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4 21:08:02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第1篇

为落实《赤峰市教育系统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宁城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和《宁城县教育局“一个都不能少”班集体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汐子镇总校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的班集体创建活动,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宁城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及总校工作安排,实施“双线控辍”工作流程,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情感控辍、扶贫控辍”工作途径,发挥班集体主阵地作用,突出“重点学段、重点时段和重点人群”工作重点,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目标:

打造不放弃、不嫌弃、不歧视、不疏忽的育人氛围,营造平等、和谐、友好、愉悦的育人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努力做到在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三、具体内容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教师歧视学习困难学生,无故体罚、变相体罚学困生,对学困生劝休劝退。对于散布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和对学生不利言论、擅自办班或工作日参与有偿补课、收受家长财物等教职工师德负面现象,全体教师填写《教职工师德负面清单统计表》,教师都要面向全体、平等对人,用善良的目光欣赏学生,用向上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二)营造浓厚的班级氛围。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营造教师不放弃学生,学生不歧视和孤立同学的良好氛围,让“一个也不能少”成为班级目标,让“不离不弃、不掉队”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誓言,打造有浓郁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力的班集体。

(三)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班级每一名学生都要至少参与一项社团活动,特别是要为学困生开辟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绿洲,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清除“唯分数”至上的思想,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多样发展开辟空间、搭建舞台。

(四)建立学困生帮扶机制。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班主任要分学科确定学困生名单,任课教师要制定学习困难生帮扶计划,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知识辅导,并纳入任课教师绩效考核。

(五)建立特殊学生关爱体系。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生等特殊学生群体,是辍学高发人群。各班对重点关爱的学生要深入摸排筛查,要为这些学生建立档案,一生一案,跟踪管理。要建立关爱、帮扶体系,落实救助政策,班主任要及时掌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让他们感受温暖,安心学习。

(六)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方式,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监护人法定责任意识,推动认真履行监护职责。灌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个别家长读书无用论、升学无用论等观念,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开展创建评选活动。每学年末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成绩,发现典型。

(二)创新质量评价体系。设立“一个不能少”优秀班集体创建特殊贡献奖,表彰激励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工作突出的老师和班级。

(三)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实施《宁城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以成长记录袋方式,记录学生发展过程,通过增值评价方式,监测学生学业发展轨迹。改变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四)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全部纳入各学段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范围,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每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五)落实双线控辍责任制。认真落实双线控辍责任制,规范双线控辍操作流程,与乡镇政府密切协作,及时向乡镇政府报告学生辍学情况,共同做好劝返复学工作。

(六)实施分级承包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校班子成员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级、任课教师包学生的分级承包机制。

(七)建立追责问责机制。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列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开展“一个都不能少”班集体创建活动,是宁城县教育局贯彻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要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第2篇

督导室上半年工作总结一、计划完成情况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中的9项工作任务,截止目前,督导室工作已完成9项(第6项,学期末综合督导检查待中考结束后进行)。

1.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临汾教育督导工作指南》

2. 2019年元月份,2018年年终综合督导检查,对全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其结果运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综合评估,奖优罚劣,达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3. 2019年元月到3月,完成了509名疑似失学儿童核查、劝返工作。此项工作历时三个月,程序繁杂,牵动部门多,核查过程困难重重,督导室人员经过艰苦细致地调查、甄别、分类、归档,我县509名疑似失学儿童的信息核查圆满结束,督导室向市局上报了工作报告。

4. 2019年3月份,春季开学及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形成督导报告,上报山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保证了春季开学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5.加强了督导责任区建设工作,将六个督导责任区调整为五个,建立了督导责任区工作制度,上报了《乡宁县责任督学工作经验总结》。

6.2019年5月份,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导检查,按照《晋政教督办函〔2017〕4号》文件要求,目前已经完成幼儿园办园行为县级督评(第二批40所幼儿园)任务。为40所幼儿园下达了整改意见书,向上级督导部门上报了工作报告。

7.2019年6月份学期末综合督导检查。

8.完成了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

9. 配合相关股室做平安校园、教育装备的管理和使用、特色学校创建、党组织建设及“三考”等其它要求配合或牵头的工作。

二、工作亮点

1.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我县由督导室牵头并下乡落实的40所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启动早、核查细、信息准、整改意见书下达迅速,督导报告上传及时,在全市位居前列。

2.对全县学校综合督导工作。督导方案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督导内容与时俱进,督导程序规范,问题反馈迅速,及时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督导室下半年工作一、常规工作

2019年7月对全县三分之一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进行了县级督评。

2019年9月在赵主任带领下一起深入管头镇中小学,通过实地查看等方式,圆满完成了开学初督导工作。

2019年9月与普教股同志对全县10个乡镇的疑似失学儿童进行了入户核实,为控辍保学工作摸清了数据。

2019年9月 迎接市人民政府督导室对我县三分之一幼儿园的办园行为督导评估。

2017年9月对全县中小学的开学督查工作进行汇总并上报。

二、服务大局

2019年8月我县9位督学赴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市局组织的培训。

2019年8月参加我局组织的赴山东潍坊市办学模式考察工作。

2019年10月参加师训股的普通话验收工作。

2019年10月王德旺赴山西大同参加高中阶段和幼儿阶段的资助培训会议。

2019年10月完成了司法局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相关清单指南流程图的工作。

2019年10月完成“智慧乡宁”信息采集工作。

2019完成了对全县中小学开学初和学期末四次综合督导。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第3篇

本学年度西六方学校党支部按照科区教育局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部署和要求,从党务、工会、师德师风、家庭教育、教育扶贫等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学校党支部基本状况:

西六方学校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6人,预备党员1人,重点培养对象2人,积极分子1人。支部委员会设副书记1人、组织委员1人,纪检委员、宣传委员各1人。

二、履职状况。

(一)履行抓基层党建职责状况。一年来,我按照教育局党委的要求,以党的落实党建工作职责制,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努力工作,廉洁自律,团结带领支部一班人,知难而进,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较好的实现了工作目标,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持召开支委会,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强化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安全教育宣传和防范、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通过系列教育学习,学校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两学一做”是新形势下党对每位党员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意识,树立起党员干部务实清廉的形象。

(二)党务工作

1.制定“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定期召开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定期讲党课。

2.开展“党员固定活动日”活动暨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3.按期缴纳党费,规范收据和收缴程序并及时公示。

4.按组织程序进行组织发展工作,对思想进步,大局观念强的同志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上报教体局系统党委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5.重视宣传工作,成立“西六方学校网上学习讲堂”,充分利用微信群学习宣传,扩大学校的宣传面,使学校工作在社会上、家长心中取得良好的反响。

6.制定党员学习计划,狠抓中心组学习、党员学习、党小组学习,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大局意识。

7.学期末召开组织生活会和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工作。

(三)工会工作

1.组织队员参加科区教体系统排球赛和校内教职工排球赛,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2.组织参加科区总工会组织的书画比赛,我校王新志老师在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3.组织参加科区总工会组织的青年教师联谊活动,我校有三名单身女青年教师参加。

(四)师德师风工作

制定考核方案,完善个人档案,签订责任状,认真执行科区教师十不准。严格按教体系统下发的禁止有偿补课办班文件执行,做到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并及时上报局纪检监察。

(五)家庭教育即家长学校工作

1.成立家委会,进一步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通,带领班主任老师外出参加培训,并成功举办一期家长培训。

2.各班级建立家校档案,把日常家校联系工作档案整理装盒。

(六)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工作

成立以邰校长为组长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深入贫困户了解核实情况,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教育扶贫款及时拨付。

(七)关爱贫困学生工作

1.组织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共筹集捐款4829.50元。

2.积极与社会团体组织联系,获得资助,科区信用联社资助人民币7000元及部分学习用品,总价值约1万元。

3.建立台账,使每一笔资助资金去向明了。

三、不足之处

1.工作中性子比较急,难免有疏忽遗漏的工作。

2.个人学习还不够,自觉性和坚持学习制度还不够。

3.有些工作虽然开展了但是档案材料没能及时保存并上报信息。

4.对年轻同志的培养还不够,谈心次数少。

四、今后努力方向

1.改变急躁的性格,把工作做细。

2.加强学习,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凡是开展的工作及时做信息上报和宣传,档案整理要及时不能拖沓。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第4篇

他们深入基层挂职调研,积极建言,为当地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

在北京冬日的一个周末里,记者在海淀区万泉小学对面的九三学社中央办公楼里见到了陈钢和刘晓卿夫妇。作为中直机关第19批青年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他们利用这次周末的时间从河北平山县北冶乡中学专程回到北京接受采访。初次见面,夫妇二人满面春风、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自带正能量气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心用情,教书育人

陈钢在九三学社参政议政部科教文化事业调研处,刘晓卿则是机关的团支部书记,两人既是事业上的“战友”,亦是生活中的伴侣,在谈及当初几个月前去支教的这个决定时,刘晓卿坦言是她首先提出这个请求,“去支教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今年是九三学社首次有支教的名额,我非常想偿了自己这个夙愿。”刘晓卿有些激动地说,“其实最初是我想动员他”。而陈钢的想法也与刘晓卿不谋而合。多年前陈钢读大学时曾偶然在《南方周末》杂志上看到了中国十大志愿者获奖者、“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到贵州支教的事迹, 徐本禹为了理想放弃学业、扎根农村支教的故事那时起便深深的震撼与影响了他。当得知这次组织上有支教名额时,陈钢同妻子一样,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提出请求,自愿深入农村、奉献自己。

