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物流建设

现代物流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4 10:49:02

现代物流建设

现代物流建设第1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平台建设

现代物流已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在现代物流中,信息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在信息平台上,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又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1]

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在由生产、流通、消费组成的经济社会中,流通界(由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4部分组成)将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代替商流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因为没有比物流更能消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时间与空间障碍的了。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物流日趋繁忙,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大规模渗透,信息化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信息化的外延和支撑是信息平台,其应具备数据交换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智能配送功能。[2]内涵包括信息技术、信息流、信息传输、信息集成库等,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其中,各种单证在信息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信息网络支撑,无法实现单证的有效确认、传递、审办、复核等流程,就无法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因此,建设信息平台,不仅对完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度的现代物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战略目标是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能够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政府部门及客户或公司。[3]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设计要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原则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可操作性强。因为物流流程信息平台规模大、使用周期长,所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还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平台战略规划起点要高,不宜反复修改,避免投资损失,更不能朝三暮四,人云亦云。二是信息平台规划要力争纳入本市或本区域城市总体战略规划,要适应本市或本区域战略发展要求。三是建设信息平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不能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4]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构成

物流信息平台需要解决各种物流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种信息通道之间的互通互联问题;是一个综合、大型、统一的信息交换的枢纽,遵从相应的标准,提供各类物流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底层是公共通信基础设施,中层是提供物流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顶层是各类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5]

四、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议及规划

(一)物流信息平台的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指电信公用通信网、Internet网和城域网,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通信支撑平台。继续加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及省际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要分别达到10G和40G,本地城域干线传输和交换能力分别按照25G和10G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基地及重要交通枢纽都要实现双路由,确保信息通信无阻断。继续提高通信网络业务服务功能。主要包括高速公众互联网接入业务、高速数据中心、VPN(虚拟专网)服务、网络托管和设备租赁以及热线与呼叫中心。围绕实现上述业务功能,就近布局宽带网站。推进“三网合一”,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要理顺三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的关系,尽快打破三网分设,互不配合的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建立三网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开发和经营的一体化,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中层——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从功能设计上,可将其划分为两个平台: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1.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以口岸物流网为基础,将海关、检验检疫、铁路、航空、管道等物流信息整合集成起来,建立统一的基于互联网与EDI的数据交换平台,充分实现信息的联网共享。同时,也构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运作方式,实质上是由政府在规划和推进。事实已经证明,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是实现物流各个环节“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也是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交换的前提,仅以某企业的力量来开发综合性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不可能完全胜任的。

2.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该平台的建设,应与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同步进行。主要功能是对流经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信息,以及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各类业务信息(物流的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形成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跟踪服务提供可靠依据,为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既要建设大型的综合型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更应体现出成功运用复杂的物流管理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景气分析技术、运筹学模型、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特点,力争讲求实效。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顶层——各行业、企业及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

在上述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行业、企业、专业(集装箱、粮食、建材、汽车、石油及化工产品、水产品、木材等)、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网站。这些信息系统与网站群,既是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源泉,也是信息消费的主体。

1.行业、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解决方案。以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优化大型码头综合作业、现代货运作业、面向第三方的仓储管理以及物流配送和运输管理的实际,采用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解决中心数据交换、无纸化作业、多模式管理、自动化计费和仓位(堆场)图形动态模拟等关键问题为重点,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行业一流的管理系统。

2.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具体建设措施。一个物流管理成功的商家,如果能使企业在货物的可得性、交付的及时性和一贯性等方面,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就会使企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供应商和理想的业务伙伴。而物流整个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物流管理策略的贯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仅仅理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适的业务模式并在各个业务部门中贯彻执行,是现代物流解决方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措施有:加速建立并完善第三方物流公司现代化物流网络信息系统,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切入点,推进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即企业信息系统(如ERP,CIMS,CRM,SCM等)的建设,统一规划部署;建立完善的城市商

品批发零售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使所有的物流信息用户都可以通过Internet接入,获取物流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包健民.物流现代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施先亮,周建勤.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3).

[3]彭亮,姜大立,王丰.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2003,(3).

现代物流建设第2篇

[关键词]消费物流;消费物流需求;创新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04-04

1 引 言

随着我国商品流通领域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流通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消费者购物表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倾向,致使店铺式零售业态(百货商店、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和无店铺零售业态(网上商店、电视销售、电话销售、邮寄等)齐头并进的激烈竞争中,愈加重视售后物流服务的水平。这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到零售商的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消费者购物后对消费物流在空间、时间、数量、规模等方面服务需求。正是基于此背景,消费物流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并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

学界对消费物流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岳喜松、李麒等提出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关注并明确消费物流及其目标与任务;申金升从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的内涵、特点、意义出发,提出架构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系统结构,并根据生活消费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最后提出促进现代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等提出在物流规划中,物流需求与潜在需求的关系,并详细分析了物流需求的数量、空间、时间、结构和层次等组成要素,以及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潜在需求的影响;陈胜灿、王磊等以上海市和北京市为例,从城市生活消费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入手,定量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居民消费对城市物流需求的影响程度;胡愈针对我国农村消费增长速度放缓,农村消费品市场数目呈负增长态势,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等症结,提出破解我国当前农村消费低迷难题,需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建设,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综合上述,我们以为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营造良好和谐的消费物流环境,积极开拓消费物流市场,构建消费物流创新体系,探索新型消费物流模式,对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 消费物流及其环境与背景

21 消费物流辨析

我们认为消费物流是指发生在消费领域中,指消费者可以迅速而便利地经历购物过程(从开始购物到将商品运送回家的过程)。它属于最终消费领域的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准备购物;到达商店;进入商店;在店内走动;结账;回家贮藏和维修售后服务等环节。

有学者认为,所谓消费物流,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物流。如果从时间上考虑可以认为是从购物(订货)付款、包装、装卸、搬运直至售后服务、维修乃至报废回收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物流活动。

如果将物流学中所指的“物”进行产业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以及生产资料等物流经济活动。尽管这些概念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复的内容和指向,但实践中不同行业类别的“物”,其物流特点明显存在着差异。如图1所示。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发生在生产领域的物流,可以称之为生产制造物流;发生在流通领域的物流,我们一般称之为商业物流;同样发生在消费领域的物流,我们称之为消费物流。将消费物流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中来看,它处于全社会物流活动的最末梢的位置,其内涵与外延说明消费物流在全社会经济物流活动中的具体边界和环节。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消费物流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对其内涵与外延的充分认识。

22 消费物流发展环境与背景

消费物流发展的前景与潜力,一方面是逐年递增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见表1),另一方面消费者网购激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16日)显示:2011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94亿,其中,团购用户规模达到6465万。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与2010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率为208%。

近年来,除了网购用户增长外,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也大幅攀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167亿,使用率提升至325%。与2010年相比,用户增长2957万,增长率为216%。

尽管我国网络购物发展呈现出剧增的态势,但网络购物的增长还未完全启动中年人群这一重要群体,未来网络购物用户和市场增长空间巨大。这一点从近年来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及结构显示出来,见表2、表3。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消费物流未来发展潜力与空间极大,既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消费物流服务提出了挑战,如何在现有物流需求不足,研究消费领域的变化及潜在需求及其特征,未雨绸缪前瞻性地探索消费物流行业今后发展的思路和构想。尤其是现有物流行业整体增长方式、赢利手段、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亟须加快行业内的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消费物流对于整个物流业另辟蹊径,寻求多种经济增长方式,步入蓝海战略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3 构建消费物流的创新体系

31 政策环境创新体系

首先,主要是营造有利于消费物流各个层次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消费物流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引导消费物流领域的在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创新。积极倡导与推行先进的消费物流理念、模式、产业形态,建立有助于消费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平台。其次,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物流行业资源,重点扶持具有前瞻性的消费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管理、市场运作等环节上实现经营技术的集成化创新,以此带动整个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最后,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方面,促进消费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运营模式、管理经验等资源,提高消费物流行业自身的技术再创新的能力,为消费物流市场开拓提供技术支撑。

32 物流服务创新体系

消费物流作为全社会物流经济活动的末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在消费领域的进一步延伸,而且还直接地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效益、速度及质量的关键,是确保全社会物流整体最优化实现的重要保障。

构建消费物流服务创新体系,必须依靠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水平、物流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资金投入量、服务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合力促成。因此,必须建立消费物流创新的服务理念、客户界面、物流系统和技术等构成的物流服务创新体系,健全与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33 物流设施创新体系

