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慧交通的需求

智慧交通的需求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7 14:43:50

智慧交通的需求

智慧交通的需求第1篇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智慧交通的需求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

1“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

现状目前“互联网+”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近几年,公共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实现传统服务模式向智慧服务模式的转变,“互联网+”成为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变的契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结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地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经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三个阶段,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将进入智慧服务阶段。乌恩提出,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的,运用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整合,形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3]。陈远将智慧服务定义为智慧的服务与为智慧而服务。智慧的服务阐述了技术智慧和服务智慧,为智慧而服务则体现了人文智慧[4]。“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进入智慧服务阶段的显著标志之一。在“互联网+”与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中,吴宇芬提出建构开放性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打造读者广泛参与的人性化互联空间、搭建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5]。贾双双提出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应当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智慧检索,技术驱动重塑智慧结构等[6]。李婴提出“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包括:“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物联网建设、“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云计算布局、“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智慧化、加快移动图书馆建设、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智慧图书馆移动社交生态[7]。

2“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必备条件

纵观学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的必备条件一般包括: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书刊服务商等在线合作及共享协同,互联网平台支撑,现代化设备系统支撑,馆员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智慧化,用户行为智慧化等。

2.1在线合作与共享协同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机构间的合作创造了机会。为了实现由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公共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当积极探索与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书刊服务商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协同工作环境,实现资源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享利用。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在线合作,不仅有利于丰富现有资源,减少用户的时间成本,能够使用户更加便捷地在网上进行相关信息获取,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打造智慧服务的条件之一。

2.2互联网平台支撑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现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众多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模式。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已较为成熟,各级各类图书馆正积极开展移动图书馆业务。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为了吸引用户、进行有效宣传,图书馆基于微信、微博等平台积极进行业务推广。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公告、开展的活动及图书信息等,与馆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咨询。

2.3智能化设备系统支撑

图书馆智慧服务离不开智能化的硬件系统支撑。近几年,公共图书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业务流程,创造智慧性阅读环境,引进了一批智能化硬件设备和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借还机、智能安全监测设备、智能盘点设备、标签智能转换设备等相继在图书馆应用。对读者而言,使用智能化设备,可以方便快捷借还图书、查询信息;对图书馆而言,智能化设备可以实现对图书馆书目、检索、统计和流通等业务的网络化管理,极大的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图书馆服务及管理效率。

2.4服务方式智慧化

图书馆打造智慧服务,离不开人的贡献。智慧来源于馆员,作用于用户[7],是对馆员应发挥作用的最佳诠释。在图书馆智慧服务过程中,馆员的服务理念正在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馆员的服务方式也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在满足用户的显性需求下,主动采用智能技术挖掘用户潜在的隐形需求。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对馆员的能力,应具备的技能、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馆员在此种环境下需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知识分析能力、为教学科研服务能力,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

2.5用户行为智慧化

图书馆的存在是以用户使用为前提的。图书馆在打造智慧服务的环境时,始终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积极探索用户需求,因此,用户成为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的关键。用户行为千变万化,对用户行为的关注度是图书馆实现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的重要因素。在图书馆智慧服务背景下,用户的行为也日趋智慧化,主要体现在用户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需求,积极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自助设备进行自主服务,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图书馆馆员进行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交流,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并且具备灵活运用互联网新媒体设备的技能。

3“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

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8],即信息传播过程有5个基本要素:谁(who),说了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也就是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互联网的出现,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大大缩短,效率不断提高。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理论,从传播者角度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者(即服务提供者),为了丰富信息内容资源,与某一地域内的其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书刊服务商及科研院所等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合作;从传播渠道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催生了众多媒介载体形式,形成了智能设备、互联网平台和智慧馆员共同支持的媒介形态;从受众角度来说,用户的角色、地位和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传统图书馆时代的用户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信息内容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向用户传递的信息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实体资源和数字网络资源两大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已然成为各大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从传播效果角度来说,衡量公共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效果,重在挖掘、发现用户的反馈,互联网给图书馆提供了及时与用户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的机会,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也变得更加容易实现。笔者基于上述理论,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模型。

3.1服务提供者层面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在线合作

公共图书馆存储了大量实体资源和数字网络资源,但依然存在资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成为趋势。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在线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某一地域内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公共图书馆与书刊服务商的合作。

3.1.1同一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互联网不仅对图书馆的传统思维、固有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带来了挑战,也为其顺应时代变革、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互联网+”和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的推动下,某一地域内公共图书馆之间加强在线合作、共同建设,成为当下趋势之一。某一地域内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借助互联网平台,共同建设、扩大资源覆盖面,有助于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资源深度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浙江省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联合省内12家公共图书馆,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服务形式,实现面向大众、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成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的典范。

3.1.2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辅助高校教学和科研,为校内师生提供所需要的文献资源,服务对象大多是所在高校师生。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在资源服务上更具有公共性。除此之外,科研院所图书馆也有丰富的资源。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二者之间的合作共享成为可能。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图书馆实现在线合作,有助于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成为打造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助力之一。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合作的案例也陆续增多,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进行文献共同建设[9];浙江图书馆与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合作建设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等。随着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及科研院所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共同建设、合作共享的案例也会越来越多。

3.1.3公共图书馆与书刊服务商的合作

知识经济时代,读者的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采购策略也应当有所创新,顺应需求。尤其是在互联网蓬勃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与书刊服务商合作显得尤为必要。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应当以用户为中心,如何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图书资源是公共图书馆需要重视的问题。公共图书馆有大量的用户,书刊服务商有多样性的资源,两者的在线合作,不仅可以使用户方便快捷获取所需资源,还能够给书刊服务商带来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在这一方面,内蒙古图书馆推出的彩云服务较为成功。内蒙古图书馆开通了彩云服务平台,“你阅读,我买单”成为一大亮点,凡是持有内蒙古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根据藏书规则、借阅制度等,可在内蒙古新华书店任意挑选所需图书,在借阅期内将图书归还到内蒙古图书馆,所购图书将直接成为内蒙古图书馆藏书。

