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慧交通的定义

智慧交通的定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8 11:20:59

智慧交通的定义

智慧交通的定义第1篇

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以来,尽管国内外对于智慧城市的观念、理解尚在争鸣,但在实践层面,各种建设探索已是热火朝天。在我国,目前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达到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我们赞同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也相信它在解决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各种城市发展难题方面大有所为,但在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智慧建设潮中,笔者在欣喜的同时,不免心生担忧。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切勿“一头热”、“热过头”。

是城市学命题而非技术命题

我们在大谈特谈智慧城市前,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智慧城市,怎样才能建设智慧城市。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定义还未形成一致意见。

“智慧地球”首倡者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从已有的表述看,大抵是集中在“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响应城市需求”这两个关键点上。我们的确看到了技术发展为城市发展决策开拓的新空间、新视角,但从目前的一些实践情况看,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与把握往往过度集中在“依靠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这一点上,而在分析城市实际需求上显得相对盲目和粗放。加之国内外众多IT巨头雄心勃勃地推广计划,使得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过度镀上了技术主义与行政主义的色彩。

笔者以为,智慧城市不是个技术命题,更多的是个城市学命题。现代城市系统日益复杂、要素高度集聚、需求激增且日益多元,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有跨学科视角和系统性思维。“智慧城市”的提出应涵盖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智慧城市与以往的数字城市以及城市信息化有所区别的关键便是,其应更突出城市规划的整体性,而不仅仅是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在不同行业领域的深度信息化。

智慧城市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作为智慧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政府部门在深入分析城市需求的基础上,谋划制定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再通过智慧化的手段高效整合、优化使用城市资源去综合响应需求、谋求城市发展。若缺少清晰的需求分析、合理的统筹规划,则很可能出现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实际需求的错位,造成新的浪费。因此,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使城市的生产与生活系统与城市需求无缝对接的城市。

是打破重构木桶而非补长

在我国以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分领域分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发展较快,但是横向的整合协同比较滞后,形成了纵强横弱、网络分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信息无法共享、业务协同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得到解决,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如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不改变以往的思路模式,则最多“塑造”出的还是一个个单个的“巨人”,而不是一支有协同作战能力的部队。因此,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信息系统横向的业务协同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为缓解当前城市需求与城市供给之间的矛盾提供路径,但仅仅依靠技术并不可能走得太远,还是需要进一步转换思维,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创新相协同,才可能产生达到质变的效应。换句话说,智慧城市建设不是把短板补长或者把长板再拉长,而是把木桶打破重构。

例如智慧交通,在道路承载力既定的情况下,通过物联网的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等支撑技术建设起智慧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诱导系统、道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但这种提高总有一定的限度。而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智慧交通体系就很有特点,其按照不同的拥堵程度对交通收费。通过这种智慧的交通体系,该市汽车使用量降低了25%,碳排放量降低了14%,在人均碳排量方面成为了欧洲的佼佼者,在环保、防止污染等方面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对此,国内有学者曾撰文指出,未来要真正推动智慧城市的实现,还应超出现有的硬件、软件设施和治理框架,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理念的展现和贯彻。国家信息中心张新红也认为:“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同样的技术应用其成效可能存在天壤之别。一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潜在产能,制度却决定了这种潜在量转变为现实量的程度。”

是赶车而非赛车

现代化的城市追求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体现在城市生产上是促使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绿色化转变,体现在城市功能上是能够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服务。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抢占发展先机、进行弯道超车的创新路径;但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来说,这不是一场城市间的“赛车”,而是各个城市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在最合适时间点、用最合理的方式去赶“智慧城市”这趟车,切勿盲目形成百舸争流之势,造成新的资源、能源浪费。

智慧交通的定义第2篇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03年,智慧图书馆理论就已经被提出――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托拉在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文中指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并探讨智慧图书馆。

一、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对于智慧图书馆,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的王世伟先生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华侨大学严栋先生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这是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可以看出,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物联网的,采用先进的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

二、智慧D书馆的特点

1.知识共享性

传统模式下的图书馆虽然拥有纸质书籍以及各类数字资源,但这些资源所形成的信息相互独立,读者需要花大量时间做、查漏等工作。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图书馆,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海量资源,将各具独立性的文献信息与读者、馆员进行互联,实现知识的共享,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和一体化的服务。智慧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性主要体现在其使读者的借阅过程更快速,使馆员的管理工作更便捷,使馆员的读者服务更优良。

2.管理高效性

面对纸质书籍的日益增加,图书馆建筑面积的日益扩大,基础设施的负荷的日益加重,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也会逐渐降低。智慧图书馆则不会如此。通过运用智能技术手段,智慧图书馆能够实时、准确地管理整个图书馆,这种图书馆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硬件设施环境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读者借还服务的管理、图书馆日常运行的维护。尤其是应急管理,智慧图书馆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反应、处理,真正做到高效管理、智慧管理。

