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1 22:12:04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第1篇

关键词:和谐教育; 层次教育; 人本教育; 教育模式

An interpretation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Liu Wen-xia Wu Fei

( Tian jiabing Educational Academ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China )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harmonious education is a kind of level education, namely, harmonious education of Individual subject; harmonious education of group subject and harmonious education of quasi-subject. From the point of the ontology, Harmonious education is a kind of human-oriented education. The expected pursuit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is to train harmonious thinking of human; develop harmonious capability of human; culture harmonious spirit of human. Harmonious education is also a kind of education model, which assembles different factors and correspond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Key words: harmonious education; level education; human-oriented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l

和谐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实现教育“应然”的追求。和谐教育的思想包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闪烁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彰显出独特的价值魅力。

一、和谐教育是一种层次教育

翻开教育史的长卷,不乏有许多精彩独到的和谐教育思想。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讲,和谐教育就是一种层次教育,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群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类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

1.个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

个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是指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人的自身和谐的教育。它体现于人的心、身两个维度的和谐。心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心理构成要素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身的和谐发展,即生理意义上身体机能的和谐发展。心智再完美的个体,如果缺乏强健的体魄也仍然是残缺的、片面的。教育就是从德、智、体、美不同角度追求个体真、善、美的统一,达到自身和谐发展。古希腊“三哲”倡导和谐教育。苏格拉底最早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知识、智慧和美德具有内在直接的联系,主张同步进行知识与德行的教育。柏拉图提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即理性、意志和感情。与其对应的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的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人具有三种灵魂: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教育要据此分别从体育、德育和智育来培养人。中国的儒、释、道“三家”也主张培养和谐之人。儒家通过“六艺”来造就“君子”在“知”、“仁”、“勇”三方面的统一。实质上,这就是智、德、体相统一的和谐教育。佛家提出“众生皆可成佛”。所谓的“佛”就是理智,情感和能力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觉悟者。通过心修体行,人人都可成为智、德、力相和谐的“佛”。道家倡导“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为培养身心和谐的“圣人”,道家主张“卫生之径,能抱一乎!能勿失乎?”

2.群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

群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人及物所组成的社会集团的和谐教育。比如,家庭、学校、国家层次的和谐教育。群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是在个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组织水平”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该社会集团的内部和谐;其二是达到社会集团之间的和谐。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程度。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儒家便以“孝悌”为核心,建立上行下效的“仁爱”家庭教育理念,并以“亲亲”为基点,推及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教育。晏阳初提出运用“三大方式”,即家庭式教育、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来解决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他认为家庭在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和谐是所有和谐的根基,除家庭中各成员要接受教育外,还要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成员进行横向的教育,并且要与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联络进行。这样可以有助于解决家庭与学校、社会之间的矛盾。国家的和谐教育则是推动全球各国和谐的关键。2005年亚非峰会上,总书记提出“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和谐教育就是要通过国家教育、民族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以达到各民族和谐共存的局面。

3.类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

类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是指整个世间万物,乃至宇宙万物的和谐教育。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一切动物、植物、山川、行星……都具有和谐的本质。但是,各个分散的和谐事物的简单相加之和并不意味着整体的和谐,万物和谐更强调包容宽容的和谐关系,形成彼此“和合”的整体。“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无机物等,有着共同的根基,它们都源于各自所需能量的充分和谐,因此都接受和谐规律的调整,……既彼此促成,又相互制约,所以人与物是‘兄弟’”[1]。教育是万物其一的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活动,类主体层次的和谐教育就是要达到不同主体之间,确切地说,就是要达到人这个主体与其它主体之间的沟通,形成一致性的共识,无论是人、环境,还是动物、植物……万事万物彼此和谐共存。相对于国外的和谐教育思想,中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则更加侧重于这种整体和谐。老子在对待天人关系上,推崇“道法自然”,主张“顺天而行”,反对“逆天行事”;在对待人际关系上,主张“自然和睦”,反对“你争我斗”。孔子主张“天人合一”,他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提倡宽以待物,追求“人和”的大同社会。董仲舒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亦表达了“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

二、和谐教育是一种人本教育

和谐教育的三大层次彼此相互依托。个主体层次是群主体层次的基础,群主体层次是类主体层次的基础;类主体层次包容群主体层次,群主体层次包容个主体层次。但无论是个主体层次的个体和谐教育,或是群主体层次的关系和谐教育,还是类主体层次的整体和谐教育,始终贯穿其中且唯一不变的就是“人”。只有实现人的和谐,其他层次的和谐才成为可能。从本体论而言,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里所说的“人”不仅只是具有和谐思维的人,而且也应该是具有和谐能力的人,能够以和谐精神与社会、自然共同发展,和睦相处的人。这也是和谐教育“应然”的追求。