保证最低限度社会先行资本的积累及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以现代交通运输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作为长期的建设目标。配套项目建设规划纳入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城乡的整体规划中;突出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管理,积极协调建设、规划、审计等部门,加大减免或简化审批程序、审批费用、审核流程的力度。总之,保证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对拉动城乡消费物流需求,优化与整合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消费物流发展环境和氛围。

其次,确保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在继续重点加强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努力改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物流营运设施,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开拓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创新与完善投资回报机制,充分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物流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

34 技术与信息建设创新体系

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按照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为主体、企业为载体的原则,构筑消费物流技术与信息创新体系。即政府应根据消费物流市场的需求特点,组织并协调对物流技术与信息整体研发,实施重点扶持战略,以形成政府、行业及企业的联动创新机制。尤其是强化在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信息与技术战略性规划,包括借助新技术向发展模式、核心能力、增长方式等方面转换;推动信息技术开发和扩散,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从而推动消费物流行业的整体升级。消费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信息与技术政策的献计献策,执行政府的信息战略规划和整体意图。通过研发机构+行业或研发机构+企业的模式,参与政府主导的信息技术项目,促进信息技术的转让和深化,发挥行业专业化的优势,发挥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4 开拓消费物流市场的措施及对策

41 积极培育消费物流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多元化物流市场主体,重点是鼓励外资、民营等各种资本进入消费物流领域,推进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资源整合。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商品流通企业及消费领域的互动发展,尤其是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生产物流、商贸物流与消费物流的一体化和集成化发展进程。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强化物流企业服务网点合理科学布局与建设,拓展消费物流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市场主体:调整与优化物流企业结构,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加速物流行业内部分工,逐步向消费物流领域渗透和延展,特别是推进物流企业在消费领域中服务范围与职能的综合化和系统化,加强消费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联动与融合。

42 开发消费物流组合产品

针对消费物流服务的特点,开发消费领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体系。主要是在服务产品组合和产品空间组合上进行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及集聚度的研发。

首先,对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扩展。增加消费物流服务产品的项目、内容及功能,扩大产品的广度;通过延伸消费物流服务能力及水平,实现产品组合的深度,提高产品技术、信息含量,衍生出中高端消费物流服务产品。挖掘消费物流服务产品线的深度,促使产品线向上、向下以及向左右进行立体化延伸。

其次,对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全面整合。基于物流需求多重性的市场状态下,强化产品组合之间的关联性,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角度考虑,对产品组合系列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为物流消费市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物流产品。

总之,建立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创新体系,必须立足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灵活化的、动态化的物流服务产品组合创新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43 建立与完善消费物流服务网点的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布局,完善消费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是依托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按照消费物流市场需求,规划与布局物流基地与配送中心。在现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上,加快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之间的对接,从而建立起从生产到消费的一体化供应链系统,尤其是城乡消费物流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城乡消费物流资源与市场营销网络间的互动与合力,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消费物流网点选址与空间布局需根据城乡居民分布及消费特点而进行,决定着消费物流网点的供给能力与城市消费物流的需求之间的依存关系。

44 建立消费物流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

加强消费物流服务的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与考核。实现从服务过程的设计与优化、消费物流服务模式、服务规则、服务过程的跟踪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全过程的服务监控与可追溯。加强消费物流服务项目标准化,尤其是细化消费物流在运输、储存、分拣、配送、派送等各环节及一体化的标准体系。通过行业组织对消费物流服务质量、水平、效率、行业资源整合进行专项研究,尽快出台消费物流服务的收费标准,杜绝服务乱收费的现象。

此外,消费物流行业要积极贯彻国家已颁布的有关物流计量标准、货物分类标准、信息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其中重点是推广执行货物的包装、条码标准,各种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标准,托盘、货架、装卸机具等标准,以及仓储建设标准等。

45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消费物流发展模式

消费物流行业要从初期的市场开拓和规模提升逐步向核心竞争力和水平提升的方向转变。随着物流行业发展及内部分工日趋专业化、细致化,消费物流企业组织在现有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寻求消费物流新动向、新趋势及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拓展多种发展模式。比如,可选择全国性的运作网络、区域性运作网络及全球性运作网络等模式;其次,在消费物流服务的领域,可选择消费者实体店卖场购物的消费物流、城乡社区便利商店的消费物流及网购后的消费物流等发展模式。总之,选择启动项目切入点,实现消费物流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和集约化的格局与态势,促使消费物流增长方式和赢利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46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消费物流政策体系

消费物流在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在行业发展环境、技术手段、运作模式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消费物流政策体系, 实现消费物流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为促进消费物流领域的整体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消费物流服务产品价格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消费税收政策、消费环境保险政策、消费环保技术政策、消费相关法律政策等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此外,政府应大力倡导和鼓励消费物流行业加强在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间的广泛合作,进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集聚效应所带来的裨益。

参考文献:

[1]岳喜松,李麒浅谈消费物流的目标与任务[J].社科纵横,2004,19(2):28-29

[2]申金升现代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探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8(5):10-14

[3]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等物流规划中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92-95

[4]陈胜灿,王磊,等城市物流需求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与北京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0):73-74

[5]胡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3(2):38-42

[6]李学工,等商业物流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3-5

[7]王耀球构建现代物流服务创新体系[J].中国经贸,2011(2):26-27

[8]张忠德,冯晓莉,等中外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9(4):118-122

现代物流建设第3篇

关键词:卷烟工业;物流建设;资源优化0 引言

现代物流建设是卷烟工业现代流通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卷烟工业物流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和功能的发挥。应该借鉴跨国烟草公司物流建设的有效做法和经验,运用供应链理论,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发挥体制优势,进一步推进卷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物流资源整合;同时,从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客户资源、品牌资源、企业资源、工商资源)、集成信息资源、系统优化流程、注重物流队伍建设、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入手,着力于科学有效配置资源,建设经济高效的行业现代物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发挥物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

1 卷烟工业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卷烟工业物流建设的现状

工业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装备,而且拥有一流的仓库体系,通过对企业内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进行梳理整合,应用高架库、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形成了工业企业内部比较完整的物流体系。以企业为单位实现了物流资源、物流业务的整合和统一管理,实现了单个企业的高效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提高了业务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提升了企业物流服务水平。随着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的逐步深入,省级中烟工业公司联合重组的完成,“四大中心”的建立,以省级中烟工业公司为主体建设物流中心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由按块分散配置资源变为公司统一配置资源。

工商物流一体化建设得到重视,行业整体的供应链框架已具雏形,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硬件资源共享,部分单位在同城仓储资源的共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积极探索工商流程对接,工商协同迈开了新的步伐。随着从“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延伸,行业物流建设加快了进度,提高了水平。

1.2 烟草行业物流建设存在的问题

行业现代物流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供应链信息不够通畅,流程对接不顺滑,导致“高投入、低产出”问题依然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观念没有彻底扭转,服务和效率不够匹配。

具体表现为:

1.2.1 发展不平衡,规划欠科学。行业内对物流建设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工商各自建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和必要沟通。商业企业认为物流是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物流建设应以我为主,所有物流业务要自主完成;工业企业从生产原料的采购、生产、存储、配送需要出发建设物流,没有从提高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的高度来认识现代物流建设工作,致使物流资源分散和无序。全国范围内物流发展不平衡,物流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还有待进一步统一。

1.2.2 资源优化不够,运行效率不高。传统的条块分割体制使烟草物流被割裂成各个不同的部门,业务流程不合理,重复劳动和中间环节较多;行业内虽然出台了物流费用管理办法,但物流费用还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不能全面衡量各单位物流实际运行水平,工商之间、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作,致使运输过程中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粗放。对物流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在领导和管理上投入不够;跨区域配送有待加强,仓库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问题研究不够。

1.2.3 流程不够顺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工商以企业为单位的物流运作、管理模式,与以市场为取向的中国烟草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并造成物流资源浪费、信息阻隔。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影响了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建设,如集装箱的尺寸、集装箱中托盘的尺寸、卡车承重量的大小、烟草仓库货架的尺寸等不配套,缺乏货物运输过程中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目前,工商企业都在建立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不一致。不一致的数据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影响了工商之间的有效对接,也影响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影响了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建设,造成流通和信息交换不畅、流通环节多、速度慢、费用增加,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制约了烟草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

