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科技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作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2 14:46:25

现代科技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作用第1篇

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审美文化首先表现出明显的实时性特征,即内容和表现形式与时间同步变化。这种实时性的特点直接导致当人们指称某种文化形态时,需要加上时间参数才能满足唯一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在网络状态下,大众被投入信息的海洋中,受到不同文化形态的持续影响,使得在不同时刻,大众的角色和作用可能会发生“漂移”,引起审美文化内容的不断变化。也就是说,与当时的语境时刻密切关联。时间的不同导致角色可能不同,因此大众的审美结果外在表现出实时性,而不是以往固定不变的关系。加上了时间轴参数的审美文化,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主体之间、对象之间和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和互补,但是在其它时间点上,这种关系可能会快速转变成矛盾对立。这种审美文化实时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作用下交互能力的增强。如果说交互功能发展初期带来的是审美由心而发,是大众内心欲望的真切表达,那么当大尺度网络出现后,他们的审美诉求则经常受其它因素影响,是多种文化信息与大众交互的结果。同时,与文化形态类似,审美主体的定义也是实时性的,主体只有在交互行为和交互内容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被构建,而每个时刻都有海量的文化信息更新或涌现,现代网络提供的高品质交互界面允许主体可以无痕迹地游离于两个世界,促成两个世界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流通畅通而便利,进而保证了交互内容的实时性。

我们可以将这种实时性的外在表现比拟为街头交谈方式。在过去的口耳交流时期,人们也是在街头交谈,但经网络技术的重新打造,它不再存在于现实的面对面环境中,而是以分布式、虚拟化方式存在,达到跨时间维、空间维的效果。街头交流方式虽然根据实现介质的不同,存在许多外观上的差异,但其内在的交互性本质并没有变化。学者周宪认为,其特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角色互换性、选择性和整体介入性。其一,街头交谈中主体间存在反应和角色交换的可能,即信息经发送者传递至接收方,并引起对方产生某种反应;反过来,对方的信息反馈回来也可能造成自己的某种反应。这些反应存在即时性。随着交谈内容的变化,两者反应的结果可能造成角色的互换。其二,街头交谈的主体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并且这种选择能力是双向对称的。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在网上冲浪,主体间交谈的话题经常是随机的和易变的,容易超出某些主体的兴趣范围,主体可以随时中断正在交谈的话题,另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三,街头交谈时主体以整体性方式介入。整体介入的目标是为了获取直接性经验,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参与,主体可以将自己的喜好与品位投射在交谈过程中,收集各种复杂的信息并将它们作个性化理解。所以,整体介入突出了主体“在场的有效性”,从而获取直接经验[1](P236-239)。这种强交互性和弱可控性有效地保证了交流中双向度甚至多向度的实现,这突出表现在互联网环境中。

二、动态性实现去中心化

伴随实时性而来的是审美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断表现出动态性特征。技术审美化、审美技术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电子复制、网络传播等等科技手段,促使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不断出现去中心化和多元化趋势,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对审美文化问题进行分析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需要做到“无招胜有招”。因为“电子技术时代下交流理论的首要原则是不存在首要原则,只存在对理论之外的承认,对理论的他者的承认,对驱动理论的那个世界的承认”[2](P104)。推动审美动态变化的关键不是文化的交互,主体性的震荡才是众多复杂现象产生的本因。网络环境下,大众按照学识背景、种族、职业、性别、年龄等参数,自动地进入相应的文化群落,文化的传播在群落中不是规模化的,而是以小众化传播为主。根据自己的需要,大众可以随意订制自己需要的文化套餐,这些选单的累积量就是相应文化的“人气”,对文化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又由于订制内容受到大众品位游离的影响,文化指涉的对象和符号被替代为一串所指和能指交错的链条,造成审美文化呈现动态性。波斯特认为,由于网络的虚拟效应,主体可以划分为主我(自我)和客我(社会我),主我常受到客我的影响而产生改变。以往大众的主我和客我关系是固定的,客我不断地改变角色,与外部交互的同时保持主我的纯粹性,这种主体的内外分工的形式,是大众自我保护的集中体现。而在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身份都是虚拟存在的,继续带面具只是习惯或风格所致,与安全无关。虚拟身份衍生出虚拟自我,对不同文化的喜好或厌恶,包括对自己身份的定义,都只是一组角色符号或数据库代码。正是因为网络环境在“明”,真实自我在“暗”的感受,这种戴着面具似的角色扮演让人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安全,“一个匿名的面具隐藏着差异,并因此保卫着身份感”[3](P219)。大众可以任意表露自己的文化诉求和情感欲望,主体身份随之不断游移。这种抛去束缚后的真实意愿的表达源源不断地经过网络媒介涌入虚拟空间中,审美文化持续动态变化的趋势也就成为必然。

