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移动支付的前景

移动支付的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9 17:34:18

移动支付的前景

移动支付的前景第1篇

转账、交费、买理财、购物、看电影……这些线上交易场景的完成,有一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移动支付入口。有了移动支付入口,就有了用户黏性。透过腾讯和阿里的红包大战可以看到,抢红包已经从科技圈的游戏普及到平民大众,从单纯的促进绑卡到支付交易场景的渲染,这些也都意味着红包大战落下帷幕的同时,旋即掀起了移动支付大战的序幕。

移动支付蛋糕有多大?

在PC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财付通就是一对劲敌。支付宝的崛起是背靠淘宝网这棵大树,使得支付宝逐渐成为网购一族的首选。此时,腾讯的财付通也同样凭借QQ游戏点卡、拍拍、QQ商城和易迅培养了大量的用户基础,成为了国内第二大网上支付平台。

随着网民逐渐向手机端的转移,移动支付正在到来。艾瑞的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924.7亿元,同比上涨了391.3%,预计到2018年国内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8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蛋糕,怎能不让人“眼馋”?

在过去的一年里腾讯和阿里的“打车大战”、“红包大战”……无一不是对移动支付这一市场的争夺。拿“红包大战”来说,在移动支付场景上,腾讯和阿里呈现出一种“彼之强则是己之弱”的状态。从大体趋势来看,阿里似乎是守城方,腾讯是攻城方,原因在于目前阿里本身在移动支付上的优势要大过腾讯,腾讯相当于是后手发力进行反击。但如果具体到“红包大战”上,腾讯又成了守城方,因为春节红包是腾讯依靠微信和手机QQ社交关系链才能维持的“独一份”,而阿里则是攻城方,通过同时段发红包来遏制腾讯的红包进行移动支付的扩张。用马云的话来说,这是腾讯的一次“偷袭珍珠港式”的战争。

但是究竟腾讯和阿里这场围绕移动支付的战争最后谁会胜出,是腾讯依靠爆发力一鼓作气形成自己持续的移动支付场景最终撕掉支付宝的名单将其彻底赶出节目组,还是阿里通过支付宝红包遏止住腾讯扩张的势头给其不动声色的喷出OUT的水枪,从目前情况来看还不得而知。因为移动支付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支付场景究竟有多广?

“支付是交易场景的入口,得支付者得交易。”易宝支付CEO唐彬说。移动支付是基础的能力,建立起交易场景之后,支付能力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提到支付场景,不得不提到打车大战。阿里和腾讯主导的滴滴快的打车大战,背后争夺的就是交易场景。热热闹闹快两年,用户拿着补贴挺开心,但是投资人受不了了,最后阿里和腾讯终于要顾全大局,在情人节合并了滴滴和快的。其中原因有很多,但肯定有一条是,打车的支付场景不值得烧这么多钱。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腾讯会不断去拓展支付场景,比如餐饮(点评)、外卖(饿了么)、医院(挂号网)等等。与支付宝从PC端积累优势向移动端迁移不同,微信支付从诞生之日,就是移动端的产品。在增加支付功能,绑定了用户银行卡之后,微信具有了变现的能力。在这之后,微信支付进而推出了手机充值、购买、电影票购买和打车付款等通道,使得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支付的场景变得更加多元化。它能够大热的重要原因是利用春节要发红包这样的情境,击中了用户的需求痛点。

当交易场景足够吸引人,支付及时入口又是工具。一旦用户数量的用户上了规模,那么手机购物、线上消费、金融信贷理财等等交易就必然会扩大规模,吸引到更多传统商业活动主体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

移动支付未来还有多远?

从远古时代使用贝壳作为交换货币,到使用铜钱、纸币再到刷卡,人们对货币的使用变得越来越便捷,现在移动支付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英国,移动支付已经比较成熟,从停车场到电影院,从快餐店到商场超市,交通、娱乐、发工资等等,都可以手机支付。当地居民只要有一张身份证和一个手机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支付。在中国的香港移动支付也被越来越多的使用。

目前在中国有四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一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模式;一种是运营商独立运营;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模式以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中进行支付的模式。可见,在移动支付的争夺战中,支付宝和微信并不唯一。放眼全球,美国苹果公司已经推出了Apple Pay,同时推出了NFC+TouchID的支付组合,也就是用NFC技术来代替原来信用卡的磁条,用指纹来授权验证,代替信用卡支付中的签名。

简单来说,iPhone 代替了信用卡塑料卡片,并且省去了签名。当然,要想在中国市场普及苹果的特有NFC接收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购团邦资讯创始人刘旷认为苹果推出Apple Pay最大的暴风不在于Apple Pay本身,而是这种支付方式。它将会引来小米、魅族、华为、三星等众多智能手机以及智能硬件公司的效法,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涌入到这个领域,一旦他们在线下稳固自己的这种支付优势地位,他们定然会向线上的支付宝发动攻击。

此外,不能忘记的一个强大力量就是中国线下支付的老大――银联。线下收单支付占据着银联超过九成的业务,如果失去了支付场景,银行将流失大部分金融服务功能,也就意味着银行将失去大量的客户,失去未来几十万亿的金融消费市场。

移动支付的前景第2篇

关键词:支付宝;社交;社群;亚文化;场景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9日

从支付宝加入生活圈功能开始,似乎就有将“社交化”进行到底的决心。之后更是招数频出,收之桑榆却也失之东隅。而针对支付宝“社交化”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止。支付宝“社交化”究竟是阿里的判断失误,还是另有其战略目的;是面对微信支付崛起的危机使然,还是计划在支付和社交领域孕育一场类似余额宝的新变革;是将支付宝打造成社交应用争夺微信用户,还是利用社交功能构建完整的高用户黏性的平台内容生态。是何因素驱动,又存在哪些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本质与场景、亚文化、社群运营又有何关联?

