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8 11:46:52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第1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原因;实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然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注重空洞的说教,注重于点。感恩教育就是基于感恩,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和谐的氛围。适时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

学校感恩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许多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5.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那么,基于以上的原因,我校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实践呢?

一、以主题班队会为载体,滋润感恩的幼苗

主题班队会是指有鲜明主题的、以班集体为单位、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学生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多年的实践证明,主题班队会对建设好一个班,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通过以下的实践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领导深知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必须先在拟定的情境中,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因此,学校拟定实施方案,要求教师精心创设、策划并组织每一个活动。例如,在感恩教育启动会以后,少队部就把“妈妈、爸爸,谢谢您!”主题班队会实施方案送到各中队辅导员的手中,各中队就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教师、家长、学生聚集一堂的五(1)、五(2)中队的教室里变成了一片“哭海”。这个活动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得到了家长们很高的评价。2010年九九重阳时,学校根据关于全区组织开展“孝在我心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桂文明〔2010〕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设计了“九九重阳 春晖行动”实践活动方案,与教师商讨实施方法。九九重阳节那天,学校领导带领教师去学生家里走访,看到了孩子在家中家政劳动和岗位劳动的表现――李波涛同学在他妈妈的夜宵店里娴熟地为客人煮川味面;韦涛同学在超市彬彬有礼地接待客人;

岑国顺同学帮助爸爸拆装车零件……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又要求各中队辅导员组织开展“九九重阳 春晖行动”主题班队会,把“九九重阳 春晖行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推向了高潮。通过这次活动,向社会展示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师生都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注重行为养成,培育高尚品德,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铸爱心,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校所创设的这些活动主题,操作性强,富有新意,成效很大,家长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以实践阵地依托,浇灌感恩的花骨朵

以现实生活为实践感恩教育阵地,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学校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实施感恩教育。抓住机会组织师生营造“感恩文化”,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例如,每天放学前,“当家”班级的代表在小黑板上写上一句感恩的话或关于感恩的名言,供第二天返校的师生诵读。课外时间,教师们组织学生学唱《感恩的心》;每周五早操时间师生一起边唱《感恩的心》边做手语操;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中华成语千句文》《弟子规》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并以“经典诵读晚会”等形式呈现学习收获;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账、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黄春霞老师还编写了一本《感恩心语录》,发给班上的孩子人手一册,记录自己感恩行动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与父母交流情感。此举使得孩子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在母亲节、父亲节,她组织开展了“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从来没有的开心和欣慰。因为,父母收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得到的礼物,学生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庭的责任,学生懂得孝顺父母了,学生懂得改变自己身上不良的行为习惯了。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专门拟写了一份致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在整个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成立了感恩教育的引领小组,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不

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该小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担当活动宣传员、联络员,制作宣传板报,营造感恩文化氛围。感恩文化成为学校、班级里最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

三、以感恩作文比赛为平台,展示感恩之花的魅力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心培育学生“感恩思想”,使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感恩父母”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恩与爱同行”。为了利于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设书香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各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学校每学年度都举办“感恩作文”比赛,获奖作文制成板报宣传。政教处牵头部署,教研处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各班班主任积极配合,语文组所有教师负责赛前指导,各年级学生全员参与,旨在为了让学生学会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感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尊师爱校的情怀,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以及作文写作水平。在2009-2010学年度的“感恩作文”比赛中,黄玉洁同学的《爱的花朵开在伤疤上》、张超伟同学的《月光中的慈母》等文章还获奖了。

近年来,经过感恩教育的潜移默化,孩子养成了宽容待人,孝顺父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勤于读书,奋发向上,好学进取等良好品格。发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并激发了他们用童心、用稚嫩的笔触去表现他们对父母、对祖国的爱、对未来生活憧憬的热情。

经过开展“感恩教育”实践,使我看到了感恩的光芒正在校园里闪耀,陪伴着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第2篇

百善孝为先,知恩、感恩不仅是做人之本、立世之基,而且还是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人、成才,同时还关乎着民族的希望和中国梦的实现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形势、理性地论述了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在阐释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及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感恩教育;大学生;原则;思考

近年来,我国部分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启蒙教育、校方的忽略、个人素质高低等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少数大学生感恩意识明显的缺失。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全面落实“四个全面”布局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感恩思想、感恩意识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同时也制约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也非常关键。

