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7 16:18:09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第1篇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总理的讲话精神,业内人士分析,在实施“互联网+流通”中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将是物流产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智慧供应链正在使数据科技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由于智慧供应链中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物流等环节必须基于数据链接和分享进行再造,企业活动、人、物料等要素与互联网中的数据一一映射,所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承载着供应链全部要素的流动。而整个供应链运作均需要借助大数据来指导规划并驱动运转,基于此,将使得供应链信息趋于透明,供应链运作管理趋于“智慧化”,而这些皆需要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去实现。

智慧供应链是供给侧改革重要落脚点

刚刚过去的2015年,“互联网+”被视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英国物流学者马丁?克里斯多夫曾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想赢得未来的竞争,就需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所带来的供应链变革和商业创新机遇。比如,工业4.0、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采购、仓储、配送分拣、运输、协同等环节的融入,使得传统供应链重塑为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智慧供应链。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供应链可视性、加强风险管理、改善客户体验和协同管理,开拓全球化市场等方面,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中,供应链数据价值的挖掘在传统供应链向智慧供应链的“进化”中已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海量数据在供应链上的成员即企业、人、物料等要素之间的充分处理、链接、分享和有效利用,就没有今天的智慧供应链。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官Abe Eshkenazi认为,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很多数据甚至是它的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的数据都可以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内部进行分享,这就是一大变化趋势。在传统的供应链中,企业通常是自我管理,各自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彼此系统都是异构空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在互联网+的智慧供应链中,链上企业间可以有效分享和获得数据信息、快速评估和使用信息,并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地“挖掘”出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商业智能。

从我国目前企业经营现状看,由于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的“新常态”,市场需求不足,当前许多企业面临亏损、融资困难,实体经济受到电商等虚拟经济冲击效益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传统上依靠继续增加投资、扩大产业规模甚至增加雇员的发展思路已经陷入力不从心的窘境。在此情况下,2016年,“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始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棋局。在当前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贵的现状下,企业亟待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益,创新产品,建构产业新生态等来实现盈利。而智慧供应链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方面的巨大潜力,恰好满足了推动企业业务形态、商业模式和技术能力全面升级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落脚点。

作为智慧供应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运输是供应链上资源社会化属性最强的系统,也是最有希望利用“互联网+数据科技”的融合应用实现“共享经济”,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市场业态。而这样的业态,也进一步催生了智能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工业云、智能化运输等具有代表性的新业态,不断孕育和诞生着新的巨大商机。

智慧物流迎来发展“黄金阶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情况下,物流企业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新对策,尤其在流通环节冗长、混乱、低效的传统供应链制约中,唯有智能化运输才会将移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自动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并且能够在互联网和云端上实现物流订单便捷管理、合理配载、智能调度、跟踪、交付等运输全程可视化、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精益化的管理。所以说,能够让物流业态变得更加“聪明”,必须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为此,物流行业在转型中应更加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开发个性化、体验式服务,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未来,物流业态在真正实现供给侧并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高品质经营后,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客户价值,破解掉行业的“痛点”与盈利难题。基于此,在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的进程中,物流业应当更加关注物流服务的新市场,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链条,同时利用好国际市场,着力拓展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关注组织经营的新模式,特别注意资本和技术驱动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着力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更加关注物流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改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着力提升运行效率。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5G区块链;大数据;智慧农业

引言

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了超级商业的载体,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区块链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维护着数据的安全、传递数据的价值、建立诚信的机制,还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技术支撑,全面认识区块链并发掘优势加以利用是发展智慧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趋势。

1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1.1国家创新驱动的需求

传统的农业大量的投入资源、投入化肥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所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力,大数据作为新型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和互联网相结合,像为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加速了发展,人工智能也可以进一步改善生产力,所以发展智慧农业是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农业深入的融合,是国家创新驱动的需求。

1.2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国家“十三五”的规划曾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农业,2016年也曾有文件提出要大力的推进“互联网+”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去推动农业改造升级,发展智慧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1.3实现农业精细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可形成通过科技技术对农业生产对象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助于农作物高效、绿色生长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保持生态环境。例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更加详细地掌握天气环境变化、市场供需信息、高新农业技术等,进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作物整体种植计划,同时对由客观因素造成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进行有效预防与规避,提升整体种植效益。一方面,可通过智能化设备来进行时间、地域的规划,起到减少劳动资源消耗、提升土地使用率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种植户自身的竞争力与种植效率,进而实现农业高效化发展。另一方面,结合智慧农业的高效与精细特点,可施行绿色种植方案,将生态保护与健康发展相融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施放农药等,提高农业废物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产品绿色发展[1]。

25G时代对改善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的帮助

2.1使农业互联网更加智能化

很多做农业的人都了解智能农业物联网并且从中获得利益,例如: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设置蔬菜大棚,对大棚的种植环境和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判断出施肥时间、除虫时间然后实施相应的措施,5G时代的到来可以降低物联网建设的成本,并且由于5G的速度很快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使得农业互联网更加科学、准确、智能化。

2.2使农业管理更加智能化

农业管理是农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与5G相结合将给使用者带来加便捷、高效、智能的使用体验。例如,建设智慧农业大棚,对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可进行视频实时监控,并通过5G网络实现实时进行云平台智能上传、备份、分析后,快速给出最终分析结果并进行种植预测,同时还可连接大棚的通风系统、灌溉系统等,实行完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所以5G时代使农业管理更加智能化。

2.3使种植技术更加智能化

依据5G更加快速、精准的特性,可对更加宽广的区域进行高精度管理,并进一步提升农业种植技术。不仅仅可以将不同区域的土壤、日照、降水、种植等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反馈,高速处理这些信息实时为种植户进行预测与计划,还可以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技术针对性升级与更新,使种植户掌握的高端种植技术更加适宜于自身的种植区域。另外,消费者也可通过5G网络实时对种植过程进行参观,也可让种植户方便借鉴相关经验,使种植技术更加智能化。

2.4使劳动管理更加智能化

我国社会是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同样在农业劳动人员中老龄人务农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为不足,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因此,智慧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帮助改变这一现状,例如,通过5G技术,实现智能人工进行日常农作劳动,种植人员进行实时远程操控、提前制定种植计划,再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自动灌溉等,实现更大面积的管理并提高效率,使得劳动管理更加智能化[2]。