一、支付宝的社交元素构成

(一)开放的支付宝平台。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成立于2003年,其海量的电子商务数据均来自淘宝和天猫电子商务平台。在^去几年时间里,支付宝陆续丰富了资金转账、便民生活、购物娱乐、理财管理、教育公益等栏目功能,由工具应用向内容平台转型。目前,几乎常见的支付场景均已被支付宝所覆盖,用户的支付需求能随时随地被满足。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支付宝并不是一个移动支付工具,而是一个开放的、融合金融理财和生活方式的内容平台。搞清楚支付宝“社交化”的本质,须明白亚文化、社群与社交、支付场景与场景力等概念。

(二)亚文化。“亚文化”既可以指有特殊行为方式的一群人,也可以指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本文研究认为亚文化是一种包含独特人文观念、精神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局部流行文化,这种流行文化通常在拥有相同或相似情感认知的群体或个体之间传播。它区别于传统的主流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往往不拘一格,流行速度极快。例如:暴走漫画、迷你厨房、表情包等。

(三)社群与社交。社群是一种具有特殊精神、情感和社会关系的以人为核心的亚文化群落。社群的形成,可能是基于场景拥有的共同价值观,或者是场景倡导的生活方式。社交是人们利用工具和平台,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观点、乐趣,甚至是财富的一种维护关系的行为。社交概念十分宽泛,并不是即时通讯才算社交,只要有用户关系,以及维护关系的行为,就是社交。

(四)支付场景及场景力。场景,是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是一种连接方式、是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而应用支付工具完成交易的生活方式等场景就是支付场景。场景力,场景中的产品能否成为一种消费主张,主要以产品对场景本身的定义能力和亚文化社群的影响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场景力,或者称之为场景势能。场景力的判断标准:(1)场景本身的内容具有让人转发的欲望;(2)场景本身的真实具有让人体验的动力;(3)场景本身具有一种基于亚文化的人格,让人愿意亲近和参与。

(五)基于场景的亚文化社群运营。从理想状态来说,支付宝是发掘场景的主体,通过绑定消费内容到场景之中,再经过话题营销,形成亚文化内容连接场景之中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形成亚文化社群。场景内容越多、场景力越强,社群中每个个体社交分享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交的活跃度就越强,场景因此成为支付宝连接社群的入口。场景传播实质上就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支付宝通过输送内容到社群便获得新的用户流量。所以,本质上支付宝发掘的场景变成了社交的接触点和分享的出发点。

二、支付宝“社交化”的形成

(一)支付宝“社交化”的商业背景

1、来自微信支付的竞争压力。支付宝最大的竞争对手――微信支付是由微信社交关系链的功能延伸。微信支付以红包场景切入,后续和滴滴打车、大众点评、京东合作,添加出行、饮食、购物的支付场景,二维码支付更是巩固了微信在O2O市场的格局。据腾讯官方公布的数据,微信支付和手机QQ钱包在内的腾讯移动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过5亿,这5亿交易笔数其中有50%以上来源于微信红包。随着微信支付的全面扩张,在移动支付上支付宝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2、场景成为新的互联网流量入口。从商业角度观察,没有场景就没有社交状态的更新,就没有互联网上分享的内容,所以场景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当场景拥有足够价值的内容,就会影响社群完成一次引爆式的流行。这个流行的属性,使基于场景的应用变成了流量入口,流行就转换成了流量。

3、社群成为场景的驱动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在商业领域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社群化与场景化特征。当企业能够精准定义场景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话题营销引爆自己品牌或产品背后的亚文化社群。并且将产品或服务人格化,变成是一种生活态度,企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

(二)支付宝“社交化”的必要性

1、社交媒体是支付场景的关键要素。通过关联兴趣点,社交模式不断迭代新的连接方式,社交媒体成为极富个性化内容的源泉。这种关联在有需要时随时被激活,不断重构社交关系网络。因为存在社交元素,会使得支付宝的各种应用场景具有人格温度。

2、社交分享是获取资源价值的有效方式。“分享思维”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在分享模式下,资源越用越有价值,分享就是获取。而人变成了新的渠道,用户是传播者和营销者。彼此的信任和人格背书形成的社交价值会在社交网络中指数级放大,使得付出和获取的边界变得模糊,平台就能借此以极低的成本获取新用户。

3、社群运营是维护庞大用户规模的有效途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与服务的定义方式已经从功能进化为场景,而场景成为了碎片化的社群运营新流量。根据移动千帆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支付宝月活跃人数在20,000万以上。比达(BigData-Research)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2%,遥遥领先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支付宝需要利用社群运营维系现有的庞大用户规模。

三、支付宝“社交化”存在的问题

(一)社交结构与功能问题

1、应用场景不高频。场景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拥有高频场景就拥有用户多数时间,就能引导消费者心智。根据移动千帆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8月支付宝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2.98分钟,人均单日使用次数为3.35次。比起微信153.66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和21.91人均单日使用次数相距甚远,争夺高频场景是支付宝亚文化社群运营的基础,也是“社交化”战略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解决支付宝低频问题尤为迫切。(表1)

2、支付宝的客户关系管理(CRM)过于传统。支付宝客户关系管理(CRM)有两大不足:第一,缺乏社群运营。用户经营不再是简单的CRM和可有可无的客服,它是平台的生命。支付宝缺乏有粘性的社群,无法激活企业和用户连接的文化密码,平台就会容易衰落。“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两个圈子功能显然说明支付宝已经明白了社群运营的重要性,只是目前社群运营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第二,缺乏亚文化建设。支付宝没有在场景下的社交群体中建设相应的亚文化,用户缺乏情感归属与精神寄托,极易流失,同时也难以引爆平台内容、获取长尾流量。没有建设相应的亚文化是支付宝CRMo法向客户推送精准服务的重要原因,也是支付宝“社交化”口碑负面的重要原因。

