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12 14:45:29

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研究第1篇

关键词:名人旅游;旅游资源开发;郑成功文化;海峡两岸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6―0099―08

引言

名人(Celebrity)泛指各行各业中能力崇高而备受景仰或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以名人作为题材和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由来已久,古时就有文人墨客踏寻名人足迹,寻访名人故里、陵墓抚今追昔、感怀凭吊的典故。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名人资源成为了旅游开发的亮点和重要内容,如曲阜“三孔”、韶山故居,每年都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郑成功又称“国姓爷”、“延平郡王”、“开台圣王”,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航海家。他忠君报国,为反清复明不懈斗争,结束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被尊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及其子孙统治台湾21年,以其强烈的君臣伦理观、赏罚分明的行事态度、仁民爱物的宽怀、唯才是举的贤人政治观、唯德是用的价值观和华夷有别的民族观,将台湾带人文明时代,被民众赋予“开台圣王”的神明地位。郑成功之孙郑克壤1683年降清,台湾终回中央政府治下。沈葆桢、刘铭传两位清末治台名臣都曾题联推崇郑成功的人格精神与伟大功业。郑成功及其家族对台湾本土文化的形成、民族精神与性格、社会型态与共同意识、民间及风俗习惯都产生过重要作用。

作为在海峡两岸、港澳乃至全球华人中享有盛誉的历史人物,郑成功短短38年的戎马生涯在大陆沿海、长江中下游、珠三角、台湾都留下了大量遗迹、信仰和民间传说,深刻影响着全球华人。福建省是郑成功祖籍地和主要活动地域。郑成功名人旅游产品开发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速福建省乃至海峡两岸旅游合作与发展、促进祖国统一都有重大意义。目前两岸郑成功研究十分繁荣,然而对郑成功旅游的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拟对郑成功主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开发模式、对策和保障措施进行探讨。

一、国内名人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名人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首先是名人与旅游的联系。开发名人旅游资源可满足游客求知心和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推销旅游目的地、降低开发成本,发展名人主题的影视、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二是名人旅游资源评价。由于名人的知名度和历史作用各异,其对旅游经济的贡献程度也有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名人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一般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王曼娜对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王光辉对名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第三是资源保护,包括对有形建筑、遗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及原真性氛围的维持,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认识、建立制度、筹集资金、科学手段、培养人才、社区参与等。第四是规划与开发,这方面成果数量最多,主要包括对名人故居、故里、某地区整体名人资源、名人文化等的开发,开发手段包括品牌运营、网络建设等。与乡村、生态、城市旅游等成熟的旅游形态相比,名人旅游研究仍处初级阶段――关注有形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维护,忽视无形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旅游资源研究,轻视客源市场和游客行为的调查;重单一旅游地开发,轻线路、游踪类产品的整合与设计。

二、国内名人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一)名人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l、名人旅游资源的内涵。名人旅游资源是具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动机的名人及其思想、事迹和遗迹等,包括无形、有形两类。前者指与名人有关的生平、事业、学说或轶闻、趣事、传说以及精神、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等,通过著作、诗词、书画、楹联或口头传说等不断传承;后者指与名人相关的历史遗迹、遗物以及为纪念名人而建造的纪念场所、建筑等,包括名人故里、故居、经历地、游历地、墓地和纪念地等。

2、名人旅游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故居、庙宇祠堂、陵墓、遗迹、人造景观、非物质遗产等,见表1。

3、名人旅游资源的功能。第一,教育功能。体验名人旅游产品,亲历当地流风遗韵、赞叹仰慕、见贤思齐、吸取精神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第二,品牌功能。开发地利用名人效应开发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促销,可事半功倍、效益倍增。名人景区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地方形象的首选品牌和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纽带功能。部分名人的感召力和亲缘性,对海内外华人都有较大影响,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纽带。第四,经济功能。“名人搭台、旅游唱戏”,以名人为品牌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具有较大吸引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特点

1、名人旅游开发的模式。不同领域、类型、历史地位的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不同,依托其所开发产品的吸引力要素、开发模式与特点以及产品地位也多有不同。根据名人的不同类型性质,总结开发模式见表2。

2、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名人旅游开发依托资源品级相对不高,除山水和园林宅院外,主要靠名人影响力对客源市场构成吸引;产品以观光为主;在市场营销方面以名人为号召力开拓市场;名人旅游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大多较高,民众对名人的了解会激发其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冷热点明显,不同历史名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力不同,导致依托其产品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存在差异;客源结构具有广泛性,各行各业、男女老幼皆宜;现代名人旅游大多与红色旅游相关

(三)名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项目牵强附会。为提高知名度以吸引投资、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一些地方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地攀附名人,将与本地关联性不强甚至毫无关联的名人作为炒作对象。一些地方为争夺名人故里发生纠纷,例如曹雪芹故里被河北丰润、辽宁辽阳、铁岭和江西武阳四地争夺;李白故里之争则惊动了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

和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两国四方。这些名人故里争夺,无不是由政府牵头,在工商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甚至法庭上论战,涉及包括旅游发展、房地产开发、文化产业建设等地方核心经济利益,而对名人文化的真正保护与弘扬却并不热心。很多经济价值不大的名人故居依然破败,甚至在旧城改造中灰飞烟灭。

2、开发思路和手段偏差。开发者没有深入挖掘名人事迹和文化内涵,单纯大手笔投资、上大项目,热衷影视城、纪念馆园、主题公园之类的人造景观建设,以及酒店、景观房地产的开发;文物古迹得不到重视,资金投入少、保护措施不力;重硬件投资、轻文化环境营造,社区参与不足,最终导致名人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底蕴,与主题偏离,得不到市场认可。

3、产品内容与市场脱节。名人旅游产品属于人文旅游范畴,普遍存在观光项目多、参与体验少,静态展示多、动态演绎少,传统形式展示多、现代科技运用少的问题,且展示内容单一、解说陈旧、以说教为主,缺乏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重游率不高。

4、旅游资源缺乏整合。目前一些自然和人文复合型名人旅游地,旅游重心正在由文化观光向自然观光、乡村旅游等转移。依托单一故居或纪念馆的名人旅游项目效益较差。然而多数名人旅游地以一个或几个遗迹或纪念物为载体孤立开发,没有与周边自然山水或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也未与周边相关旅游地合作,开发名人游踪线路。

三、郑成功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价值

(一)郑成功旅游资源的概况

郑成功名人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闽台、广东等地,涉及众多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具有影响力大、分布范围集中、文化品位高、种类繁多、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和可开发性强等特点,如表3所示。

