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与职业论文

教师与职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12

教师与职业论文

教师与职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为人师表;诚信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而人才对一个社会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人才的素质高低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世界各国部大力发展教育,而且国家之间也进行着人才争夺大战,那么,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其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这也是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更应无愧于这一称号。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高校教师也是一场考验,是否能坚守教育阵地而不下海经商,是否能耐得住贫寒?我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使教师队伍更加纯洁,更加向上,甘为孺子牛,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

1.基本条件

1.1高校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高校培养的是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教授他们应该有较高水平。因此,高校教师要有相应的学历、职称,更重要的是知识渊博、理论丰富、实践能力强。在学校中要有一批专家、学者,起教学主导作用。这些专家、学者也就成为高校的优势,成为高校生命力旺盛的保障。

1.2高校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只有丰富的知识还不行,还必须进行创新。包括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发明创造。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反对应试教育,正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一切从本本出发,从教条出发,唯书唯上,缺乏真正的思考,缺乏创新,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大力提倡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师自身要有刨新精神,给学生树立榜样。另外,一些高校教师也承担着部级的科研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精神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1.3高校教师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要有大是大非观念,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并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既学了文化知识,又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成员,来约束自己的队伍。如律师行业有律师职业道德,医生行业有医生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由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加以规定,其内容主要有:

2.1遵纪守法

怍为教师应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应主动学法、懂法、守法,推动中国“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如不得随意体罚学生。体罚学生已被明令禁止,若违反这一规定,必然承担一定的责任。

2.2为人师表

教师的占行举止要端庄得体,文明礼貌,谈吐规范。具体蜕来,教师着装要朴素,而不花哨,淡雅而不失风度。确实,教室为庄重场合,这里要求的是浓厚的学习风气,是师生共同探讨学问的地方,而不是马路大街、百货商场,不需要华丽和浮躁,不需要虚荣和时髦。另外,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室行业首当其冲。在讲课时要字字清晰,字字明白,方便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自如。

2.3诚信

诚实信用在商业领域运用得比较多。其实每一行业,每一职业都要求讲诚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推崇诚信,也呼吁诚信,因为生活中离不开它。可有些人不重视、不珍惜它。教师,应该成为恪守诚信原则的典范。杜绝假文凭、假学历,严禁论文抄袭,抵制“学术腐败”。凭自己真才实学,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决不拿信誉开玩笑。(如果那样,就会毁了自己,也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程度——太危险了!)

2.4对学生负责

教师与职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意义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21世纪注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未来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而有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在维普资讯网检索出2000年至2009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的论文有3598篇,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己引起了广泛关注。加入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只检索出11余篇论文,占研究论文总数不足1%的比例。在中国知网检索出2000年至2009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的论文有6554篇,其中职业教育160篇,占论文总数的2%多点。由此观之,我国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多停留在呼吁层面,缺乏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性来研究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方面的深度挖掘。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策略,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职教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职业地位。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

二、提高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基础。在现代高职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如何办好高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大家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许多共同的认识,比如: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教师特性中非常强调“双师型”等。这些理论上的认识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高职院校以这些理论为指导,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关注高职教育及高职院校的发展的时候,并没有给予其主体――高职院校教师以应有的重视。很多人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还不能作出全面的理解,包括教师个体在实践中也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自主性。教师专业化思想还没有被更多的高职院校所认识,大家对“双师型”教师讨论较多,但何谓“双师型”?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等等,还是很模糊的。很多高职院校从企业里聘请的所谓“双师型”教师甚至对教师专业发展一无所知,而在他们看来,只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就可以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工作,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是这样做的。而这么做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之,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多的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而对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要少。有人认为,高校教师不需要专业继续教育,他们已经达到了专业发展的自觉境界。因为高校教师给人印象就是,他们都是知识非常渊博、理论水平很高的专家、学者。但我们认为,高校教师同样存在专业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型在专业发展上既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也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在内容、方法、途径、目标取向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原在专科、中专学校、职工大学、技工学校从教的老中年教师;一类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另一类是行业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完善、改进学校文化氛围、达成学校发展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可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成长和发展方式、专业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取向、教育研究与学术知识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地研究,而这些研究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研究成果又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中心。

