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11 14:41:06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第1篇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本内容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涵盖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从基本内容来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首先表现为各国对外贸易观念上的创新。它具体包括: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因此,贸易开放度成了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基本标志。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浪潮,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始是这场浪潮的排头浪。对外贸易作为最古老的对外联系方式在当代重新焕发了青春。2.客观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国家都重新认识了对外贸易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相继逐步放弃了“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旧的经济发展思路,越来越重视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贸易外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国际环境中,由于“贸易外交”的“和平性”和“发展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对外贸易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并通过贸易促进、贸易限制和贸易制裁等方式来调节对外关系。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克林顿政府执政后,很快把对外贸易提到“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高度,并到处挥舞“贸易报复”、“贸易制裁”的大棒,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谋求所有的贸易伙伴对美更大规模地开放市场,并以此来调节和制约双边关系的其他方面。观念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规定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方向,而且还决定或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其他方面。

(二)格局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的创新上。它具体包括:

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进入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运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起步阶段。上述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基本目标的三大贸易集团的基本形成和相互对峙,标志着国际贸易集团化发展格局的初步确立。

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的趋势,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欧洲经济区正在实质性地考虑向东向南的延伸,北美4自由贸易区已经按照最新一轮“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的决议向全美洲扩展,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有意向南美洲伸展。这种大型贸易集团对外扩展的趋势本身就是贸易集团化格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全球贸易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它不仅表明了贸易集团化和贸易一体化之间的逻辑和历史联系,而且标志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国际贸易重心已经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的单一重心的格局。随着国际经济多极格局的形成,国际贸易重心也相应出现了分散化的特征。但是,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重心有从多重重心逐步向亚太单一重心收缩的倾向。格局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典型标志,它标志着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标志。它具体包括:1.世界贸易组织的创设。根据“乌拉圭回合”签署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新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临时适用”40余年的关贸总协定,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制度创新方面的最大成就,标志着国际贸易制度向完善迈出了十分艰难的实质性的一步。是因为:国际贸易从此有了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组织机构;比关贸总协定预期更大的权威性、更强的约束性和更高的运转效能,将更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协调和自由化发展;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的部分货物贸易(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被真正纳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安排之中。2.区域协调的迅速增强。随着区域性贸易集团的纷纷建立,区域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协调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个最大特征。区域内协调不仅起着在全球协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运行的条件下部分地发挥全球协调功能的作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全球协调制度的创新。3.国别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流行。在美国带头推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后,“管理贸易”制度逐步成为流行于各国的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它构成了当代各国对外贸易制度上的共同的最鲜明的特征。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它构建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框架。

(四)政策创新。

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内容。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逐步地相对地退入低潮。在全球性的自由和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在总体上有向自由化倾斜的趋势。保护主义势头尽管不减,但它已经从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泛滥猖撅的高潮中回退下去。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从总体上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单纯的关税措施和直接的非关税措施都在相对地和绝对地减少,其作用也在明显地减弱。但是,各种间接的非关税措施却依然阻碍着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步伐。而且,各种新型的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并开始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的主体。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他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由于贸易和其他经济领域包括某些非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增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影响到一国其他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目前,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倾向。4.区域内的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共同的贸易政策往往意味着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它是区域内成员在获得共同保护承诺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由贸易利益的基本政策选择,因而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反映和具体化。

(五)构成创新。

贸易内容构成上的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方面。它具体包5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调整。它表现在: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或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了新的多边贸易的范围,并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并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构成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最显著的方面之一,它清楚地揭示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内容构成上的本质特征。