由10名队员组成的中直机关第19批青年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从北京出发,奔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镇和北冶乡展开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他们分别来自中央办公厅、中央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新华社等单位。与往年不同的是,之前几批中直机关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都是在西柏坡扶贫支教,而这一次除了有6名志愿者在西柏坡之外,还有4名志愿者由陈钢带队第一次进驻平山县北冶乡同期开展工作。北冶乡是位于平山县西南部的一个大乡,地处山区,相对较为贫困,师资力量匮乏。

来到北冶中学之后,队长陈钢首先带领支教队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陈钢发现,北冶中学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当地家庭普遍都是积贫积弱的家庭和问题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当地教育面临着较大问题和挑战。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陈钢和刘晓卿分别教授初一和初二年级的政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陈钢和刘晓卿对每一名学生情况进行了熟悉和了解。哪些孩子是留守儿童,需要多加引导;哪些孩子家中经济情况较差,需要更加关心;哪些孩子学习态度特别认真,但成绩还不太理想,需要多加鼓励,他们都一一摸清。

在教学工作中,他们集思广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政治课上,刘晓卿除了教书,更注重育人。他始终围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们的现代意识,让他们明白,时代的变化使得他们不努力读书、不努力改变自己是不行的。刘晓卿相信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各项活动,她都与学生们一起参加,时刻注意给学生们树立正面榜样,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刘晓卿还经常会精心挑选一些国内外的公益片供孩子们观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开阔眼界以及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刘晓卿用自己的奋斗经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告诉他们即使出身农村,只要努力奋斗,就有希望走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比于刘晓卿的温暖关怀和激励感化,陈钢对待学生则更加深沉与严厉。北冶中学的教学虽然硬件条件不算差,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仍存在着诸多困难。这一切,陈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试图充分挖掘全体队员的资源,依托所属单位的力量,尽全力解决学校发展、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尽心尽力为扶贫支教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几个月的联系,社会上一些爱心企业伸出援助之手。陈钢用企业家捐助的资金为学校设立了奖学金,用来奖励实验班成绩前15名、普通班前2名以及学习进步最快的学生。奖学金的设立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学校里不太听话的学生陈钢也有他自己的办法。其中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晚自习时捣乱,陈钢就带着他们去阅览室看书,爱说话爱捣乱的学生们到了那里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了,都非常安静,有的在看马小跳校园文学,有的则翻阅各种科普书籍。其中有一个“刺头”学生李玉琪,连续三个晚自习被陈钢带到阅览室里,没想到他不仅不吵不闹了,还逐渐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这给陈钢了很大的启发。他开始更多地引导这些不爱学习、喜欢捣乱的孩子们多看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陈钢打算在九三学社捐助的资金中抽出一万块钱为孩子们买一些优秀的读物,为了能用有限的资金购买到更多的书籍,在“双十一”购物节前的深夜里,陈钢一直守在电脑旁盯着当当网和京东网等做活动的网站,挑选了一大批需要购买的各类书籍,一直等到夜晚零点钟的抢购,这一次,抢购成功后一下省了好几千块钱。

心系学生 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陈钢的执教理念。对成绩优秀的学生,陈钢坚持设立奖学金制度,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同时,他还准备举办春令营活动,选拔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去北京,到清华、北大等名校看看,到天安门参观升旗仪式,“北冶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很多孩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带孩子到北京来见见世面,对于这些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农村的孩子们肯定会是一种激励。”

针对在一些农村学生中存在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陈钢和刘晓卿积极开展励志和情感教育,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们心中理想的火种,让无心学习的学生重返课堂。陈钢说,学习差的孩子其实并不笨,只是从小基础差,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他经常启发这些学生多想一想将来要干什么?为了实现将来的目标应该做些什么?希望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将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他们热爱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费时间、无所事事,以此教育和改变那些不守规矩、上课打牌、随便说话、甚至是抽烟喝酒的学生。

陈钢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叫李玉琪的学生,以前学习成绩很差,行为叛逆、不服管教,每天在学校几乎是混日子的状态。但陈钢发现他喜欢做菜,希望将来能当一名厨师。于是陈钢便加以引导,带他去阅览室找有关美食烹饪的书籍,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后,李玉琪一头扎进这些书里,也不再捣乱了。

对于学校里边缘化的学生,陈钢鼓励他们走职业教育的道路,“学校里的学生不可能所有人都去考大学,因此如何因材施教,给孩子们一个多元化的人生道路很重要,需要我们在职业教育上也下功夫,这样能为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寻找一条出路。”陈钢一直想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做一些探索,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做出更多元的选择,帮助像李玉琪这样的学生在职业教育方面走得更好。

农村除了教育资源薄弱外,还有一个让陈钢头疼的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来北冶的这段时间,陈钢和刘晓卿总是为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所苦恼,学校里很多孩子的家长都进城去打工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甚至并不重视孩子的成学习。有些家长在外务工的过程中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种低期望必然影响子女的学习成就感,使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让缺失的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绊脚石。

“许多家长或监护人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了,把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很少有外出务工父母或监护人主动与学校就教育孩子的事情进行沟通和交流意见,去深度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刘晓卿说。

刘晓卿的班里有个女孩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有一次生病比较严重,班主任给她在外务工的家长打电话,然而家长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竟是问老师还有几天放假 (寄宿制的学校,两星期放一次假),能不能过两天再去?在老师的劝说下,他才勉强肯来学校接孩子。而这位父亲来到学校后,见到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责骂她总是生病,耽误他赚钱,甚至怀疑孩子是为了躲避考试来欺骗他,责备她耽误了自己的营生。孩子只能委屈的抹着眼泪,整理好东西跟着父亲走了。类似于这样极端的例子在这里十分普遍,大多数家长几乎从来不会到学校过问孩子成绩,只有在学校发贫困补助的时候或者孩子出了问题,他们可能才会来。有一次,陈钢带的一个学生学习态度差,考试的卷子几乎没有写,一片空白。叫来家长后,这位家长看看试卷说:“这孩子比我当年可强多了!”

“改革教育要从家长开始,家长不能总是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跟自己没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中国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陈钢希望在媒体的公益广告中能够加强对于家庭教育的宣传,“要让更多的家长明白,父母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能只顾着赚钱,教育子女是你最重要的事业。如果你重视一下子女教育的话,就会不一样。”

智力帮扶 精准扶贫

陈钢和刘晓卿积极参与各类调研活动,加强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希望通过智力帮扶有针对性的在所挂职乡镇开展扶贫工作。他们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联系协调各方资源,希望结合平山县当前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依托九三学社的优势资源,引进知名专家,建立长期联系机制,为老区的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改善北冶乡及周边学区学校的环境。

2016年12月,由中直机关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与平山团县委共同举办的“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科普巡讲河北行暨平山青年公益大讲堂第一期”活动在平山成功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徐国权率九三学社中央专家组一行来到平山职教中心开展科普巡讲。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魏钦平为平山县一百余名果树种植农户、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林果专业的学生作《苹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专题讲座。魏钦平所长还赶赴北冶乡土岭村中直青年林,为当地果农开展果树管理技术现场指导和培训,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果树。广大果农感到受益匪浅,纷纷希望专家能为当地的果树栽种提供长期的技术指导。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第5篇

2016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一

一、目标任务

把教育帮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以538万农村贫困人口、54个贫困县(含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5000个贫困村为重点,精准实施八大教育帮扶计划,做到精准建设、精准帮扶、精准资助、精准就业,实现贫困地区学校保障基本、满足需要、均衡发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程帮扶、全程资助、充分就业,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点上,从根本上斩断穷根。

到2017年,实现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基本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大通铺,基本实现结对帮扶覆盖到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3%。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增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

二、政策措施

(一)精准实施幼儿园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入园难问题。

1.支持贫困地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根据需要,支持每个贫困县在城区建设12所公办幼儿园,支持贫困县每个具备建设条件的乡镇建设1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根据建设规模分别给予每所200万600万元不等的补助,基本实现贫困地区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责任单位:教育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县人民政府。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多元普惠幼儿园发展。优化公益性、普惠性资源布局,落实多元普惠幼儿园奖补政策,通过改善办园条件、支付租金、改善教师待遇、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多元普惠幼儿园发展,提高贫困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确保贫困地区儿童有机会接受一定质量的学前教育。(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建立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各县统筹安排县城(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在县域内建立县乡和乡村两层结对帮扶。(责任单位:各县人民政府)

(二)精准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学校改善基本办学和生活条件,让贫困地区少儿享受到更加公平的优质教育。

1.精准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对贫困地区每所中小学校进行摸底排查,按照一校一册、一校一图科学编制学校建设规划,准确建立每所薄弱学校的需求清单和建设台账。统筹全面改薄等教育专项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投入,计划投入54个贫困县资金50亿元左右,建设校舍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500多所,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应宿尽宿、一人一床位,切实解决大通铺、大班额问题。(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各县人民政府)

2.支持贫困地区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审慎稳妥推进撤点并校工作,坚持先建后撤,对于保留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标准化建设,保障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逐步提升贫困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及应用水平,使贫困地区师生能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4.建立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各市统筹安排市级义务教育学校、市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县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各县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教学点,建立市县、县乡和乡村三层结对帮扶。(责任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