一、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反腐深水区“的新阶段,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织下,西方的颓废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也常挤入国门,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中央会议精神,按学校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在人生修养方面,能做到对父母的付出、老师的教诲、他人的馈赠、党和政府及全社会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心存知恩、感恩之情,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恩典。虽然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个别大学生在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等方面呈现滑坡的态势,把党和政府、社会、父母、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看成理所当然之事,只知道一味索取、而不讲回报与奉献。这种与感恩意识缺失现象,与主流价值观念背道而驰,偏离“传统孝道文化”方向,且渐走渐远,已让思政工作者察觉在目、担忧在心。为此,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知恩、感恩方面的研究,就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财富。主体性原则之所以被提到理性的高度,因为新时期“以人为本”的育人的方式不能全部依靠理论灌输,需要的是一种长期的濡养与浸润。为使感恩教育实现既定的目标、取得一定实效性,就要遵循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在确保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然后通过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便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2.循序渐进性原则。

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和对意识形态的认知规律,因为任何知识的习得和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累积和内化的过程。因此,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具体环节上,必须遵循此循序渐进性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例如可在大一、大二学习感恩理论知识、大三开展“尊师孝亲”的感恩行动,逐渐过渡到大四的“立志成才、馈谢恩人”的报恩之举。总之,思政工作育人要有序、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揠苗助长,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大学生把握时代的脉动,系统地学习与传承“知恩、感恩、施恩”的传统社会美德。

3.因材施教原则。

大学生由于出身环境不同、社会实践履历方面也存在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知恩感恩教育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出身的大学生对知恩、感恩的理解不同,在施恩的行为上,也要因人而异。例如一个出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在感恩教育方面,要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哪怕一件衣服、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要有感恩之心;在高校倡导向地震灾区义捐时,他人捐款一百,我捐一元,也是施恩的具体体现,此刻,就要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褒扬与鼓励。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为注重感恩教育的长效性,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要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联,要做到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知恩、感恩”的要义,然后能做到外化于行,踏入社会,有能力之后要广施善举、主动施恩与他人、回馈社会之恩泽,并形成优良的传统。例如,在组织观看微型电影“妈妈洗脚”后,让大学生回顾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与呵护,然后反思自己给妈妈洗过一次脚没有?节假日回家要亲自为妈妈洗一次脚,从行动上落实感恩之举。

三、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

1.重视理论教学,重视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

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大学生,其心智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还不成熟,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往往显得片面和肤浅化。甚至个别大学生看待社会问题较为偏激。为此,对当代大学生的知恩、感恩教育,首先应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开始,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教育大学生懂得知恩、感恩的重要意义、忘恩负义的危害,在践行之恩、感恩行动中,要合理运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大学生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当自己具有“回报能力”之后,要学会回报恩人,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向他人、向社会施恩。其次,要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文并茂的“感恩故事”通过音频、视频,展示给大学生看,一方面避免了课堂由教师一人说教的枯燥性,另一方面,通过收看视频的真人真事,增强了说服力与感召性。

2.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为此,感恩教育应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为大学生在感恩教育实践环节中,可以深刻体会蕴含在各门学科中的文明成果、学科精神与本质规律。其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践行感恩,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感恩意识,成长为具有感恩思想之人。实践活动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设立爱心基金,倡导大学生自愿捐赠自己的课余劳动报酬、热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之人的“体验式活动”等。总之,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大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同时尽量避免实践活动的形式化,减少大学生的“应付行为”,让他们能真正敞开心扉,自愿实施感恩行为。

3.重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

信息时代离不开网络资源。为此倡议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及时利用好互联网上的正面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知恩、感恩、施恩”方面的渗透工作,以此提高感恩教育工作的长效性。网络上各种宝贵学习资源和各种负面信息良莠不齐,为确保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纵深推进,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修养,高校要利用好校园网络,趋利避害,加大对怎样用好网络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练就一双“慧眼”,利用好网上的正面资料信息与影视作品,培育他们知恩、感恩意识的形成。其次,高校可利用网络开展与知恩、感恩相关的网上信息咨询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有奖征文活动等,引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责。

4.重视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作用。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环境、大氛围,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需要社会各阶层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之中,人人都有知恩之情、感恩之心,然后有回报感恩之举,在这样的大环境熏陶濡染下,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会发挥更好的效果。为确保学校是育人基地,为不受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个别负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政府部门在知恩、感恩方面要建章规制,除弊兴利、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之风气和谐有序地运行与发展;其次,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感恩与施恩方面的社会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正气,以此引领社会各阶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形成社会主流舆论共识,发挥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正面影响作用。

四、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知恩意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相关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回馈社会与回报他人意识淡薄。为此,思政工作者应反思“感恩教育缺失”这一实现问题。学者王海棠指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应追寻德育秉性,融合学校与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培养他们的知恩意识,因为知恩意识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感恩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不能违背教育规律,整天强调大学生如何立大志、成伟业、回报社会,否则将与实现脱节,使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先培养大学生的知恩意识。