3.2传输介质层面实现互联网平台、智能设备和智慧馆员共同支持

用户利用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离不开智能设备、互联网平台以及馆员的支持,它们构成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传输介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图书馆对互联网平台的开发利用、智能设备的引进以及智慧馆员建设。公共图书馆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发的各类网站、APP应用和引进的智能设备上都存储了大量用户信息,如何在馆员智慧行为的引导下,实现用户数据关联、挖掘出潜在价值,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的关键所在。

3.2.1互联网平台支持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下公共图书馆依托互联网平台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已较为普遍。公共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服务一般分为两种,即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桌面式服务和以微博、微信、APP等为代表的移动式服务。随着移动服务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大公共图书馆在门户网站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图书馆微博、微信平台、支付宝、APP等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利用手机可以方便获取图书馆资讯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查询书目、检索数据库、预约借还书等。无论是电脑桌面式服务还是移动数字服务,都是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基础建设之一。

3.2.2智能设备支持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在硬件上离不开智能设备的支持,智能设备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自主性服务,从而推动图书馆节能式绿色发展。目前,公共图书馆采购的智能设备一般包括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借还机、智能安全监测设备、智能盘点设备、标签智能转换设备、电子读报机、自助打印、复印一体机等。智能设备除了能够方便用户使用图书馆,它所记录、存储的用户行为数据对于图书馆而言更加可贵。当用户通过智能安全监测设备进出图书馆、利用自助借还机借还图书、使用电子读报机阅读报刊时,这些智能设备将记录下用户的基本信息和行为操作数据,图书馆馆员将上述数据与互联网平台用户使用数据进行汇总、关联分析,可以挖掘出用户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对图书馆采购、流通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能够起到关键性支持。

3.2.3智慧馆员支持

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是一次全面并且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智慧服务不仅仅是技术设备“智慧”,更在于人的“智慧”。因此,智慧馆员建设对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有重大意义。馆员是用户和图书馆的中间桥梁,是使用户获取图书馆服务的中间要素。智慧馆员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其素养和能力两大方面,智慧馆员应当具备态度热情、主动服务、及时服务、洞察力敏锐的内在素养,拥有信息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10]等。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势发展,不断吸收、创造“智慧”,是当下公共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3用户层面实现智慧用户培养

用户是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在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过程中,其角色、地位和行为已悄然发生变化。在图书馆传统服务中,就角色而言,用户是信息服务的受众,缺乏主动性;就地位而言,用户处于次中心的地位;就行为而言,用户由于缺乏指导与相关教育,操作智能设备的技能较为不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公共图书馆在进行由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型的过程中,用户的行为越来越趋向智慧化。因此,智慧用户的培养成为公共图书馆成功实现转型的关键因素。

3.3.1用户角色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渠道更为畅通。在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背景下,用户正在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向主动的参与者。用户参与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户是信息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是服务的体验者和评价者。在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信息提供者,用户在馆员的引导下,主动参与需求调查,提供自身相关信息和需求信息;作为信息生产者,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发表内容信息,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开发中去;作为服务体验者,图书馆可以及时发现用户对服务创新的反应[11],及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用户个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作为服务评价者,用户可以主动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进行评价,并将评价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提供给图书馆,从而提高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加速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步伐。

3.3.2用户地位变化

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虽已意识到用户的重要性,但还未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图书馆进入智慧服务时代,用户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用户价值也进一步提高,“以用户为中心”正在从口号变为现实,用户的中心地位逐渐得到确认。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强势介入,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发表评论、表达需求,产生信息内容,成为图书馆内部服务创新有力的支持者。图书馆智慧服务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只有充分了解用户对服务的真实体验,才能积极调整服务策略,有效保证用户的中心地位。

3.3.3用户行为变化

智慧阅读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背景下对用户提出的要求之一。用户的阅读行为是否智慧是衡量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图书馆传统服务中,用户一般依赖馆员满足各种需求,自主性较差。近几年,公共图书馆采购了一批智能化设备,并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发移动图书馆平台,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向用户宣传设备及平台的使用方法。在此环境下,用户逐渐意识到自主服务的便捷性和重要性。简单需求自主满足,深层次需求借助馆员满足,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重要体现。

3.4传播效果层面实现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反馈

3.4.1双向交互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离不开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互。通过交流互动,图书馆可以发现用户需求、意愿,明确现有信息服务的缺陷,创新服务内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数字化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每个用户都是自媒体,他们有强烈的沟通交流意愿、多样化的需求、丰富的网络技能及高要求的用户体验,因此,交互需求满足成为当下图书馆热点服务之一。在线上,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平台,随时随地与馆员进行交流互动,反馈个人问题和服务内容问题;在线下,用户可以面对面与馆员交流解决问题。随着图书馆对新媒体的充分认识及利用,线上交互方式已逐渐成为双方沟通的主要方式。作为公共图书馆馆员,除了需要及时通过网络平台为用户解答问题,还应当在适当时机组织用户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信息服务愈加具有智慧性。

3.4.2用户行为数据反馈

用户在浏览图书馆主页、访问各大资源数据库及点击各项信息服务时都会产生大量行为数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采集挖掘软件的快速发展,获取并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已不是难事。用户行为数据一般分为线上行为数据和线下行为数据。公共图书馆通过将用户进入实体图书馆的线下行为数据与利用互联网形成的网络行为数据加以整合、关联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用户行为倾向、行为特点,从而发现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3.5信息内容层面实现实体资源与数字网络资源共同建设

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保障,是支撑图书馆建设的源泉。如今,公共图书馆实体资源建设已取得实质性成效,纸质资源基本能够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以高速数字网络为主要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络时代,如何在数字网络信息资源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已经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12]。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需要图书馆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建立一套符合特色数字资源开发的标准以及能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只有建设高质量、可共享的特色数字资源,才能够在资源层面上加快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建设步伐。

智慧交通的需求第3篇

2013年3月21日,IBM 2013年论坛上,主持人向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Nancy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里有最激动人心的企业故事,有让人充满斗志的声音,还有最具前景的市场。”Nancy回答。

2011年初,国家“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立项,武汉和深圳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不日,武汉市投入1000万元向全球公开招标智慧城市设计“金点子”,邀请全球一流机构为武汉出谋划策。

