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1:31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第1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实践德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这是我们懂得感恩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实施感恩教育,首先需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2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3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时,感恩教育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者的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

3.1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多数的孩子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的事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3.2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3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谢丽芳,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J].科技资讯,2008(33)。

感恩教育第2篇

此它的作用尤其重要。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开展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而建立长效机制是感恩教育切实

有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感恩教育 健全人格 活动体验 长效机制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

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

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

验教育、养成教育”。然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注

重空洞的说教,注重于点。感恩教育就是就基于感恩,进

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和谐的氛围。

适时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

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

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应该是

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

首先,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

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

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

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

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

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

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其次,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而

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

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

越来越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

越“脆弱”。正如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的:“不让孩子

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

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

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没有人生的不平坦,就决定了没有

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

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四、学校感恩教育的操作方式

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

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

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

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步骤。现实社会中,它要求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

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

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恩情

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孩子

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

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

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

导学生换个思维,感激曾经的“惨痛”。

(二)以团体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激他人他物

团体活动是集体合作的项目,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人都

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败。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

是一座大陆的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

卷走,欧洲就是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了一些一样;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

作者简介:梅洪建,男,(1979年―),现任教于江阴华士实验教育集团(央所附校)。从事中学

语文教育科研多年,曾在《语文教学通讯》、《现代语文》等杂志30 余篇。

•72•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教育教学•

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丧

钟为自己而鸣,集体活动是达到孩子认识到这点的最有效

的方式。如果每个孩子都有如此的认识,就会拥有一颗感

恩的心、博爱的心。

(三)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

教学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

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汀祖镇王寿小学王海燕老师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

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

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

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

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

例如在实施《鲁本的秘密》一课时王老师这样对学生

进行感恩教育: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小鲁本对母

亲的感恩之心,如:“母亲的家务似乎永远也没个完。日复

一日,在那破旧的缝纫机上缝缝补补;……全家人健康、幸福,

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企盼了。”学生在反复读句子体会

鲁本的内心活动,他感激母亲,理解母亲,他深爱着他的母

亲,进一步体会鲁本是多么理解母亲,体谅母亲,感恩母亲。

(四)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李晔是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他说:“不少

人说我们是‘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

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

有个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多经历风雨,尽快地成熟起来,

可是大人们却很少给我们机会。”既然孩子有这样的需求,

而在教育上孩子好动的特点有决定了在感恩问题上孩子的

反复性。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就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

以恒地开展。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让“被

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

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能让学生知恩、感恩,

进而施恩、报恩,健全人格。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

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对我们的孩子

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目前

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温暖中学会感恩,从而

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

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

关系,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著

感恩教育第3篇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多数的孩子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以为是理所当然,对于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天经地义。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捐资助学款,由我们老师发放到学生手中,有的孩子甚至背着家长暗地里花了一些,更没有一个孩子问到是谁捐的钱。有个孩子受助两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学生的冷漠,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再如学校有劳动任务时,我总是闲不住和学生一起干,可有几个学生能真心的说上一声“老师,您别干了,交给我们就行了!”有的学生甚至还得老师监督,他根本没有看到老师也在顶着烈日干得如火如荼。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必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二、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通过班会课、主题队会课、阅读课等途径向学生传输为什么要感恩、怎样感恩。使学生知道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知恩与图报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使学生懂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对亲人、师友、社会、祖国心存感激。学会如何用正当的方式给予报答。

我校本学期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感恩教育活动。如聘请北京著名讲师,开展“感恩,我们要行动”主题讲座,《感恩父母一封家书》等,让学生接受感恩的熏陶;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举办“感恩社会、奉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处处体会到感恩的情感,感受到感恩就在我们的和谐生活之中,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将感恩实践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建立感恩档案。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自己的老师写感恩信,利用双休、节假日去慰问孤寡老人,并记录下来,整理进入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利用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父亲节、母亲节、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教师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而且,这些节日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集体乃至社会。当孩子还小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事例,讲讲这些节日的来历。孩子稍大时,可以给他讲一些感恩的故事、一起阅读此类文章,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以丰富孩子对这些节日的知识、深化他们对节日的了解。再和孩子一起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体会浓浓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军民情等,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以表达感恩的心。在这些节日之前,老师可以提醒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如画、信、贺卡等)表达感谢、感激、感恩之情,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教师言传身教,随机进行感恩教育

