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8 14:48:07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第1篇

当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及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以上时,标志着国家进入老龄化。近年来,中国人口在年龄结构上逐步发生变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本世纪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增高趋势迅猛,人口老龄化日益显现,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数高达一亿七千多万,占总人口数的13.26%,标志着我国如今已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并且经专家研究表明,倘若不采取有效的政策进行抑制,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愈演愈烈,变成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巨大影响。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引起专家学者的巨大关注,其解决政策在学术界产生巨大的争议,并且如今人口老龄化问题被和人口发展策略放在一起讨论,认为人口老龄化即将成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社会经济体制相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对于我国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与众多发达国家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不相同的。由于新生儿的出生率在政策实行的短期时间内大幅度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迅速生成,这点和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同时较低导致的缓慢形成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同的,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来势汹汹中国面对的问题就更加严峻。随着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国的少儿群体人数相对较少并且增长缓慢,从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低生育率。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更好了,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进行养老,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并且随着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大量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新型高效的针对性医疗药品也不断地开发,为老年人生病的治疗和康复进行保障,导致死亡率大大下降。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老龄人口的人数不减少反而增加,同时面对的是低生育率,青壮年的人口数由于低新生儿率的影响逐渐减少,结合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呈现的便是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大升高,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趋严峻。

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逐步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以及所占比例的较高,这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以及文化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3.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与经济基础相考虑,具有充裕的社会经济资源,则对于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以轻松面对。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据研究表明,以AECI指数来对老龄化经济压力进行判断的话,中国以2.4的指数远高于按美国的-5.1,并且经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在未来40年会达到老龄化经济压力的高峰,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空前的压力。

3.2 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的影响

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所占比例的变化对于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国家的政策对于不同年龄层的群体之间的利益会产生巨大冲突。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导致老年群体在我国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导致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党等政治力量之间的政治势力争夺战中,老年群体成为了争取的对象。由于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步,老年人对于政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其参政意识也随之不断地增强,这导致老年人参加政治事务成为政治团体中的一部分具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导致政治团队中的年龄群体有了重新的格局,因此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利益有了更多的争取力量和机会,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发展潜力作为求得政治上稳定的代价,给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威胁。

3.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的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都对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带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中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常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并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4 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目前社会中对于老年人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对于老年人的生存意义有了越来越偏激的看法,认为老年人的需求只是生存,对于老年人情感上的投入十分吝啬,子女对于探望老人这一基本的家庭交往都往往难以做到,甚至需要通过法律的规定来加以规范,甚至由于老年人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子女对老人产生厌恶感,出现了漠视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的发生,导致“孝道”的严重缺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太过猛烈到达一定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社会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并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了一系列上述老龄化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4.1 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

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中,因此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来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者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4.2 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

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的晚年的生活能力和其早年的状态和继续是息息相关的,必须让青年一代们开始重视起健康方面,并且在社会生活和自身行为上进行相应的改变,注重经济条件的创造,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第2篇

关键词:养老院;景观设计;人性化

1 研究方面

1.1 研究的背景

(1)全球人口老龄化。1865年法国最早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浪潮。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0%,甚至有些超过了10%,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起源与发展。现今我国正处在生育率较低,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因为各方面原因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家庭到社会到政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必定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干扰。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大概占到全亚洲老年人人口的1/2全世界老年人人口的1/5。第二,未富先老的现状。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的是:我国体现的是“未富先老”。而西方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的时候,他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一个水平,所体现的是“先富后老”,以充分的经济水平来解决老龄化面临的社会问题。第三,城乡颠倒、地区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第四,“空巢”老人增加速度加快。中国提倡两代一起居住或者多代居住,并且“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近年来日益凸显,这种类型的老年人人口还将会继续增加。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特点,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进步,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大,以及各级政策的重视,出现了更多模式的养老社区和老年公寓,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也开始慢慢接受养老社区养老的方式。

1.2 研究的内容

首先从中国“养老”概念溯源探讨中国当下的养老模式。其次从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对环境景观的需求分析来了解老年人当下可依托的环境景观。在理论研究中根据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要素,主要从硬质和软质的景观要素:道路交通、水景、植物配置、交往活动这四方面的环境要素来做具体分析。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模式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了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原则,主要是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保健性、沟通交流、价值体现等原则。并通过国内和国外的案例论证上述的理论,验证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研究总结,并对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作出展望。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老龄化已是全球化问题,我们可以依据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深入地研究设计出适合他们生理需要的居住环境。随之而来,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对室内居住的研究已经非常完善。除了设计师和病理学的努力以外,社会各阶层的学者从私密性需求、尊严需求、社会属性等角度切入,研究老年人更深一层的心理需求。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美国老人法》对社区计划、养老福利、老年住所设施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在社会养老设施中,着重建设高龄老人迫切需要的护理院,优惠和鼓励私营企业经营。亚洲以日本为例,制定了东京住宅条例,明确指出了东京住宅政策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为“东京都应加强必要措施,以促进高龄化社会住宅的发展”,包括民间住宅、公共住宅。从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看,国外研究的基础点是针对本国老人的独立生活的习惯,只是向社会指出了如何帮助老年家庭解决安全和独立的生活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老年住宅环境对策的中心。对应于这种环境对策,在住宅形式上产生了老年人专用的住宅,在社区规划上形成了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社区。在老年居住体制上更多的是依赖民间机构和组织,政府只是给予相应的资助和鼓励。