2 跨国烟草公司物流经验和行业物流发展方向

2.1 跨国烟草公司的物流经验

日本烟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打造了公平、高效、强大和低成本的物流配送体系。近几十年来,在日本国内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日本烟草仍保有国内65%的市场占有率和配送物流公司99%的市场份额,成功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

2.1.1 整合优化资源。从1963年实行访送分离开始,日本烟草公司利用40多年的时间,将291个物流点精简为30个,将2个电话中心整合为1个,充分利用日渐完善的城乡交通网络,整合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在日本烟草及其配送物流公司同时访销、国内外卷烟共同流通的情况下,物流中心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配送信息的处理、卷烟的分类、卷烟在据点的流动以及配送至零售客户的整个流程,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持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1.2 精打细算降成本。日本烟草公司注重成本控制,有一套设计合理、管理严密、手段科学的物流供应链体系,致力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流中心;从实际出发,采用以数码显示手工分拣系统为主的物流模式,及时改造了东京全自动分拣线;根据客户的订货数量决定订货周期,在订货日免费送货、在非订货日收费送货,用成本核算引导零售客户如期订货;在派送广告、订货、分拣等简单劳动环节以用计时工为主,计时工的工资执行社会统一的职业工资标准。

2.1.3 凸显信息优势。日本烟草公司在库存管理上,通过良好的需求预测和生产衔接,使各流通基地不出现断货现象,保持在快速平台上运行,显著提高了效益;在配送业务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卷烟配送效率。利用车载地图信息系统为送货车辆设定高效配送线路,使公司掌握送货员送货的实际运行路线和在每一零售客户处的逗留时间。

2.2 我国烟草行业物流发展方向

改变传统的运作方式和经营方式,使行业工商物流一体化,管理运作专业化、规模化和经济化,基础设施和运作模式标准化,物流服务优质化,提高面向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率,满足中国烟草行业不断增强市场控制力的基本要求,提高全行业经济运行工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3 整合供应链资源,建设现代卷烟工业企业物流

3.1 面向市场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3.1.1 整合客户资源,实行优质服务。科学规划零售客户的梳理和布局工作,引导和优化零售客户的业态结构、规模结构和地理分布。按照方便消费者购买和优质服务零售客户的原则,通过市场化手段,参照辖区人口、卷烟销量、消费者分布等因素,与商业零售业态的发展、市场发展相结合,使零售客户总数保持总体平衡。对城区零售客户要防止出现过度竞争,低价倾销,损害客户利益;使农村零售客户数量适当增加,方便农民购买,提高农村市场控制力。

根据客户销量和需求,实行不同频率的送货上门。依据零售客户销售能力,诚恳地与零售客户沟通交流,征求意见,逐步缩短订货与送货间隔时间,分类制定配送服务标准,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到货准时性,提高客户满意度。

积极开展零售客户网上配货工作,实行供应商库存管理,提高零售客户的资金周转率和利用率。工业企业针对商业企业收集的客户需求信息科学安排生产,减少库存商品和原材料库存成本,同时提高掌控市场的能力。探索消费者网上订货新形势,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

3.1.2 整合品牌资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根据当地经济水平、消费习惯和人口总量,加强工商协作,确定主销牌号,做精做强当家品牌。在尊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基础上,工商协同,有步骤地调整品牌规格、数量,实施大品牌战略,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逐步解决品牌规格过多而造成的分拣配送效率低下问题。

3.1.3 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商业企业以省为单位,优先整合和利用行业现有物流资源,合理规划物流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地市级公司物流中心按照“一库制”的要求,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一定范围内的客户进行直接配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立最佳的优化配送线路,提高配送车辆满载率和单车配送的覆盖范围,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工业企业要创新物流管理体制,设立全省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为物流运作的专业化机构,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全省物流业务,应用集中统一管理、联合运输、虚拟库等手段,促进物流运作的规模化和经济化。

3.1.4 整合工商物流资源,实施一体化运作。打破工商界限,减少物流中间环节。通过制定同城卷烟仓储委托管理办法,对双方职责、管理流程等进行明确界定,通过合并工业出库和商业入库的扫码作业,加快卷烟转移速度,减少工作量;工商之间建立统一的物流运作标准,逐步实现工商之间物流运作标准的统一,使各环节对接自如,高效有序;加大物流中心建设的审批力度,力求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运作平台。

3.2 集成信息资源,提升物流建设的整体效率

在行业现代物流建设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完善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提升供应链效率。

3.2.1 是强化市场信息反馈,建立面向市场的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由电话订货生成订单,订单派生条码,条码驱动打码,打码实施配送,零售客户通过终端到货确认和销售扫码,形成销售台账,通过零售客户的智能终端,把握零售客户社会库存、零售价格和真实需求等信息,形成以物流为主线的信息跟踪和采集体系,及时、准确传递给工业企业,让工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从“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的延伸,从而快速反应和满足市场。

3.2.2 是以物流为主导整合商流和资金流,提升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水平。建立有价值的统一信息平台,推进现代物流建设,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透明化,真正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3.2.3 是信息集成,实现工商企业物流信息互通和共享。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形成双项对等、及时有效的工商信息共享机制,商业企业及时准确地将品牌营销信息反馈给工业企业,便于工业企业更好地安排生产、制定或调整营销策略,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牌。工业企业及时将生产信息和产品信息提供给商业,推行建立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有效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市场响应能力。

3.3 系统优化流程,实现物流整体运作无缝对接

3.3.1 着眼于行业供应链全局,优化系统设计、再造业务流程。对工商业务流程进行整体优化,实现卷烟在工商之间的门对门运输服务和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缩短运距,压缩库存,创造无中断、无绕道的增值流程,简化操作,提升工商物流体系的整体效率。发挥供应链整体优势,统一规划工商企业卷烟仓储保管、装卸搬运、包装加工、运输配送等业务流程,结合工商企业已有仓储、运输、信息等资源,特别是同城仓储资源的整合利用,合理设计工商企业之间物流节点,形成资源共享、运转顺畅和多点配套的工商一体化物流格局。

3.3.2 找准物流发展的瓶颈,优化业务流程。优化送货流程,依托信息技术实行自动分配送货线路,对送货线路、运输车辆、客户送货日程和出车频次进行全面优化,做到运输负载均衡,线路设置合理,降低配送车辆需求、减轻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

优化分拣流程,分拣作业实行托盘配货和零烟配货相结合,取消仓库暂存区,实施动态出库,缩短备货时间,减少备货占地。

优化入库、出库流程。实行整托盘入库,数字化仓储系统依据拣货策略的设定自动分配出库货位,匹配作业人员及设备。四是优化卷烟供应流程。均衡的卷烟流量将有效提高物流配送资源的利用率,如江苏扬州市公司在卷烟购进和销售中采用合理定量、均衡销售和实施塑膜包装后,卷烟配送有效装载率从66.97%提高到了85%,卷烟库存下降了30%。

3.3.3 加强协同,做好工商物流系统对接。在物流一体化建设上,物流建设总体流程的规划、设计要求工商统一,在流程的具体操作上实行工商分开;在仓库、信息等资源共享上实现工商统一,在仓库、信息的管理上实行工商分开。在前向一体化管理上,工业企业要以订单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要充分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货源衔接上逐步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实施网上配货。在横向一体化管理上,商业企业要发挥全省优势、按经济区域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物流配送与营销的整体联动。在后向一体化管理上,商业企业要加强与零售客户沟通,提升客户满意度。

3.4 注重队伍建设,优化物流专业人才配置

现代物流建设能否充分发挥各项功能和应有的作用,关键要看人才配置。人才配置要求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组织能力的一批决策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搭配合理,人尽其才,以确保现代物流中心的高效运转。

4 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1 成立行业物流专业规划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科学的统一规划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拓展物流发展思路,在全面掌握行业物流的流量、流向、流速以及现有物流资源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整体布局和统一规划,统一物流条形码、托盘等技术标准,整合和完善行业物流资源,使物流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成为可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4.2 强化省级公司的物流组织职能,在全省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4.2.1 打破行政区划,按经济区域整合商业物流资源。创新机制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在专卖属地管理不变的格局下,针对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零售客户布局、交通状况等,实行地市级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电话呼叫中心整合,发挥经济规模效应,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烟草专卖制度。可以在人口较少、销量较小的地市级公司先试点后推广,由一个地市级公司的“起始规模”,滚动发展为“经济规模”。

4.2.2 强化全省物流大宗物资统一采购。如江苏省烟草公司组织开展了物流配送车辆的集中采购和全系统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设备的统一招标,确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内叉车、塑料托盘和塑料周转箱三个标段的中标供应商,节约资金1200多万元。

