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品牌策略理论

品牌策略理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01 14:49:37

品牌策略理论

品牌策略理论第1篇

品牌延伸的心理学理论

(一)知觉偏差与品牌延伸在心理学上,人的认知有时会发生知觉的偏差,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两个效应对品牌的强化和弱化起到重要作用。“首因效应”,即在认知过程中,最初的印象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从品牌延伸的角度,某个品牌往往极易成为其品牌下第一类产品的代名词,消费者趋向于将品牌与某一特定的商品直接挂钩。另一个是“近因效应”,即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具有较为深刻的作用。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会对首因效应起到强化或是弱化的效果。心理学家陆钦斯(A.S.Luchins)认为在某种信息被连续感知时,人们总是倾向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当某种信息被断续感知时,人们往往对刚刚接收的信息印象更深,起作用的是近因效应。从两者效应关系来看,近因效应会对首因效应起到巩固、维持、否定、修改或调整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对于企业主品牌的总体印象。修正后的主品牌形象反过来又促进或阻碍新老产品的销售。具体有两种情况:当两种效应协调一致时,即首因效应形成的原有品牌意向与近因效应产生的新的意向相适应,消费者就会对产品产生共振。近因效应发生的作用可以使品牌认知得到强化,能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促进产品销售。当两种效应不一致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时,消费者心中的原有品牌印象就会模糊、淡化,并且引起消费者不好的心理联想,会阻碍产品的销售,品牌延伸的效果就不会很好。艾•里斯认为,品牌名称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为类别的替代物,如果企业能使品牌最先进入消费者的心里,那么,在前面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的作用下,该品牌将给顾客深刻的印象和影响,极易成为类别产品的代名词。但是在品牌延伸的情况下,出现了消费者的“近因效应。”当延伸品牌的产品对原有品牌能起连续被感知的作用时,此时品牌认知就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当延伸品牌的产品所代表信息不能使原有品牌得到消费者连续感知时,品牌认知就会弱化。(二)刺激泛化与品牌延伸心理学中刺激泛化指某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某种反应,在遇到其他新的、类似的刺激时,还会产生相似的反应的理论。由于在大部分情况下,消费者对某种商业刺激所采取的对策能够帮助他们以后解决各种类似的消费问题,因此刺激泛化可以简化消费者的决策活动。消费者产生刺激泛化的程度是由两次不同刺激的相似程度决定的。一般情况下,第一刺激(原来的较早发生的刺激)与第二刺激(后来发生的刺激)越相似,消费者对第二刺激的反应就与第一刺激的反应越相近;反之,如果两个刺激差异太大,则产生相似反应的可能性越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原来的刺激的属性被相似的刺激所概括、泛化、代替,消费者期望第二刺激同样具有原来刺激所产生的结果。刺激泛化原理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有着密切关联,特别在品牌延伸中,当延伸产品与母品牌具有较高相似性的时候,消费者对母体的好感更容易转移到延伸产品上去。Broniarczy和Alba明确指出:当母品牌和延伸产品之间的相似性较高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好感会直接通过刺激泛化的方式迁移到延伸产品上。他们认为母品牌作为一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是消费者的条件化好感。但对于不同领域的延伸,刺激泛化并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品牌延伸的心理机制

品牌延伸的心理要素,主要有品牌和产品需要,延伸产品及其品牌的感知,品牌及其延伸产品的记忆,品牌延伸产品的认知(联想、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品牌延伸产品的体验和感受,品牌延伸产品的态度等。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消费者对原品牌的态度和情感是否能够迁移到新的产品中,通常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迁移。两个不同的延伸评价模型分别是:情感迁移模型和联想需求模型。(一)情感迁移模型在该模型中,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和好感通过两个可能的迁移路径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对延伸评价产生影响。第一个可能的迁移路径描述的是一种直接迁移的过程。该种是直接迁移机制即通过条件反应机制实现将原品牌迁移到新品牌,在这一机制下,消费者对品牌信息加工的参与性较低;Boush等人用刺激的泛化和同化来解释这种迁移。而在此过程中实现母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迁移刺激的是品牌态度,当母品牌名称出现时,就会引起消费者一定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迁移路径下,延伸产品初始态度的形成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消费者主动加工的参与很少,因此,可能只存在于品牌低介入度的消费者群体中。第二个可能的迁移路径描述的是一种间接迁移的过程。消费者首先要形成延伸品牌与原品牌的认知,在一定的心理影响下将原品牌的态度和情感迁移到延伸品牌中去。迁移效果取决于延伸产品和母品牌之间感知的相似度。当相似度高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好感会顺利地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并对延伸产品产生正面的评价;反之当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之间感知相似度度低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与好感不能顺利地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对延伸产品产生负面的评价。(二)联想需求模型联想需求模型认为决定延伸产品评价的主要因素不是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或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之间的感知相似度,而是母品牌的品牌特定联想在延伸产品领域被需要的程度∑AiIi(其中Ai代表母品牌的第i个特定联想,Ii代表该联想在延伸产品领域被需要的程度)。该模型认为消费者会先判断母品牌的特定品牌联想是否能提供延伸产品所必需的一些特有的利益点,然后对每个延伸产品作出评价。联想需求模型与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比较吻合:既然消费者将消费产品看成是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那么影响品牌评价的只能是他们认为一个品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自己的消费目标。

品牌策略理论第2篇

[关键词]品牌个性理论;品牌发展策略;区域品牌;品牌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82-02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作为东莞市政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载体,是实现东莞制造2025新一轮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区域。作为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中心,松山湖还是东莞重点景区,目标是以科研产业、教育产业作为依托,大力发展市场中介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服务产业。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品牌,东莞虽然投入巨资进行品牌形象塑造,但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区域特质,配套设施不算成熟规模化发展,东莞市政府在其品牌形象定位时不能精准化描述其主要功能。

本文将品牌个性理论作为基本的论证基础,分析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作为一个区域品牌的品牌个性,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品牌发展策略及营销策略。

一、文献综述

(一)品牌个性。1997年,品牌个性的测量由珍妮弗・阿克尔(Jennifer Aaker)提出,定义为“一组与品牌相关的人类特性”。根据阿克尔的研究,品牌个性特征有五个主要集群:(1)纯真(Sincerity);(2)刺激(Excitement);(3)称职(Compe-tence);(4)教养(sophistication);(5)强壮(Ruggedness)。一般情况下,品牌个性被认为是“品牌资产的强有力支撑”,也是建立消费者忠诚度的主要驱动力和打造与消费者良好互动的有效品牌手段。品牌个性提供了与产品相关的属性,能有效满足客户心目中的象征性和情感功能。

(二)区域品牌。区域品牌主要是指某个地区或行政区域在产业市场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或商誉,“是区域内产业、企业、产品或服务及其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凯文莱恩凯勒)。区域品牌与当地政府主打的产业及特色经济密不可分,是某个地域内企业品牌的集体行为,也表现为由区域和产业名称为核心构成的区域产业集群。

国内学者李光斗则提出了新的阐述,分别从品牌市场力、品牌忠诚力、品牌核心力、品牌领导力分析品牌竞争力。本文主要着眼于品牌个性理论,认为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应找准符合该地区的品牌个性元素,并以此为依据打造属于自己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二、松山湖在品牌个性理论分析下所对应的品牌策略

从以上关于品牌的基本理论来看,虽然大量研究都在构思如何品牌,却很少研究品牌个性理论在品牌发展策略中的具体关系。因此,在对品牌人格理论进行细致分析后,本文大胆尝试品牌个性理论分析松山湖这个区域品牌。

(一)松山湖的品牌个性

东莞松山湖作为东莞政府为高校研究机构、高新科技产业、软件研发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打造理想工作场所的重要区域性品牌,园区设置了办公区域、图书馆、博物馆及生活设施配套中心等满足产业功能需要的各类设施,但园区设施的空置率较高,在配套设施完善力度上还需加大力度。