同时,来自安信国际的预测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600~800个城市打造“智慧城市”,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这2万亿元,就成为IBM、神州数码以及思科、高德等与之一起布局智慧城市的其他科技巨头们争夺的市场。在这个波涛暗涌的战场上,2万亿的商业蛋糕要怎么分,是巨头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智慧城市空间巨大各家出击抢占不同市场

“这个市场的空间太大了,好像一所大房子,即使进来100个人,谁也碰不到谁。”神州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钱卫列的观点多少表明了智慧城市竞争的不充分。而这种竞争的不充分,一方面来源于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庞大,比如其涉及到IT、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泛在网络、传感器、节约能源、改善环境、面向公众的服务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由诸多企业来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市场需求量的旺盛,毕竟,600~800个城市的规模,仅仅才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

就产业链条而言,在面向公众服务方面,神州数码选择了布局扬州。扬州市民卡是神州数码的第一个智慧城市项目。2006年,神州数码与扬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始接触;2008年,双方在市民卡项目上达成合作协议。不久,扬州人用上了将交通、医疗、社保等信息集于一身的市民卡。它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方便市民使用的同时,政府还可以获得更全面及时的市民数据信息,政府的整体投资也大幅度下降。2009年,神州数码将与扬州市政府合作的模式成功复制到无锡、张家港、镇江等其他华东城市。

IBM在自己智慧城市的布局中,选择了担任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角色,在其提供的智慧城市案例中,为河南农机局提供调度系统的案例让人印象深刻。河南农机局在收割高峰期常常无法控制人员和机器的流向,为此他们需要一套管理系统,能协调农忙时期对机器和人员的管控。IBM为其开发了调度系统之后,帮助全省20万台收割车完成了及时调度,且能通过GPS对车辆和人员进行定位,系统收到信息后,可以及时调配闲置资源到有需要的地方去收割,从而帮助农民和农业局增加收入。

除此之外,高德布局导航,抢夺移动互联入口。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古普达介绍,与宁波市商谈智慧城市建设合作事宜之类的消息还在被不断披露,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各家都在抢夺自己最擅长的地盘。相比国外已经逐步成熟的智慧城市市场,国内的空间还远未被开发。

智慧城市布局交通、医疗领域是抢夺重点

“智慧城市”覆盖产业广泛,包含了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故而受益链庞大,谁能最先分享佳肴,便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目前来看,在智慧城市的布局中,医疗和交通是较为明显的两个重点领域。尤其是受国内交通环境日趋恶化及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劲需求影响,城市智能交通很有可能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中国交通技术网数据统计,2012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达到163.4亿元,该机构预测2015年行业规模能达到301亿元。城市建设中,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显然,谁抢占了交通市场,谁就抢占了部分先机。在智能交通的布局中,各家巨头也争夺激烈,2012年,多个企业拿下“亿元级别”的大项目。海信以3.58亿拿下贵阳市交通视频监控管理平台项目;大唐电信与北京航天长峰以5.86亿中标遵义市城市报警与监控暨智能交通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工程;易华录签订河北24亿元智能交通项目。面对巨大的市场,企业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过,却有消息披露,易华录因为经验人手匮乏,已经暴露出力不从心的状态。可见,智慧城市布局中,抢占先机固然重要,但是苦练内功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智慧交通的需求第4篇

交通拥堵撕扯着人们的神经。能否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让我们避开拥堵,放松身心?

当智慧城市成为各城市竞相排练的标配节目,作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注脚之一,智慧交通同样成为各地政府日程表的“座上客”,其解决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杭州市同样如此。在与交通拥堵“长期交战”中,杭州智慧交通建设水平逐渐领先于其他城市,并创造了值得借鉴和推行的特色模式。

2006年,杭州市率先在全国开通了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BRT-1号线。快速公交采用的是银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江股份)自主研发的BRT信号优先系统。快速公交的出现为缓解杭州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之时,银江股份已经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城市BRT项目当中。经过几年的发展,银江股份占据了杭州市智能交通市场93.29%的份额,业务触角深入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城市安全、航运交通、高速交通、铁道交通等领域,承担着建设杭州智慧交通的任务。

为做好每一个智慧交通项目,银江股份不断与业主、交警支队科研所、领域专家进行沟通联系,在第一时间获得项目信息和需求,并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银江股份也积极响应杭州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的想法和思路。

在BRT项目建设过程中,银江股份和杭州公交集团进行了反复沟通,为公交集团的智能公交系统提供了全面细致的建设以及后期维护。银江股份CEO章建强告诉记者:“BRT信号优先系统应用之后,杭州的公交管理进入了快速智能化的时代,而且乘、候车环境也得到了较大完善。”

近年来,银江股份发展迅速,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我们的产品已经从区域走向了全国。”章建强高兴地说。目前银江股份的产品已经进驻100多个大型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厦门、福州、杭州等。同时银江股份将以RFID为主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慧交通的各个领域,在国内各重要城市如杭州、上海、广州、昆明等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银江股份的产业布局已颇具规模,公司在国内交通智能化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列第一。

银江股份的目标并不止于此。除智慧交通外,还将触角伸向了智慧医疗、智慧建筑、智慧教育、智慧环境、智慧能源、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等各大领域,并成功进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领域,银江股份在国内行业内综合竞争力排名均为第一。

事实上,银江股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确实实力强劲。此前,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南昌城运会上,都承建了相关智能化项目,直接为这些活动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银江股份也是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城市理念的企业,并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富阳市政府搭建国内首例政府云数据中心项目。

智慧交通的需求第5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服务运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如从降低成本到获取附加值的趋势、从维持运营到实现转型的趋势等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服务的基本内涵,论证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并对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产业细分及运营商类型、产业效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介绍了温江发展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做法。

