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感恩教师论文

感恩教师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7 16:41:19

感恩教师论文

感恩教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感恩教育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调查

(一)感恩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内不同学者对感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等。我们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懂得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及特点分析

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于2009年11月对海门市货隆初中学生的感恩现状进行了调查。由此,获得了对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初步了解,其结果不容乐观。本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首先在海门市货隆初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0份,收回调查表500份,总回收率100%,整套问卷共设计选择题31道,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

1、感恩意识欠缺。调查中发现,有33.7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找一份好工作”;45.88%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今后考上好大学”、“参加工作挣大钱”;59.8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参加工作后往家里寄钱”;33.37%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在心里记着某人对自己的好”;16.69%的学生认为“感恩过时了”;有78.4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未来的事情”;21.06%的学生对感恩“不太理解”。可见,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欠缺的。

2、感恩行为欠缺。根据感恩的对象将学生的感恩行为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调查结果如下:30%的学生自己的袜子从来不洗,37.2%的学生偶尔洗一下,还有16.1%的学生洗不洗袜子视情况而定;在父母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15%的学生主动承担家务;42.2%的学生不会对父母由衷的说声“谢谢”。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化为行动。教师节时,只有17.8%的学生经常以适当的方式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当被一向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偶尔伤害自尊时,只有20.5%的学生经常是原谅老师的。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师长的行为不是很积极。“主动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只占21.36%;“学校每次组织的捐款活动,属于主动捐的”学生只48.75%;学生自我评价“还没有过较明显感恩言行”的占52.36%。大部分学生谈到感恩,涉及的对象多是父母、老师。这种状况反映出他们的感恩行为是欠缺的,感恩对象没有扩展延伸到团体、社会以及自然层面。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有终身的影响。“年初外出年尾归”是农村大部分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中学的学生中,沦为“留守”孩子的多达60%,在某些偏远地区更多,超出70%。初中阶段的孩子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孩子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的。而“留守”的命运将他们推向孤立的境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在爷爷奶奶的面前得不到解决。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对青少年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存在不利于初中生感恩品质培养的问题。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拥有大课间与兴趣小组的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头顶飞舞的试卷。考试仍旧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来源。学生的内心深处,都背负着“分数”的包袱。农村中学的校园生活无疑是有待改善的,条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生活无法满足活泼、好奇的他们。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育人阵地,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社会风气败坏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丰富多彩却没有“安全栅栏”的社会活动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在某个同学的生日会上点燃了第一根烟;或者在好友的拉扯下第一次进入了网吧……

(四)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方面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其他人隐含的动机、欲望、恐惧等等有了更大的感受性,这时的个体已经具备一种按照自我愿望和要求从事角色活动的看法,也获得了按其群体的整体需要以及群体对他本人的期望而合理行事的观念。所以,感恩品质的欠缺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偏差的特殊阶段。

三、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实质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感恩教育对学生自身及家庭教育的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初中生常常被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缠绕着,心理学家史坦勒豪尔称这段时期为“狂风暴雨”的时期。感恩可以帮助人们消解内心的积怨,重新认识这个急剧转变的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做人的支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会感恩的家庭是会感恩的社会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对父母感恩,对身边的人感恩,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恩教育对学校管理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以达到学校管理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感恩教育就在于能启发人性的自觉,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德育的一个载体,能避免学校德育内容的“大”、“虚”,而追求“小”、“实”,从而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3、感恩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美好社会。古人讲究忠、孝、节、义,“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义为报友恩”,祭祀也为报恩,透过其表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可见,感恩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

