要挑井水用。教师在食堂里基本值能只有土豆和白菜这两种蔬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我们师范院校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们的师范院校可以和贫困山区的教育部门合作,定向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培养一些老师。我们可以要求这些被培养的对象必须是当地生源,因为一般来说,从当地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学生更有可能长期在自己的家乡工作,这对当地师资队伍的稳定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我们的师范院校和贫困山区的教育部门合作来组织或招募本校以及社会上的一些心理辅导和文化艺术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可以定期为山村的一线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慰问演出等活动,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前面提到,乡中学教师的生活和交通条件特别差,尤其是年轻教师很难适应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除了有关部门应大力提高他们的生活和交通条件以外,我们也应该想办法做好这些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让这些教师认识到山村中学教师的圣神职责,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2.从教师对教学设备与教学实践结合使用的情况来看,两者的结合状况非常不理想

我们前面提到过,乡中学的大部分老师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老师,虽然他们也会经常会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他们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却显得十分肤浅。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在听各位老师讲课时发现,老师们用多媒体教学更多地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去朗读课件内容,而且据了解他们所使用的课件大多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教师基本不加修改就直接拿到课堂上去使用,课件的质量很难保证,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很难真正地去实现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优势,很难达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为解决山区农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师范院校可以和当地教育部门合作,经常选派一些大学教师到各个贫困的山村进行教学设备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与指导工作,这项工作不能只走形式,要把多媒体教学相关理论的传授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指导相结合起来,而且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就看到明显效果。

3.从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乡中学的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

农村中学论文第3篇

(一)课堂教学过于单一,训练方式呆板

农村初中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落后的一面,不仅缺乏可用资源,而且很多教师创造精神不够或者对于创新精神不能坚持,怕繁琐,仅仅针对教材完成任务式的教学,以文讲文,而对于学生的想象空间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开拓视野的机会。重点依然是针对难点进行讲,重点题型、热门题型反复练习,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形成语文学困生。

(二)教学过程没有整体观念,缺乏科学指导

农村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整个知识连接性不够重视。例如针对初二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其重点是对议论文的要素进行讲解,挖掘热门题型,这样就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忽略教学整体观,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只重视领导的“考核”任务,为求名利,得到到成果却是明成暗败,最主要受害的是学生降低了学习能力,最后沦为语文学困生。

(三)学生自身语文因素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主观和客观认识,自然构成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也会造成语文学习上的差异。语文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逐渐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抵制情绪。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不用心,甚至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语文被降到无所谓的地位上,加上各种学科的压力,更加推动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四)家庭方面的影响

在农村对语文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很多都是受特殊家庭的影响,比如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隔代亲戚负责生活忽视学习。在部分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特殊环境影响下,学生属于没人管。这部分学生没有家庭该温暖的熏陶,缺乏学习以外交流的环境,更缺少来自家庭应有的督促,导致失去学习的上进心,成为学困生。

二、改变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完成角色和观念的转换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明确其职能才能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确其目标,并且制定相关的计划协调而实现目标才是最好的进步,打造丰富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热情。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改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坚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加强课堂教学和教材的运作策略能力,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完成角色和观念的转换,以学生是主体为出发点去组织、合作。敢于面对现实,在课堂上遇到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抛开面子的观点,承认不懂,下来后查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诶组织学生们一起研究。不能因为自己的因素而去训斥学生的不对,挫伤的学生积极性。

(二)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小组教学),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有意图的构建一个特殊小组,再充分激发其他同学合作意识,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启发,促进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医院,逐渐找回他们的自信心。还有通过阅读的渠道,鼓励学困生挑选感兴趣的作品大胆自由的阅读,并做出一定的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情感、提升兴趣。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例如学习《桥梁远景图》时要求学生去收集与桥有关的图片、资料、介绍;《春》一课,正好利用农村的地理资源,将课堂搬进大自然中,用春天的气息诠释这篇课文让;《风筝》带学生去户外实践放风筝的过程;这样不仅丰富了阅读,也丰富了课堂,丰富了教学活动,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困生的产生率。

(三)分层教学,加强信心

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特征,导致发展方向也有差异。敢于抓住差异,分析差异,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正确的科学态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目标定位,根据学习情况分析差异,制定其不同的目标,激发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及时给与评价,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完善语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要有整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观,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基本理念,然后具体到每个课文、单元相应的学习范围、内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要时时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制定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教学计划,确定其教学目标,抵制急功近利的诱惑,重视教学的本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杜绝学困生的出现。

(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

农村中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能力 培养方法

语言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际方式,而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通过书面进行表达,即写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环境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学,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工作,充分培养和发展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

农村中学生接触的是一个很广阔、丰富、真实的大自然的世界,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感受较城市中学生更亲切、真实、细腻、自然。近几年,我真正立足于农村这片广阔的创造天地中,充分发挥农村的特有优势,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一、充分挖掘农村自然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要求学生作文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农村中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这就是农村作文教学的独特优势。首先,他们从小就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情感。蓝天白云、落日晚霞、绿水青山、村落炊烟、花鸟鱼虫,这些都能带给他们美的陶醉,并能为他们描写优美的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其次,古朴的民风、纯真的乡情,奠定了书写真善美的基础。另外,父辈的艰辛及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子女成才的强烈愿望,在孩子心中激起了浓厚的情感,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是城里学生所不及的。