(六)工具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还包括国际贸易工具的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的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国际投资的增长和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知识产权的推动。2.现代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手段。这突出地表现在EDI(电子数据交换)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遍的运用。而正在掀起的全球性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将进一步便利国际贸易数据的交换和处理。3.国际贸易惯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国际商会《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生效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出版物)的实施以及其他机构有关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变更都更便利了国际贸易的发展。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集装箱运输的普及使传统的“港一港”运输逐渐让位于“门一门”运输,进一步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5.各国政府为促进或便利对外贸易发展而实施的各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和手段也是国际贸易工具创新的重要内容。如各种便利的和优惠的贸易融资方式、贸易信贷担保方式等。工具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实现手段方面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现实基础,因而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政治神经的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6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点。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融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渗透,进一步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部分和领域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他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而且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他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一7旦各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间题便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都面临着下列共同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是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二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地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上述两个方面的间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及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三、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般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如前所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括了从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同时,上述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创新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的创新也往往涉及许多更具体的方面和内容,共同构成了立体式的创新局面。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手段或一种表现,它自然应该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继起性。但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一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8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撅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又表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又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从发展趋势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还会顺延一段时期,在内容上可能还会扩展,但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在制度创新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方面可能还会有新的突破,如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联合等。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上,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何合作的诚意。与此同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许多特点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被进一步地突出出来,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特点。所有这些方面,都要求密切关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便及时加以分析和概括。

四、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影响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和正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趋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着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推动着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带动了当代国际经济的大调整、大转变。它表明国际经济前一竞争时代的结束和新的竞争时代的到来。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实力正在发生变化,整个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重新的分解和组合,正在构建着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孕育着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在国际政治“无格局”状态中,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成了各国积蓄和显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国国际地位重新排定的过程。从历史上看,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利益与矛盾最终都会表现为国际间的政治利益与矛盾,甚至还会表现为极端形式的直接的军事对抗。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这4次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基本上都源于当时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并且在事实上划分了世界政治的不同发展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充分地展示被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所掩盖的国际间的各种深刻的经济贸易利益矛盾和斗争,并依此重新划分和集结国际政治力量,孕育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和基本框架。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贸易自身发展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大发展时代的到来。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辉煌时期只存在于六七十年代,在其余大部分时期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缓慢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支配的陈旧的际贸易念、国际贸易制度的缺乏或不健全,国际贸易政策的强烈的保护性和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稳定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兴起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上述诸因素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制约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贸易可望迎来一段相对繁荣的发展时期。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充分显示了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激励着世界各国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并更有效地发挥对外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启动了新一轮的国际经济大发展,它表明国际贸易这种最古老的国际经济形式仍然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它又使世界各国都更注视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更重视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

其三,国际贸易政策与利益的区域协调和全球协调将成为制约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核心间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形成的以集团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一经确立,将有一个相当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益能够得到自动的协调,相反,在新格局、新制度下,它们还将长期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它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

其四,当代国标贸易创新强化了国际贸易竞争,国际间的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和斗争将会更加激烈和白热化。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各国的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经济贸易的产物,它本身就预示着一个更为激烈的经济贸易竞争时代的到来。事实上,随着各国注意力的转移,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立即上升为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其矛盾也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矛盾。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为了争取和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最大限度地占有国际贸易利益,不惜使用各种强硬手段,甚至以国家关系相威胁,逼其贸易伙伴就范,就是最好的证明。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

近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国内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变化,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部分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展开了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探究中国与英国、美国大学课程体系的差异,从而提出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1][2][3];从社会需求出发,探究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4][5];针对民办高校和高职类学校学生就业特性,探究这些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6][7]。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推演的方法,重点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现有研究尚缺乏对培养目标和学分要求的研究。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既融合了美国教育、日本教育等特征,又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本项目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海峡两岸7所高校为样本,采用案例研究和多元统计的方法,从培养目标、学位及学分要求、必修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研究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探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模式。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大陆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3所“985”高校、1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学科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台湾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2所公立高校、1所私立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如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从海峡两岸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见表1),北京大学着重培养综合型涉外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复旦大学着重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浙江大学着重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目标虽未明确说明,但从其对培养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来看,比较注重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级专门人才;台湾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企业经理人才;政治大学的培养目标为高级国贸决策、经营管理人才及研究人才;东吴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之专业人才。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看,大陆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的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的3所高校总体上旨在培养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学分要求比较

