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17 11:39:10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困难和应对措施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将近两年。在这将近两年时间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既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欣喜和参与其中的动力,又产生了一些教学困难和面对教学困难无所适从的烦躁,时时反思,经常与同行探讨,并初步制订了一些应对措施,与广大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困难

1.新旧课程编排模式的不同,而对历史教学产生的困难

普通高中新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历史分为历史(I)、历史(II)、历史(III)三个学习模块,而选修历史四个模块可根据教学实际任意选择三个模块。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民主、人物等,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编排模式,其以开放性强、专题突出、知识容量大、教学目标高为特点,与旧教材以时序性为主的通史编排模式存在很大差异,而这对于长期从事通史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师要按要求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用来查阅资料,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进行备课,尽管如此,在把握和驾驭教材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专题史的新课程历史教学,短时间内对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难以接受,不易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也很难让他们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2.新课程的要求与学生认识水平不同,对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

由于很多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薄弱,习惯于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尚未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历史素养,对探究性的专题学习缺乏了解,其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都不足以在新课程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加之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对新课程历史教学显得不太适应。

3.新课程知识容量大、教学难度高,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困难

知识容量大、探究性强是历史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则是课时严重不足,按照新课程的课时要求,高一历史每周两课时,高二高三各三课时。但由于新课程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补充内容多,一个课时要完成新课导入、授课、讲练习、复习巩固等教学环节,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难度实在较大。

4.落实探究性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困难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对历史教师而言,落实探究性学习面临较大的困难。一是班额人数多,分成若干小组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时,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二是探究性学习耗时过多,势必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造成经常拖堂的现象。

二、应对措施

1.积极钻研教学理论,灵活处理教材

广泛订阅《中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参》等教学理论性强的报纸杂志。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转变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教材,力求做到“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必须储备一桶水”的态度对待教学。课程标准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指针,作为历史新课程的执行者,高中历史教师应努力钻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增补,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调整专题教学的顺序,以解决专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2.加强备课力度,用集体智慧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由于历史新课程知识容量大、学术性强,加之课时紧张等因素,以往那种历史教师各自备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迫使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在历史教研组活动时提出,群思群策,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解决。

3.紧抓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工作,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第2篇

一、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实际上,种种因素却影响着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加大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1.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差异,造成知识链的脱节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三维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

知识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教材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能力要求不同,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初高中也存在差异。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以主题的形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历史的时序性,但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而高中历史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

以上差异就造成目前初高中历史知识链脱节严重,也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解的难度,不利于课改目的的实现。

2.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也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相对欠缺,而且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缺乏正规的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从而使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且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深奥、抽象,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体验,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知识要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也就成为高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历史教学现状探究对策

1.加强校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组织初高中教师学科交流活动,以及下乡支教等,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

2.钻研课改标准,分析新教材的重难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是按文明史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的,分别介绍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明白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而高中历史课标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样,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使教学教学详略得当。

其次,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开阔教学视野。每套教材都是编者对《标准》的理解,通

过对教材的研究,找到其共性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教学的重点,课标的要点。如人教版和岳

麓版的教材,两者间是骨与肉的关系,前者注重知识的概括,后者注重史料的解读。

3.加强对学生新课程知识的指导.从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内容方面突破,逐步消除初中阶段的旧习,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适应课改的要求。

4.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能力的提高。

(1).要重视课前预习。初中历史学习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机械的学习模式。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外,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必要,这样上课才能抓得住学习要领,才能弥补初中知识的不足。

(2).要讲究教学策略,整合教材知识。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多和时间少的问题,应讲究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课堂中,采用挂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历史知识,可节省课堂时间,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提升概括和归纳史实的能力;而教材编写理论性、概括性强,历史概念多,这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历史规律。故此,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来促使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研究学生的变化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重视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在学习能力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学会搜集和整理材料,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训练,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解的能力。

