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链发展分析

产业链发展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18 18:28:41

产业链发展分析

产业链发展分析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 SCP 建议

一、漳州农产品流通现状

漳州市农产品产量占优势的主要是水果与水产品均为生鲜农产品。2010年漳州水果总产量251.5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44.52万吨,产量均为福建省首位,其水产品出口量在2011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目前漳州农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大都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进行组织,生产和流通的设施和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未形成成熟的冷链物流,在流通环节漳州有些不易保鲜水果损耗率高达40%而水产品在损失率为25%~30%,而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流通全程有98%是通过带有制冷系统的运输设施完成,其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因此可发现冷链物流产业是提升漳州市农产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是及其重要的支撑产业。因此冷链物流产业对漳州农产品全产业链的重要推动力。本文试从产业组织学角度,以SCP 范式为分析工具,对漳州冷链物流市场结构变化做出尝试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二、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SCP)

1.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结构分析(S)

(1)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经济水平分析。规模经济水平所谓规模经济就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当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时,产量的增加比例将会超过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这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来说,研究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的规模经济性、服务的规模性等都是客观的需要。冷链物流服务商是该链条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面对外来服务商的竞争,规模经济发展是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冷藏冷冻物流业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冷链市场规模以地方区域性为主,缺乏跨区域性把漳州农产品通过冷链方式运送到全国的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漳州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服务标准不统一,兼业居多。

(2)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进入壁垒和沉没成本较高。由于冷链物流需要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而同时高度竞争导致利润低下并形成较高沉没成本预期。冷链物流需要形成规模效应其冷链物流网络需要大量硬件、人员、管理的支撑,因此该行业进入壁垒高,外部企业难以进入。以冷链物流业务为主的专业企业拥有的冷冻车为例,按照运输规模,主要分为2吨、4吨、8吨、12吨、20吨、30吨等不同类型。各种规模不同的冻车根据不同的客户的需求被布置于不同的配送中心,提供市内短途配送或长途运输等服务该业务由于专业性较强,客户一般都习惯于和原有客户进行长期合作因此外部企业较难迅速进入该产业。并且冷冻车的平均更换时间在8年~10年左右是重资产型业务,如果没有长期的合作业务很难支撑这么高的资产折旧率。投资一个比较现代化的10万平方米的冷链物流中心需要2亿~2.5亿元,目前漳州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很难独立承担这样的投资额,这构成了潜在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障碍。

2.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行为分析(C)

(1)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价格策略。产品定价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价格是影响市场交易双方经济利益与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定价策略为主的价格理论一直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漳州市冷链物流企业的价格主要是采取目标利润定价导向。漳州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价格与价值出现背离导致企业利润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某些企业在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从业标准缺失,采用非冷藏车进行冷链物流服务业务,造成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最终使漳州冷链物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有心投入高端硬件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企业陷入一定的困境。

(2)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服务策略分析。漳州流通的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储运、配送加工都由生产商和经销商自行解决,农产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也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其冷链物流企业在服务网络的覆盖和信息传递系统缺乏完整性,使农产品在冷链物流中新鲜性、配送精确度和时效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漳州一些冷链物流企业开始通过企业内部的考核指标,对努力提高配送及时率,降低损失率,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行业内的企业除基础服务外,少数企业可以提供配货、分拣、贴标等附加功能,不断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将是未来漳州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3)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并购重组行为分析。漳州冷链物流企业主要是利用滚雪球的自我积累方式进行发展,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又缺乏政府在融资方面的配套措施, 所以很难获得贷款的支持。并购行为在漳州市的物流企业当中还很少出现。因此当物流企业遇到资本瓶颈时, 是否可以凭借自己的营业网络、固定客户、土地仓储等资源, 利用合资、并购等方式引入资本、先进的物流理念, 引入战略投资者, 以资本为纽带同业界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 从而加快自身的发展。

3.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绩效分析(P)

(1)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结构效率分析。从产业规模结构效率来看,由于我国的人口红利导致低廉劳动力和冷链物流产业中不同业务具有不可代替性。这两个原因使得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在低规模结构效率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但从总体上看漳州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处于一种较低的效率状态。在冷链物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小规模物流企业,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较为突出的。例如投资5亿元拥有冷库、速冻库和通用仓库,冷冻库仓储量11万吨,通用仓库仓储量8万吨的东山东海岸公共保税仓有限公司其年产值将达50亿元,其他农副产品可达10亿元。是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水产品商业物流冷库群。漳州雨润正筹建大型农副产品物流国际采购中心。其农副产品物流国际采购中心一期将投入50亿元,将建成大型的物流企业,把农副产品通过物流的方式,降低成本,将影响福建省地区。因此,随着漳州大型冷链企业的崛起并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规模结构效率是发展漳州冷链物流的必然选择。

(2)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通过市场秩序混乱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冷链物流市场资源配置存在着柠檬市场效应。由于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消费者无法快速简便地区分优劣产品,因此会出现外部性问题。使得没有严格经过无缝冷链操作的劣质农产品产品不必承担相应成本,而通过搭便车形式享受优质农产品产品带来的一部分收益。从而形成了一个“柠檬市场”。

(3)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创新激励分析。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漳州市冷链物流企业开始采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现漳州大多数物流企业主要是利用ERP进行管理工作,还有少数企业整合GPS、GIS 和GSM网络为链条各个节点提供完善的冷链运输车辆实时温度监控、运力调配、查询等服务。于此同时漳州冷链物流企业冷链运输功能服务扩展到冷链配送、冷链仓储等综合性全链条服务。

三、发展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建议

首先,针对漳州农产品特点建立以水果、水产品为主的相应冷链物流体系从而鼓励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漳州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适应市场需要,选择部分高附加值的果蔬、水产品进行采摘(捕捞)后预冷、流通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无缝化冷链物流,从而建立跨区域的冷链物流体系,促从而在反季节促进销售。

其次,要创造环境培育漳州本土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成长和鼓励其不断创新。通过采用减税、补贴等各类形式,鼓励漳州本土冷链物流企业提高服务层次,扩大整合力度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网络的覆盖面。鼓励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如东山县海魁水产集团从生产源头实现低温控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实现冷链物流的无缝链接。支持漳州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吉马超市、芗客隆超市扩建生鲜食品配送基地在保障自身配送基础上,充分利用溢出能力为社会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在管理创新方面鼓励企业对农产品实行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管理,打通冷链条的上下游,稳妥推进冷链物流服务外包。鼓励企业创新冷链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相关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终端销售点的冷链物流无缝链接。

最后,要不断提高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并加大投入打好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漳州冷链物流企业在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各类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产区和消费区的各类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互联互通并积极推广应用条型码、电子标签、RFID、物联网、GPS等技术。建立冷链物流信息传送速度和精确度的反应机制,从而增强监管与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保鲜与加工,2010, 10(5)

[2]王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 3(9)

产业链发展分析第2篇

关键词:涤纶产业链 协整 E-G检验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06-04

引言

中国是世界纺织服装大国,纤维加工量约占50%,是世界化纤第一大国,2010年中国的化纤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在世界纺织业中举足轻重。在化纤产品中涤纶一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点。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涤纶产量最大的国家。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涤纶生产发展迅速,生产能力、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在化纤中一直遥遥领先。2008年中国涤纶产量达到2 005万吨。

精对苯二甲酸(PTA)作为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近十几年来需求量和产量都得以迅猛发展。亚洲PTA产能第一,占全球总产能的70%左右,而亚洲的产能也80%~90%集中在中国,中国是世界PTA生产和消费的中心。

2009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经上升为40%。中国涤纶产业链的均衡发展不仅事关中国纺织服装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与贸易均衡。

