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7 16:18:08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第1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普遍存在道德素质低、学习成绩差、情感孤独以及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有加强同家长、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准确了解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年儿童教育和监护机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才能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

1.安全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而学校通常只负责在校的安全教育,所以,儿童在离开学校后,容易出现安全教育上的衔接不到位问题,即使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等监护人,但是由于他们通常还承担比较重的农活或家务,安全教育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相对弱化,所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遭遇相应的安全问题。例如,有的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沉溺网吧、抽烟喝酒、水塘游泳、打架斗殴等危险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个别留守儿童被拐卖等恶性案件,这都暴露了农村社区在针对留守儿童安全管理上的弊端。

2.学业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关爱,所以,对自己学业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强,加上有的儿童在家还有承担一定的农活和家务,会分散掉个人的一部分学习精力,导致农村社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业教育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局面,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普遍低于其他儿童,如果学校教师对于该部分学生的学业教育问题再不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教育倾斜,则该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自己的父母相分离,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关爱和亲情上的抚慰,所以,容易出现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多留守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性格品质不够健全,严重时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消极孤僻等不健全的性格品质,加上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由于留守儿童接受伦理道德、法制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遭受社会上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侵袭,从而使个人思想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基于少年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儿童教育的责任通常都是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的,但对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而且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没有发挥出儿童教育的整体优势。因此,要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在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具体而言,可由基层学区和教委牵头,组织妇联、村委会、学校、志愿者、离退休教师等共同参与,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集思广益,逐渐形成教育合力。

2.转变留守儿童的传统教育方式

基于农村社区流失儿童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特殊性,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要在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例如,教育者应当多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状况进行走访调查,然后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一些家访活动或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唤醒家长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掌握更多的教育技能。再如,在安全管理上,要建立全天24小时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体系,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大农村治安管理力度,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

3.加大师资培训与留守儿童的专题研究

在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所以,在平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职能。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培训活动中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题研究,让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教育思想,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掌握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出的新挑战。

总之,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关乎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但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平教育机制,为农村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第2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数量呈不断的上升趋势,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重庆涪陵区作为农民工输出地,留守儿童多且安全问题突出。鉴于此,本研究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现状与成因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通过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构想。

关键词 :留守儿童;安全;原因;对策

一、涪陵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这个数量还呈现出不断的增长趋势。重庆市涪陵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且地形复杂,以山地见多,土地少,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成为劳动力输出地之一。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了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截至2013年12月,涪陵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33.17 万人,占涪陵区农村人口的41.5%,而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有11551人,单亲外出的17390人,留守儿童共计28941人。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和关怀,该群体面临诸多安全隐患。

1.农村留守儿童受意外事故伤害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亡事故频发。意外事故伤害包括:交通事故、触电、中毒、跌伤、摔伤、动物咬伤和溺水等意外伤害。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

2.农村留守儿童受不法侵害

农村留守儿童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低下,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是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留守儿童中男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女童则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被拐卖儿童群体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3.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

当前留守农村的人口少,食品周期相对比较长,容易产生变质或过期。留守儿童对不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弱,购买食品时,多注重价格和口味,图便宜,从而为低价劣质商品提供了生存的“温床”,一些农村的小卖部、杂货店里面充斥着过期、变质和三无产品;农村学校的食堂卫生问题较多,容易导致疾病,甚至群体性食物中毒。这些因素都威胁着留守儿童的安全,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4.农村留守儿童受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威胁留守儿童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家庭暴力还呈现出不断的上升趋势。父母或监护人在管教留守儿童时,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训斥、打骂等粗暴行为,对年龄稍小的儿童容易造成心理恐慌、心理畏惧等心理疾病,对年龄较大处于叛逆期的儿童,则会出现反叛行为,有的直接报复施暴者,有的通过自残、伤害他人或自杀来反抗施暴者。

5.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

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一种病态心理,从而导致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出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一些留守儿童沾染上吸烟、喝酒、等恶习,一些留守儿童专横跋扈,打架斗殴,扰乱社会秩序,调查数据显示,25%有过偷窃、破坏公物等行为,32%沉迷于网络游戏,35%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综上,我们可以用以下图表的方式来展示涪陵区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占56%,意外事故伤害占47.5%,不法侵害占25%,行为失范占22.3%,家庭暴力占17%。

二、涪陵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方面,监护人监护不力

父母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他们的监护人大都由年龄偏大的祖辈,这种隔代监护给孩子埋下健康安全隐患。比如他们一般只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关注度不够,把留守儿童的一些反常行为看成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淘气;对留守儿童的管教,要么动不动就打骂,而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要么过分溺爱,放纵他们的行为,长此以往,极易使孩子养成脾气暴躁、易冲动、逆反心理极强,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不良的道德行为和生活习惯,从而引发安全事件,如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等违法行为。

2.学校方面,安全教育错位

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中,安全思想教育并未纳入学校的常规课程,常常是出现了安全事故时,才集中学习宣传,这样的宣传教育往往效果有限。比如提醒儿童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到河边、水库游泳等,这仅仅限于提醒,真正发生突发意外事故的时候孩子们仍然是手足无措,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方面,实战演练少;儿童心理疏导咨询机构缺位。留守儿童上学阶段正是思想和身体成长阶段,常会出现一些心理和感情问题,他们不知道到那里去述说,而学校又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某些孩子的心理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3.政府方面,政策制度滞后

政府对农村危险地带未有效的监管。农村地区的池塘、河流、水库等危险地段,几乎没有警示标志,一到节假日,很多儿童常自发的去游泳、玩耍,在没有大人监护的情况下,常有溺水等事件发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有很多建筑工地,政府尚未严格要求施工方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农村可供留守儿童玩耍的公共设施较少,施工工地成了他们选择玩耍的地方之一,这就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政府的政策扶持较滞后。每年政府都会从政策、资金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资助,这同时也是政府的民生项目之一,但是,今天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投入跟不上农村的发展要求,城乡差距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落差,心理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社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犯罪分子侵犯的对象。拐卖儿童和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正向各个农村蔓延。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一些有组织的犯罪分子,把男性留守儿童拐卖,把女性留守儿童强迫她们卖淫,并从中谋取暴利。农村中还存在一些娶不到老婆、性生活不和谐、性变态的成年人,对女童进行性侵犯。面对这些丑恶行径,社会能够提供帮助的机构少,由于相关渠道的不畅通,有心帮助人的没有帮助的渠道,而另一些人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这些丑恶现象熟视无睹。

