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链的含义

产业链的含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7 14:47:45

产业链的含义

产业链的含义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条件;成本控制;采购管理

在货物流通领域中。供应链的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一般看来,对于企业来说,采购资金占最终产品销售成本的60%,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占企业销售成本的70%。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的含义有多种,目前比较流行的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的功能网链。同时,供应链也是一个过程,即对整个企业的各项功能进行协调、组织、运转的过程。通过这个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纽带,主要连接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而和客户产生密切关系,因为客户是供应链的终端环节。早期对供应链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商品销售的范畴内,随着对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供应链的范围也变得更为宽泛,延伸到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直至和它相关的的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而最新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控制。这是我国首次把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管理联系到一起。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以及业务伙伴关系等进行统筹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理念是“横向一体化”,即企业生产的配件转给别的企业去生产,自己只是负责联络或者利用其他的资源生产、销售。原来的企业和后来的企业是一种协作关系。于是跟这些企业成为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由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包括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管理职能的协调运转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即降低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提高效益、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

采购与采购成本:采购是物流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采购是指企业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企业按照所需的物品的清单去购买;广义的采购是一个企业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既强货物的动态流转,也强调物流和资金流结合转换的过程,同时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是交流信息和经验的过程。

成本是生产某种商品的最低费用和支出。采购成本是指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它主要包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安装费用、验收费用、维护费用等,货物的购买价格只是采购总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而降低采购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要获得最大利润还得其他方面着手,控制能控制的所有成本要素,比如原材料、劳动力、运输等。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已经在不少企业中普及,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采购具有重要的地位。采购位于整个供应链的起始端,同时又是整个供应链的最关键环节。同时采购也连接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的重要桥梁,又是企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问题,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重大。由于采购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如果发生采购上的差错或者不及时,将会造成生产运营的减缓甚至停滞,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采购作业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而更加受到企业的重视。

3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的采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主动性

原来的采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没有主动性,从而造成生产的落后,并影响销售,使企业减少利润。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新型的采购表现为订单采购,这样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采购部门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制造订单来完成采购订单。这种形式的采购是根据内部客户需求直接产生的,能够及时满足生产需要,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效率。采购根据客户的需求来产生订单,这样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2)融合性

在一般的采购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买卖关系。除了在业务上的一种工作往来,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满足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解决的途径是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解决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精心挑选,因此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其次能够实现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节约库存资金的占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效。

(3)整体性

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一样都强调整体性和功能。传统的采购管理只是片面地追求企业内部管理,实施外部资源管理只是达到零库存生产的要求。一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主,忽视了与其他人,如供应商的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一切从大局出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还要重视集体的利益。

4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严格的采购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它们的作用是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好成本管理,还可以和客户建立愉快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能够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防止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采购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防止过度采购和采购不足现象的出现。还可以进行评估和测算,这样企业能够找到一些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5 准时制采购介绍

准时制采购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采购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以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提供合适的物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准时制采购,是供应链理论的产物,它对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有现实意义。

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主要是订单培养。订单培养体现了企业和用户的双向互动,企业和用户一定单位中心产生联系,订单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优点在于它能减少货物流通的次数,降低货物运转的费用,进而控制采购成本。实施准时制采购能使企业的库存降低百分之五十左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供货的准时率,加快了生产周转速度,提高了货物的工作效率。

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始终是物流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难题,在科学技术和成本相关理论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完成,现在物流技术的成熟也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产业链的含义第2篇

【关键词】 上海;船员服务;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链;软实力

1 背 景

完善船员服务体系是发展航运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重视船员服务行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健全船员法规、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船员教育培训等,促成船员服务行业的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船员服务尚未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产业模式。[1]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对船员的个性化需求也日渐增长。提升船员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成为关系到航运公司人才储备及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

2 上海船员服务产业现状

2.1 船员服务机构

据上海海事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上海在册船员服务机构情况如下:

(1)甲级船员服务机构23家,其中13家具备船员外派资质,为中国籍国际航行和国内航行海船提供配员服务,船员用人单位管理海船船员事务和海船船员申请培训、考试及申领相关证书业务。

(2)乙级船员服务机构33家,为中国籍国内航行海船提供配员服务,船员用人单位管理海船船员事务和海船船员申请培训、考试及申领相关证书(船员证和外国船员证书除外)。

(3)外派船员业务协调机构27家,其中13家具有经营外派船员业务许可权。

(4)船员培训机构11家,负责上海海事局辖区内的船员培训工作。

(5)船员体检机构4家,主要负责船员身体健康检查。

2.2 船员评估机构

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作为全国唯一部级的权威船员评估机构,在为上海航运资源服务的同时,降低长三角经济区船员评估过程的边际成本,并通过规模效应,满足该地区的船员服务发展需要。另外,制定统一评估标准有助于保障船员服务产业链中评估培训的含金量,为全国船员服务提供示范效应,提高我国船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 上海船员服务产业的发展思路

3.1 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内涵

船员服务是航运服务的派生需求。船员服务从产业内部逐渐发展为一体化生态模式,其含义不仅仅是狭义的考试和培训,而是在广义上形成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是新时期的船员服务模式。[2]上海作为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打造船员服务产业链符合产业转型的需求,也是提高上海航运软实力的重要一步。

船员服务产业的含义不断扩大,使得传统行业理论难以对其进行描述。借助产业链相关理论,提出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内涵与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船员服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加以界定明晰,梳理产业链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层次划分。船员服务水平的提升能推动华东地区乃至泛长三角地区航运服务正规化、标准化、系统化,是航运服务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也为上海市航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3.2 船员服务产业链的理论指导

船员服务产业链基本理论如下:

(1)专业分工理论 专业分工理论认为,船员服务自身变化的不同诉求直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系统化分工,细化分工的发展带动了各类新兴产业的发展,各类产业的整合衔接逐渐形成一条以船员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链。

(2)产业配合理论 产业配合理论认为,船员服务产业在专业化分工的浪潮过后,各产业之间相互碰撞、摩擦后的完成形态可以实现不同行业或产业之间相对平衡状态下的配合;通过其他辅助产业及支持产业配合主导产业的发展,可以完善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发展。

(3)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强调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产业内部因素的冲击,处在产业内的企业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形态。

3.3 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实际操作

船员服务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形成了以考试培训、评估、劳务中介服务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将船员俱乐部、船员征信等作为辅产业,住宿、餐饮作为基础性产业,结合产业链理论,使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等链条相融合,可以建立一条船员服务产业链。

船员服务产业链由一条主链和两条辅链构成。主链代表船员服务产业链的主导产业,主要围绕船员培训、船员评估、劳务中介、权益保障等4个关键节点串联而成。辅链包括船员配套和船员辅助层面,与主链相互配合,保障产业链和谐有序地发展。

3.3.1 主 链

船员是该服务产业链主链的起始环节,由于船员服务是航运服务的派生需求,源于航运服务产业,因此发展船员服务产业是航运产业链得以发展的前提环节。船员服务产业的好坏将影响航运公司未来的发展,也必然对辅助行业的发展造成更大的影响。

主链中船员服务产业融合是航运服务产业中高端航运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不同服务业的融合,如船员服务与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融合,弥补上海在船员服务产业发展方向上的不足,逐渐形成一条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链,缩小与世界航运强国服务水平的差距。同时,突破服务产业原有区域僵局,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延伸和拓展服务。[3]

3.3.2 辅 链

辅链与主链相辅相成,两者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竞争又共同发展。辅链不同于主链,更多地以服务主链的形式出现,包括面向船员的所有产业。随着船员服务产业链的逐步延伸和扩展,船员俱乐部、船员征信机构等业务逐步发展为船员服务辅助产业,成为广义上的船员服务产业链的一部分。随着专业化与系统化分工的加深,辅链也能更好地推进船员服务产业发展。

船员服务产业链结构见图1。

4 结 论

船员服务产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现阶段较为薄弱的环节,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又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船员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上海船员服务产业链,形成船员服务产业集聚区,应充分利用国家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的政策优势,如船员评估、招募优惠政策等,形成航运人才聚集、资源聚焦、战略聚焦,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最终达到在航运服务体系层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王贤理.企业国际联姻[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2] 巢国荣,黄常海.中国船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J].航海,2014(6):58-63.