涤纶是整个涤纶产业链的中心,它的上游是PTA,下游是纺织服装。该文将利用协整理论对涤纶产业链均衡发展的协整性进行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一些学者利用协整分析进行经济研究。Kwan 和 Cotsomitis( 1991)[1]以及Kwan和Kwok(1995)[2]最早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研究。该文根据1984―2009年的年度涤纶产业的数据,利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整个涤纶产业链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判断整条产业链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一、模型与方法

协整分析通常被用于估计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被当今学术界公认为是近年来实证建模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对实际经济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时,一般是首先对时间变量序列及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确定变量的单整阶数;其次是检验变量间协整关系,构建协整方程;接着建立协整变量与均衡误差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1.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前需验证所研究变量是否平稳,这可以通过单位根测试完成。目前,最广泛被使用的单位根检验是ADF[3](Augmented Dickey -Fuller)检验。

ADF检验均具有如下原假设(H0)和备则假设(H1):H0∶r = 0,H1∶r

原假设为: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备选假设为: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其中若原假设被接受,表明{y}是不平稳的,具有单位根;若原假设被拒绝,则表示{y}平稳的,是I(0)序列。

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稳定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了解变量序列的单整阶数。Charemza和Deadman[4]认为,在协整检验前要求:如果只有两个被研究变量,那么二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如果有多个被研究变量,那么因变量的单整阶数不能比任意一个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更高。协整检验一般分为两种,对于双变量的协整检验一般采用Engle和Granger所提出的二步方法,对于多变量的协整一般采用Johansen法进行检验。该文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对不同的协整关系进行相应的协整检验。

3.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是有协整关系的一阶单整时间序列I(1)之间包含的一个反映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影响的“误差修正机制”的,特定形式的差分方程模型。不仅能够保留变量关系的长期动态信息,而且还能够保证回归分析的有效性。

二、涤纶产业链协整性分析

该文基于涤纶产业宏观数据,用PTA年产量、涤纶年产量、纺织服装净出口额,对整个涤纶产业链进行分析。首先,从上下游企业间发展的联动角度分别研究PTA年产量与涤纶年产量,涤纶年产量与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其次,从宏观上产业链长期均衡发展的角度,研究PTA年产量、涤纶年产量、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

(一)数据与变量

该文使用的样本取自1984―2009年的年度数据,MFIBER(涤纶年产量,万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年),MPTA(PTA年产量,万吨)的数据根据1984―1999年《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鉴》、2000―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报和2008/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数据编制,NETEXP(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亿美元)数据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计算得来。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得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涤纶年产量、PTA年产量和纺织服装净出口额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MFIBER、LMPTA、LNETEXP表示自然对数的涤纶年产量、PTA年产量和纺织服装净出口额(见图1)。

图1对数化序列折线

由图1可以看出,三序列的截距均不为0并且具有向上趋势,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必须对三序列进行稳定性检验,以防止出现虚假回归。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检验涤纶年产量、PTA年产量和纺织服装净出口额的协整性之前,首先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再进行协整关系的存在性检验。时间序列LMFIBER、LMPTA、LNETEXP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时间序列LMFIBER、LMPTA、LNETEXP经过一阶差分平稳,所以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对于若干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如果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变量的变动来研究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动。该文分为三部分进行协整检验,分别是PTA年产量与涤纶年产量的协整,涤纶年产量与纺织服装净出口额的协整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

1.PTA年产量与涤纶年产量以及涤纶年产量与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之间的协整分析,主要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

(1)根据OLS估计可以得到PTA年产量与涤纶年产量的协整方程为:

LMPTA=1.082854521*LMFIBER-1.407172152(F3-1)

(28.00927) (-6.264824)

R2 = 0.970316 DW= 0.825830F=784.5194

注:括号内的为T值。

判定系数R2取值在0和1之间,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高。本方程的判定系数R2为0.970316,表明模型的拟合情况非常好。

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方程的残差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PTA年产量与涤纶年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1显示,中国PTA年产量与涤纶年产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涤纶年产量增长1个百分点会影响PTA产量增长1.08个百分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LMPTA = 0.2015383638 - 0.2066794787*DLMFIBER -

0.144813605*EC(-1)

( -0.625304) (-1.027517)

结果表明:方程的拟合效果不好,并且方程整体以及自变量系数没有通过检验,可知短期影响效果不显著。

(2)根据OLS估计可以得到涤纶年产量与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LMFIBER=1.170442036*LNETEXP-0.933328821(F3-2)

(24.77803) (-3.441554)

R2 = 0.962380 DW=0.722788 F=613.9508

本方程的判定系数R2为0.962380 ,表明模型的拟合情况非常好。

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方程的残差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残差序列的平稳的,说明涤纶年产量与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2显示,中国涤纶年产量与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纺织服装净出口额增长1个百分点会影响涤纶年产量增长1.17个百分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LMFIBER=0.1597609993 - 0.02360885622*DLNETEXP + 0.07228216872*EC (-1)

(-0.161072)(0.330828)

结果表明:方程的拟合效果不好,并且方程整体以及自变量系数没有通过检验,可知短期影响效果不显著。

2.涤纶年产量、PTA年产量以及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之间的协整分析,主要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模型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LMPTA=0.729671*LMFIBER+0.423377*LNETEXP+0.261467 (F3-3)

(0.60569)(0.73098) (2.40144)

EC= LMPTA-0.729671*LMFIBER-0.423377*LNETEXP-

0.261467

(0.60569)(0.73098)

对EC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对EC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ADF检验统计量在1%显著水平上小于临界值,序列EC是平稳序列。上式反映了三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变量EC是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核心部分。

(四)误差修正模型

由Johansen检验可知,三个序列是协整的,并且通过检验确定只有一个协整关系。以下将利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均衡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三个序列进行检验,利用Eviews 3.1软件得出结果如下:

D(LMPTA)=-0.1994443615*(LMPTA(-1)-0.7296710532*

LMFIBER(-1)-0.4233769904*LNETEXP(-1)-0.261467165)-

0.2863747295*D(LMPTA(-1))-0.1219626576*D(LMPTA(-2))-

0.05748357165*D(LMFIBER(-1))-0.3854073582*D(LMFIBER

(-2))-0.1767821819*D(LNETEXP(-1))-0.3564491894*

D(LNETEXP(-2))

D(LMFIBER)=-0.07938017203*( LMPTA(-1)-0.7296710532*

LMFIBER(-1)-0.4233769904*LNETEXP(-1)-0.261467165) + 0.2177909799*D(LMPTA(-1))-0.0105837121*D(LMPTA(-2)) + 0.20185537*D(LMFIBER(-1))-0.1153684641*D(LMFIBER(-2))-0.156561679*D(LNETEXP(-1))-0.1581592223*

D(LNETEXP(-2))

D(LNETEXP)=-0.07180441799*( LMPTA(-1)-0.7296710532*

LMFIBER(-1)-0.4233769904*LNETEXP(-1)-0.261467165 ) + 0.1482716595*D(LMPTA(-1)) + 0.1402245185*D(LMPTA(-2))-

0.282933703*D(LMFIBER(-1)) + 0.09004230311*

D(LMFIBER(-2))-0.08374567473*D(LNETEXP(-1))-0.1240495283*D(LNETEXP(-2))

表6 VECM模型整体检验结果

VECM模型整体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对数似然函数值为64.78547够大,同时AIC和SC值也比较小,分别为-3.459606和-2.225373,说明模型整体解释力较强。

结论

(1)由上述两变量协整方程1、2可知:两变量协整中,PTA年产量和涤纶年产量,涤纶年产量与纺织服装净出口额之间显著相关,其原因是在没有其他更直接因素的作用下,上游企业的所受到的影响无法区分直接或是间接,只能笼统地认为其影响来源于下游企业变化。(2)由多变量协整检验方程3可知,产业链中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涤纶年产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影响PTA年产量增长0.73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净出口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影响PTA年产量增长0.42个百分点。从长期看,涤纶年产量对PTA年产量的影响较大。

这个结果与中国涤纶产业链的发展状况是吻合的。在中国,约有80%的PTA用于生产涤纶,PTA产能的利用率主要取决于下游涤纶工业的增长速度。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纺织服装业国内外需求全面复苏,PTA及涤纶的刚性需求十分稳定,并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参考文献:

[1]Andy C.C & Kwan John A.(1991).Cotsomitis.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ding Export Sector:China 1952―1985,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5(1):105-116.

