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5 19:30:23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携手能力提升工程2.0,助推学校信息化发展》,请项目组领导及各位同仁多多指导。

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下初镇中心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330名学生,现已配备办公电脑100台,达到办公全覆盖,并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教室、功能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到位,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都已完成建设。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全校师生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在家校沟通方面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我校共有中小学教师94人,这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3人,总体年龄偏大,求知欲不强。大多数教师都可以简单操作计算机,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格和简单的课件制作都没有问题,但也只限于简单制作,再深一点的比如需要进行音视频编辑之类的事情就不行了。而且随着近些年教育技术和装备的不断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接受度不高,使用能力不强,这个时候到来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了。

我校自从开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以来,扎实研修,积极配合,不断探究,深度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市教研中心领导的好评,今天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科学谋划在前,确保顺利开展

自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实施意见》以及乳山市能力提升工程2. 0相关文件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校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分析时展趋势,树立时间紧、任务重的紧迫意识,加强教职工提升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成立了以衣月光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积极参加管理员培训会议、能力提升工程2. 0启动会、推进会,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素养与工作落实能力;鼓励教师抓时代脉搏勇于学,顺发展潮流敢于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点问题,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工作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制定本校的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和发展规划以及对教师的考核办法,这需要对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评估。

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依据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多媒体覆盖程序与操作水平,可以确定我校为多媒体教学环境。另外根据我校教师的思想意识状态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为了保证能力提升工程2.0的顺利开展,制度保障要先行,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做到:

(1)发展规划下接地气。结合我校推出的“金拇指”特色教育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看清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切合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线下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改变落后观念,使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还会继续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备课、网上教研、数据分析、学情诊断等目的。另外我们还特别关注个性化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层人员思考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数据、学习数据、教师数据、教学数据等信息,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推进方案切实可行。在制定整校推进方案时,我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技术水平,通过管理团队的多次集体研讨,确定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明确信息技术学习重点,明确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短板和努力重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引领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织动员,通过宣传动员,组织摸底,成立下初镇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机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并确定采用分组培训的方式,将全体教师按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组;第二阶段为实施培训,主要是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培训、组内研讨、听评课活动等;第三阶段为测评验收,主要是完成参训教师的校内考核和评价,完成校级培训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应用考核评价,力争全体教师顺利达标。

(3)考核方案切实可用。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制定了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方案,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双向措施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化:基于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将本校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全校教师的数据分析水平。总之,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使能力提升工程2. 0项目得以在本校顺利开展。

二、团结一致选点,齐心攻坚克难

为了将能力提升工程2. 0切实做好,经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下初镇中心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工程领导小组,其中衣月光校长为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业务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推进的具体工作部署,业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信息化培训管理团队,以技术骨干教师于蕾为主负责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的全部技术培训和督导工作。有了领导架构,接下来的就是教师的分组了,我们定下的分组研修的总方针就是分工合作、组长担责、综合考量、合理选点。

先来说一下分工合作。今年4月份我校召开了全校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大会,解读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 0校本研修实施及考核方案,并以教研组为核心,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下面我以初中部为例,我们将初中部教师分为5个大的研修组,一线教师按学科相近和技术骨干合理分配的原则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是语数英组、物化地组、政史生组和音体美组,全部后勤教师单独分为一组,每组设两名组长,一名为技术组长,一名为督导组长。

组长担责就是说每个研修组的组长都由信息化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技术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线上学习的指导和跟踪工作,指导学习困难的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指导并完成作业的上交;督导组长由工作细心者担当,负责研修过程材料采集工作,搜集组内成员研修计划,研修简报、活动图片,作业的发言稿、课件、案例、反思等等成果。每日利用工作空闲时间,确定为组内研修时段,沟通交流能力点应用的同时,完成作业的录制、上传等,两位组长的配合,将此项工作完整、完美的呈现出来,效果明显。

接下来是综合考量、合理选点,我们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根据教体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规定,从6个基础能力点中选取了4个能力点,分别是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在6个基础能力点之外选取了两个能力点,分别是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这些能力点的选择主要针对的是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以及急需的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学习与培训,可以使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混合方式研磨,校本应用整合

我们的研修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方式,线上课程学习,线下讨论实践,培训与校本研修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校级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和评先选优工作。

1、线上研修,线下培训

每位教师共需要完成50学时的研修学习,教师按照个人选择的能力点,完成线上25学时的课程学习。线下活动的25学时平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经过讨论,规定了教师按时参加线下课程部培训与实践,完成并上传三个“能力点”成果15学时;研课磨课5学时;教学展示与分享5学时。线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教研中心举办的市级培训内容,再结合教师完成三个能力点任务的需要来确定的,通过讲练结合、组内研讨等方式来帮助教师消化培训技术。由于时间紧张,截至暑假前我们一共组织了四次培训,教师们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培训效果也非常显著,到暑假前所有教师全部完成了研修任务的制作与上传工作。