(二)郑成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1、提升两岸旅游合作层次。自2008年7月18日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旅游以来,两岸旅游合作主要表现在民众两岸旅游往来、旅游管理部门的定期磋商、互设办事机构、举办博览会和论坛、业界联谊等方面。而两岸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尚属空白。为此,如能利用郑成功品牌和丰富的旅游题材,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和线路,将会提升两岸旅游合作的层次,实现双方资源和市场的整合,加速环海峡旅游合作区形成,成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齐名的旅游合作热点区域。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郑成功年轻时求学于南京太学,拜于“东林党魁”钱谦益门下,深受东林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优秀品质影响,在明朝危亡之际,敢于以血肉撑持华夏江山,展现抗拒不公不义及异族政权的民族性格。来台后,郑成功将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带到台湾,建立了台湾的汉化社会。今天台湾的许多文化和风俗习惯都与郑成功息息相关。可以说,要了解真正的台湾文化、促进两岸文化的深度交流,进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郑成功是重要的桥梁和窗口。开发郑成功主题旅游产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3、增进了解。促进祖国统一。两岸分隔一甲子,然而血浓于水,同为炎黄子孙的两岸人民在地缘、血缘、文源、商缘、法缘等渊源和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的大背景之下,越走越近。虽然两岸在生活方式、价值观、政治制度等方面还有许多差异和分歧,但相互了解与合作的趋势不可逆转。郑

-成功作为成长在大陆、造福在台湾,深受两岸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是象征两岸亲缘关系的重要符号,也是拉近两岸民众距离、增进互相了解的积极因素。因此,发展郑成功主题旅游产品客观上将帮助两岸人民加深了解,求同化异,实现经济文化上的双赢。

四、郑成功主题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开发模式

1、整体开发模式。郑成功主题旅游开发模式(见图1)

与文化形态、旅游者的精神层次有密切联系。“实体文化”是众多郑成功庙宇、陵墓、人造景观和纪念设施,“形式文化”是数百年来人们对郑成功及其丰功伟绩的追思与弘扬所形成的节庆活动与风俗习惯,“精神文化”则是郑成功忠君报国、不畏强权、仁民爱物的思想精神、传说典故和在民间的巨大影响。三者是郑成功产品的开发基础。与三种文化形态相对应的开发方向分别是实体开发(主题公园、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活动设计(节庆、祭祀、游客参与、学术交流、竞赛、演艺、文化创意等)、氛围营造(营造社区与社区参与),形成三种产品类型,实现游客精神层次的不断升华。和氛围等进行提升;另外还可采取扩大景区范围、更新设施设备、美化绿化园区、整治周边环境和增加地标建筑等措施。(2)庙宇型:运用于台湾各地的郑成功庙宇,充分展示台湾深厚的郑成功信仰文化,与台南府城文化旅游、台湾民俗旅游等相结合,将郑成功旅游产品作为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主题公园型:在南安市建设郑成功文化园,包括以陵园、成功文化广场、两岸文艺舞台、仿阿里山和高山族村寨等为内涵的观光型产品,以及以歌仔舞台、射箭场、军事迷宫和南音博览园为内容的体验性产品。(4)陵墓型:保护和完善南安郑成功家族陵园,注意周边环境保护和氛围维持,将其与南安郑成功故里、文化园等景点结合,形成南安郑成功系列旅游产品。(5)遗迹型:在大陆地区开发以郑成功反清复明、为主题的遗迹型旅游产品,景点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汕头等地,以旅游线路连接;在台湾地区开发郑成功攻占和治理台湾为主题的产品,组成内容包括金门、台南等地的遗迹和其他地区以郑成功命名或与郑成功有关的地理事物。(6)节庆与民俗型:将台湾郑成功主题节庆和民俗打造成台湾深度文化体验产品,通过郑成功这一标志性人物展现台湾的历史、风俗、民情,增进两岸人民的了解。另外,台南、厦门、泉州三地可采取合办郑成功文化节,增加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可参与性。

(二)开发对策

1、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资源整合范围主要在海峡两岸、海峡西岸、福建省、闽南和泉州市。目前两岸旅游合作大多停留在互相前往对方地区旅游,联手打造的旅游产品还不多见,而两岸郑成功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亲缘性和互补性,如能加以整合形成整体旅游产品,将提升两岸旅游合作的层次;从海峡西岸来看,郑成功活动范围与历史遗迹基本分布在这一区域,主要是福建、广东等地,可将郑成功系列作为海西旅游区的主打品牌和产品,提高该旅游区整体竞争力;从福建省角度,郑成功旅游有理由与“神圣的妈祖朝觐”一道成为福建省第11大旅游品牌和对台旅游合作的前沿平台;闽南厦漳泉三地是郑成功旅游资源的重点区域,应加强区内旅游合作,在区域内与金门的小三通,打造郑成功弃笔从戎、抗清旅游线路产品;泉州市作为郑成功故里和主要活动地区,郑成功遗迹分布在南安市、惠安县和丰泽区等地,目前南安市已将“成功故里”作为该市旅游形象,泉州市也应将郑成功产品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2、构建文化品牌系统。首先,提炼名人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郑成功文化核心价值包括3个层

面:国家层面――忠君报国,打败殖民者、收复国土;区域层面――开拓台湾,发展当地经济;个人层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报国仇家恨弃笔从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赏罚分明、爱民如子。3个层面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且与现今时代密切联系,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文化品牌打造。第二,建立统一的名人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其在郑成功品牌设计与推广方面有一定发展,而大陆拥有资金、市场、资源优势。两岸应加强合作,以郑成功文化核心价值为基础,结合闽台特色,设计出简洁、抽象、解读性和识别性强的文化形象,为旅游形象塑造和产品开发提供条件。第三,建立郑成功名人文化品牌的支撑系统。品牌创建时,获得法律认可,保证品牌独占性;利用郑成功在对应游客群体中的口碑和魅力,培育忠诚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两岸文化交流,提高大陆民众对台湾郑成功文化的认知度,获得舆论支持;不断挖掘郑成功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意义,发展创新,争取更多人群的认可与喜爱,即从法律确认、市场口碑、舆论支持、知识创新4方面建立起郑成功文化品牌支撑系统。

