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学语言的特质

文学语言的特质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30 15:09:03

文学语言的特质

文学语言的特质第1篇

    一、现象与本质:语言规律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与教学是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综合体。这启示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必须用综合的方法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二是必须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更有甚者,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例如,一位二年级的教师执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课堂热闹而富有情趣,但是这“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文现象。这种设计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象主义”“形式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语文课堂上的热闹现象,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认识造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组成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单纯的、深刻的。因而现象可以直接被认识,而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是本质的表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本。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也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在其形成、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显性形态,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性的,如教室、教学设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资源;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的研制、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讨活动;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林林总总现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而多变,我们应感知现象、分析现象、研究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去反映,而语言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就会直接影响语言内容的含义。在语文课文里,语言是以词、句、段、篇按线型排列的,词语、语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语言表达中,由于形式上的位移而改变了内容的表达效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1)他关心同学。(2)同学关心他。在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词是一样的,但词排序的顺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异。这种形式上的表达特点就是语言学习的精髓。语文课程与教学不能抛开语言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语言内容,应当引导学生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中着重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二)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

    在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其基本规律,并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诸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并指导语文课程建设与语文教学改革。

    从语文现象入手去找寻与把握语文特点,进而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这是有本质意义的。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做“形象大于思想”。学语文,不要简单地抽象思想,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表达的形象。这种“形象”就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在许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往往是一个抽象概念。《苏武牧羊》要形成什么思想?爱国。其实,解读《苏武牧羊》不要空讲爱国,要多解读典型的画面:北国边塞,大雪纷飞,荒草遍野,有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在放羊,但这个人手里举的不是羊鞭,而是汉朝的旌节。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这样一幅形象的画面永远留在学生头脑里,鼓励他们爱国爱家乡。《负荆请罪》也是一样,不要光讲知错就改,而是要让学生把“负荆请罪”的画面刻在心里。语文课程与教学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慢”艺术,只有对课文反复研读,才能透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在本质。读《阿Q正传》不同遍数读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遍,我们会笑阿Q的可笑样子;第二遍可品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视化为深思的眼泪;第五遍,阿Q还是阿Q;第六遍,阿Q向自己走来。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步理解和内化过程,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

    二、特点与性质: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密切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显着特点加以阐述。这既反映了世界各国母语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又反映了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重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的那样:“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一般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语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词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且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比“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文学语言的特质第2篇

关键词:民族语言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语言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即遗传民族语言素质。《辞海》写道:民族语言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民族语言素质、智力民族语言素质、身体民族语言素质、审美民族语言素质、劳动技能民族语言素质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广义民族语言素质。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而以往所说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民族语言素质和专业民族语言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语言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民族语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民族语言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民族语言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学语言的特质第3篇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发展应体现在“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上。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有专家指出,当今有些“时尚”做法值得思考,其表现为:重研究意识培养,轻基本认识的把握;重创新精神倡导,轻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重跨学科的学习研究,轻本学科的孜孜以求;重媒体网络的现代演示,轻语言文字本身的品味;重活动能力的培养,轻聆听素质的养成;重合作精神的培育,轻独立思考能力的造就;重理性质疑研讨,轻感情吟诵、品味。这些“时尚”的做法,无疑对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观点。

一、语文学科在课程理论上应求真

语文主要是指日常在读写听说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就学生来说,不仅在学校里学习需要运用语文工具,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更离不开这个基本工具,即使平时在家庭和社会生活里也处处与这个工具有着不解之缘。简直可以说,离开语文这个基本工具,就无法学好知识、做好工作和过好现代化生活。因此,语文应作为包括生活在内的最基本工具。语文的重要工具作用,还集中表现在传递信息方面。处在当前信息的时代,语文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起了传递信息的作用。语文课在读写听说中都需要增强信息意识,语文课本就是向学生传输新鲜知识的优良信息库,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获取和传递有益的信息,从语言文字里传来的信息还帮助和丰富人们的生活。