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在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位教师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色。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感恩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老师的爱,无私中透露着平凡,却又暗含一些伟大。老师是社会文化和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和老师的共处的时间长,老师的举止投足、音容笑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五、布置感恩作业,学会如何感恩

感恩教育第4篇

苏格拉底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坠落为禽兽,而人的品德也必然提高。百善孝为先“孝”字一直铭记在我心,于丹觉得: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也许每人的意识里都有孝,但都没有被释放吧!论语里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孝心不在大小不分远近。

回想,每当我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是鼓励着我,让我不要气馁,给予我信心,使我努力前进;

回想,每当天气变凉时,父母亲为了让我添上一件衣服而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感冒难受,耽误学习;

回想,每当我想看电视时,母亲为了不让我看电视而唠叨时,无非是怕影响我的学业,成绩下降;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有好多自我中心的孩子,会觉得给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给他的一切都是亏欠。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很骄纵的小男孩,他认为别人的一切都是应该惯纵他的,他只要好好学习他就应该是自我中心,所以他每天呢,都会因为不如意乱发好多脾气,有一天他爸爸把他带到后院的篱笆傍边对他说:“每天都发脾气不好,这样吧你算一下发一次脾气就定一个钉子,看看你一天要发多少次脾气。一天下来他看到篱笆上密密麻麻的钉子。

父母亲唠叨的一切事情,无不是那颗爱女之心的体现,而我却辜负了那颗爱女之心。

感恩教育第5篇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德育实效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1 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

1.1 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中华文化的骨子里就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情愫。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中国的感恩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1.2 感恩教育符合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当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现在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他们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仔细分析这些特点,我们会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缺少的就是感恩。因为缺少感恩,才会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因为缺少感恩,才会身在福中,不知幸福;因为缺少感恩,才会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因此,感恩教育是纠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偏差的最佳切入点。

1.3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可以培养人们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群体中的忘恩负义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正是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意义。因此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初探

2.1 通过多渠道了解感恩,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让学生了解感恩,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科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报刊、学校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体观察感恩事件;通过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冰雪等的报道来让学生感悟人生;利用班会课时间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2.2 丰富校园文化,培养感恩之心,陶冶学生感恩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例如:在学校的感恩文化周里,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各种精美的感恩卡,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校园清洁工,并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悬挂在美丽的校园中。有的班级制作大的横幅悬挂在校园,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了升华。同时,以信件为载体,组织学生给需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封封载满感恩之心的感恩信飞向家庭、学校和社会,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由此,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了,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促进整个学校的和谐。

2.3 通过感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恩于行。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这也要求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如: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值日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要懂得体会批评过自己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作为儿女,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3 实施感恩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3.2 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社会的配合力度。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上。

3.3 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老师要意识到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3.4 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

感恩教育第6篇

工艺品制作、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和贺卡制作等内容都是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日历上有很多感恩的节日,如感激师恩的教师节、感激母爱的母亲节、感激父爱的父亲节等。美术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些感恩卡片,把感激之情抒发在卡片上,强化感恩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举办过母亲节贺卡设计比赛,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的美术知识认真制作了各式各样感谢亲恩的小贺卡,有的画妈妈,有的画礼物,有的写上感谢的话语,十分感人。而最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学生制作出精美的贺卡后却放弃了参赛获奖的机会,把贺卡留在母亲节那天送给自己的妈妈。

二、“欣赏•评述”领域

学生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家的成功作品,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前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每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心血。但在学生的人生阅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这些优秀作品背后的故事。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强化这一系列的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之恩。在讲授岭南版美术第十册第一课《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蒋兆和先生名作《流民图》,学生看到了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难民或站或卧、或行或走,甚至有的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力气。瘦弱的小手、悲凉的眼神、分别的痛苦,都深深地逼近学生的内心。笔者适时讲述了《流民图》问世后如何遭敌人抵制,如何在上海展出后遭变相没收、损坏的经历。当学生知道画家在第一次展览前为防不测洗印了50套作品的全卷照片,这才使作品得以流传下来时,都钦佩画家的机警。同时,学生获得了不同于影视作品所带来的视觉感受,表示将倍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三、“综合•探索”领域

感恩教育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感恩教育

一、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1.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音乐课堂上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情感教学中体验感恩。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通过歌曲中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只要把自己融入歌曲的情境之中,任何一位老师都会把歌曲唱得声情并茂。

2.在音乐教育中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课题组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

3.在音乐教育中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激父母,学会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大自然,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恩父母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