四、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宏观教育策略

1、校外联动策略。感恩是一种和谐,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整体和谐。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还需要发挥家庭、社会的联动教育作用。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公共场所等方方面面,因此,德育包括感恩教育的引导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责任,还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2、校内互动策略。(1)建设校园感恩文化,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所谓感恩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文化活动中,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感恩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在“环境”优化中构建感恩文化,包括校舍、教育教学物质设备、校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从而为校园感恩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人们进行开发。开发的感恩课程又能促进感恩校园文化的形成。利用教材中的古文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在感恩思想这方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中华文化赞赏“知恩报恩”的美德,它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教育价值。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主张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才能推及别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仁即是一种热爱生命之心,表现了对自身、他人他事、他物关心和帮助的精神。在我们的课本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文章。(3)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加深并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父母,懂得回报;结合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之恩;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服务他人等。还可以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通过征文、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等帮助学生分享活动的体验和收获;懂得感恩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二)微观教育策略

1、加强教师感恩意识,发挥教师的人格感染作用。感恩教育的成功首先在于教师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带着感恩的情怀教育学生,才能教育出有感恩心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指出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感恩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加强自身的感恩意识,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用师爱进行爱的教育。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爱是开启心灵之门,明智的爱是适当地给予加适当地要求。我们关爱学生的成长,要严厉要求他们的学习,适当监管他们的社会交往。教师唯有多爱他们一点,多和他们谈心,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多理解并鼓励他们。总之,多填补爱的空白,就多成就一颗感恩的心。

3、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感恩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人人是德育教师的观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寓感恩的美德教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误一节课,言行统一,说话算数,尊老爱幼,团结同q志,乐观向上,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乐于助人。这样,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知心话。老师的美德将会传授给学生,老师的感恩情怀也同样会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2、鲍承模.美国的品质教育与中国的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感恩教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感恩教育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3-011.把感恩教育与学科知识进行联系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把感恩教育与学科进行联系。通过教材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感恩,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世界,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德育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开展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科学习中。

比如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教师多会从家与爱入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连动物都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人更应该做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再进行自我反省。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回报他人。教师可以以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涌泉与滴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发学生在大小事物上的深思。把感恩的事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给它浇水、施肥,让感恩之树成长。

2.利用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感恩教育

2.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感恩。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给爸爸妈妈洗脚的任务,让学生把这次的体验写成作文上交。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教师可以让家长配合学生,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更加的细腻,这样他们才能够有意识地去感恩。

除了要对父母感恩以外,学生要感恩的对象还有很多。学校每年都会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小广告的清理,这其实也是一种感恩活动。环卫工人是城市中醒来最早的人,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打扫街道,我们干净的生活环境都是他们的功劳。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有乱扔垃圾的现象,让学生参与到清扫活动中可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怀有感恩的心去面对环卫工人辛勤的劳作,了解了环卫工人的辛苦,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用善意的眼光看社会、看身边的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2.2教学内容与社会相结合。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教学活动都是与社会需要有关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时,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把感恩教育推行到社会中,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会感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有全新的认知。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熏陶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我的成长树》一课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我的成长记录"活动,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收集有关自己成长的东西。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可以问家长,与家长一起回忆童年的趣事。在课上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才经历,可以是自己出生的证明、可以是周岁的照片、可以是父母给你拍的DV,这些都是体现学生成长的经历,学生可以在分享时体会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学生可以很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把生动的事件呈现在眼前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感恩的价值观。

3.加强感恩教育宣传,组织学校活动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感恩小组"对整个感恩教育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为了让感恩活动落实到实处,学校可以组织班主任在班级内进行活动,比如开设"感恩主题班会",让班级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恩活动进行评价,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各个班级还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促进感恩活动更好地推广。

学校可以组织在国旗下讲话、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等方式,对感恩教育活动进行宣传,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标语来感受感恩。在班级中可以组织感恩文章阅读评比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恩,可以是舞蹈、绘画、讲故事、唱歌等多种形式。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会增加对感恩的理解,给予孩子精神食粮,唤醒学生感恩的意识。

学校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孝文化",让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文明的熏陶。学校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让学生寻找经典篇。宣传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帮助老人过马路等,让学生可以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讲文明、树新风、感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礼貌的人,对老师、同学、父母都怀有感恩之情。从小事入手,让学生有感恩的意识。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父母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多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感恩的意识,在平时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感恩情境,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感恩。比如教师在听写时拿学生的书,在使用完之后,对学生亲切地说"谢谢",学生说"不客气"。这样简单的举动,也会感动到学生。让学生知道每个人在寻求别人帮助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利用德育的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中多开展有关感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面向社会,加强学生感恩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田喜,王子环.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铜陵市长江路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校长,2012,(7):4-6.