三、虚拟性深化文化实践

现代科技对当代审美文化内核的重构还表现在虚拟性特征上,这集中表现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现实技术(VR)对审美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科技衍生出的诸多新实践手段中,网络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最大。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相比,存在许多质的不同,突出表现为时空消逝、极度自由和虚拟存在等特点,审美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双向作用可以在虚拟现实的交互中得到极大满足。虚拟现实作为一种高端人机接口,可以通过视、听、触、嗅、味等多种感觉通道实时模拟和实时交互。它开辟出一块审美文化试验和验证的测试平台,是视觉化转向和双向交互的产物。针对视觉化转型,虚拟现实抛开以实物为原型的传统方案,直接模拟人类视觉感官,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在现有的硬件平台上模拟人的各种器官感受,达到场景的以假乱真。这里的虚拟指的是其构建平台是各种电子器件与部件的连接,而现实则指所有虚拟的内容都是从现实社会中摘选而来,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虚拟与现实的合成与其说是媒体终端的图像交互,倒不如说这是对现实的极大化模拟更为贴切。这种现实感与传统的影视媒介相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主要是两者的现实性都是超真实的。传统影视传播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操控性,受众获得的内容都是精心挑选好并按照指定顺序播放的,因而束缚了人们自主思维的能力,而虚拟现实的传播内容都是来自于现实,并且可能会根据别人要求或自己喜好进行改造,因而受众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时可以获取比现实世界中更加丰富的资讯和信息。不同点是传统的影视媒介通常限制了内容的衍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传播的内容都一样,网络的虚拟现实则是个人意识的自我延伸,总体上看呈不均匀状态,因而更能实现多种文化形态的交融和演变。在虚拟现实前提下,米歇尔所说的视觉转向得到了完美的技术支撑。

以往各个历史阶段中审美文化的虚拟性主要表现为想象性,即文学艺术的内容不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不是对现实的照镜子式蓦写,而是以现实为参照,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或者干脆离现实更远,直接进行天马行空的主观想象,从古代神话故事到后来的精英诗词皆为这种想象性虚拟的产物。现代的审美虚拟性则突出表现在虚拟是“呈现”出来的,即文化传播的内容不再用想象来构建,而是将繁杂的社会视觉化、虚拟化地构建出来,呈现在审美受众面前,他们只需轻动鼠标或挥动游戏控制柄,甚至不用动手,用视网膜扫描器就可实现虚拟现实环境中的漫游,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审美目标。它实现了现实中的诸多不可能性,“将对在工业与商品社会中人的存在和特性依附于物、人的价值依附于对实体性财产占有这种偏狭关系打开一个缺口,从而为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为人的更深层的解放提供新的可能”[4]。虚拟现实的内部特性保证了它与审美大众积极的交互作用。按照伯第亚在《虚拟现实系统和它的应用》中所言,这些特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即沉浸(Immersion)、想象(Imagination)和交互(Interaction),可以简单表示为“3I”。当大众陷入浓郁的沉浸感时,他们就会感觉不到自己身体所处的物理环境,而将虚拟世界当作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环境,如同《黑客帝国》中的尼欧不知道自己真实身体的感受,所有感官传回的信息不过是一些经过加工后的模拟环境信号之类。随着沉浸度的深化,审美大众可以虚拟性地得到更具有感性化特征的文化感受,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冥思苦想“自制”出对相应文化形态的理解。当审美大众在虚拟现实环境下施展自己的想象力时,他们的想象力度不再是处于初级阶段,而是得到虚拟社会历练,有的放矢地达到相当深度。相比以往对各种审美文化形态内容及趋势的空想,虚拟现实为其提供了一个检验的平台,经过其检验所得的文化形态往往能够更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交互性是虚拟现实达到沉浸性和想象性等目标的前提,因为审美大众只有经过与相应物理终端之间的交互才能进入沉浸状态。通过这些交互行为,大众可以与虚拟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元素(包括虚拟的人或事物)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得到相应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回馈。同样,审美大众只有利用虚拟交互才能在虚拟环境下展现想象出的文化形态,为后续的文化观察提供便利。由上可见,虚拟现实的三大特性,即从交互到沉浸,再由沉浸到想象的“一条龙”式服务保证了虚拟现实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巨大功效,摆脱了传统文化只能靠想象审美的困境,也解决了影视媒体由于缺乏交互和沉浸度不高造成的新型文化形态无法事先得到检验的麻烦,为审美文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但要警惕的是,如果人们沉溺于虚拟世界里,与现实疏离,就容易出现冷漠、焦虑、孤僻等“网络症”。