1.培养人的和谐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2]。”正是因为思维具有这种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思考领域才被无限地拓展。教育是以思维引领思维的活动,和谐教育便是一种以和谐思维引领和谐思维的活动。和谐思维是一种以和谐理念为核心,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推进和谐的思维。具体地说,和谐思维具有以下特征:①和解性。和谐思维与“冲突”或“对立”为标志的二元对立的“斗争哲学”不同,它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彻底摧毁,提倡通过对话、沟通、交流的形式化解矛盾,以达成“和而不同”。②通融性。和谐思维讲究合和、协调、变通,以争取过程最优化、状态最佳化、利益最大化。③辩证性。和谐思维强调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求同存异,在对立统一中推动矛盾体有序地前进。④可持续性。和谐思维以人及人与万物持续发展为理想,极力将各种要素形成合力,实现事物良好地运转,促进事物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思维是化解任何矛盾的思考方式,是认识各种矛盾的起点。马克思认为:“……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之中[3]。”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和存在作为人的活动的两极,似乎是相对的,彼此有别的,但是,两者其实又是完全统一的,因为人的存在,作为自觉的存在,原本就包含了人的思维来确证,因而也可以说统一于人的思维当中[4]。”因此,人的思维不和谐,人的存在也就不会和谐。

2.发掘人的和谐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5]。”能力固然以先天素质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能力可通过后天的学习炼得而成。池田大作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忘记却学过的一切知识之后所留下的东西。”这里所说的“留下的东西”就是指人的能力。和谐教育就是一种和谐能力发掘和谐能力的活动。人的和谐能力包括:①内心和谐的能力。内心和谐是人正确处理好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方面关系的基础。只有内心和谐的人,才会有和谐的思想,有和谐的行为。知、情、意、行所统一的和谐才是真正和谐之人。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便是通过自我反思培养人自我和谐的能力。②人与人和谐的能力。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一种独特性的存在。彼此间出现矛盾是必然的,但有能力化解矛盾却并非偶然。教育的力量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协调进步。③人与社会和谐的能力。教育就是将“自然人”造就成“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实践活动促使人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趋于成熟,从而在心中有了真、善、美的界定,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④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力。大自然是一幅画,人因画而生,画因人而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教育就是“求其放心”,助人以恢复其与自然灵通的能力。只有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才会实现整体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涵养人的和谐精神

“精神是主体生命活力的体现,是主体生命的秩序,它在生命有机体中是一种精髓、精华,更是一种性格、气质特征。精神较思想更深刻,它体现与把握的是思想、学说、理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向,是思想、理论中主要、核心、实质的内涵[6]。”和谐精神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人类和平、和睦地与社会和自大然相处为价值取向。在中国,和谐精神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洗礼,在实践中总结,在传承中升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它展示着民族智慧,历练着民族品格,凝聚着民族力量。“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7]。”教育是以精神涵养精神的活动,以人的精神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教育依存于某种既超越它而又是它源泉的东西,即,依存于精神世界的生活[8]。”和谐教育就是要以和谐精神去涵养人的精神,把“和谐”承续到一代又一代的灵魂之中,使之成为个体平和身心;群体缓和冲突;整体和谐发展的导航标。知识是涵养精神的主要途径,但时下的教育更多的是把知识狭隘化为知识的外在价值,即科学技术,只关注“何以为生”的问题,却忽视了知识的内在价值,即人文层面上“为何而生”的关怀。爱因斯坦曾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里所说的“和谐人”便是具有和谐精神的人,是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人。只有把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对人文精神的向往统一在具有涵养和谐精神的教育中,人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内化知识的价值,和谐地栖居在大地上。

三、和谐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

和谐教育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但因为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和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纵向说,它继承了所有和谐教育思想的经典理念;从横向说,它吸取了中外不同教育流派的优秀思想。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均衡、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育因素,协调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关系为骨架所构建的教育体系。

家庭、学校、社会是和谐教育这项庞大工程的基础。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人都已认识到这三者协调的重要性,但是,从教育现状看,这三者经常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家庭、学校、社会相协调的教育环境,就不会有和谐的教育。因此,必须使三者“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的和谐是此工程的核心。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内容,同样也决定着教育的方法。这三者彼此相互关联,应当保持协调一致。要想使其协调、和谐运转,那么就应该使教育目的总系统内的各子目的相互协调;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机关联或融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各种方法优化组合。只有这三方面的小和谐,才会有目的,内容与方法的大和谐。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和谐过程是必要条件。教育的节奏与人的发展相适度,在教育过程中,优化组合各种教育因素,使之达成最佳状态,获得整体“和谐共振”的效应,从而减少整个教育系统在运行中的内耗,发挥最合理的整体功能。应该看到,与教育相关的所有因素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运动、变化、协调之中的。从教育生态学观点看,“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而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9]。”

确立一种教育思想,建立一种教育模式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前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谐教育尚有很大的潜在空间需要我们去探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是沟通和谐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实践的桥梁,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探究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探索实践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理论,对和谐教育的探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易超.和谐哲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03.

[2] 陈中永.现代心理学[M].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2.

[3] 转引自舒远招.人的思维与存在究竟关系如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维与存在关系论[J].湖湘论坛,2009(4).

[4] 舒远招.人的思维与存在究竟关系如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维与存在关系论[J].湖湘论坛,2009(4).