有了上述种种客观优势,加以利用,就可以为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只要能好好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想上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绝对就能创出一片新天地。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的:1.采田野风光之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从平平常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掘它们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锻炼捕捉素材的能力。2.采农家新居美。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农村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院,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3.交流、收集农村语言,体验农村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霜降采茄子、立冬打晚枣”等,这是农村农作物种植和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同时,学生在星期天、节假日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劳动,这也是指导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4.观察农村的变化,思考现实问题。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在迅猛发展,如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周边几家金子浸化场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清澈的溪水变得浑浊污秽、臭气扑鼻,难得再见水中的鱼儿……让学生切身目睹事实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

可见,通过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使学生从生活的源泉中积累写作素材。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写作时就觉得有话可说,写作时就有了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二、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要写好作文,光靠语文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在学好语文的前提下增加阅读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由于农村学生拥有的课外书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把自己手头的书籍和资料借给学生,甚至把一些与课文关联比较密切的课外阅读资料拿来,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或赏析理解,要求学生写出一些心得体会。这样,就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不断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或组织有条件的学生收集资料,定期出版报、班报,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指导学生订阅一些较好的报刊读物,尤其是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课外读物。通过组建“班级图书角”,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由摘抄一些词语、句子、段落、谚语、歇后语、警句等简单的读书笔记起,逐步达到能根据原文材料,经过提炼写成感想、心得之类的文章或小评论,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联想、创新和灵活运用所积累知识的能力。

三、改善作文教学方法,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要搞好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以课内作文为核心,以课外作文为补充。课内作文是指常规的每周一次的当堂作文。在每周一次的课堂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在依据教材单元训练要求的同时,尽量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写作内容和题目,这样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一定要求的作文,离不开当堂审题、立意、构思,从而进行写作练习。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把作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采取写读书笔记、日记、读后感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到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生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能书善写、能言善辩,让学生能够运用全部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深入观察、体味、融通那些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养成自觉作文的习惯。

农村中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农村中学论文第6篇

在农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比较匮乏,因此,造成计算机教育课程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没有在学校里引起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说,课程是有在进行,但是并没有合理的考评量化标准,使之计算机教学沦为一种形式。造成现如今这种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现状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人们的认识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我们只能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二、农村职业中学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由于职业中学培养的是技能教育,而我们所教的必须是能用于今后的工作中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教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实践的过程中,而这个实践的过程应该要像在正儿八经的工作一样来练习,因为,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快速的技术,所以制定切合现在的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课程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职业计算机教学环节。我们要根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技能,来制定我们的教学方案,不能用成旧教学方法和老套的教学课程来应对现在的职业中学的教育。

三、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家长、社会乃至初中教师对职高生的偏见

近年来普高、中专、技校扩大招生,再加上对口高考政策的调整,使得成绩中上等的初中毕业生都选择高中;而中专、技校则成为成绩中等偏下学生的首选,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差学生才上职高。万般无奈,农村的职业高中变得没有了门坎,信息的缺乏及网吧的负面影响又使得家长对计算机专业存有顾虑,再加上对现有行业的认识,学生宁愿选择电焊、汽修、电子等专业。所以,自愿上职高并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只是成绩差,而且入学之初就没有好的心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的导正学生的学习心态,并且想办法能及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农村职业中学调整学生心态,明确学习方向

如果想要彻底解决病症就必须从病根抓起,因此针对学生学习心态的问题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调整心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上职高并非一无是处,分少不等于低能,经常拿一些从职高走出去的学生的成功事例来鼓励学生。其次,充分介绍专业特点,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应用已渗透社会各行各业,未来的工作中,处处都离不开计算机,让他们明白学习计算机大有用武之地,以后的就业门路很宽。

五、合理利用资源,加强教材、教法同步改革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增强应用技能培养,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近几年,我校已经在计算机课程上有所取舍例如,学校取消了《汇编语言》、《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等对于职高生来说难度较大的课程,增加了《FLASH动画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实用性课程,而且我校在第一学期就开设《PHOTOSHOP》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还能帮助职高的学生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六、注重生存与发展的学习能力教育

授之以渔远比授之鱼要强的多。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远比讲授知识更重要,我们要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书籍和查找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让学生知道,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是获取知识的快速而有效的路径。留下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让他们的世界观日益成熟起来。

农村中学论文第7篇

语文本身就是充满灵活性的,通常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等,语文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人们离不开语文;它能帮助人们解决难题,让人们在听、说、读等方面充分的展现自己的灵活性。其次,人们通过学习语文,更正确的辨别是与非、真善美,并促使人们为自己塑造个性美和心灵美,从而开启人们的心灵之窗并在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超越自己的智慧。然后,学习语文能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发展。再次,要促使人类逐渐向文明进步,那么就要靠积极、向上的思维,这种思维是离不开语文的教育。最后,学习语文能推进人们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奠基石。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决定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方案。