2.2 国内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比较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根据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成立了“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提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老龄事业道路行动的目标。

目前,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群体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例如,在养老院企业的经营方面,就逐渐兴起了家庭式养老、日托、整托等,很多地区也己引入了地方政府、红十字协会,并创造性地出现了将养老院的经营和房地产的经营结合在一起的产权养老院,这使得养老院产品多样化、功能细分化、服务延伸化。养老区(点)从经营的主体内容来说,都在追求民族化、地方化;从服务设施、服务体系形成的综合服务质量来说,是追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但在这些创新之举背后,养老行业中的一系列问题仍没有解决,集中体现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理念陈旧、市场秩序混乱方面。

3 结语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情况以及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使我国社会养老压力加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得不由家庭转向社会的一些养老服务机构。

在我国,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行业是当前解决目前我国老年人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使社会稳定,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当下的情况很难满足我国老年人人口快速增长,“空巢”、高龄和病残老年人的需求。根据本人先前对国内外现状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的养老模式更加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更愿意有子女的陪伴,而不像欧美国家的文化老年人更趋于单独居住,更加的自主性。所以在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上我们可以借鉴其绿化配置,亲近自然的理念但在空间布局上应当结合我国老年人心理特征来提供设计方案。然而这也是我国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现状,虽然绿化容积率高但是使用率却十分的低。忽视对户外环境营造,景观设计中没有切实考虑老人的心理、生理需求,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植物配置没有考虑整体环境色彩不协调,使老人失去了与户外接触的机会。相对于一般的集体居住的地方,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要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便于管理,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老人必要的室外活动。最终打造一个适合当今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环境,让老年人可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有子女的陪伴和自身的体验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晓婷.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绿地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安丽.基于老年人日常出行特征的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 沈莉颖.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 熊启明.社区公园中老年人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5] 张琼.我国人口转型特征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第3篇

关键词:和谐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1502

1 和谐老龄化概述

1.1 和谐老龄化的基本含义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人数的不断增加,老年维权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老龄工作的重点,搞好《老年法》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老年维权组织,为老年维权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发挥部门职能,搞好老年维权工作,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社会氛围(曹馨仪,2005)。和谐老龄化是指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群体与社会阶层、群体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稳定发展、匀称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和谐老龄化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思维,内容可概括为:社会尊重,待遇公平,“五有”实现,共享发展,代际融洽,邻里和睦,家庭幸福,社会环境优雅,健康快乐,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秦普德,2006)。

和谐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内在的利益和老龄化社会群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对我国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念,是构建全面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去构建和谐老龄化。

1.2 和谐老龄化理念的由来

1990年9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就意味着要用健康老龄化的战略来解决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个体、老年群体、老年家庭和老年社会都是健康的,是大多数的老年个体、老年群体和老年家庭同科学文明、健康幸福、经济发展、秩序稳定、有保障的老龄化社会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它重在强调老年内部的全面健康以达到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近些年来,“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在这一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内涵,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是人类老龄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进一步扩展,不只是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提高。

在全国第八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我国专家提出了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成功老龄化是对过去消极对待老龄化的反驳。对生物学家来说,身体健康、功能自主及长寿是成功老龄化的指标。心理学家以经验研究成功老龄化时,普遍将生活满足感、高士气或良好感作为主观评价。新的老化观把老年幸福扩展到了主观领域,发现个人生活意义是老年人主要的发展任务。

穆光宗撰文指出,在迄今为止有关老龄化的政策应对中,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被屡屡提及的两大命题(穆光宗,2007)。健康老龄化是指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不是终极目标,如何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力量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职能等方面好的状态。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包括延长退休时间或退休后继续参与社会,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使我们认识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是和谐的老龄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老龄化问题的顺利解决正是成功老龄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和贡献,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成功老龄化。而和谐老龄化是为了迎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而提出的概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或者群体的角度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但是“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和谐老龄化”要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老龄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和成功老龄化的必经之路。

2 我国构建和谐老龄化的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老龄化更是从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新概念。和谐老龄化社会重在构建,包括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我国的老龄化状况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有很大不同,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起来有较大难度,具有严重性持久性特殊性的特点。构建全面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老龄化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福利的日益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日益延长。老年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建设者。21世纪我国显著的社会状态是人口老龄化严重: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人,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这就意味着届时全球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而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2007)。这样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4,如果和谐老龄化的建设搞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面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一些老年学专家和教授提出了关于”和谐老龄化“的命题,针对老年人自身及与其亲属、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做了一些研究,如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代际冲突及如何应对的探讨;“孝”这种道德资源在和谐老龄化构建中作用的强调;提倡老年大学以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中应不断努力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建议;通过创建和谐社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老龄服务;提出营造和谐老龄化环境。以上对和谐老龄化的研究是针对如何处理好老年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这为和谐老龄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一是各级领导要把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放在应有的位置,充分认识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性;二是老年人或老年群体自身要为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而努力;三是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构建和谐。