3.服务便利性

服务是图书馆贯穿始终的主线。智慧图书馆通过RFID 无线射频等情景感知技术、无线网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快速、便利的服务。一方面,读者能够通过移动图书馆技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资源。另一方面,智慧图书馆能够自动识别和感知用户的位置和研究内容,主动为其推送关联信息,并将大数据资源通过组织、加工、管理、推荐等环节转化为知识提供给读者,真正做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

三、发展浙江大学智慧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由五大馆舍组成,总建筑面积约为8.6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达5282席。截至2016年,全馆纸质资源馆藏总量达615.8万册,订购的数字资源中,各类文献数据库共478个,中外文电子图书346.5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9万种。图书馆采用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ALEPH500对馆藏资源进行管理,同时,该系统也对之江校区光华法学院、舟山校区图书馆以及海宁校区图书馆进行管理。其中,舟山校区图书馆已经引进了RFID技术,海宁校区图书馆将要引进RFID技术,其他馆还是采用条码+磁条的模式管理纸质文献。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发展浙江大学自己的智慧图书馆。

1.整合各类资源

浙江大学图书馆是CADAL(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的总馆,也是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浙江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还是ZADL(Zhejiang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成员馆。浙江大学在校师生除了能够访问本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以及已购买的数字资源,也能够访问CADAL、CALIS和ZADL资源。

目前,通过求是学术搜索,浙江大学图书馆已经可以做到将馆藏资源和已订购的数字资源进行重组并呈现给读者,大幅减少读者检索、整理信息的时间。若是图书馆能够将CADAL、CALIS和ZADL资源也一并整合,想必更受读者欢迎。

2.升级硬件环境

智慧图书馆首先必须是智能图书馆,其基本特点是通过以RFID 等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查找、定位、盘点、分拣、顺架等工作。智能图书馆大幅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智慧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能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个性化的服务。相较而言,条码+磁条模式不仅管理效率较低,也不易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浙江大学图书馆需要考虑引进智能感知技术,以此减轻馆员管理纸本的负担,使之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读者服务,同时降低读者查找、定位、借阅书籍的时间成本,提升读者满意度。

3.提升服务质量

在笔者看来,浙江大学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大有潜力可挖。一方面,应当引入先进智能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读者的行为习惯进行深入挖掘,主动向读者提供其当前需要或是潜在需求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应当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如增加图书点评功能,构建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的渠道。

四、结语

世界在不断发展,图书馆也在不断进步,传统图书馆向互联、高效、便利的智慧图书馆转型乃是大势所趋。对此,浙江大学图书馆应当加强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积极开展相关主题的学术交流会议,加快智慧馆员的培养,走出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智慧图书馆道路。

参考文献:

[1]Aittola M,Ryhanen T,Ojala T.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5.

[2]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3]严 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4]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7.

[5]乌 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智慧交通的定义第3篇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智慧交通的定义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慧城市;

[Abstract]This idea since 2008 since the global wisdom City,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of wisdo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wisdom of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sis, comparison of digital city, wireless city and wisdom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bout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Digital city; wireless city; city of wisdom;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08 年 11 月,IBM 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李德仁院士则运用一个等式形象的说明了他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即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 物联网。本质上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管理,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效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使得城市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

2.1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是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相关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引导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金融业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的城市可以采用此模式。

2.2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建设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2.3 混合型发展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应综合两种模式的长处。在政府主导促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尚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长远意义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在涉及如何建设智慧城市问题上,在规划方面,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按照网络化、节点式模式进行设计;在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城市光网、无线接入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模式,重点推进城市感知系统的建立、城市运营海量信息的捕捉和处理、信息决策系统等软性基础设施;在体制方面,要冲破部门利益格局,破除阻碍城市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从一个全新角度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综合集成能力,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急用先上,稳步推进,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3.1“以人为本”是主线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在“两型社会”框架下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将大大有助于解决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城市基础设施架构,使城市耳聪目明,能够敏捷地感知世界,逐步形成安全、和谐、便捷的“智慧型”宜居城市。

3.2 以协同共享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石

在传统城市中,信息资源和实体资源被各种行业、部门、主体之间的边界和壁垒所分割,资源的组织方式是零散的,智慧城市“协同共享”的目的就是打破这些壁垒,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城市资源体系,使城市不再出现“资源孤岛”和“应用孤岛”。在智慧城市中,任何一个应用环节都可以在授权后启动相关联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环节进行操作,从而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各司其能地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使各个子系统中蕴含的资源能按照共同的目标协调统一调配,从而使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显著高于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价值。

