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16 10:26:01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第1篇

2014年7月24日~25日,第四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工作交流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作为工作交流会的主办方,我刊特开设专题收录会议综述、主题报告,展示交流会成果,借助杂志及网站(http:///)平台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四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工作交流会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主办,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处长乔玉全等作主题报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对交流会工作报告进行点评。北京、上海、天津、太原、南京、广州、成都、南昌、石家庄、呼和浩特、郑州、长春、兰州、武汉、福州、杭州、深圳、青岛、宁波、厦门等60多多个城市的300余名教育装备部门及学校代表应邀参会,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到会交流,德州仪器、北京中庆、上海顺途、北京鸿合等教育装备企业积极参与。

本届工作交流会共收到有效论文218篇,评选出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万《且行且思考―南昌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实践和思考》等优秀论文70篇;共收到教育装备视频交流案例64个,分组提名推荐案例28个,评选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装备工作风采》等优秀案例7个。2天的会期共进行了3场大会主报告和2场分会场报告,主题报告共计35份,其中装备工作报告25份、企业产品报告10份。与会人员围绕主题“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聚焦“教育装备专业发展与宏观治理”“区域教育装备改革与发展”“功能教室规划建设”“教育装备采购实施”“教育装备管理绩效”“教育装备与学习环境构建”等热点问题,在教育装备的多个领域、多个层面与多个环节展开了理论、政策和实践等方面的交流与研讨。

一、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与宏观治理

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社会和教育自身对教育装备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教育装备工作自身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教育装备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时代命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装备在理论上的突破、业务上的提升、人才上的积累以及贡献上的增加,使得专业化发展态势初显,不断促进专业化发展成为教育装备近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乔玉全从新一轮课程改革破题,同与会者分享了深化课程改革与教育装备工作的设想与思路。乔玉全认为,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成为重要内容。他强调,推动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走向融合必须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提升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在认识和工作上协同发力。在认识上,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充分认识和发挥实验教学育人功能,明确中小学实验教学目录和质量要求,推动实验教学全面普及和提高,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在工作中,要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加强和改进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效益,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应用先进教育技术装备,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建立健全懂教育教学的技术装备管理队伍;大力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进程。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主任丁书林归纳了当前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了破解困境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该市推进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情况。丁书林指出,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困境,即政策之困、理论之困、实践之困、人才之困,其表现为行政支持不力、工作体系不畅、理论研究不够、人才队伍匮乏。针对这些问题,他从五方面介绍了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破解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困境的思考与探索:第一,转变思想,营造专业化发展氛围;第二,强化研究,建造专业化发展基础;第三,建设平台,创造专业化发展空间;第四,提升队伍,塑造专业化发展核心;第五,争取政策,构造专业化发展保障。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后有为阐释了他对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理解,介绍了南京市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后有为从利伯曼专业标准出发,提出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三个基本观点:教育装备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装备有自己独立的内涵与体系,教育装备应与其他体系协同发展。他认为教育装备的专业内涵包括建设、配备、管理三个方面。在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方面,强调装备部门需弄清自身职责与专业分工,通过率先装备与提升自己,推动装备工作的专业化,只有装备部门率先实现信息化,才有能力与资格去推动教育的信息化。

二、区域教育装备改革与发展

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文化、教育情况也有差异,形成了特征各异的区域教育生态。教育装备作为区域教育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带有本区域教育的基本属性,也参与区域教育的动态发展,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与服务。针对教育装备如何服务区域教育发展,区域教育装备如何转型、升级、提高绩效等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太原市教育装备中心坚持“强管理、重应用、促均衡、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创新推动工作,重视多支队伍建设,使教育装备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该中心主任许原芝从“加大资金投入,建好教育平台”“加强实验教学,完善装备体系”“掌握时代脉搏,开展读书活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路”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太原市教育装备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为了让“佛山教育”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成功构建创新型学习环境,佛山市教育装备部门不仅编印了《佛山市教育装备建设指南(试行)》,还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统筹各学段,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负责人区建峰指出,该市将教育装备创新的突破口放在现有基础学科(数学、科学技术等)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探索方面,同时以综合实践等课程作为补充,将STEM理念融入实验室、活动室等功能室的建设中。区建峰还介绍了该市正在积极开展的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该研究以构建学习者能力发展为核心,依托科学技术,以仪器装备为载体,开展装备综合应用,旨在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党支部书记蒋荇认为,运维服务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部分,是对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对于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该站通过对多媒体设备、厨房设备、空调设备的专项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不重视设备的清洗、维护以及保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而服务外包又面临维修企业的资质、维修人员能力水平、维修人员的诚信等诸多难以把控的问题,严重困扰学校领导和总务教师。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尝试建设区域运维服务保障体系,统一集中管理,推进运维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节约化,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政府公开招标,对全区学校的多媒体、空调、厨房实施全面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针对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问题,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馆长曾乾炳认为,在信息化和“新课改”的双重背景下,急需提升的绝不仅仅是教师的ICT能力,而应该是TPACK能力(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曾乾炳指出,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应用,而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能力问题是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设备能否高效应用的瓶颈性问题。