第四,重视史料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读-找-想-答-查”,抓住材料主旨,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面对“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浓厚的教材,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专业进修。只有通过专业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6. 充分利用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改革 教学策略

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高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承担着人文学科应该承担的教育教学责任,从课程内容到能力要求,都在发生着变化。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方向

(一)课程结构的变化

黑龙江省将于2019年进行新一轮的课改,尽管现在还没有看到正式的教材,但是从课程标准来看,新的历史教材属于通史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特别突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结构上,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部分组成,在必修的“中外历史纲要”部分,突出历史学科的“通史性”特点,内容上增加了早期文明、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文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世界大战,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上设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在选修课程部分设置“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这种模式体现出历史学科从基础到知识扩展再到研究性的学习结构的特点。这样的课程结构,一方面突出了“通史”特性,相较于原来的教材,更侧重于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较长时间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提炼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另一方面又能够兼顾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的线索和规律的总结,概括出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特征,将理论学习、专题特征和历史阶段特征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完成高考对于历史学科的具体要求。对能力培养的侧重,突出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服务于社会和现实的学科发展特点。

(二)学习目标的变化

高中学习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求提高了,历史学科对记忆性要求很高,但是在高中阶段仅仅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查方向上,侧重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理解、归纳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前的联系,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感悟历史事件的借鉴性意义,完成学科“古为今用”“博古通今”的使命显得更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整合,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理解重要历史规律,如历史唯物史观下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等,这些成为学生学习必须要掌握、运用的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解释、叙述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这也是高中历史在学习上的特殊性所在,是历史教学必须要发生变化的方向所在。

二、学习主体的特殊性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主体对象是年龄集中在15—18岁之间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交替时期”。他们处于青春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或者初中生那样,总体上属于对家长和教师的服从状态。从心理上看,该阶段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上,都产生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出现了不愿意与家长沟通、隐私意识强烈的现象;在智力方面,已经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可以完成独立的学习和思考,可以说这一时期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是接近成人的最高水平;从情绪上看,他们害怕挫折,意志不坚定,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的思考;从学习的状态上说,兴趣范围有所扩大,目的性变强,主观能动性变强,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得很明显,并且愿意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努力和付出。这都与小学、初中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在历史学科上,义务教育时期的历史学科学习处于基本没有基础的状态,高中历史学科需要完成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和贯通,又要注意高中阶段的学科梯度,面对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强化历史学科思维。

三、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面对高中历史教学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和历史学科发生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

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在集体备课的同时,对课堂效果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制定和使用课堂观测量表,在组内教师互相听课的过程中,对量表上的相关内容做好观察工作;在评课的过程中,就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内教研、讨论,商量解决的方法,由任课教师进行改进,再对课堂情况进行监控,以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贪多求全,一段时间内只能就一两个问题进行解决,监控要及时得当,教师谈论时不能苛求完美,应该提出具体的可实际操作的措施。

2.针对新的教材结构,教师注重自我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对于课程中新增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对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仔细研究,大胆运用,认真反思,不断调整。

3.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在关键的学科能力培养上,各个击破,不贪多,不求全。我所接触的学生,是个人学习能力比较差、知识储量比较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没有办法很好地通过自学、问题探究、讨论等方式实现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坚持历史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每节课的设计上,将课堂内容变少,充分利用教材,适当补充史料,让学生在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感悟、讨论和交流,不求学生回答正确,而是追求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形成。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将学生主体意识的前置表现出来,让他们能动的参与教学是有益的尝试,只有在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将学生的真正主体地位明示出来,才能够切实的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能够有效地符合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开展速度的加快,使得学生也跟着进行了多次变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在变化。而历史作为我国高考考核科目中的一门,成绩会对于学生最终升学状况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就目前来说,我国本身就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使得历史教学关于学生将来开展一些探索性事业有着重要作用。因而,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不断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关注的重点。新课程变更对高中教授历史的老师的教授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在我国今朝高中历史教授过程中存在一个异常凸起的状况,即教育者教得很费力,受教者学得很苦楚,但效率水平却异常低。要想有用处置这一严肃的状况,咱们必需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授知识的体系加以改正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主置,主体认识,个别成长必要通通挖掘出来,把历史课程的学生们造就成为自立的、能动的、有发明性的历史学习主体。那么,在高中课堂教授中如何造就主体认识呢?下面,笔者联合自己的教授理论谈几点不成熟的见地,望列位同仁示正。