(三)精准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

1.支持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建设。统筹中央和自治区各类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县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2016年达到每生每年400元,并视情况逐步提高。(责任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

2.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重点满足贫困地区学生入学需求。支持有需求有条件的贫困县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中教育,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促进贫困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建立普通高中结对帮扶。各市统筹安排区域内优质高中分别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建立市县结对帮扶机制。(责任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

(四)精准实施县级中专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富民中的中坚作用。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每个贫困县办好1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到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和自治区办学标准。(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2.改革专业设置。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中等专业学校办好1-2个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骨干专业、12个适应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涉农专业,努力办好23个服务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富民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需要的特色专业。(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行业性职教集团自治区重点产业全覆盖、区域性职教集团14个市全覆盖。鼓励职教集团积极吸纳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为成员单位,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等行业主管部门,各市人民政府)

4.加强基地建设。面向全区建立40个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民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厅)

5.建立职业教育结对帮扶。支持高职院校和城市职业学校通过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招生等,力争对口帮扶县全覆盖,并对成效显著的给予资金奖补。(责任单位: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五)精准实施高等教育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扶智富民中的作用。

1.加大对贫困地区高校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高校开展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及相关平台建设,支持贫困地区高校申报开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新专业,积极扶持贫困地区每所高校建设12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增加贫困地区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配额,支持贫困地区高校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编办、财政厅)

2.扩大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国家重点高校本科第一批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并在定向生源不足情况下酌情降分录取本科第二批考生。区内本科第一批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每年增幅不低于1%。贫困地区考生继续享受现有高考加分政策。(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发展改革委)

3.加大贫困地区专项人才培养力度。扩大招收免费民族预科生规模,2016年增加20%招生计划,招收1200名免费预科新生,并视生源情况逐年增加计划。在高等学校招收民族班,每年招收本科生1200名左右。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生300人左右。(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

4.充分发挥科技平台扶贫作用。每年举办高校科技服务地方新发展活动,支持高校与贫困地区在产业、行业技术深度合作,建立涵盖科技帮扶、科教培训、技术指导和科普宣传的多元服务体系。(责任单位:教育厅)

5.落实高等教育结对帮扶和继续教育结对帮扶。落实国家统筹安排的东部地区开放大学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县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点),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公益性继续教育。打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放大学升级版,为贫困县每一个贫困村培养若干后备干部、创业青年和致富带头人。(责任单位:教育厅)

(六)精准实施特殊教育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合适的教育。

1.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统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贫困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扩建等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和康复设施配置的支持力度。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支持未建有特殊教育学校的贫困县加快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残联,各县人民政府)

2.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达到每生每年6000元。(责任单位:财政厅、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实施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建设试点项目。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遴选若干所中高职学校作为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基地学校,对其校园和实训基地进行适合残疾学生入学的设施改造,为其配备职业教育的设备,提高贫困地区残疾青少年职业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残联)

(七)精准实施学生学业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无障碍上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应助尽助。

1.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在现有资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档资助,对特困生给予重点资助。(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

2.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实施15年免费教育,即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扶贫办)

3.将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高校国家资助体系。(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

4.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历教育扶持政策,实行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应补尽补。(责任单位:自治区扶贫办、教育厅)

5.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确保精准就业。区内各高校指定专人负责,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帮扶,落实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优先推荐、一次技能培训、一项就业补贴等帮扶措施,举办专场招聘会,优先向合作单位重点推荐,确保其顺利就业。(责任单位:教育厅,全区各高校)

6.建立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依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动员大学生志愿者与片区农村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单位:教育厅)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志愿者与片区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单位:团区委)县级统筹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各县人民政府)

(八)精准实施教师队伍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培养造就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好老师,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拓展贫困地区教师补充渠道。实施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专项考试,给予乡镇以下教师岗位适当倾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首先满足贫困地区教师补充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任教一定期限,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编办、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落实贫困地区教师生活待遇。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及其他地区教学点教师,自治区统筹资金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标准给予奖补。依法依规落实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依法为贫困地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将贫困地区教师住房建设纳入自治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以乡镇为中心,加快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住房建设。(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

3.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用编。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职工编制使用情况,将教职工编制从富余地区向紧缺地区调剂,其他系统改革调整出来的事业单位编制优先调剂用于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编制紧缺问题。(责任单位:自治区编办、教育厅、财政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4.职称(职务)评定向贫困地区倾斜。乡村教师在申报职称时给予政策倾斜,论文不做刚性要求,免除外语、计算机考试。(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

5.推动优质师资向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逐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等,推动中小学教师支教走教,每年从教育质量较好的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乡镇及以下学校支教走教。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编办、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6.教师培训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县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建设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每年组织自治区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等深入贫困地区开展送教下乡。(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7.支持贫困地区县级中专建设双师型教师。支持贫困地区县级中专通过多种方式调剂空余编制和岗位用于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提高优秀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三、检查验收

(一)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按年度分解下达任务,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重点工作和年度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逐年完成落实。

(二)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将教育扶贫工作作为开学检查的重要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项检查。逐县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不定期开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经费管理、项目进度等专项督导或检查。

(三)加强社会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各级各部门按照财政预算公开要求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当地媒体、门户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布教育发展年度资金安排情况、工作进展情况等,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2016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二

为了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的具体实践,加快我乡脱贫步伐,实现与全面、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立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省委五大扶贫工程和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市委三三六六扶贫战略和1+6扶贫工程,县委《关于全力打赢扶贫工作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坚持以统筹城乡,扶贫攻坚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巴山新居为抓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严格领导责任,凝社会力量,加强基层基础,确保全市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基本原则

1.因户施策,精准实施。瞄准贫困村,贫困户,解决群众最急需的问题,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针对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用电难、通信难、避灾难、增收难等外因性贫困和因病、因残、因技等内因性贫困,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扶贫对象、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脱贫战难六个精准,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

2.统筹乡村,连片推进。坚持统筹乡村发展,强力推进连片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色产业向农村拓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推广。按照先难后易、梯次推进、均衡发展、全面覆盖的原则,有序推进2大片5小片连片脱贫攻坚,确保建成一片、提升一片、实现全城脱贫。

3.改革创新,内外发力。让改革的思维推动脱贫攻坚,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机制和方式,破除脱贫奔康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为目标,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赋予农户更多财产权,经营权。深入实施开放式扶贫,不断提升开放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引资引技引智,不断增强扶贫攻坚的动力。

4.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解决规划引领、政府领导、项目支持、社会动员等难题。坚持扶贫先扶志,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释放群众的内部动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贫困面貌,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三、总体目标

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要求,到2018年,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万元和2736以上,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有增收门路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四、规划方案和措施

(一)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

1、通过扶贫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农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从拓宽致富门路和增加就业机会两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加大特色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到2020年,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实现3千人以上稳定脱贫。

大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支持具有资源生态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的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重点发展鲜果、干果、中药材、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从事乡村旅游业、支持创建特色旅游示范村和名宿旅游达标户。帮助贫困村培育农投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们要深度思谋、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地缘、亲缘、人缘优势,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全乡每年回引300人回乡创业,5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5个,每村每年实施产业项目1―2个。

大力增收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八股一权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股权量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建立分股入红+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分配机制,引导贫困户将耕地、林地、个人财产和集体三资股权,采取租赁、入股、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加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村房、地、林、人、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增加贫困农户的财产性收益。

2、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居住在边远高寒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洪水淹没威胁区的三区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做到实施一批项目、安置一批群众、脱贫一批群众。到2020年,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实现稳定脱贫700人以上。

科学规划实施搬迁安置。对接移民搬迁政策,科学制定全乡移民搬迁规划。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合理安排搬迁地点、搬迁资金和搬迁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贫困农户自主搬迁,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

加大项目政策整合力度。整合巴山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专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资金,解决移民搬迁问题。配套发展稳定增收项目,完善公共设施,在新居建设、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保证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到2020年,实现解决1296人以上稳定脱贫。建立健全乡镇扶贫救助中心,用政策保障农村五保、特困老年人、失独老人、孤儿和重度残疾、智障、重症精神病、重大疾病患者等无力脱贫特困群众最低生活标准。出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的实施办法,到2016年末。将低保线提高到扶贫线标准。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养老院、精神病院等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解决政府投入不足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城乡贫困群众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人人有社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标准差距。

4、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群众,通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等措施救助扶贫。到2020年,实现医疗救助扶持减贫134人以上。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医保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实行大病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办法。设立贫困对象医疗救助基金,专项用于贫困家庭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对需要个人负担的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给予补助。加大因残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对贫困户中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争取政策由政府全额资助个人参保资金,对贫困户中的三、四级残疾人,适度资助个人参保资金。对贫困户中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全额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和民政救助范围,不足部分实行财政兜底。

5、通过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对因地震灾害、洪涝伤害、地质灾害等受灾致贫返贫的贫困群众,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帮扶。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推进住房重建,对建不起房的特困户安排入住农村廉租房。科学规划,优先安排实施灾后急需民生项目,加快推进灾区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重建。