2.感恩意识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要指导当代大学生,对别人所施己的恩典,要表示真诚的感谢,但感谢之言、感激之情不能整天放在嘴边,要内化于心、铭刻在心底。待他日,自己具有回报能力之时,要“涌泉相报”,以此回馈当年他人的“滴水知恩”。其次,在行为上,要内化于行,一方面,对他人的感恩之情要成为学习与生活中的一种动力之源,要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另一方面,报恩并不仅仅局限于只报“当年的恩人”,而是要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之人”,形成感恩于施恩的良性传递。

3.感恩、施恩,事不在大小。

因为个人能力有大小,所以感恩、施恩有时并不需要“涌泉”之势回报,其可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例如,雨天看到了没带雨伞的同学,主动撑开自己的雨伞并肩同行;见到熟人、一声情切的问候;回到家中,体贴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感谢恩人,周日抽空发一个祝福的短信;施恩回报社会,多做社会公益活动,课余做点相关的义务宣传活动等。总之,感恩与施恩,事不在大小,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感恩师亲开始,进而再学会关心周围的每一个人,乃至关心身边的世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与施恩意识。

4.报恩之时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报恩之时,要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大学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宪法与法律许可的情况下进行,不能凭借自己的一时冲动,为了所谓的“哥们义气”,用仅有的“一腔热血”去铤而走险,去践踏道德的至高点、去触摸法律的“高压线”,结果,感恩变成了助封为虐,引发了道德悲情,害人害己。因此,报恩之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应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之内进行,且方式要正当、合理。

作者:李论 单位:保险职业学院公共课部

参考文献:

[1]龚丽.大学生对党和政府感恩心理特征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8,4:1-2.

[2]黄平.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探微[J].教育评论.2006,(1):56-5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BD].时间:2004-10-29.

[4]陈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3-106.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第3篇

感恩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对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高校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感恩教育具有丰富的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感恩教育可以向大学生传递内容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在美好体验和追寻内在价值的同时,达到自身对国家、社会、自然、家庭、学校以及他人的热爱和认同,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处理好自己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用回馈的方式去建立更为稳固的积极的社会关系。因此,在高校开展广泛的感恩教育,将感恩的理念和意识不断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提升自身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今大学生的主体为“90后”,在享受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和帮助的同时,部分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性格特点。感恩教育通过灵活生动的教育形式、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鲜活亲切的事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感恩意识。感恩作为一种心态,也是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体现。感恩教育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对广大学生,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审视和认识自己,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对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学会感恩不但是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产生正确的认识,对生活寄予希望,对教师报以敬意,对同学施以爱心,对社会予以回报,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1.情感反馈和感恩意识淡薄。当前,高校主体为“90后”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在情感上百般呵护,不仅为其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也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氛围,部分大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凡事第一位考虑到的是自己,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个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中,把父母长辈的付出看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体谅父母的辛苦,缺乏感恩之心;在学校,对教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不尊重教师,随意旷课迟到,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扰乱课堂秩序。有的学生将教师给予的关心与教育视为负担和多余,轻视教师的劳动成果。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部分学生不懂得相互体谅和宽容,对于同学给予的关心和帮助熟视无睹。2.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部分大学生不珍惜大学学习的机会,一味抱怨社会的不公、父母的不爱及对学校的不满,完全忽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爱国意识,爱校荣校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大学生将国家、社会、企业和他人为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所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个别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毕业后不遵守承诺,恶意拖欠贷款,小部分贫困生将国家、学校等给予的助学金等资助用在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等方面。这些行为和心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折射出部分学生诚信的缺失,更说明大学生中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淡薄、感恩教育缺失的现象。

(二)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部分高校在感恩教育中缺少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感恩教育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德育的补充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因而直接影响着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偏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相对缺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内心体验冲突不断,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2.教育形式单一、表面化严重,内容枯燥乏味。大多高校当前感恩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缺乏实践体验和内心分享式教育,缺少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与“90后”大学生追求平等、多样化的特点不能完全融合。新媒体时代下,样式单一、形式呆板的感恩教育吸引不了新一代大学生。同时,感恩教育课程缺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部分感恩教育内容大多空洞乏味,说教色彩浓厚。3.缺乏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高校感恩教育缺少实际的活动载体,实践活动往往设计不够周密,缺少目的性,浮皮潦草,形式大于内容,不能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

三、提升感恩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一)以更新理念为前提,强化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满意度“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大学发展目标的关键期,我校将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为统领,以优质服务战略为指针,以全面提升学生满意度为实效,围绕学校发展的新转变形成新思路,通过“引航、文化、实践、资助、心理、就业”六个维度不断提升学生满意度,而感恩教育作为贯穿提升学生满意度的主线之一,始终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通过开展“感恩我的大学”主题征文活动、新生军训一封家书等主题教育和特色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识恩教育为前提,以知恩教育为载体,以报恩教育为实践,不断完善我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分享,最终达到提升自我道德品质、回馈社会和他人的教育目标。