二、语文学科在教材内容上应求实

语文学科主要是作为基础学科,帮助学生奠定语文基础,在读写听说方面具有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有作为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又有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工具性是它的基本性质,其他性质都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表现为基本性质的语言文字具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处于主体地位除了语文知识以外,教学内容都比较零散而不成系统,处于从属地位。不过,其他性质反过来也能加强工具性的作用,思想性表达了语言文字的思想意义,文学性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知识性充实了语言文字的知识内容。这就是语文学科基本性质和其他性质的相互关系。学科的性质决定教学的任务,具有某种性质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的其他任务。这三项其他任务各有特点:思想是与语言紧密联系、凭借语言形成和表达的,课文的语言文字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课本里选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对学生具有生动的美育作用,这在中学各学科里是特有的,因此文学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语文课里所包含的知识是很广泛的,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素养以及认识生活和社会的能力都是必要的,因此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必要任务。再就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说,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都是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并以语言教学为核心,因语言教学的进行而进行,随语言教学的完成而完成。因此,语文学科理论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三、语文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求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仍应起主导的作用,但如何引导,那就必须以学生为本。求活就是教学方法要求灵活多样,能够把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体,以自主的精神愿意学、喜欢学,学得爱动脑筋、爱动手,学了有所得、能应用,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具有自己个性的表现乃至带有创造性的成绩。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教学充满和谐、平等和民主的气氛;学生不再感到封闭、被动、沉闷和枯燥,能在探索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启发引导就能把整个课堂教学推向生动活泼的最佳状态,也能获得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最好效果。

课堂教学既要生动活泼,激发兴趣,又要学好语言,讲求效果,怎样把这二者统一起来,处理得当呢?这就要求教师按照语文课特有的基本教学原则,以生动活泼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就阅读教学来说,从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必须坚持如下的基本教学原则: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意义(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再回到语言文字”十分重要,就是要做到语言教学的落实,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上,进一步领会并学习这些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和翔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是用怎样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可以说,是否再回到语言文字,也是语言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这个基本教学原则,语言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课堂教学才有了正确的路子,生动活泼和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学法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阅读教学如果不按照这个基本教学原则,脱离课本的语言文字,不是从语言文字出发,或者不再回到语言文字,那么整个课堂教学的性质和路子就都变了样,语文课就会变成政治课、故事课或者常识课,即使教师讲得有声有色,学生踊跃发言,讨论的气氛紧张热烈,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方面并无所得,或者对提高语文能力很少帮助,思想、文学和知识方面也自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法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总之,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要取得课堂上教学艺术的成功,教师必须按照基本教学原则,开动脑筋,大胆创新,灵活多样地运用,在不断探索中开花结果,各显神通。

文学语言的特质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学科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的主渠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特别强调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精炼的语言教育人,以优美的语言感染人。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语文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需具有该学科特点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语言的简捷性和有效性,力争说话不罗嗦,少讲废话,在关键用语上“一锤定音”,不拖泥带水。当然,教学语言中仅有精炼还远远不够,还应“博采众长,去吸收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果断”,用优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正确使用语言,准确表达意思

文学语言的特质第5篇

[关键词]外语教师 教师教育 素质 反思型模式

[作者简介]莫国芳(1976-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英语语言文化。(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2-02

如今,探讨外语教育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谈外语教学问题的很多,谈外语教师教育问题的少;谈职前教师教育的多,谈教师在职发展的少。国内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问题和外语专业教师的教育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尽管说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职业的本性决定了它与其他教师同行的共性,但外语教师的专业是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这就决定了外语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有其独特性。本文针对外语教师的语言专业特点入手,针对外语教师教育区别于一般教师教育的特点,对国内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研究。

一、外语专业知识与相关文化素养

1.专业知识。任何教师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外语教师需要具备外语专业知识和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素养。福瑞曼(Freeman)认为,优秀的语言教师有六个主要因素:一是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二是熟练的口语;三是能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四使掌握大量的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五是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六是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国内束定芳的外语老师素质内容主要是以下三项:(1)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外语教师应当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2)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作为语言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应包括丰富的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知识,更应该包括对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即语言学知识)。(3)外语教师应该具备有关跨文化交际学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及相关个人品质。

另外,外语老师优美准确的语音、语调、流畅的板书、丰富的词汇、渊博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促使学生学习外语和模仿的动力源之一。语言专业知识是外语教师的立足之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是合格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语言专业知识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帮助他选择符合语言规律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2.文化素养。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指对外语国家文化传统、历史、风俗的了解,外语教师还要具备洞察本族文化与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差别的能力,避免语言使用所导致的文化冲突,避免学生在文化方面的语言误用与语言歧义。此外,外语教师的文化知识还应与时俱进,应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把现实的文化内容融合到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中去,让学生能够在更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外语全球化的进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语言与文化兼修的人才。作为语言的教育者,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对社会、历史、环境、知识的各种认知内化的沉淀。文化素养是语言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日新月异的信息传媒时代,外语教师要行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引导者作用,没有跟进的文化素质修养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外语教育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语言,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整个文化体系,跨学科的文化知识也是当今外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和素质要求。

