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化管理思维

数字化管理思维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6 15:05:44

数字化管理思维

数字化管理思维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档案管理;思维方式;转变

在信息时代下,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想要挖掘数据中存在的潜在价值,则需要应用大数据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珍稀资源,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产生而积累,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不断应用,档案管理逐渐趋于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方向发展,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挖掘档案中蕴含的价值,提升管理效能和针对性,因此,事业单位要基于大数据前提下,转变自身的管理思维,提升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

大数据技术概述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源,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主流软件已经无法快速处理,数据资源的作用性和价值性无法发挥。大数据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海量数据完成整理、分析以及筛选工作,为使用者提供决策辅助和技术支撑。当前,为了满足单位和企业的运行需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贯彻于企业生产、单位管理以及行政办公等多个方面,在档案管理中引入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利用,并且分析档案中蕴含的价值信息,将有价值的资源整理分析,为单位决策和管理运行提供信息服务。

大数据下档案管理思维方式转变

2.1 共享性思维

共享是大数据技术最为重要的特点,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各项资源的高度共享,完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档案作为一种珍稀资源,其事业单位在发展中而不断累积的宝贵财富,实现档案资源共享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更好的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可以加速档案资源的共享化建设进程,使用者在查阅和应用档案资源中,不需要到单位进行查阅,只需要一台终端设备访问信息平台,就能够完成异地资源获取,具有较强的便捷性。

2.2 技术性思维

在以往的档案管理中,主要以人工的方式对纸质文档进行管理和保存,在这一模式下,对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如果管理人员出现失误,则会影响档案管理质量。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的信息化和技术化程度更高,尤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可以显著提升管理效能,实现用户需求和档案资源的双向控制。同时,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中蕴含的价值逐渐受到使用者的重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性手段,能够挖掘档案价值,促使档案管理从以往的保管型趋于分析型方向发展,技术性思维的转变也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档案使用的需求。

2.3 数字化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新手段、新模式和新方法,并且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可以促使档案管理趋于数字化方向转变。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能够完成数据库构建,为使用者提供便捷、高效以及安全的服务。同时,在数字技术下,还能够将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化档案,实现档案的异地共享和使用,使用者通过数字化平台能够快速完成档案资源检索,不仅能够获取文字档案,还可以查阅视频档案、图片档案以及音频档案[1]。

2.4 服务性思维

档案属于一种珍稀资源,其可以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决策、干部任免、运营发展提供数据和资源参考,服务性是档案价值的本质。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其具有动态性、超越性以及全球性等特征,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完成对档案资源的挖掘和分析,并且根据用户的访问记录和喜好为其推送相关信息,促使档案服务更具针对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档案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想要的信息,而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提升服务的精确性和预见性。

基于大数据下档案管理思维转变创新途径

3.1 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是开展一切管理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撑下,才能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首先,事业单位要积极整合数字化档案资源,突破以往“信息孤岛”的固化管理模式,实现各类资源的互通互联,以制度为保障将档案服务、资源组织和资源创建充分结合,形成规范而标准的管理体系;其次,在开展档案服务中,为了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严谨性,单位要制定相关操作制度,要求所有人员按照既定的制度进行各项操作,涉及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归档以及加工等多个环节,促使档案管理趋于程序化发展,实现管理数字化转型,切实发挥档案的服务性质;最后,将数字化管理作为考核人员的基本内容,制定人员考核制度和标准,将考核结果与人员绩效挂钩,通过科学的考核调动管理人员开展数字化管理的热情

[2]。

3.2 构建智慧平台

想要切实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和作用,事业单位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积极构建档案管理智慧平台,该平台要分为以下层次,实现立体式体系构建:第一层次,底层,其主要作用为对物理资源进行整合,具有资源池作用,为档案管理提供数据和网络资源的传输与共享服务;第二层次,平台层,其功能为对底层进行科学控制,具有部署和控制的职能;第三层次,应用层,其主要作用为电子档案查询、政务服务、资源利用以及档案分类;第四层次,用户层,使用者可通过该层次完成档案资源的查阅和获取工作,并且对用户的访问记录进行跟踪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推送相关档案资源[3]。

3.3 加强安全管理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在引入大数据技术中,可能会对电子档案的安全带来一定影响,如果发生档案资源泄漏或者遗失等情况,事业单位会遭受一定损失,因此,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单位要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借助智慧平台加强数字档案管理,对于重要的档案资源要及时备份,避免发生遗失情况;其次,对管理人员的访问权限进行科学制定,在加速档案服务的同时,严禁权限随意使用,尤其对于保密性较强的档案资源,要做好权限设计工作,避免内部人员滥用权限导致档案资源外泄;最后,采取先进技术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例如在计算机上安装市面上常用的杀毒软件,定期更新软件保证其杀毒效果,同时还要发挥防火墙的作用,避免黑客入侵导致档案资源受损或者丢失[4]。

3.4 提升人员水平

管理人员的思维意识和能力水平与数字化管理的发展密切相关,基于大数据下的档案管理,管理人员要迎合时展,在平时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事业单位还要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意义,采取科学的组织形式进行人员培训,通过培训促使所有人员都能够胜任岗位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事业单位要立足于自身特点,积极转变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切实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价值,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进而为使用者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子叶.基于大数据思维下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品牌研究,2018,(5):201-202.