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一般较短,在对教师特点的认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可供直接借鉴的经验,并且他们在实践中所能凭借的理论很少,指导他们工作的主要是来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文件,真正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上去认识教师的较少。所以,教师专业化在高职院校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以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何飞跃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教师与职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比较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法》中已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从办学特点来看,二者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都是靠办出职教特色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赢得生存和社会信誉,由此决定了二者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上都是以“双师型”为重点目标。但由于二者在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对“双师型”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也就不同。

一、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中职教育比较,要求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必须符合高校教师资格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首先在层次上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一)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是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学校(中专、职高)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因此,教育对象都经过了高中阶段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具备或基本具备高中文化程度,这为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在高中毕业基础上接受相应的文化基础课学习,要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以满足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而中职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其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是以达到高中毕业生水平为目标的,关键是强调语文、数学和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宽度与深度上均高于中职学生,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目标,使之具备适应高等技术或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中职学生关键是要“知其然”,以满足专业岗位操作技能所需知识储备的需要。。

(三)对学生的技术应用与能力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适应现代化程度和复杂性,从而在高科技含量方面明显高于中等技术人才要求。因此,高职学生要能以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而“独当一面”。中职学生只是要求能适应岗位要求,与他人配合、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由于教育层次的不同,高职“双师型”教师必须符合高校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应该具备比中职教师更高理论水平和更强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都应该比中职教师要求更高。

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中职教育比较,要求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更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需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大专文化程度、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按照这一目标,高职教育强调在“必需、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是能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工作的工艺师、现场工程师、营销师或服务技师等。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实用型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应用能力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职业高中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初级从业人员。教育强调的是适应具体岗位要求的动手能力,注重技能训练与技能熟练程度。因此,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各种职业岗位要求,立足于业务一线操作的技术员、业务员、推销员等专业人才。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教师应该比中职教师有更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更高,应瞄准高新技术前沿。

三、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比较,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责任能力更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性”为主旨和特征,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实践教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强调学校与社会行业及用人部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合作,并坚持以此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专业设置不同。虽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较之一般本科院校的理论型、研究型专业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专业又较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求严格得多。中职教育多依岗位设置专业,专业适应面较窄;而高职教育必须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职业岗位(群)是指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指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面较宽,适应性更强。

(二)课程设置不同。高职教育主要是从高等应用型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出发,适度淡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备性,要求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标,兼顾现代“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岗位(群)的流动性、变化性和对其长远需求的前瞻性,通过专业课模块的设置和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范围。而中职教育主要是强化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技术的的传授,追求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理论教学体系不同。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介绍理论应用范围、应用范例、实际操作和管理规范,其课程体系必须据此来重新设计、组织和构建。因此,公共课中除政治理论课遵循、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安排外,还必须从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强化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教学。专业课主要构建以模块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满足能力培养要求,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的份量,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中职教育服从于其人才培养要求,立足于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使其理论教学体系呈现为以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训练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合理配比的课程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同。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训、分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其教学体系包括基本能力实训、专业能力实训、综合素质培养和建立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其中,产学合作是关键环节,综合素质培养是主要目的。因为产学合作教育利用了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特别是真实的职业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而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虽然基本形式也包含有课堂实训,分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等形式,但关键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顶岗操作的能力。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的不同,要求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要比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更强的岗位责任能力。

四、高职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与中职教育比较,要求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更全面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素质培养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人文素质要求不同。杨叔子院士曾提出“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础”,虽有引发人文与科技之争之嫌,但应该说切中我国高校的时弊。作为高等教育,高职必须强调人文素质教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是:具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基本养成诚实、整洁、守时、守信的文明习惯;初步形成以自尊、自爱、自强、敬业、勤奋为主要特征的健全人格;具有商业、市场、价值、风险等现代意识;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尊重他人,易与人合作。很明显,这些人文素质要求对于只具备高中文化程度的中职学生是很难达到的。。

(二)专业综合素质要求不同。高职教育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能力结构为保证,无疑会有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其独挡一面的目标要求。而中职教育受文化素质的限制,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必然受到约束,在专业综合素质上显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1996.9.1.