二、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

语言习得的研究近年发展迅速,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影响和作用,外语教师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特殊性规律,既是自我发展的素养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前提。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外语学习学生所身处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外语教师是外语课堂以及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即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外语教师仍然对教学活动起关键作用。由于母语对外语习得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作用,外语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对外语习得起到监控作用;外语教师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没有不具备文化含义的语言,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了解。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成为跨文化交际的监督者。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与教学法、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的修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论的培养不是决然分离的。教师知识范围应该包括至少以下范畴,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师德。因此教师需努力提高自身外语语言技能、丰富外语语言及文化知识、加强外语教育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具体学习我们知道,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修养可以与教学能力相辅相成,又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发展相生相长,因此,可以同时提升进步。

三、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方法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外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无可替代。如果只对教学法进行研究,没有对外语教师自我发展进行研究,那么外语教学的改革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外语学习包含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还应该包括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教师教育过程。教师的自我发展过程需要培养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自我完善意识和反思意识,这些是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对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培训”到“教育”进行转变。教师除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对自我批判性的反思和评价也应该是教师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培养是整体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只是其中之一。国外学者定义的教师发展注重教师职业的发展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认为教师职业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自我意识、了解学习者、熟悉课程与教材、职业发展。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相关的自我意识建构和教师职业发展意识也被单独提出和强调。

有责任心和有自觉发展意识的教师更具发展前景。教师的自主性(teacher autonomy)被看作教师的一种专业特质(professional atrtribute),涉及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把握能力相关。教师要对教学富有强烈责任感,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便于对教学的改进和把握。教师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教师有意识地自觉自主的发展自我,也是教师发展职业和提高素质并从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

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模式是被诸多学者论证和提倡的教师教育模式。顾佩娅教授调查了20多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优秀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善用反思方式,在与各自周围的环境互动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对环境因素的积极回应与成功应对,持续的反思-实践的循环发展模式是他们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因素。反思式研究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学习和借鉴他人教学,不断总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国内外语教学法,不论是传统的饱受批判的语法教学,还是适应潮流趋势的交际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好,学生为中心也好;任务型教学也好,自主学习也罢,各种方法好坏裨益各有所长。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模式可以兼容并蓄,帮助教师调整教学与适应教师教育的长期变化过程。用反思型的研究模式研究教师教育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儒家思想中“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它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能结合教学课堂环境、不同班级学生学习和性格特点、教师本人个性风格、课文内容、社会现实背景以及人文历史文化侧面等方面因素的平台,帮助教师进行综合考量,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学理论方法,帮助教师观察课堂效果、总结课堂经验、完善教师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这个知识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外语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内省、境界、追求、发展的意识。这些知识都是发展成优秀外语教师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学法的知识和组织课堂的能力只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教师作为鲜活的个人,其自身对社会文化知识发展的追求,是其发展的动力。外语教师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内省式反思和批判,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提高与成长。

外语教师教育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话题,外语教师的素质因素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外语教育改革的动因,也是教师教育和培训可以考量的内容。外语教师的素质含义尽管抽象,但是可以用描述式方法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一是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二是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三是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外语教师身为教师,与其他教师有共性――都要具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品行素质,也有和语言教育相关的外语教师的个性。其中,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方面,鉴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的模糊性,文化素质概念在文中只是做了描述性的勾勒。文中另一方面在于强调外语教师反思式的自我教育和发展能力,它既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可行方法,也是教师教育的研究模式。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培养自身在外语教学、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熟悉自身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反思式批判方法,并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上述能力与方法,积极主动实现自身价值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慧,林津石,王树.从语言的文化取向透视外语教师教育新发展[J].外语界,2011(4).

[2]顾佩娅.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3]胡惠勇.文化转向中的美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界,2011(3).