[2]侯卫元.转变思维,谋求创新——大数据视野下档案管理思维转变的"四核心"要素[J].科教文汇,2018,(18):191-192.

数字化管理思维第2篇

[关键词] 采油单位; 数字化; 应用; 提升;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28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59- 02

1 前 言

笔者工作单位属于油田企业一线单位,近几年在大规模、有计划地进行数字化油田建设和应用,目前已经粗具规模,应用各项新技术40余项,建设成数字化场站和数字化井场。井场数字化主要以生产控制为主,通过视频智能分析、自动投球、功图计量、远程操作等电子巡井技术的应用,实现无人值守;站场数字化主要以保障安全为主,突出重点部位、关键装置的自动监控,实现管理智能化、输油自动化、巡线精确化、报表电子化;以生产管理、智能分析为主建立了厂(处)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数字化管理是一场管理变革,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多方因素制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为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现场跟踪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

2 几项技术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

2.1 油井功图计产系统应用分析

先进的油井工况采集、诊断、计产系统应用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惯性思维还没有转变,我们的应用思路和方向不对,对油井功图系统理解不够深入,就知道层层传递报表,层层按照规定格式重复填写报表,而且是对报表层层加工。

层层报送报表,增加了岗位员工的劳动强度,技术人员也养成了等报表、看报表的习惯,没有真正把技术人员的作用发挥出来。油井系统功图的作用就是进行工况分析、数据对比,根据系统采集、生成分析结果,研究如何应用,如何采取措施解决油水井生产问题。两级机关的技术人员要带头去学去用,创新应用思路和途径,借助共享的平台数据,尽量减少让岗位员工填写各种报表和报送各种资料,因为这些数据平台上都有,在应用上方式要灵活。例如功图计产,假如某天由于设备、网络、操作等因素影响功图采集数量,但是不要因为数量不够,就说不能计产,实际上换个思维方式考虑一下,我们可以参照以前的数据,来修正一下当时的计产数据,因为功图整体情况与前几天没有大的变化,不要盯着数据分析数据,不要用老思维看待新事物。功图计产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在长时间内肯定比手工方式更高,它消除了人为干预因素,经过现场对功图验证,采集的工况数据还是非常准确的,这就要求我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换个角度、换个方式去应用。1~2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测的功图,能比10分钟采集功图准确?退一步,1小时采集1张,每天24小时采集24张,叠加对比由系统自动完成,工况分析由系统自动生成,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2 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分析

(1) 目前应用率最高的是视频监控,但其实际应用不令人满意,存在等、靠思想,空开跳闸、人为掉线等因素造成视频监控中断,站上员工等作业区、作业区等处部来解决,员工抱怨视频监控不可靠,他们称“视频监控”又不能抓偷油贼。看来大家对新型劳动组织结构,对数字化技术没有正确掌握,以数字化为依托的新型劳动模式就是把看井场员工集中起来,提高生活质量,不用孤独地独守井场,一个人看守井场遇见偷油的你能制止得了吗?他们可能为了利益,对看井员工采取暴力手段,对人身造成伤害。有了视频监控,我们可以几个人集体出动相互照应,完全杜绝偷油在如今社会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可以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减少肆无忌惮的偷抢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事故。

(2) 平常对井上设施实施监控,井场修井、试井等作业过程,我们同样可以进行监控,进行安全风险提示,防止违章作业,确保井场正常作业的安全。

(3) 视频监控可以24小时不间断对井场抽油机运转情况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所以我们员工要加强日常巡护保养,一般故障及时处理,作业区不能等靠处部解决,要按照维护方案要求,按程序办事,尽快组织解决问题。

2.3 站控巡检系统应用分析

首先说一下数据应用。大家可能说的最多的,也就是抵触应用的重要原因就是“数据误差”的事情。其他数据误差,在数字化条件下产生比较多,大家查原因、找借口最多也是它。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对数字理解不深,应用不想动脑子思考,就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想和态度。数字化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和管理理念,它的应用要结合方方面面,不能狭隘理解这个事物,如我们要认识到“无人值守”不等于“无人监控”。

信息技术可以把人的想法转化成现实,减轻人的工作强度,但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再先进,再智能,还需要人的参与。数字化应用,虽然能代替我们做许多工作,但不能完全替代人。