3.1 老年人自身的努力

家庭代际关系不和谐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代际之间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敬老、生育、幸福等观念。老年人通过参与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活动,可以提高自我认识,进一步促进行动的自觉性。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学府,应对当前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老年大学应充分发挥教育老年人的功能,引导老年学员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上增强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的自觉性,这应是当前老年大学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为适应形势发展,根据老年人独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积极开展广泛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活动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也是建立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体活动都是为了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协调关系中,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关系的和谐正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自身观念的改变,需老年大学、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等机构帮助和引导,是解决代际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关键所在,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环境。

3.2 政府的角色定位

(1)服务提供。人到老年,生理能力的衰退,心理观念的改变,是我们研究和改进福利服务的出发点,这要求提供给他们更加周到细致、更人性化的服务。然而家庭养老方式的弱化,使社区成为了主要的养老场所,社区养老需要建立满足老年人生活居住和具备精神慰藉的福利服务设施,这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加以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充分加以重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福利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居;集聚社会力量,比如青年志愿者的加入,给老年人以心理引导和精神上的慰藉;社区也要动员当地各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和建设,创建更高层次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需多方支持才能达到更好更优的效果。良好的福利服务设施,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安顿和心理健康,处理好老年人群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2)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是否应该停止实施或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放松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有限资源与人口剧增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其说停止计划生育政策,倒不如面对老龄化时代的现实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如“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或适当地调整政策(适应老龄化趋势,政策稍倾向于老年群体),据《老年人权益法》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处理好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使老龄化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和谐并存。

(3)经济引导。未来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状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愈来愈重视老年人的需求,将加大在老年产业的投入。然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其间必然存在矛盾,这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还需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扶持(如因老年人购买能力的减弱,对老年产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如借鉴日本针对老年人行走不变开发的“助走机”等老年产品以适应老年市场需求,鼓励商业者开发老年产品并针对老年购买和消费的特点对产品的提供者给予政策或税收优惠。政府需把老年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老年产业开发纳入计划,加大改革以适应老龄化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不把当时的主要消费者老年人作为满足对象,必然影响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中国现实经济还不发达的状况下,“边富边老”关怀老年、财富共享、和谐共生的重要主张也应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不仅有利于经济与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4)养老保险迎合。基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有必要逐步将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的现收现付制转向自存自用的个人账户制,并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这一转轨进程。现收现付制将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不设个人账户,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养老金,不足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在人口老年化的压力下,令财政不堪重负,让在职者丧失信心。而个人账户强调个人贡献,由“个人账户”这个单一支柱承载个人养老负荷(如美国养老金储蓄计划),结合社会统筹,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中国独创的统账结合制度既符合我国的国情――老龄化的现实,也体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老龄化社会的迎合。

3.3 社会的支持

老龄化的到来给我国的传统“孝”文化带来了挑战,当今社会青年人在外忙于工作生活,不再是过去子女在父母膝下养老的状况,农村空巢家庭现象严重。由于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有“创意”的人还花钱去买“孝”,认为也算是尽孝了,但是这种行为只是寻求到了心理安慰,没有考虑会给社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它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职责与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强调要尊老敬老,子女要把父母长辈视为自己终身尽孝的对象,赡养父母、遵从父母;如果不赡养父母,则是不孝,要受到道德或法律的惩罚。“孝”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表面上的做作或演示,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真实的感情回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崇尚老年至上的文化,这也是老龄化社会与中国传统“孝”文化不可分割的和谐的表现。“孝道”不可丢,要把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永远延续下去,老龄化与孝文化的结合,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论“和谐老龄化”[J].老龄问题研究,2007,(5).

[2]赵淑英.对成功老龄化本质的理解[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31332.

[3]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26(6).

[4]赵华夏.和谐老龄化力倡孝道[N].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年报.2008,(1).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银色”产业;产业政策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及其呈现的趋势、特点不仅仅在重庆地区突出,在我国其它省市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显现。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定会为各个领域带来影响。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重庆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劳动力供给、重庆地方储蓄、资本积累、金融市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使得老龄人口的市场需求扩大,也会带来一部分潜在变化,主要是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由这种变化带来的在市场构成、投资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那么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扬长避短,选择何种产业政策,实现重庆经济平稳增长尤为重要。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老龄人口比重逐年加大,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据2010年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数据,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3.41万人,比重为全市人口数的11.56%,当年老龄化程度居于全国之首;2011年,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7.25%;到201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624.52万,占全市总人口18.61%;截至2015年年初,重庆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突破650万达到656.17万,占总人口19.45%。而在重庆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2010年底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69.3万人,占总人口2.11%,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达到932人;到2013年重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88.90万人,占总人口2.65%,百岁寿星人数更是突破1000达1256位;截至2015年年初,80岁以上高龄人口为93.38万,占总人口2.77%。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相比较,重庆人均GDP排名也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基于这样的背景,确切地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将会逐年不断加快,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且这种现状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二、人口的老龄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西南地区工业、商业重镇,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枢纽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区的中坚力量,有着国家政策的倾向扶持,可以说重庆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事实也证明近年重庆的GDP以及GDP增速都居于全国前列。但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变化将会给重庆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