35G区块链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3.15G区块链+农业大数据

区块链是由数据区块通过签名密码、时间戳等机制进行区块链条式组合,进而构成分布式网络数据库。因此将农业大数据应用于5G区块链,扩大区块链容量,同时利用区块链特有的不可篡改、全历史、强背书的数据存储性质,而使得数据特工这的合法权益与私密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改善传统数据的数据复杂、结构复杂、周期长等特性,将5G区块链与农业大数据联合应用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3.2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物联网

将5G区块链大数据与农业互联网相融合,会让物联网需求更加多样化,远比目前更加低功耗、快速、准确的小型化农用传感器将随着整体5G发展而广泛运用,物联网的信息量与设备应用率将会更高,为整体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3.3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金融

在金融领域中区块链的应用已经较为深入,因此,将5G区块链大数据应用于农业金融中可借鉴金融行业成功经验,针对自身特性进行适宜调整,来达到提升信誉与工作效率的目的,同时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例如,传统农业金融领域中申请农业贷款,需要银行、中介机构等进行核实信息、提交信用证明等工作,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而应用5G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农业贷款机构直接通过调取区块链中的真实数据信息,即可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展。

3.4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保险

由于我国土地广袤,涵盖较多的自然环境类型,同时还是农业经济大国,因此种植户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情况,对于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将造成巨大、直接的损失。因此,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至关重要。将5G区块链大数据应用于农业保险之中利用区块链特点,保证保险相关的数据真实性,再综合大数据中所记录的自然灾害信息,进行更加准确的灾损评估工作。不仅可以保证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实现农业保险评估、调查、定损、理赔等程序的公正与合理。

3.5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

目前的云计算依旧具有一定的中心化特征,因此将5G区块链技术与之有效结合,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将过去的云计算模式转化为云分布计算模式,让农业领域中大量的碎片数据与资源得到一定的保护与优化,提升农业分散数据的高效利用。同时,这种技术还可合理保护数据上传与利用、进行交易等过程中参与者的利益与权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65G区块链大数据+质量追溯

将质量追溯体系与5G区块链技术结合,利用区块链的特点可有力保证食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安全可靠;应用人工智能设备,对于食品的产供销三大环节进行机械采集,避免产生选择性提供问题;高度透明化的产供销环节可以提升消费者、生产者与监管部门对食品质量的完全信任,整体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还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群体性事件与网络暴力蔓延的发生。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第3篇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影响显著

1月份,住建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份,住建部又公布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103个城市(区、县、镇)入选,其中有市、区83个,县、镇20个。10月份,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在全国20座城市中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在此之前,宁波、扬州和常州分别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选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武汉、深圳被科技部选为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目前,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数量已经超过200个,这些智慧城市试点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正成为产业链各方争抢的金矿,预计“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超过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建设范围不断扩大。IT企业、电信运营商、IDC企业等构成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主力阵营。神州数码、万达信息、东软等公司推出了面向城市具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运营方式与城市管理者实现了共赢。浪潮、曙光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在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云计算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电信运营商和IDC企业依托数据中心,开始向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转型。在企业的助力下,部分地区已经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光网城市、无线宽带、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重点,交通、城管、医疗、社区服务、能源等领域的智慧化成为应用建设重点,大型企业创新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智慧化应用与智慧产业良性互动,逐渐走向融合。

智慧城市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趋向完善。国家大力扶持、统筹推进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了《信息化发展规划》等系列相关规划,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住建部《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并完成两批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评选工作,发改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部等八部委编制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上报国务院,以期统筹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优化的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作为未来我国重要的战略方向,推进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赛迪设计分析,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将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融合加强 即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垂直领域建设的信息系统和业务应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物联网应用将逐渐渗入到城市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应用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增长,云计算则为这些海量的、多样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的支撑平台。而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与优化结果,又基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反馈给用户,或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反馈或交叉反馈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家庭、社会化网络等应用中,进一步改善使用体验,并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智慧城市产业资源也会不断加速融合。作为一个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智慧城市的产业环节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随着信息技术之间及与其他技术的互相整合、渗透,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单项服务逐步向综合方向发展,促使内容与网络、产品与服务、软件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速和深化。

运营创新 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和持续优化,运营是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和影响产业繁荣的关键,随着不断的深入探索,未来必将创新出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城市主体的需求,未来将出现更多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应用的增值服务,逐步推动产业价值链和组织形态不断变革,催生更多产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是IT技术产品服务化,如云计算将IT资源及信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二是产业链体系重构,对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运营将具备“平台化”的特征,真正有“用”的应用方案提供固然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在地域范围内建立并运营整合内容和服务的平台,统一提供通信、政务咨询、就业服务、缴费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服务模式和重要赢利点。

成长加速 随着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4G牌照发放、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及信息消费试点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深入发展,智慧城市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产品不断取得突破,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带动下,内陆城市也将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吸引大量投资者和企业加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成长加速期。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不断向上延伸,从市级的研究和实践向省级延伸,更多的从全省统筹的角度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这将有助于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标准和规范不统一造成的城市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向下延伸,区县级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被纳入到所属市级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及实践范围之内,建设和应用更加精细化,信息化手段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的作用将不断提升。

相关链接

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分析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技术名词,很多专家认为,云计算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

1、“智慧城市”依靠“大数据”得以实现

到了云计算时代,可能就是几十TB规模才是大数据。当今因为进入了这个时代阶段,因为信息数量大,所以我们就产生了大数据。在云计算时代,之所以提及大数据,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把数据看作资产对待,希望利用大数据来创建更多新的业务,通过新的业务产生新的价值。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智慧物流;广东模式;产业联盟;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36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智慧物流概念综述

在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2009年12月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智慧物流”的概念。智慧物流,又称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智能运输、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包装、智能装卸及智能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目前,智能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物联网背景下,李书芳(2010)认为,智慧物流是基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术,完成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基本活动的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移动的整个过程,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服务,同时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整体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

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务技术基础上,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发展状态。

章合杰(2011)从智慧物流的内涵、概念、功能、体系结构、价值及智慧物流的实施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对智慧物流的理解。

智慧物流一般定义是指将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运用于物流领域,实现物流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动,使得物流系统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甚至达到“智慧”状态。