2、校本实践,丰富多彩

有了知识和技术,自然要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多次开展研修组内的教学与技术相融合的教研活动和讲课磨课活动,要求每个研修组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并在研修组内选定两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其他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为了丰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我们还尝试了最近很火的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联系市直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我校的教科研活动,为我们的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而我们学校的任课教师则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等工作,这种新颖的上课模式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虽然受平台条件所限,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双师教学”授课条件,但就现有的尝试来看,这种先进的授课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效果非常理想。

3、扩充资源,方便共享

为了深度融合校本研修活动,我们借助威海市智慧云平台建立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校本实践成果展示任务,寻找一般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与微能力的切合点,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资源展评和网盘等工具,分学科、分学段将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和展示,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在畅通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安全、高效、便捷地接入互联网,使用校内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从而使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有了最基础的保障。同时鼓励教师建立个人资源库,方便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对研修和培训内容的熟练掌握和使用,同时也对把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激励评价、测评助学

所有研修组长都是测评项目学员,以测评活动为契机,提升其业务水平,达到以一带整的目的。以学校研修组、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研修组、教研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学员成果,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成果,上传至平台。首先采取组与组、人与人互评的模式,简单、直接的评论是对成果的最好的见证,然后对参加研修的每一位教师,管理员和组长根据上传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分,数据及时进行公布,科学的数据反馈,既是指导又是督促,使工作开展更为顺利。

四、多样性校本教研,信息化成果展现

通过几个月的研修学习,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不仅提高了研修质量,而且感受到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魅力与能量,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1.参加网络研修的所有教师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三个能力点的学习与任务上传,校级管理员已经完成点评,等待专家最后赋分。

2.以研修组为单位,组内讨论推荐两位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其他教师参加观课评课活动,并提交听评课记录。

3.以研修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研修重点和难点,并提交教研活动记录。

4.智慧云平台开展的系列活动,极大地充实了校级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的内容。

5. 教师每人撰写了一份研修计划,每个研修组上交了一份组内研修计划,学校制定有校级研修方案。

6. 研修平台简报14份,导学和研修组完成研修总结10份。

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我校顺利开展至今,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热情高涨,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2021年用教研中心初中部领导在全市分析会上的评价是“下初初中四个年级成绩优异,全线飘红,六九年级都进入前三”。初中部和小学部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部进入全市乡镇前四名。仅上学年,我校教师就获得了威海市优质课8节,乳山市优质课31节,乳山市公开课7节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推广,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谢谢各位领导!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第2篇

专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皖教〔2019〕23号)、《关于全面实施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中国教师研修网依据专家团队精心设计的实施思路、全国范围内2.0项目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炼梳理,结合合肥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提升合肥市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培训对象

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在编教职员工均须参加)。

三、整体设计思路

通过引领校先行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将优秀成果辐射影响其他学校,促进全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员推进。

在此基础上,合肥市中小学全员教师,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通过60学时的教师全员混合式研修(包括网络研修30学时和校本研修30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覆盖校内外全场景,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学、德育、行政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合创新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教科研活动、德育与学生发展、行政与后勤等方面的常态工作机制,以课例研究、优质案例资源库建设等为抓手开展研修活动,实现“一课多点”的课例开发,在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任务及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考核测评的同时,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的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四、实施方案及目标

本次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主要包括项目启动期、整校推进期、测评总结期三个阶段。通过“引领示范、骨干先行、全员研修、片区入校、考核认证”的整体实施策略,实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1.项目启动期(5-6月):中小学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

在开展教师需求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等调研基础上,以中小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学校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融合创新示范课例三大任务为抓手,确保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理解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文件的目标任务,能够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科学制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校校本研修主题及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学习信息化教育管理推进策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1)政策引领,聚焦方向

通过专家政策解读和平台演示,帮助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切实领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引领学校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更好地落实指导学校实施信化教学校本研修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校本考核。

(2)案例赏析,模范参考

通过片区引领校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参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为培训指导者提供校本研修计划制定与实施参照,在观摩研讨的交流活动中,初步规划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

(3)方案制定,融合创新

在政策领会和案例评析的基础上,分校讨论,融合创新,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指导教师开展“一课多点”融合创新课例研修,助力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阶段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集中讨论、校本研修等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行为期1-1.5天的线下集中培训;其中学校管理者1天,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为期1.5天。

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1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一天

8:30-8:40

开班仪式

领导致辞

/

项目组

8:40-9:40

政策解读

省提升工程2.0政策解读

专题讲座

市教科院信息中心田钰主任

9:40-9:50

平台演示

平台使用演示

/

项目组

9:50-10:00

问卷演示

【问卷演示】演示说明教师信息化调查问卷

/

项目组

10:00-11:00

整校推进实施路径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整校推进的路径与策略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4:30-15:30

“一课多点”课例展示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示范课例分享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5:30-17:00