3 认识与对策

3.1 改变对数据误差的认识

不要把“误差”看得太绝对,笔者认为误差正好可以促使大家多分析、多思考,启发大家采用其他方式消除误差,通过多个途径应用,验证仪表数据,使数字化应用更深入,因为误差来源与我们的工作环境(压温变化、天气、电源、地质条件、生产参数变化等)和人员素质(知识、技术等)有关,通过技术改进,误差会逐步减少,抗干扰能力会逐步提高。

3.2 转变观念,创新应用方式

各作业区、相关科室继续加强数字化设备日常管理、保养及维护工作,作业区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要求带头学习数字化、应用数字化,进一步调动技术组采油岗、井筒岗等人员积极性,每天及时应用和分析数字化平台数据,挖掘应用潜力。

3.3 强化管理,做好数据更新

作业区要建立好数字化设备台账,加强对所属各站点的管理,严禁在未经过处相关部门允许的情况下,拆除已安装的数字化设备;加强数字化设备巡检及维护力度,尤其对常用设备和仪器、仪表加强巡检,进一步确保相关数据及时传输至站控系统;加强日常各站点站控系统报警管理工作,按照实际生产所需对各场站高低限报警值及时更新;禁止各场站员工违反规定使用站控机,禁止在站控机、视频监控机使用外来移动存储设备,禁止关闭站控机及网络版客户端计产软件;对于停电、临时断电等原因造成的数字化设备停止运行情况,作业区应及时进行排查恢复,确保数据采集、传输正常。

3.4 加强培训,提高应用能力

以处部编写的《油田数字化技术应用操作指南》为培训教材,开展岗位员工和数字化管理岗人员数字化操作技能培训,生产、技术领导要带头学习,调动技术组采油岗、井筒岗等人员积极性,每天及时应用和分析功图,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化管理岗及相关技术人员每天对本区块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功图数据进行查看及数据上传维护,及时更新油井动态数据,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信息中心和生产技术科主管功图计产技术人员。

3.5 落实制度,按工作流程办事

严格执行处部下发的《数字化管理应用维护方案》,出现问题,作业区数字化管理人员,尤其是站点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到现场进行诊断和处理,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信息中心或者其他业务科室,由业务部门根据情况,组织解决。杜绝等、靠思想和谎报问题现象发生,对不按照维护制度执行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全力保障数字化系统正常运行。

3.6 不断改进,强化应用质量

通过现场不断应用,发现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此外,完善或者改进现场某些设备性能,创新使用方式,联动使用相关采集数据,开创数字化应用新途径。例如把油井功图变化与自动加药系统关联起来,实施更准确、更及时的动态加药调整。把工况诊断与日常措施作业效果分析有机结合,突出油井动态变化的时效性,确保故障井及时上修,上修完井后效果能及时动态反映出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希俭. 中国石油信息化管理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2] 罗新文.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常见问题分析 [J]. 江西冶金,2007(6).

[3] 霍国庆.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数字化管理思维第3篇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3把好学生人口关,选拔符合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

在选拔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要把好学生入口关,选拔符合专业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就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来说,作为合格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一般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与感悟能力,具备较好动手实践的能力,善于沟通和表达自我,具备较好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

数字化管理思维第4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管理科学步入到知识管理阶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彼得?德鲁克就指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且应该是知识。”①此后国内外一些组织、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战略和领导支持、文化、测量和技术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包含识别、搜集、组织、共享、应用和创造等环节。”②;易凌峰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知识获取、储存与创新过程;由知识员工不断地把个人显性与隐性知识转变成组织知识,并不断扩大组织的智力资本以增加组织竞争力的过程。

因此本文认为以知识管理的“知识共享”和“以人为本”两个核心理念审视、分析数字档案馆的基本内涵,充分汲取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经验,研究数字档案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对我们探求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数字档案馆如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识管理理念下数字档案馆的基本内涵

(1)“知识共享”

所谓“知识共享”就是要通过共享技术使知识信息化以提供利用,这涉及到技术因素。一方面,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数字化信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载体涉及互联网、数据库管理系统、存贮结构技术等计算机通讯基本技术。