1.2 智慧物流内容体系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智慧物流体系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1.2.1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在企业层面,应用新的智能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智慧化和一体化。

1.2.2 区域智慧物流层面。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省、市或经济区域等)建设智慧区域物流中心。就是指通过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区域各个层次的物流系统,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化及网络化,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满足政府部门监督行业与规范市场的信息需要,使得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1.2.3 国家智慧物流层面。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和规范、政策和制度等,鼓励及支持智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整合地方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全国性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1.3 研究目的

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一个万亿元级新兴产业。智能物流是国家物联网重点投资的十大产业之一,也是宁波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智慧物流,有助于促进宁波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打造更为完善的物流辐射网络,实现物流业、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为广大企业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强大竞争力。而发展智慧物流,宁波又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人把宁波市智慧物流发展情况与国内外先进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宁波智慧物流尽微薄之力。

2 国外“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近年来,智能物流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标准上,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沃尔玛在1969年开始使用电脑管理跟踪库存,并在1979年率先采用24小时物流网络化监控,完成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的工作。美国联邦快递利用InterNetShip物流即时跟踪系统,让包裹准时送达率达到99%。美国UPS公司则是通过条码、扫描器、数控笔、全国无线通信网络等技术,即时地跟踪、监控货物在全国各地的行进状况,并提供给顾客进行即时查询。美国Fisher公司在应用第三方物流公司Catepillar开发的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后,销售额、货物量、库存周转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英国电信也与Omnitrol Networks合作,部署基于RFID的零售库存解决方案,实现即时库存管理与追溯,创造更加智慧化、协作更紧密的供应链。日本AIS研究所研发的RalC系列三维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在多个行业的企业物流等都有应用,并且产生了相当好的效益。

3 国内“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3.1 电信引领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构建“智慧物流”产业环境

中国电信在“智慧城市”大旗的引领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与当地政府、高校及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平台,构建“智慧物流”产业环境。电信成立了物流呼叫中心,组建全区域VPN网,提供天翼定位、全球眼及无线全球眼等服务,实现了对货物运送、存储全过程的调度和管控,让物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大大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3.2 “物流淘宝网”+“示范工程”的广东模式

广东林安物流园创建于2003年,是广东省、市、区重点扶持大型物流超市发展项目,是以网上信息交易平台()、网下物流信息交易市场(林安物流信息交易市场)、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总部、物流招投标中心、物流结算中心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科技创新园区。是国内目前唯一实行物流信息网上、网下实时交易的市场,会员单位或个人可以在交易所的网络平台上货物托运信息和车源信息,互相联络达成交易意向,组织网上竞价。为降低网上交易的风险,平台还建立起了一个3重保险的全方位验证体系:实名制,车险+林安物流首赔担保,车位通GPS全程监控定位系统(随时监控车、货去向,保证不会出现骗车、骗货及货损得不到赔偿的问题)。依托该信息服务交易平台,广州林安开张了全国首家的“物流超市”,形成了一个“物流淘宝网”。

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肇庆致美物流(城市快速配送中心)是工信部全国物流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此工程为广东物流企业向转型升级实现“智慧物流”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广东省物流协会在加入工程申请的审查、工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审查通过的企业,协会根据其所在行业的业态、行业特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为其量身订做实施计划,这个计划是包括了物流装备改造、企业品牌培育、管理水平提升、行业自律强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五位一体”的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条款和标准,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合就视为不合格。所以,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并不是单纯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也不仅仅是对车辆等装备进行改造,而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3.3 南京以标准引领的智能物流产业联盟模式

在智能物流领域,南京市企业主导起草了20余项智能物流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以标准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催生了南京(江宁)智能物流产业联盟的成立。联盟是一个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旨在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开放性的政产学研多方面共同推动的工作平台。联盟的任务是统一产业链各环节的接口和标准,组织重大项目、关键共性技术集体攻关,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实现技术研发、市场、技术标准、产业链等方面的全面联盟,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全面提升南京市乃至全国智能物流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 宁波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宁波市一直在物流领域尝试推进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已开发应用港口智能闸口系统、智能集卡系统、智能集装箱系统等物联网应用系统,推进了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信息网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了数据中心。在宁波国家高新区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共建了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及“IBM智慧物流中心”。与中国联通携手建立了基于IBM物流行业解决方案的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融合IBM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及移动等一系列全球顶级的信息技术,将企业、物流及服务连成一体,为货主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供应链可视化、供应商门户网络、供应链网络优化、运输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未来五年,平台将吸引100家企业加入平台并实现在线交易,实现年线上物流业务交易额500亿元,建成覆盖华东,辐射全国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5 宁波智慧物流SWOT分析

5.1 优势

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及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为区域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基础。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智慧物流云平台提供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提升了宁波整个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辐射范围逐步扩大。

5.2 劣势

缺少智能物流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跨行业和跨系统之间的信息还不能共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智慧物流成本偏高,物流高技术设备研发比较落后。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服务功能单一、物流技术设备缺乏,物联网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较低,技术、体制和商业模式有待创新,与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5.3 机会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智能物流关键技术攻关。浙江省提出了建设“智慧浙江”的倡议,宁波市政府把智慧物流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三大先行试点工程,出台了《宁波市智慧物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了智慧物流建设步伐。智慧物流技术逐渐成熟。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投入宁波智慧物流建设洪流。这些都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5.4 挑战

宁波智慧物流关键核心技术不足,采购成本过高,制约了智慧物流的发展。智慧物流产业与广东、江苏、上海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法规不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面临挑战。

6 宁波智慧物流发展对策

一般来讲,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和行业组织、最终用户等。当前,宁波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要走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发展之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发展的模式。

6.1 政府

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营造环境、全方位引导、培育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智慧技术标准建设和平台整合,形成“四网融合”、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环境。通过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创造国内外合作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智慧物流建设中,引进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智慧及相关解决方案,引进和实施国内与智慧物流相关的机构和项目,集中各方力量对智能物流关键技术进行合作攻关,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6.2 行业

行业组织主要指物流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要以它为载体,成立联盟专家委员会,尽快制定和提出智慧物流相关标准争取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标准。由其组织提出智慧物流示范工程的立项、检查及验收标准,并为加入到工程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促进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成果共享,促进智慧物流园区管理模式创新。

6.3 企业

企业的职责是找准产业链的位置,全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强智慧物流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物流商业智能,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并以此开拓市场。加大智慧物流的几个方面在企业中的应用,建立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及智慧企业供应链。

6.4 高校及研究机构

宁波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精力进行理论问题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开设与智慧物流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创办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促进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和智慧物流科技创新。

6.5 用户

用户主要是在应用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7 结束语

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智能物流代表了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方面,它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宁波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但智能物流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展既要跟随世界智慧技术、智慧国及智慧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也要以点带面,示范推进,逐步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张成海,张铎. 现代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文和. 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J]. 物流技术,2010(7):172-173.