4.3 建立行业物流信息中心,整合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系统

信息共享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建立行业数据库,真正实现行业物流信息共享。结合电子商务,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适应门到门等物流服务理念,从而使国家局能够实时掌控全行业原材料供应、卷烟生产和销售信息,有效实施宏观管理。

4.4 顺应国家局“定向整合”方针,实现就近生产

按照国家局“订单供货”和“两个跨越”要求,实行异地生产、就近供应,防止卷烟“旅游”,减少物流成本。避免迂回、对流、空驶等不合理的物流运输活动。

4.5 实行行业物流管理与设施“软”、“硬”分离的运营模式,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服务于行业自身

采用国际标准,应用信息化手段,精心设计运输路线,提升工业企业运输的满载率,避免空载。将社会物流资源为我所用,提高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着力建设经济实用的现代行业物流,日本烟草公司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当前,我们烟草行业要推进卷烟流通体制改革,为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新的体制支撑,在坚持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加快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实力。借助于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手段,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值,优先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坚持先进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并举,服务优、低成本和高效率并列,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行业现代物流体系,为中国烟草总体实力的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曾永春,吴萍.浅谈烟草商业企业物流体系规划与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5期.

[2] 高少军,黄章树.基于烟草供应链的物流治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6年第12期.

[3] 邵华.烟草行业如何实现物流资源共享[J].中外物流,2007年第5期.

现代物流建设第4篇

  一、现代物流体系的评价

  (一)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状况

现代物流系统决不是单一因素或少数几个要素所能构成,更不是在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物流设备、仓库和货车可以决定,相反,它要求一系列子系统为之配合,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产生效应,在效能集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这些子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物流中心网络。即将工厂、仓库、集货、配送、加工等多种作业环节和机能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中心,可以说它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效能的物质基础。今天对物流中心的理解已不仅仅将其定位于物流作业的场所,而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枢纽和经营战略具体体现的形式。具体讲,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中心网络(即建成什么样的物流中心,如何进行物流中心的布局等问题),并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即物流中心的层次和机能分工)加以完善是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从全局的角度和整个企业战略的设想来把握。

2.物流系统的运营主体。从现代物流供应链发展的状况看,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组织物流活动的主体既有单个主体(即由单一企业承担),又有复数主体(即由多个企业共同承担),在后一种状况下,往往有一个企业发挥着主导者或核心作用,而这种地位的形成是由该企业对其他企业的影响力和指导程度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这个企业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对其他企业的物流管理和经营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其核心地位才能被认同和接受。

3.物流体系的组织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物流体系的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生产到消费完全由自己来组织;二是通过委托的形式来组织物流活动。前者的好处在于企业能够完全控制整个物流活动,发挥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支配权,但它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各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高度重视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往往因为封闭性造成实际物流运营成本过高,降低了物流体系的效率,同时容易产生企业之间的物流管理冲突,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物流共同化成为物流体系的重要组织方式。但是,应该看到,共同物流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发挥物流对各参与企业的指导作用,以及有效地对共同物流进行管理,避免因为共同化物流阻碍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即信息的泄露等问题)。

4.物流信息系统。确切地讲,物流信息系统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中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式和构成方式,但是,这并不等于物流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不重要,相反,没有一个发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系统。而物流信息系统的高度化主要应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商品销售、在途和在库信息,便于企业实现单品管理,彻底排除滞销品;二是能促进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运转,真正使企业具备对市场环境和需求的及时响应能力;三是系统应具有发展性,即信息对经营管理的支持应能突破企业的界限,为促进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指导或共同预测和计划做出贡献。只有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信息系统才能称得上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心脏。

5.完善的物流作业流程系统。该子系统指的是装卸、加工、保管、备货、分拣、运输等具体物流活动的组织方式。没有完好的作业流程也不可能实现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业流程的安排要比单纯强调自动化、机械化重要得多。

综上所述,可以说现代物流体系是以“信息化”为基轴,“中心的集约化、再编”、“省力化、合理化”、“共同化、标准化”为主要内容,最终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系统。

  (二)不同主体物流课题与系统的多样性

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高度化和多变的需求,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削减各种经营成本,在很多生产企业的战略中,物流战略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实施,这可以从越来越多的企业战略陈述中出现“Logis-tics”一词加以佐证。但是,现代物流的发展并不是Logistics这个词汇所能完全解决的。首先,从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各种专业物流服务商的角度看,物流战略的实施有很大差异。长期以来我们所倡导的Logistics主要是从生产商的角度出发,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这表现为整个物流系统和管理体系主要是以生产商为中心而展开,位于流通终端的零售商和中间环节的批发商都是从属于生产企业。但是,今天这种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开始在流通产业中掌握主动权的其他类型企业正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物流系统,从而争夺物流管理上的控制权。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在今天不仅仅是商品储存和运输管理,而是对适时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信息和单品进行管理,通过物流管理能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把握企业运营的状态、市场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动态,所以,谁能拥有发达的物流管理系统,谁就能够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增强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谈判力。例如,像沃尔玛这样特大型超市以及日本7-11公司这样的便利连锁企业,都在构筑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并且要求所有生产企业必须符合其物流管理的要求,甚至将生产商物流体系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此外,一些大型批发业者也从原来生产企业的销售代理人转变为直接为零售服务的专业物流提供商。所有这些变化使得物流管理和物流体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这时原来生产商决定一切的状况发生了改变,物流管理和体系上的协调以及多品种经营成为了当今时代物流管理的主要课题。

其次,对于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企业而言,由于它们各自经营的领域和事业规模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实施物流战略方面的能力和欲望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都有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之分,这就要求各经济主体在实施物流管理时,必须体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不应该是完全统一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合作企业,物流管理的形式和支持的力度应当是有差异的,这一点必须在制定企业物流战略规划时得到充分考虑。

物流系统发展的多样性还表现在生产、批发、零售与物流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使得物流体系变得日益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反映在各类生产或零售企业为了扩展自己的物流服务领域、提高物流管理绩效、降低物流成本,除了承担本企业的物流活动外,还承担部分其他企业委托的物流活动,从而出现向专业物流进化的倾向。与此相对应,一些专业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管理活动的同时,却在相应地进行某些商品的批发或零售业务,呈现出向商品经营发展的动向,这种商流和物流管理的相互交融更加使物流管理体现出动态性、多样化的特征。

  二、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的趋势

物流中心作为企业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企业强化现代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物流中心的建立如何能顺应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物流中心对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企业为了对应经营业务的需要建立和拥有自己的物流中心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传统物流中心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商品保管、周转和分拣的机能,从而使物流活动能统一在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之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开始广泛地开展物流中心的再建,亦即对传统的物流中心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现代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企业物流中心再建的一个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物流中心运作的高度化、信息化和机械化,充分对应企业顾客的各种要求,并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缩短产品的流动时间,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第三大利润源泉。

从企业物流中心再建的具体形式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表面上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或者说物流中心规模的两极化发展,即物流中心的集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与分散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应当讲这两种发展方式各有优缺点,它们分别反映了企业不同的发展思路。首先,就集约化、综合化发展方向而言,其优势表现在土地、建筑物等设施的投资减少;商品总体在库量的压缩成为可能;到物流中心的输送费用得到降低;能对企业物流,特别是从事多角化经营或广域化经营的企业物流进行统一管理,并且由于上述种种优势进一步使得导入物流管理自动化较易实现,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中心的集约化和综合化发展;带来了物流中心到配送目的地的距离延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品配送的成本,同时因为缺乏与配送目的地用户的密切联系,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水准等问题。相反,从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绩效来看,集约化、综合化发展所固有的问题恰恰是它的优点,亦即由于它接近配送目的地、配送时间较短,进而能充分对应用户的需求,特别是能对终端顾客多样化的要求做出迅速的对应,与此同时,由于分散化带来物流中心的经营规模较小,因而较容易实现中心的运营管理。但是,它的问题是不易从企业整体上对商品在库进行综合管理,容易发生商品断货,同时由于规模较小,更不易导入自动化的管理机器和系统,因而中心内管理绩效较弱。

从上述对集约化、综合化物流中心以及分散化、个性化物流中心的优缺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盲目地判断物流中心应该向何处去、究竟走哪一条发展方向是有失偏颇的。对物流中心再建的趋向理解应当具体联系物流中心对企业整体绩效的经济学分析,或者说物流中心的规模或数目对企业整体物流费用有多大的影响程度。