[2]杨淑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教研究,2001(2).

[3]李文霞.试论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1(2).

教师与职业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及特征,进而论证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这对职业院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促进意义。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时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与鉴定等问题已引起职教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人们认识不同,表述不一,难免在工作实践中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笔者从“双师型”一词形成的起源谈起,还“双师型”教师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及“双师型”教师的本质

在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是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它在我国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元”式的教师,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用如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此外,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4.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三、“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与从事普通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双师的知识面应更宽。因此,中职教师需要掌握多门知识,除了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2.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能力等,同时还包括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专业指导能力是指在本专业的实践过程中,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

3.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和关键能力,职业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1.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时期,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不久,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此计划之实施。该计划强调: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显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4日,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可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当然,包括提高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重职责的“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仅能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是有效地优化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成效的目标。办学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这里每个“——”的后者都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即欲达前者之目的,后者缺其不可。可见,要使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然要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清醒认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景懿,李友林.职业教育法规文件选编.沈阳出版社,1998,11.

教师与职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专业发展;专业实践

高职教育离不开教师实践知识的支撑,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与双向转化,即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借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提高“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特征的决定因素。根据教育部教高司[1999]42文的表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师资并适应高职教育培养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种认识,早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共识。1990年,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选拔和评价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职教界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

“双师”素质的概念“双师”素质,也被称为“双师型”、“双证型”。“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胜任实习指导的教师;“双证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实际工作专业技术职务两种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但这两种提法,不论哪种都不是十分妥当。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必要都成为“双师型”,也没有必要都成为“双证型”。因此,“双师”素质的提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特征和培养问题一直受到职教界的关注,几度引起热议。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比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职院校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面应更为宽广,除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还应该包括与职业及岗位相关的人文、经济与科学知识。(2)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应更为过硬,除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尖端技术和高新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3)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与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在以上三个方面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定性为具备“双师”素质,则各有所见,众说纷纭。

“双师”素质的界定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作为规范性文件,界定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其权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个认定条件也存在不严谨的地方:(1)以讲师作为“双师”素质的必备条件,在内涵上与认定条件重叠。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认定条件的一些基本素质才能够评聘为讲师。(2)以列举方式描述的职业资格证书、科技研究成果、企业工作经历和校内实践活动等四个认定条件,明显地指向工科教师,难以涵盖高职教育的所有学科门类。笔者认为,“双师”素质的必备条件应该指担任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是高职教育教师资格的准入条件,所以,不宜看职称而应当看学历或学位。认定条件是指胜任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体现为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经验、技能与资格,其培养任务是普通高等教育不能承担的,只有在教师入职后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完成。

“双师”素质的要求教师普遍具有“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的师资特色,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保障。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合格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优秀院校达到70%以上,已经初现了将“双师”素质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必备任职条件的端倪。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经验与技能距离目标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1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只有25.75%的教师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只有23.9%的教师曾经下厂实践锻炼。据辽宁省的统计,大学毕业直接担任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7.4%。①经济发达地区如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则更加明显。因此,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加速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比提高学历与职称更为紧迫。