[3] 周立新,刘琨. 智能物流运输系统[J]. 同济大学学报,2002,30(7):829-832.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城市配送 供应链 智慧物流 电子商务 信息整合

城市配送作为物流链条中的“最后一公里”,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城市配送被提至优先重点发展的高度。

宁波市的配送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不但缺乏大型的正规的配送中心,更缺乏合理的配送路线和配送布局。宁波市的配送工程不仅对城市的交通产生了压力,而且配送体系效率低下。随着宁波“智慧物流”的提出,城市物流配送业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出现新的发展曙光。

一、宁波城市配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宁波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宁波积极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城市配送物流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目前,梅山保税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现代国际物流园等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海陆空”立体综合物流网络。

(二)城市配送物流运作能力显著提高

如今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注册资本600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国家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70多家,FedEx、UPS、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职能型分支机构。

(三)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

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电子标签、管理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在物流企业和业务流程不断普及推广。新增集装箱车辆GPS安装率达100%,RFID技术在宁波港集装箱码头、集卡运输和后方物流中心得到良好应用。

从总体来看,宁波城市配送市场主体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尚未成熟,面向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末端配送物流设施缺乏,城市配送运力未得到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高、中转难、配送车辆通行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2010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智慧物流”成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示范试点项目之一。然而,“智慧物流”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配送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基于2030年的“城市病”而提供的一个城市物流解决方案。“智慧物流”将重新定义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重新定义传统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在这个方面,德国邮政DHL、西门子公司联合课题组已为宁波市制定了一个定制化的城市物流解决方案。2013年1月出炉的《宁波城市物流规划研究》提出了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自提等新物流模式。可以说,“智慧物流”的先行先试,适逢其时,对宁波城市物流的规划及启动城市物流项目运作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智慧物流”使得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成为可能,使所谓“虚拟物流园”、“网上停车场”成为现实,使得物流模式创新成为可能,使“不让物流断在最后一公里”不成为一句口号。

二、以智慧物流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新思路

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目标是以实现物流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物流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重点商品共同配送率为出发点,以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点等物流节点为支撑,做到布局合理、运行高效、通行有序、绿色环保。为实现该目标,宁波应该以智慧物流为抓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智慧物流新技术应用的步伐

要支持企业积极改造升级现有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企业、贸易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及相关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广自动识别、标识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在共同配送中的应用水平,建立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

(二)加大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力度

要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化城市配送市场主体,鼓励企业通过整合仓储和商场售货资源,建立相对较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和统一的配送系统,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存货数量和资金占用率,通过集中配送,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仓储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仓储企业由功能单一的仓储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优化商贸配送物流功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水平。

(三)构筑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整合信息资源

信息化不仅是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的重要环节。物流信息系统好比是城市物流供应链中的神经中枢,对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建立以宁波智慧物流统一门户为核心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以整合物流各个环节和从事单一环节物流中小企业为突破口,推动网络市场从信息交换向市场服务交易的转变,积极引导城区配送企业和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线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快速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城市配送方案。

参考文献:

[1]鲁晓春,詹荷生.关于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第11期

[3]徐根强.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长安大学,2009年第3期

[4]刘斌.上海发展城市配送的问题和对策,管理,2007年第7期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第6篇

一、相关概念

1.云计算。云计算的到来无疑会给IT行业带来一次新的发展浪潮,它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能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同时可以实现自我维护,动态管理庞大的数据资源池,向用户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交付方式,用户对其提供的服务采取按需付费无需高额的硬件租赁费,这为用户大大的节约了运营成本。

云集算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以往技术和计算模式发展和演变的一种结果,当然云计算也未必是计算模式的终极结果,而是适合于目前商业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一种模式其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主机系统与集中计算、效用计算、个人计算机与桌面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

目前不同资料和文献对云计算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云计算是一种并行的、分布式的系统,由虚拟化的计算资源构成,能够根据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事先商定好的服务等级协议动态地提供服务[1];云计算是一种可以调用的虚拟化的资源池,这些资源池可以根据负载动态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化的使用的目的。用户和服务提供事先约定服务等级协议,用户以用时付费模式使用服务。纵观国内外企业和学术界对云计算的定义,比较权威的定义应该是来自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对IT资源的使用模式,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提供无所不在的、方便的、随需的网络方向。

2.智慧企业。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了“智慧地球”一词。 “智慧地球”(Smart Planet)就是要利用下一代网络技术,把电脑芯片和传感设备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 , 甚至包括所有家用电器, 如电饭煲、 热水器等等,形成比现代互联网更为宏大的“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智慧地球”意味着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在智慧地球的提出之下,智慧城市建设已逐步得到各国的关注,而作为构建智慧城市的关键力量――智慧企业,是推动智慧城市乃至智慧地球建设的强劲动力。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企业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对智慧企业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根据各行业对智慧企业的理解主要有一下几种定义:

2010年宗平,朱洪波,黄刚等在《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 智慧企业”》一文中将智慧企业定义为:通过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等技术将企业的硬件资源与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 智慧企业”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引入到企业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共享和协作;二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011年11月15日,在北京梅地亚会议中心举行的"首届(2011)智慧企业高峰论坛"中,国脉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杨冰之做了《智慧企业--大型企业网络转型战略》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对智慧地球做出了如下定义:"智慧企业"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处于价值网的关键节点,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2014年龚炳铮在《关于发展我国智慧企业的思考》一文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信息、通信和自动化技术工具,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智能化(工业企业实现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机械装备智能控制)、经营管理、决策和服务智能化、企业各种资源获得智能调配和优化利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高度集成与融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企业。智慧企业是数字化企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结果,是实现高度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的企业,是具有创新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是有智慧的领导和职工可持续发展的基业长青的企业。