感恩教师论文第3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作者:肖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语文课堂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课改与家教,2007(4).

感恩教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倾向;学业成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36(2011)09—0050—04一、问题提出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1j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圈有研究表明,感恩是促进个体社会适应最重要的人格特质之一。一方面,感恩与个体多种积极情绪特质、幸福感、身体健康、关系支持、亲社会行为等积极发展结果显著正相关;另一方面,感恩又与多种消极情绪特质、躯体症状、行为问题等众多消极发展结果显著负相关。 然而,这些结论基本上都是基于大学生等成人样本而得到的,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的感恩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感恩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儿童青少年开展感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1翻鉴于儿童感恩实证研究的缺乏性,以及感恩对于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重要价值,本研究拟以小学生为被试,考察小学生感恩倾向的现状及其与学业成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增进小学生学业成就,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焦虑抑郁,进而提升其幸福感,促进其积极发展提供实证陛依据和支持。

    田

2011年9月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深圳市4—6年级学生共410人。其中,男生231人,女生179人;4 6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20名、149名和141名,平均年龄分别为10.35岁、11.10岁和12.34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青少年感恩量表、学业成就问卷、网络成瘾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

    (1)青少年感恩量表

该量表由喻承甫等人问编制,包括“感恩父母(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祖国(社会)”和“感恩自然”共5个维度,每个维度均有5个项目,如“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劳心劳力,他们抚育我不容易”、“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关爱非常必要”等;要求青少年在每个项目上根据最近半年以来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采用七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计算每个维度以及总量表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的感恩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鉴于青少年感恩的具体化特征和我国感恩思想鲜明的内容对象陛特点,同 从感恩的具体内容出发是探索该量表维度的基本理论思路;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基础上编制预测问卷,再通过对720名青少年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1579名青少年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量表由上述5个维度构成,基本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感恩的状况。各主要拟合指标为:x =1543.94,df=265,p<0.05,~2/df=5.83,srmr=0.041,cfi=0.98,gfi=0.92,agfi=o.90,nnfi/tli=o.98,rmsea=0.058,rmsea90%的置信区间为0.056 0.061。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为0.92。

    (2)学业成就问卷

本研究在参考同类研究的基础上,『91fl明结合深圳市小学教学实际自编了学业成就问卷,要求学生对自己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价;1表示“60分以下”,2表示“6o一80分”,3表示“80~9o分”,4表示“90分以上”;计分时统计三个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越好。

    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o/.系数为0.81。

    (3)网络成瘾量表

本研究采用young等人编制的病理性网络使用问卷。『il该量表共10个项目,如“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采用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越强。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仅系数为0.83。

    (4)焦虑抑郁量表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 该量表共16个项目,要求学生报告自己现在或近六个月的情绪体验状况,如“我感到寂寞”、“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或紧张”;采用3级评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越多。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or.系数为0.81。

    3.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次施测由心理教师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先征得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的同意;学生自愿选择填答问卷,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并致谢。问卷完成时间约20分钟。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

      三、研究结果 1.小学生感恩倾向的现状(1)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总体状况表l表明,小学生感恩总分均分为6.27,位于七点量表的较高分数段,这表明青少年的感恩倾向较为强烈。取样小学生在感恩量表各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祖国(社会)”、“感恩老师”、“感恩朋友”和“感恩自然”。

    表1 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总体状况

(2)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深圳市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性别差异。表2表明,男女学生在感恩问卷全量表及其各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总体而言,女生的感恩倾向强于男生。