二、“双师”素质要求的理论分析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除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考虑以外,还应从教师知识理论、教师专业化理论和职业教育学理论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高职教育离不开教师实践知识的支撑,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与双向转化,即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借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提高“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鉴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场所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而且必须紧扣学科专业,因此,称之为专业实践较为妥当。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和实践方式上应该有比中职学校教师更高层次的设计。总结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经验,教师的专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价值在于促进参与者的认知发展、技能形成与情感体验,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只要紧密联系专业和课程开展活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例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既可以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也可以追踪科技动态,收集教学案例。开展科技下乡、下厂活动,可以用各种形式服务社会,甚至还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有偿承担一些诸如设备安装、调试、大修以及市场调查、产品销售等项目,使教师在实践中培育自己的专业情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此外,参加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试,参与学校建设与实习、实训工作等,也是对以上培养形式的有益补充。总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形成教学与实践相互交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延华.学习化社会与高职教育的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 2003,(4)

教师与职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教师;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郑州市四个区的八所学校的880名学生和20名健美操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等查阅有关健美操项目的相关文章,并认真查阅《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健美操教学与训练》等学术专著。

2.专家访谈法

通过深入走访郑州市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健美操教学的专家教授就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教师现状等有关问题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分析存在问题。

3.问卷调查法

根据对郑州市健美操专家的访谈和研究目的内容的需要,自行设计《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开设现状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为两种。最终回收学生问卷843份, 回收率为95.8%,其中有效问卷800份,有效率为95%。教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符合本课题研究需要。

4.逻辑分析法

本文采用了对比、归纳、综合等逻辑方法。

5.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了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教师是学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 健美操教师学历、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得知:郑州市八所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教师学历有80%的人是本科 (其中包含自考或函授本科),硕士学历和专科学历的教师都占10%;通过以上数据得出,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高学历健美操教师十分匮乏同时也反映出知识结构不合理。通过调研得知,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不重视学校体育,看不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不愿意增加对体育教师队伍的投入。

调查的郑州市八所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教师职称有10人是助理讲师,占了50%;高级讲师占了5%、讲师占了15%、教员30%,数据反映出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初级职称比例太大,中高级职称人数较少,突显出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教师结构层次不合理。

(二) 科研能力调查分析

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学术理论水平主要是通过体育科研成果来体现。体育科研工作能增加体育教师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搞科研就要有论文和课题,论文是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也是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表现。

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教师的体育教学科研气氛不浓,科研论文成果太少,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科研经费不足是导致科研成果少的重要原因。

(三) 职后教育培养调查分析

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体育课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了解到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减少成本忽略了教师培训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和信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得知:我们可以看出健美操老师有大约75%的人没有参加过培训,仅有25%的健美操老师参加过一次相关培训。郑州市健美操教师有70%的人都是攻读在职本科文凭。

(四)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教师工作条件和待遇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健美操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认为体育教师待遇较其他任课老师待遇低的占85%。通过调查情况属实,很多学校在体育课时费都比其他学科低,而且每周课时量都安排12个课时以上,由于工作量较大,体育教师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与其他学科老师同工同酬,并且根据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要适当给予一定的服装费和野外费等补贴。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前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老师以中青年女教师为主,健美操教师职称普遍不高,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健美操专业老师和非专业老师以及专职老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均衡、不合理。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在职再深造的意识都需要提高。

(二)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的健美操教自身要树立全新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加强理论水平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努力学习健美操专业的新内容,新形势,加强与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学习与交流。积极参加社会比赛与锻炼。

参考文献:

教师与职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75-01

进入2l世纪,经济迅猛发展,高新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促使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含金量以及使用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培养标准

从内涵上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双师型”教师又是教师中的特殊部分,必须有特殊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总而言之,“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有较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规范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同时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等的复合型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一基本属性就决定了高职教学工作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能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又要能够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作为理论教师,他们应精通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良好的授课艺术;作为实践课教师,他们应具备较好的行业、职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好的顶岗工作的能力,精通本行业的技能技巧,善于解决突发性技术问题,善于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