通俗的讲,智慧企业主要是指基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企业模型构建

在智慧企业模型中,可以将智慧企业从基础设施到顶层的智能化目标实现划分为三大层级:感知层、联通层、智能化。

感知层:在强大的硬件基础(主机、服务器)的支持下,建设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SOA的企业网络,私有云品台及应用软件平台,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充分感知。

联通层: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通信网、互联网、3G网络、GPRS网络、广电网络、NGB,将从企业内外感知的信息传输到企业的云端,实现云管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关键信息为企业智能化管理、智慧决策提供依据。

智能化:核心业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装备智能化、主营业务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经营服务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商务、精准营销,客户服务管理智能化。

三、智慧企业特征

智慧企业的一般特征: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敏捷化、绿色化。

数字化: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推进下,产品设计及研发的数字化、生产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将逐步在企业内推广普及,并不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应用。作为实现物联网的数字传感器, RFID及其读写器将迅速发展。

集成化:在智慧企业中各个方面将更加趋向于集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管控一体化,企业资源规划(ERP),柔性生产系统(FCS)集成;产销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系统由销售、采购、库存、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等模块组成;供应链企业集成,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过程和供应链的全面集成。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信息集成、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企业集成、供应链集成、价值链集成,应用集成的基础之上的。

网络化:在智慧企业构建中物联网、无线互联网、外联网、内联网、以太网等多种网络更广泛地应用。

智能化:智能化可以说是智慧企业最突出的特征,企业核心业务的智能化,产品、设计、控制、调度、管理、决策的高度智能化。

敏捷化:智慧企业对市场需求、客户要求反映快速,能够实现市场定位、业务调整、经营决策、供应链运行的高敏捷性。

绿色化:智慧企业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最高效运用和动态分配,实现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低碳经济,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能源消耗最低。

四、加快发展智慧企业的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结合现有十二五有关规划、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和智慧城市计划的实施。将智慧企业的建设纳入到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扶植智慧企业建设的试点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为智慧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多种管道筹集资金,建立智慧企业发展专项发展基金。各级政府加大对智慧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各地区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智能技术研究、各类软硬件产品的开发与商品化、应用示范及推广等工作。

第三,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氛围,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高新技术示范企业,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产品化、市场化。

第四,建立智慧企业示范企业。培育各行业可推广的智慧企业试点示范典型,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智慧企业、智能工厂。在示范企业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不断吸收高科技人才、培育智能化人才。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提高企业领导的智能化决策水平、培育员工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企业综合人才素质,使智慧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在行业内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建立并完善智慧企业测评考核机制,对行业、地区智慧企业试点项目,按期进行考评,加强对试点工程的监督,确保试点质量与效果。促进智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第7篇

也许从2008年IBM正式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时开始,我们就曾在心里无数次地描绘过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蓝图。虽然我们还不能清晰地描述智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却可以肯定地说,智慧城市就是前方不远处的那座灯塔,一个努力前进的方向。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智慧城市的理念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也被专业人士认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和支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于2013年入选“全球七大智慧城市”,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国计划”,韩国也公布了“U-City计划”……中国早在2012年就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包含90个城市,其后几年又陆续公布了更多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中国,智慧城市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和推进阶段。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更需要产学研用各方通力协作,共同推进。7月6日,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产业化联盟启动大会暨第一届中科院智慧城市论坛在北京举行,大会最重要的一项成果便是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产业化联盟正式成立。这支智慧城市领域的“国家队”将给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哪些促进和改变呢?

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

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已经指明了智慧城市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接下来就要看产学研用各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合力,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向深入。

作为国家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在充分考察、审慎论证的基础上,就引领并深度参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完成了立项。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曾适时提出《“联动创新”纲要》,旨在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三链有效连接,打造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健康城市三大产业联盟。

在智慧城市领域,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联盟,但其效力都有一定局限性,各联盟或多或少都存在技术储备不够、领域覆盖不全、联盟成员耦合度不高、项目落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而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化联盟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以科学院体系内的单位为联盟成员,打造完整的“产学研”体系,实现高效沟通,并依托联盟成立的各项产业基金,全面支撑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发展,推动先进科研成果在智慧城市领域快速产业化,从而有效避免联而不合、联而不做或做而不全等问题。

“成立联盟将打破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不足、缺乏体系性规划与创新、缺少跨区域跨领域市场整合,以及各地独自建设形成的信息壁垒等诸多发展桎梏,对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邓麦村在会上表示,在中科院完备的技术体系支撑下,联盟将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相结合的纽带,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跨界”合作提品技术、人力资源、实践经验等必备条件。

与其他许多联盟不同,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化联盟有实体依托,它将借助中科院在全国分布广泛、产业布局完整、地方影响力强的院所资源,以及曙光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0多个城市云中心,全面有效地开展院地对接。此外,院所企业内部还可以迅速形成“产学研”协同,为与地方政府展开深入合作提供便利。

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化联盟于今年5月开始接受成员报名,首批成员单位包括中科院26家研究分院(所)和80多家中科院下属企业,涵盖物联网、生物医疗、智能智造、城市规划、平安城市、产业孵化等诸多领域,是目前我国涉及领域最广泛的智慧城市联盟。此外,联盟还拟邀请中科院体系在智慧城市领域有专项学术研究先进观点的院士作为联盟的智囊团成员,组成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联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曙光冲锋在前

作为中科院下属代表性企业之一,曙光公司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曙光已经是全球第三大、亚洲最大的高性能计算厂商。中科曙光总裁历军表示,曙光再往前走,就必须与应用紧密联系。

2015年,曙光公布“数据中国”战略,在全面向“信息+数据管理服务供应商”转型的同时,更希望“让全社会共享数据价值”。在“数据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曙光已成为国内建设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效果最优的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自2009年开始,曙光已经在成都、无锡、南京、包头、哈尔滨、宜昌、乌鲁木齐、鹤壁、济宁、邯郸等40多个城市落地了城市云计算中心,树立了“政治可靠、技术过硬、服务到位、安全可信”的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领域的国家队形象,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曙光已向全国上百座城市输送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可以全方位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