3、线路规划与市场促销。线路规划应秉持为游客服务,忠于历史事实与文化传统,注意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特色性、互补性,旅游开发与对台旅游合作相结合等原则。线路设计可以郑成功当年活动线路、郑成功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为依据进行,注意与现有旅游线路,如闽南黄金三角线路、泉州文化旅游线路、台南府城文化旅游线路等的对接,内容上应包括文化、民俗、美食、城市、科考、修学、乡村、滨海旅游等内容。旅游线路包括郑成功早年生涯旅游线路(日本九州平户――南安――惠安――南京国子监)、抗击清廷旅游线路(南京――镇江――福州――泉州――厦门――金门――漳州――潮州――南澳岛)、旅游线路(厦门――金门――澎湖――台湾)、治理台湾旅游线路(主要在台湾南部地区)、追忆感怀旅游线路(日本平户――台南安平――泉州南安――河南固始)、两岸历史古都――台南与泉厦――文化主题观光路线(台南――金门――南安石井――泉州市区――厦门――金门――台南)、台湾郑成功庙宇旅游线路、台湾郑成功民俗旅游线路等。

市场促销方面,泉州、厦门与金门、台南应加强区域联合促销,包括管理、接待、交通和资源开发上的协作等。处理好两岸居民往来的通行证问题,简化办证手续、延长在台湾停留时间,实现深度体验旅游。争取两岸民众更多的到对方地区游览,大陆方面主要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台湾主攻体验和感悟型深度旅游产品,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采取广告、节庆、公共关系、交易会和网络等促销方式。此外还要注意与其他两岸旅游线路、经由上述地区的过境客流对接,争取更多客源。

4、两岸合办节庆活动。节庆活动已成为海峡两岸郑成功旅游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两岸以郑成功为主题的节庆包括旅游文化节庆、祭祀、庙会、巡游绕境、学术研讨会、官方论坛、体育运动赛事等。未来在这方面,两岸可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郑成功文化节(台南、厦门、南安),统合活动的时间、内容与形式,将其发展成一项国际级旅游文化精品节庆,促进三地的旅游发展;深挖郑成功文化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内容(可包括郑成功祭祀、郑氏宗亲会、美食、民俗表演、建筑艺术展示、歌舞、航海文化、爱国教育、学术交流等),增加节庆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与互动性,打造成全民的嘉年华会;另外还要注意可持续性,将节庆活动变成传统与经典,长久流传。

5、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郑成功作为历史风云人物,其传奇身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有诸多可发挥创造的内容。以郑成功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美术创作、文学创作、纪录片和影视剧拍摄、电脑游戏、动漫创作等内容。其作用一方面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丰富郑成功旅游产品内涵,满足游客审美、求知、个人发展等高层次需求。目前大陆漳州排演了以歌仔戏形式反映郑成功的戏曲《开台圣王国姓爷》。两岸应借鉴日本经验,日本早在1715年就由作家近松左卫门创作了以郑成功为主角的戏剧文学《国性爷合战》而后一百多年,日本诞生了一大批以郑成功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和戏剧,被称为“国性爷文学”。此外,日本还有一批由国性爷文学衍生出的民俗活动,如虎舞、日本东北地方的火祭(NEBUDA)。日本的元旦贺年卡和风筝中也常常出现郑成功形象。2002年日本与中国合拍了电影《国姓爷郑成功》。未来两岸应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三)保障措施

1、整理研究相关史迹。首先广泛搜集郑成功家族的族谱、轶事、文物、文稿、历史文献、口头传说、文艺作品等资料,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研究,建构郑成功名人档案,对一些尚未揭开的谜团如归葬地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可合作研究,早日将真相大白天下。第二,深入挖掘郑成功文化内涵,郑成功研究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地理、航海、民俗、文化、两岸、华侨、外交等诸多领域,应有两岸各领域学者共同介入,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郑成功传记、研究论著、历史小说等,将郑成功研究发展成一门显学,为祖国统一、团结全球华人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开发郑成功旅游产品提供依据。

2、活化非物质遗产。郑成功名人旅游资源很大一部分是民间传说、信仰、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活化这些资产,将其变为游客可感知、接受、甚至是被触动的旅游吸引物,就需要将其从“人”(社区居民的世袭传承、舞台剧演员的表演)、“物质”(生活物件、旅游商品、购物品,舞台剧的服装、道具、舞美等)和“空间”(社区、街区、景区)三维度载体化,形式包括编排郑成功主题的歌仔戏、木偶戏、舞台剧、祭祀与节庆活动,建立民俗村、博物馆、非物质遗产公园、广场、夜市、历史文化街区、纪念设施,研发名人旅游商品,如雕艺、编织、绘画等,开发闽台粤系列美食,出版发行图书、音像制品、纪念币和纪念邮票等。

3、保护实体和无形资源。实体资源的保护方面,包括对故居、庙宇、陵墓、遗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将文物保护的公益行为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现谁保护、谁受益,政府对暂时不能发挥经济效益的文物资源要给予保护,避免短期行为、实现永续发展。注意对实体资源的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保护,维持原真性氛围,避免过度商业化,挖掘、保护、传承与弘扬郑成功民间信仰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

参考文献:

[1]蔡桂美,郑成功的政治观[D],台北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1―13。

[2]

高致华.郑成功信仰研究[I],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1―5。

[3]谢贵文,郑成功与本土文化[J],高雄历史地理,2006,1 9(1):1 29 133。

[4]赖伟臣,旅游业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效应[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6):68-71。

[5]王辉,陈光,刍议名人效应对旅游地开发的影响、问题及思考[J].商业研究,2007(1):1 72―1 74.

[6]章采烈,论历史名人级差及其效应EJ],旅游学刊,1994(4):44―47。

[7]王曼娜,名人故居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1。

[8]王光辉,历史名人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重构及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9]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1―2。

[10]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7,22(3):40―44。

[11]张明庆,赵志壮,王婧,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5):58―62。

[12]喻建良,湖南名人故里旅游市场稳定与开发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5):888―891。

[13]郑伯红,湖南的名人名胜资源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13(4):42―45。

[14]曹诗图,胡春梅,刘晗,孙世强,昭君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构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2):20―24。

[15]赵飞,彭华,虚实结合“品牌运作”名人故里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04―4206,4217。

[16]邵琪伟,扩大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符合两岸民众利益,[EB/OL],[2010―09―18],http://WWW.china.corn.

cn/travel content_20732951.htm

旅游开发研究第2篇

[关键词] 城郊 乡村体验旅游 产品开发

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给都市人提供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等体验的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一、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1.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以采摘游为主要活动形式,基本还停留在“摘农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阶段。

2.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

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在发掘当地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还做得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3.乡村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观念薄弱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大旅游的整体观念不强。乡村旅游企业存在单枪匹马打市场者多,团结协作、联合促销者少现象。

4.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够。

二、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制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应该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

2.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现代旅游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日渐成熟,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追求,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3.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