高职院校担负着双重任务,既有职业技术教育还属高等教育的,这就使高职教师的功能、作用有别于以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通高校专业教师。高职教师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是不够的,还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信念素质,即具有“技能加专业”的“双师型”特点。“双师型”教师既要有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又要具备宽厚的知识背景,包括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有效的教育学知识及人文素质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教育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为特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当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加强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素质精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优化教师队伍。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双师型”并不是专业教师与职业资格的简单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既具备教师能力又具备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是将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汇总并有效升华,在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 “双师型”教师更注重的是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二)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确保教师能到企业工作与学习各高职院校要经常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确保教师能够经常到企业工作和学习,及时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特点,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在企业工作,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了进一步了解,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师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酌情吸收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人才加人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缓解人员压力,还可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人课堂和实训环节,也可带动高职院校教师迅速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首先,委托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部级示范性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另外就是与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单位合作培养。这类培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以下三点:一是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及以后所需人才与本校特色及专业设置尽量相吻合;二是基地所具备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在全国或至少在本地区应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三是基地应具备较强的教师上岗培训能力,最好能空出部分岗位专门供教师培训之用,使其能较好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从企业、产业部门甚至是从国外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骨干和富有经验的指导师傅担任。

(四)改善教育环境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果希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有高职院校进行统筹安排,制定长远规划与阶段性计划,教师培养要具备超前意识,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情况,办出特色,并且要重视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应当制定好总体规划,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培养工作的关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技能的提升,突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政府、高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才能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也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l]杨振升.谈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内涵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17).

教师与职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民办技工院校个人-组织匹配教师职业生涯管理

民办技工院校(下简称民办技校)是国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发展、稳定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步履艰难,需要一种新的思路和系统的管理方法,就是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把人与组织匹配理论与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有机结合,采取系统高效的管理策略,实现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

一、民办技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是指教师和学校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教师、学校的共同意愿所做出的促进教师职业生涯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安排。

1.教师队伍不容乐观

据观察,民办技校教师60%-70%是入职1-3年的新教师,其中大部分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比较欠缺、双师型的教师比例更低。总体而言,离国家对技工院校办学要求的师资标准差距大。其次,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教差,离职率高,一般达到每年20%以上。

2.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偏重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由于教师流动性大,学校为招聘疲于奔命,以保证教学的基本运作;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教师认为针对性不强,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而不愿参加;绩效考核沦为扣分和计发工资的工具;薪酬福利缺乏动态管理机制;学校文化未能发挥指引作用。

3.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形同摆设

许多教师对职业生涯管理认识模糊,对职业选择是走一步算一步,到民办技校当教师是权宜之计;有些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脱离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只把精力放在提升个人学历和职称上,教学上应付了事,与学校管理产生矛盾。有些学校认为教师流动性大,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是费力不讨好,大都是停留于组织教师业务培训方面。

二、人-组织匹配理论对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意义

1.人-组织匹配理论

匹配度的研究来源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家把个人与组织的契合度这一观念引入管理学,于是产生了个人-组织匹配理论。匹配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匹配,即主要测量个体与组织本质特点的相似性;二是目标匹配,即评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相似性来研究个人与组织的匹配程度;三是个体需求或偏好与组织系统、组织结构等工作环境特征之间的匹配;四是个体人格特点与组织气氛之间的匹配。个人与组织匹配理论的本质是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匹配,并最终使得每位个体和整个组织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组织匹配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是Schneider(1987)提出的吸引-选择-磨合模型(Attraction-Selection -Attrition模型即ASA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人在组织中不是偶然随机分布,组织中的员工都是被组织吸引、选择和留用的人。他们会评估组织的目标、结构和文化等因素与自己的态度价值观等是否符合。模型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在组织发展目标上与个人特点相适合的组织,以有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2.人-组织匹配理论对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意义

从学校的角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战略需求组织开展的旨在开发教师潜力、帮助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管理活动。这与人-组织匹配理论研究的目的相一致,人-组织匹配理论关注什么导致人与组织的相互匹配,以及人与组织匹配对个体和组织会产生什么影响,人-组织匹配理论为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指明了方向。

三、基于人-组织匹配的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策略

1.明确学校各时期的发展目标以及相配套的教师人才规划,把它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立足点