(二)以特色教育为载体,增强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我校从2008年9月至今,筹划开展“我与校长面对面”系列活动,邀请校党委书记、校长等全体校领导分别与新生班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每年开学初,来自全校各院系的新生班集体与校领导“共赴约定”,他们通过与校领导上一堂课、开一次班会、组织一次茶话会、教一首外文歌、种一棵树等方式,消除入学迷茫,推进班级建设,共谈青想。学生通过与校领导的面对面交流,感悟人生,关注学校,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关爱他人、回馈社会。活动至今已累计开展37次,参与学生人数达到2000余人。在增强我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爱校荣校以及提升感恩意识,营造校园感恩氛围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以学生开学典礼、表彰大会、毕业典礼为契机,通过新生季、毕业季及各类学生表彰典礼活动,进一步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爱校荣校教育和感恩教育专题活动,加强新生和毕业生关注母校、感恩奉献的意识和责任,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和先进事迹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利用各类表彰典礼,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

(三)以实践教育为手段,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品质我校以实践服务为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真实的情感体验,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内心,内化为感恩的品质;将培养学生感恩品质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将回馈社会的感恩之情与实现社会实践服务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我校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服务社会、奉献青春”为宗旨,以“奉献、友爱、感恩、互助、进步”为理念,打造学校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计划、大型赛事和专业会议类志愿服务活动和星河双语打工子弟学校公益服务等特色活动,以及日常开展践行雷锋精神“90后”在行动、“绿色带”爱心传递献血、社区服务、参观调研和科研立项等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成果检验的统一,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感恩回馈、爱心奉献的责任和意识。我校感恩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的体验性和感染性。2011年3月至今,我校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先后组织800多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爱心包裹劝募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捐购爱心包裹的形式,关爱贫困地区及灾区小学生。通过全校志愿者的努力,我校在该项活动中取得2011年全国第三名、2012年上半年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募捐价值近40万元的爱心包裹,使近4000名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得到了关爱。通过参与此项活动,让我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与贡献,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强了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还在活动中体验到感恩和奉献的快乐,使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增强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第4篇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知恩、报恩、感恩的人文教育。感恩就是个体感知到外界给予自身的恩惠,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绪体验。感恩教育包括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品性道德教育,也是教会人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学校进行感恩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指通过一系列感恩教育的实施,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达到施教者进行感恩教育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感恩教育目标不明确,方向模糊;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科学性;感恩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评价目标不明确,内容笼统等,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感恩教育缺乏时代性、评价缺乏客观性,另外,很难把握感恩教育的度。所以要提高感恩教育,需要不断结合时代,改变感恩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进行感恩教育,使其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时效性。

四、感恩教育的形式

1.感恩主题教育

学生的感恩意识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感恩活动逐渐意识到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所以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开始,设计各种各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的第一笔账”,通过每年邮寄录取通知书,把新生入学的第一笔账加进录取通知书,让学生意识到他大学的每一天消费多少钱,如果逃一节课就意味着多少钱被浪费掉了,也意味着父母可能白忙活好几天,从而唤起学生的“良心”和感恩之情;学生入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开展感恩教育;感恩师长、感恩父母等主题演讲比赛,通过演讲的形式搜集父母或教师曾经令其感动的事件,让学生体验感恩文化的存在;结合国家重大纪念日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如建党95周年开展主题班会、观看抗战影片、演唱红歌等,让学生体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责任。

2.感恩实践教育

感恩不仅是意识层面的事,还需要付诸实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并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应该怎么去回报社会,孩子们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各种公益活动,也从中获取了快乐。如高校可以与社区/街道建立合作关系,使社区或街道成为高校的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的基地,为学生们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学生们在实践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自身实践带来的充实感。

3.感恩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感恩,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感恩之情,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所以感恩教育应注重养成教育。如通过重温经典读物认识感恩,通过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形成感恩的习惯。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第5篇

第一,开学之初,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通过安排学生饮食住宿、学生军训、思想渗透、师生及家长座谈会、汇报演出等活动,抓住感恩教育有利时机,按照“四个一”(每天说一句感恩的话,每人讲一个感恩的故事,每周做一件感恩的事,每月写一封感恩的信)的要求,让新生在交往中、在参与活动中时刻感悟到感恩之心人人皆有,感恩的事处处都在,感恩行为触手可及。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密切学生同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内外的交往,让学生懂得学会感恩是处世哲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人生智慧,为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结合学校课题,对学生进行“心怀感恩,回报父母”为内容的问卷调查,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调查的基础上,将感恩内容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展学会感恩,构建和谐校园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感恩的种子。

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注重感恩思想渗透,以活动为载体,让感恩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教育学生,起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作用。