另一方面,由于在知识属性上,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在揭示某一知识方面是较为分散的;在知识分类上,档案倾向于使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强调全宗的完整性。基于此,数字档案馆在实现“知识共享”上采用的技术标准与数字图书馆相比有着独特性,尤其是在元数据技术和多维分析技术方面。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挖掘馆员的隐性知识使其转换为显性知识,这涉及人的因素。对数字档案馆而言,“以人为本”主要包括用户和馆员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了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开展诸如知识分类定制、知识推送服务、知识智能服务等工作,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数字档案馆必须从信息资源保存机构向开放型用户服务平台转变。然而由于数字档案馆服务对象、开放程度和技术依赖性等方面的要求,数字档案馆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应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性,协调维护档案知识的原始性和相关加工编纂的关系;充分考虑到档案知识的保密性和时效性;技术上关键要有一个总控模块对个性化用户接口、用户需求分析、用户信息库等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在馆员知识挖掘和综合素质提高上,档案馆员必须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众多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式人才,能够使自身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社会化。⑤然而由于档案馆员在数字环境下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挖掘馆员知识,引导知识创新的方法、机制具有独特性;同时由于职业定位的缘故,要求档案馆员在提供知识时应有侧重,表现在:更好地维护档案知识的凭证性;需要注意知识的保密性,明确用户的使用权限,并在此基础上再对档案进行加工处理、传播共享。

三、数字档案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1)从“知识共享”和“以人为本”理念出发

知识管理的“知识共享”和“以人为本”并不是一种实际管理技术,而是一种指导性的思路。这就要求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必须沿着“知识共享”和“以人为本”的思路,将这两种理念融合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并根据实际情况重视或增加某些管理元素,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数字档案馆建设都是一项长期、涉及面广的任务,在建设初期就应当引入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革新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思路,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并提升数字档案馆的层次。

(2)重塑角色

为了满足知识管理的需求,数字档案馆的所有馆员,不论是从事行政管理、馆藏管理,还是从事参考咨询或技术服务,都应担当知识管理者的新角色。这种新角色体现在:1)知识管理开发者,包括设计、组织与维护数字资产;2)知识管理综合者,能综合信息资源与相关服务;3)知识管理教育者,教育员工和用户如何组织、保存与共享各自的信息资源;4)知识管理研究者,应用学科知识与相关技术进行组织、检索与存储研究。⑦

数字化管理思维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人事档案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正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模式。众所周知,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典型的、基于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变革,当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就现状而言,国内高等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基本上是以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为主,在管理理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乃至工作模式都远未达到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管理的要求。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大数据理念来提升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转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高校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注重人事档案信息化,构建大数据平台

目前,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信息化的不全面、不系统和远落后于时代是人们常常诟病的一个主要问题。正如大数据的研究专家指出,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的体量大,更重要的是认识数据的思维要变化、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思维也要变化。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准确可靠的、数字化的原始数据,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整理档案材料时,要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审核和鉴别有关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核定好有关材料信息的准确无误后,要以二级单位或职能部门建立好基础数据库,并录入所有人员的基本状态数据,如,职工代号、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和入职日期、政治面貌、学历学位、职务职称等。档案管理人员在录入这些基本数据后,应继续根据人事档案分类编目的统一要求及标准,分门别类地数字化档案材料的名称、形成时间、份数及页码等。这样在查询时,便可以很快地定位想要查询的内容,并可在索引中清晰地掌握被查询人员的档案全貌。当然,基于部门或职能部门的基础数据库还应互连、互通,以便基础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共享。如,组织部门的职务职级任免、年度绩效考核等,人事部门的职称评聘、师资培训等,劳资财务部门的工资变动、社保办理等,只有各部门和单位将人事档案材料及时归档、录入、更新,人事档案部门才能统一审核、入库,并最终达到更替及时、数据准确、信息共享。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胜任、管理科学是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关键。因此,高校人事档案主管部门在配备人员时,要对岗位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年龄结构等方面提出工作胜任要求,并培训在岗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和大数据知识,切实提升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管理、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二、注重人事档案数据化,确立大数据理念

对于大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了大家比较认可的定义,即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转而言之,大数据变革了我们对世界的思维方式,如从样本思维、精确思维、因果思维过渡到总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大数据的理念使得原本完全独立的基础数据库间有了联系和交汇,通过这些关联重聚的数据就变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大数据的关键作用在于赋予信息内容及信息关系以新的内涵和意义。为此,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将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化,而不仅仅是数字化。数据化与数字化之间内涵差距较大。数字化是指将模拟数据变换为以0与1表示的二进制码;而数据化则是指将现象转变为可量化分析对象的过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通过数据化,才能被检索、比较、统计、判断、预测,进而有效地体现出数据的潜在价值。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管理者常常需要做各种各样的人事信息统计和判断,这就需要有一个虚拟系统能够把分布在不同基础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按照设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和统计,大数据的理念给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革新性的理念。就我所在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学校经常会对人事信息进行各类统计,这些数据需要从多个二级单位、职能部门的数据库中获取。然而,这里甚为关键问题的是,这些不同的基础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是否是及时更新,是否是完全同步,并且是否可共享。例如,现在要统计全校副职称在各岗位定级中的薪酬情况和年龄分段情况,这其中需要涉及的信息包括:从师资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某某副教授是某级岗位信息,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得该副教授的年龄情况,从劳资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该副教授的工资信息,实际操作上非常复杂繁琐。然而,如果这些基础性数据库的数据是关联的、同步的、共享的,那么此种情况统计工作就非常容易且简单快捷高效。倘若该同志刚刚评上了正教授,师资信息管理系统予以了体现,但劳资信息管理中该教授的工资却没有兑现,很明显会造成人事信息统计数据的错误。基于大数据理念,建立在人事档案数量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完全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低级错误,达成真正现实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三、注重人事档案安全性,规避大数据风险