三、稳妥解决涪陵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体系。

1.家庭关爱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长与孩子常沟通,保证动态的掌握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过程中父母要让孩子理解当前的家庭现状,沟通方式可以用电话、书信、网络多种形式交流,保持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传递,这样孩子就有了生活、学习的正能量;加强对农村儿童监护人的素质教育,特别是老年监护人。比如为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心理健康、安全意识、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严格监护责任,对监护人的条件和资格要做出明确规定,对没有确定好监护人的父母进行必要的干预,努力为儿童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骄纵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理智和情感促其健康成长。

2.学校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学校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搞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纪律教育、理想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使他们懂得更多的防范措施和技巧,特别是对农村女童的性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教育更是刻不容缓;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开设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配备心理教育教师,使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另外,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设置心理辅导办公室,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培训心理辅导老师,并纳入到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方面,应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加强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确保留守儿童的安全不受外界社会的侵害,防止他们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鬼混,以致步入歧途。总之,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能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消除低调的自卑闭锁、盲目反抗、寂寞空虚等不良情感体验,树立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

3.政府关爱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拓宽农村就业市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地或就近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选择的困惑,让他们得到政策家庭应有的父母亲情和关爱,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选择和根本出路。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和环境,引导大学生回乡支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农村社区互助服务。基层政府应完善村规民约,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为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对农村各种娱乐场所实行严格管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整治、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根治精神污染。政府多开展农村社区互助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动员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支持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周到的服务。从解决社区内留守儿童的家庭困难入手,通过帮扶、结对等形式把留守儿童的家庭引入到农村社区互助工作中来。

4.社会关爱使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壮大志愿者队伍,构建社会关爱体系。村委会要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居委会、学校,充分利用党政工作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爱心人士,共同构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开展城市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集聚社会力量,发动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活动,如“家长”、留守儿童辅导站等帮扶活动,吸引全社会的关爱力量,为留守儿童捐资献物,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动员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农村投资办厂,增加农民工就近工作的机会,倡导企业转变管理观念,使企业将关爱留守儿童纳入企业关怀员工的一部分,在积极配合与关爱留守儿童社会行动中贡献一份力量。

当下,留守儿童问题不单纯是留守所带来的问题, 而是与更广泛、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关联在一起, 不可能通过一揽子行政措施和零散的项目解决。它是一个既紧迫又持久的问题, 因此, 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和每一个关注者来说, 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一一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社会学(第十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幼穗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第3篇

[关键词]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儿童学校寄宿制;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6.08.200

这些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一直备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在全国推广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四川省也于2008年开始推广实施农村学校寄宿制建设工程[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农村外出城市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国家在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学校面积小、校舍用房紧张且简陋,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关爱在校学习的留守儿童[2]。在学校条件许可下,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学校室内外的空间环境,使室内空间环境美观舒适、经济适用,室外安全整洁,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住宿安全舒适。研究南充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空间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前期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1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现状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的东北部,嘉陵江贯通全境,地理位置特殊,是四川的交通枢纽和川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总面积达12494平方千米[3]。南充市有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县五个县,农业人口达750多万,占到全市人口的60%以上;南充地区农村人口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每年的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贫困人口多[4]。2003年以来,南充市各级政府针对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纷纷制定一系列的应对政策,如《乡村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乡村教育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总投资近5000万元,共完成26所乡镇小学的校舍建设。南充市教育局还为一些家庭条件特别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进行生活补助2~3元,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5]。虽然政府的这些措施解决了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由于资金有限,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上学难、生活困难的问题。

2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现状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四川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众多,位于全国前列,农村留守儿童占总的留守儿童的大多数,高达85%以上,占总学生人数的25%左右。南充市人口总数在四川省排名第二,而南充市未成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近百万,占到总儿童人数的40%还要多[6]。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与外界交流太少,加上在校教育落后和受到关爱太少、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喜欢说谎、不易沟通、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和容易染上不良嗜好等。

2.1各级政府投入不足和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大

虽然这些年国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投入,但由于资金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经济不同,有些地区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很难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投入力度,导致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住宿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缓慢。南充市每年都要投资近千万改善主城区中小学教学环境,但用于学生人数占多数的农村资金投入却非常有限,城市学校拥有良好的师资和生源,乡村学校则教师待遇低、教学条件差、人才流失严重。据调查,南充市各乡镇学校教育经费困难,多处于负债状态,这些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难于快速解决[7]。

2.2学校责任过重,教学质量不高

国家政府这些年非常重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合格人才,要求各个学校全面调查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并分类管理,使学校和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紧密,更加全面及时地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8]。农村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还要肩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每天的生活学习管理,负担较重。而农村学校每年还要疲于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效率非常低。并且很多农村学校老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难以沟通,抱着一种放任其发展的管理方式,使很多留守儿童自暴自弃。

2.3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而父母亲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的缺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代沟”问题,祖父辈和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认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交流起来比较困难。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很多贫困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天只能带饭去上学,有些亲戚监护人仅细心偏爱和关心自己的小孩,会区别对待监护的留守儿童,加上有的父母很少打电话交流和回家看望他们,时间一长,他们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大部分宿舍学校由于规模小、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宿舍非常拥挤,学校甚至于把教室改成宿舍,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宿舍,室内环境和通风差,几乎没有热水供应。很多学校周边社会风气不正、诱惑多,留守儿童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3南充市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和改善空间环境的发展策略

南充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把分散的生源重新集中一起,解决了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设施过于薄弱,校舍条件过于简陋,学生缺乏必要的关怀。针对这些情况,2008年以来,南充市共投资几千万在全市修建和改造了近4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但南充市有几千所农村小学,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改造。除掉已经建成的约五十几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南充市还需要投资大约八亿多元建设和维修约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以满足全市三十几万中小学生读寄宿的需求[8]。