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也一样。学校在开展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时必须要明确本校的发展目标以及相配套的教师人才规划,要通过各种渠道向教师宣传,得到教师认同,形成大家的共识,这既增强教师对学校的信心,也有利于教师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联系起来,实现人-组织匹配理论中的“目标匹配”,形成教师和学校的目标发展共同体,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以“价值观匹配”为重点,把好教师招聘选拔关,把它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出发点

研究显示,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对员工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职业生涯成功、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工作态度与组织行为具有较好的正向预测力,并且能够降低员工的离职意向、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因此,提升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水平,有助于组织实现拥有并保持高度忠诚的人力资源队伍。教师招聘选拔工作的质量决定了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据了解,许多民办技校对新教师的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以上,从事相关专业工作1年以上。不少学校对教师招聘只是关注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忽略了求职者在职业价值观等方面是否符合学校要求。学校应该在新教师的招聘选拔中,不但要考察其是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从学校文化和教师价值观是否一致、学校期望与教师目标是否一致两个角度考察,以保证教师与学校在价值观方面的匹配。学校招聘人员要通过多种方法考察、分析应聘者在职业态度、职业需求、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等方面是否符合本校要求。结构化面试是评估一个求职者和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是否匹配的有效方式之一,也可以采用人格测验、强迫选择量表以及q-分类技术等客观手段来评估求职者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情况,减少面试人员的主观影响。学校在教师招募过程中,除了给求职者提供工作的信息之外,还要给求职者提供有关学校价值观、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等方面的信息,为求职者进行工作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

3.建立专业的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机构,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人-组织匹配中的“个体人格特点与组织气氛之间的匹配”

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学校应该设置专业的管理结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民办技校设置了“教师职业发展中心”。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机构应该为教师提供职业生涯咨询;个体人格特点测评、职业能力测评;指导教师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确立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形成并实施符合个人和学校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教师不同职业生涯阶段需要的培训活动;定期评估教师的个人与组织匹配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教师的流失,降低离职率。

4.建立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高效、动态的管理

这个信息管理系统要有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公布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配套的教师战略规划;二是公布学校内部的所有岗位信息;三是明确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如专业职称发展路径(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专业技能发展路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专业建设发展路径(课程教师-课程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行政发展路径(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职能部门长-校级领导者)等;四是实时公布内部招聘信息,让教师参与竞聘,满足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五是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管理手册、自我测评工具、与职称提升和技能提升所需的信息、培训和指导;六是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档案,包括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工作愿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工作状况和培养前途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信息变化,实时更新个人职业发展档案信息,便于人事部门及时把握信息教师人才的变化,合理用人。

5.完善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相配套的培训、评价和薪酬管理,促进个人-组织匹配中的“个体需求或偏好与组织系统、组织结构等工作环境特征之间的匹配”

研究表明,组织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能推动个体关于组织环境的各方面学习,包括工作熟练、工作关系、政策、组织特定语言、组织历史,以及组织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匹配。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培训要针对处于职业发展不同时期的教师,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内容包括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发展愿景、价值观和发展战略等。

绩效考核的结果是员工职业发展如晋升、岗位轮换和培训的依据,也是个人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基础、修正职业生涯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修改或调整生涯计划的重要依据。学校既要对教师任务绩效的考核、也要对教师周边绩效的考核。周边绩效包括工作主动性、工作热情、工作合作性、制度执行性、组织目标履行性等。要建立绩效的动态管理,建立连续的分析和反馈制度。

职业生涯管理的薪酬管理,要求对教师的奖酬、福利系统和制度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需要,学校要要创造出更多的选择机会,让教师自己来选择,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民办技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基于个人与组织匹配的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创新路径,它从深层次找到了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连接点,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锐等.个人―组织匹配研究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2011(1):8-10

[2]文峰,凌文辁.从人职匹配理论到人组织匹配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发展浅探[J]. 商场现代化,2005(30):298

[3]谭小宏,秦启文,刘永芳.基于价值观的个人与组织匹配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