三、教育装备采购实施

采购是教育装备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多位来自教育装备采购一线的工作者汇报了他们的政策理解、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青岛平度市教体局装备中心主任朱风彬对县域教育装备政府采购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他指出,县域教育技术装备政府采购任务最重、问题最多、竞争最激烈,采购人、领导、政府采购管理和监督部门、专家都可能“绑架”项目,教育装备市场招标被废标的多、项目被搁浅的多、人员被调整的多,科室人员从业安全、分管事业发展安全、执业过程操作安全值得关注。有鉴于此,他认为装备采购核心导向应该是“规范采购,保证质量”,采购工作专业化发展要重视人员专业化、预算科学化、招标精细化、采购规范化,采购人员岗位履职要有大局意识、产品定型要有品牌意识、投资核算要有市场意识、标准确立要有公平意识、招标投标要有安全意识、项目建设要有精品意识。在教育装备采购实践中,平度市强化装备专业技术和采购专业技能两大支撑,抓好立项、招标文件编制、招标与投标、履约验收四个采购环节。具体做法是:立项前掌握学校的实际需要、掌握装备项目的主流产品、把握市场价格;经过充分论证后,遵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招标文件,明确核心质量标准,把握变数和定数;在招标与投标中,建立专家库,动态抽聘项目专家,严格把控质量,建立招标预警机制,争取管理和监督部门能及时参与监察,共同做好招标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履约验收中,合同文本的内容、要求保持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的高度一致,加强施工过程和隐蔽工程的监管,成立以采购人、合同履约管理成员、外聘技术专家为主要成员的验收小组,分层实施验收。为了确保采购工作的长远成效,平度市出台了《平度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技术装备采购工作的意见》,逐步建立了采购标准和采购流程,完善专家库、厂(商)家资料库、政策法规库和档案库建设。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招标科科长杨峰结合岗位工作,详细论述了政府采购中如何成为合格的采购人。他指出采购人要与供应商、机构、评审专家处理好合作与制约的关系,采购中要明确技术标准、做好招标文件、熟悉政采法令、依法履行职责。他强调,做好采购人是个技术活,基线在于恪守法律,关键在于实践历练。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技术科科长宋涛基于合作型博弈理论提出了合同履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宋涛从博弈的五大要素展开论述,即博弈的参与者、博弈的信息、博弈的规则、博弈的顺序、博弈的收益。具体来说就是:在时间上要抓住履约节点,包括合同签署、项目实施、工程验收等关键时机;针对博弈中的商务资质、产品信息、交付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可以采取阅读各种文件报告、善用样品、质量检测、征求团队意见等方法来改变;完善规则与流程,实施形成性评价,重视中间环节,科学界定定性与定量评价的尺度;不断自我提升,提高专业素养。

对于提高教育技术装备采购工作的有效性,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技术装备科科长卢红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有效的做法。卢红旭认为,采购工作的有效性包括需求方案可行性、采购工作可靠性和项目实施绩效性,提高采购工作的有效性应该从需求方案、采购流程、项目跟踪三个方面着手。杭州的做法是坚持把有效性放在首位,以专项培训提高需求方案可行性、多层把关提高采购工作可靠性、项目跟踪提高项目实施绩效性,建立技术审核制、用户代表库,实行电子化评标,注重采购文件编制的科学性、采购过程的程序性、采购信息的公开性、采购工作的廉洁性、采购项目的绩效性,落实项目实施流程制度和教育技术中心监督验收制度。

成都市双流县教育局教仪电教站副站长周根源认为,教育装备必须规范采购流程、完善采购档案,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教育装备的质量。规范的采购流程保证了教育技术的质量,科学的档案管理再现了采购工作的真实过程,两者结合推进了教育装备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功能教室规划建设

功能教室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功能教室的功能发挥离不开教育装备设施的保障和促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功能教室需要升级换代,新的功能教室又在不断涌现,如何更好地规划、建设功能教室,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在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创新”的教学理念。数学能不能也像理化生一样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呢?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主任余青松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积极投身数学探究实验室建设,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余青松介绍了广州市开展数学探究实验室建设的情况,已有12所学校参加了实验研究,建成了一个配备图形计算器的数学探究实验室。下一步,广州市将继续推进数学探究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完善数学教学模型配套,并将联合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与学校骨干教师协同研究,提出数学探究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指导性意见。

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是当前教育装备的一大热点。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市场部主管蔡可介绍了该厂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方案。该方案强调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面向教师及家长进行心理辅导、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具体包括关注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开发学生潜能、辅导或及时转介、开展学校教职员工培训、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等。心理辅导室的整体设计综合考虑了环境要求(选址、面积、装修装饰等)、功能区划分与设备配置、培训与应用指导。蔡可展示了中小学、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效果图,介绍了认知训练区、放松区、职业测评区、个体辅导区、沙盘游戏区等多个功能区的设备配置。

宁波GQY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文清介绍了该公司的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及相关设备、软件,指出创新实验课程体系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该体系以知汇云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发了数字实验室、3D课堂、物联网温室植物培养、潮汐式智能路灯、高效复合水处理等项目,并从整体解决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导师计划、互动式平台五个方面推进实验教学的应用。

五、教育装备与学习环境构建

学习环境的构建与教育装备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教育装备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设计、建设、优化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的功能发挥也正是教育装备效益的反映。正因为这样,各级各类的教育装备主管部门以及各个领域的教育装备工作者都在关注、思考、研究学习环境的构建。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理科研究室主任刘强作了题为《学习环境和教育装备变革与发展的新视野》的报告。刘强指出,人类生活环境正在由自然生态系统向数字生态系统变迁,人类社会正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转变,而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一次重大转折、每个转型时期,原有教育理念主导下的教育格局就不能适应变革的需求,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实践以及新的教育机构就会出现;这就需要从更广泛的背景来看教育装备所面临的挑战,即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必须将教育装备及其功能放在社会大变革、新技术革命、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加以重新审视;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发生改变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体系。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包括教学空间、空间的布局、技术工具(硬件设备设施、资源)及其扮演的角色、活动、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要件;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想的教室应该具有开放、平等、舒适和多功能等基本要素。探索新型学习环境的构建,关键是教育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于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刘强认为,教育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配置、应用、管理与评估有效组织起来的“巨”系统。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发展,要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建立起包括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制度体系、人才体系、学术体系在内的教育装备专业体系。此外,刘强还介绍了新型学习环境建设标准研究、未来教室的设计研究、教室环境质量测评框架和测评工具的研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进展情况。

本届工作交流会顾问龙树基解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点,提出了“以创新的信息化及科学玩教具为主体,以信息化手段整合学前教育的学习资源”的观点。龙树基指出,当前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如多媒体、“园园通”、监控系统等大多是管理者的工具,缺少幼儿自主操作的信息化玩具。我们应该努力让幼儿感知和体验信息化环境,以信息化手段整合学前教育五大领域。

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副校长王元中认为,装备标准应与办学特色相适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等文件中“基本要求”和“规划建议”的装备要求已不能或很难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此,该校围绕特色发展,采取校内资源和区域资源的统筹协调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扩充“规划建议”内涵或增加“学校自选”项目,以满足学校特色建设需要,通过将学校配置与学校教学优势相结合、现代教学技术装备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学校配置与强化传统特色相结合的办法,实现教学技术装备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Dr.Ng Wee Leng介绍了图形计算机融入新加坡高中数学课程的情况。新加坡教育部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图形计算器可以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图形计算器能够为学习者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实验、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自2006年起,新加坡教育部明确要求全国高中数学课程全面使用图形计算器教学。实践表明,图形计算器有利于学生掌握函数知识的重点,为改进数学教学创造了条件,为师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创造了有利的情境;同时,不能过分夸大图形计算器的作用,不能看到图形计算器的弊端就弃而不用,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来自台湾的王绪溢博士分享了云端智慧学校和一对一学习的观点和做法。在他看来,智慧教室的目标是易学易教,E化必须覆盖教学的完整流程(包括课堂教学、评量、诊断、补救四个环节的E化)。电子书包应该具备5R功能,即Reading(电子书)、Research(搜寻)、Response(互动反馈)、Report(诊断报告)、Remediation(补救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伙伴和小老师。王绪溢设计并实施了一对一云端智慧学校建设,其路线是:智慧教室―智慧教师―智慧课堂―一对一教学―智慧学校。