3.1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加强辅助生

活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南充市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农村人口实际分布情况和特点,合理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面积和数量建设,统一学校宿舍床位、食堂、开水房和后勤保障人员的配备标准。加强辅助生活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学生宿舍床铺安全舒适,并配有可以洗漱的卫生间,饮食和热水保障等,教室有充足的课桌椅供学生学习。政府还应积极为寄宿制学校的生存创造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

3.2加大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给予足够的编制、经费支持

有些地方政府不太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经费投入少,教师工资待遇差,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关配套设备非常不完备,教师人员少,农村教育水平非常差。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还处于建设初期,近年来虽有国家财政经费的大力支持,但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应多方面筹集资金,和民间企业相互合作建设校舍。办学经费不足时,学校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勤工俭学解决暂时的困难。

3.3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这些年,国家政府加大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学校作为最大的教育公共建筑,国家和地方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应结合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资源的整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还应打破传统界限,整合社会周边学习资源,和各社区共享教育资源,为居民业余生活提供闲置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4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农村外出城市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国家在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学校面积小、校舍用房紧张且简陋,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关爱在校学习的留守儿童。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寄宿制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山区留守儿童每天长途跋涉上学之苦和读书难的现实问题,让其父母没有安心地进城务工,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的决心。本文通过研究改善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空间环境,合理设计好农村学校的环境空间,使其利用得更加高效,更好地解决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我国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4]王秋香.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6]康辉,刘建中,赵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桂全林.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

[8]李志民.震后灾区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重建标准与理念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困境;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0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强调逐步实行普惠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按教育主体分类,农村留守儿童大概分为四种类型,即隔代监护型、单亲监护型、上代监护型、自我监护型。有调查显示,72.5%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有10%的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1]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比例很大,对隔代监护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问题的困境审视

隔代监护关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社会化、安全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即:监督指导缺失,学习自觉性差;情感依托缺失,心理健康失衡;亲子教育缺失,社会化不健全;隔代监护不力,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1.监督指导缺失,学习自觉性差

首先,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滞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监护倾向。隔代监护人往往只重视儿童“吃饱穿暖”这种浅层次需要,忽视其学习等其他方面需要。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自主性比较差,这样会使孩子的学习意识变得淡薄。其次,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低,辅导能力不足。隔代监护人的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隔代监护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临时监管人是否对你的学习进行辅导”时,有98%的学生回答“没有”。孩子本身自控能力差,这种“大撒把”式的教育,其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2]

2.情感依托缺失,心理健康失衡

因为常常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难以获得归属感。蒙台梭利曾说过:“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可见,亲子关系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这种心理需求。隔代监护人虽然是亲密亲属,但是隔代监护关系代替不了亲子关系。长期处于隔代监护关系中,儿童心理发展可能会出现偏差,如敏感、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意志力薄弱、自卑、暴躁等。研究表明,近6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3],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4];农村留守儿童中有27.4%有焦虑心理,27.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惧感心理,22.7%有易怒心理,57.6%有过失行为,35.2%有说谎行为,7.4%有偷窃行为,30.6%有攻击行为,41.3%有破坏行为[5]。

3.亲子教育缺失,社会化不健全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属于他律发展阶段,很少能约束好自己。亲子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会造成影响。第一,技能社会化发展不健全。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及学习能力减弱、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和母亲的关系决定儿童是否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关注,孩子大都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价值体系社会化发生扭曲。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如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第三,影响规范社会化的形成。表现为:传统美德失范,道德行为不良,漠视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发现,低龄段儿童的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模仿需要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家庭亲子关系正是耳濡目染最直接的媒介,而留守儿童家庭是缺少这种媒介的。第四,造成角色社会化的某些偏差,如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6]

4.隔代监护不力,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隔代监护人一般年老体弱,难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第一,农村留守儿童受人欺负的比例较高。调查显示,大约21.3%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经常受人欺负,大约16%的非留守儿童表示经常受人欺负。[7]可见,留守儿童的安全相对更难得到保障。第二,农村留守儿童是拐骗的重点对象。不法分子了解到某些家庭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往往会破门而入,抱起孩子就跑,而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流动与留守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8]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困境的成因剖析

隔代监护关系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成因主要包括: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学校与家庭的矛盾。

1.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

首先,隔代监护人、儿童父母分别依赖对方,互相推脱教育职责。很多隔代监护人有这样不正确的思想:孩子的父母把孩子交给我,我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即可。然而,父母觉得孩子有他们的父母照看着,什么问题都不用操心了。其次,教育观念不相同,教育方式不统一。隔代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在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次关怀,难以全面履行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很多问题上,隔代监护人和父母达不成共识,让孩子无所适从。

2.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

隔代监护关系替代不了亲子关系,只能是一种关系补位。长期处于隔代关系之中,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存在感,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之间都存在矛盾。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的矛盾。儿童和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沟通障碍。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矛盾。亲子分离,父母对儿童教育管理时间和空间都不足,加之父母时间、精力有限,教育方式难免简单粗暴,从而与孩子产生矛盾。同时,很多父母对孩子怀有内疚之感,想通过物质满足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对孩子物质给予过剩,而精神和情感给予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9]

3.学校和家庭的矛盾

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关系中,学校、教师最大的困惑是:谁真正在管孩子?我要和谁合作完成教育任务?隔代监护人主动和学校、教师联系的意识较差,加之教育观念的差异,学校、教师很难和隔代监护人达成教育共识。同时,学校、教师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联系不便利,沟通方式单一,沟通效能较低。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和父母都存在过分依赖学校的心理,认为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有能力、有责任教好孩子。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负起全部责任,否则就是学校的失职。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关系背景下,学校和家庭长期处于这种矛盾关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应该形成的教育合力却变成了“教育失力”。

三、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困境的解决路径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问题的困境进行剖析,我们可以择定以下路径,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即: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社区保障体系;善于自我调节,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1.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关心和爱护是其他人所无法取代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每个人社会角色的意义是不同的。隔代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亲的角色,终究只能是一种关系补位。所以,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明确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既然已为人父、为人母,就要履行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其次,要做到经常和孩子联系,保持心灵上的沟通。沟通内容不能只限于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再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和隔代监护人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思想动向,形成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教育合力。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隔代监护人也要积极主动和校方联系,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及时做好家庭教育。