联系生产流通系统和物流服务水准的变动对最佳物流规模的影响,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具体来讲,随着近年来生产、流通阶段物流活动的广泛普及以及高度化物流服务的出现;对现代物流管理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亦即现代物流管理必须充分对应多频度、少量化和JIT物流活动,同时能从企业业务流程的全过程进行一元化管理,缩短商品在途时间,防止商品流通过程中出现断货现象。这种新型的物流服务要求无疑也对与物流中心建设相关的各种费用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总体上讲,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推动物流中心规模化发展的趋向,这是因为在所有费用中在库费用的构成变化最大。从现代在库费用的构成来看,如今的在库费用已不仅仅指的是商品在库委托保管等直接经济费用,还包括很多因为不能顺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机会成本,诸如,因为不能实现在库一元化管理而产生的在库负担;在库量过多而出现的残留品的管理费用;不能充分应对柔性的流通系统和顾客需求而发生的损失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的在库管理费用可以称为广义在库维持费。显然,在当今企业经营活动中,为了杜绝上述各种在库费用的出现,就必须大量从事物流中心在库信息系统的构筑、实施输配送的计划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自动产出系统的导入等等,这样,尽管在广义在库维持费上表现为费用曲线向上推移,但是它却有效地抑制了其他费用的上升。

当然,联系到具体的企业,物流发展的方向是不尽一致的,这是因为每个企业的物流费用构成情况以及产品的特性不完全一致。对于处于产销供应链起端的生产企业或中间环节的批发流通企业而言,除了广义在库维持费和受发货处理费外,输送费用的比例较大,而配送费用相对较少,另外,产品也较易适应长距离运输或集中保管,因此,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讲,企业物流中心具有集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部分企业通过对原有物流中心进行集约化、综合化的改造,在物流中心内引入各种信息系统,借助于集中一元化的管理,压缩商品在库量,削减次品损失,进而充分对应JIT物流。相反,对于接近终端用户的零售企业,特别是对于从事生鲜产品或时效性产品经营的便民店、超市等企业来讲,商品配送费用的比例较大,而且配送绩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物流服务的高低程度,所以,最佳物流中心规模有向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三、新型物流中心建设中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现代物流中心内在体系的建设是随流通系统中商品品种少量化、多频度、小单位化发展以及JIT等新型生产、流通体制的进化而演变,可以说,流通系统中的种种变革不断带来了物流中心机能上的重大变化。具体来看,随着经营商品多品种化发展,商品保管、在库的数目增加,管理日益复杂,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就极易发生滞销商品增多。同样,配送多频度、少量化的发展,使得以整箱为单位的商品输送减少,相反小件商品的配送增加,这种发展趋势无疑使商品备货、包装等作业繁琐化。除此之外,JIT制度的实施十分严格地要求缩短订货到发货之间的周期,并且实施防止断货发生的商品在库管理,同时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对应订发货、备货、分拣和配送业务,进而要求有很严格的商品包装、贴付等流通加工机能。上述种种对现代物流的要求都推动了企业要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物流,或者说建立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高度化的物流中心是现代企业发展物流中心的主要趋势。

在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和高度化物流中心的建设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物流中心对哪个经济主体来说才是最佳的物流系统,以及物流中心的业务实际上是由谁在运营。首先就前一个问题而言,原来在组建物流中心时考虑的是如果物流中心对企业自身有益,那么该中心的建设将是合理的,但是,从现代物流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个体的最优物流系统不一定是产销供应链全体的最优系统,供应链全体的最优物流中心系统将是相互协作,物流、信息流相互融合的物流体系,显然,这是单个物流中心所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现代新型的物流系统需要产销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从商品流动的全过程来考虑物流中心的建设,以便实现物流中心的联动化发展。正因为如此,如今在建立发展物流中心时不仅要分析物流中心对本企业的作用和益处以及系统硬件上的现代化,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该物流中心的独特机能、对其他企业所能发挥的作用和绩效、是否符合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在库水平的高低等等因素,可以说,这是新型物流中心的根本特征之一。

另外,从物流中心业务的实际运作来讲,原来的物流中心是企业自己购买土地、自己建设、自己运营,而现代物流中心则更多的是企业租赁来的,亦即企业并不拥有物流中心的产权,而是通过向外部专业物流商租赁物流中心,并委托全部物流管理业务,借助于物流的共同化行为,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此外,从事物流管理业务时,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的资源,而是灵活运用其他企业的资源,保证业务活动的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型物流中心的特点是,在对应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中,从供应链管理的观点寻求物流系统的全体最优,并且通过灵活运用外部委托或共同配送,在充分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通产业和社会的最大绩效。

  四、我国建设物流中心应注意的问题

1.积极发挥政府在推动物流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企业的物流中心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很多政策、社会设施等宏观因素和条件的指导和支持,而这些职能都必须由政府出面来积极推动甚至实施。当然,从我国现有的情况看,各级政府已开始对物流和配送的政策支持,但是,从现代中国物流发展的现实情况看,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有的政策措施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规范效应和法律效应,没有为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和基础,所以,发展中国的物流体制,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政府的作用应该加强。

我们认为,政府的这种作用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物流瓶颈,为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2)在法规和政策上推动物流效率化,加紧研究制定各种物流管理政策或法规,同时加强各政府机关、地方公共团体、物流从业者的合作,形成多方面的综合管理体制;(3)推动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化和统一化;(4)系统地引导社会物流系统向高度化方向发展,这包括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技术开发改进等。

2.物流中心不仅仅解决的是一个物流问题,而是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制度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素。从前面我们对现代物流中心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物流中心的建立已远远超出了解决物质商品流动本身这个目的,而是在对应多品种、少量化经营的时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必然产物。这表现为产销之间脱离原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分离、追求局部最优化的状态,从而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整体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除此之外,由于流通产业和生产系统的高度化发展,使得多频度、少量化配送成为物流活动变革的标志;物流活动跨产业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以及由于产品进口扩大或全球化生产的普及引发了国际物流活动的飞跃发展,所有这些都使得现代物流中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商品运输、保管的事务性管理场所,而是为了适应全球制造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极大复杂化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模式,是为了符合顾客的需求,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最终用户之间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以确保经营活动能有效、低成本进行的管理科学的载体。

所以,要在我国大力推动物流中心的建设,不能不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应当讲,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对物流管理的认识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要求,虽然近几年来物流管理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重视,但是,对于如何加强物流管理,如何设计符合现展趋势的物流中心管理流程,如何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物流中心的作用并培养起自身的核心能力都尚未成熟,我们的企业有很多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对运输、储存管理的物流认识,认为只要建立起具有运输能力和仓储能力的场所就是物流中心,而忽视了物流中心是一种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高度的作业管理能力、经营战略的管理能力以及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所以,要形成完善的物流中心体系,我国的企业还必须练好经营管理这个基本功,否则。指望通过时髦的“物流”一词来解决一切现存的企业发展问题,不现实,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物流中心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物流中心发展的制度环境也就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环境或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等,目前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企业或社会在建设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配置,而如果上述制度不能到位,必然对这种资源的再配置产生阻碍。例如,在当今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的物流中心的集约化和共同物流的发展,必然涉及单个企业财产的处置或企业甚至产业间资产的融合,在上述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条件下,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中心发展的必要条件。

3.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硬件的建设,更是软件和人才的建设。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物流中心,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施的建设,更是一种软件的建设和创新。目前,有很多企业认为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必然需要大规模地投资于先进的物流设施,似乎没有现代化、世界一流的设备和硬件就不能成为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对此,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就是在发达国家企业中的物流中心,也并不都是充满了完全自动化、高度机械化的设备和系统,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实现机械化,如日本资生堂公司就提出了“弹性机械化”的概念。由此看出,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的根本特点应表现在高度现代化的流程设计和流程管理,这种软性的建设往往要比硬件的建设更为重要。例如一个企业物流中心内的订发货业务、商品检验、保管装卸作业、场所管理、配货作业、分拣作业以及成本管理等都直接决定了物流中心内的经营效率。物流中心如何与外部产业中的相关环节有机相连、相互协调,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物流中心的效率,所有这些才是目前我国发展物流中心应当充分关注的问题。此外,中国物流中心要有巨大的发展,还需要从事物流管理和作业的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发达国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物流教育和培训制度,而我国要想真正使物流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物流的教育和培训也应当是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建设第5篇