对应如下品牌个性理论的五大特质,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无疑符合五大维度中的刺激(Excitement)维度。紧扣品牌个性理论中刺激(Exciting)这个元素,松山湖应满足顾客及消费者追寻以下几大目标的要求:大胆、英勇、想象丰富、时尚。创业的激情能够激发大胆的需求满足度,但在想象丰富及时尚方面,松山湖的配套设施远远未能达到此种要求。

(二)东莞市松山湖的品牌形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本文将从概念创新、功能创新、业态创新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松山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的建议。

1.概念创新

松山湖一开始作为创业孵化园,满足了创业者追求刺激大胆的个性理论。但在中后期规划的时候,引入了衣食住行等配套设施,如北区创意生活城和万科生活广场,但在配套上主要注重“食”和“住”两方面,较少考虑来此创业者的“衣”和“行”。因此区域品牌在后期定位应该注重概念创新,逐步把创新的成果落实到筹备、设计、装修、陈列、布置和运作中,和艺术、教育、零售、商业地产等不同行业相融合,紧扣品牌个性理论中刺激(Exciting)维度。

松山湖区域品牌的生命线最重要的基础是吸引人来消费、投资创业,其次才是作为教育产业孵化园,必须先有来源才能更好地规划。松山湖需要充分考虑投资者及消费者对科技园区及旅游景区的功能需求,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休闲、商业、银行、公安、邮电、通迅等现代化的区域服务体系。要把松山湖建成大家乐意来创业、冒险及玩乐的地方,再也不能只提供一个概念,认为配备了基本的酒店、商务配套设施、购物商场及购物中心就可以了,如何盘活存量资源,把现有的设施捆绑销售,同时推陈出新,是松山湖创新的最大障碍及挑战。2015年,松山湖入驻了松山湖华为终端基地和台湾科技园等新兴企业及产业链条,但在基础配套设施上仅有万科生活广场和创意生活城两个以饮食门店为主的概念商城,远远缺少艺术、购物等必备的设施。

2.功能创新

在功能创新上,应该考虑现有设备的重复使用率,包括在原有的中心办公区成立联合办公空间(co―working Space)等新型办公形式,在旅游淡季利用商务会议展览及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减少配套设施空置率,不会形成现在周末人多平时人烟稀少的产业空心现象。市场营销需联动各个经济部门,提高坪效,增加会务收入、展览收入及酒店收入,松山湖在未来应该打造成涵盖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孵化园等多元化角色。比如可以在行政中心区改造成的艺术空间欣赏一场当代艺术展,在创意市集和兴趣长廊学习烘焙、绘画或是陶艺课。还能在创意生活城观赏乐队的演出。

3.业态创新

松山湖需要彻底颠覆在周末及节假日客流量较大,创业园无法积聚足够商家的现状,以积聚人气为主要目的,利用互联互通技术创新区域品牌的新模式,把整个创业园的资源通过电子商务、O2O等形式展现出来。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来此创业及旅游消费的顾客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在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上,松山湖园区比较缺乏。以万科生活城――松山湖人气最旺的配套商业中心为例,在衣食住行四大模块上“衣”这一块急缺,没有满足本地创业者及消费者购物的需求。而在其他配套设施上,医疗、休闲、邮电、通迅等许多设施还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若想成为东莞未来的标杆项目,除了需要政府的推动力度、落地政策,还需要做出有价值、有底蕴的区域品牌。将投入功能创新、业态创新及功能创新的成本转化为土地的增值,从而实现投资回报,这才能实现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的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徐鹏,赵军.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资产增值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8):40-43.

[2]李华富.区域品牌竞争力测定模型构建[J].商业经济,2012(2):74-76.

[3]赵红,张晓丹.基于品牌个性维度的品牌定位诊断方法及时政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039-1045.

[4]赵军,邢明军.区域品牌:一个特指“产业集群”的品牌概念[J].河北学刊,2008(5):237-240.

[5]白凯.国家地质公园品牌个性结构研究:一个量变开发的视觉[J].资源科学,2011(7):1366-1373.

品牌策略理论第3篇

关键词:基率信息;伦理信念;责任归因;修复策略

引言

随着产品的复杂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攀升,产品伤害危机爆发的越来越频繁。对大多数品牌来说都会面临危机,管理者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最小化损失。但对于危机修复策略,现有研究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乏对危机环境的思考。现有研究多从响应策略[1]、严重程度[2]、类型[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未考虑环境因素。权变观点认为管理效力取决于环境,脱离环境单纯解析修复策略难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其次,虽部分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法对修复策略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但对品牌先验信念的考虑不够,采用相关的经济模型也难以剔除“睡眠者效应”的干扰。这又给管理者带来一个难题:怎样的修复策略才更有效?

产品伤害危机的危害取决于责任归因。权变观点认为基率信息是影响归因的关键,但现有文献对基率信息与修复策略的研究并未获得一致结论。首先,大部分认为基率信息越高内部归因越少。伦理信念越低,越易产生“折扣效应”与“亚型效应”。但也有研究认为对知名品牌,负面事件的影响总是消极的[4]。其次,部分研究认为基率信息对归因无影响[5],但也有研究认为对非知名品牌短期内是负面的,一段时间后便产生“睡眠者效应”,品牌意识提升。该矛盾的出现暗示现有研究存在局限,需用更系统的观点来解释基率信息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修复策略,同时该矛盾也对现有危机修复策略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总之,现有文献在对产品伤害危机修复策略研究时,并未关注环境因素和个人特质的影响,基于基率信息的影响效果也未取得一致结论[4]。这给现有研究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基率信息的影响效果是否有存在的条件?二是与此对应的不同情境下的修复策略影响效果是否有所不同?为解决该问题弥补现有文献的缺陷,本文拟从归因角度出发引入个体伦理信念开展研究。

1 理论背景

1.1 基率信息

三维归因理论认为情景因素中的一致性信息(基率信息)、区别性信息和一贯性信息对归因有重要影响。与区别性和一贯性信息相比,基率信息与归因的关系更强。因此本文集中研究基率信息的影响。尽管消费者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多数研究认为基率信息对归因有重要影响,产品伤害危机存在“折扣效应”和“亚型效应”,但也有研究认为对知名品牌来说,危机带来的结果总是消极的[4],基率信息的影响并不显著。鉴于该矛盾,本文认为除方法论外,还存在其他因素促进或抑制基率信息的影响。

Vassilikopoulou等[2]和Grappi等[6]研究认为,个体的伦理信念、美德等“非认知”或“背景因素”影响危机责任归因。Kassin认为个体自我衍生的基率信息使外部基率信息变得“多余”,削弱了对归因的影响[5]。Kelman和Hovland认为不强调信息源和信息内容时的线索分离将会引致“睡眠者效应”出现[7]。

1.2 产品伤害危机修复策略

危机修复策略旨在阻止对企业声誉的伤害,重获消费者信任。“正当”的修复策略甚至还会“提升”品牌形象,而“不当”的修复策略会颠覆企业经营多年的品牌资产。现有文献对产品伤害危机修复策略的研究主要分两类:一是从危机响应策略入手研究其有效性[3];二是基于信任视角认为修复策略分信任修复、情感修复和功能修复[8]。但不容忽视的是上述研究还存在不足:首先,大多数研究采用实验法或情景模拟的方式,未操控行业环境,即忽略了基率信息;其次,虽部分学者对基率信息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个人伦理的思考;最后,危机会随环境和时间而改变[4],修复策略也不应该是不变的,而现有文献并未考虑该因素的影响。鉴于上述不足,环境、时间和个体伦理信念将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不同情景中危机修复策略的有效性是否有显著差异?

