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9 14:44:22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第1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知识创新;支撑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增强竞争实力,创造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规划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创新的重要地位,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企业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凭借知识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知识创新是指企业在充分认可知识价值的前提下,创设条件、优化环境,以形成全体员工可应用、共享、优选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知识信息,从而提高个人智能,同时鼓励、支持员工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产品服务和企业生产中,从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当前的战略管理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其缺陷主要在于无法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现有的企业战略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缺点。

(一)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

传统战略管理是静态、单向、理性的管理过程,其刚性管理特点难以解决竞争环境多变性、快速性与战略长期性之间的矛盾。传统战略管理的思维方式线性化、模式化、机械化,对于环境与企业交互作用、知识传递作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考虑较少。传统战略管理尽管也探讨了环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的仅是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而未对环境变化的不可预见性、混沌性与战略变化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分析。

(二)忽视了隐性知识

传统战略管理缺乏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它所关注的仅仅是“说得清”的显性知识,它将所有知识都假定为同等质量,都是易于共享、交流、转移的,认为企业拥有的资金足够,就可获得成功。但实际上,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累积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应当以知识的观点对企业行为、结构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和方法的创新。

(三)传统战略管理以竞争为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生产要素已被知识所取代,以竞争为中心的传统战略管理已明显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知识的转移、交换,即知识生产大多都不是在市场中发生,而更多的是通过非市场渠道来交流完成的。知识密集性越高的活动,其对非市场化交流、共享的依赖性越强,这让市场竞争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

(一)知识创新支撑战略思想

知识创新是对企业竞争哲学的新看法、新思考,是对战略思想的新解读、新把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管理哲学中,知识创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且被广泛运用在各个管理层面。由于知识创新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所以在企业发展战略思想中应用到了创造学、创新思考方法,从而让企业以知识武装“头脑”,从而变得更“聪明”。

(二)知识创新支撑战略制定

知识创新将改变以企业高管为主体,根据企业等级从上至下的传统战略制定模式,建立全员参与的新型战略制定模式。在企业中建立知识库以及知识共享系统,让一线员工参与到知识库的构建工作中来,因为身处一线的员工是环境变化的最早感知者,也是市场机会的最快捕捉者。企业高管的任务主要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确保信息渠道畅通,落实决策实施、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和广泛参与。高层管理者还应在分析企业与环境间的关系、企业使命与竞争哲学的基础上,提供战略管理所需的战略知识,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建立此种能力所需的战略方案。企业要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框架,以知识网络作为战略制定的平台。

(三)知识创新支撑战略实施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战略实施,主要包括技术方案(如软件开发、硬件配置等)、战略方案、企业重组、关键因素的分析,以及实践与知识创新的整合。此外,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战略实施还包括了培养领导者创造性思维,使战略实施艺术化;通过对人心理的研究,将其延伸到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中;激发员工的知识创造性,使人的智慧与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建立完善的知识创新机制,让人的知识创新动力化为创新行动。企业知识创新,要求在诸多管理领域实现流程化、知识化管理,交流、演化、创造新的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战略实践,从而满足未来企业竞争的需要。这些管理领域主要有:智力资本管理知识化、组织设计管理专业化、企业资源计划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合作化、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化、研发管理创新化、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化、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化,等等。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造、知识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一个新焦点。知识经济给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它以知识经济环境为依托。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知识创新的方法和理论应运而生,有力地推动了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爽.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9(1):39-42.

[2]单光辉.知识创新驱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J].改革与开放,2009(20):95-96.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第2篇

0 引言

我国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变化者,其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战略管理存在许多难点,这些难点会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的繁荣发展[1]。因此,需要解决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难点,以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结构的优化,优化各大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结构。

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1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

从宏观层次来看,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充分的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优化的管理企业。从全局、长远的观点来看,企业战略管理是研究研究企业在竞争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企业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部分,是为达到战略目标而实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设计战略、选择战略、控制战略、实施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2]。企业战略管理是管理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等层次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控制行为。

1.2 企业战略管理特点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整体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将战略管理当成是一个完整过程,其是通过企业的宗旨、目标、战略和决策的制定协调各个战略经营单位、部门进行整体的活动。②长期性。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在长时间内稳步、快速的发展。从时间方面来看,企业战略管理的时间在3年以上,在5~10年以内。③权威性。企业战略是有效经营的前提,是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按照规范制定的决策,同时将该决策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经营中。可以说,战略管理必须具备权威性,才能发挥其整体的功能效益功能。④环境适应性。企业与企业所在的环境、企业与所在环境的关系是企业战略管理最重视的部分,企业战略管理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也是使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2 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2.1 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难点