[5] 陈中永.现代心理学[M].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19.

[6] 刘文霞.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J].教育研究,2001(3).

[7]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

[8]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3.

和谐教育第2篇

和谐教育——这是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和谐教育的英明和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追求和谐教育,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热爱我们,才会喜欢我们所教的课。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要让孩子们从心底里喜欢我们、敬畏我们,成为我们的“粉丝”,就要求我们不但有过硬的基本功,还要在其他方面有一些特长,如音乐、绘画、舞蹈等。其次,我们要精心准备,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我们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课堂的高效来自于精心的备课,课堂的魅力同样也来自于精心的备课!

追求和谐教育,就是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孩子天生是好学的,可是为什么一上了幼儿园就厌学,那是因为他们学得太被动,他们经常是教师的提线木偶。如果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能够把学习跟他们的兴趣、天赋、喜爱的活动结合起来,他们还会厌学吗?所以,学习负担重不是制约孩子学习动力的主要问题,被动的学习方式才是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最主要的杀手!试想,如果孩子学习主动了,他们还会感到学习是那样沉重的负担吗?主动挑重担的人是从来不会抱怨担子重的。而且,为了学得好,一定的负担是必要的,而且负担可以在意义中、快乐中消解。

和谐教育第3篇

     [论文关键词]稚典  和谐教育理想   和谐成人教育   启示

    〔论文摘要]在西方教育史上,稚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这是一种具有早期“和谐精神”的教育理想,是一种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推典和谐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

    雅典作为古希腊奴隶城邦制度发展的典型,它的教育也以注重儿童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流芳千古。在西方教育史上,雅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和谐发展”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语“ci。即tiat}}i8,表示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也就是追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当前发展和谐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领域实现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雅典教育理想:追求人的和谐发展

    雅典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儿童培养成为集道德、智慧、健康、美感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雅典人所向往的教育是既能发展儿童的身体又能发展其心灵的和谐教育。身心的和谐发展是雅典人理解的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他们认为他们须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品是人,这种人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一致,是体力与脑力的和谐。这就是雅典人为我们展现的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公民形象。可见,雅典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这样一种理想—教育应使整个人得到发展,使人的整体完美。不仅要注重发展人的智力、体力,而且要注重感情、判断和创造力的教育。他们尊重钦佩聪明与智力素质,但是认为这些素质若不与其它性格素质保持平衡,则是危险的和不理想的。心灵和身体和谐的发展是每个雅典公民的追求。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古代雅典人留给西方世界的伟大遗产。雅典教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具有多彩个性和生气勃勃的人的形象。这种教育的理想是极现实的存在于雅典生活之中的。雅典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使自己努力去实现这个理想,并把它体现在自身的存在中。正是由于雅典公民具有全面优秀的素质,才使雅典成为古希腊灿烂文明的中心,才使雅典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富有诗意。而雅典教育培养完整的、身心和谐发展人的理想是通过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等多方面和谐教育来实现的。雅典人对德、智、体、美诸育的教育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这促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每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大力发展体育。雅典人认为青少年必须是身体健美的。不仅强调身体健康s而且要姿态优美、举止文雅。健康的身体以及文雅而得体的行为举止是一个有教养的雅典人的标志。雅典儿童从二、三岁起就要到体操学校去接受体育训练。十分突出的是,雅典的体育训练包含着多方面的价值。雅典人不仅看到体育训练的军事价值,而且对其增进健康的价值、美学的价值以及道德方面的价值更为注意。他们希望通过体育训练,在技能技巧方面,要求达到步履轻快、敏捷、姿势柔软美观。在精神意志力方面,要求经常保持坚韧刚毅、勇敢进取、并善于抑制脾气、把握情绪。因此,雅典人的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格训练。

    2.重视发展智力。在雅典,诗人、诗歌朗诵者、尤其是智者是最重要的传播知识的人。属于智育范畴的教育内容有诗歌、阅读、写字、算术、法律、几何、天文、声学、哲李等。其中文法、修辞学和哲学这三门学科是智育的重点内容。雅典教育不仅使其公民具有阅读、书写的能力、掌握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十分注意对人的理性的培养。理性似乎就流在他们的血液中,使他们集艺术家和思想家于一身。他们的精神是理智、激情和至美的精神的综合。雅典的智育造就了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它被称为现在西方文化的三大精神源头之一。

    3.突出发展德育。德育在雅典“和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的内容广泛地体现在阅读、体育、音乐等课程中。学生认字以后就开始读荷马的作品。教师竭力用《荷马史诗》中的人物作榜样来教诲自己的学生:一个好公民怎样做人。他们还经常就许多道德问题进行辩论。讨论得最多的题目是:应该怎样做一个完美和善良的人,他应该怎样生活,应该知道些什么才能有利于国家并使自己幸福等。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要参加各种公民集会、观剧、参加节日庆典等,学习公共的生活准则、受到道德教育。此外.雅典人还认为:学习音乐也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人的和谐发展,必须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发展。雅典教育通过德育使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守法、忠诚、孝敬父母、为人善良等美德。