四、结语

实时性、动态性和虚拟性的共同作用促使审美文化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呈现出强烈的技术依赖性。审美文化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再次重构,根源于互联网等技术体系的出现。大众的交互行为以及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是文化形态发展的关键,网络技术将它们推向极致,引起了审美内核的改变,可见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一旦有新的媒介技术诞生,随之而来的是审美文化的内核随着技术的变革得以升级或重构。小的技术进步对应审美内核的小幅度升级,大的技术进步对应大幅度的内核升级,若是技术出现更新换代,则很可能引起审美内核的再次洗牌。

现代科技的作用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两面性;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跳跃或是质的转变,“能够实现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促使劳动力和资本效率提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技创新也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

所谓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第一,科技创新首先是一个过程,在一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现有的技术发展状况基础上,新技术被开发、创造,并最终被转化、利用的实践性过程;第二,科技创新必然会以领先发展的新科学知识为指导,综合了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人们的认知能力、科学文化素养、管理模式等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发展;第三,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新科技成果的物质转化,也会引起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选择。

(二)科技创新的内容

一般说来,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指某一具体的技术载体,从其设计、开发到推广应用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以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所谓管理创新的,就是“针对影响企业发展成长的问题,改进原来的管理,或者探索新的出路,开创新型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的系统活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酝酿和准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论以及新方法等,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理论知识引导,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以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为前提;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价值集成和转化,同时又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物质依据,是促进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管理创新不仅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起了协调与整合作用,保障技术创新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利用创新产品的积极性,最终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科技创新内容的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的变化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对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科技创新正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对这种压力所做出的应对性的反应。因此,一种新的科技产品或工艺的出现,总是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期待相符合。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的积极作用,主要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范围的拓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等体现出来。

(一)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的农业科技的应用往往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各类农机用具不断推陈出新,先是机械化农机工具的使用代替了简单的手工农业工具,把农业生产推进到机械化时期;后来在此基础上,在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下,新的农机工具被不断发明、创造出来,各类先进的农机用具、机械装备等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范围,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们扩大了劳动范围,更多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在新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农业生产降低了对降水等自然气候条件的依赖现象,原先不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找到了被重新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人们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段加以具体规划,在山区修建梯田,宜农的种植农作物,宜林的栽植林木、果树,植林护坡、养草放牧等等,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水产养殖业通过对新技术利用获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协调,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三)科技创新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促成了新的耕作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科技创新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巨大飞跃,目前,良种覆盖率从1949年的0.06%提高到现在96%,粮食平均单产水平从1949年的69公斤/亩增至现在的335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跃上了5000亿公斤的台阶。此外,袁隆平院士研究成功的杂交二期超级稻,亩产量近800公斤,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率。而且,新的农作物品种,其抗病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促成了塑料大棚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新的耕作模式,这些新的耕作模式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塑料大棚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作物对季节的依赖,丰富了同一季节中的农产品种类,改变了农田季节性闲置问题,提高了农业收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产值效益。

(四)科技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对新技术的掌握是农业劳动者使用新农机工具和其它新农业产品的前提,农业科技创新只有被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只有对新的农机产品的性能、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有了解,才能够做到正确使用。农业劳动者在对各项农机工具、农业肥料、农用药品等新产品的了解过程中,不断与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相接触,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五)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会使他们的认识能力提高,必然引起对农业经营以及管理理念的变化。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从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转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劳动者走出了专门的农业生产领域,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负作用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会显示出来,科技创新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工业废料的污染

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还有一些工业产品,最常见的是塑料包装盒、塑料包装袋造成的白色污染。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如果工业废弃物的处理措施跟不上,或是排污处理技术不成熟,工业废水、废料等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污染当地的水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

化学肥料能补足土壤中的某些营养元素,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施加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使用或是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土壤酸化、土地板结,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力降低等。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喷洒到农田或作物上的农药,有70%—80%会渗透农田环境中,对水土资源及农产品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场的牲畜粪便等不加处理地排放,会造成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浅海等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生物死亡。

(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问题

现代化的农业种植过程中的辅助材料,比如地膜造成的污染等。塑料地膜不易降解,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到土壤中去,有害物质的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的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

加强对科学技术两面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把农产品质量、粮食安全放到首位,建设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农业建设,继续发展新科技、加强技术监督、对人们进行科学教育,从技术因素、政策规范和人们的行为自觉等方面改善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科技的作用第3篇

内容摘要:科技创新推动物流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并以新兴港口河北唐山曹妃甸为例,找出了曹妃甸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 物流技术 现代物流 曹妃甸

科技创新促使物流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所谓物流技术是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实现物流目标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传统的物流概念主要是指物资运输技术或者物资流通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也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