数字化管理思维第6篇

关键词:智能航道;科技;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U6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2-0037-03

长江航运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于民航、公路、铁路等其它运输方式,长江航运的信息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尚不能满足现代化长江航运服务的需求,制约着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推进,在内河航道扩能和安全保障服务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长江航运的发展,在大力发展长江等内河航运的基础上,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提升至国家战略,长江航运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十二五以来,长江数字航道建设正式启动,长江航道科技及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数字航道的建设将会显著提升长江航道维护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航道要素动态监测和及时维护,航道维护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联网调度,主要航道要素信息的可靠,对长江干线航道安全畅通及信息服务水平提升起到明显作用。航道数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智能化,未来内河航道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智能航道,交通运输部已将智能航道技术列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数字航道的建设成果为智能航道建设奠定了基础,智能航道将在数字航道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感知航道要素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及挖掘等技术,实现航道规划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为长江航运提供准确、实时、便捷的航道服务。

长江智能航道的发展方向也对航道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工作在长江航道发展中起到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智能航道的建设离不开航道科技工作,而航道科技工作也会推动智能航道的建设。为此,本文分析了长江智能航道的概念和特点,针对智能航道的关键技术提出了航道科技工作的思路。

1 智能航道

1.1 智能航道概念

目前智能航道在l展方向、基本概念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突破,但是整体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智能航道是以数字航道建设为基础的,智能感知航道要素数据,利用航道要素数据建立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智能应用、机制完善的智能航道运行服务体系,实现航道资源的物联化、航道信息的互联化和航道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数字航道的建设解决了航标、水位、船舶等航道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智能航道在此基础上,扩大航道要素感知种类数量,进一步提升各类航道要素数据的智能感知能力,形成全河段、全天候航道要素感知能力,为航道维护管理决策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实时的、全面的航道数据。同时智能航道利用数据分析及挖掘等技术,将海量的航道数据实现从数据到到洞察力的过程,达到典型航道要素的短期预测预报,提升航道维护管理研判及决策能力,为社会公共大众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航道信息服务,从而真正体现出智能航道的智能化。

1.2 智能航道的特点

(1)系统全面感知航道要素。通过各类智能感知方式,形成固定式与移动式、接触式与遥感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感知系统,从水上、水下等全方位实现航道要素信息全河段、全天候获取,对航标、水位、水流、洲滩岸线、河床地形、雾情、能见度、典型河段监控、航道整治建筑物、控制河段交通流等航道要素实现自动获取。

(2)便捷友好交互航道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外场终端、控制终端、服务系统等各类设备连入长江航道广域网,基于智能航道的平台,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以及航道信息的便捷友好交互。

(3)实时提供航道信息服务。航道信息服务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时性,具有实时性的航道信息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利用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航道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实现航道信息定制化服务。

(4)低碳环保养护航道。智能航道利用遥测遥控与现代传感技术,实现各类航道要素的自动获取,达到航道远程监管,改变了传统维护管理模式,减低了资源消耗。同时利用航道要素信息为长江航道的维护管理提供决策分析,更加低碳经济地开展航道维护管理工作。

2 智能航道下科技工作思路

2.1 加强数据库顶层设计研究

智能航道的核心在于“智能”二字,“智能”的表现在于将航道要素数据转化为一种预判和洞察力,从而为航道维护管理提供研判和决策,以及预测航道要素的未来发展趋势。要实现“智能”二字,需要海量的航道要素数据作为支撑,通过数据融合和挖掘等技术实现智能化。对于海量的航道要素数据,要做到有据可查、标准规范、集中管理、交换便捷等需求,必须做好数据库顶层设计。

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有助于航道要素数据的存储、融合、提取、分析以及挖掘。数据库顶层设计关注的不仅仅是数据本身,是要建立一个数据管理系统。系统的基础是各类基础IT设施,平台将其虚拟化为设备资源服务,为航道要素数据分析和挖掘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提供基础支撑。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各类航道要素数据,将数据进行融合、整合形成符合预定数据规范的数据库。在设备资源和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各类专家数学模型,对所获得的航道要素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实现航道演变趋势预测、航运通航状态预测等智能化功能,最终通过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将分析结果给用户,不同的用户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利用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判或者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同时系统能够获取用户使用内容、使用习惯等,后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2.2 加强航道要素智能感知研究