[2]Kwan A.C.C & Cotsomitis J.A.Kwok.(1996).Economic Growth and Exogeneity:Taiwan 1953-88,The AmericanEconomist,28(4):

467-471(5).

[3][美]罗伯特・S.平狄克.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4]Wojciech W.Charemza & Derek F.Deadman (1995).Speculative bubbles with stochastic explosive roots:The failure of unit root testing,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2):153-163.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a Polyester Industrial Chain

SEHN Ya-ping,GU Qing-liang

(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产业链发展分析第3篇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较为突出,而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文章总结了我国产业结构在世界多元化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我国产业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作出了分析。

Abstract:The problem of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now is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and the social employment needs may b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China's Distribution Form of Industry Chain in the world market, combined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analysised the impact of distribution form of industry chain o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业链 产业结构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 chain industrial structure

引言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开始进行扩招。200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556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62万人,5年间扩招了1006万大学生。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将达到2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与些同时,大学生找工作也日渐困难。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招聘会都呈现了“爆棚”的景象。在某些极端案例中,我们看到,大学生卖出“白菜价”,不得不另谋出路,从事于本专业毫不相关乃至造成教育浪费的低技术含量工作。

而另一方面,单从高职专科高校毕业生的数据来看,这样的就业压力要小的多。仅以四川省为例:目前四川省本科、专科院校共有92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共48所,占本科专科院校的52%;四川省普通类本、专科在校生103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44.2万人,占高校普通类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42%。2010年,四川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率达到88.17%,比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率高出5个百分点。

诚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突出就业优势,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在服务行业企业中提升高职教育自身办学活力等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产业链结构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即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占主导,其余环节有待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一、中国产业链的分配模式

以制造业为例,整个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产品生产加工、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零售。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大量引进外资,外企在中国办厂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大部分企业所承担的是以生产加工为主的初级制造环节,这个环节的特点是:1.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或普通工人;2.占用大量的资源并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以提高产量;3.某些产业在此环节可能产生污染破坏环境。因此,大部分外资选择在中国办厂就看中了我国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合资企业都处于为外国资本家“打工”的地位。而其余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零售等环节依然掌控在境外资本的手中,而这些环节对于大学生这种高素质就业群体的需求才是巨大的。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在这种环境中,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的人才主要定位在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面向的主要是从事一线生产加工,因此能暂时以高就业率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前景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不断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基本使人民达到了温饱,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积极迈进。在这里,依托中国在国际社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做可以形象的比喻:一个穷人通过给企业家打工可以养家糊口,而通过继续给企业家打工缺难以使自己家庭进入小康,因为在利益分配中,打工者得到的永远的养家糊口的水平的薪酬。要想跻身企业家的行列就必须努力积累原始资本,发展除了生产制造以外的技能和实力。

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我们拥有的只是生产制造环节的人力和物力,在整个行业的软环节和技术环节方面还尚有欠缺,而中国崛起的脚步势必会推动整个行业结构的变革。这样不仅解决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也能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分工中获得的利益以及非物质回报。而这样的变革浪潮也会给高职学生的就业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从学科横向设置角度看,目前的高职院校以一线行业生产加工为主,服务业为辅,理工农医占主导地位,主要以技术传授和培训为主要教学实践内容,理论课地位低于同专业的本科水平。其次,从培养模式角度看,目前的高职院校较为普遍的是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合同就业这种成熟的教育-就业模式。这种模式在现今的中国产业结构中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一流的高职院校都凭借这种模式保持高就业率,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有的技术环节将逐步扩大,尽管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限制下有一定阻力,但是国际分工随着国家影响力和综合国力而重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的前景势必会对高职办学的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来看主要将表现在几个方面:

原有领域就业前景继续转好。国内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创造了更多需求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的空间,专业技术人才的就业不再因为社会就业率底而受到研究型人才的冲击。

生源层次和数量的暂时下降。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和层次明显上升,原来因为就业压力而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生源可能会选择其他本科院校,以2010年入学形势来看,一线高职院校(指全国示范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有上升趋势,并且更多三本、二本分数线的考生更倾向于选择一线高职院校。这主要是迫于目前本科就业前景不佳的社会趋势。

深化办学层次,全面发展学科设置将成为高职院校能否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作为以应用型技术传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实体,高职院校在新的国内产业环节产生中应继续为社会培养适应环境的更高一级人才,高职本科生,高职研究生目前在国外已是成熟的培养模式,而只有继续着眼于除了一线制造生产以外的产业环节,才会为高职院校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活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机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国内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高职以长久保持高就业率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而我们应认清的是,在不断发展优化的国际分工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影响力不断增强,势必使中国最终摆脱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即简单廉价的生产制造。而这样的变革会给依托原有产业结构模式发展的高职院校带来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期望也会随之变化。而在这种变革的浪潮中,只有不断改善学科设置,强化培养模式,深化教育层次才能保持原有的就业市场,并不断在新的就业领域和层次中寻求契机。

参考文献:

[1]郎咸平. 大学生毕业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在吉林大学的演讲 文苑[J]. 2009-7

[2]冷 全. 简析大学办学的功利性目的与市场行为[J]. 教育与经济. 2009-3

产业链发展分析第4篇

通过深刻剖析传统管理会计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基础,梳理了价值链内涵的发展变化,指出价值链的内涵由内部价值链分析,向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发展,最终发展到社会价值链分析的过程。通过与价值链的发展相结合来梳理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认为管理会计沿此脉络依次发展出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将结合绿色供应链、生态工业园区获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管理会计;价值链;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

一、理论综述

2014年,财务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公开选聘了一批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由此,学术界掀起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热潮,企业界加快了管理会计工具的引入工作。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指出,“管理会计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加速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1]基于此,管理会计的发展必将进入“黄金期”。在这一背景下,理解并把握管理会计的发展脉络就显得尤为必要。对管理会计发展阶段划分最具代表性的是胡玉明(1999[2],2001[3],20084],2015[5])的系列文章,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并详细介绍了我国早期管理会计“本土化”的一些管理会计方法、手段;同时认为,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背景条件,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普及、反思与提升阶段;在此基础上,指出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将从单纯的追求价值增值转变为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其对管理会计发展的论述,主要是从我国整个市场背景出发,从宏观上对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加以划分,忽略了管理会计与其分析方法的结合,没能从微观的企业角度加以论述,因而虽然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但却没能提供适合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培植核心能力的具体路径选择。随着波特价值链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微观角度探寻管理会计的发展,尝试将价值链运用于管理会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价值链与作业成本管理的融合(潘飞等,2004[6];徐静宜等,2011[7])、价值链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融合(黄义,2014[8];张华平,2010[9])、价值链与环境管理会计的融合(张亚连,2008[10];秦瑛歆,2009[11])。在进行价值链与作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融合的论述中,一般都比较了该融合相对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优势,主要围绕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等方面加以分析,凸显了这一方法的优越性;价值链运用于环境管理,主要在产品生命周期层面运用价值链管理,从而降低环境成本。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是价值链与某一管理会计方法的结合,探讨降低企业成本的可行性,虽然关注了微观的企业层面,但却并没有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进行完整的梳理。王满、童施博(2007)[12]在这方面进行了突破性探索,从时间、空间、深度三个维度阐述了管理会计对价值链的定位、识别及优化,在胡玉明的基础上,增加了战略性管理会计阶段,并分析了这一阶段的价值链特征,但其忽视了价值链本身的发展及其内涵扩展,进而忽视了其对管理会计演变进程的影响。笔者拟以价值链的三大发展阶段为主线,揭示其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探寻管理会计的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