科技创新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增加了物流的需求。科技创新使各种电子通讯手段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联系更为密切。另外,科技创新使企业之间分工细化,生产同构性降低,由此,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比如,电子商务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之一,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有着天然的联系。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使物流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

科技创新改变了物流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及物流企业的区位。物流业的服务对象是企业,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必将导致物流业的相应变化。而科技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因此,科技创新间接地使物流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科技创新使物流从生产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企业,使物流从依附于生产企业布局转变为单独地选择分布区位。

科技创新加速了现代技术手段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科技创新使得各种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手段不断进步,加速了这些先进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现阶段,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物流业的各个环节,已逐步建立起进货、库存、发送、接运等信息系统、物流质量管理系统等,使物流管理水平、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科技创新作用下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和推动技术进步等途径,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在其影响下,物流业的组织形式、区位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从企业功能部门发展为独立企业。物流发展初期,由于交通、通信等技术手段落后给企业造成了联系障碍,导致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大多局限在一地。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企业很难主动获得顾客的需求信息,更多地是强化其生产功能,关注如何将生产出来的商品运送到购买者手中,还没有物流成本的意识。 物流理论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专门的物流部门,没有形成为顾客服务的观念。 物流活动仅按采购、制造与销售的各自功能分别单独进行,效率很低。随着技术的创新,企业开始重视客户服务和产品分销管理,开始重视物流成本,物流开始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单独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寻求的是整个产业链上的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开始关注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广泛利用外部资源,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得以发展。

物流从单个企业发展为物流企业的集聚――物流园区。物流作为企业功能部门的初期,其分布依附于企业布局,随企业区位的变化而变化。当技术创新使物流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并使物流独立于企业成为独立个体时,物流企业的分布就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区位布局考虑的是离生产企业的距离和产品的密集度,物流企业的布局一般在生产企业附近就近分布,很多的物资集散中心就是当时的一种现象。现在,物流企业寻求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技术手段的应用使物流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物流企业开始集聚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内寻求共同发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越来越多的物流园区由此产生。

物流从传统走向现代。传统物流主要包括运输、包装、仓储、加工和配送等。由于科学技术、电子手段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了物流的管理手段,提高了物流管理效率,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包括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

曹妃甸地区科技支撑现状与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唐山曹妃甸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又在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集区位、产业、交通和深水大港的优势于一体,兼有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和物流辐射扇面,是承接国内外资本、产业梯度转移和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因此,以唐山曹妃甸地区为例,分析其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和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性。

(一)曹妃甸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现状

因目前曹妃甸地区尚处在投资建设进程中,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尚不健全,涉及相关分析指标较少, 所以据初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企业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比重偏低。从曹妃甸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看,企业的研发经费在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太低,即使作为曹妃甸科技研发骨干的特大型企业,其比例也仅为2.75% ,大型和中型企业这一比例都在1 %以下,而世界比例平均为5% 。科技人员的比例少,平均仅为3.74%,这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第二,科研资金投入结构和分配结构不合理。R&D投入经费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和其它机构投资比例很低,政府仅占2.36%。全国R&D 投入企业自筹的资金占58.32%(2008),政府投入资金占27.35%。第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曹妃甸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研发能力不足。企业技术引进多注重硬件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更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第四,创新主体闭合力度不够。2008年,仅有2%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选择了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的方式来获得新技术。

(二)曹妃甸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港口物流体系不健全, 离建成全能型的物流中心还有一定距离。港口物流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至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港口物流中心应具有完善健全的物流体系,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和增值等功能。而处于起步期的曹妃甸却缺乏这种物流体系。

港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物流业发展规划不配套。曹妃甸运输条件除了铁路、公路初具发展雏形外,运输配套设施、航空、港口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尚未形成辐射范围广、运转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物流配送模式,特别是第三方物流还不发达。地区的商品流通还有待加速,物流还不够畅通,现有物流产品十分有限,物流产品及其商品交易市场的潜在物流需求值得进一步挖掘,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有待大力发展,全区商业企业的物流需求数量有待全面提升。同时,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都比较小,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几近空白。

各种物流方式物流量不平衡,港口集装箱产业发展有待加强。根据曹妃甸管委会工作人员估算,近几年,曹妃甸各种运输方式下货物运输量在总货运中的比例大致为:水路货运量39%、公路货运量27%、铁路货运量22%、集装箱运量9%、民航货运量3%。国外先进国家集装箱运输方式占全部货运量的95%,而由于初期投资建设的特点及各行业发展情况等因素,曹妃甸地区运输方式以水路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为主,尤其是集装箱运输还处于起步阶段,曹妃甸仅为9%,有待进一步加强。