    4.强调发展美育。美育在雅典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雅典儿童从小就受到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在美育的内容中,音乐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深刻理解音乐可以改造人的心灵,使它达到净化。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道德,用音乐来陶冶人们的精神。音乐与诗歌总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结合不仅可以给人以知识、思想而且能深深地打进人的心灵之中。它激起人们的高尚情感和理想。雅典人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和谐与节奏。因而用音乐的韵律来滋润儿童的心田。美育造就了雅典人爱美的天性,故而他们在文学、戏剧、音乐、雕刻、建筑、舞蹈等方面的成就达到惊人的高度。雅典正是通过上述德、智、体、美各育和谐一致的实施来培养公民完整的人格。

    因此,雅典和谐教育培养了雅典人的革新精神、热爱自由、热爱城邦、勇敢冒险、爱美、爱智、爱和谐等品质。雅典和谐教育的理想就是通过人文教育进行一场人的革命,使青少年的身心、思想和行动、理性和情感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和谐社会同和谐教育一样,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位成员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依。和谐社会包含了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方面,其中核心的是人,是人这个社会主体及其社会属性决定着社会是否和谐。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和谐教育必须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中介,才能有效地为和谐社会服务。口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人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只有和谐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关于“和谐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了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本质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或者说是智力和体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充分、和谐发展;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个体、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i3]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发展的,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

    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中心,由此中心向外扩展递增。r}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个别人的身心发展,而是实现整个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的目标与雅典和谐教育理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要通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对发展和谐成人教育的启示

    如果说雅典的和谐教育理想实际是一种和谐社会的教育理想或和谐教育理想,是以培养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作为主要目标。那么我们要发展的和谐成人教育,就是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构建成人教育的和谐教育理想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就是说,应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1.加强成人学生的德育内化教育。要将德育的目标要内化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在德育方面,雅典人的一大特色是把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内化为每个公民坚定的个人品格修养的内容。而我国近年来,出现道德水平降低倾向,其突出的表现是“个人品格”的观念淡薄。如果我们的德育能把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那么我们的德育效果将会有大的改观。此外,雅典教育提出了明确的适合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它成为每个人行为的准绳,而我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价值观念交叉和混乱的时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道德准则与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旧的民族传统美德由于过去的破坏而丧失。目前相当一批成人学生年龄相对较小,这个群体经常存在把在课堂上接受的真、善、美的价值观与生活中接触的假、恶、丑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觉得无所适从。这种巨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迷惘。因此,成人教育的德育内化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形势和岗位特点,与岗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结合,力求“人耳”、“人脑”和“人心”,增强个人的人格意识,只有这样,德育的目标才能深入人心,化为每个学生内在完善人格的需要。

    2.要突出培养成人学生的求知欲望。雅典教育在智育方面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具备了一种强烈的、纯粹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正因雅典人普遍具备这种素质才对世界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智育在新时期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兴趣。当前在成人教育学生中,不少人是混文凭,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要么不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目的,要么就是用纯功利、实用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也有不少学员是带着自己的事业追求目标来参加成人学习的。不管这些成人学生带着何种目的来参加学习,我们承担成人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应当讲究教学方法,善于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和谐教育第4篇

论文关键词:和谐,学校,教育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协调、均匀、有序发展的态势,而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所谓和谐教育是教育的各组成要素间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教育整体的最佳状态和最好发展。兴义学院由于历史之原因和客观之因素,总体发展有所滞后。但近几年来,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兴义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积极依托几百年之久的笔山书院历史文化的积淀,内抓管理,外塑形象,积极改革,努力创新,极力打造具有黔西南民族特色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近年来,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兴义学院积极践行党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贯彻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育人荣辱观,严格遵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总体要求。[2]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提出后,兴义学院以此为契机,积极贯彻,大胆践行,努力探索和谐校园建设的途径,极力

作者简介:韩继伟(1965- ),男,山东济宁人,历史学硕士,兴义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副主任。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全力打造具有黔西南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的新内容、新品牌、新探索。兴义学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和谐校园及构建和谐教育建设的:

一、领导班子和谐是学校和谐的关键。

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领导班子是关键。学校领导班子既是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建设的示范者和引导者,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打硬仗的教职工队伍;只有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才能增强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和谐发展。兴义学院在省厅的指导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健全齐备、思想统一,讲的是政治和团结,谋的是发展与成功,做的是事业和希望,塑的是形象和品牌。同时,学校领导班子牢固树立“权为学生所用、利为学生所谋、情为学生所系”的执政意识,[3]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人才战略,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重要位置,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和实施,坚持刚性制度的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

二、教师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的基础。

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人际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克服教育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兴义学院近年来为实施升本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入各类学科的高学历人才,极力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人才战略,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团结、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自由、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那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师生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教育的根本。和谐校园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及形成良好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构建和谐课堂,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情感因素和课本的人文因素来去感染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配合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敬是保证教学成功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兴义学院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方面,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所谓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教学才能和高尚的师德灵魂,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融洽和谐与心灵关爱。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教育才能够落到实处。