1.开展以“学会感恩,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思想宣传活动。在学生中发起感恩活动倡议书,开展师生学唱《感恩的心》手语歌活动;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板报评比、主题班会、关注贫困生“手拉手”活动;开展争做“三爱”先进、创办“爱心”超市活动,营造感恩育人的良好氛围,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2.开展以感恩父母和老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以“叙写真诚、尊敬师长”“敬老爱老”“诚信”“感谢师恩”“我心中的好老师”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文章在全校学习交流,使感恩实践得到理论提升。

教室里,各班布置感恩教育专栏。把学生成长经历中感恩事件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收集学生及家长照片,举办“瞧,我这一家子”照片展,让学生亲自动手上版,制作标题,美化润色。通过感恩教育专栏,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

3.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和教师节等节假日,精心编排,认真组织以“感恩伴我行”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充分抒发学生对学校、家人的感恩之情,掀起教育活动热潮。此外,还可通过学校广播站开设感恩的心、心灵驿站、家长一席话、新闻聚焦、每周一歌等专栏,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爱的海洋。大力营造环境氛围,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强化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意识。

4.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德育教学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感激父母的思想感情。二是学生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懂得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并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通过组织暑期劳动实践、参观工厂、实训实习、祭扫烈士墓、参加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我,感恩他人。

5.利用班会,开展一年一个重点,三年一个阶段,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感恩教育活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主要有“争做文明生”“民族团结”“三爱”“好习惯”“终身受益”“心存感恩”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才艺展示等多种表现形式,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6.团组织和学生会积极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举办纪念日活动,开展“我为团旗增光彩”团日设计大赛,举办诗歌朗诵和“我向往的校风”演讲比赛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活动,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使每位学生懂得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好孩子。知道如何去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上课认真听讲。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第6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以爱、关心、尊重、理解、责任等为价值取向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形成为目标,培养其感恩情感,发展个体的感恩行为能力,形成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路径和重要组成。 

当代的大学校园里,部分大学生所表现的冷漠和忘恩情绪,令人心寒和担忧,大学生感恩的缺失正對实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着强烈的冲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求,让广大学生具备感恩意识、充满感恩情怀、付出感恩行动对于大学生完善人格、丰富情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路和目标 

根据教育心理学,感恩品质的过程包含意识、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意识层次即认识和了解接受的的恩惠,并在内心产生认可;情感层次是在内心认可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愉悦、幸福等情感体验,进而转化成自觉的感恩意识和报恩冲动;实践层次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因此,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应当从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入手,根据唤醒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产生感恩行为—升华、固化感恩观念的教育思路,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教育活动的的针对性和感召力,通过类似富有成效的活动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感恩学校、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人。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知恩 

把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增加“感恩课”,从认知层面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充分利用时事热点和社会上典型的感恩事迹,将国家时事、政事融入到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和奉献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如感恩主题征文、感恩事迹表彰、感恩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产生感恩共鸣,营造出浓厚的感恩教育环境。充分运用各类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形成感恩教育主题宣传有重点、典型宣传有效果、日常宣传不断线的局面,通过多元化的线上线下宣传新途径,为感恩教育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舆论宣传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设计感恩教育品牌活动让学生报恩 

在品牌活动设计方面,紧紧围绕“感恩于心,报恩于行”的宗旨,组织开展“感恩党和祖国,立志成才”、“感恩生命、孝敬父母”、“感恩老师、勤奋学习”、“感恩自然、保护环境”、“感恩社会、奉献文明”等主题活动,创新思路,创优方法,创活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整个感恩教育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另外,注意充分挖掘挖掘各类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适时植入感恩教育内容,实现管理育人目标。比如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奖助学金评选、勤工助学设定和助学贷款等资助工作中,注重宣传励志成才的优秀事迹,树立感恩教育的学习典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节俭作风与责任意识,培养学生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3.建立感恩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施恩 

多方位建设感恩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各类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报恩、施恩的平台。在校内,可以成立图书漂流式的爱心书屋,接受学校毕业生、社会爱心机构的书籍捐赠,鼓励在校生将自己的书籍进行爱心共享,为学校同学提供更多的书籍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书籍传递着希望,凝聚着力量,爱心书屋用爱心感染学生,用感恩回报学校。在校外,可以结合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感恩教育,在贫困地区中小学成立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爱心志愿者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科技宣传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定期在市区或校园内开展爱心捐助和感恩义卖活动,通过爱心捐赠和感恩义卖,传递爱心,既能让一些人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同时又能筹集到更多的经费来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让学生切身体验“施恩者”与“受恩者”的角色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4.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感恩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积极构建高校感恩教育体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能够深刻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语行动和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和学习朴素节俭、待人和善、孝敬老人等家庭美德。高校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以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大力宣传教师中优秀典型的感恩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要改进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感恩教育除了要靠家庭和学校,还要依靠整个社会,积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感恩奉献的健康社会舆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的感恩教育网络,帮助大学生形成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第7篇