(1)未能立足长远来考虑企业的发展问题

未能立足长远来考虑企业的发展问题反映出企业思想的不成熟,其是制约企业战略管理的意识障碍[3]。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管理层没有充分的认识战略管理,使得他们只重视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而忽视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企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存在不利的情况。企业领导管理层战略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正确认识战略管理,需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单一

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难点之一是战略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企业的竞争日益激励,如果这时采用单一的战略管理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使得管理形式缺乏战略性[4]。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对利益的追逐,如何只采用单一的战略管理模式就必然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战略管理执行力低

由于企业领导管理层缺乏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导致企业制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脱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企业领导管理层对企业内部缺乏充分的认知。企业领导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管理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战略管理计划无法彻底的执行,从而导致战略管理执行力较低,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定位。

2.2 解决企业战略管理难点的对策

(1)树立长远目标,做好企业的定位

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是树立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定位好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加强战略管理时,需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的定位,并在企业短期效益的基础上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以便更好的统筹规划好企业未来的发展[5]。此外,企业在树立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定位好企业的发展时,企业需充分的了解市场的情况,以便把握好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的调整企业战略管理,进而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2)优化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优化企业战略管模式、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优化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大,单一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企业采用单一的战力管理模式极易失去竞争力,从而使得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病站稳脚跟。因此,企业需优化战略管理模式,需加强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知识,以改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理念,从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发制定出不同的战略计划[6],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不断的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的突出企业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3)完善战略管理制度,注重战略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完善战略管理制度、注重战略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保障优化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企业领导管理层注重战略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企业的领导者依据企业发展的情况规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进而促使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7]。完善战略管理以保证战略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并根据企业战略管理中涉及的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质量,从而优化企业经济体制。

(4)加强对人才的利用,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技术

人才支撑着企业的发展,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来说,人才同样重要。作为企业需加强对人才的利用,同时以专业化的态度和模式对企业战略进行管理,以便企业发展战略能够与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结合。另外,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管理方式的培养,以便让管理人员认识到、了解到战略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对企业的战略计划做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实现对企业战略的系统化、高效化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第3篇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知识管理模式理论的梳理,进行归类处理,总结各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知识管理模式将就制度角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传播 知识战略 知识共享 综合导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 and 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 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 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 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 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H・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 模式和“个性化战略” 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 Iyer’和R. 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 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供以下三点启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知识本身,而较少从制度层面来研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而分析知识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视了研究企业为何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也即企业内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选择这种模式,并且没有就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大小进行研究。

2.目前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往往基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对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进行调查,并分析所得数据,提出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型知识管理模式理论。

3.可以从知识平台的角度入手,转变以往基于物质层面建立企业管理制度的观念,提出新创建的“二层楼”结构,即将物质作为第一层面,将知识作为第二层面,在第二层面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制度的知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Saulius Gudas ,Enterprise knowledge modeling: domain and aspects,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altic journal on sustainability,2009

[3]汪应洛 李 助: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0)

[4]李建明: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8

[5]Henderson, J.; Venkatraman, N. Strategic alignment: A model for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via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orking Paper 3223-90. 1990

[6]Michael H. Zack.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3)

[7]谭自求: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4

[8]李佳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D].华侨大学,2006

[9]徐勇等:知识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10]陈菲琼:企业知识联盟――理论与实证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3

[11]范晓春: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2]Iyer, B.; Gottlieb, R. The four-domain architecture: an approach to support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design, IBM Systems Journal 43(3).2004

[13] Gudas, S.; Brundzaite, R. Approach to enterprise knowledge base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New methods and practice for the networked society. Springer, 2007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第4篇

伴随着市场全球化和数字化产生的知识经济推动3C(具体内容)竞争环境快速改变[1],激进式创新随时可能颠覆企业的竞争地位。对行业内非领导型企业,激进式创新能帮助企业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占据市场地位。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已取得战略地位的成熟企业不重视自身和外界的激进式创新一般会遇到以下问题[2]:(1)不善于管理和应对具有颠覆性或技术不连续性的商业机会的挑战;(2)面对外界激进式创新的产品/服务不知所措,导致企业失败。已有许多文献对促进企业激进式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3]。基于知识基础观(KBV)认为,新产品的创造主要归功于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及其日常管理和维护[4]。并且,对知识与激进式创新的关系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知识如何影响激进式创新[5],到明确提出企业知识是发展激进式创新的最独特的资源[6-7]。但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促进激进式创新?Zack[8]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是否都能促进激进式创新?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能有利于激进式创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探究采用不同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怎样才能促进激进式创新,分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由于知识导向不同,由不同的知识积累路径形成不同的知识存量从而影响组织创新,以及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为此,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并强调需要利用知识整合机制,包括外部市场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弥补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促进激进式创新上存在的弊端,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与不同的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才能促进激进式创新的观点。这也是本文构建知识管理战略和知识整合机制的适应性匹配促进激进式创新的概念模型的由来,并尝试得出有益结论。