3.3 以智慧产业聚集作为“智慧城市”的灵魂

大力推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使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市场和产业链不断拓展;同时,通过“两化融合”、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支持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等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城市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可以相信,2013 年我国将达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高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要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特别需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求其名,不求其实”,更不要“捡了这个,丢了另一个”。笔者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全社会性的任务。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即形成“系统之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即“城市大脑”)。从而,让整个城市的各部分(包括政府、市民、企业)能够智慧地协调运转起来。

由此可见,建设这样一个系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所以有人说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是一个美好而长远的目标。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努力,才会在遥远的未来享受到“智慧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幸福美满生活。

笔者认为,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当前我们建设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的工作一个也不能丢,建设好后两者是建设前者的基础。十几年前,天津市还没有一副自己绘制的高精度数字地图,在那个时候,建设智慧交通是不可能的事情。今天,我国不仅有了平面地图,还有了三维地图,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线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需要的服务”。无线城市建设的初期主要是采用“2G + 3G + Wi-Fi” 的技术模式,实现宽带无线传输服务的全覆盖;而在无线城市建设的更高阶段,主要是实现服务由“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变。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是放弃建设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而是由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无线城市建设还没有进入“智慧的殿堂”,主要是因为智慧城市覆盖的范围极广,即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化,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

图1 可用来说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由图可见,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并建成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无线城市的重要基础;无线城市让数字城市的所有信息“移动”起来为民服务。目前,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快上“智慧城市”而把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的成果忘记或丢弃。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已经提出了若干“智慧系统”,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还未达到“智慧”的程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案例中。

第一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交通”,而实际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路况及相关信息(以语音或图像的形式),应该说这还远远不是“智慧交通”。因为它仅仅提供了相关信息,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交通,是需要庞大的数字地理信息和各种智能分析系统作支撑的。通过对历史交通实况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优化,可以为行者快速的提供一条从A 到B 的最优化路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人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和决定路由。

第二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医疗”,有的城市把实现了网上或电话挂号就称作“智慧医疗”。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是要基于在“电子医疗系统”、“电子医疗档案”、“电子医疗管理和服务平台”等数字化系统之上,有了上述的基础性系统的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当一个病人问诊的时候,大夫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或PC 立刻看到病人所有的治疗史、用药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像记录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迅速找到该领域的专家系统,为病人给出精确的建议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以实现即时的网上名医会诊,通过模拟系统检测治疗的可能效果,并可以实时监测病人今后的病情发展,这才是未来的智慧医疗。

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第一,建立统一的顶层框架。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务、社区、交通、生活、医疗等方面,如何把各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是智慧城市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因此,智慧城市需要遵从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准则;

第二,完善数字城市的基础地位建设,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城市的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利用和优化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基础,提高数据共享速度、扩展数据共享内容,对数字城市的数据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利用;

第三,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扩展。目前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方面,而智慧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居民,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应向服务方向扩展,使智慧城市为每个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

通过上面列举的两个小例子可以看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智慧系统才能真正构成。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人们最需要的智慧系统建好,并逐步扩大,不断改进、发展和集成。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全面地享受到智慧城市给人类带来的各种优质服务,并让未来城市和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智慧交通的定义第5篇

一、智慧旅游产生的背景

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IBM)首先推出了“智慧地球”的商业计划。智慧旅游是将服务对象由城市居民向外来游客的内涵式延伸,也是数字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智慧旅游的定义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

三、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

应用层:实现智慧的旅游政务、智慧的景区、智慧的旅行社、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酒店等智慧旅游行业应用。网络层: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络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服务实时数据安全、高效的传输。感知层:通过各类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储存,为整个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

四、杭州市智慧旅游的建设现状

(一)首个旅游应用软件正式上线――杭州“智慧旅游”手机APP

“杭州智慧旅游”手机APP应用里清晰的条目分类和图标让使用者一目了然。游客只需登录APPStore等各大应用电子市场,下载使用杭州智慧旅游手机APP,就可以轻松玩,实现定位、信息、交通、景区导览、语音讲解、导购服务等功能的及时掌握。

(二)搭建了首个智慧旅游网络平台――西湖游览网

“西湖游览网”(),首期推出西湖概况、门票预订、自助游(景区套票)、餐饮预订、驴友服务版块,住宿预订、休闲娱乐、杭州特产服务版块也将在年底前陆续推出。

(三)改造了首个顶级智慧酒店――黄龙智慧酒店

2009年6月,杭州黄龙饭店与IBM合作以全方位的酒店管理系统与RFID等智能体系启动了中国首家“智慧酒店”建设。

(四)规划了首个智慧景区的建设试点――智慧西溪景区

智慧西溪景区的提升方案目前已在规划中,在完善电子商务、自助导游等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研究设计西溪湿地智慧旅游系统,达到构建“大西溪智能管理平台”的目标。