[4]黄景.第二语言教育的教师自主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5]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6]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文秋芳,常小玲.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10]吴一安.外语教师研究:成果与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文学语言的特质第6篇

论文摘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ed,萨丕尔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对其语言观进行阐述,并根据对二者不同语言观的认知,对其语言观的贡献及其局限试做出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其代表作,对后世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ed,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学术活动涉及语言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尤其在有关“语言与思维”这个重要问题上以著名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闻名于世。其代表作为《语言论》。索绪尔的学说理论影响、形成了结构主义的三大流派。而萨丕尔则是其中美国描写学派的先驱之一,两位语言学大师在语言的观念上有相似相同之处,但他们又有各自的研究侧重点,确立了自己的语言观。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盛时期,索绪尔从琐碎大量的语料中摆脱出来,致力语言的内在现实,以符号观作为其语言观的一个重要支柱,根据符号的关系与特性来认识语言的本质,将其作为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他最主要的语言观。我们称之为“结构主义语言观”。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把语言看成一个系统,一种整个语言社会的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这个系统由词汇、语法和语音等相互联系的成分构成。这个系统中的前后成分形成组合关系,不同的成分则可以跟替换的成分之间形成范畴上的聚合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本质是靠关系而不是实体存在。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具有时代性,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索绪尔确立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的位置,即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符号系统。

对于索绪尔理论的局限,我们应抱有科学的态度。首先,由于视角的单一,其理论不可能涵盖研究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性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方法上采取了语言整体第一的原则,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符号结构的性质的同时,自然会放弃其他的研究视角,如对语言中的个别要素事实的关注以及语言是动态而非静态的,相对开放的而非绝对封闭的系统等。另一方面索绪尔理论的局限是理论目标的局限,即就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放弃了对语言存在本质的追寻,只停留于对语言状态的把握,放弃对原因的解释。

美国语言学在传统上跟欧洲有密切的联系,重视对语言的实事求是的描写。这种特色使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又被称为描写语言学。萨丕尔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语言本质做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语言论》的前言里,他说:“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语言是什么,它怎样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异;它和人类所关心的其根本问题的关系怎样,如思维问题、历史过程的本质、种族、文化、艺术。”萨丕尔给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共同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用来表达人们的认知、情感的媒介。萨丕尔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是突出了语言文化的功能。

萨丕尔把语言看做是一种文化功能,一套符号系统,前者说明他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后者显示出他与索绪尔在语言系统观上的不谋而合。他将前人所说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两种观点融为了一体。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及思维的联系,他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的发展,形成“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这项学说引起了相关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语言模式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决定人们的世界观,这把人类的认知程序颠倒过来。按此观点,说一种语言的人就不可能学会另一种语言,或说不同语言的人就不可能协调他们的行动,而这与事实不符。

索绪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语言;萨丕尔与索绪尔的语言观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的发展。除结构主义语言学后,语言学界的流派异彩纷呈,如日内瓦学派、功能主义、伦敦学派、转换一生成学派等等。这些学派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发展对语言的认识,使得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得以丰富全面。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任何理论作为人类思想和认识的成果都有其局限性,不同的理论视角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从上文对索绪尔和萨丕尔的语言观的论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语言理论也不例外。各种理论从语言的内部、外部,从心理基础,从行为反应,从人类学,从文化上等各方各面进行对语言的解读,也就出现了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心理、生理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等等关于语言本质的论断。面对众多语言本质的论述,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语言似乎难以界定,语言的本质似乎难以捉摸。

对语言来讲,影响它的因素是多维的。如有文化、社会、心理、民族、历史等方面,语言如为一个内核,文化等因素便构成了围绕这个内核并与之以及相互之间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网络系统。每一个因素参差不齐,每一个因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与语言进行着相互影响。所以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其概念的定义在不同范畴内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有其各具属性特点的定义。我们应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立体的、发展的、开放性的概念。如果要给语言下定义,我们应以哲学的高度,采用归纳的研究方式,总结出它最一般的特性、最重要的属性。笔者从人类的产生,人脑思维意识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来思考,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这是语言的本质及基本特征。人类创造的任何文明都是基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这是人类生存、前进的动力。人们需要语言,语言才会产生,产生之后发生的对于人类与社会的各种影响应属于次一个层次或更宽范畴的讨论问题。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帮助我们认清语言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语言。人类在发展,语言的研究随之发展,探索语言本质及特征的脚步永远在前进。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8年4月,北京第12次印刷

文学语言的特质第7篇

一、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文化即人化,文化从本质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的集合体。在文化学研究中,人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通常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等几个类型。长期以来,在国内文化研究中,更多的是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传统文化的构成特征、作用机制及其传播特点等内容进行研究,以突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进而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价值和思想意义。这些研究,深化了对传统文化演变规律和发展特点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化观研究及其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语言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的“生产和生活”属性,即一切文化都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政治环境下进行自身生产和社会生产———为他人而生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本质的理解,将文化理解为与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同步的概念,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包括人类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精神生产的成果,还将精神文化作用中的物质载体、物质成果纳入研究视域,与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文化观相比,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奥秘。