二、管理会计的困境和发展要求

1、管理会计的困境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计算机集成化制造系统(CAMS)的形成和应用,使得高新技术设备不断替代企业员工,因此导致了直接人工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费用越来越少,而制造费用的比例却不断攀升。在这一背景下,以标准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为主要计算依据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开始面临诸多发展困境。(1)传统管理会计无法提供价值活动的成本信息传统管理会计以成本核算为核心,通过对成本的分析,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它按照产品类别进行成本核算,并以此计算产品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某一产品类别的产量、工时、人工越多,会使得这一产品所分摊的固定费用越多,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可能导致交叉补贴现象的出现,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错误的成本信息。因此应以价值活动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所组成,以此为基础的成本核算能够帮助企业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活动,通过消除非增值作业活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2)传统管理会计无法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通过提供成本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其中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对材料采购之前、产品销售之后的环节不能加以反映。事实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企业更关注设计、研发等阶段,不断开发新产品来适应这一背景,若管理会计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则必然不能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同时,随着顾客价值分析、环境成本分析对企业作用的日益凸显,企业在进行决策分析、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方面,而传统管理会计显然忽视了这些因素。(3)传统管理会计重视眼前利益,对未来缺少规划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更具体地说,是局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现有产品。因此,其在成本控制、决策分析与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企业内部环境条件、现有产品状态,对外部资源环境的忽视,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整个社会竞争秩序的混乱,而对上下游企业、顾客利益的忽视,则可能导致企业无法从价值链上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12]。

2、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会计的要求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诸多困境,新时期下,需要结合价值链、战略管理、环境管理才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1)管理会计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传统管理会计因其无法提供价值活动的成本信息而广受诟病,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受到阻碍。笔者试图从新的角度———价值链分析,来识别企业的价值活动过程,继而揭示其中的成本信息,努力消除前述困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产品价值形成的作业过程加以管理,其中作业过程包括基本作业活动和辅助作业活动,而管理内容也就包括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消除价值形成过程中的非增值作业、降低作业成本等方面,对上述内容加以管理,可以弥补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同时,由于价值链分析不仅关注企业内部活动,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竞争状况,可能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新的视角。因此,二者的结合可能改善管理会计当前的发展状况。(2)管理会计应站在战略的高度提供决策信息管理会计需要将“相关的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以供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其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不能仅考虑决策的“战术性”,更应该考虑决策的“战略性”。传统管理会计将视角局限在企业内部,分析企业内部生产的相关活动,从战术层面对企业经营活动加以指导,可能导致某些决策的失误。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要求企业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站在战略高度,不仅关注企业内部,而且关注竞争对手,使企业制定的决策具有战略性、前瞻性。(3)管理会计的发展须考虑环境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愈演愈烈,身处其中的企业必然不能独善其身,于是环境问题成为企业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碳会计、社会责任会计、资源价值流转会计等一系列新方法、新理念的提出与运用也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相关信息的使命要求企业必须关注环境信息,努力降低环境成本。因此,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考虑环境的需要,从企业层面来讲,它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价值增值的双赢。

三、基于价值链发展的管理会计演变过程

1、价值链工具的产生及发展1985年,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13]。其一经提出便被视为先进的管理思想,不仅在管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价值链描述为企业的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这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始于原材料的投入,而终于消费者的使用。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将价值链上的活动加以分解,企业能够明确哪些活动具有优势,哪些活动具有劣势,进而寻求措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意义上的价值链分析,以企业内部价值链为核心,关注企业生产过程,通过降低企业内部生产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其后,在1992年和1993年,Shank和Govindarajan对波特价值链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14]。他们认为,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需要将自身的价值链放到整个行业价值链中进行考虑、审视。这种考虑、审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需要对提供相同或相近产品的竞争者进行分析,因为他们与企业处于同一价值链环节;二是需要对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顾客进行全面分析。Shank和Govindarajan关于价值链的分析强调从企业全局出发,关注企业竞争对手、关注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以此制定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有学者在价值链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价值链分析[15]。社会价值链分析将资源和环境纳入整个价值链加以考虑,认为企业在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对外部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要在企业成本得以补偿的同时,对环境损害加以补偿。这种关于价值链的分析是从整个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的,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以上价值链分析思想的基础上,孙茂竹(2002)[16]将价值链分为内部价值链、横向价值链与纵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主要分析企业内部价值活动,横向价值链分析企业与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某种联系,纵向价值链分析要求企业兼顾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利益的实现。事实上,孙茂竹的内部价值链就是波特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概念,而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与Shank和Govindarajan对价值链的扩展内涵相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便于理清价值链的发展脉络,沿着这一脉络可以探寻管理会计的演变过程。

2、基于内部价值链分析的作业成本管理会计(1)作业成本法内涵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从这一基本原理可以看出,作业是基础环节,起桥梁作用,将产品形成和资源消耗连接在一起。作业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依次经过物料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对相同作业过程进行归集,计算相对准确的作业成本,作业链形成的过程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这些价值创造活动连接而成价值链。企业通过对作业链的分析,确认价值创造环节,消除不形成价值的作业环节,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进而降低作业成本。(2)内部价值链分析内部价值链分析指的是对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分析,这一视角下的价值活动主要存在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企业通过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找出最基本的价值链,同时将该价值链进行分解。根据企业各项作业活动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将其细分为直接增值作业活动、辅助增值作业活动和非增值作业活动。对于直接增值作业活动,企业应向其要效率;对于辅助增值作业活动,应控制其对资源的占用;而对于非增值作业活动,在无法将其进行转化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该作业的发生。由于内部价值链分析是企业获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因此内部价值链分析对企业来说尤其重要。(3)作业成本法与内部价值链的耦合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内部,关注如何从生产环节降低企业成本,内部价值链以“作业”为基础,寻求企业价值的增值,两者的相互结合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使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有着更丰富的内涵。第一,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基础,其基本分析思想与价值链分析不谋而合,两者都是通过对基本“作业”进行分析,寻求降低成本的作业环节,进而获取低成本竞争优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是对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作业成本法与内部价值链的结合使企业传统的成本分析转变为对作业的分析,这一转变具有突破性意义,即企业不再以传统的工料费为全部成本信息来源点,转而关注作业环节,通过对作业环节的分解,寻找成本发生的真正节点,消除无法创造价值活动的作业过程,作业过程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第三,作业成本管理会计基于内部价值链分析,对其进行改进与优化。在作业全过程中对产品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控制和完善,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改进,提高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无法优化的作业链,或者对企业不具有战略意义的作业链,企业可以选择“放弃”战略,也即外包,企业本身只关注于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模块或领域,例如耐克公司仅专注于产品的设计,将企业不擅长的制造、销售等全部交给其他企业完成,不但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更形成了持久的竞争优势。(4)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局限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作业成本法、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依托的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逐渐表现出决策低效率,不能适应管理层的需要。第一,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两种基本分析方法,不管是作业成本法还是内部价值链分析,不管是企业内部的作业还是依托于作业链而存在的价值链,它们关注的焦点都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内部成本的降低,却忽视了企业外部价值链的存在。然而,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将目光更多的投放于外部市场。第二,作业成本管理会计借助于内部价值链对“作业”层进行分析、考察,其忽视了对战略层的考虑,在进行成本动因的分析时,也仅注重了内部价值链上的有形成本动因,忽视了战略层的无形成本动因分析,致使其决策缺乏长远性、战略性,最终导致企业无法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三,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激烈竞争的市场要求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大批量生产越来越难以实现。因此,若企业一味的追求降低成本,可能会在客观上使企业丧失某些发展机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管理、决策。