六、教育装备管理绩效

如何提高教育装备管理绩效是一个热点问题。在实践中,部分地区和学校摸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实用做法。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设备管理科杨先勇分享了该市利用图书管理平台干预师生阅读行为、提高管理效益的经验。成都市在图书管理中发现全市图书的流通情况无法有效监控、中小学校的图书配置不能有效掌握、师生阅读情况和需求情况无法把握等情况,导致师生借阅情况不理想,于是开发了成都市中小学数字化图书管理共享平台。该平台利用阳光阅读频道、新书推荐、读者排行榜、图书排行榜、阅读分享等板块功能,对师生阅读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利用“读者排行榜”,展示近90天以来的借阅量排名前100位读者,激发师生阅读兴趣;利用数字图书共享管理平台,整合全市1 300余所学校的图书馆,建成拥有藏书3 000多万册的“超级图书馆”,方便师生检索;“借阅排行榜”适时展示教师最喜爱的10本书、学生最喜爱的10本书,引导师生选好书、读好书;利用图书平台统计数据,实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数量、阅读偏好、阅读时间、阅读质量等,分析学生阅读行为,找到学生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学生把握阅读方向;“管理心得”可以展示全市各中小学图书管理员的心得,促进学校图书管理教师的交流学习,增强对师生阅读的指导能力。通过近两年平台上的宣传和各区(市)县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多的学生体会到了读书带来的好处,提高了全市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多方面效益提升。

成都市成华区双林小学充分发挥学校科技馆装备优势,提高了科技馆的利用绩效,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该校副校长姚劲介绍了“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的学校科技馆建设思路,形成了包括基础体验平台(科学实验室、教室)、专项体验平台(学校生命馆、天文馆、综合馆等)、活动区体验平台(海模室、赛车区、机器人室、学校植物园等)、延伸体验平台(公园、海洋馆、生活区等)的学校科技馆体系,重视与学科课程的对接,挖掘科技馆课程的价值,发挥“一馆多能”,有效管理和科学评价科技馆效益。通过这些措施,该校科技馆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提升了装备的效益,为学生的现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七、工作交流报告点评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对大会交流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次工作交流会有三大特点,一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二是内容丰富、异彩纷呈,三是上下联动、各具特色,很有意义,很有质量,很受启发。刘诗海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要抓住两个核心,一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二是核心能力培养需要的核心装备。教育需要新技术,技术要为教育服务;新技术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会给教育插上翅膀;要注意技术的两面性,要加强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技术的使用要讲科学。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第2篇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创建教育强镇活动,一方面,继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内部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及一大批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在全镇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推动我镇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确保在2009年底达到市级教育强镇标准并通过评估验收。

二、工作安排和部署

(一)调查摸底、指标分析阶段(2009年4月初)

1、成立仕阳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也必须建立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并报镇“创强”工作办公室备案。

2、对照20项标准指标,从严要求,逐条分析乡镇教育的基本现状,确定教育创强的工作重点、难点。

3、对所辖学校的硬件条件、装备条件情况进行调查、确定投资建设项目及装备添置的初步计划。

4、对照20项指标,拟定“未达标”指标的整改措施。

5、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创强经验。

6、召开创建动员会,充分利用“创强”载体,争取多方支持。

(二)组织实施、全面攻坚阶段(2009年4月—8月)

1、向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递交创强申请。

2、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3、基本完成仪器、图书、计算机、多媒体等装备配备。

4、完成自查自评报告送草稿及填报工作表初表。

5、督促学校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特色校创建工作。

6、整理台帐。

7、邀请省、市专家前来考察、指导。

(三)查漏补缺、完善提高阶段(2009年9月)

1、再次集中财力加大学校建设、装备力度。

2、完成台帐整改。

3、再次对照指标,审议《自查自评报告》初稿。

4、邀请省、市专家前来考察、指导。

5、《自查自评报告》、《达标情况说明》及《申报表》定稿,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四)营造氛围、迎接评估阶段(2009年10月)

1、全面整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

2、召开创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部署“迎验”工作。

3、落实好“迎验”工作分工负责岗位责任制。

4、再次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营造浓厚的“迎验”氛围。

5、接受教育强镇评估经验。

三、工作职责

1.镇“创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责

负责对全镇“创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研究和布置各阶段的工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督促“创强”工作的全面落实。

2.镇“创强”办公室主要工作职责

(1)要认真做好负责全镇、各学校“创强”工作的组织、指导、联络、检查、督促等工作。

(2)汇总、整理、撰写全镇“创强”工作材料等。

3.各学校、幼儿园,社区学校的主要工作职责

(1)按照镇“创强”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对照《浙江省教育强乡(镇)评定标准》制订工作方案,落实专人负责,安排工作计划,强化工作措施。

(2)按时做好各项材料的收集、撰写、汇总、申报、建档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创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领导,各学校校长对本校“创强”工作负总责,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人员、时间、精力、经费、工作到位。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第3篇

执笔:陈永禄,福建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三大主题,论述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指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突出海西建设重点,提出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发展目标及对策,促进我省机械工程学科和装备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机械工程 装备制造业 学科发展 海西建设

1 前言

机械工程科学包含机械学和制造工程科学两大分支。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机械系统的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制造工程科学是研究优质低耗、高效适时、洁净地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的过程科学和系统科学。以机械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对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各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也是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

2 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发展特征

制造技术先后经历了手工制造、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以及现在的柔性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化制造、敏捷制造、可重构制造和智能制造等发展阶段。近30年来,制造业和制造学科正逐步发展成为跨多种学科的大制造业和大制造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有机融合并综合应用机械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机械结构、机械系统、制造系统及其制造工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和最佳控制,以满足科学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的需求,推进学科前沿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发展和完善机械工程科学的学科体系。