整校推进方案制定

【分校交流】校级管理者与培训指导者讨论、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

交流讨论

/

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上午

8:30-11:30

校本研修计划制定

【分校交流】培训指导者与教师骨干讨论校本研修计划与“一课多点”融合创新课例开发

交流讨论

/

            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

上午

8:30-10:00

校本研修策略

“一课多点”校本研修策略

专题讲座

中国教师研修网徐守磊

10:00-11:30

案例展示点评

融合创新示范案例展示与点评

展示点评

/

2.整校推进期(6月-11月):教师全员网络研修+校本研修

各学校管理者和培训指导者组织全员教师学习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平台30学时网络课程,开展30学时校本研修,共60学时混合式培训。

(1)网络研修

中国教师研修网在平台上开发、提供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课程资源,包括:

①师德教育、课程思政、教改前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德育课程;

②信息化发展规划、前沿技术热点、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互联网学习与创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合肥市能力点解读及应用软件等专题通识课程。

③覆盖30个微能力点的多学科、多学段的案例解析课。

(2)校本研修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针对性培训任务: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组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在骨干教师带动下,教师全员掌握“一课多点”课例研修方法,形成可以涵盖多个微能力点的单节课或单元课课例,并鼓励教师参与市级优质课评比以及全国云研修课例分享活动。

考虑区县学校教师参训实际情况,分多种方式开展校本研修:

①整校独立开展校本研修。校级管理团队由校长领衔,教学主管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构成,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带领管理团队,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负责制定本校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研修管理与辅导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教研组及一线教师按照计划开展任务驱动式研修。

②片区引领校协同开展校本研修。基于部分学校教师较少、信息化实施条件较弱等现实情况考虑,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将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片区引领校,吸纳乡村教学点或参训人数较少的学校教师加入,由引领校协同管理和指导本片区的校本研修活动。

(3)专家团队指导(9月-11月)

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建立分学段、多元化的专家团队,遴选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和熟悉中小学教学的高校专家(以本地优秀专家为主),开展以片区为主的典型教学问题答疑、观摩指导示范课等指导活动,实时跟进培训过程,保障培训效果。

3.测评总结期: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总结提炼项目成果(11月-12月)

本次培训考核依据《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细则》,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完成不同角色(教师学员、学科教研组工作坊坊主、学校管理员)的60学时培训任务后,教师全员在合肥教育云平台提交至少20学分的能力点认证材料,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

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通过筛选整理优秀作业、研修活动案例(规划、方案、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等培训成果,建设积累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优质案例,促进本地优质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

序号

成果名称

形式

1

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集

文档

2

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方案集

文档+图片

3

优秀个人研修计划集

文档

4

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5

“一课多点”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6

专家指导视频库

视频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

合肥市教育局负责本次项目的统筹管理工作。中国教师研修网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提供全过程的教学教务、后勤保障和质量检测等工作,确保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和项目目标,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二)疫情防控

根据《安徽省复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试行)》规定程序和要求,在培训期间,将按要求严格做好人员、物资、场地、监测等防控条件准备,细化各项防控措施,制度明确,责任到人。积极配合培训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培训场所、设施设备和使用耗材等消毒工作和人员体温检测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附件1:网络课程资源

附件2:三种角色考核细则

 

中国教师研修网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第3篇

进修教师立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是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进修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反思入手,指出推进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水平应从重视角色转变、培养反思思维意识与掌握教育反思技巧方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推进;研究

当前,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立足于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促使教师教育体系日益走向开放与灵活。这要求教师在参与进修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立足自身,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并寻求契合个人专业成长的基点,不断探索进修教师素质提升与专业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进修教师的教育反思概述

教师参与培训进修是其接受入职前教育培养、开展在职能力培训的必要途径。进修教师通常前往专门的教师进修学校或机构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进修教师因而成为教师群体中较为独特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活动或头脑风暴,教育反思是近年来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进修教师而言,教育反思为其提供了回顾、反省自身教育实践的最佳方式,进修教师在进修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进修时间,在深入思考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行如实记录,不断反思、分析教育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推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水平,在反思中将理论内化为教学策略,最终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

二、进修教师的教育反思现状及问题

立足于进修教师真实教育实践的教育反思在教师培训与进修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育反思,促使进修教师及时反省自身教学问题,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原有教育认知中,并在进修结束后,将反思结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由此可见,针对进修教师开展教育反思,不仅可促进科研学者型教师培养的有效开展,而且对进修教师完善行动研究,探求教学问题,提升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进修教师受限于自身学识水平,对教育反思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甚至根本不知道何为教育反思,更别谈开展教育反思活动了。还有部分进修教师在进修前多处于教学一线,需要完成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开展教育反思。实践证明,缺乏理论支撑的教育反思是不完整的反思,只停留在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层面的教育反思必将影响进修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深入发展,对进修教师的素质提升而言有害无益。