2.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性。第一,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档案信息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务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孩子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10]第二,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定期联系制度。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11]第三,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偏差现象,这让学校增设心理辅导课程成为一种必要。第四,教师要多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尽可能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沟通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怀,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第五,教师要定期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孩子思想和行为动态。

3.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社区保障体系

农村社区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农村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开展社区图书馆建设,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其次,定期举办社区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再次,建立“一对一”帮扶体系,鼓励村民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让孩子感受“完整的家”。最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机构。鼓励有能力、有精力的知识青年投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工作,包括心理指导、学业关怀等。

4.善于自我调节,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不要轻信“妖魔化”描述。大众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过度渲染,加之一些个案研究的偏颇,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被“妖魔化”。在描述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时,“自闭自卑”、“极端孤独”、“心理失常”等词汇俯拾皆是。同情农村留守儿童值得肯定,但过度的情感宣泄可能扭曲事实,使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受损儿”。面对这一现象,农村留守儿童要明确自己不是“问题儿童”,和其他非留守儿童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留守决定要持理解的态度,理解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理解自己的留守是由父母的工作性质、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再次,将自己的弱势地位转化为有利条件。例如,隔代监护之下,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学习监督相对较少,可以借此强化自己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要主动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在外务工的父母的担忧,减少隔代监护人的操劳,让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

[2][4]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3]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5(16).

[5]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6]周恩武.亲子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农村教育,2008(1).

[7]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8]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9]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10]咸大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11]刘文嘉,艳群.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及对策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Education Problems with and Solutions to Grandparent-Attending Children in China’s Rural Areas

CHEN Zhi & ZHU Cheng-ke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China)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第5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严峻,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系统治理对策。

关键词:

治理理论;农村留守儿童;治理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相关研究回顾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农村人口也成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体。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因素人为地分隔了城市与农村,使农村人口的流动难以举家迁徙,由此带来了一种崭新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为阅读方便,文内留守儿童不加双引号)。据统计,中国现有6100万留守儿童,有15.1%的留守儿童,即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的孩子占4.3%,近260万。另外,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联系一次的有1519万[1]。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一般只能与祖辈或者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此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诸多学习成长问题。近年来这些问题越演越烈,留守儿童问题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研究相对较少,在webofscience上搜索关键词thekidsleftbehind发现只有19篇论文,其中3篇是中国学者的论文。由于国外留守儿童产生与中国情况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与中国定义明显不一样,他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在移民过程中未被父母带走而遗弃在家乡的孩子。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国外学者对其心理发展、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了相应关注。美国学者O’Hare.WP于1984年在《KIDSCOUNT:identifyingandhelpingAmerica’smostvulnerable》的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家庭缺陷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使他们遇到不良结果的风险几率增大,其中一点就是成为“留守儿童”[2]。MarthaGivaudan在研究中得出结论:早期情感联系对婴幼儿的成长与福祉至关重要。为了婴儿和儿童的发展潜力需要花时间照顾,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以保护他们免受忽视或暴力[3]。中国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常年去城市打工造成,这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由于中国现存留守儿童基数大,产生的问题十分突出。国内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在近10年来增长十分迅速,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主题检索CNKI数据库发现,从2002-2004年三年间只有20篇,但是到2005年猛增到108篇,截至2015年10月,CNKI可查到主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文献共有9932篇。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越发突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两个方面。从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研究看,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等问题成为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段成荣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研究,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为人口规模大且增长迅速,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青海和陕西等经济欠发达且处于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在留守儿童中男孩所占比例较女孩更大,高于全部农村儿童的性别比。周宗奎指出,由于在学校教育方面,乡镇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办学条件差,教育机制的失衡导致教师的负担重,让留守儿童很难在学校得到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在学校教育力量不足的同时,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陷。李志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教育胜任力结构,并调查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胜任力水平,提出了借助学校教育力量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胜任力的对策建议。由于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势必产生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于此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周宗奎、谢玉兰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赖、监管教育的不当、社会关爱的缺乏,以及同伴的影响,都造成了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周宗奎、赵景欣在研究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求助对象、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留守儿童对同伴的拒绝直接增加了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以及孤独感。王东宇的研究表明,在长期的留守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敏感、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容易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此外,在安全方面,大部分学者发现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叶敬忠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群体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较高,同时缺乏监护人及时的处理与关心;郭少榕指出在留守儿童中女童相对于留守男童更加弱势,对留守女童的教育意识更为薄弱,受到侵害的危险系数也相对更大。

面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对策研究。李蔚波认为应该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完善留守儿童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儿童权益不受侵害。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周宗奎指出应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制度,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提供夏令营等学习活动机会。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上,吴帆认为应当加强留守家庭的能力建设,提升家庭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与支持,增加留守家庭内部的亲子互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增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权益,为孩子提供最直接有力的支持。张荻金在文章中总结保障留守儿童的切身安全要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建立监护人的监督法律制度,完善委托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的监督职责,督促监护人落实其责任,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时责任无法落实到位的情况,切实保护孩子的权益。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个单一角度进行探讨,解决对策往往比较单一,系统性不够。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农村留守儿童(本文认为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社会治理理论探讨有效治理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对策,作者深入到陕西省某镇中心小学(该校有700名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达到70%)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学校领导、班主任、教育局主管领导共40余人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走访调研和座谈;对重庆市石柱、酉阳、彭水等区县留守儿童关于家庭、父母等方面的作文200余篇进行了深入的文献分析。从调研和文献分析看,当前父母在外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现象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学习成长必须借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方能有效完成。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同时都面临着严峻的教育问题,但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明显比非留守儿童存在更为不利的影响。1.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特殊帮扶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支持,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几乎无法在家有效完成,由此逐步形成与非留守儿童学业上的差距。按理,学校教育给予这部分儿童特殊的学业指导,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然而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师资缺乏,根本无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有效帮扶,使得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日积月累,难以解决。根据对A镇中心小学调查,学校700多名学生只有20位科任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量十分饱和,几乎没有办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特殊关注。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条件艰苦,薪酬水平普遍较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励,教师更是无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提升。2.隔代监护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大都由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由于隔代监护人学历低,知识文化水平差,缺乏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因此隔代监护人无法有效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实地调查发现,69%的留守儿童在家完全没有人辅导学习,仅5%左右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隔代监护人的学业辅导。访谈中,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自己没读过书,孩子学习的事情什么都不懂,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管住小孩的吃穿,而且现在的小孩很调皮,自己根本管不住。稍微有点文化的隔代监护人表示:小孩在小学低年级时还勉强可以辅导学习,但进入高年级后,英语等课程的增加,自己完全无力辅导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松懈与成绩问题逐渐产生。