一、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目前业界还没有正式的定义。根据笔者研究,可做如下概括: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以云平台为依托,以服务租赁为主要模式,以大数据存储、处理挖掘和利用为主要内容,以向城市政府、企业、居民提供信息设施、数据、平台、应用等项目的可持续运营、维护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产业。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一个最贴近用户的环节,由于其距离客户最近、掌握客户信息最多、了解客户需求最深,往往成为市场采购的发起环节,因此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龙头链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扮演着需求发掘、服务策划、资源组织、建设管控、后期运维的角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驱动引擎。同时,从经济收益来看,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智慧城市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1 智慧城市产业链条

智慧城市服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作用于城市,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产业运作带来模式创新。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业务模式创新:

1、由满足用户需求转变为帮助用户成功,实现用户所倡导的价值;

2、由直接提品获利转变为依靠产品服务获利,实现企业可持续性获利;

3、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转变为掌握关键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实现产业的产出效应最大化。

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

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内在动力

服务的质量是满足用户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在智慧城市高度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城市综合服务和可持续服务。智慧城市服务通过动态化感知、协同化管理、系统化融合使智慧城市服务系统具备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能使服务对象更加精准、服务内容更加前瞻、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更加高速,贯彻以人的最大便利为宗旨的城市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大量IT服务外包需求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外在推力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迅速推进,各类智慧化应用正潮水般涌入政府公务、企业商务、居民事务中。而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专业上看,都需要拥有更加专业的人才、更加稳定的队伍、更加规范的流程、更加具备实施能力的机构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智慧城市需求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演进决定了运营的必要性。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需求发展迅速,时时处在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适时因应变化而持续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更新迭代快,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跟进调适,尤其是进行丰富、拓展和创新,这也需要专业的运营商来应对处置。

3、IT项目交付模式变革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必然驱动

在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大约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营维护有关。用户开展IT购买的资金,其中用于够买服务的比例将超过硬件,IT用户正在发生“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的变革;与之相对应,IT提供商也在从传统的“IT产品交付”向“IT服务交付”转变。未来,服务将在IT的业务中占有更大比重。目前,日本、欧美发达国家在IT服务方面的投资占IT总支出的60%以上,而中国在IT服务上的花费不足30%,发展空间还很大。IBM认为,未来中国在IT服务上的比重将逐年递增。随着智慧城市发展,IT厂商正逐步由传统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供应商向IT服务运营提供商转型。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14年15%-20%的传统购买IT产品的消费将在智慧城市时代转变为在云端购买IT服务的消费。

4、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服务需要处理前端物联网传导的海量数据资源,云计算所支撑的城市服务后台系统可以对整个城市数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实现无远不届、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城市“云”服务。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IT服务交付模式将更加灵活高效,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均可实现基于云端的集中服务运营,客户端成为瘦终端,客户使用更加傻瓜化,更加安全,这也就导致支付方式,由一次性购买转变为长期多次的租赁式支付,对于客户来说,实际上市在购买一种专业服务。

5、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挖掘及安全管理需要专门的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应用带来数据量的急剧增长。海量信息的存储、处理,以及对这些信息的不断挖掘分析利用需要强大的基于云方式部署的数据中心来支撑,从而达到最有效的最高效的信息处理、最广泛的信息共享、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与备、最经济的基础设施支撑。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让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对城市服务需求进行规律性统计和预测成为可能,并衍生出新的服务项目,这些业务也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的组成部分。

三、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根据智慧城市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的不同,可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分为基础设施服务类(Iass)、平台服务类(Pass)和软件服务(Sass)三个大类。具体细分如表-1所示。

表3-1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四、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分类

当前,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仍然以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为主体。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运营商加入进来,不少的系统集成商也迅速转型,同时国家还开放了一批虚拟运营商参与进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将进一步按行业、领域、区域进行细分。

1、电信运营商

主要是指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其提供的业务主要是以网络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类服务,但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传统电信运营商纷纷采用联合、并购或自开发方式,投入巨资开拓更具多样性、市场潜力巨大、高附加值的平台服务、软件服务。

2、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是指拥有某种或者某几种能力(如技术能力、设备供应能力、市场能力等)与电信运营商在某项业务或者某几项业务上形成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2012年6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2013年底到2014年工信部已发放了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乐语、华翔联信、京东等3批共计25家虚拟运营商牌照。

未来,电信运营业的市场开发方式将向“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用户”转变。虚拟运营商将在整个电信运营业的链条中,处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21世纪电信企业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提供电信服务的前台主角,同时也是智慧城市运营产业的重要组成力量。虚拟运营商一般都会通过租赁主运营商的电信网络,或者通过运营增值业务进行业务开展。

3、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

相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服务的商企,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新锐力量,也是未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的主体,其具有业务多样性、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特征。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优酷、土豆等社交、电商、搜索、电邮、视频服务等门户网站,以及提供各类一卡通平台服务的天府通、杭州通等;提供视频监控平台服务的海康威视、天地伟业等;提供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的德信行、远东资信等;提供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高德导航、四维图新等;提供健康顾问服务平台的熙康、毗邻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智慧应用的普及,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将不断涌现出来,以更加多样的服务区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的智慧化需求。

五、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效益预测

根据统计分析,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将是智慧城市产业的主导产业。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达14283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高于同期工业增长水平7.1个百分点,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为4285亿元,占比30%。

图5-1 2012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6万亿元,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占比将迅速增大,其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将达36000

图5-2 预计2020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亿元,占比60%;相关设备制造业收入将达 7500亿元,占比12.5%;网络服务收入将达3000亿元,占比5 %;软件开发收入10500亿元,占比将达17.5 %;系统集成收入3000亿元,占比将达5%。

六、温江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探索

温江区作为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温江地处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的优势,在对成都周边区县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基础上,提出了“高位切入,抢占智慧产业高点;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经济亮点;借势发展,拔高智慧产业起点,挖潜发展,发挥温江资源优点”的策略,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温江智慧城市建设的补充和效益延展,并作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了加快建设“以服务运营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的任务。

为此,温江区编制了《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规划》,提出了“大力引进和培育基于云数据中心的基础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平台产业,倾力打造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总部基地和企业集群,并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配套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为主导,集系统集成、软件研发、网络通信、硬件设备制造、科研咨询等产业环节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特色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其中,在核心链条――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方面,重点将发展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为技术支撑的行业服务平台类产业,包括医疗卫生平台、养老服务平台、企业云服务平台、政务类数据托管灾备平台以及城市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社区服务、智能安防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温江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形成以运营商网络和平台为承载中心,广纳合作伙伴业务和产品,实现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慧城服务运营体系,成为西部最大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企业总部聚集区、四川省及成都市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中心。