2 基率信息和“睡眠者效应”的边界条件

2.1 伦理信念的调节作用

基率信息的影响依赖因果归因。只有在行为者出现时行动才会产生(低基率信息),将会被归因于行为者。但其他行为者出现也会导致该结果时,将会引致个体对归因进行调整,该调整被称为“折扣”。也有研究认为罕见或意外行为的产生并非是行为者本质的体现,而是“亚型”,降低了对行为者的归因。在产品伤害危机中,基率信息提供的外部线索不足以改变责任归因,个人伦理因素在归因调整中也有重要作用[2]。因此,本文认为对危机的归因受基率信息和伦理信念的共同影响,鉴于此,提出假设H1:

H1:伦理信念调节了基率信息对责任归因的影响。

H1a:对伦理信念较低的个体,相似性信息存在时基率信息越高责任归因越少(“折扣效应”)。

H1b:对伦理信念较低的个体,相似性信息不存在时基率信息越低责任归因越少(“亚型效应”)。

H1c:对伦理信念较高的个体,无论相似性信息怎样,较高的基率信息都导致较多的责任归因(抑制“折扣效应”和“亚型效应”)。

2.2 时间延迟的调节作用

Berger等认为随时间的延迟线索发生分离,负面信息通过增加可获得性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鉴于个体认知和关注度的有限性,只有在头脑中占据首位的信息才会影响行为。基率信息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得性,对伦理信念较低的个体,会使其对非知名品牌的意识提升,而对知名品牌来说,随时间推移品牌线索的可获得性并没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其品牌意识和评估的变化不明显。但对伦理信念较高的个体,较强的伦理价值观将会强化个体的危机意识,即便存在时间延迟,品牌意识和评估也不会发生变化。鉴于此,提出假设H2a与H2b:

H2a: 对伦理信念较低的个体,随时间延迟其对非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评估有所提升(“睡眠者效应”),而对知名品牌没有明显变化(抑制“睡眠者效应”)。

H2b: 对伦理信念较高的个体,随时间延迟其对非知名和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评估均无明显变化(抑制“睡眠者效应”)。

2.3 品牌意识和品牌评估的中介作用

根据归因的连锁反应,产品伤害危机责任归因影响品牌意识和品牌评估,并最终影响购买倾向。责任归因与品牌意识和品牌评估负相关,而后者与购买倾向正相关。此外,责任归因还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倾向。鉴于此,提出假设H3:

H3:品牌意识和品牌评估是责任归因对购买倾向影响的中介变量。

2.4 条件化间接效果

被中介的调节和被调节的中介统称条件化间接效果。根据归因理论,责任归因影响品牌意识和品牌评估并最终影响购买倾向,且该结果取决于伦理信念和品牌知名度。对非知名品牌来说,随时间的变化,伦理信念较低的个体品牌意识的变化会导致品牌评估变化,并最终产生积极的购买倾向,但对知名品牌并不明显。鉴于此,提出假设H4a与H4b:

H4a:对非知名品牌,伦理信念越低,随时间推移品牌意识的变化通过品牌评估对购买倾向的间接影响越大。

H4b:对知名品牌,无论伦理信念怎样,随时间推移品牌意识的变化通过品牌评估对购买倾向的间接影响均不显著。

3 实证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混合因子设计:2(时间延迟:两个月)×2(品牌知名度:知名、非知名)×2(基率信息:高、低)×2(相似性信息:有、无),并采用141名学生实验。

3.1 刺激物

参照Berger[4]等的研究,将背景企业命为“威极啤酒”。知名度低(高)的表述:威极啤酒选用优质……酿制(荣登《福布斯》“全球信誉企业200强”第68位……);基率信息高(低)的表述:该行业平均两周(年)左右就有召回的情况;相似性信息:与之前召回事件类似。

3.2 实验顺序

首先请被试阅读基本信息,宣布危机后请被试阅读基率信息和相似性信息;其次对责任归因、品牌意识、品牌评估、购买倾向和伦理信念评分;最后两个月后再次对品牌意识、品牌评估和购买倾向测量。

3.3 量表设计

研究设计有三部分:一是对责任归因的测量参照Kleina和Dawar[9]的量表,二对品牌意识、品牌评估和购买倾向的测量参照Hoeffler和Keller[10]的量表,三参照Vitell[11]的量表对伦理信念测量。

3.4 实证分析

3.4.1 操纵检验与信效度分析

被试对基率信息(t(139)=13.06***)与相似性信息(t(139)=14.00***)的感知在不同组内显著不同,操纵成功。信度分析如表1,Cronbach’大于0.6,内部一致性较好。每一构念的复合信度与因子载荷均高于0.7,聚合信度较好。通过AVE与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判别效度较好。

3.4.2 假设检验

首先,由回归分析可知,伦理信念调节了基率信息对责任归因的影响,假设H1成立。方差分析显示,基率信息(F(1,133)=42.73, p

其次,对时间延迟的调节作用,由表3可知,伦理信念较低的个体,随时间延迟,对非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评估有所提高,产生“睡眠者效应”,对知名品牌的意识无明显变化;但对伦理信念较高的个体,非知名品牌意识无显著提升,知名品牌意识却明显下降。假设H2a与H2b部分成立。

再次,对品牌意识和品牌评估的中介作用,Bootstrap分析可知(表4),责任归因通过品牌意识变化、品牌评估对购买倾向的间接影响显著,假设H3部分成立。

最后,对条件化间接效果,由表5知,对知名品牌无论伦理信念水平如何,品牌意识的变化通过品牌评估对购买倾向的影响均不显著,而对非知名品牌来说,伦理信念水平越低,品牌意识的变化通过品牌评估对购买倾向的间接影响越大,假设H4a与H4b成立。

表5 Bootstrap 结果

3.5 讨论

本部分探究了基率信息和“睡眠者效应”的边界条件,获得了以下结论:首先,探究了伦理信念在“折扣效应”和“亚型效应”中的条件效应。伦理信念较低的个体在相似性信息存时会产生“折扣效应”,不存在时产生“亚型效应”。但对伦理信念较高的个体说,“折扣效应”和“亚型效应”受到抑制。其次,发现了“睡眠者效应”产生的条件。较低的伦理信念与非知名品牌共存是产生该效应的关键。再次,提出了责任归因对购买倾向影响的链式多重中介模型。最后,提出了品牌意识变化通过品牌评估对购买倾向影响的条件化间接效果。

权变观点认为管理效力取决于管理环境。对危机修复策略研究时,环境不容忽视。为有效解决本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下文将对不同情境下的修复策略有效性进行研究。

4 产品伤害危机修复策略

4.1研究假设

Xie和Peng认为负面信息修复策略有情感性、功能性和信息性修复策略三种。其中情感性修复包括道歉、同情和懊悔[8]。“折扣效应”情境下,个体责任归因较低,情感性修复效果更好。经济补偿是功能性修复策略的主要手段,通过召回、免费维修等手段补偿消费者损失。“亚型效应”情境下,罕见或意外被认为是例外,适当经济补偿即可提高个体的满意度。信息性修复策略指危机后的沟通。在“折扣效应”、“亚型效应”和“睡眠者效应”被抑制的情境下,由于个体伦理信念或品牌知名度比较高,积极的沟通更能有效消除疑虑,重拾消费者信任,提升个体对修复行为的满意度。鉴于此,提出假设H5a-H5d:

H5a:“折扣效应”情境下,情感性修复策略对满意度的修复最好。

H5b:“亚型效应”情境下,功能性修复策略对满意度的修复最好。

H5c:“折扣效应”和“亚型效应”被抑制情境下,信息性修复策略对满意度的修复最好。

H5d:“睡眠者效应”被抑制情境下,信息性修复策略对满意度的修复最好。

4.2 实证分析

在前文基础上,本部分采用2(品牌知名度:知名、非知名)×3(修复策略:情感性、功能性和信息性)的被试间设计,仍采用学生进行实验。

4.2.1 刺激物

参照Xie和Peng[8]的研究,情感性修复策略:在公司网站与媒体道歉声明;功能性修复策略:积极召回产品,并提供经济补偿……信息性修复策略:召开新闻会,积极沟通……

4.2.2 实验顺序及量表

在被试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宣布修复策略,并对修复策略及满意度测量,其量表是参照Xie和Peng[8]的成熟量表。