一当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教育体系不断改革,新课程变更对高中教授历史的老师的教授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在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将学生的真正主体地位明示出来,才能够切实的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能够有效地符合我国新课改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才会有可持续的生命力。认识到这一点后,教育模式大变革,社会性的要求更高,对于学生的整体能力要求也越高,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育工作,很难培养复合型人才。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传统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主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等。

(一)以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教育始终都是以授课人的视角来解读教育过程,最重要的是授课人进行教育的行为,并且以授课人视角进行问卷的反馈,最终得出所谓授课的成熟成功程度,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和学生有问答的过程,所以学生是被动地,而且没有任何交流。这种授课模式对于大批量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效率,但不能够真正的转化成学生受用的效率,所以导致了整个内容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最终历史成绩不够好。

(二)教学模式落后

教授形式是近几年我国教导改革范畴重点。因为传统教授形式在我国已有多年的使用,因此改造这样整体性的系统,会对于老师的要求有很大的改变。传统教授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应试教导形式,其给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成绩往往获得社会普遍承认。然则,为了寻求成就,仍旧将这一教授形式作为主流方式,很显然不合时宜,会对于学生产生很负面的作用,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三)缺乏足够的重视

历史固然是高考稽核科目之一,但其影响力和位置往往不如传统语数外在高考成就中所占比严重。如江苏等地域对历史等考试仅仅是品级稽核,是以使得历史加倍难被人看重。因此很多学校都对于历史并不是非常重视,因此在师资以及课时上来说,往往投入较少,甚至有的时候会利用历史课来补习其他科目,让学生认为历史不重要。在整个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咱们必须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授知识的体系加以改正,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主置,主体认识,个别成长必要通通挖掘出来,把历史课程的学生们造就成为自立的、能动的、有发明性的历史学习主体。

二明确学习目标,做好教学预设

对于教学来说,预设是重要的,首先需要的是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并且对于学生充分认识,对于整体的教学环境,加以有效地估量,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好我们所说的教学预设。高中历史教授预设内容很广泛,老师们要对每个教授关键计划反复推敲,即使是课上发问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也要留意预设的针对性。预设难度太大,很容易伤害学生的热情,难度过小又不能引发学生的真正学习要求,必要照料分歧群体才能够做好预设。所以教师需要对于整个预设的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老师就应该将整个文章有效地拆分为三个小结:百花争鸣、儒家思维、儒学正统位置的建立。重点突出儒家思维,尤其是孔子和董仲舒。在学习计划时,斟酌成绩覆盖面,照料各类学生群体。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脉络是什么思想?枚举诸子百家重要思辨概念。作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现实学力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促使学生踊跃思虑,赓续得到认知进级。这是异步教授的最基本特征和请求。在教授中,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明白目的,指明偏向,并提出详细请求,增进他们自主的完成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指导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在历史课程学习者自主的完成学习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要针对历史课程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学法指点。如树立常识收集,将历史课程常识整合,分门别类进行归纳和整饬,组成直观性更强体系,可便于历史课程学习者体系控制历史课程常识和历史课程事件。历史课程学习者浏览历史课程课本时,无妨倡议历史课程学习者像浏览语文文本那样,“不动文字不看书”,能够极大晋升历史学习效率。历史课程学习者自主的完成学习过程时,其随意性较大,大多不擅长总结。如历史学习《宋明理学》相干内容时,历史课程教师可联合历史课程学习者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指点:在看宋明理学示意图的过程中,要留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其中一位是朱熹、另一位是王阳明,从代表人物的理学实践中,去感知全部学派整体的实践和概念。历史课程学习者在课程教师领导下,对本身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逻辑性,历史学习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建立教授情境办法浩繁,历史课程教师要留意依据课本内容和历史课程学习者现实选用恰当的办法。历史课程教师活泼讲授描写、用故事领导、设置牵挂、接洽现实等,都能够建立优越历史学习情境,引发历史课程学习者历史学习积极性。在这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带给历史老师更好的条件,丰硕的历史课程画面、音乐视频、照片图片都能够给历史课程学习者带来视觉和听觉打击。能够使得他们学习更加生动,代入感加强,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中国现代戏曲款式浩繁,学生对此略显生疏。为让孩子们有更多直观感知,在历史学习《梨园春秋》时,历史课程教师剪辑中国戏曲各类视频片断,构成一个戏曲锦集。当多媒体播放中国戏曲视频片断时,日常不喜欢戏曲的历史课程学习者也多了许多兴致。历史课程教师在播放以前要安排一个任务:看过以后要总结出此中涉及到哪些戏曲种类。