(二)深入推进1+6扶贫攻坚行动

1、强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强基层组织。创新组织设置方式,通过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方式,在巴山新居、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党组织,探索推进连片贫困后进村建立联合党支部,增强党组织扶贫带动能力。每年确定12个后进村(社区),按照党群部门帮软村、政法部门帮乱村、涉农部门帮弱村、金融部门帮穷村的思路结对联姻,强力推进后进党组织整顿。实行村村帮建、户户帮带,探索实践驻村帮扶单位、帮扶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支部联建党组织,形成帮扶共同体。大力推广三亲三带三本账群众工作法、四办一跟踪便民服务工作法,不断提升服务扶贫的能力和水平。

规范活动场所。加强村级组织活动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引导便民惠民公共服务集中配套,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采取整合项目资金,整合闲置资产、整合组织资源等办法,按照社区活动场所至少达到200㎡,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90㎡的标准,在2016年底,完成邵家河、青山梁等村组织活动场所新建建设任务,完成仙人嵌、马口背、朽石坎等10个村的改扩建建设任务。

夯实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扶贫工作队两支队伍,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对扶贫攻坚开展承诺、述诺。按照一好双强标准,拓宽选任渠道,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选进村两委班子,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注重在回乡创业大学生、致富能手、务工返乡成功人士等群体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强化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四项宣传,强化村(居)规民约建设,纵深推进村民自治。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制度,把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纳入农村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务监督、纪检监督机制。加强基层党务公开,细化完善党务公开目录,扎实抓好党务公开工作,将基层党务公开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致富联带活动,形成党组织领导、党员干部引导、人民群众互动的农村社会治理新局面。

2、强力推进巴山新居建设。全面落实省委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要求,从最困难的区域、最困难的贫困户、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深化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进一步完善巴山新居建设规划,统筹实施巴山新居工程与连片脱贫攻坚,促进农户向中心村和聚居点、产业基地、重点景区、场镇聚集。坚持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实施分类、分片、分年度建设巴山新居,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性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资金优先向贫困村倾斜,与巴山新居工程统筹规划、同步设施。采取新建、购置、租赁、改造集体闲置房等方式,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为改不起、建不起房的特困户、贫困残疾人提供保障性住房。2016年到2020年,全乡完成2125户,其中贫困户625户,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1500户。新建847户,改造1278户,规划建设中心村1个,聚居点14个,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规划建设农村廉租房50套。

2016年全面启动巴万高速公路沿线村(潘家河、鹿溪沟、仙人嵌)的巴山新居,结合贫困村的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载体,建设朽石坎村、双凤垭、盘龙山、马口背、永丰观、仙人嵌等村的巴山新居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900户,建设聚居点8个。

2017年,启动建设骡子坡、青山梁、贾村观村的新居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300户,新建中心村1个,建设聚居点3个。

2018年,启动建设沙泥坪、天平寺、邵家河村的新居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300户,建设聚居点3个

20192020年,巩固提升。

3.强力推进特色产业扶贫。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脱贫奔康的根本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业,基本农田建设中低田土改造5191亩、坡耕地治理3004亩,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万亩;潘家河村建蔬菜基地200亩;以朽石坎、骡子坡、鹿溪沟、青山梁、潘家河、盘龙山、天平寺、沙泥坪、双凤垭村为主的干果、花椒5000亩;以仙人嵌梨、贾村观葡萄、永丰观英脆李为主的鲜果基地2000亩;发展林果、林药、林牧等林下经济1万亩。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畜牧产业,全乡建成以仙人嵌为主,各村小型场地为辅1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五万头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年出栏禽兽达到30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村村养牛30头以上大户一户,养猪50头以上大户10户,养鸡1万只以上大户5户;水产业发展,发展藕田、稻田养鱼1000亩,产值500万元。三是积极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加快推进以产村融合发展的美丽幸福新村工程,促进农业产业园区变乡村旅游景区,由农田变景观。到2020年以巴万高速互通为切入点,建成以朽石坎、骡子坡、鹿溪沟、潘家河、贾村观、仙人嵌、马口背、永丰观、沙泥坪、双凤垭村各具特色的旅游扶贫示范村,依托菜、牧、渔、果、林药等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园、开心农场、养生山庄、花果人家、生态渔庄等特色业态,围绕旅游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争用三年的时间,种植葡萄、梨、李、牡丹、薰衣草、莲藕等农作物,让农作物长成美丽风景,变成旅游产品,突出一村一特色,一带一主业的格局,达到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乡村旅游经营点一村一个。

4、强力推进以四网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构成区域便捷交通运输体系。严格执行规划,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施乡村道路工程,提升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通行能力,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农村公路网络。

①县乡道改造工程.火杨路于2015年启动,2016年全面完工,长太路2018年启动改造工程。

②通村通畅工程.2015年解决双凤垭村的通畅工程、各村断头路11条20公里。

③村道公路改建工程,窄路面加宽28条78.1公里,村道延伸联网17条30公里,加快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畅通毛细血管。

④渡汉桥工程.建成16座307延米,建成渡汉桥工程,总投资2456万元。

⑤建农村客运车站1个,所有村通客运班车。

⑥抓住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建设机遇,争取高速路段互通工程,并予以建设。

构建安全可靠的水务保障体系。以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取用方便、保障度高的要求,加强水源工程,净化处理工程,管网入户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一是完成场镇自来水供应常态化,立足实际,加大加强水源工程的可靠论证及建设,确保场镇居民用水与农民用水间矛盾。二是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至少1.3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工,资金到位,覆盖人数,水质达标四个100%三是搞好场镇污水治理,新建场镇污水处理站及配套排污干管建设;四是实施好小务水工程建设,整治维修病险库7座、山坪塘109口蓄水66万立方米,解决缺水村旱山村缺水问题,建微水池350口蓄水10.86万立方米,建提灌站21个,新建及维修渠道80.5公里,建成冬屯水田2000亩,新增灌面9120亩。

构建保障有力的农村供电设施及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从未改造村电网改造,农网升级改造全面覆盖,加快实施进村入社到户电路升级改造工程,合理布局农村变压器台区,加快解决农村电网过负荷用电问题,消除农村供区低电压现象。

构建覆盖全面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农村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对贫困村、贫困户实行精细化、信息化动态管理。到2016年末,所有村通宽带。到2017年来,基本实现村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全覆盖。到2018年末,农村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65%以上。互联网宽带速率达到100M水平,实现4G到乡,3G到村,光纤到户的目标。到2020年末,所有行政村、村民聚居点、农村学校信息资源实现全覆盖。

5.强力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产业。构建帮扶体系,保障特殊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深入推行乡长、村长、家长责任制,严格落实父母予以监护人职责,确保每位适龄儿童少年依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2015年秋学期起,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实行学费减免、补助生活费等教育资助政策。学前教育贫困儿童纳入三儿资助范围。大力实施雨露计划,落实免费职业教育政策,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贫困学生按规定免除学费并享受助学金,对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新生第一次入学给予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补助,按规定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按照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就近入学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农村校点布局,努力办学农村各类学校,按照实际情况办好必要的村小或教学点,保证每一个孩子不失学、不辍学。

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实问题,自2015年以来开始到2018年底前,所有贫困村建成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2020年底前全乡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完善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到2018年底乡卫生院有全科医学,每千名农村居民至少有1个乡村医生。看展贫困人口诊疗服务。2018年底完成全乡3071建卡贫困人口疾病筛查,提高一般疾病治愈率,规范治疗常见病和各发病,引导大病分级住院治疗,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落实医疗卫生保障政策:一是提高医疗报费标准;二是建立医疗费用补助制度;三是全面落实医疗大病救助;四是残疾人和精神病康复治疗;五是实现医疗扶贫专项兜底。通过精准扶贫,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实问题。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支持扶贫。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突出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骨干培训。开展科普站、栏、员建设工作,实现乡、村、社区科普站、栏、员全覆盖。加快建设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

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通江县文化惠民扶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创造活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自立自强、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上:

①、2015年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力争建设成为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

②、到2020年,建标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4个,建成2个农村出版物销售网点和3个乡镇阅报栏。

③、规范管理14个农家书屋和一个社区书屋,建一个标准的通江县图书馆分馆,并及时更新和补充各类时需出版物和地方文艺人才出版物。

④、健全村村响应急广播体系,并实现2020年乡村应急广播体系网络化。

⑤、2016年争取新建高标准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一个。

⑥、2020年争取全乡14个村,2个社区,村村有像样的文化活动阵地,有一支群众文艺骨干组成的村级文艺宣传队。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上:

①、积极参与各上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继续搞好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进村入户工作,不断开拓创新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做到群众自发参与广场活动天天有,文化站文化基础培训活动周周乐,群众集体活动月月红,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年年见。乡镇组织大型活动一年3-5次,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都有地方特色节目参与。每周定期进行一次文化基础免费培训活动,提高全面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力争在2020年,村村至少有一支拿得出手,出得了彩的文艺宣传队伍。

②、加强红色文化管理和红军精神传承,对本辖区两处部级文物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管理,让红军文化和红军精神在本辖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对本辖区21个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让我们地方文化得到安全保护和有效传承。每年进行春秋两次定期文物安全检查的保护工作。

③、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进一步得到合适的管理和利用,结合远程教育做到每年每村不同形式的开展1-2次读书活动,或者法律、科技、文化致富知识讲座。全面提高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