4.2.3 实证分析

(1)操纵检验与信度分析

根据多方差分析,修复策略在各组内显著不同(Wilks’λ=0.807),操纵成功。所有构念的Cronbach’均大于0.8,内部一致性较好。

(2)假设检验

根据方差分析,“折扣效应”情境下,危机修复策略不同消费者对修复满意度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别(F(2,30)=93.23, p

5 结语

本文基于权变的观点从产品伤害危机中基率信息与“睡眠者效应”悖反的原因出发,探究了现有研究存在分歧的原因,并从个体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结合探究了危机修复策略的有效性。获得结论如下:首先,发现了基率信息影响的边界条件,解决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分歧。“折扣效应”和“亚型效应”只有在消费者伦理信念较低时才会发生。当消费者伦理信念较高时,该效应将会被抑制。其次,对于非知名品牌来说,当消费者伦理信念较低时,将会产生“睡眠者效应”。但对于知名品牌或伦理信念较高的个体来说,品牌自我修复机制失效。再次,提出了责任归因-品牌意识变化-品牌评估-购买倾向的链式多重中介模型,并引入伦理信念,发现了品牌意识变化通过品牌评估对购买倾向影响的条件化间接效果。最后,基于伦理信念和外部环境提出了产品伤害危机的修复策略。“折扣效应”情境下情感性修复策略最优;“亚型效应”情景下功能性修复策略效果最好;“折扣效应”与“亚型效应”或“睡眠者效应”被抑制的情境下信息性修复策略最优。

上述结论对企业危机管理也有重要指导意义。目标消费群体伦理信念较低时,如行业曾发生相似情况且基率信息较高,情感性修复策略最优,反之功能性修复策略最好。对目标消费群体伦理信念或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来说,信息性修复策略可最小化对企业的伤害。

本研究存在三个局限:一是实验采用虚拟品牌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外部效度;二是样本稍偏集中;三是未对危机程度划分。在未来研究中,可将更多情景因素纳入研究中,为危机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更详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任金中, 景奉杰. 产品伤害危机模糊情境下组织响应对购买意向的影响机制[J]. 软科学, 2013, 27 (10):16-19.

[2] Vassilikopoulou A,Chatzipanagiotou K,et al. The Role of Consumer Ethical Beliefs in Product-Harm Crisis[J].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2011, 10(5): 279-289.

[3] 方正, 杨洋, 李蔚. 产品伤害危机应对策略效果研究[J]. 软科学, 2011, 25(11): 73-77.

[4] Berger J, Sorensen A T, et al. Positive Effects of Negative Publicity: When Negative Reviews Increase Sales[J]. Marketing Science, 2010, 29(5): 815-827.

[5] Kassin S M. Consensus Information, Prediction, and Causal Attribu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ssu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 37(11): 1966.

[6] Grappi S, Romani S, et al. Consumer Response to Corporate Irresponsible Behavior: Moral Emotions and Virtu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6(10): 1814-1821.

[7] Kelman H C, Hovland C I. Reinstatement of the Communicator in Delayed Measurement of Opinion Change[J].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3, 48(3): 327.

[8] Xie Y, Peng S. How to Repair Customer Trust after Negative Publicity: The Roles of Competence, Integrity, Benevolence and Forgiveness[J].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09, 26(7): 572-589.

[9] Kleina J, Dawar 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sumers’ Attributions and Brand Evaluations in a ProductCHarm Cri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4, 21(3): 203C217.

品牌策略理论第4篇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日益发展,消费观念已经比较成熟。许多商务人士已不再盲目地追求档次,豪华酒店开始向经济型酒店转变。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单位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将其一部分资金投资于酒店。比如铁路局投资兴建了铁道大酒店,残疾人联合会开办了残联招待所,卫生局开设了自己的招待所,各个医院也有自己定向的接待酒店。这些酒店或招待所的消费一般不会很高,属于比较经济的一种。同时,这些酒店往往会为旅客和商务人士提供比较周到的服务,而且也为其隶属单位的出行和工作提供了方便。正是因为这些酒店是依附于各个现存的企业单位,所以各个企业单位的品牌也自然成了这些酒店的招牌或者品牌。与一般的酒店管理公司不同,隶属于同一企业单位的不同地区的单体酒店组成的酒店管理公司的管理,倾向于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而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下,品牌的管理自然就有所不同。

1.2研究意义

研究松散型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策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方面有利于丰富管理理论。酒店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通过对酒店管理模式的探讨以及在松散型酒店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策略的探讨,有利于丰富酒店管理的内容,从而更加丰富了企业的管理理论。现实意义方面:通过对松散型酒店管理模式下品牌策略的探讨,有利于形成一套对现实酒店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从而对酒店的品牌管理提供指导。

2松散型酒店管理

企业酒店作为各企业单位的附属经营公司,其取得的营业收入在企业单位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少。再加上受企业单位主要活动的影响,不少企业单位对其附属酒店采取的是松散型管理模式。这种松散型管理模式,也是企业各地单体酒店组成的酒店管理公司,对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下属酒店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下属酒店需按照公司总部的制定相同的基本管理模式运营,并按要求来完成相应的经营任务或者计划,同时各酒店又拥有相对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3品牌策略

3.1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以及对品牌的营销管理构成了营销学理论的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展开了对品牌营销系统的学习研究以及实践。虽然对于品牌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论著丰硕,但是对于酒店的品牌战略仍然是一个相对空白的研究领域。品牌策略指的是公司将品牌作为其一项核心竞争力,从而从品牌中获取超额利润的经营策略。市场经济的发展催动着品牌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意识超前的企业,他们利用品牌来丰富自己的经营范围,并从中攫取了一定的利润。比如铁路系统的酒店就是靠着“铁路”这一品牌而使大家过目不忘。正是因为品牌为消费者所熟知,属于一种心理方面的感觉,所以,才不会被轻易地模仿。品牌策略,主要包括品牌的决策、品牌模式的选择、品牌的识别、品牌的长期规划以及品牌的远景设立5个方面的内容。

(1)品牌的决策。这个层面主要用来回答品牌的属性问题。在品牌创立之前需要解决选择何种类型的品牌问题(是选择制造商的还是经销商的,是自己创立还是加盟)。品牌的运营方式不同,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比如是选择“宜家”式的销一体化,还是“莫泰168”的特别加盟,总而言之,品牌的类别不同影响到其在不同行业及企业间的适应性。

(2)品牌模式的选择。在这个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品牌结构的问题。通过该层面,我们需要明确应当选择综合性的单一品牌,还是选择多元化的多个品牌;是选择联合性的品牌还是选择主副式的品牌。虽然品牌的模式并无对错,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类别,以及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则是有差别的。

(3)品牌的识别。这个层面主要是用来界定品牌的内涵,他是品牌策略的中心。通过对品牌的识别,界定能够使得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形象。

(4)品牌的长期规划。该层面主要是对品牌未来发展领域的界定。弄清楚未来的品牌应当在哪些领域、那些行业发展并维护,从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发展的风险、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5)品牌的远景设立。该层面界定的是品牌未来发展的远景,同时为品牌发展的各个阶段创立条件。

3.2松散型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理论第5篇

中小企业要做百年老企,要基业长青,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毫无条件地走品牌化道路。

近年来,“不做品牌等死,做品牌找死”。两害相权取其轻,找死不如等死,大多数中小企业于是选择了放弃。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行业,市场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仅仅留下几个、十几个同类竞争品牌,而在这些品牌当中,前3~5名的品牌基本上垄断了50%以上的市场,这3~5个品牌依托影响制定行业规则,获得垄断利润,其它品牌只是被动地遵循规则,获得较少的加工和经营利润。