从海峡两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来看(见表2),大陆4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40~16分。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北京大学,最高的是浙江大学。台湾3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36~140学分,各校间相差不大。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政治大学,最高的是台湾大学。相比较而言,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明显高于台湾高校: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低值与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高值相等,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高13学分。

从通识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46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31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出15学分。其中,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分,贡献度高达46.67%。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竟高达72学分,其中,英语学分就达36学分,远高于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分别为:北京大学8学分、复旦大学8学分、浙江大学12学分、台湾大学6学分、政治大学6学分、东吴大学15学分。

从必修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57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70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43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37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对于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台湾高校和大陆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未做要求;北京大学也未对实践教学学分做要求,只规定了毕业论文学分(3学分);复旦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2学分、4学分;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6学分、8学分,是要求最高的学校。

四、必修课程设置比较

各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共同必修课仅有高等数学(或微积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统计学(见表3)。

按所开设的必修课程设置,样本高校可分为三类:以宏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的高校,如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以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从样本高校的特有必修课来看(见表4),复旦大学开设的博弈论、浙江大学开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服务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台湾大学开设的管理资讯系统导论,是各高校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余各高校的特有必修课则是依据本校专长开设的,典型为政治大学开设的民法概要和社会责任伦理。

五、结论与建议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总体来说,大陆4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3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3学分,通识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5学分,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选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第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宏观类国际贸易为主,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但是,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则以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为主;第四,台湾的3所高校均将财务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而大陆的4所高校均未将这两门课程作为必修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改进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从毕业生的竞争力来源来看,短期竞争力来源于职业技能,中期竞争力来源于管理能力,长期竞争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兼顾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的学习之中,而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今后,大陆高校可以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学分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的15学分中,英语学分的贡献度高达46.67%。因此,大陆高校可以相应地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并通过改变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将英语课程渗透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之中。这样既有利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上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三,提高必修课学分要求,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大陆高校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可加大必修类学分设置,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除了具备对国际贸易问题宏观把握的能力外,更要具备管理国际化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第四,增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随着世界资本市场日益一体化,国际化企业及时而正确的决策更加离不开对国际财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企业的经营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掌握国际财务管理理论,建议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6):128-129.

[2]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59-61.

[3]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 2011(4): 158-159.

[4]陈向阳.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17-118.

[5]Xiao, Yang.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Exploration[J].Physics Procedia.2012(33): 1420-1425.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第3篇

【摘 要】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上,更表现在我国应对策略的选择上。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 趋势 对策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一种以知识作为发展资本,靠人类智力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型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国际竞争的重点。因此,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今天,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出一系列的新趋势。 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交易方式网络化和交易市场垄断化。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也有实物产品交易。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02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高达3490亿美元。网络贸易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由于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70%-8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90%,因此,在国际交易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 第二,交易对象高级化和利益分配两极化。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逐渐高级化: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构成中发展十分迅速;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日益高级化。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普遍重视科技的开发研究,实行科技发展战略,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2)世界技术发明创造与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也是加快国际技术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3)与技术贸易有关的社会条件日益完善,尤其是各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4)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使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依赖进一步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两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即所谓“中心-外围化”趋势。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中心化”和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外围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中处于不对称地位,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世界科技发明与创造;在国际贸易分工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发展动因知识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知识革命迅猛发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以智力资源和知识要素占有、分配、生产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将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禀赋状况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渐被以知识和技术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获得的。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贸易对策 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产业升级换代。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要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第四,要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 平。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的商业运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而且我国目前基本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共享性、可学性、易传播性、变动性和经济效应外溢性特征。现实性主要是指有两大发展机遇可以充分利用,一是国内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投入体系正在面向市场经济改革,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势在必然,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快科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二是国外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以知识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即加大第三产业和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比重,把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继续发挥其“剩余的价值”,这对我国企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发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贸易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生产厂商也从中受益,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增加了贸易机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好处,网上虚拟的世界市场,价值规律发挥更充分,激烈的竞争使产品质优价廉,一些特殊商品成本下降的好处可完全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消费福利得以提高。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从以下几点来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首先,要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与宣传,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其次,要加强网络贸易方面的各种立法,特别是电子认证、保密、网上交易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最后,国家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争取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第4篇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秩序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从贸易条件的视角审视国际经济秩序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及其发展。 论文关键词: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国际经济秩序 一、引言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 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由于贸易条件的作用,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从而加速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和贸易份额越容易处于有利位置,进而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国家,贸易条件越难改善,其获得的贸易利益份额越变越小。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国际贸易高度发达的今天,贸易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变得极为重要,贸易条件所影响的贸易利益分割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未来及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忽视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两极分化的国际经济格局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为此,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重视研究我国贸易条件的状况,把贸易条件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实质性变量来对待;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减少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价格恶意竞争,通过合作来有效地削弱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第5篇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经济全面增长,各国贸易手段逐渐增多,贸易策略更加具有时代性。同时,政府对国际贸易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大,尤其在某新型行业更加显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性挑战,无疑压力会明显增加,但是在面对挑战的同时,必须把握好新的经济模式所创造的各种机遇,制定前瞻性的贸易策略,与时俱进地转变本国外贸增长方式,如果这一策略能够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效实施,必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做出显着的贡献。