(二)品行塑造环境堪忧品行一般指人的行为品德,品行的塑造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品行塑造方面主要表现出两大问题。1.良好行为习惯与高尚情趣养成问题调查发现,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具有管教能力的父母在身边,生活习惯不良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问题明显更加突出。在业余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兴趣的比例偏高。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将打电子游戏作为日常娱乐活动的占比为30%,看电视的孩子占比为28%。在访谈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在被问及自己的兴趣时,回答都是玩、打游戏、玩电脑等,鲜有关于未来的畅想与远大抱负。例如一名留守儿童在日记中写到:“有一次,我回家后就拿出手机玩游戏,奶奶看见后生气地夺过手机,把手机藏了起来。我非常愤怒,一次又一次地辱骂奶奶。”由此可以发现,由于对留守儿童的游戏和电视内容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电视和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等内容对留守儿童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2.家庭关于品德培养的缺失,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疏于照顾,而隔代监护人在品德教育上的无能或者忽视,对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品德方面的正确引导往往不足。实地调查发现,有些隔代监护人在孩子面前不注重日常生活用语,容易使得孩子养成“出口成脏”的坏习惯;有的隔代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娇生惯养缺乏自主能力。甚至也有隔代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疏于管教,而由于社会诱惑的增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沾染上沉迷游戏、吸毒、等恶习,最后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统计资料发现,2013年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2015年6月10日,湖南省衡阳市的一个小镇上,两姐妹被镇上12岁的留守儿童投毒致死;2014年2月18日,14岁的留守儿童用刀刺死了来网吧找他的父亲[4]。

(三)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疏导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众多问题中最明显、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引导和关爱,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1.农村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孤寂、焦虑、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爱说话,害怕与人交流,交往能力差。例如有留守儿童在其日记中反映,当父母离开后,自己必须独自忍受孤独,常常感到无助和悲哀,十分缺乏安全感。同时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存在难以融入同龄集体的经历,他们在表现得不够自信的同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内心异常敏感但是却不懂如何有效地和家长老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得家长与老师的有效疏导与开解。2.父母及隔代监护人缺乏心理辅导能力由于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隔代监护人对心理问题普遍陌生,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缺少关心,也不知如何关心,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辅导。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身处外地,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偶尔询问一下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情感需求很少关注;一些父母一年只与子女通过一次电话,甚至在电话中对孩子的学习都不过问,更谈不上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一名留守儿童在日志中写到:“妈妈外出打工后,我感觉我已经不再需要妈妈了,别人回家都有可口的饭菜而我只能自己做饭,我好恨我的妈妈……初中后我不再叫妈妈了,我和她的电话交流也已经很少很少了。”2.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专业心理辅导农村学校偶尔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的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安全、卫生和学习,基本没有真正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因此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和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在一名留守儿童的日记中写到:“我每天要早起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没有时间吃早饭,身体不舒服就胡思乱想,怀疑自己得了大病,导致我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老师对此不能理解,每次都批评我,严重打击了我的自尊心……我认为世界都否定了我,所有人都讨厌我。”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名留守儿童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却得不到老师的理解与帮助,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也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由于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更是无法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知识培训,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

(四)学校缺乏有效安全管理,家庭监管与农村社区监管缺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隐患突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主要由学校、家庭、社区监管以及留守儿童的自我监管,每一个监管环节缺一不可,如果缺失或者不力必然导致安全问题。1.校园内部缺乏安全管理学校里的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处理,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导致其胆小软弱懦弱缺乏安全感,以及其他孩子对留守儿童的歧视,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欺负。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有被欺负的经历,被欺负之后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在访谈中某留守儿童的奶奶说孩子身上有伤,从来都不告诉她受伤原因,找到学校方面也得不到妥善的处理,欺负事件仍频频发生。其次,农村很多中心小学地处镇上,而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住家较远,上下学过程中需要校车接送,而学校对于非官方的“黑校车”采取放任态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学校安全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心小学一般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专题课程和发放安全教育书籍。对于安全教育,学校一般选择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老师进行,而班主任老师所进行的安全教育内容其科学性和系统性明显不足。3.家庭监管的功能缺失当学校的安全教育不足时需要由家庭方面进行补充完善,由于监护人对于安全认知不到位,容易造成儿童缺乏最基础最必要的安全保障,致使危险情况下留守儿童的自救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较差。据相关调查显示,只有56%的监护人会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34%的监护人只是有时关注,甚至有8%的监护人表示不关注,隔代教育的监护盲区使得留守儿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5]。例如贵州某山村的四个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外公外婆没有能力照顾孩子,因此独自留守在家中无人看管而导致喝农药身亡[6]。同时农村家庭相较于城市家庭对于儿童的保护能力更弱,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隔代的弱势群体老年人居多。当不法分子侵入家中进行窃取财产或暴力活动时,老人根本无法保护到幼小的儿童。4.农村社区监督的匮乏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他们的安全面临着各方面的威胁,因此社区监管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衔接真空地带的有力保障。但是农村的社区对于留守儿童的看护主要是以互助的形式存在,缺乏实质性的措施。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治理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问题都很突出,而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单独从学校或者家庭寻找解决对策,都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为此,必须采用系统思维,从多角度全方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盈利性组织例如慈善机构、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壮大,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治理理论开始兴起,它帮助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拓宽视野。为此,本研究拟从治理理论视角探索解决之道。

(一)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强调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目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等各类组织、各类人员均应有效参与[7]。治理理论允许政府以外的组织参与到治理体系之中,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允许多个治理中心并存,主体之间的责任界限模糊化,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作、促进与竞争,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同时建立良性的治理网络体系,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公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由来已久,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单个政府主体能够解决,还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才能构建出完整的治理体系。