一、中国现代物流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物流的发展,带有“物流”名称的企业在中国越来越多,甚至达到惊人的几十万家,但是真正能够在物流业界叫上响亮牌子的,却是屈指可数。目前,国内有不少物流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运输车辆的标识或路边树立广告牌,制作精美宣传册及光盘等方式来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也有不少的企业通过参与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参与资信等级的评定来提高企业在业界的声誉。如国内中远物流的“航运”品牌、中国邮政的“快递”品牌、宝供的“中国物流基地的服务品牌”等国内外知名。这些物流业品牌都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是国内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竟争的优势。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还未发育成熟,和国外的DHL、UPS、EXEL、TNT等品牌相比,中国物流业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短期行为严重

在当今市场经济、顾客经济的背景下,中国许多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只重视开拓市场和业务经营,忽视企业品牌的培养、塑造与建设。因此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提出的经营理念、口号只是立足于内部管理,是自我豪情的抒发和企业发展目标的表达,而不是对顾客和社会的诉求,明显缺乏社会意识、公众意识,难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二)企业品牌理念欠缺,文化含量不足

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品牌意识有所增强,但企业品牌理念欠缺、文化含量不足。中国很难从市场中发现一些具有感染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服务理念的标语口号;中国也很难通过企业建筑物、运输工具、员工的服饰,员工的服务等感受到物流企业在气质上的个性和沉淀。究其原因,一方面物流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积累单薄;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欠缺“终极关怀”理念,缺少对顾客的人文关怀,缺乏一种虔诚的服务气质。众所周知,企业品牌文化是建立在“顾客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基础上的。只有始终坚持以满足顾客需求、让顾客满意的服务理念,才能不断培育服务的文化,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生命力的物流企业品牌。

(三)企业品牌定位模糊,个性内涵缺乏

在品牌建设中,品牌定位是设计、塑造、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只有正确定位,才能发挥品牌效应并最终占据竞争优势。现在中国的一些物流企业几乎很少对品牌核心价值进行定位,企业的服务品牌没有一个深层、明确、具体的内涵,品牌形象缺乏个性,无法使顾客或者消费者在接触品牌过程中产生应有的联想和共鸣。

(四)企业品牌管理体系混乱,战略高度不够

现在中国许多物流企业品牌管理体系混乱,缺乏严格完整的品牌管理体制机制。首先,缺乏科学合理的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没有将品牌建设与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其次,没有统一的品牌管理制度,忽视品牌资产的积累与增值,缺乏对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等要素的系统化管理;再次,品牌的规范性相对较差,同一家物流企业的品牌在不同区域内存在不同的品牌特点,不利于顾客深化对企业品牌的认识,不利于品牌忠诚度的培养。

二、中国物流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扩大产量与品牌建设同步

任何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获得最大利润,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生命力和活力。而扩大产量和品牌建设是实现企业最终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只有把扩大产量和加强品牌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片面的追求产量而忽视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建设,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缺乏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无法做大做强。

(二)正确利用广告宣传

品牌建设离不开广告的宣传,创建一个品牌,树立一个品牌,需要广告媒体的启发、宣传和支撑。品牌的培养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在品牌长期运动中建立的资产。作为品牌的一个重要指标――品牌忠诚度不是只靠短期的广告所能达到的。消费者购买的是品牌,是企业品牌独特的个性和特色,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只有在品牌整体规划和设计下进行的广告动作,才是对品牌有效的投资,才能贯穿所有的品牌运动,才能实现建设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目的。

(三)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

品牌是一个富含品质、服务、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名称。进行品牌建设,首先就要明确和理解品牌的核心价值。它可以兼并多个产品的理念,是品牌的精髓,它代表了一个品牌中最中心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品牌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理解的概括。全力维护和宣传品牌的核心价值已经成为众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也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

(四)注重品牌的有效延伸

企业发展壮大后,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多元化或者专业化战略的选择。利用品牌效应,推出相关产品,可以减少新产品或服务上市的费用和风险,产生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但我们在看到品牌效应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共享品牌有可能导致的陷阱。在品牌延伸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诸如品牌的核心价值与个性、新老产品的关联度、产品的市场容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及竞争格局、企业财力与品牌推广能力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品牌延伸的有效性。

三、中国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树立正确的服务品牌理念

正确的品牌理念是创建品牌、占领市场的向导,它对于建立物流服务品牌至关重要。物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物流品牌本质上是服务品牌,优质的服务是物流品牌的内在属性,它对塑造物流企业品牌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物流企业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推出个性化、情感化乃至智能化的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标准,建立起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扩大物流产品附加值,传递企业理念性和情感性的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对企业的认识、理解与支持。

(二)明确品牌定位,实施个性化品牌战略

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品牌化战略的依据。物流企业品牌定位是对物流产品的主要内容、顾客范围以及产品风格等作出的科学界定,这也是企业实施个性化品牌战略的前提。

企业在品牌定位过程中,要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差异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运营状况和未来市场做出准确地定位,其企业的服务内容不仅为顾客提供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等零散性、实体性单一功能,而且还要为顾客提供专业化的高附加值的一体化物流服务。

品牌的个性化是品牌的精髓,它是品牌价值的外在表现。物流企业在对自身的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后,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化的设备设施、专业化的技术、专业化的物流人才以及专业化的项目行业运营模式和运作经验,对特定的顾客群体提供有特色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不断地对自身品牌进行有效提炼、强化和宣传,从而有利于企业个性化品牌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构建完善的服务品牌形象体系,积极开展品牌推广活动

品牌需要推广,卓有成效的品牌推广工作是品牌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品牌推广过程中,要注重对品牌文化的投入。可以说,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资源。由于物流企业的产品具有无形性、知识性和现场性等特点,因此,企业给顾客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文化性、心理性消费,顾客购买产品时不仅仅是购买的一种使用价值,同时也是购买一个品牌、一类文化、一份心情和一种满足感。

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宣传作用。宣传是物流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重视品牌形象的塑造。要在对品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颖生动的品牌名称和方便识别、记忆的商标符号,使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独树一帜,通过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来展示企业整体的品牌形象;其次,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自己,通过与广告商、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合作,使自身企业动态及业务发展情况能够经常地、及时地在社会公众面前发生声响,从而用较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再次,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原有顾客资源以及现有顾客的忠诚度,通过对其提供良好有效的定制化服务,进一步深化消费者的品牌忠诚,提升其满意度,以使其对企业产生良好的品牌形象认知,并通过口碑效应在顾客所在行业或其他行业产生良好的品牌扩散效应,达到品牌有效宣传的目的。

(四)适时监控业务流程,实施品牌管理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品牌产品本身,他们购买的还是从研发设计、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业务流程是品牌的载体,品牌建设事实上贯穿了整个业务流程。监控业务流程,实行品牌管理是物流品牌建设的重要方面。

品牌管理是对建立、发展、维护、巩固品牌的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监管控制,协调品牌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中国的物流企业必须建立专业的品牌管理职能部门,并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目标制定一套规范的品牌管理制度或管理体系,这对于物流企业推行个性化品牌战略,实施品牌管理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不少最终确立品牌竞争优势的著名品牌背后,都有一套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的支撑。

实行品牌管理,还要注意树立全员品牌的观念。强调企业内部人人都要对品牌负责,把品牌管理工作扩大到每位员工身上,使品牌形象的塑造成为每个员工的任务,进一步激发员工对品牌的高度责任心和维护品牌的高度自觉性。

现代物流建设第6篇

“物流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现代物流体系引入到经营管理当中。在这次中国石油成品油销售座谈会上,东北销售公司董仁平总经理、大连海运销售公司高风祥总经理和西北销售公司郭文祥总经理等,对各自公司的物流现状,以及推进下一步物流工作的相关对策作了简要的介绍。”

多年以来,东北区销售企业按照党组确定的“规范区内、开拓区外”的营销战略,贯彻和执行“资源统一配置,运输统一组织,价格统一制定,结算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政策,改革了传统的成品油取货体制,对区内和下海实行了一次送货,并在区内试行了一次送货二次优化,推进配送中心建设,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一次送货体系,有力地支持宁上游业务的发展,保障了市场资源的稳定供应,促进了整体营运成本的逐年降低,提高了产销企业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构建中国石油东部地区成品油物流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东北地区领导层认为,在成品油流通的五种情况:内部物流、批发经营、零售经营、直接销售、出口销售中,内部物流是保证炼化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行,保证下游销售企业所需资源均衡稳定供应,降低整体营运成本的必要措施;搞好内部物流,对于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提升中国石油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东北销售公司董仁平总经理介绍,东北地区的物流现状为,地区直属炼化企业成品油年均产量逐步增加,纳入统一配置的产销品种多,产品流向广外调多,产品运输距离远,从而导致销售企业运费支出高,以及铁路、海运、江运、公路、管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运输体系过于复杂。