3、基于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的战略管理会计仅关注企业内部成本降低的作业成本管理会计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困境,这一背景也推动了以内部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作业成本管理会计向以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演变。战略管理会计的视角开始打破单一企业的束缚,站在市场的角度帮助企业寻求竞争优势。(1)横向价值链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是分析企业所处环境、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其中的竞争对手分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它与企业的生存有最直接的联系,横向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得以应用。横向价值链分析企业与行业内竞争对手的某种联系,由于其与企业处于价值链的同一环节,因此企业需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包括竞争对手产品的市场份额、产品成本、获利状况等,企业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制定适合自身的战略。(2)纵向价值链分析纵向价值链分析向前延伸至供应商,向后延伸至分销商、顾客环节。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需要既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又关注上述环节利益的实现。同时,纵向价值链分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视角,即企业需要站在行业的高度,解决自身的产业定位问题,以及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应该占据多长跨度。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获益,或者直接寻求整合方式再造价值链,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3)以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价值链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价值创造的环节,体现在战略管理会计上,即需要明确企业与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的价值联系,因此,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可能来源于其价值链的合理程度[17]。以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具有诸多优势。第一,有助于企业正确了解自身的竞争能力,防止企业出现“闭门造车”现象。通过横向价值链的分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了解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本,将其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制定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纵向价值链的分析,能够使企业了解上下游企业,了解其成本信息、收益状态,企业可以据此决定是否采取前向一体化或者后向一体化战略。例如,零售巨头沃尔玛的竞争优势可能更多的来自于低成本,原因在于沃尔玛采用的后向一体化战略,很多商品的原材料由自身提供,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充足的供给。第二,价值链研究范围的扩展促使管理会计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决策。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分析要求企业不能仅仅关注于企业内部,不能仅以内部最优为决策制定的前提,而应该立足于企业层面,关注竞争对手,关注整个行业的动态,以使自身站在价值链的最优位置,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三,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现代市场环境下的竞争,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在价值链的竞争,企业不能只关注自身效益的提高,而且要关注上下游企业的效益,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利益的实现有助于企业利益的实现,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以横向价值链分析、纵向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在一段时期内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然而,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来源于整体,暂时的、片面的竞争优势不足以支撑企业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随着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需要结合这些方面做出改进,体现在管理会计上,也即管理会计结合生态视角做出改进与创新,以适应这一背景下企业管理决策对信息的需求。由此,管理会计结合社会价值链分析进一步发展到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是比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更宽研究视角、更深刻内涵的管理阶段。

4、基于社会价值链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由于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和实务并未涵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业务,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亦未考虑到环境的相关数据,企业的环境信息尚属空白状态。这种信息的缺失、不对称,导致企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障碍,尤其是决策方面的严重失误,在这一背景下,环境管理会计得以提出并获得发展。环境管理会计仍以企业为视角,是指在外部环境问题影响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通过分析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和效益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决策。以社会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更深刻的内涵。(1)社会价值链分析社会价值链分析就是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物质、资源的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为了获取竞争优势,需要考虑交换方式的选择。传统的交换方式下,企业选择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而将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这种交换方式并没有考虑到资源的过量投入以及对环境、社会公众的损害,显然不是最优的。社会价值链分析下的交换方式要求企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这一意义上的减少,不仅包括废弃物的减少,也包括原材料投入的减少,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价值链分析以社会公众成本为分析基础,其突出贡献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经营决策中,不仅考虑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效益,而且追求新时期、新竞争条件下的生态效益,与内部价值链、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相比,进一步拓宽了价值链的研究视角,这一视角更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强调生态效益的重要性。(2)社会价值链分析是环境管理会计的基础社会价值链分析是环境管理会计的基础,两者的目标具有生态共性。环境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利用环境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形成保护环境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企业摒弃传统的只考虑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目标,转变为同时追求经济、环境、社会和谐的目标,在某些阶段,甚至要求企业对环境效益的重视超过经济效益(比如,外部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而社会价值链分析的目标也在于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价值关系,通过选择最优交换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来达到价值增值。这里的价值增值不应再片面从眼前利益出发,而应该是在对环境负责的情况下,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优化社会价值链。社会价值链分析以社会公众成本分析为基础,兼顾环境因素的社会公众成本包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顾客的使用成本以及废弃成本。前三项主要在企业内部,由企业承担,通过销售过程获得补偿,进而转化为顾客的购买成本、使用成本;废弃成本多半形成了对外部环境的损害,由社会承担。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主要关注企业内部成本的降低,也即仅关注了社会公众成本的前三项内容,而社会公众视角下的环境管理会计更关注的是研发成本、顾客使用成本和废弃成本。它对研发成本的关注要求企业重视研发过程,从产品设计之初就具有生态理念。对使用成本的重视帮助顾客更重视产品所带来的服务,而非产品本身,顾客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倡导“非物质化理念”,减少资源的投入。废弃成本是直接对环境造成损害的部分,企业加以重视,直接体现为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基本责任。因此,社会价值链分析和环境管理会计这一生态共性,使得两者可以更好的进行融合,为环境效益的提高提供方法和路径选择。(3)以社会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会计的优势以社会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会计具有两大优势。第一,社会价值链分析重视弃置成本的形成,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而产品废弃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将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软实力。复印机巨头施乐公司在这一方面的应用具有典型意义,由于复印机在使用了合理年限后,便成为废弃产品,然而废弃的复印机并没有成为环境的负担,而是被施乐公司加以回收、再利用,不仅降低了顾客的成本、更降低了对环境的损害,这一举措使施乐公司占领了80%的复印机市场份额。同时,由于产品弃置形成企业成本,消耗企业收益,这必然激励企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寻求竞争优势。第二,社会价值链分析注重对成本的消耗和补偿,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应从源头上减少物质的投入量。环境管理会计从生态的角度要求企业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种类和数量,在保持生产和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废物的排除,这就要求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具有生态理念,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和设计出使企业环境成本符合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的产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应将社会价值链分析与环境管理会计结合起来,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的获取,更重要的是要从战略的高度,以生态效益的实现为基础,进行企业的投资或决策。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增值,又有助于环境因素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环境管理会计与价值链的互动发展必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四、价值链发展视角的管理会计演变结果及发展趋势

1、演变结果价值链的内涵由内部价值链分析发展到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并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价值链分析,其本身得以发展、丰富。一方面,使得价值链分析基本完善,价值链分析在完善的过程中,更体现了企业本身的发展、壮大,其从以内部分析转变到以外部环境分析为主,再到关注整个社会的效益,代表着企业经营决策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其本身的发展优化是与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不开的,这种交叉发展的状态不仅体现在管理会计使价值链的发展脉络得以清晰、内涵得以丰富,而且体现在价值链的发展使得我国管理会计越来越与国际接轨、越来越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其发展、深化的结果使管理会计发展到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以作业成本法为核心对价值链加以发展,揭示了作业成本法与内部价值链耦合的深刻内涵。战略管理会计对横向、纵向价值链加以深化,以企业整体为视角,不仅关注竞争对手的成本状态,而且关注企业所在行业的位置。环境管理会计又以社会价值链为基础对价值链加以整合,这一整合以企业公众为视角,追求整个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全面衡量产品的成本与效益。因此,随着价值链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的不断推进,企业需要承载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使命[18]。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决策中,并不会将内部价值链分析以及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或者社会价值链分析完全割裂开来,某一决策的分析可能包含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也可能包含全部的价值链分析。但是我们仍然必须看到的是,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仍是不同的,以内部价值链分析为主的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意在寻求企业内部经营成本的降低,以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为主的战略管理会计通过正确的企业定位寻求竞争优势,而以社会价值链分析为主的环境管理会计则更多的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区分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竞争因素所决定的,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行为。