6、强力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体系。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扶贫工作思路,整合农业、人社、民政、扶贫、残联、妇联等部门培训项目资金,免费对贫困家庭劳动力集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品牌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实施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培训计划,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次,确保乡有一个产业领头人,村有一个致富带头人,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7、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催生新生态,培育新优势,释放生态红利。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以现代林业建设为核心的生态脱贫攻坚。一是强化生态系统建设。到2018年底,全乡完成公益林建设1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加大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加快乡场镇聚居点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乡场镇、村、居民点脏、乱、差治理,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帐篷。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进聚居点、道路和水系绿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到2018年,实施新村绿化14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5%,乡场镇生活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和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以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乡村垃圾处置长效机制,达到田园清洁化、家园整洁化、水源洁净化。二是加快生态经济建设,1万亩鲜干果树基地,以两线一片为重点,着力打造巴万高速公路以潘家河、鹿溪沟、仙人嵌村鲜果产业线,以朽石坎、骡子坡、青山梁、鹿溪沟、潘家河、盘龙山、双凤垭、天平寺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线,以鹿溪沟、潘家河、仙人嵌、贾村观、居委会、马口背、永丰观、邵家河、双凤垭鲜果产业示范区。以优质干果树5000亩为载体,以巴山土鸡、空山黄牛、中药材等特色品牌为抓手,大力推进林下培育、养殖、种植等林业立体经济发展模式,建林果专业合作社14个。

(三)建立健全扶贫攻坚投入机制。

1、财政投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科学编制规划,抓好规划对接,做好项目储备,加快项目申投积极争取省、市、县对我乡的支持,力争每年上级投入我乡资金在同类乡镇中位列前列,达到村村年年有事干。二是加大整合力度,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以扶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贫困区域为平台,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动精准扶贫,按照资源渠道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以行政编制、优势产业、连片区域、新村建设为平台,整合住建、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形成财政资金合力,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三是撬动社会投入,加大财政贴息,整合各类财政贴息政策,不断扩大贷款贴息范围,增加贴息资金规模,引导金融资金参与脱贫攻坚。

2、金融支持。一是建立金融扶贫信贷定向扶贫机制,二是推进扶贫小额贷款增收行动。建立征信系统,确保915户贫困户100%获得评级,98%的贫困户获得授信,100%的授信贫困户获得贷款。三是扩宽特色信贷产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巴山新居、扶贫小贷、农村产业抵押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担保贷款等适合我乡贫困人口需求的信贷产品。四是深化推进农村产业制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扩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范围,简化程序,着重发展八权一股抵押贷款。五是积极争取优惠政策。

3、不断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一是开展挂包驻帮定点扶贫,市、县部门对我4个贫困村联系指导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向贫困村、基层组织、软弱散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贫困村的贫困户由帮扶单位的党员干部按照一帮一一帮多的形式结对帮扶,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由乡、村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所有贫困户全覆盖。二是支持行业金融扶贫;三是返乡创业扶贫,每年回引2个以上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确保每年每村有1个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动发展。

(四)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攻坚战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组织。把脱贫攻坚作为全乡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完善县上统筹、部门主帮、扶贫到户的管理机制。党政主要领导要坚持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事项亲自协调、任务落实亲自过问,切实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乡(镇)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明确抓人抓扶贫、配备和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肯吃苦的扶贫干部队伍。

2、从严落实责任。实现领导干部扶贫攻坚一岗双责,严格落实村一把手对辖区扶贫攻坚工作负总责,村传导压力到组和帮扶党员干部,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驻村工作队、村要承担落实责任,主要做好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卡,上报衔接争取扶贫项目,组织和带领群众推进扶贫项目实施、登记造册、监督管理、信息公开和反馈等工作,让每一项扶贫政策、扶贫措施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把整村扶贫规划宣讲到每个人,把每个扶贫行动组织到每个人,把扶贫兜底的政策落实到每户每人。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联系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的帮扶联系干部,全体扶贫人都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奋勇担当、苦干实干,推动扶贫攻坚取得新进展真时效,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主导、部门主帮、乡主责、村组主力、群众主体、社会主动、积极优化服务环境,充分组织和动员政府、市场、群众、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扶贫,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要实行脱贫攻坚专项目标管理,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台帐,每年对各村(居)下达减贫任务,乡及时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定期考核验收,完成一项销号一项,要强化脱贫攻坚项目资金的全程动态监管,建立效益评估机制,对脱贫攻坚实行公示公告、项目承诺、明主决策、专家验收、县级财政报账、项目审计、一票否决等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4、逗硬督查考核。切实强化脱贫攻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协调、指导、监督、管理权,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把扶贫攻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认真落实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和问责办法,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各村领导班子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年度任务完不成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并对村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推进扶贫攻坚、同步奔康,各级党委干部重任在肩、责无旁贷。能不能应对挑战,攻坚克难,持续快进,要看我们这班人;能不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也要看我们这班人。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将扶贫攻坚的重担扛在肩上,按照县委赵万先书记对全县干部提出的要更加注重实在、要更加注重实干、要更加注重实用、要更加注重实效的工作要求,破难攻坚、创新大干,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心血,书写决战贫困的光辉篇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2016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一

一、目标任务

把教育帮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以538万农村贫困人口、54个贫困县(含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5000个贫困村为重点,精准实施八大教育帮扶计划,做到精准建设、精准帮扶、精准资助、精准就业,实现贫困地区学校保障基本、满足需要、均衡发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程帮扶、全程资助、充分就业,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点上,从根本上斩断穷根。

到2017年,实现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基本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大通铺,基本实现结对帮扶覆盖到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3%。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增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

二、政策措施

(一)精准实施幼儿园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入园难问题。

1.支持贫困地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根据需要,支持每个贫困县在城区建设12所公办幼儿园,支持贫困县每个具备建设条件的乡镇建设1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根据建设规模分别给予每所200万600万元不等的补助,基本实现贫困地区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责任单位:教育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县人民政府。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多元普惠幼儿园发展。优化公益性、普惠性资源布局,落实多元普惠幼儿园奖补政策,通过改善办园条件、支付租金、改善教师待遇、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多元普惠幼儿园发展,提高贫困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确保贫困地区儿童有机会接受一定质量的学前教育。(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建立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各县统筹安排县城(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在县域内建立县乡和乡村两层结对帮扶。(责任单位:各县人民政府)

(二)精准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学校改善基本办学和生活条件,让贫困地区少儿享受到更加公平的优质教育。

1.精准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对贫困地区每所中小学校进行摸底排查,按照一校一册、一校一图科学编制学校建设规划,准确建立每所薄弱学校的需求清单和建设台账。统筹全面改薄等教育专项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投入,计划投入54个贫困县资金50亿元左右,建设校舍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500多所,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应宿尽宿、一人一床位,切实解决大通铺、大班额问题。(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各县人民政府)

2.支持贫困地区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审慎稳妥推进撤点并校工作,坚持先建后撤,对于保留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标准化建设,保障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逐步提升贫困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及应用水平,使贫困地区师生能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4.建立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各市统筹安排市级义务教育学校、市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县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各县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教学点,建立市县、县乡和乡村三层结对帮扶。(责任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

(三)精准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

1.支持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建设。统筹中央和自治区各类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县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2016年达到每生每年400元,并视情况逐步提高。(责任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

2.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重点满足贫困地区学生入学需求。支持有需求有条件的贫困县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中教育,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促进贫困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建立普通高中结对帮扶。各市统筹安排区域内优质高中分别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建立市县结对帮扶机制。(责任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

(四)精准实施县级中专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富民中的中坚作用。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每个贫困县办好1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到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和自治区办学标准。(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2.改革专业设置。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中等专业学校办好1-2个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骨干专业、12个适应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涉农专业,努力办好23个服务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富民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需要的特色专业。(责任单位: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行业性职教集团自治区重点产业全覆盖、区域性职教集团14个市全覆盖。鼓励职教集团积极吸纳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为成员单位,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等行业主管部门,各市人民政府)

4.加强基地建设。面向全区建立40个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民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厅)

5.建立职业教育结对帮扶。支持高职院校和城市职业学校通过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招生等,力争对口帮扶县全覆盖,并对成效显著的给予资金奖补。(责任单位: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五)精准实施高等教育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扶智富民中的作用。

1.加大对贫困地区高校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高校开展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及相关平台建设,支持贫困地区高校申报开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新专业,积极扶持贫困地区每所高校建设12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增加贫困地区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配额,支持贫困地区高校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编办、财政厅)

2.扩大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国家重点高校本科第一批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并在定向生源不足情况下酌情降分录取本科第二批考生。区内本科第一批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每年增幅不低于1%。贫困地区考生继续享受现有高考加分政策。(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发展改革委)

3.加大贫困地区专项人才培养力度。扩大招收免费民族预科生规模,2016年增加20%招生计划,招收1200名免费预科新生,并视生源情况逐年增加计划。在高等学校招收民族班,每年招收本科生1200名左右。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生300人左右。(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

4.充分发挥科技平台扶贫作用。每年举办高校科技服务地方新发展活动,支持高校与贫困地区在产业、行业技术深度合作,建立涵盖科技帮扶、科教培训、技术指导和科普宣传的多元服务体系。(责任单位:教育厅)

5.落实高等教育结对帮扶和继续教育结对帮扶。落实国家统筹安排的东部地区开放大学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县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点),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公益性继续教育。打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放大学升级版,为贫困县每一个贫困村培养若干后备干部、创业青年和致富带头人。(责任单位:教育厅)