面对这种现状,东北地区按照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大市场、大营销、大流通、做大销售”的思路,设定东北公司作为东部成品油物流的组织指挥中心,加快建立成品油物流体系。他们立足实际,结合长远的发展需要,在业务流程、储运设施、运输方式、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逐步建立起两级配送体系,实现物流管理全程优化。

他们认为,实现物流管理全程优化核心是将内部物流管理与营销管理分开,建立从油品采购、储存到配送的物流专业线,形成运营高效的一级配送到库,二级配送到站的两级配送体系。这需要统筹优化成品油储运设施,立足于优化存量和合理增量相结合,优化整合现有储运设施,统筹考虑炼化成品油企业和销售企业储运设施的使用、改造和建设;优化运用铁路,水路、公路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提高配送效率;建立覆盖炼化企业、大区公司、地区公司、配送中心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产、销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效链接,实现物流链上各有关节点的全面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东北地区在执行成品油“四统一”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物流体系。所谓“四统一”即为,一是资源统一配置,是建立规范的成品油市场体系的基础,它从源头上解决了多头经营、无序竞争的问题;二是运输统一组织,是推进运行机制改革和运行组织优化的基础,它解决了迂回运输和对流运输等问题,节省了大量的运输费用;三是价格统一制订,是提高效益、的措施保证,从根本上改变了竞相压价、效益流失的局面;四是结算统一管理,它是“四统一”营销政策的核心,是推行集约化经营的保证,是开展专项整治、控本降费的基础。它从根本上保证了配置计划的兑现,。运输组织的优化和结算价格统一;同时成为规范铁路、港口的费用和争取减免地方税费的先决条件,并使结算更加快捷,资金运行更加安全。“四统一”的推行,已经初步实现了物流集中管理,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降低了物流流通成本,创造了物流优化条件。

建设全新的物流体系的第一步是送货制的实施。自2000年开始实施海上送货和区内送货,东北地区通过持续优化运行组织,为成品油物流体系建设由一次送货向二次配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送货制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和避免了迂回运输和对流运输,为资源配置和运输组织的整体优化创造了条件。送货制促进了市场规范,遏制了进关、下海油回流和短路,也避免了由于进货价格差异引起的区内跨区经营,使区内销售效益明显提高,同时送货制促进和带动了储运设施的优化。

推行送货制后,东北区内地区销售分公司关闭低效油库,各地区销售分公司裁撤驻炼化企业和铁路,港口催交催运的机构和人员近千人。送货制创造了规范各项付费的条件,规范了铁路和港口付费项目和标准,大大节约了营运费用、保险费、铁路保价费等。

在一次送货的基础上,东北公司试点实现了一次送货与二次配送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优化,节约了整体营运费用。这种做法使物流组织更加精细,优化整合了系统内储运设施、集输工具和运输方式,提高了管输、公路送货比例,使一次送货费用和二次分销费用叠加后整体费用更低,实现送货路程更合理,运输成本更低。

专家们以股份公司“十一五”规划为依据,推测未来几年的资源、市场和外部运输条件的变化,认为在加快东北地区物流体系建设上还存在着5个方面的制约因素:铁路和海上运力不足,炼化企业仓储能力和装车能力不足,直接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的平稳运行,而且给下游销售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运行压力。运输的均衡组织和运行的优化受到严重的制约,销售企业油库布局不尽合理,缺少一级集散库,没有“蓄水池”的调控功能。管道运输比例偏低,区内公路送货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和销售结构不匹配的现象时常发生,恶劣的外部环境给产品的调运组织带来大量的困难,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

一次送货二次优化机制,推动了作为两级配送体系建设新的开端的配送中心的建设,显示了多方面的优势。它将结合一次送货二次优化,改革营销管理体系,新建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降低整体营运费用,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它将物流与营销分开,即商品实行集中管理,油品实行集中调度。由于重新划分配送区,优化了分销库布局、运输方式和线路,,从而使运输成本更低。它构筑了信息支持系统,实现了配送业务的动态管理。

建设海上运输通道

成品油海上运输是中国石油上下游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的重要环节,是销售网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大连海运分公司坚决贯彻实行销售“四统一”的政策,落实东北下海成品油集中统一组织海上运输的举措,坚持以“疏通东北炼厂后路,规范下海成品油运输市场,降低运输成本,保证南方目标市场需求”为目标,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下海成品油运输任务。

目前,大连海运分公司担负着,组织船舶把东北炼厂输送到起运港

的成品油,配送到南方市场的重任。随着下海成品油运量的逐年增长,大连海运分公司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先后受到交通部关于船龄报废年限等政策性因素的制约,船舶改型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有的船舶状况与相关规定及市场行情不匹配,可使用的船舶数量呈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东北沿海炼厂,特别是大连石化、西太平洋石化炼量增加,下海成品油运量增幅较大,而国内大型油运公司目标瞄准国际油运市场,主要从事国际油品运输,逐渐淡出国内成品油运输市场;其他社会船公司受散杂货航运市场高收益的影响,投资建造油轮的积极性不高,新建油轮很少,于是,后续运力与运量增长不匹配,运量大于运力的矛盾日益显现。由于自有船舶少,给管理带来了三大难题:找船难,控制成本难,规范管理难。这些困难对落实中国石油销售网络战略部署中对海运公司加强运力控制的要求增大了难度。另外,港口储运设施与现有船型不匹配,适港适货的船舶数量比较少,影响了船舶周转效率,加剧了运量与运力的矛盾。

大连海运分公司针对目前成品油海上运输现状,为缓解运力供需矛盾,确保中国石油下海成品油运输通道的畅通,达到物流配送系统的能力与产销平衡,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

首先,组建中国石油自有船队,提高市场控制力。组建船队可以有效提高中国石油海上油品运输的控制力,增强保证炼厂生产后路畅通和南方市场资源供应的能力;也可以有效平抑下海油品运输市场价格,降低运输成本,并可获得一定收益;还可有效地实现规范管理,规避安全风险。

大连海运分公司经过六年运营试验,建立了科学安全模式,逐步推行国际安全管理体系(ISM),共组织各类船舶运行1.8426万航次,实现了无事故运行,积累了一定的船舶管理经验,培养和储备了船舶调度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为船舶管理和海上运输安全奠定了基础。而成品油海上运输相对于航空、铁路、公路而言,事故率较低,这都为中国石油自建船队打下了基础。

其次,稳定现有运力,保证平稳运输。包括利用资源优势,吸引优质诚信客户,与之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减少动力流失;建立与市场联动的价格体系,提高社会船公司油轮经营的积极性,稳定运力队伍;密切关注油轮建造市场动态,争取新造船舶能够投入到中国海上成品油运输队伍;强化海上运输成品油运输管理,降低海上运输风险,提高船舶运行效率。

再次,加快储运设施建设,提高船舶运行效率。鉴于国内大型油运公司新造油船均在4万吨以上,为了满足销售网络拓展以及提高船舶运营效率的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以保证沿海炼厂的平稳生产和南方市场资源需求的及时供应。

最后,形成成品油海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建立起快速、准确的信息通道,借以优化运输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船舶动态监控,为船舶安全、平稳、高效的运行提供保证,以提高运力组织的有效性。

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西北销售公司认真分析了辖区物流配送存在的多种问题。如往油厍万囱,设施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化验;接卸能力差。在网络通讯方面,西北销售分公司、省区销售公司与所属分公司专线相连,与大部分加油站和油库没有直连。在软件应用方面,西北销售公司与省销售公司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省区销售公司油库及加油站数据依靠手工统计上报。在数据管理方面,西北销售公司数据集中管理,省区销售公司、地市公司、油库、加油站数据分级存放管理,数据未有效集成,无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在第三方承运方面,由于仅在个别省区实施,因而运输优化难度大。在库存管理方面,虽然,部分省的库存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有效地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但仍有部分省实行分散管理,造成资源同意调配难度加大等等。