1.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缩减,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

经济的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多个因素。我们单看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目前重庆依旧处于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采用的CPPS人口预测软件对重庆未来抚养比的预测结果,重庆的人口红利将延续到2028年。得益于人口红利,重庆经济发展良好也实属意料之中。但是,今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且高龄化的不断加快,使得死亡率和出生率持续降低,充足而廉价的适龄劳动人口将逐年减少,重庆人民的抚养负担会日益加重,由人口红利得到的经济边际收益也将逐年下降,最终将变成零甚至成为负值,那么到2028年重庆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反而会随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产出率低下转变为遏制经济增长的负担。

2.储蓄率不断下降,不利资本积累

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撬动社会资本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及还未完全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优势。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优势弱化使得目前居于市场中的适龄劳动力变为稀缺资源而价值提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陷入瓶颈状态。同时“未富先老”的特点决定了老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总收入的不高再加之由消费对资本产生的损耗,会使得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在金融系统进行存储的资金量减少,导致整个重庆的社会储蓄率下降,金融系统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便会受到负面影响。由于资本的约束,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金融系统中获取的资本将会减少而使得产出率下降;同时重庆市政府依靠社会资本的投资也将寸步难行,经济的增速也会随之被放缓。而目前,重庆资源再利用系统的不完善决定了现今的消费就是物质资源的消耗。试想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产生的人口结构改变,在资源配置中老龄人分得的资源将会增多,资源的消耗率上升,使得用于投入生产的资源变少,更不利于经济的产出。

3.老龄人市场需求增长,为“银色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421”的家庭模式是我国目前的主流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模式要求夫妻两人赡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二孩政策”的放开夫妻双方又将多抚养一个后代。由于我国及重庆地方政府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又决定了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模式。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就意味着夫妻两人承担父母的养老保障时间将会更久,用于满足老人需求的费用支出会更大,这样并不利于一个家庭的劳动产出和资本积累。虽然目前重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全面铺开,但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多,必将导致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大,给重庆政府财政造成一定压力。

重庆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加也并不只对医疗、保健、卫生的需求增加。进入新世纪,即使老龄人的收入不高,但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文化等的需求,对医疗、保健、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金融等衣食住行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逐步扩大,而在这些需求中不乏一些投资少,回报快,收益大的市场,比如家政、保健和旅游。所以需要积极发展相关供给产业来平衡这块需求,为此,又给重庆“银色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三、重庆产业政策的应对措施

1.适时调整市场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

当前,重庆市场产业结构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是由于短时间内重庆的劳动力数量仍旧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日后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将不复存在,这些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产业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陷入危机。此时,要想重庆的产业经济平稳增长,就迫切需要调整市场产业结构。现代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贡献,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方向就应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逐步稳当地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市场产业的升级。我们知道,当资本与劳动力的替代率大于1时,说明只需要一个劳动力完成的一定量的经济产出时,却需要更多资本来完成,这样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处理好调整的力度和时机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小于1就显得极为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有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作用的趋势,加速市场产业改革,加大新兴科学技术的研发,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也视为重要之举。

2.慎谈延迟退休,合理实行“老有所为”

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退休年龄要往后推迟的说法已经是传了好几年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促使一部分人提出要对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且缓解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但有研究表明提高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的效益并不高,反而存在不利之处。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剧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那部分因延迟退休而处于工作岗位的劳动力其工作激情、生产效率远远不如青年劳动力;推迟退休年龄针对当前养老基金巨额空帐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过适当开发老龄人人力资源并合理利用转化为社会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也实为削弱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增长负作用的方式,特别是充分发挥社会群体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特殊人群应有的积极作用,譬如德国反聘制度,有效的实现了老龄人的“老有所为”将其所学转为生产资源。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实现人力资本提升