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期望能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4.旅游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人们希望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5.产品呈现生态化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要实现资源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等。

6.产品实现组合集成

旅游者不愿被动接受定型的标准化产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的旅游,更倾向于自己做主、自行组合、自由行动的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子产品的相对独立形成菜单式模块化,又要使各子产品能够自由拼装无缝连接,使旅游者能自主便捷地设计组装中意的旅游产品。

三、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乡村作为承载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场所,乡村旅游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活动。

2.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原味性

石家庄城郊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只有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品性

乡村旅游产品应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为游客提供货真价实的高品位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是可持续的旅游产品。

4.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差异性

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应紧密结合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重复。

5.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性

只有多样性才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多样的乡村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对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体现,也是深层次经营的结果。

四、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农业旅游园区

石家庄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有良好的基础。赵县万亩梨园、栾城草莓基地、藁城千亩黄杏园、赞皇的大枣、元氏县石榴、鹿泉上寨乡大枣、鹿泉市紫藤葡萄等,已成为石家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农业旅游园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乡村DIY活动中心

石家庄城郊农村还可开发乡村DIY活动中心。具体包括乡村特色传统工艺品DIY(捏面人、泥塑、脸谱、风筝、老式玩具等)、乡村传统食品DIY、农耕作业(松土、播种、育苗、施肥、除草)、亲自驾驭农耕机具如收割机、牛车、耕耘机、插秧机等。

3.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服务于城市居民或高收入阶层进入乡村进行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重要形式,是乡村旅游的信息中心和中介机构。乡村俱乐部应根据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特点,充分融合地方性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不仅体现在居住特色、装饰特色和服务特色上,还要体现在乡村俱乐部提供的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4.乡村博物馆

石家庄城郊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丰富,可开发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现乡

村文化历史。乡村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要别出心裁,特别要搜集对农业历史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时代性的重要文物,从更高层次和深度上丰富陈列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发展。此外,乡村博物馆应配套建设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并开办与农业和农村民俗有关的各类节庆娱乐活动。

5.乡村田园公园

石家庄城郊乡村自然景观秀美,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可利用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将山丘、河流、水池、草地、农田、林地和街头广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样性的乡村田园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去处。

6.乡村民俗度假村

石家庄城郊还可发展乡村民俗度假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生活体验的机会和场所。民俗度假村要打造安静、接近自然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运动和游憩、人际交往的平台。

7.古村落

古村落指的是至少在民国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石家庄城郊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于家石头村就属于此类。石头村属于遗产性古村落,可以利用古民居的艺术特点、古村落空间的完整性和村落农耕文化的丰富性,深层次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文化提升为传统村落持续利用的生命力。

五、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应做好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按照近、中、远期的规划设计,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的组织。

2.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资金紧张,是困扰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地方的旅游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行旅游项目投资,鼓励乡村原有居民申请小额信贷进行先期投入,制定并积极推行有关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招股集资、入股集资、集资联营等形式鼓励、吸引当地和外地有条件的农民或企业家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

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宣传服务费用成本低,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者与乡村体验旅游经营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提供双方信息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农家旅馆的位置、价格、卫生状况、就餐情况、通讯情况、周围环境等等游客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生动活拨、真实而有说服力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内容。

4.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因为乡村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可以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教育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技能建设,为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文智: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成都城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4]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12月

旅游开发研究第3篇

关键词:本溪市桓仁县;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一.本溪桓仁旅游资源现状

(一)旅游资源优势特点

在辽宁东北部,长白山南麓余脉,有一处人间仙境,她似山似水似画,令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这就是以神奇著称的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35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峰峦叠嶂、江河纵横,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概貌,耕地水面各有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4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7%,人口达30万,是一个满族、汉族、朝鲜族等14个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方。桓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男耕女织、渔猎稼穑。1877年,清朝解除东边龙兴之地的封禁,重新设县,首任知县章樾勘测山水地势,但见浑江之水由北而来、水走太极、山环八卦、鬼斧神工、自然造化,于是依照八卦图形确定城廓设计,建筑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八卦县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桓仁满族自治县。2007年桓仁县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强县”。

自然资源的优势成就了桓仁建设中国生态之都。桓龙湖,是辽宁最大的淡水湖和最大的养鱼场,也是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库区,山水相接,环望群峰云出岫,静看一镜水成文,山清水秀景物奇,风景如画可入诗。桓龙湖景区山青水碧、波动鱼跃、胜过湖上春来似画图、乱蜂围绕水平铺、松排三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千古绝唱,成为中国摄影界山水风光的外景拍摄地。老秃顶子部级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367.3米,素有“辽宁屋脊”之称。这里野生物种丰富,尚存有完整的原生型森林植被群落、古化石、稀有的珍贵植物紫杉、双蕊兰、天女木兰和奇禽异兽,在这里芳踪可觅。世界地质一绝、奇异的地温异常地带,位于县境东部的沙尖子镇,在几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地表温度夏冷冬热,三九严寒时地表温度15-17℃,落雪即容、绿草茵茵,三伏酷暑时,滴水成冰、寒气袭人,每年立春结冰,立秋融化,在此居住的任氏家庭,代代长寿,有关部门对此奇异现象多次考察,至今未能定论。望天洞,是东北地区最长的旱洞,洞长一万余米,洞内最大厅可容纳万人,有水潭30余个、水深处7米、暗河7条、长4000余米,蜿蜒曲折、终年不涸、洞内钟乳丛生、晶莹剔透。中国洞穴专家称之为:北国第一洞、迷宫世无双。

桓仁具有悠久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高句丽第一都城-五女山山城,突兀雄伟、巍峨壮观、悬崖绝壁、顶巅平坦、险峻奇秀,位于桓仁县城东北的浑江右岸,相传古有五女屯兵其上而得名,中国名山大辞典,把五女山列为中国名山。五女山景色如画、春夏之际、山上千枝竟秀、万花飘香、蜂蝶纷飞、莺声宛转,深秋时节、松柏苍翠、枫林似火、层林尽染、万紫千红。2002年五女山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五女山山城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有高句丽时期的平原城――下古城子平原城遗址、最早期的高句丽古墓群――上古城古墓群遗址;桓仁地区最大的贵族墓地――米仓沟将军墓、杨靖宇战斗过的东北抗联遗址――佛顶山。

(二)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处于单个开发,分散经营的发展状态,没有形成带动全域发展的聚集区和产业带。2.高级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品牌响亮,带动性强的旅游项目。3.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能为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城市文化挖掘不足,没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可供消费的物质载体,充实旅游产品类型。