因而,中小企业要基业长青,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成为行业的领先品牌。而要成为行业的领先品牌,中小企业就必须能“获得竞争优势”。虽然说中国的中小企业资源匮乏,但也并不能因此就断言领先品牌仅仅是那些跨国公司(或大公司)的专利,中小企业不可以、也不可能创建自己的领先品牌。只要中国的中小企业稍微用心,就会发现当前阶段同样也存在着广泛的机会。

“品牌根据地”理论的导入,使中小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根据地”,在“品牌根据地”领域获得竞争优势成为领先品牌变得可能。

“品牌根据地”理论

所谓“品牌根据地”理论,就是指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率先在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市场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获得生存的机会,继而利用“品牌根据地”积蓄力量、训练团队、总结经验,等待机会,逐步扩大“根据地”领域范围,再抓住契机发动较大规模的市场战役,打通 “根据地”之间的连接,化被动为主动,变防守为进攻,最终实现全国的胜利,创建全国性的领先品牌。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生存阶段。中小企业应当集中资源建立一批较小区域(如地、市、州、盟)的“品牌根据地”,在“根据地”区域率先成为领先品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积蓄资源,为下一步扩大“品牌根据地”做准备。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应当致力于扩大根据地势力范围,促使原先较小区域的“品牌根据地”向外渗透,并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小区域营销战役,实现各个“品牌根据地”之间的连接,从而顺利建立较大区域的“品牌根据地”(如全省、省际、大区)。

第三个阶段是全国统一阶段。中小企业应当利用此前的“品牌根据地”资源(发展模式、团队、资金),抓住契机,挖掘全国性资源(如重金投放央视媒体、举行全国性促销活动),发动全国战役,进行大反攻,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品牌根据地”,取得最终胜利,实现创建领先品牌的战略目标。

三个保障策略

中国中小企业借助“品牌根据地”理论实现创建领先品牌的目标。聚焦策略、蚕食策略及点、线、面策略的深度运用,则为“品牌根据地”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聚焦策略

如前所述,一个品牌只有成为领先品牌,才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要成为领先品牌,就必须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资源,必须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最缺的就是资源――现金资源、模式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供应链资源等等。没有资源,就谈不上什么竞争优势,更谈不上成为什么领先品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聚焦策略”,我们就会发现,中小企业其实也可以变得“资源充沛”。

如果与跨国公司比,中小企业即便是激活其所有的资源可能也不如其1%,以1VS100,自然是无往不败。但是,大公司同样也有势力薄弱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它们投入的资源极少,市场根基并不扎实,中小企业如果能够集中资源,集中发力的话,是完全可以战胜这些大公司的。

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聚集策略的案例,故事中的田忌就相当于中小企业,而齐威王就相当于大企业。运用聚集策略,是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率先在小区域范围内形成竞争优势,使其成为小区域范围内的领先品牌,从而获得积蓄资源的机会,为下一步扩大优势区域范围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成为领先品牌做前期准备。

蚕食策略

建立小区域范围的“品牌根据地”只是创建中小企业自有领先品牌的第一步,还远远不足以达到创建领先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中小企业要在更大区域范围成为领先品牌,要获得发展的机会,还必须有效地实施“蚕食策略”。

所谓蚕食策略,就是指中小企业在已建立的、小区域范围的“品牌根据地”的基础上,积蓄资源、总结经验、训练团队,分析竞争对手的破绽,利用地缘优势,沉着稳健,不求冒进,一步一步地进攻竞争对手边缘化、势力稍弱的市场区域,扭转品牌在这些区域的不利局势,将这部分市场区域颠覆为中小企业新的“品牌根据地”,扩大“品牌根据地”的版图,壮大品牌的力量,为下一步发动全国性市场进攻做铺垫。

蚕食策略选定的蚕食区域必须具备如下之一的前提条件:

1、地缘上最好接近原有的“品牌根据地”,“品牌根据地”的优势此前在这些区域进行了长时间的渗透,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品牌基础。

2、市场形态、竞争环境、消费结构上与原有的“品牌根据地”较为相似,“品牌根据地”的产品结构、渠道类型、方式方法、工作团队等作用于这些区域同样有效。

3、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的区域。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品牌必须不计代价占据那些具有较强辐射能力或是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西方边陲穷乡僻壤的秦国,正是很好地运用了蚕食策略,先后吞并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终成大业,一统天下。运用蚕食策略,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原有“品牌根据地”的优势,因势利导,一步一步稳健地扩大“品牌根据地”的区域范围,积蓄资源,为全国性的进攻做准备,为创建全国性领先品牌奠定根基。

点、线、面策略

点、线、面策略则是实现创建全国性领先品牌的战略思想和策略保障。

中小企业通过“聚焦策略”在早期创建的小区域“品牌根据地”仅仅是全国性领先品牌目标的一个点,中期通过“蚕食策略”创建的较大区域“品牌根据地”仅仅是全国性领先品牌战略目标的一条线,只有成为目标市场(全国或全球)的领先品牌才是一个面。“点”和“线”的布置和经营在战略上都是为了“面”做铺垫和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以便迅速发动进攻,达到创建全国性领先品牌的目标。“点”和“线”的布置和经营必须有助于“面”的串联,应当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而不是随意性的、毫无章法的。

品牌策略理论第6篇

鉴于一汽、上汽的雄厚实力――尤其是其特有的政策影响力,比如,一汽掌门人竺延风本人拿就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国人一直对两个巨头推出自有品牌寄予厚望。这份期待,客观上也给两个汽车巨头推出自有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看得出,两巨头在推出自有品牌前,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过程不再赘述。我在这里只对两家汽车巨头在推出自有品牌时的品牌建设策略稍加讨论。

在品牌建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体系,叫做品牌关系谱。这个理论体系对于那些采用多品牌策略的集团企业尤为重要,它会帮助企业将旗下品牌进行科学的梳理,从而避免主品牌与子品牌之间、子品牌与子品牌之间发生重叠、挤压等等品牌建设误区,将市场推广经费运用到最佳性价比。

我对品牌关系谱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出了四种品牌关系类型:

一、 单一品牌。

二、 亚品牌。

三、 托权品牌。

四、 独立多品牌。

限于篇幅,这个就不展开讲了,完整展开就是半天的培训课程了。接下来,我会用奔腾和荣威作为例子,进行简单剖析。

正如我这篇博文的题目所言,奔腾和荣威,采用了两条不同的品牌关系谱。奔腾,采用了亚品牌策略,荣威采用了托权品牌策略。

那么,什么是亚品牌?什么是托权品牌呢?

简单讲,亚品牌就是以母品牌为主、子品牌为辅的建设策略;托权品牌就是以子品牌主、母品牌为辅的建设策略。举个例子,联想采用的就是亚品牌策略,所以,它的广告都是“联想扬天、联想天逸、联想…….”,都是“联想”在前、为主。反之,P&G采用的就是托权品牌策略,所以,它的广告都是“海飞丝、漂柔、沙宣”这些子品牌为主角,最后来一个“P&G”的大logo,在产品包装上,P&G也会出现在不太醒目的位置。

亚品牌、托权品牌,这两个品牌策略,没有高下之分,采用哪一个,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所推出的产品类型、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等等因素,科学的分析衡量,最后才能决定采用哪个方式更适合本企业。如果拍脑门仓促决策,一旦错了,将来就很难修正,因为这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

这时候,我们对照来看。就会发现,一汽奔腾,采用了亚品牌的策略,因为,奔腾的车标,采用了一汽的传统标志,在车头中央,而“奔腾”是作为车的型号标识,出现在车尾右侧。而荣威,则采用了托权品牌的策略,车头车尾的中央,是醒目的全新的荣威标识,车尾左下侧,标注上了“上海汽车”的字样。

刚才我说过,亚品牌也好、托权品牌也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是否适合发展需要。聚焦到奔腾和荣威身上,我个人认为:上汽采用托权品牌的策略是对的,一汽采用亚品牌的策略是错的!