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导致重庆市劳动力数量下降。应对这一窘境,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各种福利、优惠吸引外来劳动力以求在量上的增加,从而重新获得劳动力优势,但这并不是长久的办法,外来劳动力的增加更会加剧重庆在教育、交通、医疗等的压力,也有悖区域之间协调共同发展原则。马歇尔曾提出过“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此话有力的阐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资本对于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本形式存在,其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和“外部性”的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未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对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通过对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将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得到升值,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4.大力发展“银色”产业,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有效需求是市场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人口老龄化使得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老龄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这块市场的膨胀等各方面原因,就迫切需要我们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模式来缓解这块供需矛盾。“银色”产业应运而生,将危机化为机遇,这也是重庆市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对策。所谓“银色”产业,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为老年人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是由老龄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龄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该产业是由老年人口的强大刚性市场需求托起的新型产业,它能带动经济活力,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该产业涉及的产业链条很长,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过程,这里面所涉及和包含的就业容量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在重庆市场产业格局中涉足老龄市场的供给方屈指可数,更不用说能够找到比较好的专门针对老龄人特殊生活用品、特殊服务的专营店。可见,重庆“银色”产业其实际发展并不乐观,依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着实大力发展重庆“银色产业”,有利于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杜鹏,老龄时代的新思维:挑战、机遇与战略[C]第八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重庆信息统计网,重庆统计年鉴[EB/OL].2014-12-1,http:///html/tjsj/tjnj.

[3]方丰,张海彦,徐冬.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426-429.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第5篇

【关键词】 推迟退休年龄 可行性 就业压力

2012年6月27日,《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此政策一出,再度引发公众对“推迟退休年龄”的热议。反对者认为,推迟退休年龄势必挤压年轻人的就业机会;而在拥护者看来,推迟退休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且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带来巨大压力,不少老龄化国家普遍采取了逐年推迟退休年龄或者弹性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做法。面对这些争议,对我国目前退休年龄现状以及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现状分析

1、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的演变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1953年修改后的《劳动保险条例》对退休年龄的规定未做变动。195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中,把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提高到55周岁。这一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沿用至今。

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现在仍然使用《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9〕10号)重申了国发〔1978〕104号文件的规定。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10号文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9年3月9日了《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

通知规定全民所有制食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第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第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第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第四,因工致残,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前退休的范围仅限定为国务院确定的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和3年内有压锭任务的国有纺织企业中符合规定条件的纺纱、织布工种的挡车工。但此项规定与前款规定不能同时用于同一名职工。对国家关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和条件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及职工必须认真执行,不得随意降低,严禁扩大适用范围。今后,凡是违反国家规定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的企业,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已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的职工要清退回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稀缺,国家根据当时的情况对部分高级人才的退休年龄进行适当的放宽。在《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及《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在教育、卫生、科技技术事业这类行业工作的讲师、主治医师、工程师、农艺师、助理研究员以及具有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含中等师范学校)和高中毕业学历或经严格考核取得同等学历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延长工作年龄,但是女同志最长不得超过六十周岁,男同志最长不得超过六十五周岁。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的离退休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六十五周岁;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于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的离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七十周岁。

2、现行退休政策存在的一些弊端

一方面,提前退休操作不规范导致退休低龄化。近几年来,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制度不够严密,一些企业为减员增效纷纷为职工办理提前退休,使社会的稳步发展及养老保险改革受到严重冲击。根据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一份最新调查,湖南省2002—2004年办理的企业各类退休的25万余人中,提前退休人员有9.4万多人,占退休总数的37%以上。全省平均职工退休年龄只有52.3岁。提前退休人员已超出了正常范围,既违背了国家的退休政策,也严重扰乱了养老保险工作的正常秩序,成为养老保险金严重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缴费率上升空间有限。我国企业20%的缴费率大大超过了美国的7.65%、德国的6.2%和日本的6.2%。高缴费率已经使企业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负担过重,继续提高企业缴费率无疑会使企业的负担更重,提高费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二、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1、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及健康状况改善

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始于1951年。当时人均寿命大约为50岁,所以,当时的退休年龄高于平均预期寿命。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各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00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1.40岁,比1990年增加了2.85岁。预计20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因此,现行退休年龄明显偏低,应当在法律上推迟退休年龄。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适当推迟退休年龄提供了毋庸置疑的可能性。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了长足的提高,平均健康寿命越来越长。所以,退休年龄只要是在健康期内做出调整不会对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2、初始劳动年龄的上移

我国规定初始劳动年龄为16岁。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知识的实际需求,使得越来越多已经到达法定劳动年龄的青年选择继续就学,而不是工作,那初始劳动年龄相应地推后。如本科应届毕业生开始工作的年龄为24周岁,可以工作36年,研究生为26周岁,可以工作34年,博士为29周岁甚至更晚,最多能工作31年,如果为女性,那么工作的时间就更为短暂了。如果仍然执行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将导致人力资本的浪费,难以实现经济学中所说的帕累托最优化资源配置,影响经济效率。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平衡也形成不小的冲击。因此,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客观需要。

3、社会养老压力和自我养老压力的增大

从老年人口抚养比角度看,随着老年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我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步增大,社会养老压力也随之逐步增大。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2.71%。杜鹏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一书中预测:2030—2045年我国老年抚养比急剧上升,2050年将达到48.49%。这意味着如果劳动力人口仍然按照现行退休年龄退休,到了2050年一个劳动力至少要承担两个老年人的抚养费用。这种负担是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无法承受的。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将老年抚养人口的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人口,以增加劳动力人口,同时减少老年抚养人口来降低老年抚养比,减轻社会养老压力。