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教育的保障。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形成的,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学校和谐及教育和谐的保障。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中仍在发挥作用。家庭教育抓得好,社会教育搞得好,对学校教育就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方面 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方面指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社会积极因素的教育,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和充实自己。兴义学院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大办教育,积极通过各种措施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形成多项互动的弹性共生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健康的、向上的氛围与环境。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建设和谐教育,需要和谐校园,而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和诸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干群和谐、师生和谐是高校和谐的重要因子,而高校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兴义学院把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作为高校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新坐标。[5]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在学校升本和评估的关键阶段,兴义学院把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放在政治与战略的层面上来思考,作为一项政治和战略任务来考虑,亦作为一首升本工作的乐曲来奏响。我们相信“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的活动所产生的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熏陶力正激励着兴义学院包括院领导在内的学院人投入到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把兴义学院真正建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的和谐校园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2]刘微.走进学生为主体时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N].中国教育报,2003-03-31.

[3]李佩学,于化东.建设和谐领导班子,提高办好特色高校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4]张庆伟.和谐的领导班子是事业发展的关键[J].人民论坛,2006(5).

和谐教育第5篇

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为和谐社会培养知识全面的人才做出了努力。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注意到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如很多高校都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就是全校学生不分专业任意选修,而且有的高校要求学生必须文理互选,即文科的学生至少选修1门理科课,理科学生至少选1门文科课,公共选修课使大学生学到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知识面扩大了,知识结构多样化了,这对培养知识全面的大学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另外,有些高校还增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共同课,使大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我们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各种文明,使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培养知识全面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重要,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这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推动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说培养知识全面的大学生是高校和谐教育体系的基石。

二、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格

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除了知识技能全面之外,还要做到“己和”与“人和”,即人自身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主要指个人心灵的和谐,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和谐培养最重要的是人格和谐”。第斯多惠还提出,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依次建构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是要建基于、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可以说,塑造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要务,因为教育是实现人格和谐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和谐人格教育。教育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和事,奋发向上,勇于战胜困难,自强不息。通过真实而生动的例子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屈原逐放,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等等;还要教育学生“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古圣先贤的修身之道“,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教育使学生不断地改正自身的缺点,向完美人格趋近,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自身的和谐,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心灵的和谐,人格的健全,这样的大学生日后定能真正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除了“己和”之外,还要做到“人和”,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调查表明,人际交往中最佳的道德形象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恪守信用;最佳的个性形象是热情、爽直、有幽默感;而举止文明、仪表端庄则是公认的最佳外表形象,它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人文修养。这对交往的顺利进行和最佳效果的取得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60%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养成了内向、孤傲、孤僻的性格,唯我独尊、自命清高、自私自利,缺乏团结协作的能力,这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种种困惑,所以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营造良好人格,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际交往对个体心理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除了与家庭和亲友的关系以外,主要表现为与老师的关系、同学关系及学校各种组织、机构关系等等。大学生在与学校各种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中会获得有效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养成了他们仁爱、热情、诚信的品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以积极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这有利于大学生和谐心理的养成。其次,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依赖自己的素质,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据管理学家的估计,80%的人在工作上失败,主要原因不是他们的能力、专业技术不够,而是他们无法与别人融洽相处。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诸多为人处事之道,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起到了教育和借鉴作用,应该用这些知识教育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刚健自强、贵和尚中,它始终是人际友善、家庭和睦、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而人际友善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墨家的“兼爱”、“尚同”的思想都为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借鉴。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首先要做到爱人,以仁爱的心态对待别人,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人和事,就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另外,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命题,老子主张的“莫与人争”的处事有道,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日常行为实践中不断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教育第6篇

通过对尼采哲学思想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伟大的诗人和哲学家尼采曾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有着不同一般的理解和思考。结合当代的中国社会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教育,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如何从尼采哲学中吸取精华。结合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状况,理性地完善和谐教育。

生于1844年的德意志帝国的魏玛城的震撼西方思想界的弗里希尼采是诗人和哲学家,虽然他曾是研究古希腊文化的大学教授,但是他对教育的理解也是很深刻的。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尼采最关心的问题。在他看来,既然人生的意义在于高扬权利意志,在于创造和超升,成为强者。那么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创造者。文化的创造者,价值的创造者。为此,教育首先应当造就人格,使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人,成为“完全的自己”。

尼采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思想导师。人生哲学家和人性的解放者。他认为教育活动就象雕塑活动一样。

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它把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知识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听命于国家的奴隶,扼杀了人的生命意志。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曾把现代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比作一个身批五颜六色纸片的骷髅。身上挂着各种知识和信仰涂成的纸片。头上罩着面具,内里是一付无血无肉的裸的骸骨。这骸骨就是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的人的象征。现代教育制度的原则是着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第二天性。而扼杀了人的第一天性,扼杀本能和个性。

如此看来,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教育早在尼采时代就存在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完全意识到这种教育是连续的,一贯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人的身心的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知识,开发智力,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和逻辑思维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既要接受社会所必需的普遍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又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尊,自决的精神。