产业链发展分析第5篇

关键词:产业链;林业产业价值链;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国经济的区域性合作发展思路更加明显,福建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同台湾地区的林业合作是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更大范围内的交流,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闽台林业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省致力于发展绿色海岸经济,加快林权体制改革,为闽台林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中国经济由单极增长进入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如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建立、商品与要素难以流动或优化组合、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难以形成企业规模与地区集聚规模经济等。福建将迎来可以预期的新一轮跃升期,大力支持海西经济区的建设目的在于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因此对两岸林业产业链的整合以及林业合作路径的探讨,对两岸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地区性的产业经济、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国内研究现状

(一)产业链的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一是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任保平(2005)认为,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蒋国俊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二是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哈里森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三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郑学益(2000)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二)产业链整合的研究

刘明宇,翁谨(2007)在《产业链的分工及其知识整合路径》中从知识整合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链分工演进的不同阶段对制度需求的差异,认为模块化产业链在对第三方强制履约效率、产业进入自由、知识产权保护、关联产业支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环境对产业链知识整合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契约的执行、产权保护和行业进入规制。里昕、揭筱纹(2006)认为纵向战略联盟是产业纵向整合的一种有力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联盟也是企业应对产业结构变革、行业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

(三)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郭承龙、郭伟伟、郑丽丽(2009)认为林业产业链的形成始于社会分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合适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尔后产生新的细致化、更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周而复始,形成蛛网结构的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之后基于蛛网模型3个维度,提出林业产业链形成的价值模型,并举例说明验证了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最后探讨了林业产业链价值实现的4个途径,为积极拓展和完善林业产业链功能和优化结构提供借鉴。

(四)林业产业链拓展

杨加猛、张智光(2008)基于“微笑曲线”的启示,从提升江苏林业产业整体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林业产业链条中的生产环节、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的拓展思路。他们二者还在《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中,指出综合供应链、价值链、产业组织、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对林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基于林业产业链涉及的不同层面和多种视角,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提出由供需维、空间维、价值维和组织维构成的林业产业链多维静、动态拓展模型,以期为中国各地林业产业链的拓展实践提供理论框架和路径参考。

(五)林业产业链利益均衡问题研究

蒋昌华(2009)认为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林业产业链的完善及其各环节利益分配的均衡。分析中国林业产业链在营林环节、林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提出通过发展和完善“营业专合组织”和“林业产业协会”,构建完备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协调各环节的利益,使之均衡。

(六)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刘贵福(2006)研究产业链的组建提升和运行机制,提出产业链的组建过程模型,提出产业链的三种修缮方式,提出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的公差带模型。创建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和运行过程模型图。他还提出产业链功能效应,给出产业链的增加值链、成本链、利润链;提出产业链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张勇、何海燕(2009),基于协同效应理论,通过对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及特征,以及林业产业链系统演化中的各种冲突分析,认为林业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是业务多元化、业务单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的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为一个群体。最后得出林业产业链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联盟机制、经营价值均衡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共同作用来实现协同效应的结论。

(七)中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的实证研究现状

在Grubel-Lloy指数运用上,曾玉荣2001年用Grubel-Lloyd对台湾近10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表明台湾在林产品方面的需求今后仍将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孔凡斌2006年利用贸易竞争指数,投资利润率指标结合其他因素评价了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环境条件及中国主要林产工业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发育程度上,孙顶强等人2005年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试了中国木材市场发育程度,其研究认为中国木材市场在长期上整合但短期不整合,2006年王怡等人运用协整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苹果产量最大的两个省份省内各地市场进行整合程度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山东省内各地苹果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要高于陕西。

(八)区域林产企业供应链研究

龙勤(2007)提出区域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林产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与培育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构建高效的供应链平台,同时还应着重培育林产企业供应链的内涵异质性。张智光(2008),将绿色供应链中的“绿色制造”拓展到林业资源培育等环节。研究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内涵、特性、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提出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出其核心问题是林业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协同共生,即“绿色共生”问题;勾勒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理论基础――绿色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并以林-浆-纸产业链为例,对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结构和共生模式研究提出了建议。

(九)林业产业价值链研究

程征(2006)认为从森林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林业产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以林木培育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林木加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时提出林业产业价值链中存在森林资源短缺,林产品加工增值幅度低,林产品深加工和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效率低等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三、国外关于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价值链概念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强调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及维护其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在林业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林产品加工价值链及其升级的研究。

国外学者多从林产品加工业中具体的和相关产品为例,绘制价值链。例如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为了研究当地中小林业生产者以在林产品加工业市场价值链的地位,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的采伐、运输、加工,以及在荷兰的销售为例,详细绘制分析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在其加工业价值链条中的价值增量。也有把某一个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按各个分支产品来进行具体描述的学者,如MartinGreijmans,BoualayOudomvilay,JulioBanzon(2007)对老挝Houaphanh省的竹子加工业的价值链进行细分,涉及到竹笋价值链,传统竹子手工艺品价值链,竹席价值链,竹子半加工品价值链。通过这样细分,可以对复杂的价值链系统进行清晰化和简单化,便于分析。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2001)为了能够更好地介绍和解释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就以家具加工业为例,绘制了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结构,并指出在现实中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是由多条价值链和多个节点组成的一个价值链系统。但从节点上看,认为一条简单的价值链一般会涉及到四个环节:设计、生产、营销和消费。在林产品加工业中除了木材产品外,其他一些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也倍受学者们的关注,而且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如分析当地人在巴西坚果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利益分配(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强调企业在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作用(DirkWillemteVelde,JonathanRushton,KathrinSchreckenberg,2006)等。

CrissJuliard,CharlesBenjamin和Mazia

rSassanpour(2006)在关于马达加斯加香料和药用植物产业的研究报告中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详细地绘制了该国香料和药用植物加工业的价值链,并研究了价值链的运行环境、最终市场、参与者、参与者之间的纽带和关系、自然资源基础和承载能力等问题。在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识别的基础上,学者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办法。其中用以森林为基础的家具产业为例,RaphaelKaplinsky(2000)自己就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利益分配失衡,富于价值的环节是原材料的种子遗传设计,家具设计及其品牌化上,而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各个农林业、工业或该产业的支流等规模经济部门。同时由于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的普遍运用,管制的放松,市场的开放和全球贸易的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CohenSJ,BDeLong,JZysman,2000;Dicken,1998)。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和JeffReadman(2001)强调创新是林产品生产商从全球产业整合中获益及其价值链升级的关键。但HovgaardAbra和HansenEric(2004)指出专门针对林产品加工创新的研究还很少,他还表明林产加工业的创新涉及到产品,加工,业务系统,以及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割裂,上下游产业间还亟待进一步相互延伸,产业链中的企业、消费者、行业中介以及政府等不同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尤其是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原料、产品、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原料上的林木资源匮乏与木材加工业高速发展、木材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林产品单一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林业企业的大量技术需求无法满足与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之间的矛盾;以及林业分类经营中商品林建设与现有采伐限额政策、林木产权不明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影响中国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研究难点是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构建林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模型,提出林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相关路径。这对于把握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林业产业各环节的定位与发展,提升中国林业产业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把产业链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重心转向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整合问题,范围扩展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赵绪福认为产业链优化包括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的提升和产业链的整合并强调在产业链优化中应特别注重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朱毅华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丁慧媛认为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程度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沟通的效率和价值的提升。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未来研究的重点:明确政府角色,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风险防范。关于闽台林业合作洪志猛等认为两省之间存在区位优势、互补优势和政策优势,蔡新民根据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经验,提出要针对投资环境和林业发展基础的差异来开展林业合作,三明市政府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开展科技交流、对接国际市场”的合作方针,黄森慰从林业生产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指出闽台林业合作是推进两岸林业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