航道动态监测平台是数字航道建设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航道动态监测平台全面、实时掌握航道各类动静态信息监测与控制,是航道部门开展各类业务应用的基础,平台基于统一的电子航道图数据和GIS平台,辅助航道管理部门实现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航道维护尺度监测等功能。航道动态监测平台包含航标动态监测、水位动态监测、工作船舶动态监测等功能。

航道动态监测平台解决了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航道要素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展示,但是仅仅以上三种航道要素的智能感知远远不能满足智能航道的需求,智能航道需要建立包含多种航道要素数据的大数据平台,用于数据融合处理和数据挖掘,从而从数据中获得数据变化的规律。要建立航道要素数据的大数据,需要能够及时获取当前航道要素信息的瞬时值。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航道要素智能感知研究,在数字航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扩大感知航道要素的范围,提高航道要素感知的实时性、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智能航道需要的感知航道要素不仅仅是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还需要包含水流、洲滩岸线、河床地形、雾情、能见度、典型河段监控、航道整治建筑物、控制河段交通流等航道要素数据,实现航道要素的数字化采集以及预处理的能力,形成各类要素数据的统一管理。完成各类感知系统的整合,

航道要素的感知还要体现出智能化,各类航道要素数据包括用户行为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与航道相关的文档数据、图片数据、音视频数据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都要录入航道要素数据库。数据的全面性非常重要,只有感知全部数据,才可能掌控航道状态,预测航道状态和发展趋势。

2.3 加强演变分析和预测预报能力研究

智能化是指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智能化的主要特点有具有感知能力、具有记忆和思维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具有行为决策能力,具备以上特点则称为智能化系统。智能航道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前文所述的航道要素智能感知指的是感知能力,如何让智能航道具备记忆和思维、学习、自适应、行为决策等能力,是现阶段航道科技工作的研究重点,同样也是难点。

记忆和思维、学习、自适应、行为决策等能力是智能化的核心,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联想、决策,是一种思维和智慧的结果。从智能航道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未来航道的一种洞察力,包含演变分析和预测预报的能力,通过基于大数据的融合和挖掘,逐步形成水位、水深、水流泥沙冲淤等要素信息的模拟分析、预测预报及综合利用能力,着重建立长江干线航道水位短期预测技术体系以及长江干线航道水位感知点布设方法;实现航道运行状态的模拟分析及航道条件的预测预报,支撑航道的精细化养护和航行安全的提前主动预警

2.4 加强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研究

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是一项公益事业,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通航船舶,因此提高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是建设智能航道的最终目的。加强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研究,要从服务的手段、服务的形式、服务的内容等方面着手。

目前电子航道图是长江航道非常重要的对外服务手段,在智能航道的条件下,当前电子航道图的功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增加电子航道图的航道变化模拟分析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电子航道图的智能性、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长江航道测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一体化测绘和快速测绘,提高电子航道图的快速更新能力。此外充分借鉴当前信息化领域的现代科技手段,着力提升信息服务的多样性、移动性、实时性,实现以电子航道图为内容、移动智能终端、船舶终端、门户网站等多平台的智能个性化服务。

3 展望

智能航道技术将会推动我国内河水运的加速发展,O大地提升长江航道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将长江航道的传统维护管理方式转变为智能服务模式。智能航道的建设离不开航道科技,航道科技为智能航道建设起到技术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其为智能航道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也为智能航道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为此,本文阐述了智能航道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针对关键技术提出了智能航道下航道科技工作的思路,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为智能航道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怀汉,李学祥,杨品福,等.长江智能航道关键技术体系研[J].水运工程,2014(12) : 6-9.

[2]长江干线(大埠街至上巢湖段)数字航道初步设计,长江航道局,2014年3月.

[3]李学祥,李昕,徐秀梅. 物联网在长江干线航道的应用研究[J].航道科技,2014(7) : 13-16.

数字化管理思维第7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叙述教学模式跟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数学的交流。学生通过对数学图画书的阅读,在交流的时候运用书本标准语言,规范了数学用语,还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为学生准确的阐述数学思想与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数字化叙事包含的基本要素与运用意义

1.数字化叙事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数字化叙事包含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核心观点,采用数字化叙事模式要先确定核心观点,之后再进行各个故事的编排,让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观点进行铺展,服务核心观点。第二个方面,铺展的情节曲折,要有戏剧性。如果直接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个方面,要包含情感方面的内容,这样进行的叙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叙述的形象以及语音语调等方面,能够帮助表露真情实感。

2.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在小学教学中,不管是简单的公式与法则,还是复杂的规律与性质等知识,都不要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叙事模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方法与经验,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故事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实现同步发展。此外,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素养。其充满活力的科学建构过程帮助学生培养了科学思维,帮助大多数的学生学会最基础的知识,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化叙事的设计与管理案例