三、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水平的推进路径

1.调整心态,适应进修教师教育反思角色的转变

教师进行培训进修并成为进修教师后,必然告别教师身份,变成进修课堂上的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因此进修教师首先应调整心态,及时适应教育反思角色的转变。抛开教师身份并与教学岗位拉开距离后,进修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回顾并认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冷静反思并认真研究,从而获得教育反思的真谛,也为自己由简单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育教学研究专家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意识,推进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思维模式的构建

进修教师明确自身反思角色后,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培养自觉自律的教育反思意识。很多进修教师并不明确教育反思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式,一味贪大求全,甚至标新立异,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反思的价值要求。培养教育反思意识,应不断推进教师反思思维模式的构建,立足实际,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结果以及教学价值系统和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不断提升进修教师的科研素养与专业发展水平。

3.深入研究,开展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方法与技巧的训练

进修教师通过教育反思转变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者,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开展针对进修教师的教育反思方法与反思技巧的专项训练,并实际考察训练效果,寻求训练的不足,以期帮助进修教师提升教育反思水平。教育反思记录是常见的训练方法,进修教师通过认真思考,及时记录自己经过分析思考得来的灵感,领悟教育研究与理论的深刻内涵。教育案例记录与研究可以帮助进修教师直观掌握反思内容,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实践证明,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艰难的,因此,进修教师应充分重视教育反思的作用与价值,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将教育反思变成自身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者:毛卫东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第4篇

顶层设计,健全研修组织

行政驱动,构建框架 一方面,创建学科中心组。学校成立了英语学科中心组,组长是分管学科的中层以上干部,组员是各年级部英语学科教学资深的备课组长。学校搭建平台,是为了高中三年英语备课组长开展学术探讨、经验分享、答疑解惑,真正做到通晓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既能分段实施,又能有机融合,并最终达到教学整体化。另一方面,建立双组长制。一位组长负责英语学科教学进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导学案的制作与打磨和学生试卷的筛选等;一位组长负责研究高考走向,在课题研修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不仅探究各类课型的基本模式形成课堂案例,进而加工形成范式,还要指导教师个体成长,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

健全保障,确保工作常态化 其一,确立固定时空。学期初,学校教务处安排教师教学课程时,都会在每周的5个工作日中预留2个半天,同年级英语教师都没课。英语备课组长根据教学任务需求,选择其中1个半天作为英语学科教师半日研修,具体活动地点也相应固定。其二,委派专人协调。学校派中层以上干部直接蹲点各备课组,参加每周的半日研修,负责指导和帮助英语学科研修建设,解决学校和备课组间需要协调的工作,了解备课组工作的需求,以便学校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

资源共享,注重协同发展

现代教育已经告别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时代”,合作才能共赢。共享教育资源,分享已有的教学管理经验以及探究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名师引领,举措共享 一是设立“名师工作室”。英语学科中心组成员指导同组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设立“我也是名师”工作室,健全教师成长导师制,快速引领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工作室负责人要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制定培养名师的总体培养目标,确立名师自我提升计划。教师成长导师要根据“自我提升计划”定期开展专题研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策略,助推教师成长。二是开展同伴互助式学习。英语教师在平日教学中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发现了一些疑难问题。作为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可以运用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完成相互比对和互补、相互体验和借鉴,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工作实效,增强研修共同体内的凝聚力。

科研先导,成果共享 一是开展专题研讨。教师成长导师预设一些“订单式”专题研讨任务,驱动教师自主成长,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也要将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进而上升为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共有的教育理念,形成更丰富的教学行为生态。二是撰写每月教学反思。学校教科室根据教学实际,要求教师围绕学科研修撰写教学反思。通过每月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加以研究,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个体教学素养,打造学者型、研究型和反思型的教师。

实施动态评估

引领教师集约成长 英语学科作为高考大学科,同组教师有较大的教学质量竞争压力。而这种同伴竞争压力,会使研修合作产生无形壁垒。但要提高整体教学效益,英语教师必须走集约成长之路才能减少教师“能源”消耗,做到“多、快、好、省”。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采取“捆绑式”考核,倒逼同学科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共生和共进。

融合教学、研讨和培训 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觉、在研讨中感悟,在培训中提升。学校评价教师,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讨以及参与培训等综合评价。评价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教师熟悉每周半日研修流程,对上周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共同讨论下周教学内容中的要点,并形成统一的教案和学案,然后教师按照师情、生情进行个性化解读创作,实施“同课异构”“商材议教”,形成符合个性的具有班级特色的教学模式,也能积极围绕某一专题,整合英语学科研修组的集体智慧,开展沙龙式的半日研修。

结束语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第5篇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及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学校、教师的发展规划为基本方向,以满足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资源优势为主要依托,在学校、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相互作用下,进而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同学校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师教育与教育研究有机融合的过程与活动。核心是学校引领教师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营造学习文化:让教师在学习中发展