产业链的含义第3篇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一、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的成本。

二、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and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and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三、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1.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

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2.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

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

3.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

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四、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

1.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

2.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3.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

4.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

1.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2.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3.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

4.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

5.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

6.物料配合的复杂性。

7.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

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

产业链的含义第4篇

【关键词】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信息质量

经营活动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及时准确地获取并反映给各个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是会计准则的要求,更是企业内部控制、投资者决策、管理者监管等各方面的客观需要。然而,在经营活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会计信息除了要及时有效外,还要符合世界各地财务报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准则。

国内外近年来发生的会计丑闻使得准确、及时的财务报告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会计丑闻被广泛地报道,据估计其成本已达到几十亿美元。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企业会计的深入审计以及萨班斯法案的要求,使得上市公司会计报告重述的情况大量出现。在我国,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的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明确了责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E提高了会计报告的质量。然而,对于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提高,非技术性的解决方案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出现使得商业和会计报告有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评估XBRL对信息质量四个因素的潜在影响,分析XBRL的作用与局限性,来研究其对信息质量改善的程度。

一、XBRL介绍

XBRL是可扩展标签语言(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应用,是商业和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最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它是一个由大约450家大公司、组织、政府部门所构成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开发的开放性标准。XBRL可广泛应用于商业和会计报告,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内部会计报告、管理机构报告和提供给投资者、金融分析师和金融市场的其他报表。

(一)应用情况

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应用了许多XBRL应用程序。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包括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要求银行使用XBRL。从2005年底到2009年4月,超过五万家公司使用了XBRL。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于2006年4月宣布引入XBRL报告制度。认为XBRL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接收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过去几年里,全球许多管理机构和金融市场授权或推荐使用XBRL,XBRL的应用在稳步增长。

在我国,2005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会员。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开始了XBRL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2009年开始,证监会要求所有证券投资基金报送XBRL化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并且在中国证监会的网站上向投资者公开所有的基金XBRL数据。

(二)分类标准介绍当XBRL应用于具体的报告中时,其核心部件就构成了所谓的分类标准。一个XBRL分类标准包括八个部分。用于对数据进行描述、验证、关联和处理,从而形成最终报告,也就是XBRL的实例文档。

XBRL分类标准的部件包括模式(schema)、链接库以及增列项目三大部分,其中链接库具体包括:

(1)标签链接库(label linkbase):对概念提供认读的标签;(2)参考链接库(reference linkbase):将概念与权威文献资料相链接;(3)展示链接库(presentationlinkbase):对一组概念规定呈现的次序:(4)计算链接库(calculation Iinkbase):对具有相同背景信息的相关概念规定是加总还是求净值;(5)定义链接库(defi-nitionIinkbase):对概念的其他表示方式及其关系加以说明。

两个增列项目包括分类标准扩展(用来扩展基础分类标准)和报告本身(亦即实例文档)。

1 模式

XBRL模式包含分类标准元素和相关的属性。比如现金是来自资产负债表的一个元素。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数据可能以“7000”的形式存在于实例文档中,金额包含在一个开始标签和一个结束标签中。其遵循的是典型的XML格式。那么现金在模式中是如何描述的呢?它是作为一个包括相关联的属性的元素被包含进去的。在模式中,一个简单的现金元素的定义如下:。现金元素被命名并指定了标识符。其被说明为“instant”,即资产负债表中的时点值,而“du ration”则可用以说明损益表中的时期值。