关键词:贫困生 感恩教育 实施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55-01

在贫困生资助活动中,要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践。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受资助的学生感谢资助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情操。我国传统的教育和道德体系将感恩作为传统道德体系的重点,在很多场合,我国的教育学者都强调感恩,因此就有很多关于感恩的格言、谚语,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这些格言警句都提醒着我们要知恩、感恩、报恩。当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而感恩教育的实施就是以“感恩”作为的主题,也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活动。但是,自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感恩意识非常淡薄。很多人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对于别人的帮助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自己受到帮助是理所应当,不珍惜别人的恩情。这种感恩意识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好心人的心寒,更会导致社会关系恶化。因此,在贫困生资助中实施感恩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在我们以往的教育里没有关注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学校的感恩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性,感恩教育的理念和规模也非常小,“感恩――回报”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理念。然而,我国很多学校的感恩教育模式也没有严格的学科性。此外,在多元化的社会观念影响下,人们也没有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紧紧围绕着学科发展进行实践,以学科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感恩教育却很少有人关注。

1.1 实施感恩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珍惜生活,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善良之心,学生能主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因此,在贫困生资助活动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践,在资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体系,让社会上的正能量传递下去,将善良的举动践行下去,用感恩之心对待生活。当然,进行感恩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受资助的学生对资助者感恩戴德,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对待生活,懂得珍惜,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同时也能让学生重新认识我国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我国传统的教育和道德体系博大精深,我国传统美德的内容非常丰富,传统美德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感恩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与人为善,愿意帮助别人,懂得珍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1.2 实施感恩教育能传达社会正能量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施感恩教育,向学生传达社会的正能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家境不好,生活境遇不佳,甚至可能过着艰难的生活。很多学生可能具有自卑的心理,对生活抱着消极的态度,对未来失去希望。然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很多贫困生也能接收到社会的资助,和同学一起上学。因此,在贫困生自主中实施感恩教育,一方面是向学生传_积极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受到“感恩”情操的熏陶,懂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2 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2.1 以学科教学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育是主要的形式。因此,实施感恩教育也可以在课程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渗透,通过课堂教育的相关引导和展示,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科教学的相关资源,将感恩的主体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形成感恩的意识。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语文文本的相关资源,引入感恩教育的相关话题,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理解“感恩”的内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感恩”为主题进行学习活动。例如,在语文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感恩”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回忆自己受到别人帮助的情节以及帮助别人的事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会亲情、友情、人间温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都具有更加直接的效果。

2.2 开展“感恩社会”的主题实践活动

在进行感恩教育时,我们要注重提升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贫困生资助中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成感恩行动,这才是感恩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可以开展“感恩社会”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回报社会,帮助他人。例如,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社会活动,进入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一点小事情。此外,还可以组织志愿服务队,通过参与各项志愿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乐趣和意义。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有益的帮助。

3 结语

感恩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实施的教育工程。我们要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也要注重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提升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总而言之,贫困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境。在人生发展阶段,学校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做出一些有效地引导,要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既不能打击到学生的信心,也要注重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年.

[2] 张精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教育教学,2011(6):39―40.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第8篇

1992年春,他乘坐绿皮火车在沪宁线上奔驰,途经浒墅关镇,临窗东望,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几个错落的村庄、几条交错的坑洼小径,便是眼前所有的风景。他不由得眉头紧锁,低声问身边的助理“:这是什么地方?“”浒墅关镇路东地区。”“这里的学生到镇上上学很不方便啊!”“紧挨铁路的村庄叫牌楼村,在村那头有个小学,不过很破旧。”“哦———”不经意的一望,短短的几句询问,让“春天的橄榄枝”为浒墅关路东地区的百姓带来了福音,给浒墅关路东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此后不久,他给这里捐资75万元人民币,新建了牌楼小学,1993年秋季新校投入使用。1996年学校更名为“敬恩小学”。2007年学校异地重建,命名为苏州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他再次慷慨解囊,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为学生添置了电教设备。他是谁?他,是一位慈祥朴素的老人,他就是苏州首届荣誉市民、香港实业家———朱恩馀先生。多年来,敬恩学校以“珍惜”为校训,营造以“感恩”为内涵的校园文化,打造感恩教育特色,培养懂珍惜会感恩、有爱心乐奉献、知上进肯努力的传递正能量的敬恩学子。