    表2 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性别差异

(3)小学生感恩倾向的年级差异表3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的小学生感恩倾向的年级差异。结果表明,小学生在感恩问卷“感恩老师”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3.33,p<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感恩倾向显著高于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取样小学生在感恩问卷其他维度及全量表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总体而言,低年级学生的感恩倾向高于高年级。

    表3 小学生感恩倾向的年级差异

注:}表示p

    2.小学生感恩倾向与学业成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考察了小学生感恩倾向与学业成

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小学生在感恩问卷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学业成就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网络成瘾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小学生在感恩问卷中“感恩父母(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和“感恩祖国(社会)”维度的得分与其焦虑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但他们在“感恩自然”维度的得分与其焦虑抑郁得分相关不显著。

    四、讨论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高度重视感恩的民族文化。感恩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品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个体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1.小学生感恩倾向的现状

本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较为强烈,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长期以来的学校感恩教育息息相关。青少年自懂事起即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耳濡目染地接受着感恩思想的熏陶,时间的累积使感恩意识逐渐成为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此外,青少年感恩的对象主要体现在父母(亲人)、教师、朋友、祖国(社会)和自然上,这与我国感恩思想鲜明的内容对象性特征有关。[13】【l 41『l 懦家文化推崇“仁、忠、孝、节、义”,仁为报自然和社会之恩,忠为报君国之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 同样,中国民间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天地君亲师”也反映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本次研究发现,深圳市小学生的感恩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祖国(社会)、感恩老师、感恩朋友和感恩自然。儒家文化首先是一部“孝”文化,因而感恩父母(亲人)在青少年感恩内涵中最为突出。 9】父母赐予我们生命,辛勤劳动抚育子女成长,感恩父母天经地义;而亲人在el常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关爱。感恩祖国是指感祖国培育之恩;中华民族是集体主义民族,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感恩社会是指饮水思源,感社会关爱之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免费义务教育、希望工程等即是其具体体现。感恩老师是指感老师谆谆教诲之恩。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理念;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古训,今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时代标语。个体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他人的关怀和照顾,因而青少年需要珍惜友情,不忘感念朋友关怀与协助之恩。此外,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母亲,理应受到尊重与保护;在当前环境破坏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保护大自然受到了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进一步加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感恩意识。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感恩问卷全量表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但总体而言,女生的感恩水平高于男生。这与以往中学生群体的感恩研究结果一致,[2o1(2 呵能出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感恩是一种移情能力,反映的是人们对利他主义的认可和欣赏,而女性的移情能力普遍高于男性;(2)一般而表4 小学生感恩倾向与其学业成就、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的相关田2011年9月言,女性以人际关系为价值导向,男性以竞争和物质主义为价值导向,由于感恩与受恩惠、依赖、从属等相关联,因而大部分男性认为表达感恩会损害其社会地位,女性则往往认为表达感恩等积极情绪可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其关联性和自主性。此外,女生相较男生而言较为温和、善解人意,这可能对她们感恩情绪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也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感恩倾向要高于五六年级学生,且在其“感恩老师”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开展的成人和青少年研究有了不太一致的发现。 ]五六年级学生中的部分人开始步人青春期,在此阶段,尽管个体的移情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自主独立意识逐渐觉醒、逆反心理逐渐凸显。因此,出现四年级学生的感恩水平高于五六年级学生的结论,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逆反心理相对较弱,就算教师批评他们,也大多会心平气和地接受;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有较为强烈的反抗情绪,个别极端者甚至会当面顶撞教师。这也提示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感恩教育。

    2.小学生感恩倾向与学业成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的关系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感恩特质与其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情绪则呈显著负相关,即小学生的感恩倾向越强,其学业成就越好,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情绪则越少。这与中学生样本的研究结论一致。 闭口司本研究认为,小学生的感恩特质有助于其学业成就的提升,有利于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减少。中国文化背景下,孩子从小即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感恩回馈行为是感恩的核心内涵,感恩水平高的孩子往往将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等的感激之情实践于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上,同时减少网络成瘾等严重妨碍感恩回馈的风险行为。