现代机械工程学科前沿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1)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2)学科本身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21世纪将是数字化制造的时代,通过对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实现在高度交互、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新一代虚拟设计、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这将会使制造技术和制造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高精、高效、高可靠性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

2.2 机械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领域

1999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的“21世纪制造科学”研讨会已论证了5个优先领域,即制造系统理论与信息化制造、材料/零件制备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机械仿生与仿生制造、微系统及微制造技术和流程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均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的《2006~2007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重点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机械工程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进行了探讨。报告分为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微纳米制造、生物制造和绿色制造6个专题,既有独立内涵,又相互联系、交织渗透。从机械工程的整体观出发来

廓清机械工程的逻辑系统,进一步进行剖析、提炼,归纳出了机械工程学科的4个发展走向,即:从代替体力的机械制造向代替脑力的机械制造发展、从宏观机械制造向微观机械制造发展、从无生命制造向有生命制造发展、从非生态化制造向生态化制造发展。这4个走向是基于学术创新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而提出的,预示机械工程将进入崭新的时期。机械工程各分支学科均需在这4个学科走向中探索。

2.3 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

20世纪是全球机械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世纪,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中,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渐入佳境。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支持下,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中,机械工程学科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微型化、生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制造模式正逐渐完善和发展,在机构学、摩擦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研究领域,我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与国外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相比,中国在高端数控装备和大型重载装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上明显不足,中档及以上数控系统市场被FANUC、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垄断。2004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比例高达90%。据估计,我国的数控与数字装备技术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15年。在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方面的绝大多数研究工作中,中国仍处于探讨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应用的阶段。在理论、方法和单元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基本保持同步与跟踪态势,但在应用上有较大的差距,智能化装备技术或智能机器大约落后5~10年。我国在制造过程,特别是加工制造过程的模拟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精密成形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10~15年,个别技术甚至落后30年。

中国虽然已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制造大国,但是国内制造业在高性能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产品制造精度低、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服务增值率低、高水平人才短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当前“中国制造”与“世界制造”的显著差距,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随着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方面的标准、政策和法律,逐步形成当前国际市场的贸易和技术壁垒。制定相应的标准、政策、法律和规范,重视绿色制造基础研究、定量化研究和支持工具开发等举措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而且也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从劳动力价格优势向创造力和服务增值优势的历史性转变。

3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3.1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1世纪的制造业仍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正在推行以微电子带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重点就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

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福建省实行“走外向、靠引进、创特色、争单项、提素质、促联合、争效益”的发展战略,机械制造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初步形成我国海峡西岸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制造业体系,并在福建省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福建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2006年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15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54亿元;全行业完成总产值约2000亿元,从业人员约60万人。福建机械工业年销售收入位于中国各省市的第14位,出货值列第7位。

福建省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大中型客车、汽车零部件、环保机械等制造业和飞机维修业、船舶修造业等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2004年,轮式装载机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金龙牌”“金旅牌”大客车产销量居全国大客车第一位;“ABB”开关柜在全国高档开关柜市场占有率约50%,中压开关柜、真空断路器两个产品的销量居全国第一位;中小型电机产量及出口居全国第一位;关节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约70%,居第一位;民用飞机维修与改装规模与技术水平居全国第一位;轮胎定型硫化机、电除尘器产销量居全国前二位;龙净环保公司环保产品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中居第一位,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

福建省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有力促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与机械工程科学的交叉结合,使原有的机械工程科学体系得到很大扩展,并逐步形成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群体。市场驱动力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通过提高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使“中国制造”乃至“福建制造”在产品价值链的上游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福建省装备业的总体规模较小、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实力较弱。现存主要问题包括: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入强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创新能力总体较薄弱和高水平人才缺乏等。

2005年7月,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组织进行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调研。学会联合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调研、研讨和论证,完成了近10万字的《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详细阐述了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与重点项目以及政策性建议等。该《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制订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素材,也为新形势下福建省机械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大背景下,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将以“面向全国,优先服务福建地方机械工业”为主题,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契机,将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社会及自然界有机融合,不断开拓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新领域。

3.2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科技研究现状

《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先进制造”这一重点发展领域,优先主题为:

3.2.1 数字化设计技术: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数字化设计技术;动态性能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开发装备、电机、电器、电子等主导产品的数字化样机技术;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及试点示范;CAD、CAM、CAPP和PDM及其集成技术的深化应用。

3.2.2 智能控制技术: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集中控制技术;专用驱动技术及单元;在线智能检测技术;典型装置或生产过程的通用控制系统;智能电力电子产品及控制技术;高压、超高压大电流设备在线传感技术。

3.2.3 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重点研究高速、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开发结构复杂的模具复合加工成型技术及其装备;金属零部件的塑性成型/复合成型技术;高精度冷、温锻件生产技术;快速超塑性成型;硬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无余量加工与制造技术等。

3.2.4 新型仪器设备:开发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自动化仪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仪表;研究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开发新型实用临床医疗、健康预测、诊断咨询等医疗器械产品;开展虚拟仪器研究。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目标,为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项目实施力度,配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科技厅以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于2006年启动和设立了“先进装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科技重大专项的科技计划任务。包含六个专题 :“智能化振动压路机的研制”,“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态性能试验测试平台的研发”,“干混砂浆搅拌设备中振动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四轴数控精密磨床及其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高刚性龙门式立卧铣镗五面体加工中心的研制”,“大型精密薄壁件模具共性技术研究与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主持的参与单位涉及省内主要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包括: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三明机床有限公司、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龙岩理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等。

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正着力构建海西科技及先进装备与仪器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光电等领域,构建一批交叉集成、联合攻关、团队作战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装备的综合设计与制造、数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精密加工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部分关键装备技术的国产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加工新技术,提升我省精密加工装备、汽车产业、电子制造与仪器开发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以及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开展了高性能机械装备的理论及可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和应用研究,机构理论,综合应用现代建模技术、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动力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组合优化方法及工程机械智能化研究,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如压路机和路面维修机械、挖掘机等动力特性和优化设计方法。创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液一体化的智能化振动压路机。厦门大学重点进行了精密加工装备的综合设计与制造、数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精密加工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开展了设计过程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及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工具的研究与开发、面向虚拟企业的产品协同设计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以及分布网络环境下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和区域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建设,以产品数字化设计为出发点,基于CAD/CAE/RE/RP/RT/CD技术的产品数字化开发以数字化仿真、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协同设计等关键技术为支撑,进行产品(或模具)的快速逆向设计、协同设计与制造。通过工程应用,形成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示范。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等开展超高速磨削和高效深磨的磨削机理和磨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工程结构陶瓷材料加工机理以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与工艺参数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超高速磨削工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开展了汽车制造、技术与汽车服务,特别是福建工程学院在电动汽车试验技术、新型电动汽车驱动总成的设计与制造等研究,开创了福建省电动汽车研究这一新的热门技术领域。