(六)精准实施特殊教育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合适的教育。

1.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统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贫困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扩建等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和康复设施配置的支持力度。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支持未建有特殊教育学校的贫困县加快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残联,各县人民政府)

2.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达到每生每年6000元。(责任单位:财政厅、教育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实施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建设试点项目。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遴选若干所中高职学校作为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基地学校,对其校园和实训基地进行适合残疾学生入学的设施改造,为其配备职业教育的设备,提高贫困地区残疾青少年职业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残联)

(七)精准实施学生学业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无障碍上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应助尽助。

1.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在现有资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档资助,对特困生给予重点资助。(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

2.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实施15年免费教育,即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扶贫办)

3.将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高校国家资助体系。(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

4.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历教育扶持政策,实行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应补尽补。(责任单位:自治区扶贫办、教育厅)

5.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确保精准就业。区内各高校指定专人负责,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帮扶,落实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优先推荐、一次技能培训、一项就业补贴等帮扶措施,举办专场招聘会,优先向合作单位重点推荐,确保其顺利就业。(责任单位:教育厅,全区各高校)

6.建立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依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动员大学生志愿者与片区农村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单位:教育厅)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志愿者与片区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单位:团区委)县级统筹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各县人民政府)

(八)精准实施教师队伍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培养造就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好老师,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拓展贫困地区教师补充渠道。实施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专项考试,给予乡镇以下教师岗位适当倾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首先满足贫困地区教师补充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任教一定期限,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责任单位:自治区教育厅、编办、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落实贫困地区教师生活待遇。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及其他地区教学点教师,自治区统筹资金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标准给予奖补。依法依规落实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依法为贫困地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责任单位: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将贫困地区教师住房建设纳入自治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以乡镇为中心,加快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住房建设。(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

3.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用编。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职工编制使用情况,将教职工编制从富余地区向紧缺地区调剂,其他系统改革调整出来的事业单位编制优先调剂用于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编制紧缺问题。(责任单位:自治区编办、教育厅、财政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第6篇

2019年,在县教育局坚强领导下,城冲中心学校努力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牢记“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教育宗旨,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县、推进教育现代化主题,紧扣优质发展和质量提升主线,践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目标,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现将2019年学校工作总结如下:

一、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2019年,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实行归口管理,城冲中心学校按照县教育局党组要求,建立中心学校党总支,党总支下设中学和小学两个支部。6月24日,53名党员全额出席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总支委员会和两个支部委员会。8月15日,县教育局党组对选举结果进行了批复。中心学校党总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要求,高度重视学习教育管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纪律、强监督、转作风”等主题教育,开展党规党纪、意识形态、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强国”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坚定“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

全体党员将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党员学习与全体教职员工学习有机统一。党员学习教育要以“三会一课”为主要载体,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党性觉悟,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9月16日,中心学校党总支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动员大会,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廉洁自律作表率”学习目标,牢固树立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促规范、抓提升、提质量、强内涵。

二、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筑牢办学基础

1.学校经过全面改薄及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建设,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对照【皖教基(2017)24号】《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和《2018年舒城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评估方案》,城冲中心学校作为舒城县2018年10所初中之一申报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学校,3月份顺利通过评审。2019年,中心学校本部通过寄宿制学校建设评估验收,磨元、城冲小学通过规模较小学校验收,沙埂小学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

2.参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教育教学管理原则,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通过教代会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晋升考评实施方案》、《中小学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教师支教轮岗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校级管理制度,有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高效运转。

3.学校参照《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实验课程及作息时间设置》,开足开齐课程,美术、音乐、体育、书法及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科学安排校本课程和学生实践活动;科学安排学生大课间活动和午间活动,统一规范日作息时间、周课时和学期学年教学时间,学生一会两操正常开展。

4.学校班子建设科学规范,部门设置完整,分工明确,运转有序。学校被评为“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集体”、“平安校园示范校”、“六安市教育系统关工工作先进集体”,荣获“中考质量综合评估教学成果奖”、“小学毕业质量检测教学成果奖”。

三、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办学核心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带校建。抓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契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以“四有教师”、“四个引路人”为标准,努力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师资队伍。

2.狠抓教师继续教育,落实校本研修制度,实施“青蓝工程”,持续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名师工作室、国培、名师成长、教学竞赛、一师一优课等活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截至目前,城冲中心学校拥有汪玉鹏名师工作室,中学数学骨干教师沈春武,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朱林峰、章晓琴、倪婧,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汪玉鹏、骨干教师常维科和柯运兵。

3.中心学校常年坚持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和业务自查,学期初集中开展开学工作检查和计划检查,学期末开展期末工作检查和年度考核,督促学校和教师规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潘孝生被评为“六安市基础教育管理先进个人”,毛岭小学、中心学校被评为“舒城县基础教育管理先进集体”,沈金春、沈春武、崔小军等人荣获“舒城县基础教育管理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19年三个班集体荣获先进班集体,2位同志荣获县优秀班主任,三名同志荣获县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4.近年来,中心学校荣获“舒城县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常维科、汪玉鹏先后荣获“皖西乡村好老师”并参加舒城县师德报告团巡回演讲,汪玉鹏荣评“2019年安徽省优秀教师”。吕思江、汪玉鹏荣列安徽省首批“首席教师”。

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强劲办学动力

1.中心学校在教育教学计划中,常年安排学科小学语文、数学优质课比赛。学年伊始组织统编版“三科教材”培训,开展统编教材观摩示范课,促进新教材落地生根。定期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新课标,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

2.利用“三通两平台”建设,努力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服务课堂教学。常年组织教师参加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教研活动,参加教学论文、一师一优课、微课大赛、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竞赛、网络空间评选等活动。多名教师在以上活动中荣获部、省级优课、一二三等奖。2018年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5节、2019年省级优课2节,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竞赛省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2019年市级优课13节,县级优课31节。中心学校连续三年荣评“一师一优课”先进集体。

3.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县级以上优质课评选。多名教师频频获奖:倪婧、胡情宏荣获县小学语文一等奖并代表舒城县参加市级竞赛荣获二等奖;柯俊峰荣获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徐光寿荣获中学物理一等奖;汪玉鹏荣获全国“名师成长”教学竞赛特等奖。

4.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为教育质量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城冲中心学校在秋学期抽考和春学期小学毕业班质量检测、中考质量评估中成绩斐然,学校和教师历年均受到县教育局通报表彰。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办学成绩

1.中心学校在开展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倡导特色办学。鼓励学校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宪法小卫士”、“青骄第二课堂”主题活动,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书法教育、校园足球等专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018年,城冲中心学校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第三届舒城县校园足球比赛中,初中组首次组队及勇夺冠军,在第四、五届比赛中顺利卫冕,实现三连冠。

3. 学校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艺汇演”和第十一届学生运动会。书法教育成效卓著,近年来多位同学荣获县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并代表舒城县参加市级决赛。邹义涛、毕灿灿均取得市二等奖、县一等奖。

4.在舒城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中”,汪鑫奥同学勇夺小学组第一名;经典诵读比赛连续两年荣获县三等奖;校园合唱队荣获县校园合唱艺术展演活动三等奖;中心学校被评为2018年爱国主义书信大赛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六、创新教育理念,规范办学行为

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组织领导,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是学校“软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是日常工作的行动指南。我校在抢抓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组织各部门深入学习《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会现行义务教育政策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各项制度,为教育教学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求广大教师务必加强学习,参照各项教育法规,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有偿家教,严禁搭车收费、乱收费,严禁推销教辅资料,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中心学校依据县局要求,实施巡访和监察,保持高压态势,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形象,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肯定。

七、严格财务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为农村义务教育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我们严格执行教育经费预算制度,强化支出管理,坚持全程财务稽核,对重大支出必须经过教师会议通过,坚持一月一结算,一季一公开。中心学校不定期举办财务管理培训,及时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及时调整经费支出科目,切实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开展。

在推进民主理财的同时,我们不断强化反腐倡廉建设,构建惩防体系,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积极发对“四风”。办公用品采购,一律通过徽采商城,实行政府采购;项目建设,在班子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后,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阳光操作并持续进行过程跟踪管理;中心学校定期组织财务督查,严查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乱发津补贴现象,对公务接待和公务用车等严格执行派单监管。

八、加强民生建设,创建平安校园

2019年,城冲中心学校在校就餐学生中学360人,小学570人,共计930人。9月份,中心学校新建食堂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12月份顺利通过市级示范食堂评估验收。开学初,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学生营养餐家长会,成立学生营养餐膳食管理委员会,坚持公示一周(带量)食谱和每日供餐台账,资金管理日清周核月结,按月公示。学校成立专属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坚持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一名分管同志(营养班主任),一名同志负责资金管理及采购,一名同志负责日常管理。食品采购、验收、入库出库、加工及售卖、食堂环境卫生及日常管理均按照规范程序操作,重点突出资金使用和食品安全管理,中心学校月度开展专项工作检查,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限期责令学校整改,力争安全高质量供餐,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本年度城冲中心学校共资助中学88人,小学126人,学前幼儿31人。资助工作程序规范透明,学校在村委会支持下摸底登记,学籍系统与建档立卡系统深入比对,发放告知书,实现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达到了应助尽助。