二、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立国之本,也是发展之基。在新形势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体制转化为面向全球的多元化体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贡献作用的手段是贸易往来,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有了贸易的顺畅往来,各国之间的经济无疑能同时增长。换句话说,国际上贸易的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发展国际经营与贸易,必将引起国际市场的竞争越发明显,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从高新企业技术团队的专业素养到营销人员的基本技能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如此良性循环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能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具备更多的竞争力,为企业在困境中的存活能力注入新的能量。

国际经济范畴涉及不同国家之间企业发展模式以及对本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竞争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国内企业内部,在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政策导向下,本国企业已逐渐被纳入国际企业的竞争中,面对新型企业竞争模式,企业必须遵守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结合本企业国际贸易的策略,稳步进入广阔的外部市场。同时,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根据本国现状,把这项决策视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从容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

从科技创新角度讲,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一般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当国民经济增加的同时,国际上同类企业通过发展国际、国内贸易使得竞争意识逐渐加强,意识是动力的源泉,只有具备竞争意识的企业,才能在科技创新上进一步的投资发展,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不仅能够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更重要的是能在根本上促使企业团队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使得科技进步、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具体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模式多元化

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企业营销团队的业务素养已经得到了切实提高,生产型企业在传统技术贸易的基础上已经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贸易。从根本上说是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了转变,对与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因为各国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率先导致经济结构的转变,最终会通过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体现出来。

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网络技术对国际贸易具有更加直接的影响,国际贸易模式的多元化首先从网络信息时代开始,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度提升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所以,未来社会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形式的多元化,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化、规范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这也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创新的知识体系下进行,也是体现人类社会全面了解自然、有效利用资源的价值体现,自然经济的增长是国际经济增长的雏形,只有人类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才能建立健康的国际经济体系,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化的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满足人类的道德水准、符合正常的科学规律。同样,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则,通过标准贸易规则的制定,避免在国际市场上部分企业的投机倒把给经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变化已经逐步体现出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的重要性。以下案例说明经济贸易规则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案例】国际新能源领域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起初由于技术创新的特点和产品自身的优势,太阳能电池技术一时风靡全球,各国纷纷投资建厂,国内外最小企业规模年产能都超过100MW。但是,正是由于企业发展势头的过猛,行业内部未能形成及时的标准和贸易准则,导致目前该行业产能过剩,国际市场上贸易纠纷层出不穷,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严重阻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由于初期未能形成规范的贸易模式,导致行业发展出现畸形特征,甚至出现政府对自己企业的贸易保护措施,造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壁垒。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 特征 影响 对策