就自我养老来说,自我养老主要依靠个人的劳动收入和财产作为自己的养老支持,这就要求劳动者个人在工作期内为自己今后的养老进行如储蓄等必要的准备。根据之前的分析,生命期限中工作年限缩短,这也就意味着储蓄期的缩短,进而导致老年人消费能力的降低,自我养老压力的加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推迟退休年龄成为必然。

三、推迟退休年龄与就业问题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短期来看,推迟退休年龄使我国目前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尖锐。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至少在未来30年内还不可能出现劳动力人口不足的情况。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15—60岁劳动力人口规模达到了8.16亿。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的统计与预测,20l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仍将保持在7—8亿之间,在2020年之前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到2020年时达到峰值,之后才出现缓慢下降,但直到2050年仍多于7亿。所以,就业形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十分严峻,在这种压力下,现行的退休政策都难以维持,社会上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现象,作为一项为年轻劳动力让出就业岗位的缓冲措施,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默认。如若推迟退休年龄,企业内部的自然减员肯定会减少,也就造成了吸纳新劳动力的能力不足,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如前所述,这似乎给我们推迟退休年龄带来十分不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从现在起不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一味推迟退休年龄,将引发劳动力供给的大规模增加,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养老保险的负担似乎可以减轻,然而却加大了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的开支,政府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而且还有可能加大,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但从长远看,郑功成指出“退休年龄的延长是小步渐进的,对年轻人的就业影响非常有限”。从宏观上来看,就业供求关系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多少。事实上,退休人员所占据的工作岗位往往不是新增劳动力可以替代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脑力劳动者及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的劳动者来讲,退休后发挥他们的余热,对于创造社会效益、创造就业岗位还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在我国,有些人提前退休但并没有真正退出劳动力队伍,“退休返聘”的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因为社会上对这种人才有需求所以才能找到工作岗位。因此,推迟退休年龄与就业问题并没有直接联系,缓解就业问题关键在于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尽可能创造新的岗位。

总之,虽然短期内推迟退休年龄会给就业问题带来在一定程度上的负面效应,但从长远来看,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而且适时、恰当地推迟退休年龄还可以对于创造社会效益、创造就业岗位起到一些促进作用。因此,就业压力问题不能构成拒绝推迟退休年龄的理由。

四、结语

推迟退休年龄与就业问题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因此,从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初始劳动年龄上移、社会养老能力与自我养老能力增大和男女就业年龄平等权利的要求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推迟我国退休年龄具有可行性。这些现实状况都呼吁中国调整退休政策的出台。推迟退休年龄利大于弊,它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编写组: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评论,2003(9).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加剧,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热点,各国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养老模式的选择与优化成为关系国人幸福、国家和谐的重要问题。笔者主要分析了当前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现状,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日本;老龄化;养老模式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者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在当前新规定标准下,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了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时,就说明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然而在日本社会中,早在197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了7.1%,从此以后,该国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针对这种老龄化加剧现状,日本国家制定了养老模式,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国家和谐发展。

一、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模式分析

老龄化加剧的现状说明需要赡养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应的能够承担赡养义务的劳动力就在逐渐减少。在当今世界上,日本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

(1)在政府方面。国家承担的各项保险在不断加重,社会医疗等系统的压力也在日益攀升,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输出老人”的计划——在海外开辟“日本村”,政府鼓励国内老人移居海外,以此方式来减轻对日本当局老人社会的福利负担,政府部门还提出了对外贸易职能,向老人们鼓吹升值的日元移居海外,进一步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日本人的养老模式也在不断进步,这种“输出老人”已经改善到,来人自己选择去海外度过自己的晚年,过着“候鸟式”的养老生活,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无论到哪里都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及保养,让老人安享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即《国民年金法》《老年保健法》《老人福利法》,进一步推进社会养老的进程,完善各项保健措施,越来越注重福利养老与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提高国民的保健水平完善老人福利事业,同时减轻了家庭负担,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2)日本老年居民。由于日本同中国一样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家本位”的思想观点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家庭养老在整个养老保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实生活中,随着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依靠家庭的力量来使得老人过上舒适的晚年生活,仍然有部分人选择居家养老。

(3)社会方面。随着日本老龄化不断加剧,除了日本政府出台各项法律来保障老人的养老福利外,日本民间也兴起了养老产业。在护理制定不断完善的同时,大批企业进入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这就催生了民间营利或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达到上万家。这种新型产业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缓解了老龄化格局,针对老人的不同需要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养老设施及机构保障,扩大了服务项目。重点从房屋家居设计、餐饮配备以及专业护理等方面加强了措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需要,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养老模式对比