(二)具体对策

1.政府层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力和资源优势,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更好的环境条件,搭建更好的教育平台。首先,政府要全面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解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例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的全覆盖,以更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生活问题,使其具备良好的城市生活条件,在制度上没有把留守农村儿童带在身边生活的障碍。其次,政府要出台相应制度以促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随父母进城就学。农村孩子进城要享有优质教育,就必然面临入学门槛高和教育成本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针对这部分农村儿童推行就近入学的政策。政府可以研究给与有就学子女的农民工每人每月一定额度的补贴,以便减少其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的压力;针对不便跟随父母就学的留守儿童,政府可以对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提倡实行带薪探亲假的政策,同时对于推行该政策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或进行补贴。同时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农民就近务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第三,国家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近900亿元,占同年GPD总量的0.14%,农村教育投入比重仍待提高。政府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使农村学校能够配备更充足的师资,有更好的教育设备等条件,以便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切实弥补其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第四,政府牵头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平台。建议农村基层政府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平台,通过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资金对切实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化解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更多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第五,优化农村地区师资配置,提升农村地区师资待遇。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教师编制,确保学校师资充足、结构合理。同时要切实提升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加大政策的吸引力,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六,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尽管国家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基层各种教育考评中仍然存在分数至上的现象,学校升学率排名落后的学校要通报校长,层层压力加码下来,一线教师必然更多抓教学任务,精力更多聚焦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对于成绩不好、性格孤僻的儿童则关注较少,导致的结果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塑造往往得不到重视。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切实落实好素质教育,形成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合力。

2.学校层面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具有特殊的教育场所和资源,在留守儿童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推行在校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积极解决留守儿童吃、住、学习、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趣味性文体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性情。例如针对暑期无人监管以及监管困难的留守儿童,集中在学校创办暑期爱心夏令营,改善其在家的放羊式学习生活方式,减少其面临意外伤害发生的几率,学校在暑期夏令营中要保障留守儿童的食宿安全,开展学习辅导、兴趣小组以及社会拓展训练等等,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二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构建心理疏导平台。留守儿童都处在可塑性很强的阶段,老师作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关注成绩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注重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给予性格孤僻的孩子以关爱和温暖。为此,学校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要分期分批组织现有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此外,应在农村各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抚慰和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三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学校应当建立多功能休息室,配置有图书、电脑、电话,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一样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且可以通过电话与网络与远在外地的父母联络。有的学校,坚持让教师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用书信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密切孩子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并且在感受亲情温暖的同时提升阅读写作水平,十分值得赞赏。

3.社会层面社会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对儿童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净化的社会环境、互帮互助的友邻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为此要努力发挥社会资源作用。首先,社区要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文件档案,为帮扶留守儿童创造基础条件。社区应建立留守儿童基本信息档案,了解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基本状况,为其更好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障、教育助学、亲情关怀、生产帮扶等多项服务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社区应建立邻里互助平台,以解决部分留守儿童日常监护缺失的问题。通过构建邻里互助机制,开展“爱心邻居”活动,鼓励社会中有条件、有爱心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家长”作用,帮助管护留守儿童,从而达到留守儿童困难帮扶、课业辅导、情感陪伴等多种形式互助关爱目的。第三,社区要积极创建留守儿童监护公益组织,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中,发挥全社会对留守儿童关爱、监护的合力作用。一些地区针对留守儿童创立的各种爱心社公益组织,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第四,社会要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要从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二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突出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第6篇

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难负教育责任。农村留守儿童中较多是隔代监护,由其祖父、祖母或外婆抚养。对于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文盲率较高、文化水平较低、年老体弱,并且负担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只能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温饱问题,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沟通。由于部分老人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过于迁就,导致孩子任性骄纵,不听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教育,从小就沾染上抽烟、、偷盗、打架等不良习惯,给留守儿童未来发展、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治安等带来较大的隐患。此外,部分外出务工的家庭其经济收入较好,并且了解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工作.造成他们产生对孩子“读不读书都一样,读不好书就打工”的想法,甚至在社会上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导致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2.学校教育师资薄弱。教学内容单一。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在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经济欠发达省份,这些省份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管理不健全。农村小学1—6年级主要开设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美术、音乐、体育等文体类课程几乎是空白.留守儿童受到的学校教育比较单一。而且,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是“半工半农”,师资中受过师范教育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较少,教师上完课后还要做农活,难以做到专职专心;此外,农村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涉及较少,教育内容单一枯燥.严重制约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3.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身心安全留隐患。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隔离。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内心的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支持、帮扶和疏导,长期处于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消极情绪,表现出留守儿童内心孤僻、自卑、任性、暴躁等不良心理状况。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经费支持等多方条件制约,农村中小学尚未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以及心理异常儿童筛查、辅导、救助等心理帮扶工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对心理健康异常的留守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和未来成长成才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村校园安全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社会治安埋下了潜在的危险。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虽然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内陆省份和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突出,资金、劳动力、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较落后.农村富于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加之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造成劳动力流动与户籍流动脱节,农村儿童进城读书受到户籍制度制约,使农村儿童不能随父母进城就学,形成大批“留守儿童”。因此.国家应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平衡,通过经济、税收、行政等制度调节地区发展不平衡,调控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性,力争做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缩短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留守儿童规模。同时,通过调整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平衡,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此外,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国家可以适当扩大公办学校规模,放宽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门槛,让部分留守儿童可以随其父母迁入城市就读。

2.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村中小学肩负着农村留守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任,其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保障,以及学校管理等密切相关。由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范类人才结构不合理和农村经济落后等多种因素影响,每年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难以下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得不到补充与更新;而且,农村中小学较优秀的老师也一心想着往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小学调动,导致农村中小学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师资队伍不稳定,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进而引发农村中小学生源集中涌向教学水平较好的城镇中小学,导致农村中小学招生困难,办学规模不断缩减;而城镇中学则难以承载.不断扩充学校规模,产生“超级中学”现象。随着大批农村中小学生涌向城镇读书.则给农村中小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均带来额外的困难与负担。为此.我认为: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和鼓励应届师范院校毕业生投身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政策制度,让他们愿意留在基层、扎更基层、服务基层,从而扩大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二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愿意留在基层、甘心留在基层,增强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由政府指导开展城镇中小学与农村中小中短期的师资交换.实现“强帮弱,富扶贫,劣学优”的良性互动.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四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优秀教师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存在“半工半农”、收入偏低等特殊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培训工作尽量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免费培训或给予一定培训补助,使农村教师安心地接受培训,从而增强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水平。