针对这种现状,去年5月份以来,辖区拟定了西北辖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规划方案。其中新疆、宁夏公司率先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方面走出了可喜一步,并分别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全省库存管理和第三方承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西北辖区依据机构扁平化、管理垂直化、业务专业化、权责清晰化,运营高效化;资源统一调配、设施统一管理,、物流统一优化、配送统一组织、信息统一集散;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务求实效为指导原则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模式,设置了物流配送管理处和物流配送中心。

西北辖区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管理体制按照物流与商流相对分离原则,将原地市销售公司负责配送和储运的业务人员、油库、自有车队剥离出来,组建物流配送中心,设立计划配送部、储运安全部、综合管理部三个部门,各部门按照隶属关系由上级对口管理。

物流配送中心(跨地区)负责区域内加油站和终端客户的配送业务,成为专业化配送队伍。地市销售公司(属地化)负责属地内零售业务和机构用户的开发,成为专业化营销队伍。地市销售公司负责及时向物流配送中心提报需求计划,物流配送中心对加油站和机构用户实施配送。

在配送流程上,用户将需求通过地市公司上报省区公司营销处;省区公司营销处与物流配送管理处衔接配送资源,由物流配送管理处下达月度配送计划;地市公司与物流配送中心衔接日配送需求;配送中心按照需求下达配送单到车队和油库,由车队向用户实施配送。

现代物流建设第7篇

【关键词】广东盐业 现代物流体系 可行性

现代物流是广东盐业实现从专营条件下的盐产品批发企业转型为市场条件下适度多元化经营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的关键,是确保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既能实现对各区域的经销商和零售商的快速响应和增值服务,提升客户服务价值,从行政专营向市场掌控转变,也能确保商品快速有效地到达顾客手中,降低库存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升企业竞争力。基于对广东盐业现状和本地企业战略定位分析,在广东建设盐业物流体系,采取“非盐产品的市场化带动专营体制的转变,专营体制的地缘优势支撑非盐产品的发展”的思路,分阶段、分步骤、有的放矢将盐与非盐产品通过现代物流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向现代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将具有积极的可行性意义。

一、广东盐业的物流现状

目前,广东盐业是按行政区划开展盐政管理,经营上实行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根据统计,广东盐业现有各类规模的仓储186个,面积为161638O。但由于各市公司均设有仓库、分装生产、质检、运输车辆、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实行自主管理,缺乏统一、标准的模式,导致实际上大部分公司现有的配送中心基本满足不了日常运作,整体物流水平和仓储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一)产品品种繁多,成本无形增高

全省21个市级公司(除湛江公司外)和多品种盐公司都具有小包装分装生产设备,各公司都在生产加碘精盐、自然晶盐、海水自然晶盐、日晒盐、低钠盐、特种食盐等多个品种,重复化生产现象普遍。由于生产与品种小而全,设备效能低下,导致产能严重浪费,工人生产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

(二)技术力量缺乏,质量监控较难

由于各公司均有分装生产,生产标准不统一,生产设备维修工人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些公司质检站化验员没有配齐,化验设备未能老化,整体质量监控弱化。

(三)仓储硬件较好,管理粗放

近年大多数公司都新建、改造、租用仓库,仓储环境、容量和设施大大改善。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的规范,管理模式仍然比较粗放。

(四)现有的盐业物流水平低

广东盐业的经营模式是以行政区划进行分割,各市公司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实体,现有的配送体系是按行政区划设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从整体层面看,物流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具分散性、单一性的特点;物流自动化水平低,物流效率和服务能力差;总体物流成本高,不能有效满足目前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广东盐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广东盐业物流是以实现满足客户响应时间,确保产品生产流通安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目标,以统一管理,集中生产为原则,建设广东省区域配送中心和市级分销中心,将供应商、区域配送中心、分销中心和客户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有机联动。

(一)广东盐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条件

(二)广东盐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全省盐业的物流整合,将物流业务从主业剥离,构造内部的第三方物流,实行独立操作,能使各公司更加集中精力来关注主营业务,增强企业的营销能力。

2.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对现有的物流体系整合,能实现物流与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3.能为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多元化产品提供坚强后盾。广东盐业物流平台将逐步建成专业的、独立的一体化现代物流平台,为广东盐业的连锁分销网络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同时,也为开展其它多元化商品的配送。

(三)广东盐业物流未来发展的五个阶段

从物流专业化发展角度看,未来广东盐业物流将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储存、运输和采购等功能及部门分离,各单位实行各自单独经营。目前全省的盐产业物流仍基本上处于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一部分功能集成,单一的仓储功能“储备型”转向“流通型”转变,集中、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将建成并具有覆盖周边市县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企业内部的物流一体化,成立单独的专业物流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不再是使某一功能的成本最小,而是借助现代化物流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使物流成本合理化。

第四阶段是企业内部管理向第三方物流兴起。随着企业物流管理实践的深入,企业已不再局限在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而是把物流管理延伸到企业外部,产生对社会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功能。

三、广东盐业物流建设的总体思路

广东盐业物流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高效的物流网络、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为广东盐业的生产、分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扮演供应链中的提供商的角色。为此,广东盐业物流将实行为广东盐业多元化产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战略:首先整合物流业务,对现有的仓储、配送运输等需求进行梳理,合理规划,以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其次,强化垂直管理,整合现有物流服务,按照现代商贸流通企业的要求,进行专业分工,责任明确,建立相对独立的人员管理体和考核激励体系。再次,当成本与社会持平时对外承接业务,根据整合后的仓储条件和运力状况,逐步对外接收一线品牌的代理业务和单一物流业务,发展独立业务板块。

现代物流建设第8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 信息技术 平台 建设和应用 综述

一、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大流通的不断拓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平台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其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领域。没有信息化做技术保障的物流企业,不但无法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增加盈利,甚至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其重要性,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怎么强调也不过份。所以说,没有信息网络的支持,传统物流就无法创新和升级,完成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化。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具有完善物流功能的现实意义和实现飞跃发展的历史意义。

二、信息技术系统建设的原则及实施

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搭建生产和销售,商品和需求之间的高速公路,触角向下延伸,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这就要求这个平台必须能够处理企业生产经销过程中,各个物流环节需要所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的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及消费者。

三、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的结构和模块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结构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即:数据交换和信息、在线交易智能服务以及内部管理、信息服务、商务信息等。

(1)数据交换和信息模块的功能,是办理来自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电子信息交换,涵盖批文、认证、财税以及企业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在这个模块中,所有要传输的数据都可以传递到信息技术平台,然后由信息技术平台准确及时的转发到相关单位,由企业内部系统处理。

(2)在线交易智能服务模块是这个平台的关键部位,担负着为客户服务的职能。需求双方完全可以通过模拟的空间,进行沟通、谈判、商讨、合作等事宜,达成交易。进而,数据处理和交换及资金汇总一次性在网上办结。该模块的性能、针对性、便捷度直接关系到平台优劣。

智能配送模块:信息平台和GPS跟踪系统相结合,就能初步实现物流的智能配送。由于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和用户保持全方位管道畅通,随时随地的采用多种通联方式查询和告知,达到双方在整个运输过程的互动。货物损毁率降低,安全性加强,透明度高,更能受到客户和青睐,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客户。

四、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大致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基础,中级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终端是行业、企业及专业物流间的信息处理。

(1)物流技术信息平台的基础应用

主要是应用电信公用通信网、Internet网和城域网,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通信支撑平台 。

(2)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终端应用

信息平台的终端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用这一平台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物流专业、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网站、网站群,获取信息资讯,沟通和消费主体的链接。

1.信息平台的应用着眼点,在于各行业信息的交换和利用。利用的前提是整合,整合的前提是录入。首先把物流企业所需的,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信息搜集、归纳,分类重组,横向和纵向相结合,打造海路空立体化信息交换枢纽,使各个环节畅通无阻,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可应用先进的动画模拟、动态模型、场景效果等手段解决关键问题。

2.应用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模块的效果在于执行。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环境、方位设施、人员等客观情况来设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问题的模块,并在各个职能部门制定操作规范,严格执行。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为用户服务的精神密不可分,必须强化信息化覆盖范围,使城市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应用逐步成熟起来,不断的加以完善,使用户得到满意的物流信息服务。

【综述】: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库存系统滞后,仓储成本居高不下。流通不畅,专业化程度不够导致物品损坏和流失,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物流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智慧的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高效、流畅、稳定的运转起来,这也是物流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物流企业压力很大,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契机,物流或将成为下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

参考文献:

[1]施先亮,周建勤,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

[2]彭亮,姜大立,王丰,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