(三)桓仁旅游发展面临的任务

建设项目体系,围绕桓仁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对周边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具有带动性的大型项目,形成旅游发展的合力,实现大发展,高效益。明确发展目标,集合桓仁的特级资源,做好区域、产业、形象和市场定位,根据其适合发展高端度假特点,制定建设部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目标,形成桓仁旅游的拳头产品,成为全县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夯实产业基础,为旅游业及相关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其提高规模和实力。构件服务系统,建设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乡镇各级旅游次级服务中心,构建桓仁的旅游服务系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二.本溪桓仁旅游资源开发具体措施

(一)以桓仁的特色资源为中心实现周边区域的资源整合

1.以五女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为核心。当前五女山景区基础设施良好,开发了自然观光、博物馆、遗址展示等产品。但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出现了遗址观光吸引力不足,自然观光来补的局面。需要对五女山的文化类产品进行提升和丰富。运用科技手段对高句丽文化遗址进行展示,对自然景区部分进行梳理和提升。其中五女山博物馆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设置参与性、趣味性项目,可安装4D影院,或用低成本的模拟生活、生产、战争场景等供游客体验;同时还可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术为基础,以五女山的高句丽历史文化背景,请目前国内顶级导演进行策划,打造一场大型经典文艺节目,代表桓仁旅游文化品牌的第一品牌,作为游客高端文化消费的重要项目。同时以高句丽文化发掘的陶、铜、铁器的造型和风格为蓝本,创意出特色主题餐具,特色装饰品等,建设让游客耳目一新的主题餐饮区。

2.着重建设大雅河户外运动娱乐带。

首先,对已有景区提升包装。对开发较成熟的大雅河漂流、望天洞等景区进行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提升,增加新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体验,有效增加景区可游度和游客停留时间。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完善景区建设,依托雅河流域的栋鄂部历史文化,在漂流河段上建造栋鄂水寨,同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扮演,与游客开展水上作战娱乐活动。在景区附近利用农家开展农家接待,体验桓仁本地特产小吃和满族特色美食。望天洞洞内利用先进的5D全息投影科技,在景区内人工打造一条梦幻之旅。通过一段幻影洞穴,中途设计蝙蝠、怪兽、洪水等各种视觉特效,调动游客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带给游客惊险刺激的探险之旅。

其次,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消费。结合朝鲜族聚集区的优势,建设朝鲜族民俗博览园。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特色 民俗文化在园区内集中展示,展示方式包括场馆展示和活化展示两种,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也可以参与体验。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主要通过图片、视频及多媒体技术展示朝鲜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等。博览园的活化展示则通过实景模拟、雕塑、现场表演等手段展示朝鲜族服饰、歌舞 、体育活动、生活方式、风俗,增加游客参与环节,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打造朝鲜族美食一条街,创立品牌,充分挖掘朝鲜族美食文化,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朝鲜族美食,还可以深入了解朝鲜族的餐饮习俗和就餐礼仪。

(二)以精品景区建设为中心实现区域资源的组团发展

根据区域内的七个特色元素冰酒、文化、冰雪、温泉、森林、江湖和乡村,针对不同的旅游群体,针对其旅游偏好和消费需求,打造各种专项旅游产品。

1.“冰酒之都”游线

以桓仁冰酒产业聚集区为产业依托,将冰酒博物馆、葡萄酒学院、北江葡萄酒产业园、主题酒庄与旅游业相结合,重点开展种植园观光和休闲体验、红酒文化体验、红酒生产观光、餐饮购物、酒庄度假、酒庄聚会等旅游活动,打造冰酒深度旅游产品。

2.“呼吸森林”游线

桓仁地处东北森林生态保存最好的区域之一辽东山地,可以依托桓龙湖森林公园、佛顶山红枫云海风景区、苍龙山原始森林公园等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景观优美的优势,适当开发原始森林观光、枫叶林海观光、森林养生度假、森林运动、林下产品等旅游产品。重点工作是打造森林景观,修建游览设施,配套服务序曲实施,形成森林旅游精品线路。

3.“文化桓仁”游线

桓仁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目前只停留在口号宣传上,缺乏文化展示的物质载体和场所。重点关注高句丽文化、满清文化、易学文化、红色文化、朝鲜族文化、辽东古码头文化等,依托五女山山城、高句丽遗址、八卦古城、天然太极图、满族和朝鲜族的民俗等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使平面的、抽象的文化变成宜赏、宜游、能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

4.“健康有约”游线

健康旅游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重点旅游产品。桓仁依托其优质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丰富的中药材,具有打造健康养生旅游产品的巨大优势。应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多类型、不同体验形式的养生康体产品,打造“健康桓仁”的旅游品牌。

5.“枫叶之旅”游线

赏枫叶,到桓仁是理想的选择。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到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50公里山路两旁的枫叶在秋日里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时而黄、紫、橙、绿,各种色彩错杂其间,丰富了秋的内涵。2003年,国家旅游局专门为此路段命名为“中华枫叶之路”。接着登上五女山西坡,这里有几十亩的枫林镶嵌在自然林海之中。这里的红叶不是漫山遍野红得一塌糊涂,而是各种色调搭配得恰到好处,远近分明,错落有致。瑟瑟红枫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之中又营造了一分浪漫的色彩。

(三)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中心,带动相关产业的聚集发展

1.在桓仁冰葡萄种植的重要基地-桓龙湖周边区域建设冰酒庄集群,结合桓龙湖、冰酒产业等特色旅游资源的项目。而且是丰富酒文化、提升桓仁冰酒文化,建设冰酒之都的需要,更是带动县域产业聚集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桓龙湖独特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使桓仁成为世界上罕有的冰葡萄产地,因此要严格保护桓龙湖周边的环境,酒庄需在水源地控制范围外进行建设;引进国际上领先的酒庄文化,吸收多元文化养分和精髓,高品质建设酒庄。采用冰葡萄园观光+冰酒文化展示+品酒文化体验+酒庄度假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全力打造国际冰酒小镇,桓龙湖附近小镇为基础,大力整顿街区环境,通过建筑、小品、景观、旅游项目等打造小镇浓厚的冰酒文化和旅游氛围,开展多种冰酒相关的观光休闲活动,营造整洁精致的休闲度假环境,设置高档次的旅游接待和休闲娱乐设施,形成以冰酒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小镇。