(五)批支撑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已投入使用

①萧山“物流e通”:通过配货平台和智能手机整合物流货源信息,为物流司机、物流中介和货源企业三方提供智能化应用。②智慧交通信息平台――出行宝:“基于无线数字电视的智能交通导航系统”经过五年的努力,已经研发成功。通过安卓系统的手机下载“出行宝”客户端进行免费体验。③智慧公共自行车服务――公交智能便民服务亭:准备将公共自行车亭升级为公交智能便民服务亭。除了能查公共自行车租还记录,还能24小时售卖食品、饮料,支持银行转账,还具备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游戏充值、机票预订等多项功能。未来两至三年,争取建成2000-3000个智能便民服务亭,形成遍布杭州的“智慧公交点”网络。④免费WIFI覆盖全城――i-hangzhou

五、杭州市智慧旅游主体建设

(一)智慧景区

1、景区智慧导览:1)景区应设有广告栏或多媒体服务终端机旅游资讯,且布放合理,显示醒目。应能在自助导游终端旅游资讯。能以短信、彩信等形式向游客的手机中发送信息。2)景区应建有多媒体展示系统,主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和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技术,运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声光电来展示包括景区景观、自然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古文物再现等。2、景区智慧导购:支持在线预订购买门票,并采用电子门票的形式,配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或立式电子门禁,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此外,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应也能实现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3、景区智慧管理:1)视频监控全面覆盖景区,监视界面图像在各种显示设备上显示,并能进行各类操作,如具备闯入告警功能。2)实现入口人流技术统计管理、出口人流技术管理、游客总量实时统计、游客滞留热点地区统计与监控、流量超限自动报警等人流监控功能。

(二)智慧酒店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饭店内各类旅游信息的自动感知、即是传送和数据挖掘分析,实现饭店“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溜达要素的电子话、信息化和智能化。

杭州市智慧酒店建设应以黄龙饭店为指导,参考借鉴《北京智慧饭店建设规范》的详细评分标准,从杭州市旅游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杭州市智慧酒店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杭州市酒店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其规划建设具有前瞻性。

(三)智慧旅行社

1、信息收集与资源采购:实现对旅游资源供应商的统一在线管理,包括供应商基本信息、要素价格、合同记录及财务信息等。旅游资源供应商主要包括景区、饭店、交通工具以及旅游保险等。2、产品销售:实现旅游产品的在线广告宣传、在线展示与查询、在线预订及在线交易,实现多渠道同步和销售,建议提供电子咨询单和预定单;推荐实现电子合同管理。3、游客服务:应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呼叫中心服务,通过建设各类问题数据库,提供标准的信息咨询,接受意见反馈,并可提供游客关怀。推荐直接实现业务预定处理。

(四)智慧公共服务

1、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有效的旅游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分级管理机制。2、开发新型游客体验终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研发新型游客体验终端,并将终端与杭州市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实现实时互动,第一时间播报旅游相关资讯、查询相关信息。3、旅游执法E通:智慧旅游中的“旅游执法信息管理移动终端查询系统”业务是基于移动网络,适用于普通智能型手机的移动终端所搭建的支持旅游管理需求的应用系统。执法人员在执法现场只要利用一部3G手机,就能查询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等信息,现场拍摄“取证照片”,录制“取证录音”,并将数据资料传送回后台的数据库中备案。

六、结论

智慧交通的定义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交通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我们也每天都生活在其中。我们应该要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优惠空间,然后让我们进一步地将其应用在各个范围内。我们当前也正面临着城市交通困境的现状,我们非常有必要利用物联网、互联网、计算机等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解决,保证我们的生活工作能够畅通运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交通研究不仅可以方便我们现在的生活,还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的提升,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意义

1.1为解决城市交通困境提供渠道

当前我们的城市人口密集度较高,而且交通工具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交通改善的速度要快,因此我们面临着日益艰难的城市交通困境,人和交通工具的矛盾进一步地加深,要积极地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交通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另外,由于当前我们的交通警力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总公里里程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私家车的拥有数量也呈现井喷式的上升,在这种交通警力严重不足以及交通管理任务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利用好科技来协助交通警力,依托科技来解放警力。我们应该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计算机等一些便捷的数据传输功能,实现对路面交通的进一步管理和全面监控,只有认识到位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这些新的互联网工具如何实现交通管理工作,进而才能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计算机等服务来实现交通管理工作。

1.2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的服务

当前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增加了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了缓解交通拥挤的现象,保证每条道路能够畅通无阻运行,国内很多的城市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智慧交通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过综合的研究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很多城市在进行智慧交通研究以及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尽管各个方面的功能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但是它们切实地实现了城市交通网络服务功能的完善,实现对大数据处理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要素的整合利用,这对于更好地发展我们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改善我们当前存在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交通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研究思路