(二)社交化战略问题

1、社交化战术频发事故。支付宝“社交化”的目的不是即时沟通,而是社群运营和关系维护。支付宝在推进“社交化”过程中方向虽然是对的,但却频发事故。第一,一味模仿微信,增加与微信朋友圈基本相同的生活圈,消费分享涂于形式,缺乏内容内涵;第二,在2016年春晚推出咻一咻、集五福互动方式,企图增加用户活跃度和激活社交关系链,不过效果差强人意;第三,2016年11月支付宝推出“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两个圈子的本质为社群运营。可因为内容多为女性大尺度写真,虽然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却引发热议,最后被迫道歉终止。

2、平台内容缺少营销。支付宝由功能应用向平台转型之后缺少大量的广告营销。后续增加的丰富和实用的功能得不到用户的感知,导致很多用户对支付宝所做的“社交化”缺乏真正的理解。同时,营销缺乏流行话题的配合、社交传播动力不足、口碑营销的渗透力不强,未能引导消费者的情感。

四、支付宝“社交化”问题解决方案

(一)完善金融社交场景的结构与功能

1、细分支付应用场景。将场景细分为高频、低频、重度、轻度四种场景,通过“高频场景”获取用户,“低频场景”获取毛利,“重度场景”形成产业链,“轻度场景”形成壁垒。利用已有的海量电子商务数据充分挖掘这四类场景十分必要。

2、建立完善的社群运营流程。(1)洞察社群体验。深度调查能带动用户主动参与,体现社群需要、社群价值的内容,打好建设相应的社群亚文化基础;(2)持续经营社群和用户。在一个场景中,用户基于同一个亚文化的需求,就容易形成社群,但是社群需要支付宝持续地去运营和组织,才能让社群的动能保持活跃;(3)基于社群价值做内容建设和内容运营。没有内容,就没有传播和分享的价值,基于特殊人群、做有针对性价值的内容建设和内容运营,同时也能相辅相成,形成亚文化社群。例如:向暴走漫画、逻辑思维学习。

(二)完善“社交化”战略

1、改变社交化战术。(1)将支付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和APP依赖度,形成下意识的场景联想,进一步形成一群人的社交分享方式――不在支付宝的应用场景里,便是异类;(2)支付场景标签化。把场景塑造成亚文化载体,有亚文化的产品形态和有亚文化的表达,往往占据着传播最有利的地形;(3)抢占消费者接触点。用支付习惯锁定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有了支付场景、消费者接触点管理、消费者的支付依据和支付逻辑,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消费闭环。

2、加强平台内容营销。(1)多频次、多媒介营销传播。让用户多频率、多维度感受支付宝的平台内容,潜移默化输出平台文化及内容知识;(2)营销内容流行化、话题化。时下流行和话题代表着社群动力,流行和话题的属性会使支付宝基于场景的应用自然而然变成了流量入口,流行和话题就转换成了流量;(3)营销战略化。所有的营销问题都是战略问题,将营销等同于互联网内容的打造,内容趣味化、流行化。

五、结论

支付宝“社交化”的本质是基于场景内容的亚文化社群运营,是用社交,而非做社交。通过场景内容、社群运营和亚文化建设,改变个人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社交图谱,让社交分享更具动能和渗透力,并反馈内容,组织内容。因此,支付宝所打造的社交应该是一种“新社交”,场景内容、社群运营和亚文化建设是解决当前“社交化”事故频发的有效手段。支付宝需要重新审视社交,避免之前所犯错误。相信,这种“新社交”将会使支付宝成为一个高频、实用和有趣的内容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6.

[2]吴声.场景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张B,宋玮.承压微信支付,支付宝改版背后的战略之变[J].财经,2016.

移动支付的前景第3篇

2016年12月28日,大众集团旗下子公司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Volkswagen Financial Services AG)完成对北美移动支付公司PayByPhone的收购。

PayByPhone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主要业务是通过手机应用提供停车费的移动支付服务,年交易额达2 .5亿美元。目前,PayByPhone拥有1250万的用户基数,且每日新增用户数逾7000人。

官方资料显示,这家移动支付公司与多地市政管理部门达成合作协议,伦敦、巴黎、波士顿、旧金山和西雅图等地的大型综合停车场都使用PayByPhone的移动支付服务。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PayByPhone可以借此探索新的道路,将移动支付技术拓展到不同的方向、市场和使用场景中去。当下,移动支付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合作加速停车服务和支付服务的发展。”

PayByPhone CEO 库什・帕里克(Kush Parikh)说:“大众金融正致力于满足消费者在移动服务上的需求,很荣幸我们能成为大众全球愿景的一部分。”

作为德国最大汽车制造商旗下的金融服务部门,大众汽车金融主管着大众的汽车金融借贷、保险、车队管理和移动服务。2015年,它收购了德国移动停车支付市场领导者Sunhill 92%的股份,开始进军移动支付领域。

“通过这次并购,我们成为全球停车业务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导者。未来,我们会围绕停车这一主题,将其打造成一个独立的业务领域。”大众金融服务股份公司市场销售负责人克里斯蒂安・戴雷姆(Christian Dahlheim)如是说。

当下,人们的生活正朝着数字化飞速地发展,简单高效的移动解决方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PayByPhone身上,大众看到移动支付市场的l展前景,它的加入将拓宽大众集团在移动出行领域的布局。

在福特、通用、宝马等主流车企竞相与谷歌、苹果、Uber、Lyft等科技公司展开合作的背景下,大众开始求变。2016年5月,大众才开始与移动出行公司Gett合作,发力汽车共享业务。