在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成立的过程中,曙光一直冲锋在前,联盟的组建就是由曙光公司牵头完成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直是曙光的核心业务之一。曙光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技术和资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运营成效,积累了经验。”历军表示,“我们希望以曙光成熟的城市云和大数据应用方面的能力为依托,加上中科院各研究所、各企业强大的技术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一方面,不断提升曙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专业性,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院研究所带来更多与市场对接的机会,让中科院优秀的产品和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业实践,加速科研价值向社会价值转移,最终实现双赢。”

曙光就像串起珍珠的那根丝线,将中科院各研究所和下属企业连接起来,实现技术、解决方案和商业上的互补。联盟可以将科研成果通过像曙光这样的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落地,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同时,联盟通过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还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力量,通过产研互动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曙光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拥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和解决方案,通过广泛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在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补充院所机构科研经费,反哺创新链。

未来,随着联盟工作逐步走入正轨,联盟还将围绕促进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完善相关技术体系与标准、形成综合方案和最佳实践、促进院地对接与合作创新、打造两链连接发展模式五大任务,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为中科院的技术转移、科研成果产业化、院地对接提供常态化和机制化协作平台,创新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可以这样说,智慧城市建设也成了中科院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撬动千亿元大市场

参与联盟成立仪式的除了联盟成员单位以外,还有10多位具有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一线城市市长和城市代表。联盟从一成立就十分关注如何推动智慧城市项目的落地。联盟与这些城市未来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方面将有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未来,联盟的主要任务是为智慧城市的管理者们解决从研究规划、方案落地到持续服务运营、实现创新发展的实际问题。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第8篇

实施“工赋青岛”专项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重要论述,承接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山东省、青岛市关于“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落实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山东省《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目标路径

(一)总体目标

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战略目标,以“项目落地”为核心,以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工业互联网构筑“数字青岛”产业底座,探索“青岛能突破、山东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智能化“产业云脑”,推动青岛制造做大、做强、做新。

(二)实施路径

按照“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的要求,采用“计划-任务-项目”三级分解体系,包括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计划、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计划、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计划等3大计划,共分为12项任务,40个项目。行动计划实施“三步走”策略。

1.到2021年6月底前,成立法人公司负责整体建设及运营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完成平台1.0版本并上线运行;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方式和建设主体;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完成市级遴选工作。

2.到2021年9月底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注册企业3万家;推动10个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试运行;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合理规划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发展路径。

3.到2021年12月底前,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工业大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能力;完成15个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线运行,形成行业影响力;推动3个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培育试点示范园区。

二、行动计划

(一)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依托省市两级国有投资平台,基于卡奥斯BaaS引擎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以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集聚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市场化建设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化“产业云脑”。本计划包括4项任务,11个项目。

任务一:汇聚政企资源

面向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实现相关政务网络的串联贯通、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业务流程的高效协同,以企业服务场景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项目1:打通政府部门间的“数字壁垒”。

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和交换,提升政府部门服务企业联动能力。充分利用社会数据资源强化政府服务企业支撑,推进平台数据同金融、通信、银行、能源、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人才等领域服务企业的数据实现对接。

项目2:链接政府与企业资源。

汇聚政、企资源赋能企业发展,对现有30大类、900余个具体场景的政务服务实施有效链接,对上平台企业脱敏数据、供应链等共享资源,提供百项赋能服务和万项便捷应用,赋能上平台企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3:链接综合平台与垂直平台、园区平台。

以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门户,依托其提供的连接、数据、算法与算力等能力,引入各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及园区平台,推动数据互动、应用共享,实现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互联,形成强大的生态力。

任务二:夯实技术基础

将龙头企业在工业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长期实践,形成工业机理模型、知识图谱、数字空间、数字孪生体等核心技术支撑,赋能广大企业。

项目4:搭建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

围绕产品与方案、项目申报、投融资、线上展厅等企业服务功能,针对新用户、已注册用户和深度用户分别提供精准化服务,开发高效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实现工业互联网服务的“千企千面”。   

项目5:研发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

融合企业在研发、生产、物流、销售、运维、管理等数据;兼容各类主流工业协议,实现工业数据的全集成和标准化管理;提供组态式APP开发环境,形成数据分析和挖掘所需的算法模块和展示模板,建立适应的工业互联网“承上启下”的通用平台。

项目6:共建开发者社区。

面向设备级、车间级、企业级、产业链级、生态级的赋能服务需求,提供平台开发环境,形成工具集、开发包、接口以及认证服务。建立完整全面的工业APP、工业SaaS应用等商店和开发者中心,支持生态合作伙伴发展。

任务三:搭建政企服务平台

满足政府和企业对工业互联网数据的综合使用需求,促进数据资源协同,实现价值的挖掘和提升。

项目7:搭建企业业务前台。

建立政策联动、资源共享、精准对接、靶向服务的平台运作机制,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项目申报、产品研发、方案供给、投融资服务等“一键在线全覆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便捷高效的大平台、大市场、大链接、大通道。

项目8:搭建产业服务平台。

建立企业的精准画像,形成数字化产业地图,全面提高政府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精准性,动态掌握区域内产业布局、政策效用、工业互联网成熟度等产业发展指标,通过平台集聚更多的企业、资本、人才和技术,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新生态。

任务四:平台安全防护

通过防护安全能力的提升,对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实时响应和恢复处置。

项目9:建立平台安全防护体系。

从安全合规认证、平台安全技术、平台安全运营三个方面,建立平台安全防护体系,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交换共享、归档与删除等实现全面保护。

项目10: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体系。

通过在工控系统部署网络安全监测终端,实现对工业企业工控系统网络安全的数据采集、范式化处理、数据建模和关联分析。及时发现网络非法接入、非法移动介质接入等各类网络安全风险以及非法访问事件,实现对工控系统全方位、全天候的网络安全监测,实现工控系统网络安全的闭环管理。

项目11: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处置平台。

以工业互联网网络威胁和事件数据为核心,建设数据中心,统筹发现、上报、研判、处置、通报全流程统筹协调管理,实现各级安全主管部门、安全厂商、安全专家、专业机构的多级联动,支撑青岛快速、协同、高效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二)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计划

按照标准先行、企业主导、市场选择、互联互通的原则,采取企业自建、合作共建、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建设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计划包括3项任务,16个项目。

任务五:建设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选择高端家电、智能家居、橡胶轮胎、生物医疗、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城轨、智能充电等重点行业,建设垂直行业平台,选择纺织服装、钢结构、机械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培育种子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深耕行业应用,实现纵深发展。