目前我们存在着各种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利用好大数据智能时代,为更好地解决我们的城市拥堵问题提供方法和渠道。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确研究思路,为更好地实现智慧交通的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具体的研究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数据库的信息完整性、有效性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下给我们带来很多优惠空间,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到各个方面的信息,然后经过综合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城市交通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一些现象或者的规律性,进而能够更好地利用它为未来的建设目标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预设目标。因此我们要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智慧交通,我们也必须首先要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性,以便我们在利用这些数据分析问题的时候,不会因为信息问题出现差错而导致结果错误或者是相对偏离问题方向。具体来说,需要我们相关技术人员要重视数据库在智慧交通建设中的科学使用,提高它的利用效率以及它的实践效果,必须在函数驱动叠加、数据统计分析、集中学习等方式的配合之下,提高智慧交通网络运行的数据处理质量和效率,不断地改善现代当前所存在的各方面的城市交通问题。

2.2提高交通检测器效率

智慧交通网络的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我们智慧交通建设中能不能实现对不同路段和不同路况的交通状况进行实时有效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进一步的防止各种降低因为交通道路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切实的改善智慧交通网络运行的水平,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提高交通检测器的检测效率。具体来讲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针对现有的交通检测器,可以在传感器、摄像头、感应线圈等设备的支持下,对城市进出入车辆,城市内部行驶车辆、未行驶车辆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做好信息方面的检测工作,使得智慧交通网络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可以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减少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发生,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交通检测器的实时更换或者实时的设备检测,又或者对交通检测器的功能进行创新改造,通过多方面的手段实现对交通检测器的功能完善,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改善交通检测器的检测效率,为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总之,这两个方面都是为了切实提高交通检测器的检测效率,为避免因为检测器出现问题而导致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为了保证我们不犯这种技术上的问题,应该非常重视这种检测器的安全设置以及实时检查。

2.3注重引入智能要素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应该要既要重视大数据的有效信息,也应该要注重智能要素的引入,为更好实现智慧交通建设目标提供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注重人工智能理论的引入,随着我们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工智能理论也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对于智慧交通的建设也应该要引入人工智能理论,通过人工智能能够简化各方面的工作以及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我们在计算三维空间时可以对智慧交通方面的场景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可以使得智慧交通网络运行的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能够得到整合利用,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结合人工智能理论能够实现智慧交通的科学建设,还能突出它的网络运行的高效性以及智能化。另一方面,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要更好地保证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但是这个基础和前提是有大数据库,并且能够经过不断检验和实践能保证它的可靠性,因此我们要对智慧交通网络运行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统计利用,才能保证网络运行的性能更加可靠,并且为大数据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我们要注重人工智能方面算法要素在智慧交通中的引入和使用,并且相应加以探讨分析,将其落实到位,以流程化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式对智慧交通进行有效的建设,使得其交通运行网络能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形式变化相适应。

智慧交通的定义第7篇

导读: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现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交互融合的空间聚集复合生态系统,人与环境、产业、社会之间存在着广义生态关系和协同共生进化机制。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在工业文明时代,城市更多地作为经济要素的聚集地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载体,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微循环结构与自适应可持续发展机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城市病。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更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城市现状的基础上以新的发展模式重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机制,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

一、现代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源于对城市系统的认识。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是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早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就从规模经济角度对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效应作了阐述(Alfred Marshall,1890)。[1]因此,城市被看作是促进农业劳动分离和发挥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优势的经济系统(Wilbur R. Thompson, 1965),[2]众多的学者从城市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规模理论和发展模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Wemer Z.Hirsch,1973;Kenneth J. Button,1976)。[3][4]1968年,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E. Park等人从城市对社会影响的各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和系统性研究(Robert E. Park,et al, 1968),[5]促使人们进一步从社会与经济交互影响的角度去关注城市的发展问题。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日益显现,人们才真正从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大系统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仇保兴,2011)。[6]