2.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带。

乡村旅游已成为近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回龙湖畔的村庄依山傍水,与自然完美融合,俨然一幅山水田园的优美画卷。依托乡村已有的农业基础,以 龙头企业+农户 和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基地 等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林果、中草摇、食用菌和渔业发展。赋予乡村主题,一村一品,一村一色,打造特色旅游村,形成规模农业,既作为乡镇特色种植的示范地,又作为游客观光、品尝、购物、休闲的重要场所。加强品牌创建及规范管理。完成桓仁大榛子、桓仁红松籽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报批工作,在绿色山野菜和山参等桓仁土特 产深加工上下功夫。同时作为辽宁省60%水源区,保护级别高,旅游发展的环境依赖性强。因此,必须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于雪.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

[2]张波.基于旅游功能策划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以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老漫子村旅游开发规划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1(3)曲秀梅・王述君.延边州朝鲜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

[3]张杰・周吉娜.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保护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5)(3)

[4]孙庆红.文化因素与旅游商品的开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5]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8)

[6]武魏巍.民族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C].硕士学位论文,2004

旅游开发研究第4篇

一、绪论

海南岛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热带生态,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发展的黄金海岸最南端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是一个在中国连接世界南大门。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三亚积极投资发展旅游交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为旅游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但即便如此,三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先锋城市,旅游、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相对薄弱。而随着游客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旅游旺季时旅游公共交通硬件设施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三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行业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游客对旅游服务、产品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客的满意度评价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愈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顾客满意的旅游交通,如何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如何提升三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为三亚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三亚旅游的不断发展,政府积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在城市对外交通方面,三亚建有1个千万级旅客吞吐量的国际机场,1个国际邮轮停靠母港,市内交通网络健全;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2015年三亚全市公交车辆超过780辆,开通公交线路56条,其中联通景区景点的旅游线路车17条,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3条。在出租车方面,三亚全市现投放出租车超过2150辆。针对机场、火车站、景区等重点区域建立了应急运力储备机制开通24小时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全市已有41个停车场,有近万个停车位。在城市景区交通方面,三亚各大景区景区内交通设施完善,电瓶车投放数量大,能较好的满足游客需求。虽然三亚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交通建设,但由于散客游客数量的不断剧增,三亚在旅游交通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二、三亚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交通的旅游功能弱

在旅游交通服务中,舒适、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体验是保障游客满意度的前提。三亚更大旅游景区位置相对分散,距离较远,景区之间来往的交通工具也缺乏便利性,导致游客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交通路程上,而三亚的交通大部分又缺乏旅游功能,导致游客在旅游交通上得不到良好的体验。

(二)旅游交通规划发展不合理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首先需保障的就是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四通八达是一个国际化旅游城市必先具备的标准,三亚目前的旅游交通规划不够科学,未能在保障原有常住人口需求的同时,也保证外来旅游者的交通需求。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看出,在旅游旺季时,出租车打车难、公交车过于拥挤成为游客普遍反映的问题,而对于喜欢自驾出行的游客,道路拥堵是最大的困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对三亚旅游的质量感知,因而满意度评价不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三亚旅游交通规划不合理。由于道路规划落后,交通设施不完备,部分司机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非法黑车破坏市场秩序,才导致如今是三亚这一交通乱象局面。

(三)旅游交通的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伴随着三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三亚汽车保有量和驾驶人队伍也出现了飞速增长,外来旅游者纷至沓来,使得道路供给与旅游交通需求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客观上对三亚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单纯凭借传统上的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增加人力、加大管理人员工作强度等措施已经难以解决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要巩固原有工作成果,切实解决交通转型面临的新问题,必须研究旅游新形势下的新的交通问题,主动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但目前三亚旅游交通的总体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其他著名旅游城市,发展速度也滞后于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

(四)旅游交通容量、安全与服务质量问题突出

常规性的旅游交通组织模式难以适应国际化高标准的旅游交通服务要求。目前三亚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建设属于传统的中小型城市发展模式,没有将旅游交通与常规城市交通区别对待。而且对外交通系统发展缺乏整合,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应对不足,三亚凤凰机场容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三亚旅游可进入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铁路运输在三亚地区旅游交通中的功能和定位尚未明确;公路对外集疏运仍处于自发组织状态,难以适应旅游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发展。旅游交通容量问题突出,必然影响旅游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三亚公共交通的司乘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傲慢、不亲切、素质不高,是大部分受调查游客对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总体印象。

三、三亚旅游交通满意度提升对策

(一)以市场导向为原则 , 科学合理进行旅游交通规划

旅游交通规划要以城市交通状况为基础,高度重视旅游交通市场的需求状况、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往往有人将旅游交通直接等同于客运、货运交通,却忽视了在三亚这座旅游城市中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体验在其中的影响地位。所以,在旅游交通规划的开发和发展中往往易于只看到交通纯粹的功能性,而忽视了旅游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交通线路规划布局应结合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和布局,想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发展三亚的旅游交通,就要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研究三亚游客旅游活动规律,寻找适应旅游者需求的方案,促进交通业和旅游业相辅相成,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智慧交通发展,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

坚持信息化引领,积极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切实推动三亚旅游通道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做好后台维护,切实保障游客服务中心正常运行;根据三亚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提升三亚旅游交通运输智能化监管能力,实现旅游交通全面、准确、高效决策分析,更好地为三亚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交通信息服务。

旅游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旅游者的交通需求,更好地对旅游市场进行统计分析和细分,这对旅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另一方面,借助旅游交通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够非常高效便捷地提供旅游目的地相关的全方位信息,其功能也逐渐集查询、检索、预订等于一身,为旅游者提供极大的便利及保障,进而使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

(三)大力整治旅游交通乱象,维护城市形象

大力开展旅游交通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影响城市道路通行畅通和城市交通秩序的交通违法乱象,通过交通设施改造和优化交通组织,不断规范车辆和行人的通行秩序。针对上下班高峰期重点路段拥堵问题,适时调整警力部署,最大限度地把警力定人、定岗、定区域路段及时开展交通疏导,对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查纠和劝导,确保拥堵第一时间处置。

完善道路交通分流设施,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要“泾渭分明”。对违规占道的车辆和摊贩,要加大管理力度,避免非机动车及行人因非机动车道被占道而与机动车抢道。深入集中整治交通违法行为,坚决查处酒驾、客车非法营运、摩托车、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等,坚决遏制旅游交通事故的发生。为游客创造安全、文明的旅游环境,也维护了自身的城市形象。

(四)合理设计交通容量,重视景观交通发展

根据三亚本身旅游交通发展的规模与基于可持续发展中的旅游业的需求,设计合理可行的旅游交通容量,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容量管理。同时转换观念,注重旅游交通景观设计,结合三亚优美的自然风光设计具有特色的道路景观,与当地风情相协调,但除了注重美感之外也要强调道路行车的安全感。可通过交通枢纽的打造以点串联旅游景区、带动旅游交通和城市交通的线路组织,联通山海河城的城市景观,充分向市民及游客展现三亚城市活力区、高端度假区、滨海酒店区、山地风情区及风景名胜区舒适的旅游休闲度假环境及优美的热带海滨城市景观。