那现在所提出的和谐教育完整地分析又是什么呢?和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教育体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制度、教育政策,行政管理、经费分配、教师培训、学生考核等领域是否和谐协调;后者仅指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此,我们仅就狭义的和谐教育作些考察。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

首先要采用和谐教育手段。众所周知,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方式、途径,乃至于教育内容,学校规章、学生守则、师生关系等等和谐教育手段,这请多方面必须统一协调。相互配合,而不是互相矛盾、彼此消长。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这方面不和谐的现象几乎是到处可见,不和谐的声音也几乎是随时可以听到。须知只有采用和谐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如果教育手段不协调配合,则是难以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来的。

其次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了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自由。指发展的高度;充分,指发展的深度;全面,指发展的广度。只有这高、深,广三个维度的发展是协调统一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强调指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不是在现阶段就可以如愿以偿的。但应当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不懈追求。这座教育的美丽高峰是可以“会当凌绝顶”的,

在西方,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思考》1中,写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文,在文中通过对叔本华学说的评论。说明自己早年的学生生涯的亲身经历,虽然现在是大学教授了。还能够体察一代学子的彷徨和苦恼。尼采的命运坎坷不平,在他创作的盛期,长期被舆论界冷落,著作无人出版,常常只得自己掏钱付印。他的思想被人视为疯子的语言。没有知音,没有信徒,孤独和冷遇使他痛苦不已。在《朝霞》,《快乐的知识》两书中,开始了对传统道德以至道德本身的否定。在《快乐的知识》最后一卷中,尼采用了一个寓言故事,借一个疯子之口,喊出了震憾西方人心灵的口号“上帝死了”。开始了他对基督教及其文化传统教育的正面抨击。在书中主张“权利意志”,主张人的权利意志高于一切,要对人们进行智、德、体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教育。以培养和谐的人。

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历史和科学知识,而这两者都无助于本能和个性的发扬。在《查拉土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论《三恶》一章,说的是,历来的道德,尤其是基督教的道德,把,权利欲和自私心看作是三种最大的恶行。但是在尼采看来,这不是什么恶事,它是强有力的生命的表现。相反。“自我克制”却使生命的欢乐变成了对犯罪的恐惧。在他看来,人们处处提防,尽力克制自己生命的欲求,造成了身心的损伤,而同情心,基督教的仁爱精神,压制着优秀的个人和独特的个性。使人们事事顾忌别人的痛苦而牺牲了自己的创造精神,自我约束造成了人类的怯弱和虚弱,使人乐天知命,安于现状,柔顺而驯服。

他认为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他的任务要剥去这些假面具,使人的教育处于生存意志和权利意志。恢复人性中的和谐教育。他认为要充分地享受生命,而不应该去扼杀生命的要求。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有刚强的思想,勇敢的精神,要敢于面对生命所必定要包涵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把对抗痛苦和险境作为人生之趣事。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教育又是相关的。

内部和谐即内因的和谐,构成内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必须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才能发挥出其作为“发展根据”的有效作用。我们认为,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指身心和谐、作为完整系统的每一个体,都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这就是身体(生理)系统与心理(精神)系统:一般的共识是,二者协调统一,身心才会健康。在内部和谐中,身心和谐是最基本的。就象尼采所说的那样,就是身心和谐的教育。尼采常常把这种教育称为酒神精神――狄奥尼修斯精神,也就是丰收之神,古希腊人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往往无节制地狂欢暴饮。尼采把这种充满激情,酒酣醉幻的境界称为酒仙世界。在这时,从人的生命深处升起的狂喜。把所有的清规戒律推倒,人充分地感受人生,并且把一切痛苦,一切艰险置之不顾,生命变成了有堆火焰。向上向上,积极向上。

看尼采哲学,思考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国受中庸之道儒家思想的影响,压抑人性,所以我国长期以来所开展的全面发展教育,并没的抓住“和谐”特别是“身心和谐”这一核心要素,具体地说,从古代到现在,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一直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育为了公平起见,要“标准化”,“一刀切”。对于学生的顽皮,不按传统的教育视为大逆不道,更谈不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学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又怎么能谈得上身心和谐呢?80年代以后,虽然逐步重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事实表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同完全达到身心和谐的要求仍有很

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今后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方面还必须作不懈的努力。

我国教育在在情知教育方面,基本上是重知轻情,重情轻知,情知对立,情知并重,而情知交融很少。前几种观点都有碍于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只有情知交融的看法,对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才有积极的作用。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人既是理智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然而没有情感的理智是苍白的,而设有理智的情感则会使人莽撞。只有二者的融合统一,人才会有正常的表现。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采取情知交融的教育手段,以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尼采早就认为,虽然他是教师,他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应该是高级保姆。教育者应该是一位解放者,他应当以自己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发展自己思想的力量,让学生摆脱教条的禁锢和对种种公立舆论和时尚的追随,抛弃形形的集体观点,成为独立的不要任何服从的个人,即一个完全的真正的自我。这和现代的和谐教育又是紧密联系的。