在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两个方面(李迅,2008;陈卓咏,2008)[7][8]:一是来自对城市发展的成功范例和最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是来自对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其中,涉及到城市的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筹资模式、发展途径等各个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城市的发展不仅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及资源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发展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测的复杂因素及其动态作用机制的影响,是一个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吴晓军,2005;仇保兴,2011)。[9][6]Luís M. A. Bettencourt、Michael Batty于2013年6月21日在著名刊物《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城市扩张与城市规模研究的最新论文(Luís M. A. Bettencourt,2013;Michael Batty,2013),[10][11]通过对数千个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分析,从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角度阐述了城市在规模大小、人口密度、社会联通性和流动性网络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城市系统内在的异速生长关系(陈彦光,2002)。[12]城市系统的这种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使得我们在考虑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时,难以简单借鉴已有的经验模式或宏观规划理论来系统性解决城市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问题。众多的实践已经表明,这些新问题是事先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而在目前现状下又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对于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在进行宏观规划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构建一套完善的能够针对环境变化具有动态调节功能的微循环自适应机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自组织理论、动态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来研究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上述自适应机制(吴晓军,2005;陈彦光,2004;袁晓勐,2006;李杨帆等,2005)。[9][13]-[15]上述研究发现,城市系统的演化在结构与形态上与大自然生物组织的有机体结构和河流的自然分布特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优化目标似乎就是重建大自然的对称律(陈彦光,2004)。[13]然而,Luís M. A. Bettencourt、Michael Batty等人的研究指出,这种相似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其内在的功能机制上,而非外在的形态上(Luís M. A. Bettencourt, 2013; Michael Batty,2013)。[10][11]在城市发展模式的自适应机制中,必须考虑环境与需求的变化对资源的动态匹配能力及其供给成本的要求,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功能机制,来完成上述自适应优化调节。

大自然五彩缤纷的鲜花、青翠欲滴的树林、翱翔蓝天的飞禽、驰骋林野的走兽、戏水大海的鱼群等充满着勃勃生机的万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生存方式演义着与自然的无比和谐,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索与启迪。自然界的生态大系统是由无数个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微循环小系统所组成的,群落内部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复杂的有机联系使得整个群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总能面对生境的不断变化而坚定不移地朝向物质与能力交换最优的“顶级群落”方向迈进,也使得整个生态大系统呈现了最完美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基于上述观察与研究而形成的广义生态群落理论和方法(戴伟辉,2013),[16]为我们探索城市发展模式中的自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指导。

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城市中的各类居民、组织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物质与价值交换循环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广义生态链。为了降低生态链的运行成本,上述主体在空间聚集而形成各种综合体(Complex),这就是城市自然发展阶段最初的广义生态群落。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交换效率,在现代城市中又将上述综合体划分为各类功能区,如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等等。功能区的规划应更加有利于降低广义生态链的运行总成本,否则将会对广义生态群落的微循环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种种问题。例如,城市功能区的规划过大、布局分割和基本功能单一必然会增加连通性与流动性成本,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活成本上涨。又如,在目前的软件园区规划中,将大量的软件企业集中在一起希望发挥人才、知识的空间聚集优势,却忽视了软件企业种群不适合“群居”而适宜于与其它产业“伴生”的基本特性,结果导致大量的软件企业难以向专业化细分的“生态位”方向发展而形成过度竞争。

在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我们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过于强调规模聚集和宏大规划的同时破坏了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仇保兴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思维观和大量的现实案例出发,对上述问题作了精辟分析,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转型中重建城市微循环的迫切需求(仇保兴,2011)。[25]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城市需求甚至城市发展目标的改变。正如自然界生境的变化,将引发生物群落的系统性调整。在上述过程中,物质的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是适应性调整的关键,也决定了群落的发展规模。Luís M. A. Bettencourt、Michael Batty等人和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上述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效率及其成本对于城市要素聚集的调整和提高城市的动态适应能力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普及,使得城市的运行基础和管理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信息的流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降低了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便捷地在虚拟空间实现大量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聚集,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从总体上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降低城市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力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因此,面对城市在工业文明时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级,是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中必须首先深入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虽然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有效运行”相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严格的科学界定。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在经历了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又一个高级发展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戴伟辉,2012)。[26]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一定的城市主体,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基于特定的驱动因素所形成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整体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吴标兵等,2013)。[27]通过对我国正在规划和兴建中的100余个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还存在着目标定位、发展思路、顶层设计、驱动机制、技术标准、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配套等多方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对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基本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生态链作深入分析,从有利于上述群落的发展和为之创造更好的生境出发,系统性地思考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时代,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城市广义生态群落创造良好的生境,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包容性发展,实现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为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城市新生活。

二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为城市提供全新的生态学运行机制和柔性技术体系架构,通过对以广义生态群落为基础的微观分析来重构宏观设计,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创新社会经济要素的聚集模式、降低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提高城市的连通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为城市构建良好的动态自适应发展机制。

三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首先应该为城市构建发达的基础信息网络,使得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通畅便捷,首先考虑从广义生态群落的刚性需求和城市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出发,通过效益驱动机制和政府先行来逐步拓展各应用领域,通过信息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最终实现从机器的理性智能到人性化的情感智能服务。

四是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架构既要考虑到有利于资源的统一整合和开发利用,还要注意到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分布式微循环运行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好统一的物联网、泛在移动通讯网和云平台三大基础平台,以开放式的柔性体系架构为广义生态群落的运行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是智慧城市的体制机制。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对城市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深刻变革,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建立以网络化流程、动态协同机制和敏捷服务链为基础的新型电子政府运行模式,并通过跨行政区域的政务资源整合和行政组织体系的虚拟化重构,形成以“云”政府为基本形态的智慧城市政府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1890.