我们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化叙事的设计与管理。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指导方向,要提高教学效果认真研究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认真备课,找准教学目标,《小?档某醪饺鲜丁返慕萄?目标具体如下:首先,知识与技能。本次课堂设计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对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小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归纳能力等。再次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探索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

2.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给学生介绍数学绘本中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对图画书的故事内容有个大致的猜测。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绘本的页面,让学生大声朗读绘本的书名《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53.html" title="档案论文" target="_blank">档案窀裎住罚虏饣姹镜哪谌荨1热纾窀裎椎闹耙档龋笠佳妓鳌Ⅻ/p>

其次是探究新知,通过学生阅读这个绘本故事,为小数知识的学习做出铺垫。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绘本的第8页到第25页,合作完成学习单。分析绘本中的两件事,可以通过格格巫出的“好点子”这个角度来进行:第一次,原来夫妇是一袋一袋的卖,每袋10个蛋糕,但是格格巫让这对夫妇把这10个蛋糕分开卖,第二次,格格巫又告诉夫妇把1个蛋糕切成10个小块,一小块一小块的卖。借此让学生复习十进制的运算知识,为小数的生成做好铺垫。向学生提问:“格格巫给老夫妇出的主意是把蛋糕一个一个的卖,那么夫妇听他的意见一共卖了一袋零2个蛋糕,怎么记账?”学生回答是12个。接着向学生提问:“根据格格巫第二次的意见,把每个蛋糕切10块来卖,夫妇总共卖了8个零7块蛋糕,那么怎么记账?故事中的夫妇的记账方式87正确吗?”接着让学生翻看故事的结局,老奶奶帮助夫妇正确的记账方式8.7。在此基础上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最后老师让学生观看夫妇对每天售卖的蛋糕量进行统计,引出两个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元、角、分的概念。

3.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知识,让零散的知识点在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脉络,形成知识模块,整体把握数学知识。找出数字化叙事教学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为下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三、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故事化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学习理论专家曾经提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事实上,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国重新回忆在小学时代学到的一些公式、定理或者课文等知识的时候,发现很多知识点可能已经忘记,但是老师讲过的故事却一直存放在脑海中。也就是说,人类的记忆融入到丰富的故事情节中,这时的记忆效果最佳。因此,故事化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所展示的故事图画书非常有兴趣,在数字化叙事中,要坚持以故事作为载体来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2.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成效才比较明显。数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在运用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的时候,要重点把控教学资源,也就是数学图画书,选择的图画书中的故事跟学生的生活要比较贴近,其中有需要学生了解的一些数学知识,遵循生活化设计理念。

3.活动化

纵观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也会跟学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数字化叙事跟这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全程都是在跟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交流。在数字化叙述教学展开中,让学生阅读精选出来的数学图画书,规范语言交流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跟表达力能够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叙事模式,在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叙事思维。

数字化管理思维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25-02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LIU Chao

(Jiujiang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Jiujiang 332005,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universities have built the campus network, and even wireless campus network, have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struction is convenient, however in the digital campu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various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is paper, taking Jiu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of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target,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ecurity requirement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campus; campus network

为实现九江学院数字校园建设项目高起点、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应该在学院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下,以资源共享为中心、注重应用平台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分步完成九江学院数字校园建设。

1 建设目标

通过全面分析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与实际需求,确立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服务为核心,以PC与移动终端融合为特色,以学校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集成为基础,构建的协同化应用支撑平台需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需求,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最终实现数据集中化、信息共享化、内容定制化、硬件集群化、流程规范化、工作协同化、服务个性化,构建“5A”(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way, Anything )的一体化“数字九院”校务管理与服务环境。

2 建设原则

数字化校园中各平台及应用的建设需要考虑各个层面的需求和特性,需采用多层架构实现,充分考虑整体架构设计的科学性、数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核心算法设计的先进性、部署设计的灵活性,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优越,完全满足九江学院发展的要求。总体原则如下:

1) 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选用成熟、稳定的技术产品,重点突出实用性,方便管理使用。

2) 先进性:数字化校园的设计应该利用超前的思维,先进的技术和系统的方法,但也要注意思维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可行,方法是否正确。所采用的思维、技术和方法应该突出先进性,主导未来几年。

3) 开放性与标准化:数字化校园平台应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平台,各系统软硬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最小。

4) 可靠性和稳定性:数字化校园平台设计应从系统各方面着手,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MTBF达到最大。

5) 可扩展性:数字化校园平台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系统不断拓展的需要,同时充分考虑新旧技术的结合及平滑过渡。

6) 安全性:数字化校园平台的设计,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集成为基础,同时更要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采取不同的安全机制、访问权限控制等。