站在人类历史的视角看,文化从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部分,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视域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服务。依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精神,语言作为人类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的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它的生产是社会应用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并且,语言因其独特的构成方式在人类文化形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解读其他文化的元文化。”

近代西方语言分析哲学和符号解释学的产生和兴起,就是基于对语言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功能的基本体认做出的哲学选择。为此,可以对语言文化的概念作出界定:所谓的语言文化,是以特定的语言符号为表现形式的、与语言有关的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总和,以及与语言有关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即人们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所进行的传承、生产、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按照本文对语言文化这一概念所作出的界定,即内在地包含着对语言文化建设这一文化创新活动的认识。由于语言文化包括语言结构系统、个人言语行为、社会语言生活、文字书契系统、语言艺术形式、语言文字教育、语言政策规划等内容,因而,语言文化建设也相应地表现为对构成语言文化的不同内容的建设。

二、语言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当今世界各国文化建设的现状看,语言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家综合力量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重视。第一,就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而言,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历史、演变特点的分析与研究。而伴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本民族语言的关注,也早已溢出了对狭义的语言自身———即纯粹语言本身———的了解和认识,而开始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审视语言的文化功能和价值特征。人们深刻认识到,语言的学习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等基本元素,更要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知识,这种文化的传承是每一种语言的核心与精髓,也是人们运用语言的最终目的。而只有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才能抓住语言的本质。第二,语言文化建设不仅事关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特征的认识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问题,也就是说,语言文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加强民族精神认同、群体意义归属和精神智力开发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对语言本身的学习与掌握,即天然地包含着对民族精神风格的同情和认识。“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就是‘重协调、讲仁义、偏感情、求含蓄’。尤其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讲求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热衷意会,以境会意,寓情于景。而西方的民族文化追求个性与自由,崇尚奔放、直白的表达方式。”

在语言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对民族语言构成特征、表情达意的方式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可以从中领会到各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特征,更能从中接受不同民族的思维方法,从而在无形之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国家自建国以来,始终很重视对以汉语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语言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以汉语文化建设为例,建国后我们迅速制定了简体字表,并以北京方言为主要参考标准,颁布了普通话使用规范,从音形义各方面统一了汉语使用的规范准则。对少数民族(包括维族、蒙古族和其他各种少数民族)语言,也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工作,推进了民族语言的大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加强,国家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汉语言进行电子编码,确立了汉语言文字的身份编号,极大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对世界和我国语言文化建设的发展成就进行了科学的判断和全面的认识,是我们在现代语言文化建设中必须认识到的,也是我们进一步开展语言文化建设的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但是,从我国语言文化建设的现状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

第一,在学校语言文化教育机制中,教育者普遍重视对外国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对本民族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则重视不足。殊不知,汉语言教学是我们传播国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第二,网络语言大肆流行,颇有“东风压倒西风”的趋势,即人们越来越以使用网络语言为潮流而对国家规定的标准语言产生抵触心理。在流行的各种网络语言中,有许多属于使用不规范、表达有歧意的语言,这些语言的泛滥和传播,极其不利于规范语言的推广。如在学校教育和应试中频繁出现网络语言和网络文体,政府部门、媒体和学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

第三,国家在推广、使用简体字与普通话的过程中,对繁体字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推广与使用重视不足,使得一些语种濒临灭绝边缘,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些语种的保护工作,在坚持普通话和简体字作为主体语言文字的同时,充分重视繁体字教学工作,重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第四,在国际中文信息处理工作中,尚存在严重的不足,亟需改进。以下是一组统计数字,颇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目前,世界上最好、最大的中文字库在日本,共计有2973款字库。大陆有421款中文字库,香港有106款,台湾有296款,三者相加也不及日本字库总数零头。”汉字中文信息传播技术过度依赖于其他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

三、提高语言文化建设质量的基本方略

文学语言的特质第8篇

大凡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的雍容富丽,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丽清新,尚小云的刚劲洒脱,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风韵。教学亦是如此。一名优秀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对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能使我们全面地认识教学艺术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语文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典雅型。这种风格以庄重典雅,严谨不苟,蕴含深远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娴熟;善于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体会;精讲多练,讲课严谨,有根有据;对学生态度严肃、和蔼;教学语言质朴;教学风度沉着从容。

情感型。这种风格以情真意切,联想广阔,引发共鸣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形象因素,设置与教材相应的情景,指导学生乐学,教学语言富有形象性、鼓动性和感染力。语言音色优美、和谐,声情并茂,课堂气氛热烈;对学生态度热情、真挚;教师性格开朗,风度潇洒。