模式定义报告的元素及其关键属性,而链接库用以标识元素间或元素与外部资源之间的关系。

2 展示链接库

展示链接库用以表达元素之间的层级关系,除能够表达简单的单维信息的层级外,还应能表达相对复杂的两维结构的交叉表。这使得报告内容通过指明元素间的层次关系而得到妥善的组织。例如,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货以及应收账款。展示链接库中的关系描述相关元素的父子关系,实例文档由此可以根据所需要的详细程度来报出数据。

3 计算链接库

计算链接库用来验证实例文档中的计算结果。例如,下级元素之和应等于上级元素的值。不过,验证计算只能对具有相同的“periodType”属性值的元素来进行。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元素和损益表中的元素之间不能通过计算链接库来进行验证计算。

4 定义链接库

定义链接库使得分类标准创建者可以定义元素间各种不同的关系。比如,可指明两个元素有相似的含义,要求用户为这对元素各输入一个值。这样一来。XBRL用户就可以在较为复杂的条件下进行数据验证而不是只能通过模式和其他链接库。

5 参考链接库

商业或会计报告常常包含与外部规范或标准关联的条目,参考链接库用来指示元素和可以对其进行详细描述的外部规范或标准间的关系。例如资产负债表中可包含用以确定存货价值的相关规范的参考链接。

6 标签链接库

因为XBRL要制定普遍适用的标准,分类标准的标签链接库应能匹配各种语言表示的元素。这样,一套财务数据不仅能对各种报告有广泛适用性,而且能在不同语言的国家使用。例如,标签链接库使得一份财务报告在需要时能很容易地以西班牙语来显示――因为商业活动的日益全球化,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7 分类标准扩展

分类标准常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或规范而进行扩展。分类标准扩展允许用户扩展分类标准来满足特定外部目的或内部使用的非标准报告。这些扩展包括添加一个必要的不包含在基础分类标准中的元素,或修改元素之间的关系。

8 实例文档

实例文档包括了用来生成商业或会计报告的元素标签和值。这些实例文档满足包含在适当分类标准中的语法、关系以

及其他验证标准。安装有适当软件的网页浏览器用来将实例文档显示为一个经相应分类标准验证通过的报告。

二、信息质量

从早期的基于大型机的管理信息系统到现今的数据仓库,信息系统开发者和使用者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信息质量。然而,提高信息质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信息质量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分别为:内在质量、存取性质量、相关性质量和展示性质量。

信息质量不仅仅是收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提供高质量数据的系统必须易于存取、及时、简明和具有一致性。会计报告必须能够方便快速地获取和分发,数据必须随时可用,详简得当,且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

面对会计报告的复杂性和会计报告系统中信息质量的重要性,XBRL能否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呢?XBRL能够满足对信息质量的所有维度的要求,还是只能提供有限的作用呢?

三、XBRL对信息质量的改善与局限

(一)内在信息质量

以常见办公文档如DOC、XLS、PDF等格式(下称传统格式)于互联网上的会计报告,如果不是直接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导出形成,则其数据在输入时,一般无法做到基于数据的内在结构进行数据的准确性验证。

XBRL以其计算链接库实现了基于所输入数据的计算的验证,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数据输入的错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内在信息质量。

不过,XBRL对内在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有限的。所谓的“GIGO”(错误的信息输入,错误的信息输出)在此照样成立。如果会计人员不能确定某个项目(如资产或收入)的准确值,或者他们改变一个值以便实现某一特定结果,则不能保证XBRL分类标准的组成部分能够捕获到这样的问题。

(二)存取性信息质量

存取性包括两个方面:易于存取和安全存取。

以传统格式的会计报告,不能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开,需要调用相关软件的核心组件。而基于XBRL的会计报告,当会计报告数据格式适当时,比如说存在于有效的实例文档中,XBRL就能够提供方便的存取。