港口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快。缺乏现代物流所必需的网络信息设施,没有形成区域内货品统一编码,没有形成运输、仓储、结算、保险、通关信息平台,没有保税仓与合格的海关查验场,没有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曹妃甸现代物流发展的策略

(一)实现多功能服务

根据现代物流的功能要求对港口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功能多元化、标准国际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现代化和运行高效化的改造,使港口功能适应未来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网络节点的要求,实现多功能服务,以全面提升港口竞争力。同时,健全完善的港口物流体系意味着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及信息等港口物流需求结构指标体系相对完善,便于物流规划管理部门及物流企业进行物流需求分析,及时了解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对于其物流能力供给的需求强度,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以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确保港口基础设施与物流业配套发展

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选配世界顶尖的装卸设备,完善港口集疏运输设施,鼓励引导物流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努力使客户实现“零库存”。除此之外,还应依托深水大港优势,鼓励引导运输企业整合运力资源,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使当前物流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使之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形成一个开放型、互通型的物流服务平台,从而实现进出口业务增值,创造最大的增值服务。

(三)对各类物流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现代港口更加强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集成,这就要求港口布局和建设合理化,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和衍生的增值服务,使港口从单一的运行商向综合供应链运营商转换,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这就要求对所涉及的集货、存货、配货、运输、等各类物流业进行合理空间布局,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以实现“帕雷托”效应。

(四)完善集疏运输体系

大力发展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及内河航运等组织的合作与联盟,在国际国内港口市场的竞争中壮大,朝着拥有区域规模、集装箱及散货高吞吐量的枢纽港方向迈进。而集装箱物流水平已成为港口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立足深水港口资源,大力发展集装箱物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增强城市竞争力,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的重要战略取向。鉴于曹妃甸集装箱运输刚刚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尚在谋划中,且面临周围竞争形势严峻的现状,建议应积极借鉴宁波、泉州等地成功经验,采取超常规措施,发挥政策优势,通过政策牵引,打通集装箱运输的绿色通道,助推地区集装箱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五)加强港口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同时,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其标准化程度,加强标准化工作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应用新型标准,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港口物流活动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Z],2007

2.陈娅娜.区域物流规划中物流需求分析及体系构建[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现代科技的作用第4篇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注意信息内容的呈现策略.整合策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设语言情境,传授知识,开展语言活动训练。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英语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已经为许多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以充分体现。如何真正地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英语老师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两个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环境条件,对学习资源进行科学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功能和作用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学习信息,快捷有效地传递和反馈信息,扩大知识领域和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发展智能。为此,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着眼点由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化为主要研究学生“怎样学”,把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着力点由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目标的落实。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英语中有句谚语:"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多年的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证明,从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角度来研究中学英语教学,能够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过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我们感到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在教改过程中,由于偏重了“如何实施教育和教学”的研究,忽视了“学生如何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研究,而导致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所用教材的容量和密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强刺激”功能,虽然对教材起到了优化作用,并且强化了教师的“主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被动观察思维的状态,而且产生过度紧张疲劳的负面作用。

    二是在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偏重了教材、教师、手段、教法这些客体教学因素的组合,忽略了主体教学因素的地位,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动态因素的互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虽然提高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效率,但是只限于师生之间,以单向或双向“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很少有学生之间,学生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学生在集体中只是“单兵作战”,难以真正形成“主体”。

    三、应对策略

    1.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课件的设计上注意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构建;重视问题与问答方式的设计,课件既能用于课堂教学,又可用于学生自学。

    (1)注意信息内容的呈现策略

    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记忆容量是各不相同,如对于图像的记忆明显超过对物品名称的记忆。而同一种材料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在向学生传递文字信息时,文字置于屏幕上方  1/3处最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在文字的下方配以有声音的运动的视觉形象时,学生对文字的注意力易被干扰。如果需要通过图文来传递教学信息,制作出来的图文不宜小,小的图像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相反还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对色彩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的记忆。关键是搭配好主体与背景的色彩,可以采用明暗色调的差异来表现主体与背景,如白底黑字、自底蓝字、黄底黑字、黑底黄字等色彩组合都较易阅读。另外每幅画面都应做到重点突出。

      学生的记忆还与材料的组合方式有关,心理学家比较了系列呈现方式(逐个按时间先后呈现)、系列同时呈现方式(将材料分成几批,按批先后呈现)、同时呈现方式(将材料一次性同时呈现)二种呈现方式。结论是系列方式下记得最多,系列同时呈现方式次之,同时呈现方式最少。根据此结论及记忆规律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应注意安排好学习材料的呈现次序。应尽可能避免连续呈现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不得不连续呈现同类材料时,应使教学流程尽量非线性化。通过增强交互性使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位置开始学习。通过采取改变视觉材料和听觉材料类型的方法来中断序列,使回忆效果最差的中间段尽可能缩短,以此达到好的效果。如在一段文字之后,插一幅图像来中断序列,或在连续播放的听觉材料后改换一幅画面等。