2理论基础

2.1激进式创新

激进式创新(RadicalInnovation)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是指利用与现有知识几乎完全不同的新知识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其特点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甚至是替代性的破坏效果。其与渐进型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相对,是企业首次向市场引入的、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产品、技术或服务。激进式创新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地位,同时企业面对激进式创新不充分反应会导致企业的失败[9-10]。所以,无论是企业自身为了增强竞争实力发展激进式创新,还是及时应对竞争对手激进式创新的挑战而开发激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都非常重要。正如前文所述,知识是发展激进式创新的首要资源,但是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在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掌控知识管理全貌,明确知识管理活动发展方向,避免知识资源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运用。Zack[8]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不同知识管理战略其知识导向不同,形成不同的知识积累路径,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识存量,进而影响组织创新。并且对于激进式创新,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会分别产生不同的弊端,因此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战略促进激进式创新变得更有意义。

2.2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Yogesh等指出知识管理是企业在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时,针对适应性和组织生存、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所采取的贯穿于组织发展整个过程的应对策略,探索和获得知识资产,开发新的市场机会[11-12]。Cohen等[13]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组织战略的一部分,主导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方向,决定其资源配置,促进组织变革和创新。并且,知识管理战略将组织内外部有价值的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力[14]。实际中,组织并不是对内外部知识都非常重视,Zack[8]认为对组织知识管理战略的描述要从组织主要知识源入手———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存在于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业务活动过程中,记录在各类文档、数据库和在线知识库中;外部知识一般包括供应商、企业联盟、知识中介、大学和政府机构等。根据这两种知识导向,将组织知识管理战略分为保守战略与积极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组织以内部知识为导向,利用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构建产业进入障碍,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和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将自身知识看作重要的需要保护的资产,阻止知识向外扩散。采用积极战略的组织以外部知识为导向,利用推陈出新的方法不断追求外部新知识,力求走在竞争者前面,并自我摒弃陈旧的知识,将知识看作持续创造才能产生的资产[15]。另外,谢洪明等[16-17]提出从知识获取态度的维度,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战略和积极战略,并且认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对应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结合Andersen[18]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KM=(P+K)S),利用其对知识管理构成元素的定义,本文分析和阐述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差异,如表1和表2所示。表2显示,两种知识导向的知识管理战略构成了知识战略的完全图。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其知识源大多存在于企业内部,包括内部数据、文档以及内部成员的隐性知识等,知识共享以内部会议、公布栏和内部人际交流为主,企业以内部知识为导向,不断深化和强化内部核心知识,产生异质性和独特性,构建产业进入障碍,为了保护内部知识资产,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反之,采用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其知识源大多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产业信息、同行业情报以及关于顾客的隐性知识等,知识共享以外部研讨会、产业分析和企业间的合作为主,企业以外部知识为导向,与同行业的企业互动密切,知识交流频繁,知识生命周期短,企业通过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保持竞争优势。

2.3知识整合机制类型

知识整合的定义最早由任皓等提出。本文综合以前学者对知识整合内涵的诠释,将知识整合界定为在数据与信息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获取、识别、吸收与融合,将不同来源的、零散的、异质的知识进行联结化、结构化处理,进而建立新的、有序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包括内部知识整合和外部知识整合[19-21]。Kevin等[22]将知识整合机制分为内部知识整合机制和外部知识整合机制;在此基础上,Laursen等[23]认为市场知识获取是外部知识整合机制,有利于吸收外部市场资源中的关键知识;Kale等[24]认为知识内部共享是知识内部整合机制,有利于通过已有流程和路径整合成员与组织知识。Hans等[25]为与只专注于内部知识编纂、收集和传播等的知识管理相比,专注于外部知识整合、实践和监控等的知识管理可开拓知识领域,产生前沿知识和思想及其创新组合,增强公司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力,更有利于激进式创新。Laursen等[23]则认为外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虽然能开拓知识领域、刺激产生创新想法,但若没有内部知识整合,不具有足够的内部合成和利用能力,这些想法只能触及表面,不能深入地激发关于新兴市场的突破性想法,只是产生知识增量而不是激进式创新。因此Verona等[26]通过研究表明,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知识整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Kevin等[22]在以上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根据现有知识基础的特点,将知识基础分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两种,再分别与内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才能有利于激进式创新。所以,为了有利于激进式创新,知识整合机制不能盲目地运用,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才能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整合,如图1所示。