数字化、计算机、信息等技术与机械工程的结合,是21世纪制造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战略制高点。近年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投放市场。如2005年全省机械行业获省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当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即“FH-2100面料复合机”、“T单面六色自动变色电脑提花机”、“LHJ100A型液压垃圾压缩机”、“LB-3000型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BRV微波纹板换热器”、“高强高导铜母线”、“耐热聚酯/聚酰亚胺复合自漆包线开发”、“FZ-12振动式液分离机”、“回路热备冗余控制器”、“CK6280A、CK6480数控机床的研制开发”、“WFL系列粒微粉碎机”等。

4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的时期,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影响。要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需要培养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

海西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有机配合。福建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制造业及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相对薄弱,各类人才更是缺乏。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都需要认真研究和确定海西建设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的合理层次结构。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机械工程学科,构建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机械学科学术型、学术复合型、学术与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机械工业的发展极大带动了福建省机械及相关学科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福建省已设置机械及相关学科专业的院校有30所,并建立了相关的研究院与设计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我省高校已建立和形成了高层次机械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涵盖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2006年工科类本专科毕业生数18300多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780人。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等渠道,共同构建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基石,促进福建省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在当今大量应用计算机控制、数字控制的前提下,掌握工艺操作技巧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十分紧缺,甚至断档的情况已很尖锐,应引起充分重视,要加大培养力度。因此,福建省在机械工程学科领域,除了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和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现有工科中专约100所,2006年毕业的加工制造专业的学生9400多人。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与时俱进。如福建农林大学瞄准各类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设置汽车服务专业,培养具备解决从汽车营销到汽车报废回收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解决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排放物和废弃物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汽车市场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拓展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5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紧紧依托于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技术水平,而制造技术的发展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的推动及市场的牵引。通过面向市场,开展模拟仿真、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和最佳控制领域等研究,满足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的需求,推进学科前沿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增值发展。这是我省乃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制造技术和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指导方针、振兴目标、振兴措施和扶持政策,确定了16个领域的重点装备,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机械工程学科的规划建设政策性指南。在振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为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把装备制造业列为本省加快发展壮大的产业之一。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抓住机遇,在调研基础上,协助政府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初,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该文件,成为发展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学会又在起草《关于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众多企业探讨如何向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动力。

当前,福建省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均在积极探求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新思路,相继进行本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调研、发展目标确定及政策拟订工作。2006年以来,受省政府部门委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把学会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与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已相继完成了《泉州市装备制造业调研报告》、《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福建省机械工业协作配套情况简介》、《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莆田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南安市装备制造业2008-2015年发展规划》等。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发展福建省特色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建议。在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集群化发展为重点、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之成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和引擎。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是大势所趋。我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将面临传统技术改造、学科交叉与融合、网络化与虚拟化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为前提,强化绿色制造理念,逐步完善学科规划建设,实现设计技术现代化,促使成型制造技术向精密成型或净成型的方向发展,加工制造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及新一代制造装备的方向发展,倡导将虚拟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现实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个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6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及对策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工业部门,也是为人民生活提供消费产品的服务部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订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福建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我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为: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以海西建设为契机,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和福建省对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需求,集成和提升已形成的学科优势方向和特色,面向市场,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突出特色、实现跨越为宗旨,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将福建省建设成为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具体对策为:

(1)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结合“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以高新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为主线,推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以国家或省内重大专项为纽带,加强团队协作攻关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队伍,同时,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以智力引进带动本土创新。

(2)在高效精密加工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开展包括创新设计、造型设计、虚拟设计、新型材料在内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同时开发计算机仿真分析的工程应用软件。

(3)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加强机械工程学科实验体系与课程体系互动建设,改善实验室环境、不断完善新增设备与原有设备的配套,形成系统性、集成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更具整体、综合和系统功能的实验、培训共享平台。

(4)促进和鼓励产学研结合,利用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对省市各级政府、企业的决策咨询服务,着力在产业政策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优势领域展开合作,联合建设“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应用示范基地,争取建立国家技术中心或国家重点实验室。

(5)加强与国外内各知名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会议、访学、讲学、特聘教授、合作研究、合作办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省机械工程学科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6)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模,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自由探索的创新环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机械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构建机械学科专业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大众化高等教育界质量观以及因材施教的多元质量观。改造和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建立宽口径教育平台,按一级学科招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稳定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相结合、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海峡西岸机械工程学科教育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7 结语

交叉、综合化,数字、智能化,微型、精密化,高效、清洁化,柔性、集成化是机械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成为构筑21世纪机械工程学科的主流科学。作为海西建设的主战场,福建省应充分认识自身在装备制造业和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不足,明确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与深刻内涵,重新审视福建特色产业聚集所带来的新的学科问题,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制造服务业。海西先进制造基地的建设为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的发展搭建了创新的平台。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合全省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科研与企业力量,充分发挥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开拓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著. 2006~2007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M].2006.

[3]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2006.

[4]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M].2006.

[5] 福建省科技厅. 2006年福建科技发展报告[M].2006.

[6]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M]. 2007.

[7] 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 福建省机械工业协作配套情况简介[M].2007.

[8] 福建省经贸委. 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M].2007

[9] 陈文哲.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的策略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1):1~6.

[10]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11] 王勇,邵玉琴.制造业的发展与机械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05,15(4):66~68,77.