(五)以人为本,改善结构,提升服务

旅游开发研究第5篇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二、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三、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四、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现就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五、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策略

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它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加强民族凝聚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业在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保护民俗文化传统的意识;要多方位体现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亮点.发展民族旅游业应做到: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旅游开发商应注意保护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1、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徕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要办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给来人,而是要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的、表现民族气节的正确方面提供给游客,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通过开办民俗旅游,接受先进、健康的文化、科技和思想,可以逐渐消除。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很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更为丰富。虽然民俗旅游投资少,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但要在民俗源地逐一开办民俗旅游活动,从可进入性和区域集中性来考虑,都十分困难。要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点,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的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和文物古迹旅游,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种消极作用的产生,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4、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举棋之关键。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开发建设民俗旅游资源,就应当对当地民俗资源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5、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旅游开发研究第6篇

一、河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与机遇

(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1、自然旅游资源。河北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是同时具有海洋、平原、山地、丘陵的省份。(1)河北北部的燕山、西部的太行山形成许多高山峻岭,如小五台山、雾灵山,发育了大量奇特的景观,如嶂石岩、苍岩山等。(2)海河、滦河发源于太行山、燕山及坝上,形成许多溪流、瀑布、湖泊(含人工湖)淀,如白洋淀、衡水湖等。夏季月平均气温在17―24℃,是最佳避暑场所。(3)河北海岸线421km,冀辽交界处至戴河口,戴河口至滦河口是沙质海滩,沙软、水洁,气候潮湿而适宜避暑度假。(4)坝上高原草场质量优良,民族氛围鲜明,气候宜人,是避暑之胜地,如木兰围场(塞罕坝)、京北第一草原等。

2、人文旅游资源。河北文化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即有丰富多彩的燕赵文化。元明清三朝的历史影响了河北深厚的文化积淀,承德的避暑山庄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遵化清东陵与易县清西陵建筑精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万里长城横穿河北全境,长达2000多公里,是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河北环绕京津,得地缘之便。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河北成为京津居民休闲度假、短线旅游的首选之地,而且成为疏散和分流京津国际、国内游客的理想之地。

二、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一)对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旅游业的收入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发展经济、培植财源、脱贫致富、拉动内需等方面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可以拉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旅游业的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工作如能协调发展,不仅能赢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旅游业不仅投入产出率高、创汇能力强,同时,有利于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促进对外开放。

(二)河北旅游收入与GDP发展状况比较。1997年至2000年河北的GDP总量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基本保持在10%左右,其中1997年的GDP增长率最高达3953.78亿元,较1996年增长近10.2%。2001年较低为5577.78亿元仍达到8.7%,速度虽缓但呈增长的趋势。2003年河北生产总值已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095.4亿元;人均GDP突破万元达到10508元,其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

自1997年以来,河北旅游业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每年的增长率均在10%以上,1997年达到最高峰为37.77%。1999年最少,但较1998年也增长了10.98%,高于世界平均旅游收入增长率。通过旅游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比较,可看出每年的旅游收入增长率均大于GDP增长率,充分说明河北的旅游业已成为最有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河北的旅游总收入在GDP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小不到5%,说明河北旅游资源的发展和其资源大省的地位还很不相称。

2002年河北的几个地级市中,秦皇岛和承德这两个城市的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或重点产业,其发展速度高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秦皇岛、承德市旅游收入与GDP比值分别为12%和14%,其他地市均低于7.7%。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河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用于开发资源方面的资金总数量不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相当一部分资源区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发。有不少潜力很大的资源尚未被开发。深山中有不少风景优美的景区尚未被认识。已开发的景区开发程度低,偏重宗教的较多,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如幽静而美丽的峡谷、郁郁葱葱的森林等自然风景点开发不足。

(二)交通条件有待于改善。多景区、景点道路建设均有滞后现象,尤其是到了旅游旺季,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阻塞成为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交通落后于旅游业增长。如张家口市有不少值得开发的景区、景点,但从省会或其他主要城市公路通达张家口市的道路上堵车是家常便饭。不少景区在初始规划时设计的道路太窄,不但严重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埋下交通隐患。

(三)旅游单位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欠佳。中、小旅行社的导游自身的业务素质不高,仅接受过短期培训,只能简单地带路,无法提供优质的导游讲解服务。部分旅游区宾馆、旅馆的基础设施不配套。卫生条件不好,设计时没有洗浴设施。卧具没有消毒,只是每隔几天简单洗涤一次。中低档饭馆卫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缺少最基本的餐具消毒设备,一到夏季消化道传染病频发。交通车辆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个体车主漫天要价,欺骗甚至敲诈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上败坏了初次开发旅游区的名声。

(四)相关商品生产和开发无法满足游客需要。河北本是农副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生产基地,从旅游商品角度考虑,不论是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农副产品还是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都不匮乏,包含历史因素和地方经济因素的旅游产品品种也多有产出。但是长期以来忽视了有计划开发和生产这类产品,已有产品的包装和产品质量也存有诸多问题。大多数旅游区的旅游商品主要是外地产品,本地的旅游相关商品售出额占全部旅游消费的份额很小,产品的质量、包装、吸引力都有待于改进。

(五)旅游业收入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小。观河北旅游业近年经济效益,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全省经济总额相比,所占比重不太大,特别是国际旅游创汇的比率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位置。例如,1995年全省旅游业收入仅占河北国内生产总值的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落后于旅游发达省份。2002年除秦皇岛和承德外,邯郸市旅游业收入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为4.34%,石家庄市旅游业收入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7%。这表明尚有较大潜力可供开发。

(六)和其他省份相比较,旅游企业缺少竞争力,宣传促销力度小。河北旅游企业普遍起步晚、规模小、底子薄,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的竞争力量。在宣传促销上投入不够。河北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

(七)管理及服务人才短缺。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三大主要行业旅行社、宾馆和旅游区对于管理及服务人才需求不断增多,高层次人才更是缺乏。由于河北的工资及其他待遇长期低于南方的沿海省份及京津两市,河北培养的不少高级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逐步外流。

四、对策

1、充分发挥河北旅游资源丰富和环京津的区位优势,突出工作重点。要下大力气搞好资源的调查工作,重点开发自然旅游。同时,注意发掘多方位的其他资源。要广开渠道,组织更多资金,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景区规划的水平。发挥特色,开发自己的名牌旅游线路。