闽台林业合作源远流长并已形成了很强的相融性和互补性,福建在森林资源、劳动力、市场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台湾拥有较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丰富的林木良种资源、木竹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发达,开展闽台林业合作前景广阔。闽台林业合作要在闽台农业合作的总框架下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把福建办成林产品加工和引进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基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示范窗口、林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交流中心。福建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林改和构建现代林业的省份,以花博会、林博会、木洽会为载体,积极引进台湾森林经营先进理念、新品种、新技术和资金,与台湾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交流林业管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提升海峡两岸的林业发展水平。

全球林业产业新一轮的布局都在调整、优化,针对闽台林业要素差异运用产业链组织整合原理探讨闽台林业合作的核心问题,分析研究创新、整合和协调林业要素资源的决策机制促进闽台林业整体发展的新态势,具有推动闽台林业交流和深度合作的重要作用。但闽台林业交流合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为自发和零散的,缺乏总体的研究与规划,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网络“点稀、线少、面虚”,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新机制没有有效建立。为此定量分析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总体水平,找出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演进规律与趋势,总结与选择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提出可操作性的林业产业分工合作路径,可以有效地促进闽台林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为此从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眼光来研究推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闽台林业产业发展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定性和实证研究较多,而针对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根据闽台林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展开实证研究较缺乏。针对转型时期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水平的判定和综合评价,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网络的构建,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趋势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选择展开实证研究与评价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以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为研究主题,从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分析评价中提出促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

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实际价值:

第一,可以摸清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及时掌握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为进行区域森林环境资源的合理规划与林业产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有助于构建闽台林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要素全面发展的机制和框架,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高效持续的区域林业经济系统,有效地解决闽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第三,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分析有利于提高政府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认识并树立新的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观,促进有关闽台林业合作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并为各级政府制定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参考。

第四,福建省需要一个超越地方利益的组织,能够对闽台林业合作做出统一协调,研究所建立的闽台林业合作和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化前景。

第五,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是一种多赢的发展模式。研究所设计的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可为福建省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管理、促进海峡两岸和谐社会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森慰,张春霞.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比较与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5).

2、丁慧媛.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蔡新民.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的问题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4、刘明宇,翁谨.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及其知识整合路径[J].知识管理,2007(7).

5、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

6、里昕,揭筱纹.我国产业纵向整合新形式:基于产业链的战略联盟[J].求索,2006(12).

7、杨加猛.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度与拓展模型研究: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8.

8、杨加猛,张智光.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9、张智光.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2007(1B).

10、施蔚,佘光辉,杨加猛.江苏杨树加工产业规模与发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7(4).

11、董磊,张克让.全球产业链中的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3).

产业链发展分析第6篇

>>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浅析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 低碳时代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障碍与思考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对策探讨 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创新模式探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改进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模式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邵瑞银. 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问题与对策[J]. 企业经济,2013(6):127-130.

[3] 杨君. 深圳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孙春华.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395-399.

产业链发展分析第7篇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管理

上海锦江之星品牌的创立,拉开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序幕,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酒店集团的关注。国际酒店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系统化、垄断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完善,面对喜来登、希尔顿、香格里拉等国际知名酒店带来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深化酒店成本管理改革,实施战略成本控制,以增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基于成本控制理论,进一步研究我国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问题,并提出了战略成本控制方法,为我国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改善提供参考。

一、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现状

(一)经济型酒店概况

我国经济型酒店开端的标志是上海锦江之星品牌的创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形成了三大类别:一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二是如家、锦江之星等全国性品牌,三是莫泰、七天类型的区域性品牌。本文从市场规模、价格状况以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进行调查。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型酒店占酒店总量70%以上,形成了成熟的酒店业态;而我国经济型酒店兴起时间较短,还处于新兴业态,统计局2012年数据显示,全国住宿客房数共计357.3万间,其中属于星级酒店的仅有约21万间,其余374万间由经济连锁酒店、小旅馆、中低档宾馆及招待所等构成。而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前三强也在不断扩大规模,以期能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经济酒店处于新兴业态,不同城市消费者接受度及消费能力的不同,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济酒店价格在不同区域、不同品牌,甚至在同一区域处于不同位置的房间价格都有区别。而各经济型酒店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所采取的不同营销手段使得价格差异较为显著。但从整个产业成长来看,这种价格差异属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成熟的经济型酒店资源配置绩效很高,净利润率更是高达40%-60%。但在价格、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以及成本费用等方面还有诸多待改进之处,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仍有待提高。

(二)经济型酒店实施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经济型酒店的自有优势使其成为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品种,受到众多投资商的青睐。许多经济型酒店通过控制人工成本来提高利润空间,将服务自动化,客房打扫外包,降低员工与客房比例,不断扩大非人工服务范围并同时完善人工服务细节,既让客人满意又能保证酒店低成本运营两部分。酒店成本大致可分为前期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前期建造成本需要考虑酒店选址、建造费用、酒店设施配备三方面;运营成本则需要控制管理成本、人工成本、采购成本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店想要保持活力,必须有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一是因为成本控制能够使企业具有更大的低价竞争优势;二是能够保证酒店拥有更充足的流动资金,成本控制减少了酒店各环节的成本,节省的资金可用于员工培训、增加福利或者尝试推出酒店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增强酒店竞争力。

(三)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国经济型酒店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全局观。常常以初期经营成本预估长期经营成本,例如降低初期投入成本,选取的材料质量难以保证,后期不得不频繁维修甚至更换。二是产业形象不清晰,价格跨度大。我国对经济型酒店界定标准一般是价位在200元左右,但实际上不同区域酒店价格差异很大,使消费者难以形成标准的价格预期,对经济型酒店长期发展十分不利。三是行业发展不规范,管理水平偏低。我国经济型酒店大多是由原来的低星级酒店改造而来,并且采取自营或承包方式经营,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导致酒店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较差,运营成本高。四是缺少能与国外酒店抗衡的品牌。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问题的成因如下:一是投资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论证,没有明确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理念,投资回报率低。二是缺乏专业的行业管理。国内经济型酒店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酒店只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管理。三是专业化人才短缺。经济型酒店相对于星级酒店组织结构简单,对员工的要求更高,而实际上能够身兼多职的复合型人才寥寥无几。四是品牌意识薄弱,未形成规模优势。我国经济型酒店没有形成影响力巨大的品牌,仅有的锦江之星、如家等品牌也只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

二、基于价值链的经济型酒店战略成本控制方法

(一)价值链的基本构成

价值链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价值链的基本构成如图1。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活动包括各种内部作业活动,由图1可以看出,企业各项价值活动都参与创造利润,利润的数额等于价值链上各项作业活动创造的总价值与消耗的总成本的差额。进一步分析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可以将其分为核心的基本活动和必要的辅助活动,基本活动覆盖了生产经营、市场影响及服务、内外部后勤和服务。辅助活动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如基础管理、人员管理和技术研发等。