随着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现在也开始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人口比重在持续上升,国民养老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中国与日本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年龄发展特征、传统文化基础等方面基本相似。然而在中国养老模式中,由于各项保障体系还不足够完善,民间养老机构各项措施还不完善,整个社会方面的养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现行养老制度体系的现状是:养老资产积累水平低;多元化发展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目前在中国养老基本上是以家庭为主体,承担了大部分养老责任。在中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出生率,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在家庭规模现状下,成年子女婚后一般都会独立门户。在家庭人口数量减少中,使得家庭给予老年人精神上以及生活上的照顾与慰藉的功能也相应减少,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没有足够的保障。另外老龄化加剧,造成社会劳动力不断减少,年轻人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家庭负担也相应的加剧。然而相比之下,日本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长,因此在养老方面具有更大的经验和优势。

目前,在我国也开始注重专业养老,教育部门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解决当前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设置专门有关社会福利的专业课程,注重对社会福利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同时在我国养老模式中,在现代化社会体制下,加快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财税和金融政策大力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推动我国养老模式的不断进步。

三、相比中国,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对策

由于日本进入老龄化的时间长,在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该国的经验相对中国比较丰富,为了适应社会老龄化现状,日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了比较丰富的养老对策具体表现在:

1.根据国情改革养老模式,注重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在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在日本养老模式下,注重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在养老模式初期,日本曾全面效仿西方养老模式,政府大量投资进行福利建设,发放大量福利待遇,国家政府方面在养老模式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社会不断改革过程中日本汲取西方福利社会的养老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待遇和社保,注重东方思想观念的延续,推出了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的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了更多保障。日本就提出了从本国国情出发,建立多种养老模式,国家政府方面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老人福利保障的法律体系,政府投资修建更多的福利设施机构,可以利用市场化机制,鼓励和引进企业大量投资,兴建民间养老产业。因此在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体系相结合之下,有助于养老产业的开发同时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机制,减少家庭养老负担,辅助家庭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了高质量、高标准的养老体系,丰富了服务内容。

日本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长子与父母同住,长子负有赡养父母的绝对责任,与父母形成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因此在经济上的提供和精神上的享受都由长子承担,并且他们享有完全的继承权。但是在当前日本养老模式中,已经开始推崇所有子女都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进一步发展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国家通过医疗、家务劳动、生活辅导等形式鼓励“居家服务”的履行,并通过“日托重心”解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遇到的问题;另外由政府制定家庭养老保障措施支持和鼓励同住型家庭养老,对子女在经济上予以减少支持,贷款帮助,缓解子女的经济负担,同时在舆论上予以倡导,弘扬子女“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为全面构建家庭内部的和谐气氛提供了重要保障。

2.加强社会福利专业课程的学习,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针对当前日本老龄化加剧这一社会问题,在日本老人福利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各大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福利课程,针对养老的具体内容做了细化研究,旨在培养老人福利方面的专门人才。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从基本的社会福利原理进入,逐渐扩大实践教育,同时为学生普及了更多关于养老或者老年人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部门设置了系统考核体系,通过学习,取得一定的资格认证之后,才可以正式从事社会福利工作,这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也在逐步完善。

四、日本养老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为了解决当前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社会现状,随着社会制度在不断改革,为全面构建养老模式,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养老模式,对我们的启示是:(1)满足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为老人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同时注重对老人精神上的享受,丰富老年人的各项生活。(2)加强政府引导。政府要扩大支持和监管的力度,在全面构建养老模式中,完善制度保障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化建设,通过线上指导,线下监督等方式完善服务平台,及时解决老人遇到的问题。(3)规范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按照年龄、不同身体状况或者对老人提供不同的标准服务实施分级管理,这样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加了养老机构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人发生意外风险的可能性,使得养老模式在不断完善,促进养老服务朝着专业化、多元化、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在规范各种服务中,提升了该国养老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当前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现状,并将本国养老模式与其进行对比。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就提出了借鉴日本养老模式的对策。例如在政府方面要加强制度保障,鼓励和完善各项养老措施,保障老年人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在社会方面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根据老人的不同需要设立不同类型的养老设施及机构,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精神享受。最终根据日本养老模式,对我们提出了启示:在弘扬子女“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下,完善各项福利体系,全社会总动员,解决当前老龄化问题,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丹娜,李中秋,陈华,陈建兰.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体系[J].劳动保障世界,2015(20).

[2]张一力,董文博,李梅花,王海超.日本老人福利政策及对我们的启示[J].日本社会,2013(27).

[3]周鹏伟,严西成,张建伟,刘威,刘强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8).

[4]李志鹏,翟鹏程,王云祥,周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5(12).