     (2)重视媒体信息的整合策略

      要正确地运用媒体,首先应该对每一种媒体的特性有所了解,在每一种媒体运用的过程中,都要思考这种媒体的运用有没有充分发挥了它的特性。以文字媒体为例,它可以通过字体,字号和颜色的变化来表现知识,引起视觉重视的目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两个实验能够给我们以启示:一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千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另一个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显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 ,自己看到内容的30% ,自己听到和看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说明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显然这又指导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特性创设交互的情境,以使学生有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2.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媒体协调课堂环境,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把教学内容化为生活交际,组织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利用网络创设情境,开展语言活动训练

    多媒体课件通过声景.色的不断变化让学生看.听.参与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十分有利,笔者针对不同的话题,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的语言活动提供了大量材料,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景,例如在新课标牛津高中英语unit3  "welcome to the unit”的导人时,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名人的图片,如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然后提出以下问题“what are they famous for?”"do you think they areamazing people?”“wh y?”.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然引人本单元的话题"amazing people"

奇,并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下的《牛津高中英语》每个单元都有一些实践活动如word power,  task,  project.这些都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根据现行的英语高考模式,这一块老师不去涉及也没有多大关系,但从学生终生发展的长期目标看,我们要认真重视这些具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如在教学模块二第一单元word power "space exploration”这一课,笔者选用了两幅图片导人课文,在完成相关教学内容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what can make a good astronaut"  "would you liketo make space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最后,笔者呈现从网上下载的美国火箭探测器“勇气号”在火星上活动的图片,以及在火星上拍下的图片,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中美在太空探索上的差距”。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对科学的热爱。这样的教学可以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地学几个有关方面的单词。

    (3)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英语自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不能忽视网络对英语学习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将课堂学习与家庭自主学习连结起来。新课程标准下的《牛津高中英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探索,交流。例如:在教学“amazing people”前笔者把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给每一组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网上查找关于mother teresa,  bill gates,beethoven zhang heng的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学生们对这样的学习任务非常感兴趣。不仅查到了这些人物的相关信息的资料,而且还下载了mother teresa声像资料。在课上,学生们一边播放演示文稿,一边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辩论:1.what kind of people are amazing people? 2. whichof these people’ s achievements have the greatest effect on our livestoday?通过讨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现代科技的作用第5篇

关键词: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物流管理;影响

前言:一般认为,高新科学技术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密集、信息密集、风险密集、竞争性与渗透性强的前沿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物流管理中需要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注入,以此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效率,塑造出现代物流管理的品牌形象,最终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因此,科技创新已成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1.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的概述

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创新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建设进行结合,合理的结合创新资源,以达到在现代物流管理获得更多科技知识的目的,对在物流管理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筛选,寻求并运用适合的科技创新经验,以使现代物流管理具有核心、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分为四个阶段:一,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模式的不断更新变革;二,现代物流管理者进行技术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技能知识并操作现代物流管理中专业技术,增强技能及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三,新的运营技术概念在物流管理中通过技术创新得到实现;四,政府对现代物流管理研发新的物流技术与提升创新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国家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完善和探索,并凭靠物流管理自身的力量,并且改进、创新科学技术,以致摆脱了对外国技术技能的依附,完善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综合竞争能力。

2.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

2.1 科技进步与创新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求

现代物流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促使高新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不断应用,带动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其次,物流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于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并使物流管理的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物流管理中由于创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了物流的现代管理方式,对于物流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2.2 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周转效率

首先,科技进步与创新使现代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现代物流创新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广泛的应用其中,现代物流管理中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物流供应链模式下的管理变得更加科学。条码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现代物流管理中仓储配送业务及货物周转流通中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利保障。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管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要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切入点,对物流管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定位。通过新科技不断的使用并把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现代物流管理在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并使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赢得成功。

3.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物流管理服务体系

首先,应该建立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技术的创新对物流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流管理利用创新技术与现代化的信息平台,进一步研发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更为稳定持久的发展。其次,应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市场开拓机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建立创新科技与人才培养的制度是可行的,管理人员具备创新的意识,提升员工实际操作与学习能力,进而开拓创新。大力推动科研单位和大学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不影响并完成本单位工作的情况下,对现代物流管理进行科学技术推进与研发,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3.2 构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制度