3概念模型

3.1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对激进式创新的影响分析

知识是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具有战略意义[27]。采取保守战略的组织,以内部知识为导向,其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强化和深化内部知识,并作为核心资产构建行业进入障碍,为了保护知识资产,与同行业间互动较少,以保守态度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流[15]。而在现有知识基础之上,受企业历史发展环境影响形成的上层管理者思维模式和战略信念被Tripsas等[28-29]学者看作管理认知,并影响管理者构建问题框架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方式。而当面对颠覆性的激进式创新的挑战时,企业需要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30],但采取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过度依赖已有知识资产,管理认知扮演着束缚组织行为和组织能力提高的核心角色,难以随环境调整[28],从而形成认知惯性,导致企业失败。例如曾经拥有一流科技研发团队、庞大资金链、遍布世界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但面对随着计算机、数码设备等新技术的成熟而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市场,该公司始终不愿放弃在感光胶片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资产,管理者的认知惯性使其难以判断新技术、新产品的未来经济前景并抑制其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最终错过进入数码领域的最佳时机,让竞争对手引领了新技术的潮流,柯达上百年积累的“优质资产”被数字时代的竞争对手拆分。因此,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在面对动态发展环境的挑战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发展激进式创新,但是,受现有知识基础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发展形成的管理认知过度依赖已有知识资产,难以跟随环境而改变,产生认知惯性,不能及时吸收外部市场知识、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落后的现状,阻碍了激进式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Zack[15]认为采取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行业内部互动密切、知识交流频繁,企业为走在竞争者前面不断追求新知识、摒弃旧知识。因此,采取积极战略的组织不断追求外界新的知识,利用这些新知识发展激进式创新,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然而,企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发展激进式创新:一是产生突破性的想法;二是实现该想法[31]。采取积极战略的组织重视外部知识包括产业知识、竞争者情报、顾客意见等的获取,这些通过外部整合和利用来的知识即使投入创新过程,但因为企业认知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的知识的流入造成企业信息过载和管理困难[22,32];并且由于内部知识管理流程和路径不够强大,重叠的市场信息的流入带来的只是轻微改良的想法或知识存量的扩充,不能产生促进激进式创新的突破性想法[27]。而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内部知识整合力度不足导致知识在横向整合过程中不能向各部门提供不同的知识接口,组织成员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难以实现激进式创新[32]。所以两种知识管理战略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如图2所示。

3.2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对激进式创新影响分析

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非常重要。根据KBV的观点,知识被认为是发展激进式创新最独特的重要资源[6-7]。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引导知识管理的全貌,明确知识管理活动发展的方向,从而形成现有知识基础。Verona[26]指出仅利用现有的知识不足以获得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企业还必须建立知识整合机制来获取,消化和部署新的知识资源。Cassiman等[33]对比利时269家创新型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外部市场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是企业进行创新资源吸收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创新的战略问题,应加以重视。所以,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与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而应结合知识整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那么知识管理战略如何与知识整合机制匹配?如何促进激进式创新?采取保守战略的企业重视内部知识的强化与深化,其知识资产目前对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了专门的经验和技能,容易产生认知惯性[28]。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Kale[24]认为若采用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可进一步整合个体拥有的专门技能,对已存在的知识构建更深入、完善的理解。但是,这些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后被保护起来,减少与同行业的交流,使企业局限于现有的细分市场和已建立的技术框架中[34];更加依赖现有知识资产,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满足现有顾客的需求,忽略从新兴市场中探索新思想[35],不利于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所以,保守战略应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但是其怎样促进激进式创新?保守战略形成的知识基础擅长处理技术关键领域中的复杂问题,代表企业对某一领域独特的复杂技术的领会程度,是企业在知识纵向维度上的深入探索[27]。Ahuja等[36]指出为克服认知惯性和对现有知识资产的过度依赖,企业必须积极地向外部市场中的竞争者、供应商、顾客等学习,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不同想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通过外部市场知识获取机制,可以使企业不再局限于现有细分市场,扩大信息搜索范围,向新兴市场中获取全新的信息,从而有利于产生突破性想法[23]。这些从潜在新兴市场中获取的知识可扩充对现有市场知识的理解,探索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从而使企业重新审视现有知识中的因果关系,提出对认知架构的疑问,认识到潜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威胁,明确当前竞争力的不足[37]。此时,企业可更新和重建原有的流程和路径,利用从外部市场知识获取机制中得到的新知识产生新的突破性想法,并通过新的流程和路径实现激进式创新。采取积极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知识交流频繁,不断追求关于竞争者、供应商和顾客的新知识,力求走在竞争者的前面[15]。若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结合,重叠的市场信息流入,企业并没有充分地吸收利用、逐步提升和精炼已获得的知识,而过多的市场知识获取给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又增加了负担,因为企业对新事物的认知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外部新信息过多时,企业不能充分注意到某一重要的创新信息[34],更加剧了企业知识整合负担,不能产生真正的突破性想法[32],不利于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所以,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应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但是其怎样促进激进式创新?积极战略促使企业不断拥有和掌握异质知识,其形成的知识基础反映了企业在知识水平维度上的广阔探索。在积极战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的前提下,Hill等[31]认为,为实现激进式创新应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产生突破性的全新想法,二是实现突破性想法,才能得以满足。对于产生突破性的想法,采取积极战略的企业已经拥有各类异质知识,使其信息过于繁杂、管理困难,为解决重叠的市场信息流入带来的只是轻微改良的想法或知识存量的扩充,而不是促进激进式创新的突破性想法的问题,Kanter[38]认为内部知识共享机制能强化内部知识管理流程和路径,起到像“万花筒思维模式”一样,产生潜在创新知识组合的作用。即当企业的知识包含各种不同领域的异质知识时,需要恰当的“shake”使其相互激荡与碰撞,整合现有知识,产生新视角和新的突破性想法。对于实现突破性想法,为解决知识接口不一、组织成员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来实现激进式创新的问题,Schulz[39]认为不同领域的异质知识涉及各功能单元不同的知识接口,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通过增进不同领域中各功能单元成员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知识的集成度和利用效率,使不同功能单元的组织成员交流和分享各自拥有的专门技能和知识,便于利用这些专门技能和知识实现突破性想法,为组织激进式创新目标服务。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促进激进式创新的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