[5]李鹏军,陈晶晶,陶雪华,张静君.日本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J].日本投资模式,2014(31).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第7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形式健康的养老体系

Abstract:This article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described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aging society, and this stage pension systemcurrent status insufficient, and put forward a healthy living pension system which suitable for China.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pension forms, health and pens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可视为老龄社会或长寿社会。继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社会国家之后,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情况越来越呈现增速趋势,而且老龄化正在快速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人口老龄化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3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

与世界发达国家自然老龄化相比,我国老龄化增长速度比率要快得多。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证实:到2000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人口控制的特殊政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更为突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任重而道远。其特点是:①起步晚,我国老年人的服务设施、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起步晚,观念弱,相对滞后;②速度快,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我国仅用了30年时间就走完了从60年代末的青年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过程;③来势猛、后劲足,即老年人口的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令社会措手不及;④经济水平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尚未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情况下,就迎来了老龄化的浪潮。

2、中国的养老居住形式及问题

从老年居住形式来说,目前我国以家庭养老住房为主,并且在短期内不大可能会改变。普通家庭住宅是老年住宅的主要形式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重视家庭的价值,眷恋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希望自己可以在长期居住熟悉的环境中与子女一起居住,享受天伦之乐。虽然社会养老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家庭在现代和将来都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任何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与此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出现,鉴于国家当前的经济实力所限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养老。所以普通家庭住宅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养老住宅形式。但在城市建设中,我国现有的住宅模式基本是以在职中、青年家庭的一般生活规律为依据的,没有考虑住户未来的养老需要,功能上缺乏通用性和灵活性,未能充分照顾老龄人群的生理特点。在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需求方面的关注就更加不够,难以满足家庭养老的需要。

社会养老及老年社区住宅是目前老年住宅的辅助形式,但社会养老住宅以及专门为老年人建设的老年社区数量较少,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无法满足老年养老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结构剧变,子女成人后异地就业,“空巢”家庭增多;又由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单独居住,希望有自己合适的养老居所,这些,均会带来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社会福利院以及各种康复机构的需求的急增,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量的增加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住宅模式需求的变化上,即要求能提供多种不同的养老设施,比如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等,分别满足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或老年家庭的养老需求,当前,我国社会养老设施无论是从发展数量上,还是养老居住建筑形式上都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不能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社会养老住宅不仅数量少,而且模式单一。

3、建立健康的养老居住体系

为了建立健康的养老发展模式国家老龄委提出实行“个人、 家庭、 社区和政府四结合”的原则, 采用“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 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相结合”的老年居住体系。因此, 老年居住问题应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我国老年居住体系。

3.1居家型老年居住体系居家型老年居住体系是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单元模式。传统的“两代居”住宅属于此体系范畴。居家型是我国最主要老年居住建筑模式, 主要形式有子女同居、 子女邻居、 独居3 种类型, 他们之间的区别和特点见表1、2:

3.2社区型老年居住体系社区型老年居住体系一般是由政府投入资金社会服务老年居住体系, 即常见的有老年公寓、 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机构。这种居住体系使老年人保持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般有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保健社区服务机构( 图1) , 做到小病随叫随到, 大病及时送往医院, 为子女减轻了负担。

3.3养老院型老年居住体系养老院型老年居住体系是生活、 文化、 娱乐和健康服务等设施齐全, 服务水平高,接纳对象广泛和规模较大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它以高龄体衰而缺乏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为主要接纳对象,提供单身老人、 老年夫妇和多人居住的生活单元体系( 图2) 。每一套居室有独立的卫生间,以及电话、 电视和衣柜等各类设施。

3.4医护型老年居住体系医护型老年居住体系主要接纳对象是身体或精神上有显著残疾缺陷, 需要长期性和技术性医疗服务的老年人。体系的设施以提供完善的医疗设施和康复治疗为主要功能。因此,该建筑居住体系可与医院的老年人科病区相邻或统一规划, 主体建筑采用医院的护理单元形式( 图3) , 也可根据老年人身体康复状况设置特别护理和普通护理房间。

4、结语

随着养老观念的转化必然带来养老模式的转变。在新的养老观念下,传统的单一的在家养老或集中养老模式都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必将被以离散型为主,社会集中型和传统型为辅的综合养老体系所取代。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系统的、综合的、多层次的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高效能社会化养老体系,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对住宅区规划的影响朱建达

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探讨杨国霞 沈山

当代老年人居住建筑类型浅析桑春晓程世丹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第8篇

【关键词】新疆 产业结构 人口老龄化

新疆是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近几年来在党与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消费发生变化、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涵义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我国采用的是2003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具体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总之,现代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总是同各国的工业化或工业的现代化过程相互联系。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新疆远离全国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新疆多民族杂居,经济、社会、民族和人口本身发展的特点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

新疆人口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008年中国社科院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新疆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但是,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开展的时间晚于全国其他多数地区。汉族人口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直到1988年才开始进行,并且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是比汉族多一胎的政策。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使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对于内地大多数省区要慢得多,使得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内地相比相应地小些,这对于新疆应付未来老龄化的挑战是有利的。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调整对策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劳动者队伍整体的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变迁等,这些最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加重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积累,同样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导致社会对老年保障服务的需求强烈,会使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娱乐消费中,这将给生产领域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前景。目前新疆老龄化程度较低是比较有利的。新疆总人口距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时期。在这段期间,可充分借鉴我国在解决老龄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把人口老龄化给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客观上要求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针对老年人群的服务产业,第三产业是老年消费最集中的产业,从消费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将产生超强需求。其中:

第一,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产业必须加强;

第二,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第三,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