3.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寄宿率,实现全天候监护。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学校之外的学习与生活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管教,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力的状态,其人身安全受到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威胁。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以及日常生活有保障,道德养成和行为规范有指导,解决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父母的后顾之忧。通过实行留守儿童学校寄宿,老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及行为表现。通过建立学校、家长和留守儿童的定期沟通机制,学校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让他们适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同时也使留守儿童能够获得父母的关心关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此外,社会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治理,加大电子游戏厅、网吧、歌厅、舞厅等娱乐性经营场所的整治,为留守儿童提供一片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与农村基础工作最密切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可以发挥政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职能,充分利用退休教育工作者、生源地的在校大学生和政府退休干部等,整合乡镇、村的教育资源,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村或镇建立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社区为留守儿童家庭登记造册,定期开展家庭走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等,并将情况反馈给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增进亲子沟通和亲情互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的缺失。同时.留守儿童教育社区可以利用寒暑假对他们开展统一的学习指导和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避免留守儿童假期放任自留的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第7篇

近年来,农村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诸多伤害。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主要是由于农村学校及留守儿童监护人食品安全意识较差,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正规的购销渠道,监管环节较为薄弱等原因造成的。鉴于此,唯有对症下药,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各方食品安全意识教育,促进农村食品购销环节的监管,以及实现农村食品的安全治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预防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探析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农民日益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底,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了70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5%-40%。[1]虽然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爱,但大家主要是关注其教育和心理问题,很少有人关注其日常食品安全问题。在广大农村,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加上食品配送方式落后,以及食品购销渠道不正规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一个被长期忽视但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现状入手,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状况

由于多种因素,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农村市场上经常充斥着“三无”产品(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的产品或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的产品)和过期产品。不少年幼的留守儿童和年迈的监护人,缺少食品安全知识,加之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常常购买一些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导致病从口入。2015年1月,江西省彭泽县新星学校小学部的部分学生食用午餐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造成38人食物中毒,而大部分中毒者是农村留守儿童。[2]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并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日常消费的食品卫生质量差。而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一些不法商贩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塑料杯或者包装纸包装食品,并销售给留守儿童。如在一些农村学校的门口,不乏出售串串香、麻辣烫、冰糖葫芦的商贩,他们所卖的食品很少采取保护措施,卫生状况堪忧。骇人听闻的是,有的商贩竟然把那些没有密封包装的食品与蚊香、杀虫剂等日化用品混放,从而对食品形成污染隐患,造成了90%以上的食源性疾病都集中发生在农村地区这个事实。[3]二是一些不法商贩还向留守儿童兜售“山寨”食品,诸如“粤利粤”、“雷碧”、“康帅傅”等,以致很多不明真相的农村留守儿童,还以为自己吃的是名牌食品。其次,农村留守儿童日常购买食品的商店和摊点缺乏监管。农村食品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户,他们往往随意设点摆摊。在留守儿童日常购买食品的地方,无论是住家附近的商店,还是在学校门口的商店以及流动摊点,几乎都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另经调查,在农村市场上销售食品的商人,大约60%属于流动摊贩,这些人既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也基本没有营业执照和健康证明。加上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区域广阔、监测设施落后等原因,对这些流动摊贩缺少应有的管理,以至于他们往往销售一些卫生质量较差的食品,从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有报道揭露:在一次突击检查中,调查人员发现于江西省南丰县洽湾镇上店村的某食品批发商行中,一种名叫“九制雪梅”食品的包装袋中竟然有两条活虫在蠕动,卫生质量严重堪忧。[4]最后,农村留守儿童日常消费食品中有害物质比重较高(农药残留、过量添加剂)。农村市场上缺乏应有的监管,深受留守儿童喜爱的小食品普遍存在有害物质较高的问题。诸如“上排”、“麻辣牛肉”等,皆是用和着不合格色素和过量食品添加剂的面粉压制而成的,其中的金属含量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上百倍,而且大肠菌群、大肠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如果长期实用这类食品,将会造成儿童发育迟缓、肝脏中毒、血液病等健康问题。另外,农村食品经营者大多都是当地农民,其卫生健康意识较差,有些甚至在给庄稼打过农药后来不及洗手,就开始制作食品,导致部分农药残留在食品中。如有报道称,在辣条包装车间中,工人们不佩戴手套和口罩,有的工人甚至上完厕所都不洗手径直回到工作岗位上。[5]

二、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成因

综合许多学者的分析与论述,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所致,而不应归因于某方面单独因素。首先,农村学校教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由于教育资金缺乏和农村校长老师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6]农村中小学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向他们传授有关食品安全知识,学校也没有开设有关食品安全教育课程,即使迫于形势和压力,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活动往往过于形式化,且教育内容陈旧,无法起到让留守儿童充分了解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的作用。另外,农村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同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没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责。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其祖辈,有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祖父母们往往消费观念滞后,缺乏应有的食品安全知识,有的祖父母甚至在家里随意摆放剧毒农药,增加了留守儿童误食的可能性。此外,由于食品安全意识差,加上“图实惠”的消费心理,一些祖父母们常常给留守儿童购买“三无”甚至是过期食品,从而对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些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同时还出台了一些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譬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发展纲要》等。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尚未有专门涉及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条款。2011年11月,苏州市木渎镇天平花园幼儿园发生了一起儿童食物中毒事故,导致一百多名儿童到医院接受治疗。[7]正是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保障,此次事件的责任人一直逍遥法外,孩子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再次,农村地区缺乏相对正规的食品购销渠道。由于区位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者选择直接销售的方式,即经营者通过自身资源把生产的食品销往所能辐射到的周边地区,他们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周边地区人民生活的需要,但他们基本采取的是小作坊制作,而且大多没有经营许可证和生产厂家资质。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超过90%的食品生产企业是10人甚至5人以下的小作坊,涉及面非常广泛。[8]这些小作坊极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卫生环境恶劣,工艺技术落后,基础设施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甚至非法使用劣质食品原料,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此外,这些小作坊食品包装、储藏、运输设备都比较落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从而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最后,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概而言之,一是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数量少、质量差。很多情况下,监管人员只能凭借肉眼观察进行粗略简单的检查,仅能检查出质量存在明显问题的食品,对于细菌超标、农药激素残留等问题,无能为力。二是各监管部门协调不力,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如生产领域由农业部门负责监管,流通领域由商务部门负责监管,加工领域由质监部门负责监管,如此分散多头的监管制度,使得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现极大混乱。三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存在问题。