城冲中心学校承担脱贫攻坚结对帮扶任务原来计102人帮扶384户,现变更为99人帮扶384户。每月初,中心学校扶贫办根据县教育局及汤池镇政府工作要求,结对帮扶月度走访工作通知,明确工作内容及要求,组织全体帮扶责任人定期开展月度走访,对贫困户开展慰问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五净一有一整齐”帮扶活动,做贫困户的扶贫联络人,政策宣讲人,措施落实人,脱贫引路人,生活贴心人,切实提升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满意度。

学校工作教学是根本,安全是保证。我们始终坚持将安全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期伊始分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协议,编织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完善制度和预案,坚持安全教育“一月一主题”,应急疏散演练一月一开展,重点加强学生接送车辆管理和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力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中心学校坚持安全督查制度,在开学、期中、期末对各校进行巡查督导,积极筹促资金为辖区内学校安装电子监控,开展安全工作培训,确保“人防、物防、技防”达标。一年来,我校未曾发生一例重大学生安全事故,平安校园的创建,有力保证了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2019年,城冲中心学校被县教育局授予“平安校园”荣誉称号,并申报市“平安校园”,沙埂小学申报县级“平安校园”。

九、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教育教学成绩的逐年提升,得益于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正确领导和鼎力支持,得益于校委会班子的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更得益于全体教师的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学校治理和学校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特色不够显著,教风学风有待改善提升;二是区域内学校发展不平衡,教学水平差距明显,学校布局仍需优化,;三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四是教育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教师生活环境有待改善。

城冲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立足现状,缜密思考,勠力同心,科学规划。2020年,中心学校将突出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 深入推进党建促校建工作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通知》精神,完成乡村规模较小学校和中心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调整学校布局,促进中心学校和完小、教学点整体协调发展;秋学期实施小学部整体搬迁并入中心学校本部,科学建立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

3.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推进教学研究,探索教师交流管理新途径,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坚持学习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4.进一步提升学生营养餐管理水平,加强优质供餐和资金使用监管;积极完成贫困生资助和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第7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国家扶贫办和省、州、卫计委。扶贫办关于展开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的通报精神,按照,《南华县健康工程示范县建设方案》要求,推动和落实好雨露白族乡的健康扶贫各项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让贫困人口“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按照“精准核实对象、立卡、签约、治疗、管理、健康促进、保障兜底、费用控制、任务考核、脱贫成效”九个精准要求,将我乡2017年健康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雨露白族乡位于南华县城东南部,县政府距县城14公里,国土面积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万亩,辖7个村委会,123个村民小组,境内世代居住着,汉、白、彝、苗四种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数81.72﹪.是全州四个民族乡中唯一的白族乡,也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全乡设有一所标准化的卫生院和7所村卫生室,卫生院在职医生16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医师1人,助理执业医师3人,康复医学1人,主管护师1人,护士2人,经验师2人,主管中药师1人,会计1人,实习期医师2人,卫生院有乡村医生11人,其中有乡镇助理医生4人,有村医师执业资格7人,中专学历水平4人。卫生院设有门诊、住院、中医、医技、公共卫生五个科室。能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质和中医饮片、理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自2014年来、全乡2014年来共动态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377户,1438人。

(二、)工作措施:围绕《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从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四重保障措施”、实现“九个确保”工作、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力少看病”。

一、落实“四重保障措施”,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

1、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基本医疗和大便保险。积极协调当地财政和医保所,对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等特殊困难家庭或特殊人群64人参加城乡基本医疗和大便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资助代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2018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77户、1438人全部参保参保率100%。

2、落实城乡医疗保险政策倾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卫生院住院取消200元起付金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按“一展式”结算,补偿达90%。乡村两级医疗机械100%配备国家基本药物,100%零差率销售,门诊就诊一般诊疗费全部由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支付,西药费用补偿50%,中药饮片补偿60%。

3、落实大病保险政策倾斜。医疗费用大便保险起付线降低50%(由7000元降至3000元),补偿比例提高5%,例为重大疾病的大病保险基金支付不封顶。

二、卓绝大病专项救治,组织

4名直肠癌、终末期肾病的大病患者到州级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完善“一人、一档、一方案”。2014年以史共救治白内障患者16名,2017年共筛查患白内障患者8名,手术治疗3名,拒绝手术治疗、不宜手术3名。

(三、)提升服务能力、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好病”

1、实施好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2014年来参取各级资金投资210万元建设卫生院住院综合楼,投资30万余元提升改造中彝医馆,投资15万余元,更新医疗设备开展B超、心电图、全自动生化分析、三大常规分析。基本满足了农村常见病诊治需求。投资58万元完成了镇模河、大村、洒披武、罗文4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中彝医服务区改造,解决了人民群众抗病难问题。

2、加强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14年来调整充实了乡村两级卫生队伍。卫生院在岗医生16名。其中中医、西医主治医各1名,中医师1名。西医助理执业医师3名、经验师2名、主管中药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士2名、见习期医生2名;乡村医生执业资格7名(其中新分配持有中专学历乡村医生4人)。7个卫生室乡村医生由8名发展到11名其中持有乡镇助理医师资格4名。卫生院设有床位18张,7个卫生院设有床位25张,标准化卫生室拥有率100%.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看病。

3、开展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建设。依托“对口帮扶支援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资源整合,由南华县人民医院对雨露卫生院进行托管。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一体化管理。卫生院选定2名医师到县医院和县保健院进修学习。县医院下层业务副院长和骨干医师共4名对卫生院业务帮扶通过上下互动卫生院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门诊人次较去年增加6千人次。

4、提升乡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卫生院通过中医馆建设和村卫生室中彝医提升服务改造。全乡7个村委会均能提供中药饮片和理疗服务。实现了100%乡镇卫生院和100%村委会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中药汤剂和针法、灸法、推拿、拔罐、刮痧、敷贴等中医师适宜技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药服务,方便了群众。

(四)、落实便民,患民措施,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方便看病”。

1、卫生院按照州、县卫计委统一布置。县乡村两级医务人员23名组成三个家庭医生团队,对全乡3127户,13420人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率93.7%。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约377户,1438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覆盖,卫生院开通一站式服务窗和先诊疗后付费措施,方便了群众救诊看病。

2、精准识别,优质服务。对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77户1438贫困对开展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查出高血压患者74人,糖尿病患者8人,重性精神病17人。均开展了规范管理;查出患9类15种重大疾病患者27人,45种重点疾病81人,48种次重点疾病3人,其他疾病39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30户115人,开展白内障救治16人,大病专项救治56人,发放健康扶贫卡1432人。做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持有一张“健康扶贫卡”,持卡对象持有健康扶贫卡到乡村医疗机构门诊救诊就可以享受减免一般诊疗费6元、7元、9元的优惠政策。到州、县、乡是占医疗机构住院就能享受免受住院起付线,住院费用比例提高15-20%的补偿政策,减轻了贫困对象医疗经济负担。

3、做好二次回补和明白卡发放工作。为更好落实扶贫政策措施,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明明白白掌握政策补偿情况,按照县健康扶贫办要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人均发放“健康扶贫明白卡”一份,将住院补偿情况清楚写出来,接受群众监督扶贫政策是否到位,各级不住是否达到90%的标准,对2017年1月-9月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符合规范转诊住院的患者,开展城乡居民医保和民政救助二次回补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住院确实是享受到眼里安排费用补偿到90%的扶贫政策。全乡开张二次回补109人次,回补资金57640.41元,民政回补正在进行中。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综合协调、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乡人民政府高统分认识到做好健康扶贫工作等。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关键环节,将健康扶贫工作纳入全乡脱贫政策,工作进行统筹,统一安排,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雨露白族乡2017年健康扶贫方案,协调乡扶贫办、项目办、卫生院、村委会、民政办、社保所、民政所、文化广播站等14家单位共同负责健康扶贫工作。按照县级职能部门之要求,抓好各块职能职责。确保记得立卡贫困户100%参保。按规范落实了标准化卫生院和卫生室建设,配齐、配强两级医疗队伍,确保看得立卡贫困对象100%拥有家庭医生签约和电子健康档案。按健康扶贫政策做好医疗救助和大病救治工作,全乡健康扶贫工程得到全面推进和落实。

(四)、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尽量少生病”

1、加大重点疾病防控工作力度。加强乡村两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防控,规范开展好疫苗冷链运转和结核病管理。确保适龄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99.4%,肺结核管理率100%,肿瘤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率50%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100%。糖尿病、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100%。全乡无重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

2、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卫生院建设有规范手术,卫生院100%配备妇幼保健员。2017年全乡实施农村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63对、12对。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人,完成率100%。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88人完成率77%,开展医学监护随访,提供 免费生殖健康服务82人,184次。加强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全乡0-6岁儿童1021人。保健覆盖1004人达98.33%;孕产妇管理182人,保健覆盖率100%。系统管理179人,管理率98.35%。开展妇女两癌筛查311人。全乡2017年无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6%。积极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全乡共建纸质档14294份,电子建档12179份,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拥有居民健康纸质和电子档案。

3、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人民环境。全乡大力开展环境完善整治,完善村民规范建设、垃圾处理厂一座。垃圾池227个,活动垃圾箱10个,公厕8座,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90.5%。顺利提供云南省卫生乡镇创建评比验收。实施“河长制”工程,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卫生院加大力度,全面实施农村饮用水源卫生监测管理,覆盖率达100%。