校本研修是教师的一种学习方式,校本研修推进过程就是中小学教师培训观念和培训模式的改革过程。

强化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在培训中,学校可采取看名师录像、听专家讲座,交流研讨、读教育名著,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写教后反思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每一个教师都成为网络的受益者、运用者和学习者。教师直接可以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性实践。通过网络观摩优秀的视频教学案例,与学生、同仁、专家互动交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组建学习、研究团队。根据学校实际,组织不同层面教师组成读书团队、研究团队,培养学校学习与研究的核心力量,培育“读书中成长,研究中提升”的学校主流文化。

培育反思文化: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自我反思是建立在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教师只有在回顾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教学随笔等途径,培养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实现经验向理论的升华,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对教学实践及其成败得失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教师应密切关注自身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发展意识,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修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师应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反思和学习的对象,从自己最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自主研修,在学习中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反馈、自我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边反思、边学习、边实践、边改进,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专业素质结构。

建构行动研究文化:让教师在研究中提升

校本研修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做研究型教师”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校本研修也是学校的一种常态生活,人人在学习之中,人人在研究之中。

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校本研修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提升,但也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在教师与专家的双向互动中,在教师对理论书籍的研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以集体备课和有效教学系列主题教研为载体,开展围绕教育教学问题的听评课活动,形成组内平等对话与交流的风尚。

打造全校性教研传统活动。每年定期开展全校性或分层次的教学竞赛、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打造学校教研品牌,鼓励广大教师以大赛为平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第6篇

创新研修机制――点燃激情

一所学校的校本研修机制能否发挥其效能,关键看是否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是否能点燃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为激发教师研修内驱力,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能,学校立足教师心理需求,盘点过程绩效,剖析过程疏漏,去除框框“肿瘤”,改革管理模式,高质化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1.改革管理模式

优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校本有效研修的基石。2007年10月,我校充分挖掘校本研修管理人才,进行了校本研修机构的改革创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教师发展主体模式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

此校本研修管理体系,隶属五级管理体系。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此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层,由校长担任组长;四个研修中心隶属二级管理层,从教学、教育、科研、网络四个层面向下属研修单位提供业务提升的引导和过程落实顾问的服务;为了缩短学科内容差异上的磨合时间,方便年级集体备课,成立了4个研修工作室和12个研修小组。此管理体系创新研修管理模式,实现研与质的高效融合,使教师专业发展开始走向校本“研修、科研、培训一体化”。 (模式构建如上图)

2.优化研修制度

校本研修制度是校本机制建设的一部分。它既是学校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期待。为使研修制度帮助教师寻找最近发展区域,激发内在自我需要的萌动力,我们淡化它的“束缚功能”,放大其“人文魅力”。操作上,我们三管齐下:①在“精”字上做文章。剔除专职应付检查的“外观制度”,重组原始积累的“过时制度”,完善过程沿用的“有效制度”,使制度还原它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效性。②在“新”字上动脑筋。随着教学理念的刷新,研修管理模式的革新,研修过程专业素养的更新,研修制度也进行推陈出新。我们围绕“新”理念,制定《2008――2009年校本研修工作规划》,新增《名优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奖评比制度》《校本研修成果奖励制度》,以学年为单位,以新的视角及时修改相关条例,确保制度的引领性、前瞻性,使制度亦“与时俱进”。③在“评”字上下工夫。我们关注教师心理需求,改进考评方式,消除扣分项目,采用加分制;淡化甄别功能,放大激励影响;淡化单一评价,实行多元考评;淡化终端评价,强化过程奖励;以奖代罚,以加代减,提高制度的人性化影响。

3.规划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的关键是聚焦课堂,关注每一位教师。所以我们的研修机制的改革主要立足教师实际需要、聚焦课堂,同时关注教师专业的目标化、规范化建设,为每个教师的层次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基本模式,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需求。围绕校本研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大要素,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其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操作上,我们关注教师自我业务能力的分析、个人教学风格的定位、业务发展意向,研修组讨论建议,帮助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近三年专业成长目标和努力方向,从而在课堂实践、同伴互助、过程反思中进一步积累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当过程阶段目标在实施中超越预定目标时,则可以修改发展目标,更新发展计划,寻找新的起始点,加快专业成长的进度和进程。自我发展计划和实践提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关系。

多元研修模式――各得其需

研修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累积进程。在操作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教师群体,不同的研修内容,不同的研修时段,我们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需求和消化吸引效能,提供多元化研修菜单,使各层次教师各取所需,各积所长,以缩短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实现教师的多元发展。

1.研修主餐:“争鸣”主题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完善

“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它的主要优势是学习与研讨贯穿于每个板块、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融,上课与听课老师互为相长,此研修模式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研修组。

①模式简介

“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展示――反思评议――完善提升”共五个板块,呈现出螺旋上升型的结构特征。(如图)

一般情况,“争鸣”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模式一个周期历时三周,每个板块解决一个任务,每一周完成一或两个活动板块。在主题构建上主要分同课同主题、同课不同主题、同主题不同内容、同内容不同层次四种形式组织活动。