项目12:建设高端家电工业互联网平台。

面向家电产业链企业,以交互定制、开放创新、精准营销、模块采购、智能生产、智慧服务等业务场景为牵引,吸引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建成开放式创新体系,平台具备提供家电行业物流、仓储、产融、原材料采购、供需对接、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等服务能力。

项目13:建设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平台。

围绕家居在线交互设计、家居在线合同及交易、家居方案定制、家居供应链管理等行业关键环节,开发在线云设计、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方案管理等平台产品,建设以交付服务中台、供应链中台、信息系统中台为核心的家居产业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服务商与客户的全流程、零距离交互,汇聚家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家居个人客户、家居企业客户上平台、用平台,打造家居行业生态平台。

项目14:建设橡胶轮胎工业互联网平台。

整合港口、物流、金融、贸易等生态资源,通过大宗商品平台、橡胶技术研发、轮胎数字营销、智能工厂等橡胶产业链节点能力建设,打造服务于橡胶轮胎行业的采购网、胎联网和销售网,服务橡胶行业上下游企业,推动橡胶轮胎行业生态发展。

项目15:建设生物医疗工业互联网平台。

针对血液安全场景、疫苗接种场景、生物样本库场景、药品及试剂场景等提供物联网生物科技解决方案,研制超低温保存箱、医用冷藏箱、血液冷藏箱、生物安全柜等产品,链接各攸关方共创,形成人、网器、场景互联互通的物联网生态,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项目16:建设智慧物流工业互联网平台。

支持骨干物流企业在仓库、干线、区配、送装方面提供丰富的资源能力,依托其覆盖物流场景的信息化平台,打造服务家电行业、家居行业、出行行业等10余个行业领域解决方案,提供按约送达、当日达、送装一体等用户服务产品,云仓、云配、一库达等解决方案产品,提供专业物流服务。支持打造跨境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上游链接海外各大洲各国家原料及半成品加工厂,下游链接国内各大产品加工制造工厂及各大渠道采购商、贸易商、经销商,中游链接国内各物流、货物运输、仓储运营商以及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智能服务。

项目17:建设智慧港口工业互联网平台。

以智慧绿色港口为核心,通过采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港口智慧运营能力、服务协同能力、融合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平台的建设,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为合作伙伴提供丰富的业务创新机会和能力。

项目18:建设智慧城轨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通服务、组织、运行、能源、装备、设施、安全、网络八大场景,连接城轨行业生态资源,不断汇聚和持续更新行业解决方案,推动地铁城轨云的建设。

项目19:建设智能充电工业互联网云平台。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提供边缘计算与优化、异构设备接入、软件工具共享、业务在线协同等解决方案应用,吸引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服务运营商、电池厂家、主机厂、工业园区等用户及业务实体上平台、用平台,实现充电、充电安全管理、微电网调度、能源管理等业务落地,培育新能源行业千亿级产业新生态。

项目20:培育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互联网种子平台。

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赋能,打通服装行业上下游链条,重构服装行业生态圈,培育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打通钢结构企业各环节数据,连接上下游的供应商协同、行业内协同设计及制造、产品质量追溯等方式,实现供需一体化,去除不增值冗余环节,培育钢结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Open-API等技术为机械制造业企业赋能,涵盖设备IOT、远程运维、决策改进、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培育机械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任务六:建设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围绕人工智能、5G、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微服务等中小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以及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未来重点布局领域,培育建设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破行业边界,实现横向扩张。

项目21:建设人工智能开发者平台。

面向安全生产、智能制造、智能巡检、智能运维等工业企业场景,提供精准的人工智能视觉算法、算法定制化及相关服务。吸引汇聚产业链上下游的开发者及企业,通过平台提供的算法训练开发、数据标注及管理、算法管理、算法应用部署等相关工具,实现工业场景人工智能算法的需求、对接/承接、开发、测试、部署、推广等全流程覆盖,创建企业与开发者联合共赢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项目22: 建设5G网络化改造及推广服务平台。

通过典型行业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形成一套“5G+工业互联网”应用模板和解决方案,为企业各类应用提供网络和应用管理的综合性服务。建设形成“5G+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架构和实施模型,实现生产优化、质量检测、协同生产、柔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安防等典型“5G+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并加快在中小企业的落地实施。

项目23:建设智能制造应用推广平台。

提供包含工业软件、产品设计服务、加工制造、集约采购、智能工厂等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涵盖研发、制造、质检、生产管理等全流程的各类工业软件系统产品,实施线上线下协同制造模式,实现设备标识统一管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非标零部件的高效、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和设备全流程线上管理,赋能中小微企业、创客及工科教育行业领域,共享数字化研发、智慧制造、智慧质量、智慧服务等四大智能制造场景的技术与经验。

项目24: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平台。

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以“采购降本+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为服务内核,开发面向单一功能、能够独立部署的小型应用,提供从生产、研发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升级解决方案。探索中小企业产品营销推广、采购降本增效、技术协同创新、标准化设备物联的全维度、全流程、高粘度服务模式,针对各类微服务场景,提供微服务解决方案,适应不同场景、不同应用,灵活组合,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和提质。

任务七: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工业互联网领域一流院所,共享资源、开放能力,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项目25: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山东分中心。

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资源管理和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监管支撑平台、企业赋能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交易平台等功能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资源的汇聚、分析和交换,面向行业提供定制化开发、应用推广和检验测试等赋能服务,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在线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

项目26: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体验中心。

面向全国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工业场景建立以青岛为主中心,北京、上海、深圳、湛江为分中心的“1+4”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线下体验中心,面向设备和产品优化、业务和经营优化、社会化资源协作3大应用场景,19 个细分场景,集中展示平台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平台关键技术突破等内容,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依托中心建设工业互联网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分地区、分类别动态建立场景清单,实现解决方案的最大化分享、供需信息的全方位沟通,加快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进程。

项目27:建设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落实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五市联合,共建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平台进行网络协同制造、定制化生产,实现对信息化集成应用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要求,实现从区域工业数据共享,应用到评测评价服务,再到解决方案精准匹配服务企业形成衔接紧密的对外服务和应用推广方案。