结论

全球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信息经济主导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并正在催生“智慧城市产业”这一新经济板块,在可预见的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将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而由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IT项目交付方式正在由“交付产品”向“交付服务”的变革,IT服务交付将取代传统的IT产品交付成为智慧城市项目的主体交付模式,“智慧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龙头环节和主导力量,其经济效益可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具备大力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注:[1]赵刚.智慧城市的运营商

[2] 周俐.发展智慧城市运营服务

[3] 张克平.无锡正筹备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智慧交通的需求第6篇

――编者

日本是个能源和资源绝对稀缺的国家,对能源的外部依赖,使得日本社会具有强烈的危机感。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介绍,自2011年大海啸发生核电站事故后,日本核电站已停止供电,全社会用电供应只能依靠石油、天燃气,用电成本因国际价格上涨不断上升,强化了日本的能源危机意识。比如,中央政府严厉推进办公机构节能,在政府办公大楼内实行28摄氏度恒温控制,推广公务员不系领带的“凉爽服装”运动,包括在全社会开展的节能激励和奖励机制等。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以节能减排为主题。

从服务和满足家庭、社区需求出发,通过使用各种现代技术减少家庭、社会的能源消费开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能源资源需求的智能化、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用电量、燃气、用水量的可视化图像或数字表达提醒人们节约使用;利用太阳能、甲浣气体、地源热泵发电,开发储存转换系统供应家庭生活应急用电;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帮助人们选择更节能的出行方式等。 以人为本,满足家庭和社会需求

以人为本,使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为重点。

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多技术直接针对家庭和人的生活习惯,与人的需求贴合紧密,生活实用性较强。比如,采用能源消耗可视化软件,方便需求管理。通过卡通冰块面积的变化显示家庭总用电量,很直接,小孩子都可看懂;通过智能操作系统,实现离开房间后可自动断电,3秒内自动启用,外出状态下也可提前调控空调;利用IC磁片人体感应器控制的办公位空调温度调节系统,人走到哪个区域,相应区域的空调都会自动调节至之前设定的温度;将电动车的充电系统与家庭电网对接,便于人们把车里多余电量供给家庭应急使用。

以民营企业推动为主,更加注重把握市场需求。

包括丰田、松下电器、日立、东芝集团、三井不动产等在内的民营企业,在日本能源资源紧张和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基于自身专业技术,均以开发减少能源资源节约的综合智能解决方案为重点,综合考虑降低成本、实现多样性选择,服务家庭社会需求。比如松下电器在腾市打造的可持续智能城市,丰田汽车在丰田市内打造智能低碳示范小区,以三井不动产为主要代表打造的柏叶智慧城市等等,均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推动的系统性智慧项目。在柏叶智慧城市,通过智能终端系统,可以将每个家庭、每栋楼、整体社区的预测用电量和实际使用量信息及时传递给业主,便于家庭和社区的自我管理。对于节约用电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家庭,按照节能分值发放可兑换社区内商店的地域贡献积分,由此提高了居民节电的积极性。

探索智能城市和社区更广泛的服务路径。

在柏叶市提出的智慧城市三大建设理念:环境共生、健康长寿、新产业创造。并细化出地域能源一元化管理、低碳型交通体系、地区医疗养护网络、创造个体价值的社会参与、开发个人创业空间等九大具体应用主题,充分体现了政府、企业和社区在环保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关注、居民在个人健康和创业的利益诉求、学术研究机构对研发空间的需求,这些信息为开发企业建造有吸引力的城区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使得智能城市的概念从低碳、降低能源消耗转向更多的社区服务内容。 日本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几大特点

除了切入点和核心理念的差异,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不少值得我国学习的特点。

注重整合多个企业、多行业力量综合发挥作用。

为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必须有整体开发和系统性思维,通过每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在柏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极大地调动了包括擅长城市开发的三井不动产、以节能技术为主的日立电器、以精密测量为主的国际航业、以建筑设计知名的日建集团等20多家专业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了多方参与的“城市设计中心”,其中有千叶县、柏叶市政府、东京大学研究所、千叶大学研究所、当地居民、参与建设的27个企业。以系统整合的方式,从电动汽车、能源、住宅、交通、物流等各种硬件、软件技术,以及智能操作管理系统的综合服务管理功能等方面,全面实现了智慧和低碳的各项技术应用。

通过智能手段的运用,降低使用成本。

柏叶智慧城市在这方面提供了全国首个系统性解决方案尝试,比如,在2.7平方公里的城区内,建设统一的智能数据收集中心,将城区内所有建筑的用电量、用水量、周边电车运营数据整合,然后将各种预报信息为租房户免费提供。这样,可以统一调配城区内不同建筑物的资源情况,并综合平衡分配用电量,降低租户使用成本。比如,办公楼工作日是用电高峰,居住区和商业区周末是用电高峰,就可以将两者之间的多余电量调剂平衡。

通过市场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政府改善管理。

日本的智慧城市首先是靠市场推动的,在市场运行到一定程度,政府的社会服务开始介入。在柏叶市,最开始由三井地产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了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下一步政府将介入,把这个模式放大到周边地区,包括东京大学新校区。从另一方面看,智慧城市建立的节能减排系统,也倒逼了日本政府全方位取消能源价格核准机制。能源供应的完全市场化,也为家庭和社区通过智能管理,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 对日本智慧城市的几个判断

从我们考察的总体印象看,智慧城市在日本也仅仅处于试验阶段,关键问题在于成本高、技术需要改进,距离市场化的普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比较分散,整体而又系统推进的点不多。在全国除了一个柏叶市之外,其他很少有整体推进的项目,基本都不太成型。即使是柏叶市的项目,也只局限于一个公司三井不动产下的资产,2.73平方公里,最多2.6万人左右。目前也只开发了一部分,仅有几个建筑一个酒店。不少规划内容大多停留在设计上,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可推广的阶段。日本的城市化水平高出我国近40个百分点,日本的智慧城市尚处于初始阶段,而我国一些部门和城市大规模的推进,是否值得斟酌?