课题组成员

1.陈文哲: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教授、博导

2.何海翔: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3.陈鼎宁: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教授

4.韩西儒:福建省经贸委机电行管办,副主任,工程师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第4篇

建立健全组织系统

根据全国大赛组委会和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定和要求,目前,江苏分赛区组委会、执委会,中职组服装赛项执委会、办公室组织机构;中职组服装赛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中职组服装赛项专家裁判组成员等均已确定,并在网上公布。学校成立了相应的筹备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联络组、接待组、会务组、宣传组、设备组、竞赛组、后勤组、安保组、服务组和财务组等十个工作组。中职组服装赛项得到了北京晨晓阳成套缝纫设备有限公司、天津市盈瑞恒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和北京日升天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赞助,经批准,其中两家企业为大赛冠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赛项执委会主任)、副秘书长纪晓峰(赛项副主任)、大赛首席专家裁判长欧阳心力先后两次来我校察看现场、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编制了筹备工作方案、大赛指南及相关文件。

合理设置比赛场地

服装比赛设在新建的功能齐全的校内服装实训中心,可供比赛使用面积约6000平米。大楼第四、五层用于比赛,三层为工作室,二层为候赛室、来宾接待室和休息室,比赛场地相对集中,便与管理。开幕式安排在标准的室内体育馆三楼,有看台,可容纳700人以上。闭幕式与比赛作品点评安排在信息楼报告厅,可容纳330人。大赛期间的专家报告、讲座等安排在报告厅。拟展示的学校陈列室、校企业合作服装设计作品、学生作品安排在体育馆底楼。获奖选手作品陈列在服装楼五楼。目前,所有场地已基本调整、修膳到位。

落实比赛设施设备

经南通市政府协调、教育局与财政局共同商定,办赛经费先从学校财政调拨使用,确保大赛。内外环境改造约120万元,直接用与大赛购置设施设备、各种材料、宣传接待、劳务奖励等约168万元。目前,所有设施设备经过招投标,已全部采购到位,105台电脑平缝机、熨烫台、裁剪桌等已安装完毕,计划在6月8日前220台电脑、电脑桌、激光打印机、空调等设备安装调试结束,并试运行。

全面整饰校园环境

比赛场地服装大楼设在校园内河东区,旁边有学校在建工程,周边环境尚未改造。为办好大赛,展示学校与南通的形象,市政府、教育局要求要结合学校的规划进行环境整饰。目前学校东区的河道、绿化、道路、景点、停车场、围墙、东区进校道口等正在全面进行改造,计划6月10日全面竣工。学校的文化环境也在同步考虑与实施。

精心组织接待服务

截至6月29日大赛网络报名、信息修改结束,来学校参赛的全国各地34个代表队约450人,其中,选手197人。莅临赛点的国家、省、市领导、专家、裁判,邀请的日本、加拿大、韩国合作友好学院领导、大赛支持单位和南通职教主体学校的领导约80人左右。为做好接待工作,学校建立了三个团队,一是教师志愿者组成的引导服务工作组,二是学生组成的礼仪服务工作组,三是各部门抽调的竞赛服务工作组,比赛期间,工作组将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全程跟踪服务。目前,各工作组正在组织业务培训。

合理安排交通食宿

为确保大赛期间各代表队交通食宿的安全、便捷、经济和有序,我们通过网络向全国各代表队致电发函,提供了我们设计的全国各地抵达南通的行程参考指南和接站点和联系方式、学校网址等,提醒参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各代表队要确认的住宿要求、饮食的特殊要求等,希望各代表队在回执上,明确抵达南通的时间等有关信息。学校考察和遴选了南通大饭店、文峰饭店、绿州假日酒店(均是四星级以上饭店),合理安排参赛的各代表队以及领导、专家、裁判和来宾。学校租用了南通客运公司的11辆大型豪华客车,调用配备了三辆校车,直接为大赛服务。6月5日前,根据各代表队的回执,学校将编制详细的食宿安排表、交通安排表和接站、接待安排表。

积极推进宣传工作

为及时比赛有关通知、文件等信息,反映技能大赛动态,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流动专题栏目。现已将技能大赛官方网重要文件通知以及我赛点比赛日程安排、比赛技术要求、评分标准、行程指南等到校园网上。5月22日,学校召开了国赛信息会暨校企合作座谈会,学校遴选的20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参加了会议,他们将作为大赛的支持单位。5月27日《江海晚报》、6月1日《南通日报》、6月5日《中国职业技术》杂志、6月10日《科技创业》杂志将刊登介绍国赛、介绍学校的文章和宣传职业教育的相关文字图片材料。学校根据组委会通知要求,已将开放性办赛方案及时上报。大赛期间的摄影摄像、媒体宣传等工作正在组织落实。大赛的指南、手册、学校画册、参赛证胸卡、徽章纪念品、提袋、服装、代表队标牌、邀请函、开、闭幕式背景、气球、拱门、标语、宣传橱窗、长廊等材料制作与布展都在积极准备之中。

认真设计三大活动

一是比赛期间开放性观摩体验。比赛场地均设计了供领导来宾进入赛场参观的通道,领导来宾能近距离的观赏比赛现场,同时,向领导来宾展示学校服装实训室先进的新型设备。二是组织好比赛期间的专家讲座和有代表性的服装作品展示活动。三是6月17日组织各代表队成员参观南通叠石桥家纺城和南通博物苑(自愿参加),让大家了解和感受南通纺织服装之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全力做好大赛保障

5月28日市政府召开了由10个部门领导参加的协调会,共同研讨了大赛期间各项保障性工作,建立了联系网络。近期,各部门将来我校就供电、供水、饮食、医疗、交通、环境、宣传、赛点保安等工作进行具体落实。其中,确保比赛期间供电至关重要。学校准备为100台电脑购置和安装UPS电源,确保意外停电后电脑能够继续延时工作8-12分钟。同时,请缝纫机、电脑、两家软件公司派技术人员驻点,进行设备维护。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预案,确保大赛顺利进行。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第5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体系

2004~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分别资助各地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至今已建成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以下针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评价体系谈几点认识。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问题

装备更新迅速,管理理念滞后 依赖政府投入,短期内实验实训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但装备规模扩增后的管理矛盾突出。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全,人员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滞后,措施方法陈旧。

招生规模扩大,实训工位不足 职业院校连续几年的扩增招生,部分已建成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结构布局与功能已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学生人数。

依赖国家支持,缺乏后续增资 上级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装备。其特征是导向性、一次性,而非经常性的资助。各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业需要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追加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部分资源冗余,设备利用率低 过分豪华、不切实际的高档装备,至今作为实训陈列展示,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训功能。平时闲置并不参与实训,成为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的摆设,时间久了又要面临淘汰或更新,造成资源浪费。