2016年6月,为摆脱排放门事件不利影响,重塑公司形象,以及在移动出行行业发生大变革的背景下,大众新一轮战略规划――“TOGETHERCStrategy2025”,希望通过聚焦电动车、自动驾驶汽车和汽车共享服务的发展,扩充旗下业务,发力新增长点,提高盈利能力,正式向移动出行服务转型。

12月5日,大众旗下第十三个品牌Moia,对标Uber,主打移动出行。Moia将和传统车辆销售一起成为大众的业务支柱,推动电动汽车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Moia CEO Ole Harms表示,Moia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成为移动出行服务领域的领导品牌,并希望它能为大众带来数十亿美元的营业收入。

移动支付的前景第4篇

日前,微信最新版本在苹果商店悄然上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腾讯为其新增了“零钱”转账功能。这意味着,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我的钱包”(原“我的银行卡”)中的“转账”功能,直接向好友发起转账,每天限额为两万元。

巧合的是,新浪微博也正在测试微博支付转账功能。有报道称,从今年7月下旬起,所有微博账号在通过申请和审核后,都将具备收款和交易的能力。由于新浪微博支付转账功能是和支付宝绑定,而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间有着投资关系,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一举措的背后推手实为支付宝。此外,在去年的这个时期,新浪旗下新浪支付公司获得了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两大互联网巨头在移动支付领域同时发力,惹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相比之下,以银行系为代表的另一股势力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力则相对低调许多。中国银联早些时候就联合芯片制造公司恩智浦、三大运营商以及中兴华为等产业链各方,共同发力移动支付,并将陆续推出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合作的手机移动支付平台。

随着国内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支付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支付渐入佳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入侵者”在移动支付市场上一枝独秀。如今,传统的银行系再难以作壁上观。两股势力将掀起怎么样的攻防战,业界相当期待。

互联网大佬竞风流

围绕着移动支付,阿里巴巴和腾讯在2014年伊始就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开年大戏。

在去年投资嘀嘀打车之后,腾讯在今年1月迫不及待地启动对用户的补贴优惠。只要用户和出租车司机使用嘀嘀打车软件,并使用微信支付,就可以获得一定费用的返还。有数据显示,在启动补贴的77天内,嘀嘀打车用户从2200万增加至1亿,腾讯为此豪掷14亿元人民币。

很快,在2013年投资了快的打车的阿里巴巴也联合支付宝启动了补贴活动,在全国40个主要城市同时展开。

打车软件集体“发钱”正让用户乐不可支之时,支付宝在传统的小年夜(1月23日)推出了一个相当讨喜的功能――“发红包”和“讨彩头”,不过,由于这项功能无法分享到微信或其他社交媒体的朋友圈中,它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还让支付宝始料不及的是,支付宝的“发红包”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

三天后,腾讯财付通在微信推出公众账号“新年红包”,用户关注该账号后,可以向好友发送或领取红包。由于依托微信和朋友圈的强大社交纽带,“微信红包”一炮而红,也成为2014年春节最应景的欢乐事件之一。

通过打车补贴和微信红包,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几乎在转瞬之间形成对支付宝钱包的追赶。而这背后,正是移动支付的勃兴。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Q1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328.8亿元,环比增长112.7%。其中,移动互联网支付增势迅猛,占移动支付整体比例已高达98.5%。

在艾瑞咨询分析师宋杨看来,移动支付的增势主要来自互联网支付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第三方支付企业越来越看重移动互联网支付领域,相继推出如打车等场景应用,增加用户数量和黏性;二是个人用户端移动互联网支付习惯已经逐步养成,并有支付习惯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

“主场”失利

互联网企业这边厢在移动支付领域激战正酣,但以银行系和运营商为代表的传统支付领域的领头人却显得相对落寞。

与互联网企业的移动支付不同,中国银联主导的是基于NFC的近场支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中国银联主导制定的13.56MHz标准和由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标准并存。直到去年,经过漫长的博弈,以中国移动为首的通信阵营和中国银联达成共识,确定采用银联主导的NFC标准。今年5月1日起,基于NFC的移动支付的5项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

正是因为标准之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尘埃落定,也导致中国银联、电信运营商、硬件厂商等产业链上各方未能全身心投入。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李烨就此指出,远程支付遥遥领先NFC近场支付的个中原因,就在于整个产业链的纷繁复杂。如从运营商角度看,需要对手机生产厂商,芯片设备厂商有非常好的控制力,从银联角度看,需对所有的终端进行高成本改造,需要花资金和时间去推广使得用户接受,产业链中的每家能获利多少,付出多少,都需要多方协调。

恩智浦全球执行副总裁史蒂夫・欧文(Steve Owen)就坦言,国内NFC支付之所以发展缓慢,很重要的原因是产业链上各方利益切分不均而导致的。

不过,在面对互联网企业在自己“主场”上的肆意妄为,中国银联以及银行、运营商开始联合发力对付“共同的敌人”。在今年5月的中国银联NFC全手机产业峰会上,银联方面表示将扩大TSM平台(可信服务管理)的机构接入规模,在今年计划完成100家承接银行的合作。此外,在原本支持的中国移动的NFC-SIM基础上,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有望在下半年相关产品。

硬件厂商亦看到NFC的美好前景,开始积极投入热情。6月,步步高旗下品牌手机OPPO与恩智浦联手,实现一卡通手机NFC支付公共交通的电子票务功能。用户凭借NFC手机在中国35个城市都可使用该功能,年底预计推广至60个城市。

虽然产业链上的各方都开始积极推广NFC手机支付,但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NFC的大环境固然得以改变,这需要用户换NFC手机、用特定SIM卡,还要到营业厅开通支付业务、在特定的POS机上刷卡,远不如二维码等支付方式方便。