[2]Wilbur R. Thompson. A Preface to Urban Economics[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 1965.

[3]Wemer Z.Hirsch. Urban Economic Analysis[M]. New York:McGraw-Hill,1973.

[4]Kenneth J. Button. 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6.

[5]Robert E. Park, Ernest W. Burgess, Rodericke D. Mckenzie. The Cit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6]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8.

[7]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23~33.

[8]陈卓咏.最优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研究评述[J]. 国际城市规划,2008,23(6):76~80.

[9]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5.

[10]Luís M. A. Bettencourt. The origins of scaling in cities[J].Science,2013(340):1438~1441.

[11]Michael Batty. A theory of city size[J]. Science,2013(340):1418~1419.

[12]陈彦光.Beckmann城市体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 科技通报,2002,18(5):360~367.

[13]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

[14]袁晓勐.城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15][24]李杨帆,朱晓东,黄贤金.生态城市系统的概念模型与等级结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7~40.

[16]戴伟辉.广义生态群落理论与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7]戴伟辉.上海市若干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群落模式及对策研究[R].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06.

[18]Turner J. H.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 [M]. Chicago:The Dorsey Press,1986.

[19]邬亮.数码创意产业的生态群落形成机理与演替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

[20]胡乐.数字社区商业生态群落的结构与布局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1]崔新.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2]邹艳玲.基于生态群落的现代服务业引进项目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3]Harwell C. C. Deren C. W., Snyder G. H. Use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societal driver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South Florida: Implications of an ecosystem management scenario[J] . Urban Ecosystem,1999 (3):345~368.

[25]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1~13.

智慧交通的定义第8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松江;发展策略;物联网

1.智慧旅游的含义和外延

1.1智慧旅游的含义

智慧旅游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资源、经济、活动和游客等旅游相关信息,促进旅游信息共享和游客服务部门的业务协同,提高旅游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2智慧旅游的外延

智慧旅游的建设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基础环境,它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应协调联动,智慧旅游可以带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可以产生科技旅游项目。智慧旅游本身强调智慧低碳,其为低碳旅游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以引导游客关注低碳,在建设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低碳化。

2.松江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2.1松江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建设便捷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经验和特色。松江是上海之源,在松江开展智慧旅游,不仅符合上海市“智慧城市”的精神,同时也能够带动松江地区及周边的旅游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智慧旅游模式的开展可以将很多原先分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起到最大程度利用的作用。近年来,松江区也在积极筹备,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在优化松江区旅游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旅游扶持政策兑现。其中包括2011年出台的《松江区加快旅游发展若干意见》和《旅游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以及2012年政府兑现奖励经费498万元。

二是景区服务水平实现较大幅度提升。近几年来,松江区多个景区评级得到上调,包括上海辰山植物园和上海醉白池公园,区内4A景区数量达到5家,位列全市郊区县之首。此外,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荣获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公园发展三十周年――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称号的部级公园。

三是松江“会议谷”初具规模。纳入会务统计的18家酒店,全年接待住宿客人87万人,其中会务团队占接待人数的50.2%,为43.7万人数。

四是依托松江历史文化优势,松江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秀丽的山水生态环境,有上海唯一的部级旅游度假区和最早的历史遗址,是上海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区,十二五”期间,松江积极推进三大战略,努力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产业强区的跨越。2014年第一季度,中心城区与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分别接待游客123.97万人次和99.35万人次,占全区景区(点)游客接待量的51%和41%,大型旅游功能性项目欢乐谷、辰山植物园、城市景观泰晤士小镇及文化景区方塔园、醉白池等得到市民游客的青睐。

2.2存在问题

1) 信息资源共享度低、整合力度不强。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旅游信息资源共享还很困难;由于分散在各旅游企业、景点、商户的大量数据信息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与整理,从而产生信息壁垒,导致信息利用率下降,资源重复投入,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相关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缺乏系统接口标准,难以互通,产生了信息孤岛,限制了智慧旅游的发展。

2) 旅游公共信息供给途径少。对于散客和自驾游市场,需要拓宽旅游公共信息的供给途径,实现丰富、多样和便捷的公共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不能仅仅依靠单一且单向沟通的指示牌、人员讲解和张贴海报,或者依靠传统、分散的途径,如服务热线、旅游咨询中心或者服务中心,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物联网、触摸式旅游咨询机、移动客户端等高新技术,打造系统、高效、便捷的公共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3) 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松江旅游网旅游产品的定制方面还有欠缺,尚未形成目的地营销体系。

4)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松江的无线网络覆盖率还较低,这大大限制了智慧旅游的发展。其他一些在配套设施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