国内的物流管理制度要实现合理化,需要一系列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第一,应该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物流管理领导制度、物流管理内部制度以及物流管理经济责任制度的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以物流管理制度的合理化为原则,使物流管理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而从制度上进行改进。第二,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出发来实现物流管理的成效。引进物流创新技术之前先要对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既要包括技术技能上的培训也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上的培训。建立学习物流科技知识的氛围,时学习和分析欧美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先进物流管理人员培养经验,只有通过上述措施才能对物流的管理实现卓有成效的现代化进程。

3.3 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我们应该培养与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体制改革,把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目标进行教育培养,以培养科技后备军,建立并改善现代物流管理中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其次,应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我国要形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竞争机制,还可以采用股票期权及配股等方式,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物流科技创新人员,还应为现代物流管理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物流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第三,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目前的物流管理中如何能将专业人才合理利用吸收,这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在物流管理中全力培养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氛围,进而有利于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引进。

结语:

综上,我国要把研究物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放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来提高当代物流管理的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软实力。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物流管理日趋受到各国的关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创新与科技进步在国内是长期以来需要坚持的一项工作,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现代科技的作用第6篇

关键词:科技伦理学;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2.0026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科技伦理学研究日益成为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科技伦理学究竟研究什么?对此,学术界各种观点见仁见智,不尽相同。武汉理工大学潘建红教授的新著《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架构,充分展现了科技伦理学研究的新视界,进一步丰富了科技伦理学的理论体系。该著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分析现代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及理论纷争入手,着重研究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历史溯源、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应然诉求以及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该著的出版在科技伦理研究领域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一、科技伦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

科技伦理学是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既是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职业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看,科技伦理学旨在研究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伦理本质,建构科技进步与伦理建设的互动机制[1]。《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正是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辩证关系的系统分析,强调科技与伦理互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力求从理论上厘清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架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

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理想与幸福的生活,与之相伴而来的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日趋紧张,科技与伦理的冲突日益凸显。正如马克思所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2]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正如作者所说:“迅速发展的科技与相对滞后的伦理道德体系的互动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革命性的、可能为人类带来深远影响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常常会引发伦理道德的突出问题与巨大恐慌;另一方面,人类不能禁止某些新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因为,这样可能会使人类丧失美好未来的机遇。”[3]2如何使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优秀成果的同时,规避这些伦理问题,实现现代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就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时代性课题,更是科技伦理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科技伦理学研究,寻求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运行规律,建构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伦理忧患的时代,怎样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发展能否取得“双赢”的效果?人类应该如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尺度,努力实现现代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这些问题在《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中找到了答案。

客观地说,在国内外的科技伦理学研究中,关于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研究相对薄弱,资料比较零散,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对于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实践研究不多,很少有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该著中,作者直面问题,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深入探讨了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而提出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应然诉求。在作者看来:“一方面,通过对科学技术运行中的伦理分析,有助于对科技人员与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科技运行合理化,实现真与善的统一,最终使人的行为趋于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对伦理的科学技术成分分析,能为伦理建设寻找合理依托。”[3]62

总之,科技发展对伦理具有正向作用,伦理对科技发展也具有正向作用,科技与伦理互动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现代科技与伦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时时处在一种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之中。科技进步促进伦理建设,并为伦理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伦理建设又推动科技进步,为现代科技发展把握前进方向。毫无疑问,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建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运行机制,不仅是对现代科技与伦理关系研究内容的拓展,更是一种科技伦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功范例

学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重视多�W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研究同一个问题。当然,不同学科知识发展、交叉的结果是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学科知识来解释,但解释的结果却有很大不同,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种现象提示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研究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客观事物,全面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研究也是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不可否认,科技与伦理互动具有必然性,但具体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空发展,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表现则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这些不同学科的研究为把握科技与伦理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立足历史视野与现实发展,强调问题导向和实践架构,把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水平。《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着力跨学科综合研究,从而科学把握了科技与伦理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嬗变以及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该著既强调吸收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又注意从文化学、人类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多学科视野探讨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基础、规律及诉求。例如,从文化学维度对科技与伦理互动进行文化考量,把科技与伦理的矛盾看作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内在矛盾之一,揭示科学技术与人性之间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凸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又如,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把科技与伦理互动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对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关系研究,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关联,明确科技与伦理之�g具有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强调科技与伦理的关系的应然诉求”[3]5。

纵观全书,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努力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重新审视科技与伦理关系问题,在高科技的辉煌与伦理忧患并存的时代,寻找科技与伦理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实践对策,从而“描绘出现代形态的科技与伦理相互作用的宏伟画卷,为把握现代科技与伦理冲突的热点问题及争论的焦点问题提供了一部可参考的范本”[3]4-5。