一、知识经济的概述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的世纪,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按照经合组织的界定,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其内容主要是:

(1)在资源配置上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产为首要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集约和高效的配置,运用知识和智力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

(2)以知识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产业。

(3)消费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化的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知识经济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特征,这就是投入无形化、决策知识化、发展可持续化,以及经营全球化。可见,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是知识经济化与经济知识化的高度统一。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1.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 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因此, 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2.资产投人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人为主的经济。它依靠知识、智力, 无形资产的投资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人, 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需要风险资金投人。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人, 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如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更高的报酬, 知识强国的观念将深入人心。

3.经济决策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 科学决策与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具有知识的、创造性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就业者;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使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突破了速度和重量的概念,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快,货物、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其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个人电脑、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及互联网迅速扩及全球,把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互相依赖关系大大加强,任何国家都免不了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件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关税壁垒的取消,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已无内外贸之分,市场竞争已成为世界性竞争。这些都大大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是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一个表现。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地区组织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并纷纷把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定在20年之内。到2005年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将建立;欧洲联盟21世纪20年代将实行完全的统一;亚太经合组织制订了2020年前实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除这三个地域组织的进展外,各大洲的区域性的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将进一步加强在贸易上的合作。在21世纪初期20年,世界上将实现所有国家都参加了属于各自的区域性集团,世界进入了经济上广泛的聚合和经济联盟时代。当然在区域化的浪潮同时,大国的争夺主导权的争斗将加剧。

3.知识经济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接,以及货款交付等,大都通过全球电信网络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网络贸易发展很快,如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为更好地发展网上贸易,1997年世贸组织签订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发全球服务市场协议》等,为进一步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奠定了基础。显而易见,网络贸易将会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4.对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影响。在贸易政策方面,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系被赋予新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是为经济服务的,为了发展经济,取得对外贸易利益,各国依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竞争能力的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自由贸易政策将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知识经济要想健康与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保证。这就意味着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贸易政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保护贸易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而自由贸易是保护贸易政策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在贸易措施方面,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而对知识产品的进口限制主要应采用非关税措施。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非关税措施将成为主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四、面对知识经济的影响,中国外贸业应该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全面认识这种压力,采取积极的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外贸中的作用,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知识经济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要对知识经济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既要认识到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迎接新的挑战;又要认识到知识经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不能脱离实际,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步骤有战略地发展知识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我国外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重点地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其附加值,才能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产品,才能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

3.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知识经济时代,网络贸易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网络基础设施落后,高级技术设备、网络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尚未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推行网络贸易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着手:从政府方面来说,在加强对网络贸易宏观规划和管理的前提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网络贸易的发展。二是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的硬件环境,加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支持网络业为进出口企业研制效率高、成本低的信息产品。三是加快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四是加紧制定有关电子商务安全保障规范性法律条文,提高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法律地位,规范并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从企业来说,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发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从传统贸易方式到现代贸易方式的观念转变,努力制定切入电子商务系统的计划和网络基础设施;企业要制定一套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大力培养既熟悉传统外贸业务流程,又掌握新经济的操作规程和网络贸易方法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网络贸易的运作规律,积极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网上商业模式,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4.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使用和创造,国际贸易产品将逐渐以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而这又是以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为基础的。因此,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制胜的关键。为此,我们一是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二是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经营,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开发更多的高科技产品。以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力争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并辅之以各种优惠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进一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及其相应的服务行业倾斜。产业倾斜政策应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另外,税收、信贷等财政优惠政策要与产业倾斜政策相结合,以促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及其相应的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能够及时顺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丁家云: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01)

[2]彭红斌 郑 权: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外贸业的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0,(05)

[3]赵俊平: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财金贸易, 2000,(03)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办法;理性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彼此交融深透,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同、商品价格具有差异性等问题,导致双方之间会产生贸易争端额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贸易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到两国的贸易关系,经济合作止步于此。所以,深入研国际家贸易争端解决措施,理性处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必须加强研究与不断实践检验的重要内容。