(三)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计划

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以打造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为目标,集聚和共享科技、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通过构建感知执行、高质量网络、数字化平台、高效协同服务、主动安全防护五大体系,实现人、机、物、事、环境、空间等园区要素的深度融合,建设涵盖园区管理、政府服务、企业资源的数字化示范园区,挖掘数据价值,打造产业集聚核心竞争力。本计划包括5项任务,13个项目。

任务八:构建广覆盖、大连接、泛应用的感知执行体系

通过布设各类型传感器、执行器、边缘计算设备,建设覆盖园区的感知执行体系,及时、准确地感知园区信息,快速执行相关指令或展示相关内容,满足智慧园区应用场景需求。

项目28:全方位布设感知装置。

根据园区功能定位及实际需求,在建筑楼体、空调设备、花园道路等关键位置加快布设烟雾、光束、图像、声电、压力、应变、温湿等各类型满足精度需求的低时延、低功耗、高可靠传感器、执行器,实现对园区通行、安全、绿色、健康、空间、设备、设施等信息的全面感知。

项目29:系统化开发边缘计算平台。

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布局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数字化园区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视频处理、应用智能、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开发多品类智能运营子系统,满足园区设备管理、门禁通行、消防安全、能源环保、物联通信等运营环节执行需求。

任务九:构建高速、稳定、灵活的高质量园区网络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园区网络体系,满足园区信息化、智能化需求。

项目30:建设园区高质量骨干网络。

贯彻鲁工信工联〔2020〕60号文《关于深入落实电价优惠和公共资源开放加快我省5G基站建设的通知》要求,落实通信设施的转供电电价管控、直供电改造和公共资源免费开放,完善工业园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固移网资源为工业互联网打造稳定可靠的高质量接入。

项目31:建设稳定可靠的企业内网。

立足工业现场环境情况、使用场景要求、布置成本等要素,灵活布设工业有线通信、WIFI、5G确定性网络、工业PON相互结合互补的网络,引导企业生产网络进行扁平化、IP化、无线化改进,支持接入机器、设备、软件、产品等各类工厂生产资源。

任务十: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延伸的园区数字化平台体系

建设园区数字化平台体系,打破信息孤岛,以服务和工具的形式支撑园区智慧应用,适度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智能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项目32: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根据园区服务和业务需求,开发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园区子平台,为合作伙伴、社会公众等提供统一信息资源访问入口,实现内部企业与外部政产学研用资源对接;通过平台汇聚政务数据、产业数据、园区数据、企业数据等信息,支撑企业展示生产、经营、服务等的进程与态势,年度园区生产经营报告,为管理者科学决策、精准招商提供数据参考。

项目33: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鼓励园区龙头企业自建或引入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园区自身优势与产业特性着重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产业链金融、零工经济、供应链协同等适合园区集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园区企业将核心业务、关键数据迁移到云端,推广云MES、云WMS、云ERP等平台应用,共享海量工业机理模型、知识图谱。以平台建设和运营主体企业为核心,牵引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入驻,汇聚专业前沿资源,激发垂直领域产业潜能。

任务十一: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边云高效协同的服务供给体系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行业机理模型、知识图谱,为园区企业提供海量工业应用。

项目34:推广标识解析服务应用。

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际根节点,家电、机械及在建的供应链管理、橡胶轮胎等行业二级节点,统一为园区企业提供标识编码注册、标识解析、标识业务管理、标识应用等服务,推动企业内部软件系统(如MES、CRM等)与标识解析系统的对接,以及企业标识系统与公共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的对接,探索标识在生产环节、物流环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

项目35:建设园区关键资源数据库。

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开放、共享标准,实现政务、企业、园区、产业等各层次、各来源数据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融通,形成数据生产、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交易和数据消费层面的生态互动,构建促进数据流转的环境和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可控、合规使用,支撑园区管理部门精准掌握产业底数、产业定位、产业发展态势。

项目36:建设园区智慧运营中心。

集成日常管理、物业运行、工程建设监管、应急呼叫等功能,智能化调度各类设施、资源、人力,协同相关部门高效管控各项事务。

项目37:建设园区安全防护体系。

依托青岛工业信息安全研究院建设园区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与态势感知平台,利用流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工业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利用的全流程监控,持续形成风险发现与监测预警的长效机制,构筑事前监测预防、事中应急处置以及事后巩固加强的动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冗余备份机制,做好用户、计算机终端、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安全管理中心有效协同。面向园区用户定期输出安全防护日志报表,加快形成防范和应对融合创新领域新型安全风险的关键能力,构建全时监测、及时预警、实时响应的安全防护体系。

任务十二:培育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园区

对重点功能区、产业园区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形成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的指标体系、建设模式和运营方式,在化工、高端家电、“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先行先试,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试点示范园区遴选工作。

项目38:建设化工产业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以《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为指引,在西海岸董家口、平度新河化工园区,通过搭建“1个门户+2个中心+4个平台”,实现对园区企业的安全态势、设施管理、能效管理、危化品管理等多维度监测,园区管理上实现地块管理、业务调度、高端项目跟踪、亩产效益评价、产业发展分析等核心功能,提升化工园区整体信息化水平。

项目39:建设高端家电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以中德生态园高端家电产业园区为核心载体,通过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围绕园区企业打造设备共享、能源共享、原料协同、物流协同、仓储共享协同等工业互联网配套服务,实现园区企业与产业链企业数据互联互通的融合发展。

项目40:建设“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依托辖区宝佳、科捷、海克斯康等企业,以数字化企业融入数字化园区为方向,形成互为场景,互为上下游的发展态势,推动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重大集成智能装备等各领域的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三、组织实施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市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实施,统筹推进相关工作;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清理制约资本、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以积极有为的工作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专班各成员单位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细化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完善督导落实机制。全程跟踪各平台、园区项目推进情况及政策需求,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集中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月调度机制,加强对责任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形成畅通、高效的督办工作网络,确保各项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三是推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工业数据互联共享,支持跨平台数据交换,方便各主体合理合规参与数据使用, 为企业进行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平台。建设发展行业专属的场景应用、资源服务,沉淀行业专有能力到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综合服务平台企业、用户、资源、产品等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用共享。

四是探索市场化融资机制。强化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探索投融资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优化金融工具配套政策,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办法、市场准入制度,破除制度壁垒,联合各类投资基金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率先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探索市场化、证券化投融资运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