因为,亚品牌策略,是以母品牌为主。那么,一汽这个母品牌,由于以往的发展历史,其主要成功产品以卡车为主。轿车领域中,红旗并不成功,一个勉强成功的使用一汽标志的轿车就是天津一汽的低端、经济型轿车产品,还是一汽收购来的。因此,一汽这个品牌,用在一款中档轿车上,不但不能推动这个产品被消费者认可,反而有可能拉低奔腾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当然,也许一汽是想用这款中档产品来充实、提高一汽这个品牌的含金量,但是,用一个新产品,提高一个“负重”老品牌的品牌内涵,其难度不可谓不大。

相比之下,荣威的步调就要轻灵的多。

荣威,属中高端产品,与以上上汽推出的车型定位略有不同,尤其是其源自英伦的“贵族”血统,更是这个品牌的核心内涵。所以,上汽特意为荣威设计了一款贵族气十足的logo。在品牌建设方针上,上汽采用了托权品牌的策略,以“荣威”为主角,突出它的独特品牌个性,同时,“上汽”这些年,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也积累了不错的口碑,所以,这个招牌用作母品牌,在下面“托”起“荣威”这个子品牌,也为“荣威”这个新品牌更快的被市场所接受起到了推动作用。退一步讲,即使将来荣威失败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品牌,也不会过多的伤及上汽这个母品牌。

品牌策略理论第7篇

[关键词]国有大型航空公司;低成本航空;多品牌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35.038

中国的航线网络中有70%的航线适合低成本运营,且国内每年民航旅客数为8000万人次左右,而铁路和公路旅客却高达140亿人次,其中约有20%是属于中高消费能力的市场,这其中又存在30%的市场可能会选择低成本航班,由此带来的低成本航空市场需求量将达8.4亿人次。[1]与此同时,民航原有的高端市场随着经济波动和政策原因还在进一步萎缩中。大型国有航空公司要适应市场变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市场份额,必须进入低成本航空市场。但基于波特定位理论[2],国有大型航企定位于全方位服务和轮辐式航线网络,这就与成本领先的低成本定位相悖。要解决此问题,实施多品牌策略就成为当务之急。

1 多品牌策略的利弊分析

1.1 多品牌策略的积极作用

第一,能充分适应市场的差异性,迎合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市场推力。

第二,多品牌策略通过给每一品牌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有效地占领各个细分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如果企业原有目标市场较窄或成长性较弱,推出不同定位的子品牌,采取不同的价格水平,形成不同的品牌形象,由此吸引不同偏好的消费者。

1.2 多品牌策略的潜在风险

多品牌策略对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企业必须精确定位子品牌,使其与原有品牌形成实质的差异,实现不同品牌吸引不同细分市场的目的。不过一旦该能力不足,极容易出现市场的自我吞噬。类似案例在欧美航空公司多品牌策略的实践中屡见不鲜。

2 国有大型航空公司采用多品牌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2.1 市场环境的变化

当前我国民航市场环境变化呈现以下特征:①在人均GDP提升、假日经济、国际教育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民航市场的旅游休闲、教育需求迅速增长。但在航线市场消费量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价格敏感型旅客占据市场主体,使得传统高舱需求减少,向高级和普通经济舱转移,同时经济舱票价水平出现下降趋势。由此导致航线上座率提升、收益率却下降。②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公务、商务类的高端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因此,对于大型航企而言,单一的高端全方位服务定位已不能满足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这一市场困局亟待通过多品牌策略来打破。

2.2 竞争环境的变化

(1)国内竞争环境方面。廉价航空公司数量逐渐增加,继春秋航空之后,中国联合航空、西部航空、九元航空、幸福航空及成都航空相继宣布转型为廉价航空。2011年中国民航业平均客座率为82%,而国内的廉价航空客座率达到了95%。在传统航空公司市场盈利压力增大的同时,各廉价航空公司却频传盈利增长的喜讯。因此,国有大型航企在国内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少。

(2)国际市场环境方面。2001年整个亚太地区廉价航空市场份额仅为1.1%,到了2013年占到了24.5%,是全球廉价航空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马来西亚的亚航和澳洲Quantas航空旗下的捷星航空被评为全球经济低迷时期乘客出行的首选,中国市场的航线收入占亚航总收入的40%左右。而新加坡航空和国泰航空紧随其后。因此,许多传统航空公司开始试行多品牌策略,即一个网络航空公司品牌和一个廉价航空品牌。东南亚、北亚和印度地区的绝大部分挂旗承运人都推出了第二品牌。比如马来西亚航空(MAS)使用其Firefly子品牌和亚洲航空公司竞争,Garuda Indonesia利用其Citilink品牌应对低票价竞争;泰航2011年开始实践多品牌策略,推出两个新品牌Thai Wing和Thai Tiger;新加坡航空公司(SIA)已成立Scoot子公司,它迅速适应了价格敏感的年轻人市场,而且并不损害新航高端的品牌形象。

3 国有大型航空公司多品牌策略实施建议

对于国内大型航企而言,传统的单一品牌要向多品牌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有航企由于经营能力和市场环境的限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循序渐进,而不能像欧美部分航企那样同时经营上十个品牌。因此,实施双品牌策略是比较稳妥的过渡方式,即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低成本航空公司品牌。

3.1 寻找新的细分市场

(1)发现市场的真实需求。普通市场调查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消费者总是“言非所意,意非所言”。如“请问什么原因成为您选择或放弃民航出行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的回答绝大部分是“价格”。这样总是误导航空公司降低票价以图吸引市场。殊不知,蛋糕不但没有做大,反而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其实该现象背后体现的是消费者的潜意识。而民航消费者的潜意识较多体现在其品牌认知的第三层次上(第一层是品牌符号、第二层是品牌联想、第三层是潜意识――消费者内心对品牌深层次的真实想法)。这也是市场调研的重点工作。

例如,航空公司可以通过Focus Group Discussion法,让抽样出来的消费者描述和讨论“什么样的旅途(生产或生活)是您认为最开心的”。当然,最好依据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频率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比大规模的调查问卷更能发掘民航市场的真实需求。

(2)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民航市场可从传统的生产性和生活性两类需求,衍生出更多的市场类型。这样国有大型航企就会发现在高端需求带来的二八定律背后,还有大量的市场空间可以为企业带来盈利和发展的机遇。

笔者通过判断抽样,并利用访问法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民航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偏好有以下两类新趋势。

一是新兴高端市场的出现――价格不敏感但服务要求个性化的生活性需求。传统观点认为高端市场集中在中年高端商务人士,但近年来,高端市场的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的国际旅游市场和青少年出境教育市场。传统的降价策略不足以吸引该市场,而应该集中在产品个性化创新方面。这一市场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国有航企现有的品牌创新来实现。

二是理性商务市场的出现――价格敏感的生产性需求。传统观点认为生产性客运需求都是服务敏感而价格不敏感,但随着创业趋势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民营小微企业的工作人员成为民航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场需求的明显特征就是关注民航产品的时效性和灵活性而非高端与个性;消费频率高且价格敏感;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极有可能转型为高端市场。这一需求趋势对于国有航企而言是重要的市场机会,必须通过构建低成本的子品牌来吸引该市场。

3.2 构建科学的双品牌管理系统

(1)清晰的品牌定位差异。欧美市场有很多航企多品牌策略失败的案例,而子品牌与原有品牌之间差异性不足都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国有航企在设计双品牌策略时,必须为两个品牌进行差异化定位,使其在不同的目标市场中发挥互不重叠的作用。

国有航企在坚守传统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引入创新、个性化的品牌理念以吸引新兴高端市场;新品牌则应定位于灵活和高性价比以吸引理性商务市场。

(2)差异化的营销组合策略。国有航企的传统定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营销组合策略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附加产品创新。例如代订酒店、租车、景点门票,将机票与旅游产品组合成套餐进行销售,同时销售民航特色产品,如飞机模型、服装、纪念品等。二是定价方式创新。例如通过菜单式定价,将原有和创新的民航产品拆分为多种产品(行李托运、餐饮服务、选座、客舱Wi-Fi、优先登机等)进行单独定价,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偏好进行菜单式组合。三是促销策略创新。例如通过大数据平台和手机等智能终端,打造定制化广告,并将FFP、关系营销工作融入其中,不断强化高端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新品牌在灵活与高性价比的定位下,进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