1、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问题

1.1国际贸易争端释义。由于国家贸易往来涉及的主体非常广泛,一般包括了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及地区、私人企业与国有企业、经济组织等等,所以在判断双方贸易问题是否为国际贸易争端的时候,需要从涉及的行业、范围、经济规模、贸易额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国际贸易争端通常发生在国际贸易领域之中,牵涉的主体一般具有社外性,采取的解决措施多种多样,较为繁杂;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主体常常使国家对外贸易之间,牵连到贸易保护政策,以及政治性干预等因素;国际贸易争端的法律关系标的物及其变更法律、消灭法律关系的行为与事实是在国外完成的;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分为司法方法与非司法方法这两种情况。

1.2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现状分析。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十年间,我国所受到的国际贸易救济调查就多达六百次,其中尤其以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这四种贸易争端情况为代表;在2010年新增的十五项贸易保护政策中,其中就有多达十条的内容是指向中国的,所涉及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阻碍影响;以欧美国家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加深与中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同时,也更加旗帜鲜明的对中国经济进行贸易限制与发起贸易争端,我国在WTO中运用争端解决机制所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国家,也是受到各国贸易限制的经济大国之一。

2、我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具体办法分析与理性策略

2.1保持良好的国际贸易参与心态,主动、积极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被动的接受国际贸易争端,无疑会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慢一步”的状况,无法真正的处理好国际贸易争端。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对外贸易企业,应该主动出击,从预防国际贸易争端的发生做起,选择正确的应对措施,全面、科学的判断将会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式,从而在贸易争端真正发生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的进行争端处理,从而取得良好的解决效果。

2.2加快国内经济改革,通过内部经济的发展来平衡国际贸易。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坚定的执行内外双增、以内为主、以外为辅的经济发展战略,正如外国对中国实行国际贸易限制一样,其原因也是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外国经济的影响,避免因为国外经济冲击导致国内经济衰退的问题发生。因此,我国在面对众多国际贸易争端的时候,不仅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寻求公道,同时更加注重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硬实力上去了,国际贸易争端的发生也就会有效减少,欧美国家对中国经济的谬论也就成为笑话。

2.3合理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完善贸易法律法规。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已经超过十年,在这些年间,我国在面临国际贸易争端的时候,多次采用WY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并很好地解决了部分争端问题。因此,中国在今后应对国际贸易争端问题上,依然要进一步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并努力推动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另外,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早期,由于在该方面法律法规的空白,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很多影响,却无法可依,所以在这十多年间,中共政府及经济管理部门、经济政策研究部门、国家对外贸易部门、法律法规研究部门等共同努力,完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上来切实有效的保护国家经济利益。

2.4采用双边、多边解决机制,实现国际贸易的共赢局面。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经济争端十分频繁,涉及的问题包括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等,国家在解决这些国际贸易争端的时候,通过政治性措施,采取外交谈判的形式,与美方就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探讨与协商,实现两国之间的贸易共赢局面。此外,中国进行国际贸易合作的国际不仅仅是美国,我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因此在建立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时候,要构建多边解决机制,对不同国际、不同贸易形式进行解决方案选择,并进行高效的外交谈判,从而更好的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与防治国际贸易争端的合理性建议

3.1坚持国内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面对国际贸易争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前提条件,必须要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中心,不能顾此失彼,成为外强中干的经济体,正如所讲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国的对外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同时,我国在遇到国际贸易争端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办法,对于那些无理取闹、故意制造国际贸易争端的国家,应当积极通过法律手段与贸易解决机制,保护本国贸易经济的发展,使对方所施展的国际贸易限制手段成为空谈和摆设。