    此外,感恩特质高的个体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且父母、同伴和教师的支持水平较高,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既有利于他们应对风险情境,提高适应水平,同时也是其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笔者认为,感恩的成就动机理论、拓展建构理论、应对理论、道德情感理论以及积极情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感恩与学业成就、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 惑恩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感恩可激发个体的目标追求和成就动机,有利于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学校活动,学校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了他们学业成就的提高,降低了他们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拓展建构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对个体的认知具有启动和拓展效应,能够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以及更新和拓展个体的认知地图;同时,感恩也可建构个体身体资源、人际支持资源等个体资源。应对理论认为,感恩倾向强的个体更多积极应对评价,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策略;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应对能力和丰富的个体资源可有效地促进个体适应,减少网络成瘾等失败后逃避现实的行为以及焦虑抑郁情绪。道德情感理论指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可强有力地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和行为,因而感恩的个体具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相伴随地,其焦虑抑郁情绪较少。~lj,b,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更受同伴的接纳和欢迎,高同伴接纳或受欢迎的社交地位又与高学业成就相关联,高同伴拒绝与学习困难相关联。 积极情绪理论则指出,感恩本身是一种积极情绪,且同时可增进大量积极情绪,减少焦虑抑郁等众多消极情绪。

    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感恩自然倾向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相对于农村学生,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较少,对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体验不深,从而导致其感恩自然情感较为缺乏。这也提示我们,要特别关注城市儿童的感恩自然教育,从小建立其对自然的亲切感,促进其感激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

    总之,我国的感恩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对于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学校和教师可以借鉴国外感恩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大对我国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感恩教育,以促进其积极发展。

感恩教师论文第5篇

1.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感恩不只是对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还应该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祖国,珍惜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是来之不易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父母将我们辛辛苦苦地养大成人,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因此,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祖国和社会给予我们安全的生长环境,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和社会最好的报答。珍惜生命,指的就是远离危险的东西,不吸毒、不犯罪、不违章、不接触对自己生命有危害的东西,滋养自己的精神和气度,爱惜自己的身体。

2.培养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感恩教育不只是单独的感恩,还要懂得承担责任,因此,必须进行承担责任教育。学会感恩父母,就是要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操心,并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祖国,就是懂得为保卫祖国作出贡献,建设、报效祖国,当人民和祖国的生命和财产在安全上受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必要的时候不惜牺牲自己,这与珍惜生命并不矛盾,珍惜生命不是苟且偷安,而是相辅相成。

3.培养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对于大自然的感恩,要懂得保护自然,形成保护和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和谐地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灵相处。对社会的感恩,要懂得与性格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对阶层不同的人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要和谐相处。

二、初中感恩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感恩教育,需要从老师开始。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对老师教学知识的接受,其实就是间接认可老师的各方面素质。因此,要进行感恩教育,老师必须先给学生做好感恩的榜样,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老师在感恩教学中要明确教育目的,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教材中寻找和挖掘感恩教育的因素,结合社会上的一些实例,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感恩学习中。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让学生的感恩意识慢慢在不断教学中形成。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到感恩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感受、效仿,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感恩教师论文第6篇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已过时了。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相应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中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感恩意识却要从小树立。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手段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常怀感恩之心,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3.初中生成长的需要

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恩。中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及意识的养成往往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其意义

1.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2.感恩教育的理论价值

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将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联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必将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有关理论。

3.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及过程

1.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有关各种感恩话题的课文和话题作文,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2.本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展开感恩教育,并想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感恩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需要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良好效果。