(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受到企业自身价值链的影响,还会受供应商和买方价值链的影响,甚至有时还应考虑够供应商和买方的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在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对自身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的分析,来挖掘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分析的重要内容。产业价值链是指某一产业从原材料的开发到形成最终产品所消耗的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每个企业都是产业价值链中作业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们互为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在战略成本管理视角之下,往往将企业置于其所属的产业价值链中,了解企业与其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建立战略联盟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企业通过将自身与产业价值链进行对比,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识别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作业活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价值作业进行分析开发,推进各个作业活动的优化以及相互协调,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权衡取舍各项价值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了解竞争优势,确立核心业务非常关键,企业通过对内部价值链的分析识别企业的价值活动,确认其分布状态以及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将价值活动的成本和贡献的价值相比较,分析其合理性和贡献率,尽量降低非增值作业的发生率,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是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及对企业的威胁,并与企业进行比较,从而识别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避开竞争对手的优势,据此制定更加有利的竞争策略。综上所述,价值链分析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确认并分解企业价值链上的各项作业活动,明确各项活动的贡献;识别企业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的联系;根据企业各项活动的贡献及联系,优化企业的价值链。

三、基于价值链的经济型酒店战略成本控制

(一)经济型酒店的战略环境分析

在将价值链分析应用于经济型酒店之前,有必要对酒店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针对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环境分析,可以采用PEST分析方法,主要分析其外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环境良好,国内政治稳定、居民收入提高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针对产业分析,本文采用波特五力分析方法,建立酒店的五力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潜在对手指一些比较知名的酒店集团,这些集团将经济型酒店市场带入了新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经济型酒店在面对这些酒店集团时,竞争优势较弱。目前替代产品的威胁不大,经济型酒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替代品较少。在买方方面,选择面越来越广、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全面,使得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不断增强,买方会对酒店在价格和质量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酒店业的供应商集中程度较高,在讨价还价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我国经济型酒店处于起步阶段,内部优势在于电子信息平台的应用、不断增强的竞争意识,但是内部环境也存在较多问题,如管理不严、人力资源的缺乏、竞争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劣势。

(二)经济型酒店的价值链分析

通过对战略环境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可以通过价值链分析来识别竞争优势,获取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1)经济型酒店产业的价值链分析。经济型酒店是服务的供应商,同时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费者,是整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产业价值链分析,利用供应商和买方的价值链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经济型酒店的产业价值链如图3。通过分析上下游价值链,可以识别出在产业价值链中可以利用的节点。从上游价值链来看,酒店类企业的建设需要大量设备,经营过程要消耗大量资源,二者之和接近总成本的一半,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从下游价值链来看,酒店应注意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来源、酒店入住率等,通过对客户方面因素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服务和定价策略。(2)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个作业活动消耗的成本和创造的价值都不同,进行价值链分析可以识别其中的非增值和增值活动,从而优化企业价值链。经济型酒店自身的价值链如图4。通过对经济型酒店自身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确定酒店其各项作业活动所产生的效益,根据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调整酒店的价值链,如将非增值活动进行外包、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可以节省酒店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起更有优势的价值链,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经济型酒店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星级酒店以及其他经济型酒店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包括了解竞争对手的客房价格、入住率以及服务等信息,同时还可以与竞争对手的供应商及其大客户进行交流,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改进,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包括定价、促销等策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经济型酒店可以根据产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优化自身价值链,如将某些作业活动外包、与上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策略,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占据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作者:李波 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聂晶:《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财会月刊》2006年第7期。

产业链发展分析第8篇

关键词:电信产业链;网状化;市场竞争

当今社会,广电网、电信网以及互联网等通过产品融合和技术融合等方式实现的多维融合已经变得十分普遍,也形成了统一的通信网络。我们国家相关部门,为了加强“三网融合”的速度,已经开设了很多示范点,建立一个互补平台,进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电信产业链网状化也变得十分重要,文章对电信产业链网状化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其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提供一些电信企业市场竞争的建议。

1 现阶段电信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电信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网络产业链网状化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电信产业的融合主要取决于电信企业内部的融合,进而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进程推进后,其各个环节就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电信产业的融合。新形势下,电信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电信产业的网络融合

传统电信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这种发展的技术与电信设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那么,电信产业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不同的原则。现阶段,互联网、电信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之间通常是有形的分发发展的。这三者之间实现了一定的融合性,其市场竞争性较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2 电信产业的业务融合

在当前电信产业融合趋势的不断发展下,电信企业以及其他相邻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电信产业创新的出现。电信产业运营商传统的知识基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产业应该重视对内容和信息的重视程度。这个过程中,将移动终端和电信产业的平台业务进行捆绑,进而实现销售利益的最大化是十分重要的。移动OPhone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1.3 电信产业的产业融合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电信产业的界定,主要是通过其产品特性存在着。在电信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那么产业之间的边界就会变得十分模糊,使得原有的独立产业系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并使得电信产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然而,电信产业机构与广电产业机构之间存在差异,二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2 电信产业链网状化特点

2.1 纵向产业链形成

纵向产业链是作为电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链条而存在的,这个发展链条的重要基础,就是为电信企业提供相应的流程体系。在这个发展链条上,每一个对象都是作为一个信息增值链存在的。发展链条上的每一个增值的主体,都需要对信息不断的进行加工,进而使信息得到增值。电信产业链在发展的各个环节的分工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变化的,纵向发展产业链则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了应有的特征。电信产业的纵向产业链发展环节如图1:

在这个发展环境中,设备制造商主要是将相应的网络设备提供给运营商,并能作为运营商和厂商之间的桥梁存在,也为双方提供了相应的运营平台;运营商在这个过程中,是作为主要的网络经营者而存在着,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有限数量网络的建设杜绝出现网络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终端制造商能够在网络用户与制造商之间进行连接,也是连接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2.2 横向产业发展链

电信产业发展中的横向产业链,是在纵向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的。横向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实现互联网与广电产业之间的融合,进入推动电信网络的发展。电信产业结构横向发展产业链如图2。

2.3 侧向发展产业链

所谓侧向发展,其主要灵感来源于产业关联,这在电信产业发展过程中意义十分重大。当前电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之后会穿终端、业务、用户类型及产业网络等,这种形式的产业链条适应电信融合产业的发展,其侧向发展链条如图3。

3 现阶段提高电信产业市场竞争的措施

3.1 竞争性垄断结构

在电信产业链条发生变化之后,电信运营商也发生了一定的结构变化,故而,新的发展趋势下,需要电信产业运营商进入某个领域内直接进行竞争,进而有效增强电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电信产业链复合

电信产业链网状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电信运营商放在一个核心位置,其在价值趋向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电信产业应该与其他类型的产业链之间进行分工,建立一个可靠的价值体系,而这个价值体系主要将网络制造商、运营商以及软件的开放商等之间进行联系,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将纵向产业链作为主要支撑,并在横向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侧向产业链作为增值链,以此来实现产业链条的复合型发展,实现电信产业发展产业链条之间的复合性竞争,也就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较大的利润,进而有效的提高进了电信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其平稳、高效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电信产业链条已经朝着多元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电信、广电和互联网三大运营商之间产业链结构的形成能够促进三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进而促进电信企业的发展。电信产业链的网状化变化,也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样也就能够引起电信运营商经营策略的变化。当前电信产业可垄断性的加强,也使得电信产业不断在纵向产业链、横向产业链和侧向产业链中不断发展,产业链条的网状化,也同时促进了电信产业的市场竞争,提高了电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珊.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管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温寒.国际电信服务竞争政策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3]喻世华.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电信市场竞争分析[J].移动通信,

2015,15:78-83.

[4]龚蕾.电信行业的政府监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