开放时间不足,实训服务不够 实训过程缺乏开放性、综合性,不能高效合理地使用实训室。由于管理协调、信息反馈、服务准备、实训耗材等因素,实训过程不能向全体护生全天候(包括双休日、节假日等)开放;学生不能自选实训项目;影响护生实训时间的自我掌控,不利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法陈旧,实训项目欠新 实践教学仍采用教师原本熟悉的教法,没有紧跟临床护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教材依旧,教法照旧,项目陈旧,有的脱离临床实际,有的临近淘汰;新的临床路径和护理程序没有进入实训基地,尤其是专科护理技能实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深度不够。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构建

(一)评价目的作用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取决于不同的评价主体。财政部门是教育投资方,依据投资目标的实现与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教育部门是职教的监管方,依据基地的社会性质,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是经营方,依据行政管理的目标任务,评价其执行及完成任务的经济与社会效率;教师与学生是实训基地的使用方,评价其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目的归纳为如下几点:(1)总结成绩,发现问题。(2)判断质量和运行成效。(3更新理念和调整思路。(4)争取达标,赢得信誉。(5)以评促建、促改、促管。(6)吸取经验,以利再建。不同的评价目的,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但无论何种结论,越是客观公正和切合实际,越能产生积极影响和预期效应。

(二)评价理论依据

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掌握科学的评价理论是基本要求。它是统一评价认识,制定适宜标准,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论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力量。各地抽调的评估专家,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各有所长。分组时,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常用的评价理论如下:

实证主义理论 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有数量就可测量;经测量可知量变,有量变就有质变。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以数据说明问题,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论证评价。

目标分类理论 依据评价目标,将评价对象先行分类。分类后由于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易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避免一概而论的模糊评价,使评价更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依据评价结论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整改与完善。

知识构建理论 凡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待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投巨资建设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既需要时日,又分成阶段。根据构建主义理论,评价中的分等分级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论。

社会需求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需要。社会需求常可用作评价标准,用来评价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社会服务功能越好,符合社会需求程度就越高。

科学发展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科学发展,指在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普通护理与特别护理、疾病护理与康复护理等实训领域,实训项目的衔接、融合和配套;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价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

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总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三)评价原则要素

理论与实践一体原则评价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即“理念要新,实践要行”,说到做到,做到写到,写到看到,看到评到。

软硬兼顾原则软件指管理、效益和效应,硬件指装备、设施和设备。软件是质量价值所在,硬件是数量实物基础。基础扎实,管理到位,则能产生效率和效益。评价时要更看重质量和效价。

内外结合原则评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眼光要关注校内校外两方面。加强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于校外需求。评估专家不应仅按照主观认识评价,更应依据其他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不仅横向评出高低,更要纵向评出服务满意度。

量效转换原则等级对应评分,评分对应等级。教学评价应以数据测量为据,难以量化的绩效考核,可通过量效转化公式或量表,折算成统计数据,再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定级评价。

(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转贴于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方案制定

(一)评价标准等级

评价标准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由评价主体确定,依据评价目的而变。(2)评价标准应需而生,因时而异。(3)现代评价标准正向“由刚转柔、由量转质,由物转效”演变。所谓标准,只是变动的量标,而非固定的钢尺。可在上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参考标准。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制定的评价标准,较适宜校内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尚不适宜校外医院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价。

评价等级有的地区将评价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与优秀三级;有的采用星级法分为五级(一星至五星)。前一种方法有明显的定性态度,后一种方法分级排序而不定性表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易为大家接受,利于继续努力晋级。星级标准应预先制定,评价结果对号入座。即使自评,也能预测自己所在等级,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策略方式

评价策略客观公正的评价应采取相应策略。(1)明确评价主体。评级主体可由出资方、承办方、用人方三方组成的专家群体担当,也可聘请专业中介评估机构主持。(2)预先公布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量表、评价程序、评价方式、评价等级、评价用语等,形成完整的评价执行方案。(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宜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硬到软、由量到质的递进策略。先从硬件环境切入,转入实训项目,再看管理效益,细审创新规划。(4)集中评价结果排序分级。做到全面掌握信息,总结特色亮点,理出成功经验,写出评价报告。

评价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内审自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根据评价标准,先期内审自评自纠。内审自评应严格把握评测积分要点,从严入手,账物对应,数据准确,计算正确。(2)外援参评。聘请兄弟院校护理专业负责人组成外援同行评审组,对本校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评价。外援参评借助外脑智力和经验,较能发现问题和缺陷。因是专业同行,评价更为中肯求实。(3)专家点评。由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点评。他们平时参与护理实践教学,熟知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部情况,能够抓住要害、缺陷、问题进行分析点评。(4)上级抽评。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现场评价。上级抽评程序严谨、科学规范,评价权威,效应明显。尤其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可作为指令,贯穿于后续整改实施之中。

(三)评价过程报告

评价过程 听取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过程文件资料、测量核查硬件数量、调查取证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授课、座谈创新发展理念、交流各方评价观点、撰写初步评价意见、集中反馈建议信息。每一过程均有材料纪要,以便综合分析评价。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也称即时报告,一般于评价结束时,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书面报告也称事后报告,一般于评估结束后,各路专家集中比较分析,广泛听证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书面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1)评价组织过程描述。(2)评价意见汇总(包括分类评价意见和总体评价意见)。(3)成绩亮点归纳。(4)缺陷问题指点。(5)整改意见建议。(6)重点努力方向。(7)评估专家签名盖章。评价报告应注意读者一般为专业负责人以上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报告的语言应言简意赅(1000~1200字为宜)、规范流畅,意见应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坦率,亦应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常唐喜,侍杏华,王艾兰.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9-170.

[2]陆秀华.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6-27.