②成效分析

扎根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创设开放的环境,倡导开放的心态,形成“教、研、修一体”的校本教研文化,这便是“争鸣”主题教研模式的与众不同之处。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改进: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研究主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主干课题或教师个人专题中分解提炼;二是从日常教学的课堂中择取,重点关注那些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同伴互助”。整个流程始终注重“同伴互助”作用的发挥:相互交流学习所得,相互交流教学方法,集思广益,提升自己。在“争鸣”中“碰撞”,在“碰撞”中“成长”。改进三: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依托校园无线局域网平台,利用QQ群聊的形式,在“教师研修群”中,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它真实再现课堂教学成效,定格瞬息的教学灵感、听课智慧,使思维碰撞、新策略衍生。改进四: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每次课结束,组织反思交流评议。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对教学作自我反思;再由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研究主题进行专题发言。

2.研修副餐:“二度设计”对比研修模式的引进与探究

“二度设计”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这里的“二”是个虚指,是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同内容不同预案的再设计。它是以“教师主体发展”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应对策略,是促进教师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①模式简介

根据不同的情态,它有课前、课中、课后三种方式。

课前“二度设计”――胸有成竹:指在上课之前的第二种教学方案,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性、方法的可行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

课中“二度设计”――动态生成:一般指在上课中的第二种应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往往带有一定的突发性,许多精彩的课堂效果往往因这临时调更的“二度设计”而趣味横生、动态生成。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改进:意指上课之后反思改进中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弥补和改进等功能,能短时解决一个教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家常式研修的一种好模式。

②成效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二度设计”研修模式已初显成效:第一,它使校本研修改变了安排时“轮流坐庄”,过程中热热闹闹,“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走过场形式,体现对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追求。同时过程教学灵感,听课智慧,通过“二度设计”活动,在同伴的课堂亦得到实现,同伴互助作用突显。第二,它刷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有理、有节、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质课堂。第三,因为它操作简易,程序简洁,又直面一线问题的解决,研讨周期可长可短,空间弹性大,所以它适用于每一年龄段每一学科的老师,更适合人数少的短线学科研修组。

3.研修辅餐:“自助餐”活动平台研修模式的创新与研究

根据不同的对象,我们尝试采用“自助餐”的形式为每位教师搭建研修活动平台,理念清洗和实践引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活动反思相结合,实践验证和互动交流相结合,以满足各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实现校本研修的人文性。

①专家引领平台:组织教师专业学习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学校多次邀请省市县近30位教育教学名家来校讲座、现场作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采取“出去学习,回来交流”形式组织教师赴外地学习,使教师开阔眼界,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②论坛讲座平台:为让各层次的教师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我们组织教师专题论坛讲座,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参与专题思考、专题实施、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的机会。以实现多元发展、层次发展目标。

③录像反思平台:课堂实录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具体过程。我们基于教师人人发展的理念,定期为每个教师录制课堂实录,然后让教师对照自己的课进行反思。这样可激发教师兴趣,让教师在特定的情绪中去检讨自己的问题,认真改进教学。

④教学比武平台:让教师在竞赛中磨炼,在展示中提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见成色的一项举措。我们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新生代青年教师比武、名优教师教学风格研磨提炼等活动平台,强密度教师学习,紧教学技能切磋,提业务素养积累。

⑤博客研修平台:2008年3月,我们构建了基于教师博客的校本网络研修社区。基于教师博客的校本研修社区实际是由教师个人博客组成的网络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第一个群落是专业体系的建立,由学科网页构成;第二个群落是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空间类,储备内容贴近教师本色的思想,体现个人成长的足迹;第三个群落是区域教研――各级研修圈子的建立、完善。博客研修平台进一步开拓了研修空间,便捷了互动交流,使研修真正成为个体完善所需。

“分格”研修对象――梯式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关注不同层次老师的需求,促进老师立体化的发展,引领老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点燃起自主发展激情。操作上,我们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育的能力,分成“合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层次。

1.新教师的“合格”培养

对于刚入校的新教师,为了缩小“磨合期”,尽快帮助他们适应本校的工作、生活环境,找到归宿感,我们分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强化培养:①由教导处组织培训,集体观看介绍学校的专题片,学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十项工作制度,解读相关考评奖励制度,熟知学校工作常规岗位职责;②组织骨干教师组建调研组,进驻课堂现场教学调研,“望”“闻”“问”“切”,为新教师教学引导技能“把脉就症”,过程分析,及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提高教学技能,同时帮助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③通过“同伴引领互助”协议的签订,以“师徒协议”形式,加强岗位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培养,传授班主任工作艺术和组织能力,使新进的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跟上团队的步伐,缩短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及早“入伍”。