相对而言,农村地区食品监管部门的编制数量较少,如全国80%以上的县乡镇村无专职人员和专职机构负责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和百姓饮食用药知识的科普。[9]虽然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越来越重,但监管部门及监管人员并未增加,以至于出现了即使所有人员满负荷运转,农村食品安全仍然存在监管真空问题。

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健康及其家庭幸福的问题,也关系到整个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问题。因此,各级政府、留守儿童家庭、农村学校和社会力量应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以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以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各级政府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鉴于国家尚未出台专项法律条款用于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既有的未成年人有关法律法规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的针对性保护。为此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主要问题的同时,从制度方面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确立专门的组织和部门来行使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工作,为其食品安全代言,并负责相关政策的落实与执行。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食品安全教育。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食物中毒事件频发,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及其监护人食品安全意识欠缺。为此,一方面,农村学校应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并应将其列为常态化的教育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向学生讲授食品安全知识。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妇联和其他公益机构应定时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如举办食品安全培训班等等。此外,县乡等政府部门以及村民自治组织、农村“两委”应借助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积极普及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再次,加强农村食品购销环节的监管。[10]简而言之,一是对农村地区的餐饮行业和学校食堂定期进行严格的卫生审查;二是积极培育“放心店”,对农村地区的商店、超市、流动摊点展开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对进货、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三是逐步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散装食品的标签、标示制度,一旦某些食品出现问题,就能够迅速及时地进行处理,从而把产生的危害降低到最小,进而有效地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

最后,各职能部门协调互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的综合治理。2014年下半年,按照中央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积极配合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校园及其周边区域的食品店、餐饮店等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不符合各项规定的商贩。但在农村地区,由于食品安全监管“软硬件”落后,无法及时有效地监测出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一定程度上,这次专项检查没起到应有的效果。今后应继续发挥我国城乡对口支援的制度优势,促使城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秀的监测人才能够为农村地区共享。[11]另外,还应加强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通过对相关监管部门的协调指导,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的问责机制和考核机制,促使各个部门协调合作联动,共同落实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邓永胜.中国现有7000万农村留守儿童,1300万无户籍登记[EB/OL].中国新闻网.2014.

[2]佚名.江西食物中毒事件38名小学生住院,大部分是留守儿童[EB/jOL].中国日报网.2015.

[3]刘鹏.改革食品安全城乡分治,保障食品安全国民待遇[J].行政管理改革.2012,(9):52-53.

[4]江大红,杨柳.山寨食品充斥农村,监管缺位是主因[N].生命时报.2012,(1).

[5]毛伟豪,李德欣.媒体调查辣条制作:工人如厕后不洗手直接装辣条[N].现代金报.2015.

[6]张荻金.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以江永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25,28.

[7]佚名.江苏百名幼儿园儿童食物中毒后续[EB/OL].新浪网.2012.

[8]任衍钢,杨永生.关于加强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R].太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2010:1.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第8篇

1.缺少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部分的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吃、穿、行、住等都能够实现,然而,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少亲情和安全感,也没有家庭归属感。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受其他同学或者是人员的嘲笑和讥讽,这使得留守儿童不被尊重,进而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感受。事实上,留守儿童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不被人尊重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缘故。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挣钱,而不重视跟孩子的交流、沟通,这样孩子就不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性格变得古怪和内向,不想跟别人交流,甚至他们的性格会变得非常暴躁。

2.缺少学校教育。

农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跟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者是设置心理课程的机会比较少,因为受限于经济条件,农村的中小学学校仅仅可以确保有关升学科目的教学,像是数学和语文等,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待遇保障比较低,甚至是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这使得不少的教师要么是到城市教学,要么是不能够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他们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再者,未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他们比较片面地认为,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最为关键的。为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3.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投入农村教育的成本远远不够,这使得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落后,缺少教师队伍,这样学校就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进而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存在的不足,由于我国实施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机制,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源头,农村留守儿童不可以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教学资源与教育权利。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务必实施有效的策略进行家庭教育。这就要求:第一,村委创建关于留守儿童的档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定期的了解,激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应当为他赠送小礼物,进而使得他们不再感觉到孤单,感受到大家庭的关怀。第二,在劳务输入大省,大力地提倡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清楚自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推动家长借助多种形式跟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从而加强父母跟子女的联系。第三,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的形式宣扬教育留守儿童的策略或者是方法,推动家长通过有效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2.学校教育的实施。

组织法制平安座谈,推动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设置一些心理教育课程,有效地借助图书室、阅览室等学校阵地,组织多彩多姿的校内活动。教师注重家访,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观察,以结对帮扶、座谈和家访的形式多多关注这些留守儿童。根据留守儿童缺少家长呵护的情况,教师应当实时地转化角色,从单纯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到关心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学习方面的转变,并且充当儿童的暂时父母。

3.有效地体现政府的作用。

第一,注重教育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农村寄宿制的学校。在改建农村落后校舍的过程中,为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初中的时候,由于留守儿童可能离家比较远,这就要求学生寄宿。这样不但能够确保留守儿童的安全,而且还能够推动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寂寞和孤独感得以缓解。第二,在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应当让农民工的孩子上学。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从而让农民工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身边上学,这样,孩子能够同时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此外,公立学校也要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并且不能够歧视他们,不能够向他们的家长收取比较高的赞助费或者是借读费,并且确保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享受到跟其他学生一样的义务与权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