[3]华危持.护理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3):136-139.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第6篇

江苏省实验小学于2005年设立,2012年即创建为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学校。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要求,围绕“开垦一方孩子自主生长的沃土”的办学理念,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恪守教育真谛,遵循科学、民主、规范的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办学注重特色,管理上注重显性与隐性结合、物质与精神结合、制度与人性结合,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的管理机制;教学上注重课改与实际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课堂与活动结合,形成了“活泼、务实、有趣、创新”的教学特色;学习上注重自主与合作结合、会学与乐学结合、课外与课内结合、爱好与基础结合,将“办学特色上品位,教育质量亮品牌”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始终致力于发掘地区教育资源优势,夯实基础、提升内涵、追求特色,努力打造文化校园、科技校园、和谐校园。

2 经验和做法

2.1 加强领导,健全运行网络,形成管理体系

学校建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小组,组员由分管校长、教技室、总务处、教导处等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领导小组分工明确,两位分管校长分管图书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艺体等专用场室,总务主任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使教育装备管理落到实处,分管校长还兼任教技室主任,主抓装备应用工作。后勤分管校长负责全校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整体规划、采购配备、管理检查等工作。学校教育装备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都要召开装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部署本学期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由学校教技室、总务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

教技室、教导处先后对相关专用场室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以适应当前的需求。各专用教室制度上墙,环境布置符合相应的功能与学生年龄特点。

目前,学校的26个专用教室都安排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并落实各个岗位的职责。教技室、教导处定期检查各专用教室的使用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在检查中发现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人员改进和纠正,并将之纳入“六认真”考核指标;每年底,领导小组对各专用场室进行大范围的设施设备普查,核对账物、检查使用情况,以此加强考核,考核结果落实到绩效工资体系,从而使教育装备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2.2 加强建设,优化资源配备,提升装备水平

学校占地面积28 691平米,办学规模有限,2004年前仅3幢教学楼,条件极为落后。2004年在创建省实小的目标指引下,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修建了行政楼、实验综合楼、体育馆,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2006年,学校又新建1座3层的师生食堂;2009年,由于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的需求,新建了1座包括16个教室和一个设有300座位报告厅的教学楼,使学校的建筑整体布局更趋合理。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调整思路,逐渐把在有限的空间资源情况下优化办学条件作为建设目标之一。因此,在各专用教室和图书馆、运动场馆等硬件设施上,都按省颁一类标准来建设,科学、音体美、信息技术等教学仪器设备也按省颁一类标准采购配置。现在,学校建有26个专用场室(科学实验室3个,标本室1个;劳技室1个,科学探究室1个,机器人活动室1个;美术教室3个;音乐教室3个,舞蹈房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2个;多功能报告厅2个,演播厅1个;图书阅览室2个;体育馆1座;心理咨询室1个,红十字近视治疗室1个),这些教室设备齐全,使用率高。学校还建有200米塑胶跑道,2片篮球场(另有4片半场)等学生体育活动场地。

2.3 加强管理,建立制度,增强管理效能

管理工作是装备建设的重点,只有科学规范地管理好教学设施设备,才能使其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学校针对设备的使用和长效管理,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专用教室专人全包干管理;规定了对校产的登记、借还、维护等要求;落实了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管理要求等。

2.4 强化应用,抓好师资培训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教导处还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市网上在线课程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技术操作能力,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设备仪器的操作过程中,教技室及时调研,了解应用方面的情况,加强专业培训指导。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教师配备方面,各个年级均有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通过他们带动老教师学习新设备新技能,适应教育发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均要求必须按一定比例应用现代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带动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各级论文评比和基本功竞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第7篇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1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

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教育装备调研报告第8篇

今天一天的活动,我作为一个装备部门的工作者,学到很多东西,感受很深刻。这次论坛的举行,是一次有远见的媒体举旗活动和服务活动。因为正恰逢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十二五”之前,从未有过如此关注学前教育的行政力度和民生热度。关注和办好学前教育,在座的各位与我都有同样的责任。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前教育做优质的服务,用装备来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为学前教育的明天做谋划,为学前教育事业做贡献,今天的论坛,是媒体、企业和我们装备工作者共同努力的一次很好的开头。

今天的论坛内容来自三方面,第一是来自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他们是学前教育的一线人员,他们把一线关注的内容、一线是怎么做的介绍给大家。作为装备部门的人,我们听了之后了解到了一线的园长们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需求是什么。第二是来自企业,学前教育装备产品的企业作为服务商,他们带来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服务,使我们能够知道市场上现在有什么。再一个是我们装备管理部门的干部,他们在规划学前教育发展,为学前教育服务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办学的规范、办学的条件标准、办学的技术支持等多个层面,为学前教育谋划,为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提出了行政管理与业务支持层面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

听完各位的报告,我的收获很大,很多知识都是我没有的。

南京的学前教育装备工作抓得虽然很早,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仍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很规范的标准,也没有什么理论层面的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做得很扎实。

一是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上。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南京连续三年实施了“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提升工程”和城市“集体幼儿园提升工程”。建立了提升工程的装备标准,选择了优质、性价比高的产品,投入到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和集体幼儿园,使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城市集体幼儿园的装备水平达到了市级优质园的水平,使100多所村办园(点)的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这在全国是领先的,是有卓越眼界的。

二是体现在向先进地区学习上。这几年的幼儿园提升工程,在装备上,我们一直是在向最先进的区域—上海学习;同时结合执行江苏省学前教育装备的配置标准,形成了南京市农村中心幼儿园装备的标准和规范。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在这连续三年的幼儿园提升工程中,我们特别强化了以“质量”和“安全”为首要的考虑因素。所以,所有装备到幼儿园的设备与产品都是国内外的著名品牌和优质产品。

研究上海的学前教育规范,我觉得它目前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方式。它不是提出一个死的数据,多少就是多少,必须达到或执行。这种方式是呆板的。上海提出的是一种要求和目标:你不能做什么,只能做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至少告诉我们哪些方面是底线,办学条件的底线、装备内容的底线等。这些底线是幼儿教育的办学者和装备部门人员必须去遵守的。在这个底线之上,你可以结合本地区或本幼儿园的特点,如经济基础、办学环境和学校特色等,再充分发挥形成自己的特色。像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的汪荃老师带来的如何设计幼儿园的玩教具等相关

内容,我非常欣赏。她的做法就是执行规范、自主创造装备项目或内容的一个生动的或典型的案例,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江苏省的学前教育装备标准,只是在装备项目的数量上进行了规定。

南京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幼儿教育装备的经验,但远远还未上升到理论层次。今天的论坛,给南京教育装备带来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是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南京学前教育装备发展的一次未雨绸缪的谋划;这样的论坛活动,是服务和引领我们南京教育装备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品位的平台。今天,我们南京市各区县教育装备部门的负责干部和部分幼儿园的团长、教师,都在此与大家交流学习,我代表他们,向在论坛上演讲和作报告的各位园长、专家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从头至尾认真听了报告,记了很多笔记,准备回去之后好好分析,希望为南京的学前教育做一点贡献。希望本次论坛,作为一个服务与引领的平台,能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平台,为幼儿园、企业和装备部门提供常态化的服务;希望此论坛活动成为学前教育装备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