3.2加大国际贸易争端研究人才的培养。人才基础是保证我国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效率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从我国目前从事国际贸易争端研究的人员来讲,大多是经济学家,数量上非常的稀少。因此,为了使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方法的研究更加广泛的开展,就必须他要加大对相关研究人才的培养,通过国家在资金与资源上的大力扶持,增加人才实践的机会与次数,提高培养人才的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促进我国具有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思路的专业性人才参与到国际贸易争端研究中,实现对相关解决办法的丰富,对相关解决机制的合理完善。

3.3建立国际贸易争端预警机制与应急处理小组。“防患于未然”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对于我国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工作来讲,也应该对贸易争端的发生进行事先判断与预警,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争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国家对外贸易经济部门,以及对外贸易企业,可以建立国际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将要发生的国际贸易争端问题,快速、有效的找到处理办法,使对方的贸易限制发挥不了作用。另外,还要组建应急处理小组,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指出在解决争端中所使用的不合适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工作高效开展。

4、总结

中国作为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大国之一,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各国对我国的贸易制裁与贸易限制,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争端不断。面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与相关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经济建设,完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与法律法规保障措施,通过加大国际贸易争端研究人才的培养、立国际贸易争端预警机制与应急处理小组等方式,全面提升我国对国际贸易争端的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顶,赵美英.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选择及有效性:理论与中国抉择[J].财贸经济,2011(05).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贸易产品;碳排放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继而导致各类与生态相关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的情形下,自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被提出以后,在其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正式进行推广。也正是因此,人们在国际贸易中不断融合该理念。这也就给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促使国际贸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规则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考验与要求,更是对国际贸易产生约束而导致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所以,在追求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应当针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促进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

一、低碳经济概述

1.低碳经济的概念在气候不断变暖的影响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统一的共识,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而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这也就是说低碳经济不光是为了达到现行使用能源的一种转变,而是借助科技大大提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佳的效果。若想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做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缓解对资源的消耗,秉持节能减排的发展观念。另一方面是对国家的经济模式进行创新,调整现行发展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模式,构造良好的生态文明。

2.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经济是具有一定前言的全新经济发展形式,其所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先进性,也就是说其不主张高消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形式,而主张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形式,这与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吻合,所以更具先进性。二是创新性,对于低碳经济而言,其主要强调通过低碳标准对相应的排放进行衡量,借助技术的创新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这就会促进更多行业在技术水平上的创新。三是阶段性,在低碳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气候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以后,经济的发展趋势、重心将会向更高层次调整,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面临的问题

1.高碳产品将日益受到市场排挤拥有先进技术的部分发达国家,将不断开发更多低碳的贸易产品,以及采取经济、法律等多样的方式,不断针对高碳产品的价格、准入条件提出更严格的标准。这势必就会导致高碳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将日益受到贸易市场的排挤。也就是说在利用碳定价降低消费人群进行购买,迫使贸易企业不断进行低碳产品的生产。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较为领先的国家,不断加大宣传、对消费人群进行引导、提升低碳产品的品质、二氧化碳可视化制度等。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或者引用这些低碳制度后,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因其提供的贸易产品属于高能耗、高碳产品、缺少碳含量详情而遭受排挤。

2.弱化中国廉价的能源基础中国拥有极其庞大的煤炭资源,煤炭既有廉价的优势,又是热力发电燃料中极具有竞争力的,更是占据发电燃料80%的份额,这也是贸易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一大价格优势。然而,煤炭资源也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化石能源,其所含有的碳量是极高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造成的碳排放量也是逐年在增长。这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或者不得不向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购买技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来提高贸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都是对以廉价的能源为基础的贸易生产方式的弱化。

3.被动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由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最初起源于发达国家,与其经济制度、政策等更加相契合,并在本国内建立碳排放标准、碳足迹等。在大力推动低碳产业、低碳产品、低碳服务贸易,并对此放开政策的同时,对高碳行业、产品等贸易进行约束。这也就会使发展中的国家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想在国际贸易上占据份额,就只能被动性的去适应国际贸易在规则上所发生的变化。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即对税收的减免、返还和优惠;允许加速折旧、提供投资支持,甚至直接提供资金补贴等,这也就会迫使部分国家只能被动性的接受、适应这些变化。