4结语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第5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55-0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截至到2014年年末,中小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数量已经达到1 023万家,另外还有着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是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相应的也存在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更长久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科学细致的日常经营管理,更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和战略思维。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没有办法更好地适应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面对新形势显现出更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竞争需求,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战略管理会计将受到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手段。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初步探索和了解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相对较晚,所以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没有较为一致的定论。为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区别,更好的对战略管理会计选择作出判断,这就要求对其有相应的理解。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协调领导来制定竞争战略,实施企业战略规划,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增强持续经营能力,从高层次进行分析与思考。既能提具有供战略性的外向信息,也能提供本企业与战略性相关的内部信息,强调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企业的外部信息与企业的内部信息同样重要,从整体出发获取更全面更完整的有用信息,并以此服务于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所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看重于企业未来的长远规划、关注整体性和综合效益,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新突破。战略管理会计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竞争地位,还要重点关注竞争者的实力,并且相应的满足顾客的需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更加的广泛,将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统一结合,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非货币的会计信息,强调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从而不断促进企业项目和经营评价的尺度,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更加的综合,经常以企业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为评价标准,全面考虑所存在的问题。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目标,满足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会采用更加先进的内部管理方式和控制办法,建立有效的生产系统,综合分析自身的战略经营管理活动。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中小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减少和其他企业的竞争差距,增强经济实力,战略管理会计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新选择。所以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对大型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有用,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推动了战略管理会计不断的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由于发展较晚,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战略管理会计认识不足

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情况混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并没有非常系统的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领导们往往更加注重财务会计的工作,战略思想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未来在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内部管理制度相对松散,对企业中的各种情况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中小企业也缺少战略管理会计这方面相应的制度,以往的工作人员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也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开展其他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更看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很难制定一个长期有效战略规划,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推广与发展。

(二)会计从业人员缺乏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与传统的会计人才相比,不管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知识储备上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不但要熟练运用企业财务会计,并且还应该掌握现代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企业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有多方面的了解。所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管理会计知识与方法,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是非常不全面的,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会计部门,没有进行培训和招聘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导致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十分不平衡,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权利通常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其他人很难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所影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进行推广与运用,目前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并没有展现出战略管理会计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凭借自己以前的经验和主观意识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将高效的战略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小企业缺乏一些特色鲜明的案例进行学习参考,都是在企业自己的摸索中向前发展,这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 、为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建议

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去,树立合理发展的理念。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战略管理会计理论联系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一)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较好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虽然比较小,但也应该要有本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权责分工明确,使各部门的人员可以处理好本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来增强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把战略管理会计的制度写进中小企业的公司章程之中,使之成为今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依据。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要参考一些企业成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高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指导企业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促进企业更加有效经营运行。中小企业保持一个高效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

(二)加强中小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观念,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观念更加重要。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领导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领导者必须在自身想法上有所改变,抛弃以往对战略管理会计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也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应当经常加强对中小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培训教育,让管理者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同等的地位,以此来增强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发展变化有敏锐目光,要有做到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的能力。所以这就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学习和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理论。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与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进行探索,在工作中做出高效的分析,扩大自己在企业的综合实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使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高效可行

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将战略管理会计思想融入企业的自身文化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实现企业员工自身价值。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紧密结合,以开阔和包容的思想发挥出员工的最大价值,创造出一个展示企业员工能力的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只有从大局出发,为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小企业拥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去追求企业的更高利益,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中小企业应注重典型案例的研究学习,促进理论与企业实际相融合