五把握真实学情,坚持问题导向

学生们在学习高中历史课程进程当中肯定会碰到很多疑难的地方,历史课程教师要实时进行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需要分类指点或全部指点,个性化的问题要个别指点。历史课程教师要对于学生学情熟悉,了解孩子的状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会讲到《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生们对新旧三民主义根本内容比较,往往会有困惑,对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进行一次研究讨论,旧的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好处,反映中国人民请求民族自力、专制权利和发展经济的优越希望。而新的三民主义,提出反帝、反封建标语。老师要能够了解学情,有效地将这种容易产生疑惑的问题阐释清楚。总之,在高中历史课程教授中,历史课程教师要依据课程尺度请求,建立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过程匹配合适的教学材料;还要增强进程当中对学生的了解,要实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汇集学生历史学习疑难。这样能大幅度晋升课堂效果,使得历史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作者:傅道远 单位: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庭婷.简析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辛亥革命》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13:166-167.

[2]李艳.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59-61.

[3]彭沙.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5,02:175.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第6篇

一、师资培训的需求

探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订师资培训计划,首先要确定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各种培训需求。所谓师资培训需求,就是新课程与教学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现有的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课程与教学是社会和时代决定的,不同历史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有不同的特点,时展了,课程与教学必须随之进行变革。但是,教师的施教工作需要相对稳定的条件、按部就班的工作环境,这就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是课程改革的一条规律。在我国新课程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主要需求如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

面对新世纪“地球村”的形成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无不从各自的竞争战略出发改革国家的教育目的,努力改变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滞后现象,这些变革覆盖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关系到学校的各门课程和每个教师的素质,所以,必须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教师培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时代特点,加强科研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施新课程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因此历史教师的素质应当更鲜明地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历史学科师资培训的首要需求。

(二)课程体制变革的需求

课程体制是指课程体系结构和国家管理课程制度的政策。经济体制决定课程体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课程体制,同一个国家的课程体制也是发展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体制,那时全国只有一家出版社编写全国通用的教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课程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制订了各种课程文件,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体制的贯彻落实,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旧观念,增强编订课程的能力,彻底抛弃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需求

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认识教师职业的角色?在这一问题上,传统教育思想的评价定位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评价定位有所不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定位教师职业的角色。现在的教师要由一个板着面孔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课程的探究者、文化的传播者、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智力的开发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然而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并没有完成,这就是师资培训的第三种需求。

(四)教师专业知识领域拓展的需求

基础教育教学科目过多、强调学科本位、知识零碎割裂、彼此缺乏贯通整合,这不仅是我国课程教学的现状,也是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中小学的共同弊病。减少教学科目,打破封闭的学科体系,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是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特点。历史学科同样如此,历史客体、历史科学、历史课程教学,是内容密不可分而又内涵不相同的一些概念。历史课程教学虽然研究历史发展过程,并以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但历史课程的编订、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必须以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理论为根据,并做到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这就决定了历史师资培训的第四种需求。