NFC的未来

尽管银行系与电信运营商冰释前嫌,试图共同在自己的主战场夺回话语权,不过现实情况是,互联网大佬们已经在该领域小有根基。

以支付宝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沉淀巨大的用户和数据。2013年底,支付宝实名账户近3亿。除了用户数量上的优势,互联网公司的移动支付更有着广泛的支付场景,涉及打车、购物、餐饮等各个O2O行业。最终,移动支付形成交易循环。

对此,艾瑞咨询分析师李超指出,移动支付发展速度很快,但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移动电商,这一轮移动支付的竞争中,互联网公司的收益会最多。而对于银行、银联等,移动支付由于没有丰富的移动购物场景的加入,略显劣势。

不过,李超也指出,未来NFC肯定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各界广泛看好的一种支付方式,当大家更加关注资金安全性和便捷性时,它代表一种新的支付手段和技术甄别,有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支付下一个爆发点。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钱海利亦是NFC的支持者,他认为未来移动支付将出现百家齐放的局面,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培养可以嫁接更多商业模式。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至上,虽然很多企业布局移动支付本意是增加功能,方便用户,但用户关心的资金支付安全,企业布局移动支付的前提应该是保证资金安全。

NFC在功耗、便捷性、精确度、安全性方面都有绝对的优势,其成为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大有可能。

移动支付的前景第5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移动支付时代背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正在日益取代现金、信用卡等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也迎来了高速扩张的时代,各大互联网厂商、手机厂商都在纷纷布局移动支付。概括来讲,移动支付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各类运营商的支付系统,对想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线上或非接触式支付的一种支付模式。从以上对定义的描述可以看出,移动支付的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运营商、移动设备提供商、商家、用户等。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于2009年开始兴起。此后两年,各类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技术开始日益成熟,产业形态也慢慢形成。2012年,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进入和规范化和高速发展的阶段。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出台,规范了移动支付产业的竞争环境;各类运营商积极布局移动支付产业;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长足进步;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获得移动支付牌照的企业中,有三大移动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银联以及各类独立移动支付企业、收单机构等。在移动支付的渠道中,包括手机支付宝、微信红包、Apple Pay等等。2015年2月,我国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34746亿元,首次超过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而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有效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移动终端渗透了将超过50%。从移动支付细分市场规模来看,2015年,短信支付占比9.4%,移动互联网支付占比84.6%,近端支付占比6%。从市场份额来看,支付宝位居第一,微信支付、apple pay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张。

二、移动支付的特点

移动支付的特点,包含多样性、便利性、快捷性、集成性、安全性五种。

第一,多样性特点。多样性包含参与主体多样和支付技术多样两个方面。参与主体多样是指,众多移动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商、独立移动支付运营商等均开发了移动支付业务,使移动支付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样化。支付技术多样是指,各种支付技术带来支付场景的多样化,为用户带来更多选择与便利。

第二,便利性特点。由于移动支付是借助于智能移动终端,在便携性、网络的获取上更加便利,对场景、地点、时间的要求更低,因此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性。

第三,快捷性特点。移动支付常见的钱包、转账等功能,到账时间较短,例如支付宝、微信等都能做到实时到账。

第四,集成性特点。移动支付可以对用户拥有的各类银行账户进行集成,客户可基于一个移动支付系统进行多个账户的管理,大大提升了集成效率。

第五,安全性特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在监管部门的监管、移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之下,正趋于安全,能够保障用户资金的安全。

三、大学生群体移动支付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移动支付是新兴事物,年轻群体成为移动支付用户的主流。这其中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值得关注。他们学习、接受移动支付只需要很短时间,但相应的他们的社会经验、风险意识、消费能力等比较缺乏,这种矛盾往往会带来一些消费行为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大学生过度消费

移动商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是大学生日益习惯于此类支付方式。对于自制力不高的大学生来的影响,可以说是两方面的。经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中有很多,一天中花费近50%的时间,通过移动网络上网,也频繁的使用移动支付来购买生活用品、电子产品等等。但大学生缺乏收入来源,一旦克制不了新鲜事物的诱惑,就会养成高额消费的不良习惯,给自身信用带来问题。

2.移动网络不安全时间频发

与移动支付发展相对应的,是各类黑客攻击手段的发展,例如潜伏于APP中的病毒和木马。这些黑客可能利用移动端设备的安全漏洞,乘机侵入,破坏系统、窃取信息,甚至威胁我们的金融帐户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3.网络欺诈

随着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也瞄准了移动支付的漏洞,对一些移动支付账户进行攻击,采用诈骗手段骗取钱财。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对各类诈骗手段不够了解,并缺乏防范意识。因此导致自己的信息被盗用,或者资金被划走。

四、大学生群体移动支付消费行为改进建议

1.加强引导

要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信息的鉴别能力、判断力较为缺乏。因此,学校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及时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校园良好支付文化的建设。例如针对移动支付的特点,利用微信、QQ、朋友圈、人人网等等大学生常见的交流方式,视频、图片等柔性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使用移动支付渠道。

2.移动网络安全教育

目前支付宝、微信的都开通了手机支付渠道,而各类购物网站也开通了移动端。大学生对自己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往往轻易将信息完整在网络上进行展示,但因为网络极大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有泄漏甚至被利用的可能;而且目前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还是存在一些漏洞。调查表明,智能手机受到木马的袭击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加强移动网络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安全观念,保护个人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校内移动商务建设

加强移动支付校内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健康可靠的移动信息资源。全面启动和建设移动数字化校园工程,以信息化推动、营造良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学校的各种电子资源服务平台向学生开放。此外,学校与移动支付运营商可建立合作,对支付功能进行调整,将移动支付的应用定制为适用于大学生的版本。

五、结论

针对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和便捷性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下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过度消费和易遭受网络诈骗的现象,为避免与改进这一现象,从加强教育、加强校内网络建设等角度提出了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晓辰.论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3.