4、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健康素养行动。大力促进健康教育,全年卫生院共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0次,受教育436次,卫生院开展31期,受教育787人次,设有宣传栏7块,更新内容35期,开展健康咨询6期,播放录像资料21种。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得到提高,全年无食品、饮用水安全事件发生。

三、存在问题

1、卫生基础施设建设不足。雨露乡铅厂村卫生室建筑面积100㎡,促建设年代时问长,现已成危房。雨露村委会无胜出的业务用房,租借卫生院房屋开展工作。

2、卫生人员编制不足,服务技术有爱提高。卫生院编制18人,在岗16人,缺编2人,卫生室编制13人,缺编2人。卫生院包括管理人员在内有医师执业资格6人,临床医生不足,住院业务难行开展,不能很好落实群众住院需求,住院转诊率高。卫生室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于满足群众医疗需求。

3、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开展不足,群众保健意识不强,利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开展率低,许多建档立卡户虽然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接受观念等影响,主动寻求咨询和服务率低。

4、慢性病规范管理质量不足

下步工作思路:围绕健康扶贫工作存在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强乡村医师队伍,提高中医药服务,全面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方便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2、       加强卫生院业务建设,配强医疗队伍,开展好住院、门诊、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疗目标,降低转院转诊率。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和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级服务。

教师期末个人扶贫总结第8篇

一、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一)牧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牧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其发展态势呈非均衡增长。由于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慢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

一是从绝对数来看,1978年,牧民人均纯收入18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1元,相差113元;1984年,牧民人均纯收入57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49元,仅相差24元;而到2004年,牧民人均纯收入357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123元,相差4552元。

二是从相对数来看,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1978年,牧民人均纯收入占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2.46%;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和1984年)内蒙古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使得二者之间的差距缩小。然而,这一比例又从1990年的78.44%下降到2000年的65.39%,仅相当于20年前的水平;2004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下降到43.96%,二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这里需要补充两点:一是我们现在所比较的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仅仅是指货币收入的差距,或者说是名义收入的差距,如果把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二者之间的差距会更大。二是如若用牧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比较,二者之间的差距也会扩大。

(二)牧民收入结构单一

根据收入性质来划分,可将牧民纯收入分为生产性纯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且在生产性纯收入中又可细分为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在牧民纯收入中,生产性纯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非生产性纯收入的比重略有增加;在生产性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在增加,第二、三产业收入在下降。而且,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牧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畜牧业收入占有绝对优势,这是牧民收入来源的主要特征。如在1978年,这一比例为47.06%,到2004年,这一比例发展为88.32%,其中2000年达到最高值,为96.78%。

(三)牧民内部收入不平等

就目前我区农牧民的总体收入情况来看,牧民的人均收入要高于农民的人均收入。但是,“人均”之中有不均,在“人均”的背后, 又有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低收入户之分。

从2000年分组情况来看,1500元以下低收入户数占21.3%,1500~3000元中等收入户数占35.65%,3000元以上高收入户数占43.06%;从2002年分组情况来看,1500元以下低收入户数占32.49%,1500~3000元中等收入户数占32.08%,3000元以上高收入户数占35.42%;从2004年分组情况来看,1500元以下低收入户数占10.83%,1500~3000元中等收入户数占34.18%,3000元以上高收入户数占46.25%。虽然从2000~2003年以来,高收入户数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总共才下降了4.31个百分点,而低收入户数所占比重却在逐年增加,共增长了6.19个百分点,总体上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到2004年,高收入户的比重明显增加,甚至超过2000年。

二、牧民消费水平偏低

(一)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看

一方面,内蒙古牧民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绝对差一直在扩大。如1987年二者之间相差117元,而到了2004年就扩大到2438元。另一方面,内蒙古牧民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对数也在不断扩大。如1989年这一比例为1.01∶1,到1999年扩大为1.34∶1,到2004年则进一步扩大为1.64∶1。

(二)从平均消费倾向看

平均消费倾向反映的是生活支出与收入的比例,按恩格尔定律,它应该是递减的。内蒙古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1980年的86.7%下降到2001年的75.8%;而牧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没有发生同样的变化,其平均消费倾向1980年为75.9%,1996-1998年超过了100%,到2001年又降到了81.5%,2002年又上升到94.9%。从总体趋势上看,牧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要高于城镇居民。

(三)从恩格尔系数看

按国际通行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内蒙古牧民恩格尔系数的总体水平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同,其变动过程也很相似。1990年牧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的相同,都为48.3%;1998年牧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4%,比城镇居民高2.5个百分点;2001年,牧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33.5%,比城镇居民低0.4个百分点;2004年,牧民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4%,但比城镇居民高1.5个百分点。如果按这一标准衡量,内蒙古牧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已进入富裕阶段。但是,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2000年牧民消费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潘建伟,2002年),仍有44%的牧民生活消费支出低于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有41%的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低于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水平。

(四)从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看

从这一指标来看,除了摩托车这一项,内蒙古牧民家庭和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的电风扇、洗衣机和彩色电视机的数量都相差很多。至于组合音响、钢琴、微波炉、家用汽车等的差距就更大。

三、文教科卫事业落后

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人口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内蒙古33个牧区旗(县)中,普通中学在校人数为304403人,只占全区的19.44%(全区的水平为1565791人);小学在校人数为374794人,只占全区的22.60%(全区水平为1658154人)。而且,近年来,又出现了农村、牧区优秀中小学教师大量流向城市的现象,这使得本来弱不禁风的农村牧区教学质量更加难以维持。

从内蒙古全区的科技投入水平来看,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趋于下降,由“九五”时期末的1.3%下降到“十五”时期的1.1%。2004年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2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且只获得了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内蒙古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来看,其总体增长趋势缓慢,由“八五”期末的34%逐渐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特别是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贡献率目前达到了48%左右。然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已上升到了70%左右,我国的平均水平也大约有50%以上。 因此,牧区的科技水平就可想而知。

2003年末内蒙古共有卫生机构359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19个,农村牧区有1334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6.51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6.04万张,乡镇卫生院仅拥有1.29万张病床;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10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7.34万人,乡镇卫生院仅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7万人,且全区仅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56万人。

四、社会保障滞后

按照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公共物品的提供主体是政府。

从区域范围分类,公共物品可分为城市公共品和农村公共品。因此,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城市公共品还是农村公共品,政府都要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城市公共品的提供相对完善,而农村公共品的提供体系相对滞后。从当前全区的情况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极其有限、形式单一、层次低。尤其体现在社会保险体制方面。我区的社会保险体制主要覆盖的是城镇居民家庭,农村牧区家庭对生活风险的抵御主要是依靠家庭自保和社会互助。在城市,职工退休可以领到退休金,失业职工可以领到失业救济金,生计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而在农村牧区,其保障的主要形式是社会救济,基本没有其他类别的社会保险。此外,农牧民没有医疗保险,就医看病以及接受任何服务均需完全自费,并且在农村牧区医疗条件及各项服务设施均较城镇差得多。

五、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长期以来,内蒙古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牧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制约,牧区商品流通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

牧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这就决定了生产资料的流通是牧区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些年的牧区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牧”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农机具、种子及饲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抵消,牧民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惠。

(二)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

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畜产品的流通滞后于生产,因此畜产品长期受到“卖难”的困扰。主要表现在增产与增收不同步、生产与需求不平衡、供给与品种不协调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我区畜产品的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三)牧民市场意识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对牧民而言,也成为其考虑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牧民尚未从计划经济的生产格局中解脱出来,缺乏市场意识,仍对政府有较重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通体制的完善。

六、资源约束加重

内蒙古牧区资源约束加重,主要表现在草原的严重荒漠化、退化。近几年,由于利用失当和过度利用等原因,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退化的速度特别快。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50~70年代,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km2;80~90年代,平均每年扩大2100 km2;进入90年代以后,荒漠化的扩展速度已经达到每年2460 km2。在我区的天然草原中,约有30%的草原退化,35%的草原沙化和3%的盐碱化,全区70%的草原发生显著的荒漠化,而且近10年来,草原荒漠化的速度还在不断地增加。内蒙古是华北和京津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然而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风沙源地。

牧区资源约束加重的直接后果是:草畜矛盾日益加剧。因此草原不仅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内蒙古生态建设的主体,所以,保护、建设草原肩负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重责任。近几年,为了保护和建设草原,国家对草原的投入明显增加了。先后启动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京津风沙源治理、草种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然而,就在国家拆巨资大搞建设的同时,有些地方却置法律于不顾,以招商引资之名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造成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恶果,很显然,这与国家保护和建设草原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它们对草原造成的污染,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七、牧民返贫现象严重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内蒙古牧民的收入结构单一,且主要来源于畜牧业,如2002年内蒙古牧民纯收入的91.7%来自于畜牧业。然而,我区现在靠天养畜的基本状况仍没有彻底改变,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而且再加之市场淘汰机制的存在,难以避免的贫困和贫困标准的不断变化,致使内蒙古牧民的返贫现象严重,特别是相对贫困的加剧。根据1997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内蒙古24个牧业旗县中,有11个是贫困县,牧区旗县的贫困面为45.83%。而到了2003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中,有18个是贫困县,牧区旗县的贫困面为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