(五)教师个体个性特点的需求

社会历史发展和课程体制变革,向整个中小学教师群体提出的需求,是共性的最广泛意义的需求。而教师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提出的需求,是教师个体个性特点的需要。在过去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在制订培训方案时很强调改革发展中时代的共性需求,而忽略教师个体的个性需求。但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特有的需求,例如,一个学历还没有达标的历史教师,他最关心和着急的是如何通过培训、进修拿到学历;一个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着扎实的历史知识,也了解前沿性的学术动态,他最需要培训的主要不是专业课程而应是“通识性课程”;对于一个不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师来说,帮助他在短期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时代的发展,正是他发展道路上当务之急的需求。教师个体各自的需求不尽相同,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今天我们拟定师资培训计划时就要特别注意个体需求的差异性。

二、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了解改革的历史性和必然性,增强实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课程是由历史时代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但由于学校教育的特定环境和其他一些原因,教师的思想观念往住滞后于课程改革的实际。通过培训要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等,增强教师自觉实施新课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适应新课程体制的理念

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是人们对特定时期的教育概括认识的结果,它反映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我国新课程体制已确立的今天,为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本身职业的角色,树立现代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熟悉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具备有效实施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六项具体改革目标从课程体制到教学评价无所不包。历史课程标准和以前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历史教材和以前的历史教材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体例、施教方法等与以前相比也有很大不同。这些变革要求教师要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如,调适教材内容的能力、设计地方课程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学设计习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需要达成的目标。师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各种技能、方法、水平和能力为本,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标教材的能力。

(四)掌握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能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案

新课程改革把课程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12月特别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从实际来看,历史科的课程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目前仍然把升学甄别选拔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手段,教师缺乏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所关注的仅是升学。因此师资培训必须使学员掌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要求,能独立设计评价方案,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观。

以上培训目标是根据新课程教材改革的特点和我国历史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拟定的。目标的拟定是以思想观念的认识转变领先,提高实施新课程教材的技能能力为本,掌握运用评价的理论方法为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使被培训者成为合乎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师。

三、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内容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育部一直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为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教育部通过招标,组织专家编写,并从中筛选出200余种师资培训教材,其中包括历史学科。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既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又要研究吸纳原有继续教育教材的精华。基于开发创新和历史继承相结合的观点,按照“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边建设”的原则,现拟定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如下。

(一)通识性课程的培训内容

新历史课程教材的设计编写,要求克服学科本位、避免专业化、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教师要驾驭新的历史教材,不仅要有历史专业知识,此外还必须具有课程理论和教学论、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通识性的基础知识。掌握通识性的基础知识是提升教师施教能力和驾驭历史新课程的前提。

(二)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内容

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和以往不同,必须把通识性课程的培训内容和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内容密切结合,做到二者并重。这里所谓专业性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科学本身的内容,此外还应包括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如,政府部门颁布的课程文件、历史课的设置、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等,都属于历史专业性教师的培训内容。

(三)编订课程理论方法的培训内容

过去,我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地方基本没有编订课程的职权。学校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亲自编订课程的必要,自然也不需要编订课程的知识。现在我国实行三级课程体制,课程编订权下放,地区教研员和历史教师需要编订适合地区需要、反映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或教研员需要掌握编订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了解课程变革的历史趋势,知道历史课程文件和教材变革的过程,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课程学的术语和概念,具有编订课程和教材的基本能力。