感恩教师论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29-03

当前,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和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从而弱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造成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养育、对老师的教导、对社会的培育、对别人的帮扶等方面都不懂得感激、珍惜和回报,更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缺乏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行为上的偏差,有些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数千万之多,且还有不断扩大趋势,当前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农村中小学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感恩教育,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践行感恩。这对于提高留守儿童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风建设,提升农村地区未来人口的素质和促进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虽得到越来越多农村中小学的关注和重视,探索了一些可取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采取的教育措施不当、未建立长效机制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已成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感恩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感恩教育过程中存在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场地缺乏、课时不够、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甚至有些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多半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检查而做的表面工作,热衷开展流于形式的活动,无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此外,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心理需求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不够,忽视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使得德育功能弱化的同时也弱化了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感恩教育,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二)感恩教育措施不当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对感恩教育采取的针对性不够,在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形式、主体等方面都较为单一,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例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些农村中小学老师往往习惯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有关孝敬的案例,选取的案例不具有时代性,无法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方法上基本采取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多采取传统“老师说,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单调的说服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是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体会不到感恩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活动形式上较为单一,偏重感恩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感恩经验的传授,忽略了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提供给留守儿童亲身体验机会较少;在留守儿童感恩主体上较为单一,开展感恩活动时将感恩对象局限在父母、老师、党和国家,对于监护人、学校、社会、朋友、同学、邻居、大自然、生活、生命等其他对象基本没有涉及。

(三)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农村中小学有效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但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并未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普遍缺乏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例如,对感恩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定位,对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划,未将感恩教育列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设置的德育课程缺少感恩教育等内容;现行的感恩教育评价标准多种多样,未建立统一的感恩教育科学评价机制,以至于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每名学生的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很难衡量感恩教育的效果;没有建立健全感恩教育的保障机制,在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组织机构、课程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方面都无法保障,这些都导致感恩教育无法正常开展,使得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甚至在某些时段还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充分保证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培养感恩意识是德育的一个主题,要使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取得明显实效,就需要采用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取相互整合的方式,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潜移默化来开展感恩教育,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和感恩环境。

(一)在宣传中激发留守儿童的感恩情怀

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宣传,摈弃“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工作模式,可以围绕感恩的相关主题组织内容,在校内外媒体上大力宣传一些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提高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和认识。第一,加强校内媒体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感恩的知识、先进人物和事迹、图片展;在校园广播上播放一些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或播放相关的感恩歌曲、诗歌、散文等内容;印发公益广告、宣传手册、展板、宣传画等形式多样的感恩宣传品。第二,加强校外媒体的宣传力度。在校外的主流媒体网站上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当中,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呵护。第三,开辟感恩教育的新阵地。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感恩教育的专栏,或利用校内网、论坛、qq 群、微博等网络工具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挖掘学生身边和社会的感恩案例,刊登一些感恩的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视频,树立典型形象,用鲜活的事例和事实说话,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感恩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恩自觉性。

学校只有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宣传方式,大力宣扬和引导感恩教育,倡导友爱,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将感恩的种子撒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爱的旋律在心中唱响,使留守儿童在爱的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启发和教育,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传递爱的温暖。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做到多途径自觉主动渗透感恩教育,才能提高留守儿童的感恩认知水平。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将感恩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我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用实际案例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自立自强;还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当中,挖掘各门课程教材中蕴涵着的感恩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让留守儿童收集和整理有关感恩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故事、散文、格言等资料,阅读感恩励志类刊物,写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等形式,使留守儿童切身体会感恩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有机会的话老师可以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以“怎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怎样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怎样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以及“父母为什么外出务工”、“父母外出务工,我该怎么做”等为主题的班会;还可以组织开展“感恩箴言”征集、制作感恩卡片、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观看有关感恩教育的电影以及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这样可以激发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怎样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后,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的辅导报告。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当地教育局、关工委或妇联举办的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报告会;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现身宣讲感恩事迹或进行互动式的活动。这些鲜活的素材比任何教科书上讲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也更能激发留守学生孝敬父母、感恩老师、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情感。