2农村中学语文中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2.1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创设

在农村教学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学生总是在枯燥的环境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因为提倡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已经在当前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进行教学,这样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情境创设方面,为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创设直观的情景,为初三学生要创设具有自主、合作、探索的情景,同时教师最好是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比较熟悉的事物。例如教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取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首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仔细的阅读全文并提出相关的要求或者是问题;接着让学生将课文变成剧本,并在班级中选出相关角色的人员,再根据剧本就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在欣赏的过程尤其是注重人物的神情、语言、表情等;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本和话剧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合作。这样的教学促进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好的学习语文。

2.2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师的引导下,采用科学的探究方式去掌握语文内容,同时在探究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并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大纲适当的为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上翻阅工具书、自行查找资料、背诵、朗读、预习等,促使学生掌握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并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分析、归纳、探索中解决语文中遇到的困难,如此反复、有效的教学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逐渐培养自己查缺补漏的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找出自己的错误、缺点,并在合作学习中借鉴别人的优点,以便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例如教学《理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讲出:莱特兄弟是如何发明飞机、勾践灭吴、为了中华的崛起刻苦的读书等故事,促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出:“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样才能信心百倍的向前进”。又如在讲学《风筝》一文,通过这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出了对鲁迅的介绍,再根据其回顾之前所学的类似文章,串联其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自行去寻找文中的写作思路和情感。通过这样深入的学习,高效的课堂是必然的。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农村中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文化建设 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奉献社会的态势,是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它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在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稳定、和谐、文明、科学、现代的农村文化环境,满足广大农民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创造一个崭新的理想农村。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抓好文化软件和硬件建设,抓好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挥和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第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第三,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崇尚讲科学、讲文明、讲礼貌的社会风貌。

二、大学生志愿者的资源优势

大学生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专业知识的优势

大学生志愿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他们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农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服务活动中,他们开展科学文化普及服务,通过举办科学知识讲座,宣传党的政策及各项惠农政策,宣讲法律知识,在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收到了有效的效果。现代农业专业的学生,他们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优势,结合当地农科技术,传授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知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工科的学生,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农民维修保养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他们的服务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农村,利用村口、田头开展有主题、有特色的农村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宣讲活动,他们歌颂新农村,颂扬新农民。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的活动真正贴近了农村,贴近了农民。

(二)工作活力的优势

大学生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富有创新意识,对融入社会充满期盼。他们血气方刚,对工作有热情和激情,满怀朝气和活力,渴望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建树。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帮助农民创办家庭小作坊和乡村企业,为农村引进致富项目牵线搭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添砖加瓦。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开展文体活动和农技知识学习活动,活跃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与农民群众同苦同乐,他们在暑期参加夏收夏种服务,与农民群众一同享受劳动的辛勤乐趣,一同享受收获果实的喜悦。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的劳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强化了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能力,锻炼了身心健康。

(三)地方区域的优势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新的、实践很强的事业。由于各地农村的地理、气候、经济基础等差异,不同区域间的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当地农民群众的传统实际情况进行。区域内高校大学生在就近了解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下,为当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就更方便,联系更密切。区域内大学生志愿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是很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为本区域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的支持和智力的保障。这样,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就近服务农村第一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农民群众。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先进的思想观念去影响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引导他们接受新事物,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到先进思想文化。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增强了农村文化的魅力,夯实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三、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传播作用

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根本任务,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新的理念,使农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充实,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制作学习小报,用浅显明了的理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活动有利于激发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他们进入农民家庭进行宣讲与农民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思潮,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在农村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和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这些活动使农民群众培养了道德情感,坚定了道德信念,提高了道德修养。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也起到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推进作用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移风易俗活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称赞。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指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养殖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使农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也得到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市场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农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信息,从而使农民能调整生产品种的种植规模,使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网络这个信息大平台,拓宽了农民群众的眼界,繁荣了农村经济,把农民群众逐步引向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农村开展健康有益的科学文化普及和经济知识竞赛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活动不断地影响着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使他们得到了有科学知识走科技致富之路的好处,大学生志愿者在发展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知识丰富,视野开阔,他们的言行对农民有着示范、带动和辐射的作用,是搭建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社会渗透的桥梁。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就需要城市先进文化扶持辐射,大学生志愿者就是把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带进农村社会的桥梁。他们在吸取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农村的传统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具有乡土色彩的文化活动。如利用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契机,选择新农村题材,大学生志愿者以文艺下乡表演的形式去表现农民的美好生活,去歌颂农村的新面貌,歌颂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城市的优秀文化融进农村,进入农民的生活。这些活动既表现了农村的新面貌,贴近了农民,又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活动,对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活动对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有着引领作用,在农村的社会舆论中形成了一个良好氛围。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举措,也实实在在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研究课题“浙江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2012N058)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河北:河北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N].浙江日报,20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