(四)前沿性科技知识的培训内容

当代科学技术知识综合化和细分化两种发展趋势并存,一是新生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细分不断产生新的科学知识门类;二是各种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综合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科都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历史课程与教学要顺应科学发展趋势,把前沿性科学性技术知识纳入师资培训的内容。对于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在网络上搜集资料信息,会制作课件,做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根本改革“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三合一的教学方式。同时,环境意识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环境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目标,历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所以,要通过师资培训使教师树立环境教育的新观念、掌握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和能力。

(五)科学设计各类型问题的理论方法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都规定:骨干教研员和优秀教师要成为命题、审题、阅卷的主要力量。为此,我们的教研员和教师必须提高出题、命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以适应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许多地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深,就历史学科来说,存在着以下现象:评价形式单一,许多题型只能测试结果,不能检测思维过程;题海战术,只能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知识的重复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历史思维;命题的类型和方法只是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缺乏深入的专题理论研究。基于这些情况,有必要把设计各类型问题的理论方法作为一个培训专题,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理论水平,使各种命题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六)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

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和理论方法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枢纽工程,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发展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计划制度,必须使教师懂得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同时能把这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制订各种具体评价方案。评价问题既是师资培训的通识课内容,又是一种专题性知识。

师资培训的内容是错综复杂的,但概括起来,上述各方面是实施新课程的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的。这些培训内容是由时代需求和培训目标所决定的,新一代课程要求新一代的教师必须具有这些素质。

四、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研究模式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分析问题;对策

历史是体现一个民族特点的学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可以学习历史,但是课堂教学是学习历史最高效的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才是重中之重。而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索、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阶段高中历史课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为新课改高中历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采用“教师讲授法”,即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作教案,上课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课本内容,按照标题的先后顺序进行讲授,在考试之前,布置具体的背诵任务。这种讲授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只能采用“死记硬背才是王道”的模式,所以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教学任务不明确

历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课程,它让学生懂得以史为鉴,学习前人传授的经验,造福于现代社会。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考试的方式,教师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重点难点来应对考试。这种死记硬背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模糊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

3.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从唐朝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实际。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是要求学生学会背诵历史知识,这严重隔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分析现实问题。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创新课题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良好的导入方式,在课堂开始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型的课堂导入方式有:情境再现法、音乐导入法等。采用合理的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课)《鸦片战争》的时候,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鸦片战争》的片段,直接展现课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视频的刺激下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在当时情况下会爆发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由于学生对视频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轻松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活跃思维模式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在新课改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分析,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的时候,在上课之前,在多媒体上展现动态的图画“农作物的主要分布范围、基本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工程”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自己提出和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古代中国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作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种课堂环境中,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小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学生对世界历史的认知能力不高,所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重点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重点理解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特征。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掌握重难点知识,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改背景下,分析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对策,对完善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当然,这些策略的具体实施,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和学校的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积极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人格魅力。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第8篇

一、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的编纂体系问题。

历史新课改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章节体通史变为单元体专题的形式,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突出、内容精练、思维层次高,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我们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又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的这一编纂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跳跃性和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也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各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开展不健全,要求各异,导致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说不上理解和把握了;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和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上,显而易见,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大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难度。如何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不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发生矛盾,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在心态上、行动上支持、参与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

4.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有的教师一如既往地依据原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是不断地补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旧教材的知识点,使学生不堪重负,既加重学习负担,又无教学效果和意义。而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频繁、过度地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表演、历史影像资料观摩等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既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苛刻要求,使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又未实现本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而,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考虑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践探究式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5.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问题。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要符合课改要求,就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而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学校教育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要求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在这样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之下,新课程所要求的探究、创新、合作等精神似乎很难在成绩中得以体现,这无疑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大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着在改革实践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形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大胆地去探索和实践。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思想认识定位要准确。

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历次历史教育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不仅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改革,更是在“课程”层面上的改革。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定性为一门人文学科,着重强调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而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当前的课改转型期,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心态上,更要在行动上支持、参与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2.认真理解教学三维目标,更新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并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同时课程标准还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并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仍然是教育者,另一方面也应当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创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