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时间不是很久远,只有在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才有完善的应用。这些公司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管理者能够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所以会有丰富的经验。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在自己的企业中进行实践,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避免进入误区。根据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结合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充分吸取财务管理、审计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去服务。吸取大型公司的经验教训,综合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引中小企业接下来的行动路线,更好的做出决策。加强中小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走出一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道路,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使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受益,中小企业将会有新的跨越。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今后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更迅速、更广泛。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会被更多的中小企业所采纳,但战略管理会计现在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应用发展情况还有待提高,这将会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会有助于实现企业整体方面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取得。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只有勇敢的面对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强创新与管理能力,拓宽产品的新市场,实现中小企业的新面貌,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培养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开拓创新,把战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紧密的相结合,以此来发挥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勇军.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研究,2012(10):98.

[2] 缪 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中国经济贸易导刊,2010(6):79.

[3] 张 祥.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应用的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3.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第6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方法 企业战略管理 管理会计

一、概述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但要关注企业内部,也要时时注意外部环境。所以,战略管理被广泛应用。传统的管理会计已满足不了战略管理的需求,为了能全面地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应运而生。战略是企业的经营者为了将来的发展、同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将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合理整合,以探讨客户、企业和竞争者为中心,实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重要消息,以便管理者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达到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实施的必然性

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战略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全面实施。原因在于:(1)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已经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业绩汇报时间较长,在新的环境中,企业要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信息,而传统的管理会计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2)传统的管理会计已满足不了当今市场发展的需求。各项统计数据显示,除了企业的财务指标外,其他指标同样重要。而传统的管理会计仅能把财务指标罗列出来,和企业战略目标相关的其他指标,如客户满意度、产品价格等,都不能给予提供,这就容易使经营者忽视市场、经营战略、管理战略等。经营者在做决定时,难免出现封闭性、应变性和短期性的弊端,战略管理会计正好解决了传统管理会计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战略管理会计方法进行了深层的探讨,已有部分企业实施了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对战略管理会计方法认识不到位,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阻碍了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在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体系不健全,普及程度不高

战略管理会计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大多被规模大、经营意识强的企业所采用,战略管理会计在目标、方法等方面的内部联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此外,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思维较为薄弱,更谈不上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多数企业没有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工作重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偏重财务会计,而忽略管理会计,更谈不上战略管理会计。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上,仍然把主要资源用到财务会计中,使战略管理会计当成了财务会计的附加品。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没有好的内部环境,想全面开展战略管理会计自然受到了约束。

(三)企业的内部管理形式对战略管理会计需求小

企业的内部管理形式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及应用情况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部分企业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只看到眼前,完全不顾及企业长久发展,更不会考虑应用战略管理会计。

(四)缺乏专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在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中,企业的经营者及会计人员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解不够深刻、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认知少、缺少战略思维,不能开展系统的研究。战略管理会计涉及内容较广,有会计学科、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科、宏微观经济学及企业文化等,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与以前的核算型会计人员相比要求更高,不仅要具有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的认知能力,还要把握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财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还应具有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事前预计和事中掌握。

三、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引进我国的时间较短

战略管理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比较薄弱,不能将战略管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初期极其常见,在战略意识弱、缺少战略思想的企业中进行战略管理会计十分困难。

(二)企业内部会计应用的环境不健全

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它需要面对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必须了解动态竞争在企业中的重要性,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企业战略,从而创造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环境。

(三)实施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成本较高

战略管理会计没有具体的模式,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的情况做全面的分析和规划,采购系统所需要的计算机软、硬件等,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合企业业务管理的应用软件。同时,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企业需要对人员进行培训,这些都需要企业的财力支出,这也是影响战略管理会计推进的原因。

(四)经营管理者不重视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长期固化的管理思维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转变,在潜意识中并没有理解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也就不可能督促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学习和开展研究。

四、解决对策

(一)全面推广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理论认知

1.加强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理论研究。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搭建起完整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系统,而在实施中,有的企业已经超前引入了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理论知识的研究落后于当前企业应用需求,严重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推广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吸引各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逐渐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

2.打破传统理念,大力宣传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可以说是一种观念,它是想将企业的管理者打造成具有创新、求异的改革意识和自强、务实的奋斗精神。优秀的企业价值文化与每个员工的理性思维观念是分不开的,客户的满意、对别人的尊敬、不断的努力,这样的价值观需要每一个员工所认知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实施必须与运用者理性的观念相匹配。

3.采取先试点后推行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可以首先选择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或选择一个管理制度完善、会计制度规范的知名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然后在某一行业或地区中应用,最后在全国推广,达到理论与实践“双赢”的目标,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

(二)营造合适的会计环境

1.建立与战略管理相匹配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企业资源利用和运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起适合战略管理的组织结构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首要条件。一方面,企业竞争力与公司战略和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不同的战略类型,战略管理过程也不同,它完全受企业的组织结构所牵制。而在战略实施中,又要遵循“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组织结构”的原则,只有这样,战略管理会计才能有效的进行。