建设和使用成本仍较高。日本柏叶市的智慧城市成本,包括各种太阳能电池、蓄电池、电路在内,比现有日本的其他城市提高了15%左右,企业承担了大约5%-10%,政府补贴占5%,居民也承担了一部分。

在丰田集团和松下电器考察的时候,两家公司在介绍经验时也说到最大的障碍是成本控制,目前大面积推广还有困难。日本在智慧城市上,明确地考虑到成本因素,以及未来如何通过能源的市场化来获得回报。而我们在研究智慧城市时,是否考虑到成本和收益机制如何建立的问题?

推动在企业而不在政府。如前所述,日本的智慧城市主要是企业在发挥作用,而且从家庭和社区切入。整个调研过程中,根本没有涉及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建立。可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有了新概念之后,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政府投入和管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我们认为应该及早审慎约束,要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日本智慧城市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涉及的城镇化人口也是世界第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基础条件差异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不能过多地走欧美模式,而应该更多地学习日韩国家集约、绿色、低碳、高效的经验。

吸收借鉴日本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服务。日本以促进资源节约为切入点,不仅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也因为接近市场需求,始终与家庭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大批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是长期可持续的。建议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中,应从资源节约利用的角度,充分吸收日本的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和经验。

智慧城市建设既要针对家庭社会需求,更要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日本从节约能源入手,通过长期降低能源消耗来弥补成本损失。而我国的智慧城市,尚未考虑到政府成本和社会成本,特别是我们的智慧只是从服务入手,还未和降低成本紧密结合,肯定会遇到推广上的麻烦。

要尊重我国国情和互联网优势,建立适合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日本的智慧城市强调能源和低碳,我们当然要学习。但是我国的互联网以及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优势和特点,也应该有效发挥。特别是我国居民在城镇化需求方面的多样性,对社会服务要求的广泛性,可以及早利用互联网更方便便捷地实施。特别是智能交通、电视娱乐、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的概念,已经在一些企业中植入,关键是通过智慧城市的方式进行整合。

从家庭和社区入手,应该是我国未来智慧城市的重点。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政府成本,防止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出现。另一方面直接针对社会需求,建立市场化的智慧城市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智慧城市推进的重点放到家庭上来,从社区切入,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制定方案,也有利于反过来,在家庭和社区完善的基础上,开放技术接口,倒推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

稳步推进,以新的社区建设作为样板,形成示范效应。在国内大城市和旧城,推进智慧城市成本较高,涉及因素复杂,目前推广有一定困难。但是在一些特大城市郊区的新社区开发项目、新园区项目上,可以及早植入智慧城市理念。把过去政府和开发商过多关注的视觉理念,转移到宜居、低碳、方便和智慧的理念上来。既可以尽快地形成样板,还可以探索房地产开发由短期行为转向长期智慧服务的模式。稳步推进,则是由小到大,由新到旧,由家庭向社区逐步向政府的智慧管理过渡。

智慧交通的需求第7篇

关键词:智慧交通;绿色交通;静态交通;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济南市于2013年开始筹备济南中瑞生态城概念性规划研究,至今已完成其概念性规划。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是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作为绿色交通实现的重要管理手段――智慧交通一直未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含义的理解,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中的公共交通、静态交通、道路交通和交通环境4个领域上应用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后期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智慧交通与绿色交通的关系

(1)智慧交通是绿色交通实现的有效管理手段

绿色交通在交通出行方式上采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私人机动化出行的原则,故除了一些政策引导外,应通过智慧交通系统的实时监测、信息数据采集反馈、管理决策、实时诱导等一系列手段,来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交通污染。

(2)智慧交通是绿色交通出行中的一种辅助方式

智慧交通在公共交通、道路交通、静态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智慧交通的应用终端,如公共交通实时查询系统、出租车打车软件、车位查询服务系统等通过智慧手机终端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交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3)智慧交通促使绿色交通得以全面优化和升级

智慧交通各个子系统通过对交通的实时监测,采集到大量的交通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将其反馈给交通规划层,交通规划层对交通建设进行指导,最终反馈到交通运行环境中。通过这种反馈-指导-约束-反馈的循环系统,对绿色交通进行全面的系统升级与优化。

(4)绿色交通是智慧交通成果的最优体现

智慧交通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绿色交通是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为目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而绿色交通作为一种综合通系统,将是智慧交通成果的最优体现。

2.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之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以“公交引领,绿色出行”为出发点,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目标,建立了交通分区、接驳换乘、公交便捷、环境宜人等一系列交通策略。结合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交通专题(概念性规划),笔者对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2.1 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1)地面公交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绿色交通倡导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竞争力,增强其吸引力。为实现这一策略,智慧交通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方面的应用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根据站点客流监控数据和乘客公交出行反馈的需求特征数据,分析客流时空分布规律,构建站点客流信息数据库、线路客流信息数据库,科学调度车辆,减少站点乘客的排队长度;同时,根据不同线路客流高峰差异,实现高峰期不同线路间车辆组合联运,有效配置运力资源;

②在公交专用道上建立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提升地面公交运行效率;

③利用车辆CAN总线数据,对公交车驾驶行为进行监管并标准化,实现驾驶行为规范化,鼓励节能、安全驾驶;

④鼓励乘客借助“互联网+”进行公交实时查询和出行需求信息反馈外,在公交站点同时建立公交实时查询系统,满足“站数查询”、“里程查询”的基础上,实现“到站时间查询”,使出行者实时掌握公交车辆运行动态、规划行程。

(2)出租车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①实现出租车预约服务多元化,包括智能手机客户端预约、互联网预约、电话预约、固定出租车候客点预约等,鼓励乘客通过预约的方式乘坐出租车,减少车辆空车寻客带来的污染和车辆空置率;