一、以敬恩精神引领感恩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会让学生终生受益。鉴于此,学校首先确立了“敬恩精神”,以此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引领。其内涵是:以责任心为核心,懂珍惜、会感恩、乐奉献、善合作、有智慧、有作为。每学期初,学校便分别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宣誓活动。面对五星红旗,在惜惜好老师和珍珍好儿童(学校校训为“珍惜”,“珍珍”代表优秀学生,“惜惜”代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庄重宣誓。通过宣誓活动,“敬恩精神”在师生心中升华,感恩情怀在心中激荡。在敬恩精神的熏陶和指引下,敬恩教师以身垂范。姚老师二十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悉心照料行动不便的婆婆;何文坤老校长以校为家,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李老师三十余年来全心关爱务工子女……老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恩精神,践行着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敬恩学子。因此,敬恩学子逐渐懂得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燕有结草衔环”……为了让学生把感恩之情外化于行,学校少先队每月评选“感恩之星”并进行表彰,树立榜样。逐渐地,学生践行感恩之情的事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给祖父母捶背揉肩,有的给父母泡茶洗脚,有的学会了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以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有的在老师感冒期间悄悄在讲台上放上一包抽纸,有的为生病请假的同学讲校园趣事并朗读新教的英语单词……

二、基于“路径探索”的感恩教育实践

实施感恩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只听雷声不见雨点般的形式主义。学校以“感恩”为核心,以课题为抓手,边做边研究,边研究边推进,感恩教育得到了实质性的深入。面对当今大多数家庭中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探索感恩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尤为重要。2007年9月,学校申报了苏州高新区“十一五”立项规划课题《打造“敬恩精神”———感恩与珍惜,提升学生良好素养的实践与研究》。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我们在空间上营造“珍惜与感恩”的育人环境,在行动上打造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优质教育。以“感恩教育”为主线,从六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认真学习,感恩老师;珍惜友情,感恩同学;自立自强,感恩社会;保护生态,感恩大自然;胸怀大志,感恩祖国。借助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了以下四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和策略:(1)通过少先队主阵地建设,结合各种少先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鲜活生动,寓教于乐;(2)与学科教学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深入浅出,植根思想;(3)借助家长学校、家委会和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实施感恩教育,深入家庭,更新观念;(4)联系社区、德育基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深入社会,扩大影响。2010年11月,该课题圆满结题。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学校初步建立了学生的感恩观,培养了学生会感恩懂珍惜的美好情愫,涌现了一批批“珍珍好儿童”。

三、围绕学生社会积极性反应的实践探索

2011年9月,学校申报并立项了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实施“感恩教育”,培育小学生社会性积极反应的行动研究》。从区级到市级实现了第一次提升,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处发展,由研究感恩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向研究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小学生的社会性积极反应华丽转身。2013年3月,学校申报省级课题,获批“十二五”江苏省教育科研重点自筹立项课题。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地增强感恩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我们分三个方面加以探索:

1.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通常,语文、品德是渗透感恩教育的首选学科,但往往资源是有限的。基于此,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挖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心理、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感恩教育元素,拓展感恩教育的维度,以加强感恩教育的力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二年级美术课《超轻纸粘土》、三年级数学课《轴对称图形》、四年级体育课《穿越丛林》、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草席》、六年级心理课《致亲爱的自己》等都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其中,二年级美术课《超轻纸粘土》,当学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以五彩缤纷的超轻纸粘土为媒材,将自己观察到的美好世界、自己感悟到的美好情感呈现出来时,“感恩”变得不再虚无缥缈。鲜艳的小花、葱郁的大树和可爱的小动物,讲述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关爱之心;小桥流水人家、昆曲人物、京剧脸谱,表达着学生们对家乡和对祖国的热爱;欢乐的课间活动、互帮互助的伙伴、感人的师生互动,表达着学生感恩学校,感恩他人的美好情感;温馨的全家福、幸福的笑脸,表达着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感谢……。

2.主题教育活动中推进感恩教育学校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班会、队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珍珍讲坛、珍珍广播、珍珍电视台、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等,开展了以“感恩自然行”“感恩亲情行”“感恩校园行”“感恩社会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还承办了高新区关工委主办的2009年德育主题活动“扬起感恩之帆”。活动历时半年多,触动了学生内心,从而让学生的感恩情感外化于行动,在学习和生活中时时感恩,处处施恩。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也相继形成,其中金牌文化、小蚂蚁文化、蓝精灵文化、小天使文化等更是风生水起,永争第一、团结协作、善良勇敢、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彰显着学生们社会性积极反应的释放。主题队会上,家长通过视频或书信的形式表达对子女的关爱和希望,学生制作感恩心形卡表达对父母的深情并写下新学期打算和远大理想。在全校知恩班、感恩班、报恩班的评比活动中,一个个感恩事迹使人怦然心动。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付冉同学,她照顾陪伴一位素不相识的空巢老人挂水直至完毕却不肯留下姓名。后来,老人托人送来感谢信并要求找出“小雷锋”,学校便展开了调查。此时,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呀,我只是看到他摔倒时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爷爷,不需要感谢的。”3.家校互动中渗透“感恩教育”学校通过家校通、QQ群、电话短信以及百分百家访等途径和家长培训活动等形式,在感恩教育的观点上与家长达成了共识。主要开展了“亲情观察,学会识恩”“亲情沟通,学会知恩”“亲情体验,学会感恩”“亲情回报,学会报恩”的系列活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更新了,家庭教育行为也转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受益成长了。班主任老师专门拍摄家长的工作场景,家长提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活动图片、影像资料,制作成精美的PPT或MV供学生观看;各年级组抓拍学生的校园生活,特别设立了“同学微瞬间,感恩永不停”等图片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知恩、感恩的情感在重温中得到了升温。