三、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系统建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不仅表现在静态的相互联系,也表现在动态的相互作用,《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作为科技伦理学研究的新视界,就是要揭示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机理,建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体系。该著既注重学理层面的探讨,又针对现实,强调问题的针对性,为把握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提出应对之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科技与伦理互动论进行了系统建构。具体而言,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该著正是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切中时代脉搏,深入分析关于科技与伦理冲突的理论纷争,探寻走出困境、解决问题的实践途径,从而突破了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究式纯逻辑推演模式。

二是清晰的历史脉搏。把科技与伦理的逻辑关系放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动态考察,揭示二者互动的抑扬轨迹,重点探究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从中把握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历史脉搏。

三是系统的理论阐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性与伦理的反思性的互动中,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相关性;从多维视角认识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可能性,阐释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原则、基础及当代意义,从而深化了关于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认识和理解。正如拉特利所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造成越来越多的需要提出新规范的行情,而且还使新的行为更加合理、有效。”[5]

现代科技的作用第7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做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为实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指导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实行科学管理,因此,研究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把握科技档案管理的特点

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产生于整个水利基本建设全过程,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维护和扩大再生产的主要依据,是现代化水利水电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宝贵财富。专业性是实现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总体程序和内容紧密连接,不同专业的互相交叉,都是建立在科技档案专业性特点的基础之上的。在科技档案的管理中,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是科技档案的又一明显特征,各个设计阶段、各专业互相渗透,缺一不可,使科技档案呈现出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在水利水电工程在勘测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在“立足档案,面向社会,增强社会档案意识,规律性地形成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文件整体,说明科技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成套性,此外,相比于其他档案而言,科技档案的现实性在归档后仍然很强。在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应结合水利水电生产、科研活动的特点,构建科技档案管理的平台,用现代管理思想武装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工作,使其在现代水利水电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加快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科技档案是水利水电企业历史的见证。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要使每一个工程的档案资料在今后的利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快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加快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收集、归档、组卷、程序录入、编目、保存是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快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一是要实施科学的“流程控制”方法,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统筹管理整个水利活动。二是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标准,严把档案归档的质量关,档案文件应采用耐久性强的载体材料,保证文字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签字盖章手续完备,按照执行档案管理的规程做好管理工作。三是纸质文档要根据《科技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认真组卷并进行程序录入,档案管理人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应当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加以验收。四是要竣工工程图必须加盖竣工图章,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也必须加盖其专用章再归档。五要优化硬件设备,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提升档案库房的保管环境,确保档案处在最佳环境而保证档案不受损害。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提高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2.2加快科技档案管理进程

作为水利工程单位,科技文档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加快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一要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网络系统,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管理,形成高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管理系统,达到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的目的,进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二要积极推进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提高档案检索、内容查询功能的实效便捷,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海量化。三要严格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全面收集、安全管理、使档案管理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2.3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1) 作为水利工程单位,应该根据国家水利部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有关法规为准绳,制定出本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其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

2) 建立科技档案统计台帐,做到帐实相符;建立查、阅、借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做到查阅、借阅有登记,利用效果有记载。

3)规范档案业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分类大纲、保管期限,使档案业务工作井然有序。

3、科技档案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作用

3.1激发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活力

(1) 优化整合。针对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是水利活动真实、完整、准确记载的规律性,根据每个主题要求,收集整理工程资料,通过整理、分类、鉴定、保管、积极挖掘档案内在价值,总结规律,对档案进行提炼,使档案信息不断增值,使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以整合。

(2) 将整合的资源信息与电子网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科技档案进行现代管理。将整合的资源信息与电子网络相结合,以确保整合后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以有效手段为本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3) 加强规划。通过完善各部门、各单位的分工协作,规划档案工作,制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此项工作。

3.2强化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服务效能

(1) 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加大催、归档力度,以最好最全的档案资料为使用者提供查看、借阅,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一个能齐全的检索体系,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2) 在服务机制上,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人员有关活动,尽力保持科技档案信息随机供应的态势,积极参与档案学术交流与协作。为各项工作提供翔实的档案信息。

(3) 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革,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和开发利用工作。建立不同层次的档案数据库,严格限定利用者的使用权限,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结语

总之,科技档案真实地记载了水利水电工作的科技思想、科技方法和科技经验,是履行了相关手续、集中保管起来的科技文件,唯一直接记录和储备了原生信息。加强档案管理的研究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管好、用好科技档案可以降低劳动成本,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参考文献

[1]赵艳.浅谈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现代科技的作用第8篇

―、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r很多的成就,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足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广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r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岛,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R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D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取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I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

根椐联合闺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固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下世界的平均水中,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围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W素之…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rfn对接F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肟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效加强。

农业科技型企业足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足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嗤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塑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P1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T]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将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似其在市场失效时〒预力较低,没有形成冇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

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n丨或缺的,,一类适中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久?人才,而另_+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I: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北化经营

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

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人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定要作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人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D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人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