4.难以避免接受被动强制减排在国际贸易中受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暂未实施低碳经济的国家,将会在贸易交易中受到已经实施低碳贸易伙伴,在节能减排上的制度影响,不得不被动的接受强制性的减排。比如美国参议院环境与公共事业委员会通过实施的二氧化碳减排法案,其中明确指出二零五零以前都是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阶段。同时,自2020年起范式美国进口贸易中企业进口的贸易产品,都必须在国际碳排放制度的范围内,并向海关提供相应的申报单,不在申报范围内的贸易产品是不允许进口的。针对进口的贸易产品成分中的含碳量、碳排放量、碳税标准等,进一步征收碳税,强制与其有贸易合作的国家承担相应的关税。通过增收关税的方式,强迫并不承担此项义务的国家,不得不被动性的接受。

5.激烈的贸易规则话语权争夺每一个国家都会在国际贸易中对本国的贸易企业、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贸易保护,就会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贸易壁垒,以起到相应的保护目的。尤其,像我国这种对外出口的贸易大国,对外出口的贸易产品大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极易受到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都会寻找进行抵制的方法,并且出台一些列的约束政策。这就会导致贸易产品遭遇更多的贸易壁垒,长此下去也就会使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严峻。低碳标准是对国际贸易中出口产品进行衡量的标准,其在制定实施上往往对本国的贸易经济进行一定的维护,并能够在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进行维护。这也就说明贸易规则的话语权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就会导致较为激烈的话语权争夺。

三、优化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1.发展低碳行业减少碳排放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要想提高贸易产品的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就需要降低高碳产品的生产,而不断发展更多的低碳行业,向国际市场提供更多低碳产品的同时,减少环境中的碳排放。为更好地契合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第一,要对低碳行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财政补贴、降低贸易关税等。第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如旅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服务等。第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输出高附加值的科学技术,如航空航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氢能源等,加大国际贸易中的科技产品或技术的贸易份额。开发更多顺应国际贸易新发展趋势的产业,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缓解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产品产生新的贸易壁垒。

2.不断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各类能源的存储量快速消耗的同时,也导致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与恶化,造成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能源短缺的局面。要想更好地应对这种不利的局面,就需要在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中针对能源的结构进行持续的优化,这更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导趋势。在贸易产品的生产初始阶段注重对能源结构的优化,减少或者杜绝对高碳、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借助科技的发展降低贸易产品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对大气环境的碳排放量。

3.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欧盟国家为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将环境服务作为讨论内容的一部分,这肯定会对贸易规则的制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各个成员国应当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在参与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的过程中,为本国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加合理的贸易条款。另外,各国应当根据本国的出口产品、服务清单开展研究,大力开发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环境产品,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实力。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新规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世贸组织的各个成员国共同参与新贸易规则的制度,这样才能够制定更为公平、合理、可行的贸易准则。

4.主动参与低碳领域标准制定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对低碳领域的标准也就越来越详细与严格。若想在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中提高本国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各国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低碳领域标准的制定。低碳领域标准的制定实际上就是多方利益的一种争夺与保护,关系着各个国家的实际利益。这就需要重视对低碳标准制定的参与,尤其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与内容的制定。派遣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化低碳标准细则的研讨会议。这样既能够掌握其他国家所主张的标准,又能够根据本国的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低碳标准的研讨与制定,既能展现对国际标准的认可与支持,又能利于本土贸易与国际贸易间的和谐发展。

5.加强合作重视国际间协同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在科技上具有极高的优势并处于主动的地位,而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缺乏优势的同时处于被动的地位,也就不得不面临着不得不被动接受不合理的条款约束,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全球化的低碳经济趋势下国际贸易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全球化,就必须重视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协同发展,这也才能够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更应当加强与拥有先进科技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借助国际间的合作带动本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