[2]肖艺,肖争鸣.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移动支付的前景第6篇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跨界的业务形式,其业务的开展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智能手机与4G网络日渐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用户数量和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手段,移动支付改善了用户的支付体验,并为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商户带来了新的机会。此前,中国银行业协会在3月15日的《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共计16.74亿笔,同比增长212.86%。

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细分

移动支付从交易双方的空间距离来讲,在不同的应用场景细分为移动远程支付、移动近场支付和移动远程与近场支付切换三种方式。

1.移动远程支付:用户用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网站或者在实体店中扫描二维码打开支付链接支付。现在中国市场中的移动支付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目前来看,支付宝的主要阵地还是在远程支付产品上,近场支付由于标准是银联主导的,支付宝进入的难度较大。如果仅仅看市场占有率,支付宝绝对是目前国内移动支付方面的佼佼者,它依托于淘宝平台,在移动终端上已经做到了一年近百亿的流量。

2.移动近场支付:用户在手机中添加移动支付卡,通过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在商店中使用专用的POS机进行支付。目前这种技术基本上只在日本有大面积应用。NFC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天线波长为13.56Mhz),允许两台NFC设备之间(如智能手机、NFC标签或是POS机)在接触或者距离很近(10cm内)的时候进行通信。当两台设备连接时,就可以进行支付或是如网址、电子名片等数据的交换。实事上,NFC非接触式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让过路过桥、停车、通勤等任何需要支付购买的移动式商品和服务纳入O2O,这无疑将电子商务交易客体网货的边界拓展至任何合法流通的商品和服务,为商家营销创造了无限可能。

3.移动远程与近场支付切换:移动远程与近场支付切换主要应用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购物与消费以及客户对其金融账户的自由调度和管理。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前台的O2O,瞄准O2O市场的新支付解决方案如NFC、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语音支付、摇一摇支付等新技术、新方案层出不穷、争奇斗艳。

中国移动支付的主要阻力

目前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无论是法律还是环境都还不完善。中国的金融管制严格,对发展移动支付阻碍较大。对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极有可能出现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情况。移动支付应用范围和领域较小,业务发展主要集中在一线省会城市,全国发展不平衡,移动用户规模数和移动支付用户规模数不成比例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国的连锁业态比较落后,尤其在三、四线城市,高度发达的连锁业态是移动支付普及的必要条件。

虽然技术上已能够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支付方式,但由于产业链整体成熟度有限,支付平台在和银行、商户等环节的衔接上仍存在系统稳定性的问题,使得用户体验较差,用户流失率较高。安全性较高的移动支付实现方式对终端提出较高要求,相应的支持终端普及率不高,提高了用户使用门槛,减少了潜在的移动支付用户群,为移动支付的普及带来一定困难。出于用户对使用易操作性的要求,移动支付系统需要具备统一的技术标准,兼容不同的移动运营商、商家、终端和银行。

产业链复杂,广义移动支付模式中,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均属于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均希望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占得核心地位,掌控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由此两大集团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成为该模式发展的主要瓶颈。移动支付在整个产业链中涉及一系列对象,极为复杂。从产品特点来看,移动支付是电信增值业务与银行增值业务二者中间的交叉地带,金融行业的行业准入制度以及政策法规都限制着移动支付的发展,运营商因缺乏经营金融业务的牌照只能在灰色空间行走。

移动支付美日中大不同

反观日本移动支付领域,移动支付已经高度发达;中国跟日本的大环境比较相似,且都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参考日本的移动支付之路对中国还是非常有启发的。日本的金融管制相对宽松,降低了运营商进入门槛。日本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使用频率不高,日本连锁业态(全家、罗森、7-11等便利店已垄断了日常零食的大部分)非常发达,为移动支付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在利益分成方面,运营商(掌握着手机终端的控制权)只收取发卡方的服务费,而小额支付产生的所有收益均归各大发卡方。运营商推出手机支付并非为了提升自身收入,主要动机是为了增强用户黏性。索尼开发的Felica技术已非常成熟,截至2010年年底,发卡量已非常大。运营商直接掌握手机定制权,可快速将Felica支付芯片植入手机中,不到一年就有650万用户支持移动支付功能。2005年,日本的第二、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都推出手机钱包产品,普及度得到更大移动通信提升。与银行合作:2006年,NTT(日本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与三井住友银行合作,可透支消费,手机开始变成了信用卡。

美国移动支付服务商Square已经开始测试一个计划,将会向中小企业用户提供数千美元补贴,鼓励他们使用Square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Square的特点是读卡器的使用,支付用户可用多种手段支付,而餐馆、咖啡馆只需要在平板上插入一个读卡器,即构建出一套刷卡收款设备。Square的收入模式,是每一次支付面向商户收取2.75%的手续费。媒体评论指出,Square面向商户提供补贴,目的也是提前锁定商户。美国手机支付市场,群雄逐鹿,竞争惨烈。除了PayPal、谷歌(微博)钱包之外,苹果也将进入第三方手机支付市场,苹果手机具备指纹识别的硬件优势,再加上目前苹果用户的支付账号体系已经完备,因此苹果将是一个令人可怕的手机支付对手。

中国的移动支付会朝着移动远程支付的道路逐渐深入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购物和付费。这样的话,移动支付的继续发展需要以下三个条件:移动设备的普及、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付费习惯的培养、移动支付易用性的改善。支付宝这类第三方交易平台可以主动进行改善。现在的移动支付还“没做起来”,但是回过头来想,第三方支付平台,关注的是用户通过自己的平台来付费,而不是用户怎样通过自己的平台来付费。也就是说,其业务方向的发展是根据用户需求来定的,而移动支付主要由用户手持终端、支付服务、商家刷卡终端三大部分组成。所以说移动支付的崛起需要银联、运营商、对象企业三者间通过合作共同推动。