四、在特色教育中拓展感恩教育时空

(一)经典国学另辟感恩蹊径1.经典国学营造感恩氛围《诗经》《孝经》《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礼记》《道德经》等经典国学以及这些经典国学的背景故事中,不乏感恩教育的素材。学校首先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在教学楼走廊布置图文并茂的“弟子规”和“三字经”等经典国学,营造书香气息,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教育。2.国学文化激发社会性积极反应学校定期开展读书节活动,举行“感恩主题”的经典诵读、故事会、作文赛等,评选“阅读之星”和“书香班级”。同时,将《投桃报李》《黄香温席》《孟母三迁》《知遇之恩》《开笔礼》等经典故事编成小品、课本剧、情景剧、朗诵、歌舞,借助舞台,情景再现。书香与感恩“合作”,可谓两全其美。学校还成立了国学社,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组织学生研究唐诗宋词、唐装汉服、古人用餐礼仪和苏式古典建筑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方面锻炼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自我担当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老的文化和传统有了新的了解。成果展示丰富多彩,有别出心裁的唐装汉服环保T台秀,有独具匠心的苏式建筑设计展,有拜师礼、用餐礼等舞台剧,有唐诗宋词擂台赛等等。

(二)艺术特色助推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感恩自我,悦纳自己。而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拆迁户和外来民工家庭。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们眼界不够开阔,见识也不太广,胆怯自卑,缺乏自信。1.开启伟大构想点亮艺术人生近年来,部分家长随着家长学校的深入培训而逐步改变了育儿观念,让学生开始了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培训。我们意外地发现这些学生常常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勇于展现自己的特长,还会主动参与志愿者、义演、敬老院慰问等活动。于是,让艺术特色助推感恩教育的“伟大的构想”便应运而生了。首先,学校布置了“艺术大厅”,多种字体装饰的窗帘、各种艺术品装饰的博格、学生美术作品汇集的墙面、师生书画作品构成的转角、学生歌舞画面为背景的舞台、藤萝桌椅的休闲区以及“用艺术点亮人生、用行动实现梦想”的红色标语等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学生可以在这里欣赏作品,可以在这里泼墨作画,也可以在这里放声歌唱,还可以在这里静心阅读。接着,学校成立了书法工作室,聘请知名书法家授课。教师每月一培训,每日一练习,每周一评价,期末一评比,夯实了教师的写字基本功,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为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每天“午写一刻钟”,教师精心指导。各班开辟书法园地,展示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同时,开展“写字教育”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写字素养。2.助推感恩教育奠定幸福生活通过一段时间的推进,学校的艺术特色初显成效。艺术特色与感恩教育看似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那么,艺术特色何以助推感恩教育呢?其实不难发现,艺术教育的过程就是感恩教育的过程。首先,很多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不错的感恩教育素材。比如:爱国歌曲、民族舞蹈、书法国画、古筝古琴、二胡琵琶等等,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文化精髓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有了强烈的自豪感,从而爱上某一样艺术,刻苦练习,表现出坚韧持久的毅力,这便是社会性积极反应的体现。其次,艺术教育的过程是深入践行感恩教育的过程。比如: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坑洼和荆棘,此时此刻,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帮助会使学生内心越来越强大,表现出积极、勇敢、乐观等社会性积极反应。同时,在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还会表现出相互竞争、携手共进、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社会性积极反应。第三,艺术专长使学生告别自卑悦纳自我。有艺术专长的学生,经历几番磨练之后,能自信地当众歌唱舞蹈,或是参与大型表演,或是慰问孤寡老人;能自信地当众挥毫泼墨,有时参加竞赛摘取大奖,有时为社区居民写春联送祝福。六(1)班蕾蕾同学各科成绩优秀,但是特别胆小,语文课上老师请她朗读课文,她都会急得哭起来。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课题中期汇报活动时,通过老师的鼓励,蕾蕾同学居然成功表演了二胡独奏《喜送公粮》。从此,蕾蕾常常上课也能举手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