理智型(也叫思维型)。这种风格以思维缜密,结构严谨,精思巧授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在讲解分析中归纳出知识要点;概括推理,讲究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强,重视教学的技能练习和能力训练;教学语言规范,层次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学生态度平易可亲,能机敏地解答学生的疑难;教师风度庄重沉稳。

导学型。这种风格以善导勤诱,举一反三,点拨开窍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擅长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切中时机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点拨学生的“悱”、“愤”之处;能循循善诱,启迪思维;尊重学生的意见,促进学生发现学习,使学生有疑而入,无疑而出;教学语言精炼,谐趣;能画龙点睛,一语破的,使学生明规律,得方法;教学风度挥洒自如,宽容和谐。

品读型(也叫语感型)。这类风格以品味感受,积累领悟,加强体验为特点。这一风格类型的教师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处,从语体、语境、语情、语脉、语调、语势等方面去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注重反复朗读,涵泳品味,教学落实;教学语言形象、灵活;教学风度落落大方,和谐自然。

应该说各类语文教学风格本身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倒有各领,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实际中,大多数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混合型,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

对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学主体的语文教育观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都有自己不懈的探索,他们往往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如果说教学思想是教学风格的内核,那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就是教学风格的较为稳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服从于教学思想的。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体现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实绩,对推动全国语文教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钱老师认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经过一个“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而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是基本的结构模式和具体方法。

“情感型”教学风格的杰出代表于漪,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有她独特的见解和全面的认识。她主张语文课要“教出情趣来”,要“声情并茂”,“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优美和谐的乐章”。又说:语文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为此,她设计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等。纵观于漪的教学,课的起始总有一段充满艺术性的,感染力极强的导语设计,调动学生情感,确定教学基调;课的进行过程中常尽情地作一些精彩发挥,“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课的结尾增添色彩,画龙点睛,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情味无穷。由此可见,“情感”是于漪教学风格的核心。

二、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语言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专业性口语。这种专业性口语要受学科性质、教学规律的制约。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语言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的教学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只需要讲清了内容就达到了目的,而语文科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国语言的示范,是学生模仿教师正确表情达意的标尺,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媒介。因此,语文教师尤其是要重视语言的艺术。形成了语文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语言的表述上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学语言依据其功能性质划分,可分类出描述的语言、解释的语言、论证的语言、感染的语言、答问的语言等。如按教学语言风格来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华彩型:语脉流畅,语势雄健,富有激情;优美型:语言清新,秀丽温婉,情辞意浓;质朴型: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理趣型:机智幽默,妙语联珠,趣味盎然;直陈型: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切中肯綮。

有经验的教师其语言往往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类型的选用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和教学对象而定。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习惯于使用某种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点。如于漪的语言艺术令许多语文教师钦佩。请看她教朱自清《春》的导语设计: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一幅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类似的导语设计于漪还有不少。她的语言善用排比、比喻,具有声韵美和形象美。词句华美,色彩斑斓,情真意切是其语言风格的特色,这是介于华彩型和优美型之间而以优美为主的语言风格。

三、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是个性化

布封的精辟之见“风格即人”可以说是慧眼独具,揭示出“风格”的本质内涵。人的个性和人的性格、气质有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性格按照机能分类有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的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些性格、气质类型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性质、气质的不同固然和先天因素以及内分泌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控制。每一种性格和气质类型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意志型为主的教师包含有理智的成分,当然更不排斥情绪方面的因素。在某种情况下,有时可以相互转化。又如胆汁质的人既可成为热情、积极主动、精力旺盛的人,也可成为性情急躁、粗暴鲁莽的人。抑郁质的人虽然耐受能力差,反应速度慢而不灵活,但情感细腻,做事谨慎小心,观察力敏锐。每一种性格、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因此,我们学习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时,需要考察这种风格所应具备的性格和气质。有些教师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及风格类型,而是一味模仿,其结果往往“东施效颦”,效果不佳。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问题。采用某种方法,必须研究他人的性格、气质及风格类型,研究采用这种方法的道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般来讲,各种风格类型必须以其结构因素为依据,但其结构因素也有交叉的现象,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风格的类型,也就是说要看语文教学过程中整体呈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特点。教学风格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学风格相对稳定,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富有独立性的个性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虽然说有一种稳定的、占主导地位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吸收和创造多种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稳定性中显示多样性,多样性中又有稳定性,正是教师的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所构成的辩证统一。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