移动支付势在必行

虽然大多数人对于线下的手机支付还相当陌生,但它确实已经进入了商用领域。外界可能会好奇,便利店这种小额生意,现金付就好,犯得着搞那么复杂的支付方式么,甚至会觉得盲目赶潮流。愿意尝试各种移动支付,动因很简单,现金支付不够美好。现金支付实际是个成本很高的支付手段,如果换算成费率的话,完全不低于当前市面上所有的移动支付手段,收银员要面对假币残币风险,即便已经非常小心,但层出不穷的假币还是让人防不胜防。

王府井百货已经正式接入微信支付,用户只需用微信扫描收银台屏幕上的二维码或者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小票,就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完成付款。这将加速百货商家包括营销、消费、支付及客户维护在内的整个O2O闭环的打造,预计会有更多合作商户接入支付功能。整个微信支付过程只需10秒左右,不用任何现金或者银行卡。而除了在收银系统接入微信支付,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零售百货业确实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现在必须按照顾客的需要来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移动支付的前景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支付结算;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一、互联网+时代支付结算网络发展的现状

目前,国内金融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正处于跳跃式转型发展阶段。各家银行都在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比如工行正大力推广金融互联网综合平台;建行强势推出龙支付品牌,依托于手机银行,整合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和电商购物功能;招行积极与滴滴打车等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扩展应用场景、嵌入金融服务;平安银行在移动端全面打通各类业务壁垒,推出“平安一账通”和生活应用APP。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快速发展,加速了对客户的争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上线下布局了大量的支付场景,除在线上为商户提供支付服务外,还提供转账、缴费、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服务,在线下,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加紧布局零售、餐饮、出租车、超市等诸多行业,在支付和收单两个维度同时大举扩张,以其良好的客户体验对银行的业务造成很大冲击。金融脱媒化、支付结算无介质化将进一步加剧竞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客户行为习惯的改变,要求传统银行加快金融生态圈建设,适应客户金融消费需求场景化、移动化、综合化的特点,提升获客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当前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并以运营成本低、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受众广的巨大优势,向商业银行发起了猛烈的冲击,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同时,人民银行出台261号文件,对商业银行客户的争夺将会加剧,对各家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1.银行逐渐沦为管道银行,处于客户生活场景的末端

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巨头),这三大巨头已经形成客户、信息和购物等等为一体的综合化网络服务体,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活场景,不仅让原有的客户能在这个场景里实现各种需求,还不断吸引新的新客户到这个场景中来。目前,在人们已经熟悉的各类生活场景中,银行是处于链条末端的,比如淘宝从购物切入,构建了集人、信息和消费为一体的生活场景,资金从银行卡上流出,进入了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账户,剩下的基本跟商业银行没有关系了,客户信息和资金流都不在银行系统内。

2.第三方支付平台占领结算市场,导致银行市场地位弱化

第三方支付抢占支付结算市场资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客户需求变化,第三方支付发展势头迅猛,在移动支付市场上,2015年全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2万亿,占据将近90%的市场份额。同时,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客户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第三方支付不仅撬动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并且对其POS、Epos业务带来直接的冲击,对银行的收单等支付结算业务和结算资金来源造成负拉动。

3.日前人民银行出台261号文件的有关要求,从根本上重构了银行的账户体系和支付结算规则,客户和账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人行执行261号文件后,形成“一人一户、一户四卡、三类账户”新的账户管理体系,以往通过粗放式发放Ⅰ类实体卡的拓客模式难以为继,并且Ⅱ、Ⅲ类账户可以跨行绑定Ⅰ类核心账户,意味着账户竞争将面临重新洗牌,进一步加大了个人账户管理全面放开后的客户流失风险。由于各家银行的三类账户是可以互相绑定的,客户通过手机APP自助操作或银行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等方式,可轻松成为其他银行的客户,客户可依据偏好自行选择众多银行的特色业务及服务。这就意味着客户将不是某一家银行的,个人客户或将不存在“行界”。因此,无论曾经发展的多少客户和Ⅰ类账户,如果不深度经营客户,商业银行的优势都将不复存在,必然造成大量客户和资金的流失。

三、商业银行构建“互联网+”支付结算网络的对策

1.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大力拓展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物理网点数量优势大大弱化,客户的消费行为习惯正在改变,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小额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离柜化”情况严重,厅堂内客户量大大减少。所以,商业银行在战略上要突出移动优先,狠抓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推动全行的战略转型和升级。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是搭建个人金融生态系统的重要渠道,是介入场景的敲门砖,是拓展客户、吸收资金、布放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核心入口,要加快发卡速度,加快线下受理环境改造,加强宣传和营销活动的组织管理,积极占领移动支付新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做好客户引导与服务,将简单的重复性业务进一步向ATM、STM和手机银行渠道迁移,做好业务分流,提升移动金融柜面替代率。要深入校园、代工单位、专业市场等生活场景集中获取客群,促进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批量化发展。同时,加大电子渠道产品交易、资金归集等应用场景的推广力度,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粘性和综合贡献度。

2.支付结算网络要积极拓展缴费平台和行业应用

缴费平台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银行+互联网的创新业务,是实现金融生态圈建设、助推全行业务发展的典型应用。在城市成熟区域,进社区、进商圈,将渠道延伸到客户身边,尤其要强化社区项目缴费平台拓展。从“互联网+民生”服务入手,大力拓展水、电、燃气、热力代缴费等覆盖范围较广的应用项目;创新医疗、司法、交通等行业应用,扩充应用场景;积极营销幼儿园、学校和教育辅导机构的缴费平台项目;加快社区周边商户圈的营销,渗入代缴费、商户优惠、刷卡有礼等居民日常生活服务,打造社区金融生态圈,形成资金的闭环循环。