一是产品策略创新。如更高频次的航班和更小型的飞机;更灵活简便的值机、登机流程;空地衔接的附加产品设计;更灵活的退改签政策。

二是渠道与定价策略创新。渠道方面以网络直销为主、商务酒店分销为辅;定价策略以渗透定价为主,适当增加满足商务需求的附加服务定价。

三是促销策略创新。在基本的宣传推广基础之上,应当加强FFP的策略创新。因为这部分市场的成长性很强,不能将其与传统的价格敏感且忠诚度弱的市场等同,培养该新型市场的品牌忠诚非常重要。

4 双品牌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对策

由于双品牌策略是在原有品牌内搭建新的低成本品牌平台,二者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运营模式,并且子品牌和母品牌之间既有市场培育的延续性,又有独立市场的竞争差异性,使得国有航企的双品牌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国有大型航空公司在实施双品牌策略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强化资源整合和市场风险防控能力。

当前,东航是我国唯一一家运营双品牌的航空公司。它在去年十一月成立了东航技术公司,整合相关机务资源。据称,该公司成立之后,飞机发动机的维护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8.85%。可见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双品牌的运行至关重要。当然资源整合还涉及航企运营的诸多方面,需要航空公司进行长期的研究探索。

市场风险防控对于我国的三大国有航空公司而言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这其中包括市场风险的监控体系和应急体系设计。市场风险监控体系有助于企业发现两个品牌在运营过程中的市场份额、竞争格局、品牌美誉度与忠诚度等数据的变化;应急体系则是在监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于超出正常范围值的市场情况做出应对方案。

5 结 论

对于当前的市场需求变化,我国的三大国有航空公司需要走上多品牌经营的道路。但基于市场和企业的实际环境,双品牌策略应该是比较适合的过渡手段。这对国有航企在市场管理和企业运营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仅从市场营销的微观角度提出了相关策略的改进建议,因此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企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困难需要克服,还需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趋势、经营环境、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总之,双品牌策略对于我国的大型国有航企既是巨大的市场机遇也是对其经营能力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张熹炜.国内低成本航空市场的成长与发展[J].空运商务,2009(1).

品牌策略理论第8篇

关键词:奢侈品牌;4R营销理论;中国奢侈品市场

一、4R营销理论

4R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Rs)是美国的唐・E・舒尔茨(Don E Schultz)于2001年提出的营销理论,4R分别为Relevance(关联)、Reaction(反应)、Relationship(关系)和Reward(回报)。

1.4R理论的具体含义

关联(Relevance),企业与顾客的命运是相关联的。与顾客建立长久的关系是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理念。

反应(Reaction),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说到底就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企业要抢占市场,快速的反应机制尤为重要。

关系(Relationship),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顾客从一次易到与企业保持良好的长久的关系,这个过程就是关系营销的目的。

回报(Reward),企业行为的一切目的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回报是企业永远的追求。4R策略的成功运用,将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

2.4R理论的应用

4R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竞争优势、关系优势、速度优势和效绩优势四大优势,更能适应新时代的市场状况(张成考,2004)。

自2001年4R营销理论提出后,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赵阳(2008)大连市房地产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基于4R理论提出了营销创新策略。该文认为,4R理论在房地产营销的策略的制定中,应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曹星(2009)等人把4R和4P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营销中,在市场开发、顾客维护、公共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指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引入以 4R为指导、以4P为核心进行强有力执行的营销组合策略,才能让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好的开展营销及发展业务。田德华(2008)认为,4R理论的特质与奢侈品及奢侈品消费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关联性。4R理论的竞争导向吻合于奢侈品稀缺性的消费特征理论的价值链模式吻合于奢侈品价值消费的特征理论满足了感觉化的需求理论一对一的沟通符合奢侈品消费的特征,也体现出了奢侈品的个性化和高贵需求同时理论关系营销吻合了奢侈品的忠诚消费特征。

二、中国奢侈品市场现状

1.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历程

从1992年卡地亚作为第一个由国外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牌开始,中国迎来了奢侈品牌市场时代。20世纪90年代,许多大品牌发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卡地亚、路易威登、迪奥等品牌率先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站稳脚跟。先锋的行为吸引了更多的品牌来中国挖金。到21世纪初,多数国际知名的奢侈品牌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初探,以各自不同的形式进去了中国市场。

2004年开始,中国奢侈品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2004年到2008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呈直线上升,年增长率始终维持在10%以上。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奢侈品市场总体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奢侈品市场仍逆势上扬12%(数据来源于中国报告大厅);2010年开始,各大主流奢侈品牌开始大规模扩张,Hugo Boss,登喜路(Dunhill),柏博丽(Burberry),巴利(Bally),古奇(Gucci)和爱马仕(Hermes)等六家奢侈品品牌在2010年-2011年两年在中国大陆新开64家门店。其他品牌紧随其后,中国内地掀起奢侈品开店狂潮。

图 2009年-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及增长率(数据来源:贝恩公司)

(横坐标:时间 单位:年 主纵坐标: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 单位:亿元 次纵坐标: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增长率 单位:%)

市场的狂热一直持续到2013年,虽然2013年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份额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47%(主要消费集中在境外而非中国大陆),达到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巅峰状态。但奢侈品市场规模增长率却下降至2%,此后的2014年更是出现负增长。至此,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持续增长的热度不仅仅是下降,而是迅速遇冷,尤其是中国内地的销售额,统计的数字再不曾呈现出连续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14年春节期间国内奢侈品消费总额仅为3.5亿美元,相比2013年的8.3亿美元下降了57.8%,此销售额达到了10年来同期销售额的最低点(数据来自世界奢侈品协会与中国贸促会公告)。201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虽然达到3800亿元,但增长率仅为8.6%。奢侈品市场规模更是出现了负增长。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处于一个相对冷静的状态。在中国市场尤为活跃的几个奢侈品牌均已重新制定扩张策略,目光由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

2.中国奢侈品市场现状

(1)奢侈品消费者群数量庞大,需求大

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者基数大,需求多,这是奢侈品界公认的事实。以2004年到201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和消费额始终是上升的趋势,且发展的势头惊人,势不可挡。

(2)市场日渐成熟,消费者追求的奢侈品品牌与种类趋于多元化

经过20余年的岁月磨砺,中国奢侈品市场逐渐步入成熟的发展阶段。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也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发展到热情追捧,再到现在的理性消费。这样的发展是迅速的,也是必然的。相比以往中国人对个别大牌的偏好,现在的消费者更喜欢尝试更多的新鲜品牌;相比于以往对化妆品以及服饰鞋包的单纯热爱,现在的消费者也越来越追求高级酒店、游艇等不同的奢侈享受。

(3)国内、港澳、国外消费额呈现三足鼎立

由于奢侈品的全球差异价格问题,中国人境外消费奢侈品的习惯逐渐被养成,中国奢侈品市场出现了独特的大陆、港澳、境外三种消费方式并存的消费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海淘等平台的开通,奢侈品代购也成为一项热门的职业,中国人购买奢侈品的渠道已不是传统的专柜购买为主。

(4)中国市场缺少本土奢侈品品牌

世界各地的奢侈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和喜爱,中国人民的消费热情也吸引着更多的奢侈品牌前来中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巨大而又繁荣的市场,却严重缺少本土品牌的支撑。根据贝恩公司的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中,中国珠宝品牌周大福首次上榜,跻身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奢侈品珠宝品牌前五名,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中凤毛麟角般的本土品牌,在国外品牌云集的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

三、奢侈品牌的4R营销策略

国外的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本文选取几个在中国市场比较活跃的奢侈品牌的个别营销案例,以4R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分析其成功之处,并对在中国市场上发展的其他品牌提出营销建议。