对于外部和谐的教育,尼采也有自己的理解。尼采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讲到,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偶像”的合群时期,“否定一切”的沙漠时期,重新肯定的“创造时期”。其实,即使在他的“创造时期”。尼采还是无条件地肯定自我,否定一切传统,否定一切社会约束,他始终站在一个“否定的沙漠上”。从心理上看,他是一个极端的自我中心论者。而且常常有种病态的自大。这使他的一声在发展过程中忽视其他声音,导致了他那种蔑视群众,日空一切的贵族式的个人主义,字命天才,拒绝一切传统和道德,否定一切社会约束。这些都是他一生的命运坎坷不定。著作无人问津,与社会相处不和谐的表现,因此,尼采的哲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他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才导致了他自身发展不和谐的,孤独和冷遇使他痛苦不已,终于在45岁的盛年时由于精神崩溃而失去理智。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影响学生和谐发展的外部条件。其和谐亦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最主要的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统一,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三者又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目的、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方法,可见这三者是应当保持协调一致的。而这种协调的基础是:教育目的是一个系统,各子目的之间必须是协调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各种内容应当配合适当;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各个方法必须优化组合,只有这三方面的各自小和谐,才会有目的,内容与方法的大和谐;而只有这种大和谐,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

其次,在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教育中,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已认识到,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是协调的,才有可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但事实表明。在我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经常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调教育,是不会有真正的和谐教育的。

这两个方面的“外部和谐”,只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手段,而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要求或内容。要真正地做到和谐教育。必须内外部都和谐。

首先需要师生协作,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内因,而教师则是客体,所以内外部和谐首先就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学生不必要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中心论是片面的,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支配作用,教师要围着学生的指挥棒转也是片面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着极大的片面性。我们应当正确而科学地处理师生关系;使二者和谐合作、协调共事。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两个中心论,而代之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论。这样,就可以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来限制教师中心论,又可以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限制学生的中心论,从而使教师同学生能始终保持相互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的这样一种心心相印、和谐协调的关系。不会出现向尼采一样无法融入到整个社会,一生痛苦孤独失意,导致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而失去理性。

和谐教育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才。从大处说,这种人才参与民主政治,就可发挥政治对和谐社会的支柱作用: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发挥经济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参与和谐教育,就可以使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支柱作用发挥出来。由此,我们通过和谐发展的人才,发挥政治、经济与教育三根支柱的作用,必然就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尼采的时代早已逝去了,重读尼采的哲学,仍然可以从中悟到很多东西。从这些伟大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吸取精华,构建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尤其是和谐教育,避免出现当年尼采的失误,过分地崇尚自我主义,过分地轰毁一切传统,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既造成了自己和社会的不和谐而备受冷落和折磨,又使自己的身心整个处于不和谐的状态,贫病交加,精神崩溃。

我们要完善教育的和谐,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统一和谐,使受教育者心理和生理和谐,使教育节奏和学生发展规律和谐,使整个社会的教育都处在和谐状态。和谐教育都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也要求我们今后世世代代地追求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和谐教育第7篇

【关键词】道统;和谐教育;渊源;发展

一、道统的内容

“笼统的说,道统是对道的传承,但细而言之,道统与道的关系却比较复杂。具体来讲,当我们讲道统的时候,多是概括笼统的说它包含了天地人三才之道,或者说,它囊括了天道和人道”。从学派学术上讲,“道统”是一个儒学史上的基础性观念,从天地人关系上来看,道统是天地人三才关系的总和,即天地人和谐共生。

所以,人立于天地之间,人的发展由教育来完成,这样才能求得与天地同发展共生存,而教育的内容则来自由天地人共同作用生成的道统,最终是道统促进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完成了“以文化人”“化性起伪”“化民成俗”。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

在教育过程中,和谐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动态发展的机制和状态。“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和谐教育还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和谐教育至少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的和谐。

1.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上和道德涵养上的发展,智力的发展需要养,而道德的发展需要教,这样人发展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教养,而教养的方式和内涵是道统,包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恭、宽、慧、敏等等,这些内容都在一以贯之的传承着一个道统,和谐。所以个人自身需要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谐;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为人处事、人际关系。这是人生存发展的第二个需求,从这个需求中渐渐产生个人伦理和社会伦理以规范个人的行为、处事方法。三是个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处世(空间上)哲学,是人的能力、人与他人全面后的最终归宿,要求人与自然全面发展。

2.人的和谐发展

因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不能完全处理好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关系,导致全面发展不和谐,所以全面发展之后要求用和谐发展来处理全面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人的和谐发展也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包括心理和谐,生理和谐;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即要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和谐相处;三是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继个人自身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之后的更高和谐层面。发展的途径必须经过教育,而教育要循规律,这种循规律的教育就是和谐发展的途径,循规律就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人与物之间的不平等。