2.青年教师的“升格”培养

为了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升格”前进:①制定三年成长计划,确定三年目标和年度发展目标,一方面给自己的专业成长找准一个方向点,另一方面组织“回头看”反思式总结活动,及时更新前进起点;②推出“名优教师建设工程”“星级老师评比制度”,让每个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专业发展航标,朝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步,享受过程提高的快乐;③创设条件,内引外培。我们提供了许多校本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学习促提高,以培训促奖励,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实用的做法呈现在青年教师面前,鼓励消化吸收,内化提升,引领他们快速成长。

3.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

如何让骨干教师有更高一层的奋斗激情,有高层发展的动力?根据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现状,我们制定《桥下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加速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第一,选苗子,进行人员筛选:根据每位青年教师在各项基本功比赛、教学比武、科研积累的成绩,确定年轻有为、有培养潜力、上进心强的青年骨干老师作为培养的对象。第二,搭台子,进行全面“补养”:历练“教学基本功”,参加各种“教师基本功大赛”;锤炼“教学策略”,加强课堂调研、诊课活动,进行主题研修课的研磨,二度设计的雕琢,送教下乡的锤炼,摸索教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提炼“教学思想”,加强教学科研理念的学习和洗理,刷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以新理念新思想统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第三,定调子,进行风格塑造:客观分析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特长和教学优势,邀请县教研室和本市名师进行课堂诊课活动,帮助提炼出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鼓励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第7篇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基层学校,如何充分发挥校本研修的作用,提高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从平时的研修形式看,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邀请专家上课、讲座,或者由本校骨干教师说课、评课,等等,在这些培训活动中,形式单一,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讨论、自由交流、智慧碰撞,因而校本研修只是流于形式,忽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缺乏实效,成了“一言堂”。如何引导教师自觉地参与到校本培研修活动中,珍惜培训时间,广纳资源,提高培训实效呢?为此,我们进行了关于“如何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调查问卷,从问卷中可以看出,老师们态度是诚恳的,他们期望通过一次或几次校本研修,立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迅速提高教学水平;他们不在乎听高深莫测的理论,只要告诉他怎么做就行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校本研修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关键;二是加强团队建设,营造教师需要并且乐于接受的学习文化,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根据我校规模较小的特点,我们将原有的四大教研组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组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人上课――各学科教师听课――全校老师评课――‘专家’点评――反思完善――形成案例”这样一系列过程,这是具有高效性、特色化、草根化的“东升大课堂”校本研修活动。

二、从“大课堂”到“大舞台”

(一)内涵。

“东升大课堂”确立为学校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后,全校教师能主动参与,成了大家展示自我价值的大舞台。主要活动分为:教师独立备课(自主申报)――上课观摩(同时拍摄录像)――“专家”点评(同时回顾精彩录像)――反思总结(针对点评和录像进行)――形成案例(围绕研究主题)五个环节。在这一培训流程中,首先,引导各学科教师进行自主申报研讨主题,并强化教师独立备课,提高独立思维和教材设计能力;其次,各学科教师进行观摩,及时记录课堂教学简况,并且形成独到见解;再次,汇聚一堂的全体教师参与评课活动,形成互动,这里的每一个评课教师都是学校的“土专家”,当然也可邀请校外有名气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从不同学科、不同理解层面和不同评课眼光来评价一节课,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后,上课教师综合“专家”评课进行教学反思,展开教学的“二度设计”,形成案例。

(二)操作。

这种“大课堂”校本研修的形式,首先是教师自主申报任务、明确主题,这是教师自觉的学习行为,在独立备课过程中,着重体现了教师的个体能力。其次是全体教师都能参与,不论年龄和职务。即不同学科教师都参与研讨,每个老师都是“专家”,都是这次培训的主人,而且评课不点名,先提倡自主研讨,再有电脑抽奖系统进行随机“抽奖”,谁中奖,谁就要参与研讨,提高了参与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形成了“今天要进行全校性研讨,一定要提前准备好!”的教研意识。由此全体教师都能围绕不同专题开展自学活动,如对教材的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赏析、教师角色的研究等,架起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最后是上课教师的反思(课后再进行二度设计),这时上课教师不仅能听到同学科老师合理的建议,而且能听到不同学科老师精彩的点评,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和教学设计的思路,开创了综合教研之路。这种全校性的教研形式,老师们乐在其中,醉在其中。

三、从“大舞台”到“竞技场”

如今的“东升大课堂”校本研修活动,已成为教师提高自我修养的一道自助餐,老师们主动申报,积极参与,主动评课,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学生素质也得到了提高。目前,“东升大课堂”不只停留在“研究课”的层面上,各教研组、备课组、个人都可以利用“东升大课堂”展示团体或个人的智慧结晶,或进行上课研讨、或进行赛前练习、或进行同课异构、或进行教学沙龙等,拓宽了教研形式,老师们热情参与,成为促进专业素养提高的竞技场。我们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摆正了培训主体,实现了自我价值。