1.关联策略: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在中国

江诗丹顿作为奢侈品牌中的钟表领军品牌之一,在进入中国市场中的营销策略使用十分得当,可谓关联策略的应用成功范本。

第一步:重返中国,借故宫讲故事。2000年,江诗丹顿以重返中国的口号,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品牌新闻会,为大家讲述了1860年,咸丰皇帝定制江诗丹顿怀表的故事,成功与中国顾客建立了关联。

4R理论关联策略中强调:企业必须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减少顾客的流失,以此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那么首先就需要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江诗丹顿的营销策略有三项成功之处:第一点,用口号勾起顾客的好奇心,第二点,用中国皇帝的故事成功展示了江诗丹顿的品牌定位,引出其贵族消费的理念。第三点,用故宫博物院这样及皇权、文化与历史于一体的代表性建筑来抬高自身价值,提高自身定位。 此时江诗丹顿已经在中国顾客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第二步:培育市场,注重本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炫耀的排斥多于赞扬,江诗丹顿以华而不耀的理念设计产品,在彰显和低调中找到了平衡点,深得中国消费者之心。同时,江诗丹顿在设计上也不断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把中国的生肖题材、珐琅工艺等添加进产品中,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从江诗丹顿的第二步营销战略中,我们看到,江诗丹顿首先认同了中国人华而不耀的理念,这种认同感通过营销和产品展示出来,通过共同的文化诉求把顾客与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需的关系。而用中国文化元素设计钟表的行为,又拉近了顾客的距离,赢得顾客的好感、。

2.反应策略:LV的打假风

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是反应策略的核心尤其是奢侈品的经营者,更是要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提高对顾客诉求的反应速度。

2008年开始,中国山寨之风盛行。路易威登(以下简称LV)等奢侈品牌也成为其主要的模仿对象,市场上逐渐形成了A货B货等仿品等级划分,甚至有很多正规商场公然叫卖。最初,很多企业乐于看到品牌进入大众化“流行”视野,这也是品牌提高知名度的一种方式。因此,LV等品牌在市场调研之后,决定放任假货继续流行。因为在市场调查得到的反馈中,假货也是帮助品牌宣传的绝佳方法,对品牌的作用是利大于弊。

但是假货流行一段时间后,弊端就显现出来了,LV变成了街包,满大街的人都背着LV的包,这严重营销了奢侈品作为身份标识的功能。顾客买LV这个品牌,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LV是国际大品牌,并且价格昂贵,这种心理优越感是大部分中国人购买奢侈品的首要动机。当假货流行,这种优越感受到强烈的打击,使顾客不愿意继续购买该品牌。同时,山寨作为一种文化盛行,使很多造假买假的人变得理直气壮,甚至攻击那些买真货的人。这种风气加速了顾客对LV的厌倦,所有的负面情绪积聚后,在2013年爆发出来,LV最引以为傲的皮具产品,销售额增幅近乎为零,创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业绩增幅最低值。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虽开始进入寒冬,但整体销售额仍然处于上升趋势,LV的情况确非大环境使然。可见消费者正在慢慢抛弃该品牌。

事实上,在一切已初露端倪的2012年,LV公司就根据市场中的情况和顾客回馈的问题,迅速做出反应,进行打假活动,以挽回品牌形象。自2012年起,LV进行了多起大规模打假行动;2014年该公司已采取措施对其路易威登品牌进行了整改,希望能在消费者中建立起更加独一无二的形象,从而推动其销售额实现增长。失民心容易得民心难,消费者信心的重新建立,就要看长期的效果了。

3.关系策略:卡地亚(Catier)的顾客培养

培养顾客策略,是卡地亚在中国营销策略中的对消费者的关系策略之一。对品牌的认知、消费习惯、购买行为等的引导与培养的过程中,品牌可以与消费者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并且使这种长期建立起来的关系变得牢不可破,这就是关系策略的秘密。

卡地亚在1992年正式进入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奢侈品牌之一。在抢占市场方面,卡地亚奉行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卡地亚制定的长期的顾客培养策略,也是要传播其来自法国的正宗的奢侈品观念。卡地亚让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贵,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的顾客是什么样的。

相对于LV的注重短期效果的宣传方式,卡地亚对待消费者的关系策略就不那么看重短期效果,属于放长线钓大鱼的布局式营销策略。培养顾客策略的核心,是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关系。刚开始打入中国市场时,卡地亚用先入为主的观念,建立了其在中国的形象,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消费者认识其品牌,并时刻提醒顾客其品牌定位。为以后与顾客建立长期忠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2002年卡地亚的珠宝巡回展更是一场拉近与顾客距离的活动,这种营销方式有利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顾客心目中树立高端大气的形象。在中国培养顾客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顾客、媒体、经销商以及卡地亚自己共同努力的过程。卡地亚的顾客培养策略,目前已经初步看到了效果。2013年,在最受中国人欢迎的珠宝品牌排行榜里,卡地亚在众多珠宝类品牌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本土品牌周大福。

4.爱马仕(Hermes)口碑营销

回报是动力的源泉,是一切营销行为的最终目的。企业的任何行为,是为了最终获取利益。爱马仕以回报换回报的口碑营销,是对回报策略最好的解读。

一直以来,爱马仕在奢侈品界都是神秘而高贵的。爱马仕高昂的价格,二手市场中被受追捧,都是奢侈品牌中的传奇。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奢侈品界中位于金字塔上层的品牌,居然没有营销部。多年来,爱马仕从未请过明星代言,也未曾出现在任何

媒体广告中,这丝毫没有降低其在奢侈品界的地位,同时也为品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爱马仕成功的秘诀就是其沿袭多年,看起来简单却有效的口碑营销。爱马仕的对品牌形象的投资完全在产品本身,以及店面、员工方面,给消费者展示良好的形象,并利用消费者的口口相传来营销自己的品牌。爱马仕一直坚持”口碑会在同一个社会阶级中流传,而口碑营销才是顶级品牌应有的营销策略”,它也因此成为高端客户关系维护的典范。在中国这个被所有奢侈品牌都竞相追逐的市场中,爱马仕仍然秉承着一贯作风,不用大众广告,用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留住顾客。

口碑营销最注重的是回报,因为顾客购买的行为本身就是企业获得回报的过程,而当购买活动结束后,通过顾客的展示与宣传,在顾客所处的社会阶层流传开来的口碑会吸引到相应的顾客对品牌的关注。后来的顾客的购买过程又一次为公司的营销带来回报,这种回报过程是循环反复的,就构成了爱马仕多年来坚守的的营销秘诀:口碑营销。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爱马仕的销售规模虽只扩大了3.7倍,但净利润却提高了9倍,爱马仕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实早已成为它的无形资产,并不断为其创造回报。

四、结论

奢侈品这一特殊商品,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了它的品牌传播模式的与众不同:奢侈品营销品牌传播遵循“客户第一,广告第二”的整体策略,4R营销理论正是切合这一理念的营销理论。奢侈品营销的策略的指导思想是”营销奢华、制造渴望”;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形成顾客对品牌的忠实追求,是奢侈品营销的主要目的。在中国这块日益强大的奢侈品市场中,国外的高端奢侈品牌为国内品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不论是LV还是卡地亚,爱马仕,都是运用4R营销理论为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与顾客建立紧密的联系,针对市场中出现的问题迅速的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策略,最后才能收获忠实的顾客,获得可观的回报。这些对国内的奢侈品牌的建设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成考.21世纪营销组合的创新思维――“4R”营销组合论[J]工业技术经济,2004(13):89-90.

[2]赵杨.基于4R理论的大连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3]曹星,磨玉峰.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4R+4P组合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78-80.

[4]田德华.4R理论在奢侈品营销中的应用及启示.[D].广州:暨南大学.2008.

[5]方芳.卡地亚:培养顾客――品牌问题解决之道.[J].中国新时代,2002(13):63.

[6]贝恩咨询公司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