(三)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感恩行为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作为现实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以活动为载体,针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展感恩教育,在实践活动中使留守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首先,培养家庭责任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专门给留守儿童布置一些感恩实践活动的家庭作业,布置他们回家帮助监护人从事洗衣、做饭、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布置学生给父母写感恩信或打电话问候,或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挣钱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布置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收入,并计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的开销,让留守儿童在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中体验干活的辛苦和体会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学会分担、学会关怀和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其次,培养社会责任感。在不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的前提下,老师应组织留守学生开展新农村调查、红色文化体验、学雷锋活动、社区服务、法律宣传、环保宣传、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学校的关怀、老师的关爱,在不断成长进步的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成才的自豪,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认知能力及适应能力,使留守儿童对“感恩”的理解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使感恩情感得到升华。

再次,将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扩大。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感恩对象逐级递进的教育原则,以清明节、母亲节、国庆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以“感恩父母及亲人、感谢老师及同学、感激祖国及党、感怀先人、感恩自然及社会”等主题主题教育活动,促使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由近及远、由远及深,最终在全面感恩教育中获得成长和长才。

(四)在情感关爱中感受恩情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缺失安全感、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强、暴力倾向较为严重等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积极开展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心理测查、心理活动、心理体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还应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当中,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其次,引导外出务工家长、监护人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已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架起家长与老师、留守儿童的方便桥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灵情感上的抚慰。

感恩教师论文第8篇

(一)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展示感恩的最高境界教师职业是比较清贫、辛苦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回报又不是用金钱可以简单衡量的。教师自身能否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决定了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成败。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敬业奉献、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中职教育事业,以感恩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培养教育,在学生面前树立感恩的榜样,就会让这些遭受中考失败的学生感受到也许是从未有过的师爱,使他们在教师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立场和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中领悟感恩的最高境界,激发感恩的情感,产生感恩的内在驱动,并立志学会感恩。

(二)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做感恩的表率要使中职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学会感恩、报恩,教师还要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教育是真实的,感恩是处处存在的。当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们齐声高喊“老师好”时,教师应该礼貌地回应一声“同学们好”;在课堂上,当学生为教师送上一杯茶水,或者在实训课上学生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时,应该表示感谢;当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说“老师再见”时,教师也应该说“同学们再见”。在校园或其他场所,当师生相遇时,不必那么在乎学生先打招呼,教师也可放下架子先向学生打招呼;当学生热情地向老师打招呼时,教师要从心底发出感谢,通过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感谢我们面前的一个个学生在中职招生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成就了我们的中职教育事业。教师的身体力行,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老师亲近,愿意信其道,为开展感恩教育建立温馨、充满友爱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感恩既能够给他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也能使自己心情愉快,学会感恩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快乐的事情。

(三)在同事交往中做感恩的示范学校教师与领导、同事之间的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教师在工作上得到领导的关心、表扬、肯定,得到同事的支持、协作和帮助,要礼貌大方地表示感谢,给学生做出感恩的表率。教师的感恩行为,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领悟感恩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教师群体的言传身教必然会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亲情、接纳他人,有利于学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成为谦和、礼貌、尊重父母、师长、长辈的人,为教育学生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报效国家做好铺垫。

二、坚守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中职教师还应该高度重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各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知恩、识恩的基础上,培养感恩的情感,激发感恩的热情。

(一)开展感恩教育要把握时代脉搏,凸显科学性和时代性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职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应该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党和国家的希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机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为此,中职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必须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在德育课全程教学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经济社会与政治教育、哲学与生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感恩的知识体系,围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这一主线,引导学生知恩、识恩,并立志报恩、施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回报父母、社会和国家的感恩情怀。