2.培养理性思维观,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建立自己企业的文化,将企业文化变成员工核心价值观,为实施战略管理会计营造良好的应用基础。战略管理会计打造的是一种企业文化,逐渐把非正式的文化塑造成能够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更能激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奉献精神。为此,企业必须培育永久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3.企业要培育动态战略竞争力。企业经营者只有足够了解动态竞争的特征,用发展的眼光制定企业战略,才能面对企业动态竞争的形势。创新是一种新战略思维模式,也是战略竞争力,不仅能使企业增加原有的竞争优势,还能使创新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让企业从任何领域的创新中都能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三)加快电子计算机应用步伐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1.加快电子计算机开发与应用的步伐。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企业网站信息的局限在对一些基本管理事项的通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没有完全发挥出优势,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没有全面提升,造成企业软件、硬件资源的严重浪费。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信息进行整理,搭建起一个战略管理信息资源仓库,在管理者进行企业重大战略决策时,战略管理工作人员能将信息资源库中的主要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及时地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支持。

2.加快信息技术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使财务电算化和战略管理会计电算化集成为一个新的系统,财务信息核算和有关数据结合到一起,变成战略管理会计需要的材料,更能表现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这需要经营者和专业人员的共同支持。

3.注重战略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1)企业经营者与会计人员应参加继续教育,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国家财经法规及审计、税务、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基础上,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业务能力。(2)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学会利用计算机来完成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以及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对网络中搜索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改变单纯利用计算机完成账务处理工作的现状,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及时、重要的信息。

五、结束语

通过对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充分认知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逐步完善,使其真正成为一套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管理会计体系,并顺利推进,取得成效。X

参考文献:

1.王满,顾维维.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24-128.

2.熊学华.浅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2,(24):57-58.

3.周守华,刘国强.会计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14,(1):001.

4.周琳,潘飞,刘燕军等.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实地研究[J].会计研究,2012,(3):85-93.

5.程艳.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财会研究,2011,(2):52-54.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第7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55-0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截至到2014年年末,中小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数量已经达到1 023万家,另外还有着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是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相应的也存在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更长久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科学细致的日常经营管理,更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和战略思维。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没有办法更好地适应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面对新形势显现出更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竞争需求,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战略管理会计将受到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手段。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初步探索和了解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相对较晚,所以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没有较为一致的定论。为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区别,更好的对战略管理会计选择作出判断,这就要求对其有相应的理解。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协调领导来制定竞争战略,实施企业战略规划,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增强持续经营能力,从高层次进行分析与思考。既能提具有供战略性的外向信息,也能提供本企业与战略性相关的内部信息,强调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企业的外部信息与企业的内部信息同样重要,从整体出发获取更全面更完整的有用信息,并以此服务于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所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看重于企业未来的长远规划、关注整体性和综合效益,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新突破。战略管理会计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竞争地位,还要重点关注竞争者的实力,并且相应的满足顾客的需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更加的广泛,将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统一结合,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非货币的会计信息,强调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从而不断促进企业项目和经营评价的尺度,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更加的综合,经常以企业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为评价标准,全面考虑所存在的问题。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目标,满足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会采用更加先进的内部管理方式和控制办法,建立有效的生产系统,综合分析自身的战略经营管理活动。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中小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减少和其他企业的竞争差距,增强经济实力,战略管理会计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新选择。所以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对大型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有用,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推动了战略管理会计不断的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由于发展较晚,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战略管理会计认识不足

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情况混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并没有非常系统的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领导们往往更加注重财务会计的工作,战略思想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未来在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内部管理制度相对松散,对企业中的各种情况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中小企业也缺少战略管理会计这方面相应的制度,以往的工作人员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也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开展其他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更看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很难制定一个长期有效战略规划,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推广与发展。

(二)会计从业人员缺乏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与传统的会计人才相比,不管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知识储备上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不但要熟练运用企业财务会计,并且还应该掌握现代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企业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有多方面的了解。所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管理会计知识与方法,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是非常不全面的,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会计部门,没有进行培训和招聘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导致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十分不平衡,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权利通常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其他人很难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所影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进行推广与运用,目前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并没有展现出战略管理会计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凭借自己以前的经验和主观意识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将高效的战略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小企业缺乏一些特色鲜明的案例进行学习参考,都是在企业自己的摸索中向前发展,这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 、为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建议

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去,树立合理发展的理念。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战略管理会计理论联系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一)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较好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虽然比较小,但也应该要有本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权责分工明确,使各部门的人员可以处理好本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来增强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把战略管理会计的制度写进中小企业的公司章程之中,使之成为今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依据。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要参考一些企业成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高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指导企业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促进企业更加有效经营运行。中小企业保持一个高效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