2、大力加强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解决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问题,在旅游区的初步设计阶段要考虑游客最多时所要需的道路宽度,应设计道路阻塞时的迂回道路,按照完善配套、合理布局的原则修建旅游区景点的公路,尽量使相邻的旅游区可以串联起来。要注意加强对景区附近的交通疏导及管理工作。

3、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把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强对旅游导游人员的培训,提高导游的整体水平。加强对中、低档旅馆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应制定旅馆的强制性卫生管理标准条例。餐馆的餐具消毒也应有专人定期检查,旅游区区内交通车辆管理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于漫天要价,欺骗甚至敲诈游客的车主要严加处罚,努力创造良好的景区景点环境。

4、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河北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特产,如张家口的口蘑、莜面;承德的榛子、山楂;保定的驴肉,都是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开发的资源。要大力发展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针对游客的爱好发展旅游商品的生产。要对游客喜爱的商品进行调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5、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加强旅游管理,作好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河北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要加强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搞好市场定位。在国内市场上认真做好环京津的文章。

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与旅游业的三大主要行业旅行社、宾馆和旅游区的人才需求,应加大引进力度,提高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重视人才的安排和使用,督促基层旅游部门的领导学习现代旅游开发和管理知识,健全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旅游开发研究第7篇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的提出要早于体验经济,但在《体验经济》出版后,人们对旅游体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独特的、美好的情感,这和上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旅游体验的学者的看法是相反的。他们认为当时的游客并不是在追求以前那种真实的体验,而是人云亦云的流行性消费,是大众旅游的一种。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是难忘的,是独特的,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始于谢彦君教授(1999),他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内核,通过这方面的探讨可以建立旅游学研究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02年,《体验经济》在国内经翻译后出版,使旅游界的掀起了研究热潮。武虹剑,龙江智(2009)引入旅游场的概念,探讨了旅游者和旅游场之间的互动,即旅游体验生成途径的理论模型,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实施途径。

(二)生态旅游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活动,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里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生态旅游具有五项基本特征:自然原始性、专业性、生态性、多样性和科教性。

(三)生态旅游景区

国外在对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中,更习惯用“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来表述,主要强调“磁性”含义。国内研究中,对于旅游景区的使用尚处在笼统模糊的阶段中,许多论文著作中出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混同的现象,甚至有些作者将旅游景区简化为旅游区,这使得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统一性。邹统钎(2013)对旅游景区进行了如下定义:旅游景区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他认为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有明显的区别,旅游景区是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如果一个景点不能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则不能被称为旅游目的地。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对生态旅游进行开发的讨论情况,对生态旅游景区作如下界定:相对于一般景区而言,那些没有受到人类活动过度干扰,可为游客提供休闲疗养、康乐科教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活动的区域和场所。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一)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况

我国疆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彩,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在探讨其发展基本概况时应进行分区。首先是东部地区,可以按照地理学中的界定进行,即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以东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分布着许多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如长白山、泰山、黄山、黑龙江、黄河、长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其次是西北地区,该区域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和甘肃三区一省,因为气候原因,这里遍布草原、荒漠和引人入胜的绿洲,可以开展探险、科研等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而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南盆地地区都是我国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青藏高原以高寒景观著称,自然资源能保持较好的原始性,而且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动植物种类繁多,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是本区域的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据此,我国生态旅游类型较多,主要有:“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森林考察生态旅游、地貌奇景考察生态旅游、冰川探险生态旅游、漂流生态旅游、滑雪生态旅游、“香格里拉探秘”生态旅游、沙漠探险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保护环境生态之旅等。

在体验经济时代,追求个性化的体验之感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最终目标。目前各生态旅游景区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在不改变自然本真性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建设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截止到2015年7月5日,中国已有48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列意大利(51项)之后,超过西班牙(43项),居世界第二位);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目前达到428个(2015年统计数据),部级风景名胜区225家(2013年统计数据)。但不能否认的是,与国际情况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地开发都是落后的,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旅游体验层面上,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还不能将其很好的融合到规划开发中。游客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活动还集中在休闲观光的层面,不能获得真正的“畅爽”之感。

2、景区生态环境承纳量过度

近几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经常出现游客爆满的情况。2013年十一黄金周,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影响颇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过度的游客数量给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使可以凭借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其内涵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应将其资源的空间承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之前的期望都比较大,但因景区人数过多而对旅游项目产生腻烦心理,可以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进行体验的游客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景区丧失了本质上的意义,因此游客的心理承载量是生态旅游景区在规划开发中应特别注重的。

3、游客与社会居民矛盾加剧

生态旅游景区处在遗产型管理模式之下,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仍然主要依赖自身的经营来维持发展,因此造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和开发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和难忘的体验式旅游意味着生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居民要与游客共享当地资源,并放弃原来那种“宰客”型的经营效益,这就使得二者之间矛盾愈演愈烈。

三、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对策分析

(一)构建旅游体验论的生态旅游研究体系

自1999年谢彦君教授在国内率先详细的阐述“旅游体验”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对其研究渐入佳境,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理论也逐步形成一定的体系。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来看并不如意,旅游规划的实施者在后期的操作中往往不能真正的将旅游体验理论与生态旅游贯穿融合。其次,国内的研究理论需要在实践的指导中得到验证,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不断的补充完善,以期更好的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二)游客的体验需求应与生态资源相结合

编制恰当合理、复合生态旅游景区实际发展的旅游规划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先行军。旅游规划的编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今游客的体验要求,以人为本,追求个性化、定制性的服务,在进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旅游体验设施,保护性的开发现有的生态资源,无论是资源的空间承载量和游客的心理承载量都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生态旅游景区应实现利益分配主体多样化

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生态旅游景区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旅游企业也应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化融资,以建设和完善旅游体验相关基础设备设施。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态旅游景区应着力打造和谐型的社区环境,缓解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制定颁布的规定,建立听证会机制,实现景区的民主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分配主体多样化,以景区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结论

旅游开发研究第8篇

>>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体验的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客家山歌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吴王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文化创意理念的民族旅游开发 基于舞台真实理论的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旅游开发的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RMP模式的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山东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游客心理的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 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主题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特色农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基于休闲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资源观点(RBV)的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开发效果研究 基于低碳的环保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9]谢元鲁.罗家坝巴人遗址与川东北旅游形象的再造[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31-35

[20]胡浩,王姣娥,等.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808-816

[21]徐小波,赵磊,等.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J].地理研究,2015,34(7):1367-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