3.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

当人在全面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就会考虑到人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还要和谐发展。可见,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和谐发展。这样我们在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就要既全面又和谐,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可以和谐,和谐是合理处理好全面发展的结果,发展是打破和谐又重构和谐的过程。因此,人类到今天总体上得到了全面发展,比如文化、科技、政治、经济。但这种全面发展的后果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滥伐,伦理道德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扭曲为代价的。但无论人怎么发展,终究不能忘记依天时托地理就人情,只要做到这三点,人的全面发展就能转化为和谐发展。

三、道统下的和谐教育要求

第一,教育要因天施教。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因天施教绝对不能抽象的进行。它包括的意义很广,可以是规律、客观自然界、人的性情、感官、心智水平等。天还与时相应,和谐教育的开展还要讲时,这是因为“天行有常”“四时之数”,孔子曰:“获罪于天,则无所祷也”,所以和谐教育要因天施教,否则就会产生问题。

第二,教育要因地施教。各个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要尊重当地地理、乡土情怀,开发适合当地实际发展的人地资源,农村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因地缘不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才能体现公平,体现和谐。

第三,教育要因人施教。人是教育的主体,因人施教就是依照个人发展的不平衡性施教,比如认知能力、移情水平等。亦同古时的因人而异而教。和谐教育的构造均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

和谐教育第8篇

教育核心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和谐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定向,毫无疑义,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根本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所当然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考虑人民是否满意,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和坚持这样一个价值观,我们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就可以高屋建瓴,廓清认识与实践中的迷失,为找准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不和谐明确行动坐标。我们应当自觉地以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荣辱观为指导,进一步搞清楚我国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应当是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办好这个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和谐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实质上是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是在不适应、适应、不适应、适应的周而复始的矛盾运动中存在和展现的。不存在永远的适应,当然,也不可能存在永远的不适应。问题的全部关键在于,教育应当及时地根据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进行自己的改革发展,才能够不断实现新的适应,从而建立和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和谐,进而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自觉地坚持这一点,就为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不和谐找到了现实的根据和基准。

教育观念的和谐

教育观念,本质上是人对教育客观现象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人的教育实践。各个教育观念间存在的矛盾,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中的困惑、矛盾甚至冲突。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轨过程,各种观念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果不加以审慎的分析,就必然产生观念的大杂烩或者垃圾观念,甚至错误观念,比如教育产业化的观念、教育市场化的观念、学校就是一个企业的观念,等等,不仅导致教育观念的不和谐,甚至影响到教育实践的和谐。这既有教育外部的观念问题,也有教育内部的观念问题。应当看到,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应当给以高度关注。其关键在于,教育观念应当是教育核心价值的具体而丰富的表现形式,各种一般观念在本质上应当是内在统一的观念体系,应当保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致。

教育相关制度安排的和谐

“教育制度安排”是指通过立法和行政权的运用,对于教育重大关系的制度性规范。我们当下所看到的中国教育的诸多矛盾和困惑一般而言,大多都可以从与教育相关的制度安排的缺位、错位乃至不和谐中找到直接原因。比如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很长时间需要农民个人直接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经济负担迅速变得沉重。根源在于,教育财政制度没有及时得到转变。在中央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之后,肯定会逐步得以解决。再比如,越来越受关注的教育发展城乡、区域差距问题,区域内发展差距问题,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制度安排的派生物。就全国而言,没有明确的保障教育相对均衡发展的制度;就区域而言,也没有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问责制度。因此,要实现教育内外部的和谐,最根本的还是要尽快实现教育制度安排的新的和谐。比如说,城乡教育如何统筹,教育经费如何保障,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指标如何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党委、政府的教育责任如何问责,等等,都需要明确的完善的制度规范。

教育内容的和谐

教育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践能力等等,都需要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全面发展也好,因材施教也罢,都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这就要求必须以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为导向,以培养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哺育一代新人为目的,科学地整合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内容,科学地整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协调好各自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衔接,成为知识、真理、价值统一、和谐的有机体系。

教育结构的和谐

教育结构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区域布局、实施形式等方面。追求结构的优化,换言之,追求结构的和谐,是教育的基本命题之一。应当看到,当下的中国教育,在层次方面,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够和谐,而且在高等教育内部层次不和谐的问题尤其突出;在类别方面,不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够和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内部科类结构也需要进一步和谐;在布局方面,区域之间的不协调或者说不和谐现象还比较突出;在实施形式方面,由于各种形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更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新课题。

教育城乡、区域发展的和谐

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导致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即不和谐。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但是,距离根本解决问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比如,财政支持、师资支持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和落实。在农村,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尽快缩小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实际上的差距。在城镇,要加大薄弱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尽快改变名校(重点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遏制差距扩大的势头,进而逐步实现和谐。

教育主体的和谐

这是指与教育有关的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在我国,我们认为与教育有关的主体主要包括党委、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员工、学生、社区、家长、媒体等方面。这些不同的主体之间存在着责任关系、管理关系、利益关系、教学关系、协作关系、监督关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深入地研究这些不同主体在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切实有效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各自作用边界明确的机制,促进相互关系的和谐,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当前,特别要尽快明晰各级政府各自的教育权责,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真正各自定位恰当、权责关系清晰、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的良性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