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朝夕相处,心有感激,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它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上的各种物产给我们丰富的资源。能过音乐教学可以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建军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课题组寻找相应的音乐在这些节日中教给学生。在“教师节”为老师唱上一首节日的颂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母亲节”时,孩子给妈妈唱上一首节日的歌曲,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

二、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关文件,进行感恩教育叙事案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培训中增设感恩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感恩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使得自己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感恩教育活动向家庭、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第8篇

1、在校生活行为上

有些学生对老师并不尊重,见面不打招呼,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对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工作视为“理所当然”的付出,是保姆式工作。诚然,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但不少大学生却忽视了学校的培育之恩,稍有不如意则意见很大。

2、在日常消费上

奢侈浪费、不节约,不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也没有认识到学校和社会对待自己的温情,没有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社会学校的期待,一些学生只是一味地在索取,而且认为这种索取理所当然。

3、在人际关系上

一部分学生较少做到与人为善,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当发生人际冲突的时候不愿包容谅解他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激之情。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上网游戏,也不愿花更多一点的精力和时间去与同学、与老师交往。在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只盯着别人的一点小错不放,却不去想自己的错误在什么地方。缺少谅解宽容、不懂得尊重与互爱。

4、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

认为现存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学校食堂伙食太差”、“学校的宿舍条件差”、“为什么教室、寝室没有装空调”、“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太少”等是大学生们常见的抱怨,他们在抱怨的时候根本没有客观比较的标准,对学校、社会提供的条件不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只是根据个人的要求提出质疑和不满,忘记理性评判和审视自己的不足。

5、亲情缺失、漠视

曾有大学对该校1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向父母撒过谎。“身体发肤,受至于父母”,父母是人生中最大的恩人,是最应感激的人,但很多学生对父母缺乏关心,不善表达甚至羞于开口自己内心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6、对关怀不思回报

国家社会给予大学生个人的帮助和支持是无尽的,例如:国家对寒门学子的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寒衣补助,勤工助学等措施其目的是希望能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压力,更好地完成学业。但有个别大学生对于这样的关怀表现得非常冷漠,对资助认为理所应当,更多关注个人利益,关注自己获得资助的多少,少了奉献精神,少了传递爱心的行为。在利益面前索取大于自强自立。

二、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生自身原因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如:缺乏对感恩意识的自我教育,自立意识、责任观淡薄,依赖享受思想严重。同时,这种意识的缺失,还掩藏了很多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

1、家庭原因

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和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感受,较少主动理解他人,不在意别人感受与想法,在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明显。

2、大学德育教育方式导致人文的缺失

传统德育对文化传承、社会统一和个体社会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灌输,而灌输作为一种方法自身并没有谬误,方法只是手段。但因众多因素根深蒂固,以及人们知识水准等的影响而至“理念化”,结果在教育中出现约束和控制。致使大学德育更多局限于对事实陈述或价值判断这个层面,而不包括对事物或社会的理解层面,注重功利效果及如何运用手段去实现目的。这些规范和观念无法穿透人的心灵。使得大学德育的效度低迷,信度失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其道德发展也只能始终处于一种“知道”的水平上。

3、财富和机会与个人期望相悖

中国处于高速经济发展时期,财富或机会上的公平与人们的预期不同,所以在许多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之间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同在校园里,有的学生可以一掷千金,有的学生可能付不起学费。加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情感以及无节制的攀比,使得一些学生在接受社会或个人援助时,也会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愧”的心理。换句话说,他现在得到的就是他“被剥夺的”或者“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受赠因此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而复得”。既然“吃了亏”,那么“感恩之情”自然就无从谈起。

三、培养感恩意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培养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社会和他人而努力。

1、从实在的小事做起

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性,对师长有礼貌,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常问候父母,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使他们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如:众多高校纷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呼吁成立高校感恩日;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等。

2、组织大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

例如:勤工助学,使他们体会人生的不易。有条件可把大学生带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山区去生活、去劳动,让他们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学习机会和生活条件,励志图强,发奋进取。

3、感恩教育和环境要相统一

学生在定型期接触社会、网络、媒体等情况很多,坚定的信念容易受影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要与德育要求相统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应是全民、全生涯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老师。家长的教导,以身作则示范,身体力行感恩,给他们以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潜移默化中感受影响。社会环境也应更多宣传良好风气。学校在这方面要处于一种引领地位,引导社会改变不良风气。

4、德育教育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