2.3松江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1) 社会功能方面。发展智慧旅游,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扩大就业。体现科学发展、创新城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松江区品牌和知名度,有助于可持续性发展。

2) 经济方面。智慧旅游在带来社会价值的同时,还会带来经济价值,带动城市的景区、酒店、餐饮、购物、交通以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并通过内需,推助当地经济稳步发展。

3) 民生方面。推动智慧旅游所带来的服务业提升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仅仅会使当地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更会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达到多赢的效果。

4) 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在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旅游承载力管控等方面综合应用多种智慧旅游的手段能够均衡游客的分布,降低游客对资源的破坏,有效确保游客的满意度,对缓解景区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5) 产业方面。通过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和游客的行为模式,实现旅游产业链上各个系统的协同运作,从而逐渐改变整个产业的运营模式。

3.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3.1构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1)整合有关松江旅游的旅游信息资源,完善松江旅游网,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智能服务,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基本信息、旅游产品信息、公共环境等相关信息服务的需要。完善在线或者电话咨询服务,使游客随时随地进行旅游咨询。建立评价体系,使游客在游完可以对景区、餐饮、酒店、交通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提供参考。

2)建立 3D 虚拟景区旅游平台。通过 3D 虚拟景区旅游平台,摆脱单一的门票经济,开拓绿色环保的网上在线旅游,同时,利用全新的三维全景技术,全面展现景区美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吸引全球的游客到实地旅游,将推动松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使得旅游信息的传播多元化。

3)建立旅游信息触摸屏,建立景区自助导游平台,为游客提供资料检索、触摸查询等服务。

4)提高无线宽带网覆盖率。

3.2完善物联网建设实现人性化智慧旅游

旅游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参与的客观因素受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的影响较大,变动性也大,而游客的心理、生理现象也呈多样化,使得整个旅游过程要多方位应对才能尽可能使活动服务完美。物联网的加入可从组合、监控、及时三个方面优化服务过程。组合旅游目的地优质接待旅游企业,通过平时物联网的监控,收集游客对各类旅游企业反馈,将旅游目的地优秀的旅行社、酒店、购物中心组合推荐给消费者;动态化监控整个旅游过程,跟踪整个行程,防患于未然,安排好旅游途中的每个环节,以防因为天气、交通变化等带来的消极影响;运用物联网信息流可及时有效处理旅游中的矛盾,维护旅游质量与市场秩序,使愉悦的气氛贯穿整个游程。

3.3 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是通过信息技术及时准确的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的转变,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

1)制定旅游信息标准,建立基于旅游信息标准的旅游云计算中心,按照统一的规则获取采集旅游信息,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集中存储、。通过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基础信息、 统一地理信息、统一交换接口、统一技术平台,使旅游信息的智慧化,让项目融合和跨平台合作成为可能。

2)建立综合管理平台,包括旅游安全保障、旅游数据监测分析、旅游品质保障、旅游诚信管理、旅游互动评价管理、游客消费行为数据收集分析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以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4.智慧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

4.1政策支持

在发展智慧旅游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针对本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出台和落实相关奖励和补贴等支持政策,引导并推动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商和科技企业等相关方积极参与智慧旅游的构建,不断提高旅游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在旅游行业的深度应用。

4.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智慧旅游的建设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特色,政府所有,企业经营,多方受益”的经营模式。确定政府独自投资、政府投资引导、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合投资、政府与旅游信息化企业联合投资以及企业独自投资五种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开放智慧旅游市场的开发,积极引入各类资本,实现多方投入,多方盈利。

4.3优化环境,全面发展智慧旅游

发展智慧旅游,还要全面发展松江的旅游产业的外部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区容区貌等。借助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加强旅游产业同其它产业、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加强各级旅游局同相关部门的合作。除政府、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传统旅游服务环节外,要广泛组织各种力量共同参与松江智慧旅游的建设。推进智慧景区试点建设、智慧酒店试点建设、智慧旅游试点建设,为其他景区、酒店、旅游社做出示范引领作用。

5.总结

2012 年 12 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智慧旅游建设会上,提出争取在 10 年内初步实现“智慧旅游”的总体目标。智慧旅游的建设对于松江旅游业乃至上海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智慧旅游的理念融入到松江旅游产业发展中来,通过发展策略的研究,为松江智慧旅游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考。在提升旅游服务、优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为旅游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推动松江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详细的规划和计划,也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撑,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使松江的智慧旅游事业能沿着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为松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睿仙,乔晓梅,刘军.发展唐山智慧旅游的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04:44-47.

[2]金江军.智慧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11:22-23.

[3]陈胜容.智慧旅游体系下的旅游环线资源整合研究――以京东旅游环线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42-144.

[4]廖维俊.基于物联网架构下的“智慧旅游”探究[J].生态经济,2013,07:98-101+104.

[5]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02:3-5.

[6]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