(二)加强中小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观念,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观念更加重要。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领导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领导者必须在自身想法上有所改变,抛弃以往对战略管理会计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也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应当经常加强对中小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培训教育,让管理者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同等的地位,以此来增强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发展变化有敏锐目光,要有做到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的能力。所以这就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学习和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理论。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与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进行探索,在工作中做出高效的分析,扩大自己在企业的综合实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使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高效可行

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将战略管理会计思想融入企业的自身文化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实现企业员工自身价值。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紧密结合,以开阔和包容的思想发挥出员工的最大价值,创造出一个展示企业员工能力的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只有从大局出发,为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小企业拥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去追求企业的更高利益,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中小企业应注重典型案例的研究学习,促进理论与企业实际相融合

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时间不是很久远,只有在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才有完善的应用。这些公司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管理者能够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所以会有丰富的经验。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在自己的企业中进行实践,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避免进入误区。根据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结合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充分吸取财务管理、审计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去服务。吸取大型公司的经验教训,综合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引中小企业接下来的行动路线,更好的做出决策。加强中小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走出一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道路,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使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受益,中小企业将会有新的跨越。

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第8篇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 战略管理行为 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重塑了企业环境,要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特征,必须放在知识创新的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必须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个总体认识。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变量的作用。对知识型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

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战略管理行为,因此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是“那些明确地把知识运用贯穿其整个企业模式(从基础架构到流程,到产品,到战略)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

因此,知识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取向。

影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

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内容和方式,同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的影响力量,这些因素直接成为促使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且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如图1)。

(一)企业内在因素

企业内在因素,产生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企业对通过知识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优势的追求,诱发了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产生知识创新驱动力并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主观价值判断因素。知识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基于他们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从而激发或诱导他们的各种战略管理行为,不断地、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实践。

利益导向因素。当一项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之前,对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战略决策者是否选择某个战略或采取某项战略行动;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的行列。从我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利益形态来看,它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的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

企业家的个性、需要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企业家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有出路。企业家在初获成功之后,在世俗层面上易于衍生出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发展的欲望逐渐弱化。企业家只有扩张、发展、超越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组织结构和认知过程。究竟是战略服从结构,还是结构服从战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战略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组织结构对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战略管理行为的前提是组织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知。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认知过程,直接影响到组织对经营环境的看法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文化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战略管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在企业战略得到价值观、信仰、仪式、象征、语言和模范人物等文化因素的支持时,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实施变革。相反,如果支持性文化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被建立,那么战略的变革是无效的。另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和成效会对当前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企业内部的分工会越细,越有可能建立比较正式的战略决策系统。如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那么企业会实行分权的管理方式。各战略经营单位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并拥有更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战略方案选择的余地越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

(二)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1.微观层次的动力机制。知识创新的微观层次对应个体或局部创新的激励和心理驱动,其结果表现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的提出。具体来说,内部动力的形成和变化源于以下三方面,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作为知识创新规范和动力的企业家精神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自主性,企业家精神明确提示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家的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予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予摒弃的。普遍性,企业家精神摒弃了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概括了能使知识创新行动秩序相对稳定的企业家行为的共同特征。导向性,企业家精神引导着企业家根据实际情景的要求,以追求创新及其成功为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

创新组织能力。知识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系统过程,它还需要通过系统内部有组织的理性管理,才能使创新设想或方案转化成现实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家由于其角色特征则恰可成为这样一种创新组织者。具体来讲,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能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人员的组织,企业成员在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如创新策划者、创新项目管理者、r&d人员、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等。第二,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市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r&d、生产、营销等部门缺乏协调性。日本学者山田行雄曾经指出,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生产能力计划与长期销售预测、新产品生产的预定计划与短期销售预测、产品系列多样化以及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附加服务等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个部门又都通过产品和技术而必然与r&d部门发生联系,企业家作为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在上述三者矛盾的协调与化解方面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成功的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促动企业的知识创新行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之一。

2.宏观层次动力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是研究制度、市场、法律保护等因素对战略管理行为主体所起的动力作用。

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模式将被现代的知识管理的模式所取代,这就要求管理者着重解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知识产权: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创新的应用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市场拉力:知识创新的推动。一般来说,市场拉力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变量来促动知识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机制可表现为提供创新思路、提供创新机会、诱发企业创新战略、诱发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等。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具体形式发挥对知识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动力作用的。市场的自组织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它又有着市场机制所不能涵括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市场的这种自组织机制在于其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启动创新、保护创新、实现创新。

(三)企业外在因素

企业外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环境,即对组织经营产生影响的、在组织边界以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影响力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导向,今后应采取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企业调查问卷,验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与战略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鲁迪•拉各斯.知识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