3.大力拓展专业市场和商户圈,提升结算市场份额

专业市场是我们抢抓结算资金,开拓低成本存款的主要来源,是构建支付结算系统的重要节点,树立“将商户打造成为经营平台、获客渠道”的意识,发展优质商户,重点拓展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服务类商户,扩大支付结算网络。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扩大商户规模,另一方面要把对商户的维护和合作作为与发展同等重要来考虑,对商户要转变理念,商户不是简单的收款台,商户是客户与银行交集的重要节点,对商户要进行综合经营,跟进商户的融资、现金管理的需求,大力发展特惠商户、分期商户、外卡商户,将特惠支付信贷与发卡、收单、积分、网络及增值服务等各项业务需求有机结合,通过商户营销扫码办理发卡或办理Ⅱ、Ⅲ类账户,真正把商户打造成为获客和经营的平台。

4.积极开展助农工作,大力发展县域支付结算网络

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商业银行更要借势发展,做大做强惠农金融业务,要依托助农点,大力发展助农惠农支付结算网络,发挥乡镇轻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和行业应用的作用,积极向经济较富裕、有特色产业、有群众基础的乡镇延伸,加快县域客户新开账户的拓展,提高在富裕乡镇的业务覆盖度和渗透率,不断吸引客户并积极扩大支付结算网络。

5.夯实基础,做好客户经营

一是做好一类账户的深度经营,加大对客户一类账户的资金监测,积极向客户开展资产配置服务,不断丰富对客户群的综合金融服务内容,提升客户的产品覆盖度,增加客户粘性。二是提升二、三类账户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做大二、三类账户规模。新政下,二、三类账户可以成为抢抓他行客户的支点,线上化、场景化则是争夺二、三类账户的关键。摒弃过去重视高端客户的单边策略,将“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有机结合,通^不同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策略发展好全量客户维护,深耕客户关系,夯实客户基础。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化、银行离柜化、支付移动化正逐渐改变着客户的金融习惯和银行的服务模式。支付结算原本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业务,但如今却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形势、积极变革,积极推进移动优先战略,夯实客户基础,构建支付结算网络,提升价值创造力,才能再造领先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军成,赵明明,赵龙.“互联网+金融”生态成长的逻辑与形态[J].生产力研究,2016(8).

[2]乔海曙,孙涛.互联网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微创新”[J].理论探索,2016(5).

移动支付的前景第8篇

动支付的情景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幻想了。在电梯里短暂的停留中,不经意间,或许你就看到了拉卡拉那个“给你个人的专属银行”的广告。除此之外,预订机票,购买电影票,或是在味多美挑选美味蛋糕,如此种种,都可以不用现金,不用信用卡,只需拿出手机来,“滴”的一声刷机,轻轻松松就付完款了。

以“刷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其背后的风光和支柱,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改变生活的鲜活体现。

毋庸置疑,电商市场和移动支付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电商市场规模突破40.6万亿元大关。今年,国内电商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相当乐观,易观智库近期的行业预测报告显示,2012年B2C市场规模将达4500亿元。据淘宝无线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前,登陆手机淘宝的独立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预计今年年内将刷新为2亿。此前支付宝数据则显示,每天使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支付的用户已经是去年同期的6倍,并且以每天激活6万用户的速度激增。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项重要应用,移动支付兼具方便、快捷、安全、时尚的特性,迎合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改变国内民众的消费和支付模式。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中国网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手机支付已经成为2012年中国网民最期待的支付方式,有28.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2012年使用手机近端刷卡支付。

据艾瑞咨询整理Gartner最新调查数据发现,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1715亿美元,较2011年的1059亿美元增长61.9%;同时,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31.3%。预计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移动支付产业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时期。

政策引导:从封闭到开放

巨大的发展潜力,使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国家政策所关注的范畴。今年3月,工信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同时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广。业内人士表示,规划的指引,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纵观我国移动支付的生态环境,一系列相关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正在引导、规范、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从封闭到开放,并逐渐成熟,成为其发展路径。

事实上,作为整个支付产业链的一部分,移动支付从诞生之初就带上了明显的封闭印记。早在移动支付发展初期,央行曾明确规定,经营支付业务必须有金融牌照。支付业务成为了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内“专属”业务,将通信运营商等其他非金融机构挡在了支付的门外。这使得萌芽于2001年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

2003年底,各大通信运营商开始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广移动支付,一些企业或机构也通过直接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进入产业链,这第三方支付机构雏形初现。

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放量增长,使得移动支付产业进入地域性快速扩张阶段,包括终端商户、硬件厂商等产业链各方纷纷加入,产业链逐渐呈现出开放与合作的趋势。

2010年6月,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行业逐渐从“放养”到“圈养”,从在“灰色地带游离”到“走向阳光”。

2011年,央行发放 “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牌照的发放不仅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名,并且使得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畴、监管等有章可循。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对于整个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的明确的支持让支付产业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据统计,从2011年5月第一张牌照发放,到2012年6月29日,央行一共发放了四批支付牌照,共有196家第三方支付行业获得了“通行证”。

市场驱动:走向融合创新

广阔的“钱”景,吸引了各路运营商、金融机构、终端厂商、系统厂商加入。德勤《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的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制定了移动支付战略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拥有战略但尚未提供服务的占到20.72%,两者合计87.39%。

在移动支付的蓝海中,产业链各方都想争夺话语权,尤其是作为核心产业的金融机构与运营商的博弈。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移动支付呈现出技术领先于市场的发展态势,足够规模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还没有出现。有专家表示,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应该以融合各方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的规范和持续的平台整合为主线有序推进,实现这些,需要产业链各方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相互可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