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个体都有不同智能,教师也是如此,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表现,有些教师有话不敢说,有些教师确实不会说,如何让教师展示自我的优势智能,弥补弱势智能,“东升大课堂”校本研修就给出了答案,老师们在“东升大课堂”中能充分展示自我存在价值,在系列性的活动中,找到教学的自信和发展的原点,提高育人效率,归纳起来有如下作用:

1.促使个体原创。只有精心设计教案,才能上出有质量的课,每次大课堂中,老师们摒弃了以往应付上课的心理,全身心地钻入教材研究、独立备课、资源挖掘、反思总结等工作,充分展示独立思维和自我价值,如综合组老师执教的科学课《我是怎样出生的》,史老师课前就设计调查问卷,让每个学生做采访员,收集出生时的种种感受,拓宽了学习空间,打破了封闭式的环境,转变了学习方式。这种精心设计,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改变教师对待上课的态度。因为从古至今,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老师们认真备课、认真设计和反思,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在课堂教学评优、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学校有一大批教师获得了市一、二、三等奖,促进了专业成长。

2.促进同伴互助。原来评课是教师感到头疼的事,要么草草了事,要么沉默不言,而在“东升大课堂”中,老师们能积极准备,有的收集有关评课理论,有的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即时评课”,忘记了场合,忘记了羞怯。这样的“大堂交流”给老师们提供了相互切磋的机会,听一听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老师们在相互比照中产生共鸣或矛盾,从而主动建构。于是老师们在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中学习、研究的激情被点燃,长此以往,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多方面锤炼,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

3.提高反思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坡。即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能是一项工作的多次重复。”可见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何等重要。“东升大课堂”校本研修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上课教师在结束整个活动之后有一项必修课,即认真观察教学录像,撰写教后反思。反思活动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二度设计”,更是对教学经验的完善和提升,同时也促使教师向“研究型”发展。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课题研究成果在省、市获奖,同时在省、市发表、获奖论文300多篇,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研修成果和科研素养。

(二)创新培训形式,构建了学科整合之路。

“东升大课堂”活动,不只是上课,更多的是研讨,形式多样,有展示团体智慧的集体备课,有精心设计的案例评析,有呈现个性的同课异构,更有耐人寻味的说课研讨活动和展示民主氛围的教学沙龙,参与人员跨学科、跨年龄,形成了“氛围渲染――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评价反思”的综合教研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学科整合,成为新时代研修活动的亮点。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第8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研究所 科研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教师而言,受自身学历、专业、环境所限,很难独立进行科研工作,要想促进职业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要注重与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平台,制订相关的制度、计划,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素质提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一、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组建科研团队,并积极与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合作

职业学校教师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在平日的工作中,往往仅注重教学工作,而轻科研或者不知如何进行科研工作。职业学校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就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般情况下,职业学校每个专业都设有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的教师所教的科目、所学的专业都是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教学团队为基础,成立相关的科研团队,这样避免了单打独斗,容易让教师克服畏惧心理,在团队中每个人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在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积极与社会、企业、高校的研究机构合作,让各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相关课题组中,通过与相关研究人员的密切接触以及对课题的深入参与感受科研氛围,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烟台汽车工程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以教师所学专业、所教课程为依据,成立了六个科研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并参与到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中来,通过参与具体课题的立项、实施、结题的全过程,感受科研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二、充分利用研究所等相关平台,加大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力度

科研素质是作为现代化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动态,以便形成自身良好的科研素质,从而使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与科研质量不断提升,进而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利用科研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教学改革服务。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在与汽车新技术研究所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其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通过参与研究所纵向课题的研究、文献资料的收集、理论知识的汇总及学术论文的撰写,加大对汽车新技术理论的学习,很好的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对于目前汽车新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将汽车新技术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更多的参与到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中来,通过横向课题的参与,加深了对相关企业的了解,对企业目前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产业升级有了全面的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通过横向课题的全程参与,尤其是产品的设计、制作的整个流程,既提升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又学会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且可以直接将所学的相关知识、技能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很好的推动了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教学改革。

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在安排教师参与到研究所的相关工作中来的同时,还积极邀请研究所的负责人、纵横向课题的主持人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让教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热情

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科研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潜力,使他们在教学之余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从而快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根据自己每年的科研计划,以每学期为单位,定期检查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评优树先的一项依据。目前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结合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相关制度,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关科研激励政策,根据教师科研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进行考核时,尊重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意见,对参与研究所相关科研项目的教师,由研究所如实的给出相关意见,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檠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评选的推荐依据。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从国家到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多教师自身也有很多参加培训的渴望,而且在国家对“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力号召下,很多培训已经偏向于创新层面,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目前把培训当作了一种科研激励方式,每学期的教师培训要与科研成果挂钩,对于积极参与科研,并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教师,在进行国培、省培的推荐报名时优先考虑,让培训工作不仅能满足教师知识更新的平台,而且让培训教师找到一种荣誉感,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

四、结束语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制定激励措施,极大的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并在与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以科研团队为基础,参与到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及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