7)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数字化校园平台由多个应用平台组成,数字化校园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便于整个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3 整体技术要求

数字化校园应用支撑平台及管理应用建设在总体考虑平台拥有成本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数字化校园需求和发展。软件系统建设所要求的关键技术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SOA的技术路线。结合业界成熟的解决方案以及学校现阶段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采用基于SOA的技术路线,以方便业务数据的整合、业务流程的规整以及开放型业务服务的实现。在各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松耦合、消息路由、服务和流程复用组装、质量监控以及生命周期管理这些SOA的设计理念。

2) 企业服务总线。应为各系统的业务流和数据流提供一个通用的通道,建立灵活的数据适配机制,充分满足不同的接口的数据通讯要求;各个接口流入总线的数据流和业务流必须被格式化成标准格式,流转数据传送到特定系统时,可有效翻译成该系统能接受的格式;可便捷地实现组件信息和服务信息的注册;可便捷控制一些无需人手干预的数据流转。

3) 基于J2EE的技术架构。各软件项目应用开发应基于J2EE平台,主体代码采用Java编程语言和服务器端Java技术并采用主流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开发。充分利用该平台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特点,以提高开发的效率和功能最优化、扩大对异构环境的支持范围、降低系统的运行维护、也便于各系统在业务、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延伸,同时将整体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减至最低。

4) 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充分利用可复用、可重组的组件,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使系统功能模块易于组合与拆分。

5) 工作流技术。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的工作流设计环境,方便对工作流进行设计,查看和修改,支持串行、并行、条件路由,支持循环和自循环等复杂流程设计。

6) 门户技术。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的建设应基于标准、先进、成熟的门户平台作为基础进行扩展完善。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平台,整合不同的应用平台和信息资源,在一个统一的、集成化的环境下将各种应用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与管理。

7) 数据库技术。应采用Oracle 11g及以上版本的数据库,作为项目的数据库管理基本平台,采用Oracle RAC技术,满足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的要求。

8) 平台接口。能够为第三方厂商所开发的软件提供接口,并且为平台的二次开发提供源代码及技术文档等。

4 整体性能要求

1) 支持Unix(AIX、HP-UX、Solaris)、Linux、Windows等多种平台,完全支持跨平台的部署,客户端应与IE6/IE7/IE8/IE9/IE10及其他主流浏览器充分兼容。

2) 提供统一数据访问平台。统一的数据访问平台支持多种访问方式,新建的应用系统遵循统一数据平台的规范和标准。

3) 兼容性。数字化校园平台应该兼容学校原有的各类应用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或者将数据移植到新系统中。

4) 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平台所设计的系统必须拥有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降低用户的上手难度,减少用户的操作。将普通用户和管理员区分开来,通过专用的系统管理模块,实现系统管理功能。

5) 可扩充性。数字化校园平台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组件的可复用性和可重组性,使得系统今后可以容易的进行扩充;并且整个平台的服务器架构上可以灵活增减,以满足不同的负载情况。

6) 容错功能。采用高强度的容错机制,加强用户操作的合法性验证,避免因操作失误或不稳定的环境因素给整个平台带来的灾难性的错误。

7) 各类数据的标准化。设计充分考虑了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遵循了设计的标准化,使得系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8) 采用B/S体系结构。在客户端用户界面使用浏览器,客户端可以达到零部署开销的目标,大大降低了系统应用成本。用户使用系统全部采用浏览器方式,方便用户使用,降低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量。

9) 安全性。杜绝用户未经授权地对数据进行修改和操作以及非授权访问中间件;系统提供用户权限和信息权限两种管理机制。多种安全级别控制,满足不同需求:提供日志和安全审计功能。并且为保障系统安全与数据安全,整个数字化校园平台拥有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的访问入口、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所有的操作均可监控和追踪。

10) 标准性。用户信息可以采用数据库、目录服务及其他方式存储访问,使用Java开发,遵循J2EE标准。涉及开发的技术标准和报文格式,系统均采用通用的业内标准。

11) 易维护性。系统提供简便可靠的手段以使维护人员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和规模,对系统进行增、减、改等维护和配置。

12) 个性化系统界面。界面功能丰富,操作简便易行,在系统操作过程中,用户无须频繁地切换或刷新页面。

13) 系统的高可靠性。整个系统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充分考虑了冗余和负载均衡,消除单点故障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

14) 高性能。系统符合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和快速响应等要求。

5 整体安全要求

应建立包括网络级、系统级、平台及应用系统级、数据存储访问及灾备在内的详尽的安全解决方案,制定完备的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6 总结

本文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出发,结合九江学院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的实际,提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技术要求、性能要求、安全要求,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一些理论经验与技术指标,其后续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培雷.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 .价值工程,2013(10):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