(二)开展感恩教育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中职德育课要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开阔视野,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方法。1.运用《心理健康》课程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阻碍中职生知恩、感恩、报恩的心理问题比较多,中职德育课教师应该通过深入学生,找到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对人、对事、对环境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挑剔;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烦躁,使学生因有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2.坚持以生活为导向开展感恩教育从生活问题入手,就是要联系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感恩细节,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引导。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等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流水帐”、“回顾一下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知恩言谢、体谅父母、体谅老师。又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知荣辱,有道德”单元中“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良好道德促进家庭幸福和人生发展”等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以“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为主题的讨论、探究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不断提升道德水平,立志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例,让学生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要求产生感恩共鸣,形成感恩共识。比如,我们可以对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对许多事情可以平心静气,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可以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可以正视错误,互相帮助等现象或典型事例,加以赞赏、肯定、激励。对于知恩不报、对身边发生的事漠不关心、不尊重老师的劳动等现象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有灵性、有怜悯之心,能够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报恩。我们还可以结合“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知识点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慎独、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通过经常性的自省、慎独,增强自律自制能力,锻炼坚韧顽强的意志,把感恩亲情、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要求作为内心信念深深地扎根。3.融入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职德育教师可以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等课程教学中,通过渗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就必须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而感恩党和国家的理想信念又必须从培养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父母的情感开始。我们可以借助爱国主义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从最高境界内化感恩的知识和要求。比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文天祥等爱国、报国的感恩情怀,激发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通过讲解、描述孔繁森、郑培民、王英、王启明、李国安、徐虎、李素丽、邱国安、吴天祥、史来贺、谭彦、袁隆平等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我们要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形象、可信、感染力强的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典型教育,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立志报恩党和国家。4.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感恩教育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四门必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课堂形式,尽量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一是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故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锻炼法等教学方法,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实现情感共鸣,使感恩教育达到最佳效果。二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片、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和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开展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全方位整合开展感恩教育的信息资源和鲜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三)开展感恩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引导中职德育教学开展感恩教育,要在引导中职生认知感恩、内化感恩知识并产生报恩情感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1.经常性地提醒学生践行感恩一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德育课教师可以和年段长、班主任密切配合,要求学生每周或每月定期向家长汇报家庭提供的费用是如何开支的,有没有乱花钱;汇报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取得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怎样努力。二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老师。主要是要求学生专心听课、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完成课后训练任务及书面作业,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老师辅导后要表示感谢;建议学生坚持在上、下课时向老师问好、致意,与老师相遇时主动向老师打招呼等。三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学校。主要是要求学生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并立志以最好的成绩回报母校。四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主要是抓住国家提供助学金、创设校企合作平台、打通升入高校学习通道等发展中职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回顾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回顾用在学习、生活中有多少;要求学生阶段性总结分析,查找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进步、有多大进步、打算今后如何进步。五是要结合体验与探究的教学,或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或配合学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积极参加为民服务等活动,从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多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根据不同学期、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学生逐步健康成长。2.充分利用“文明风采”作品竞赛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要借助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等组织开展的全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竞赛活动,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把个人兴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规划职业生涯。指导中职生在其它三门必修课的学习中,围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要求管理好职业生涯规划,把如何感恩父母、感恩学校,如何回报社会、报效国家的计划体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的目标中,并要求学生努力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发挥成绩评定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学生报恩、施恩

为了让学生的感恩之情,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中职德育课教师在评定中职生的德育成绩时,要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简单做法,充分发挥德育课成绩评定在开展感恩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

(一)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的评价把学生实践感恩的表现纳入德育课成绩评定的范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在实践感恩方面的表现并给以客观的评价。

(二)重视学生作业的综合评价我们应该把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体验与探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等作业情况,在识恩、知恩方面的情感体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立志报效亲情、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思想观点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好的要给以充分肯定、较高评价,以促成感恩的情感共鸣,营造感恩的舆论氛围,加强感恩思想的修养。

(三)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在感恩方面的评价我们可以设计了解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调查表,在学校召开家长会或在学生放假时向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对在感恩父母、社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以较高的评价。这些方法付诸行动也许比较麻烦,但只要在学校的支持下稳步推进,必然会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报恩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