②通过出租车GPD定位系统,查看出租车在整个生态城的分布情况,实现适时调配。

2.2 静态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中的静态交通由缓冲区停车换乘点和生态城区内停车场两部分组成,是生态城机动车控制模式的主要手段之一。智慧交通在静态交通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内容:

(1)合理划分诱导区,提高停车诱导效率,减少停车寻泊时间。

根据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停车场分布、道路条件和城区交通组织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诱导小区,一方面使各分区内的停车泊位实现供需平衡,提升诱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进行信息的分等级诱导。

(2)建立多级诱导标志

建立一级停车诱导标志(区域诱导屏)、二级停车诱导标志(路口诱导牌)和三级停车诱导标志(停车场标志牌)以及起连接作用的停车指路牌组成等多层级停车诱导标志,分级诱导车辆,实现高效合理泊车。

(3)建立多样化客户终端,实现便利、变速的停车服务

通过基于路侧停车设施、车载、手机导航设备、地图网站等的停车诱导,以及网络、电话的停车预约服务等,实现车辆在目的地附近快速停车,减少车辆寻泊造成的道路资源的占用和污染排放。

(4)停车场(库)实现智能化

建立停车场(库)内的自动收费、停车引导、车辆位置查询等系统,减少停车场(库)的寻泊和缴费时间,提高停车服务品质并减少时间、能源消耗。

2.3 交通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交通以生态、低碳、环保为出发点,智慧交通在交通环境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内容如下:

(1)引入汽车排放测试系统,降低生态城内部环境污染

通过在生态城出入口及环境敏感区入口设置汽车排放测试系统,通过车牌识别和电子车牌等技术手段,对高排放车辆的驶入进行控制,减少、禁止超标排放车辆进入生态城,降低交通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生态城空气环境质量。

(2)鼓励交通工具共乘模式,提高交通工具利用率

建立需求导向的共享清洁能源小汽车、自行车的租赁和配送系统,提高清洁能源车辆和慢行交通的出行结构比例。

结语

智慧交通在生态城的应用,应在城市规划初级阶段就列入城市未来建设的议题中,在解决交通拥堵等一系列交通病的问题上,应采用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政策。同时,为确保智慧交通在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以实现真正的绿色交通系统,达到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生态城最终目标,应加强政府对智慧交通产业的扶持力度,并采取政府与市场并行的筹资方式,建设完善的智慧交通系统,以期为生态城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O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82-84.

智慧交通的需求第8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城市;张家界;策略;动因;支撑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33-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lligent Tourism and intelligent tourism city has become a trend in tourism industry,and many tourism cities have carried on construction renovation.The paper begins with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tourism cities in China,discussing the reasons of intelligent tourism city and supporting technologies,and taking Zhangjiajie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relevant counter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tourism city.

Key words: intelligent tourist city; Zhangjiajie; strategies; motivation; supporting technical

1 引言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旅游业也逐步由信息化旅游转型为智慧旅游,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就是走“智慧旅游”这条道路。早在2008年“智慧地球”这个概念就被IBM公司率先提出,此后,“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等理念也相继出现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延伸与发展,是高科技和智能的旅游信息化。以满足个性化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智慧推荐和相关旅游配套解决方案为最终目的的“智慧旅游”,贯穿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六要素的每个方面,充分最大化的发挥了旅游资源的效益。旅游业及其相关的配套行业的资源通过“智慧旅游”的平台得到整合,优化了旅游产业链和旅游组织协会的关系;然后再运用现代的技术通讯手段,使涉及旅游的各方面信息得到充分的传播和运用,从而实现整个旅游业的转型优化发展。

张家界市作为优秀的旅游城市应抓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机遇,转型建设智慧旅游城市,逐步消除旅游资源中信息不对称。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加惊喜的体验,提升游客的互动性和自主性,张家界市应该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旅游产业链涉及的各种旅游资源和信息包括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和旅游管理的数字化。从而使整个旅游业焕发出新活力和经济增长点,建设更具有智慧性,效益性,整合性的旅游业。

2 智慧旅游建设运用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到我国的旅游业,并未达到大规模的普及,大多只应用于中外合资的企业中。1999年携程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旅游“电子商务”时代。随着2001年国家启动“金旅工程”,是国家实现旅游信息化的重大决策,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信息资源与旅游城市相关配套设施进行深度协调和衔接,将旅游业发展成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

2010年由江苏省镇江市提出,并率先开展“智慧旅游项目”的建设活动。2011年10月,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信息"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5月,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福州,大连,厦门,苏州,黄山等18个城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我国在2014年开展了主题为“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这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旅游涉及的配套建设。

3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动因

3.1 城市转型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自然资源耗损量将越来越大,有可能导致枯竭。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环境破坏,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所能承载的容纳力将会聚缩。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攻坚期,发展与挑战并存,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也相继出现各种问题,人类日益增长的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在保证开发的同时做好当地环境的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此次论文写作目的之一。所以要解决不断出现的"城市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3.2 自助游已成旅游主力军

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游客自行安排意识的日益增强,游客的消费理念也正在改变,交通的便利和互联网的成熟,使散客自由行成为了一种潮流,然而我国旅游城市还停留在团队接待的模式上,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在欧美主要旅游国家的成熟的旅游体系中,自由行旅客占到客源的三分之二以上。接待散客的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实力的重要标准。所以我国旅游业急需进行智慧化转型,打破信息化壁垒,与国际化的旅游信息标准接轨,为旅游市场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使旅游市场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建立通畅的旅游信息网络和高品质的旅游信息服务支持,将其建成高满意度的现代服务业。

3.3 国家大力倡导智慧旅游

2009年国务院就《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41号文件指出我国旅游业的两大战略目标是将其发展成经济支柱型产业和高满意度的现代化服务业,而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也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之智慧旅游所需要的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技术,智能数据和移动终端技术等物质基础已日渐成熟,在技术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双重促进下,智慧旅游势必会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和新的有活力的发展道路。随着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不断前进,信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集成,更加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的旅游服务业。

4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支撑技术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需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多种“智慧旅游”先进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结构,和政府管理的应用,将旅游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高度系统整合和深度开发,来满足游客来满足游客在旅行前的规划和安排,旅行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旅行后的评价和反馈。具体来说,其支撑技术有以下几种:

4.1 云计算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提供方便的随时的共享的计算机资源服务。智慧旅游的云计算侧重于将海量旅游信息进行整合并将其储存数据中心,供旅游者获取,存储,处理,交换,查询,分析,利用各种旅游应用,如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支付等。充分利用和共享社会资源和旅游资源使资源得到集成和优化。

4.2 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射频辨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瞄器等信息传感技术设备,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对象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形式。在旅游业应用中可以将物流技术应用景区安全管理,客流及时测定,游客消费行为研究等方面。作为游客进入物联网的景区,通过游客手中的移动手机终端定位游客位置,随着游客的移动,实时播报景点信息。

4.3 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从个人计算机为中心向携带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旅游者为中心发展,体现了以散客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移动通信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将极大改善旅行体验和品质,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服务。

4.4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使电脑生成三维的模拟现实,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模拟,让使用者身临其境。对于旅游业商家来说,利用虚拟技术来展示的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和归属感。

4.5 大数据

旅行大数据建设可建设旅游信息的海量收集,处理和存储的需求,实现各类旅行信息的查询。能为游客提供实时,动态的信息服务;为旅行机构各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满足相关旅游机构的管理需求,来规范市场的运作。如,利用大数据预知客流趋势,相关部门可提前做好疏导工作准备。利用大数据推断游客的喜好,开发符合习好畅销的产品和服务。

5 张家界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5.1 张家界市进行智慧旅游城市的进展

张家界作为优秀旅游的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倡导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号召,将自身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托型的传统旅游业向现代化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智慧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张家界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总体架构大致是由一网――张家界旅游资讯官网,两平台――行业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一终端应用――张家界官方旅游App组成,再结合张家界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规划,符合张家界市实际转型需要,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甚至是整个旅游城市的发展。

早在2009年张家界市森林公园与大学合作进行了智慧景区建设规划编制,之后依据规划完成了一个旅游门户网站(张家界森林公园官网),两个内部信息网络(景区管理内部局域网和景区互联网)建设,并实现了全国首个指纹IC卡身份识别自动化门禁系统以及平安安全保卫和景区防火监控系统。目前,防火监控系统已接入湖南省防火办信息平台。

2013年9月29日,张家界市旅游局和中国电信集团签订了关于张家界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旅游官网平台项目》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电信集团要协同张家界旅游局在张家界市的旅游网站,移动终端App应用,内部行业管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旅游数据等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5.2 张家界市建立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议和措施

5.2.1 建设智能旅游系统

张家界市对智能旅游系统建设规划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库,两端,三网”。“一库”指的是大数据中心库,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中心库是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社交网络每天更新个人信息,帮助游客处理各种由移动终端所产生的图片和视频等个人信息,实现个人资源的实时的分享,增加游客的互动性。“两端”指的是服务端和客户端。服务端可以向旅客提供各种旅游的信息咨讯及相关服务。可帮助提前制定自己的游览计划,进行网上购物,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客户端主要是使用移动终端上网和公共服务终端进行旅游信息搜集的旅游政府,企业和个人。现在的携带客户端的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pad等。“三网”只要是指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使其客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达到物物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目的。互联网,移动信息通信网4G,蓝牙,Wi-Fi旅游信息等技术,把电脑,智能手机,电子显示屏以及其他终端电子产品等融合在一起,为游客获取旅游在线网络支持与信息交换服务。

5.2.2 政府支持为主力,多方共同协作

将张家界市建设为智慧旅游城市,是能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服务业向更高层次转型,摆脱同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有利于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满足游客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继而出现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开创更高更开阔的旅游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涉及太多的行业,相关机构和相关利益体,因此只有由政府牵头形成主力,然后带动全民参与,然后全力以赴,进一步汇集全市资源,促成张家界市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5.2.3 优化优秀人才保障体系

张家界是要在人才引进,资金保障和科研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应出台有力的鼓励政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要创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投资中心,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支持等保障体系。

5.2.4 制定旅游信息标准

加强张家界市智慧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保障智慧旅游建设中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张家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标准应该与国际接轨,参考国内各地区在制定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标准的优异之处。国外先于我国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其中不乏优秀的建设成果和经验,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和学习,并将其运用自身建设中。国内的旅游发展十分繁荣,但由于各旅游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各省设定的内部考核标准不同,往往出现同一级别的景点,但旅游服务却有着十分大的差距,张家界市应取优秀的“智慧”建设城市加以学习,促进张家界与各地区的相互学习与良性竞争。

制定旅游信息标准,与国内,国际标准衔接,争取数据的交互。为旅游行业的管理提供智慧化,标准化的平台。

5.2.5 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张家界市进行智慧旅游建设,增加建设和提高公共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第一,实现全市无线覆盖。无线城市是支持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载体,游客在张家界市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旅游的信息,给终端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所以实现全市无线覆盖对自助游客来讲是十分必要的,也逐渐成为一个旅游城市满意度的重要考量标准。第二,开发张家界旅游手机客户端开发,大致应该包括“导游”,“导览”,“导购”,“智能推荐”4个模块的功能。能帮助游客GPS定位导航到目的地,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实现网上旅游产品的购物。张家界已开发出几款自己的旅游APP,但只是张家界某一个景区的APP,并没有进行集成,相关功能的实现不完善,有待提高。第三,实现旅游一卡通,能满足旅客在张家界市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本需求并得到相应的游客折扣,是全市旅游产品的形象和优惠体系标志。

6 结论和展望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未来大势所趋,张家界通过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从旅游企业角度,能逐渐做到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服务品质,提高对游客需求的响应能力,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从政府角度实现旅游管理模式的转型,由被动化主动,运用现代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过程管理和实施管理。从旅客角度来看,利用移动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自身所需的相关旅游信息,提升旅游好感度,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海霞. 昆明智慧旅游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5:25-30.

[2] 张有山,刘岳峰. 秦皇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探析[J].区域经济.2014(12):1-2.

[3] 迟紫境. 优秀城市的转型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14-15.

[4] 余洋. 旅游电子商务[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