但XBRL提供安全存取的能力也很有限,其安全性和于互联网上的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由整个信息系统的其他组件来负责。

(三)相关性信息质量

传统格式的会计报告,面对不同的用户,展示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具有相关性。

基于XBRL的会计报告,其相关性信息质量由模式和展示链接库来增强。模式提供数据项目在详细和总略两个层次上的完整描述,并包括其属性。展示链接库提供数据间关系的描述。这两个XBRL组成部分使得快速生成完整的、包含适当数据量以及具有用户相关性的报告成为可能。

(四)展示性信息质量

传统格式的会计报告,由相应的办公软件打开。且一般不提供对外部规范的参考,展示性质量较差。

基于XBRL的会计报告,其参考链接库和标签链接库增强了展示信息质量。它们提供由标准浏览技术显示的简明、一致的报告。根据用户需要,会计报告可链接对外部规范的参考。

(五)扩展性

除了以上讨论的信息质量的四个方面,XBRL还提供了一个额外的系统级信息质量:XBRL提供了一个可以很容易地扩展新的报告用途的会计报告系统。定义链接库和分类标准扩展部分使用户能够添加新元素,定义元素关系或修改元素关系,这就可以满足监管部门对报告的独特需求或是内部管理者对报告的需要。扩展性使得XBRL提供了一个健壮的系统,可随用户的需要而变化。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改进需要非技术性和技术性的解决方案。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于提高输入会计报告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并防止和减少舞弊。而XBRL结合网页浏览技术和适当的系统安全,提供了一个增强信息质量的其他维度的潜在解决方案。

产业链的含义第5篇

内容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 目前 运作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而供应链管理理念与 旅游 业为满足游客不同需求而联结起来的服务系统的特征相一致。因此,要 发展 旅游业就必须 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 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接着论述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进一步研究内容。 关键词:旅游 服务系统 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 应用 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 企业 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 方法 ,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 )、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 理学 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 and Billington (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 经济 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

产业链的含义第6篇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 服务供给类型 运作框架 概念模型构建

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我国服务企业的竞争力急需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应对国外优秀服务公司的竞争。服务外包与合作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服务外包的不断增长,为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需求类型和满足过程分析

(一)服务需求类型

从服务的接受者角度,可以分为个人的服务需求和组织的服务需求:

个人的服务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人的需求概括为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和满足精神安全或愉悦的需求—安全感、快乐感、满足感、好奇感和学习的需求,以及其他与物质需要相配套的精神需要。其中,前者大多数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后者以服务的形式出现。

组织的服务需求。根据管理资源和管理对象的分类有物料、设备、厂房、地皮等有形资源,其他需要人现场协调和组织的活动,例如决策、营销、质量监督、金融、财政、绩效激励和相关信息的获取、处理,都属于服务的范畴。

从以上服务的定义、分类、特性可知,服务和产品的关键区别在于:服务的供给和接受过程需要双方的接触和互动,且有一定的时间延续,虽然最终的绩效结果很难完全取得双方一致认同,但还是可以控制在一定偏差范围之内。和项目的特性类似,但和项目的区别在于项目成果的接收方不一定要与供应方同在现场。

(二)服务需求满足过程分析

产品和服务有很大的联系,服务可以通过实现物料、设备、过程的标准化以利于包装、保存、传输而转化成产品。对于服务需求的获取与满足过程,可以参照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的第一层(基本流程层:计划、采购、生产、交付、退货)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里服务供应方的主要行为(客户服务期望认知、服务设计与标准制定、服务提供、服务沟通)进行流程的逐层设计与分解。

服务供应计划由服务需求预测与获取、调度分配组成;因为服务过程的生产和接受的同时性,所以用服务设计和服务执行代替;服务采购与产品采购类同;退货用服务补救代替,如图1所示。

服务供给类型分析

从服务的定义和分类还可以概括成一个服务系统,该系统由服务场地S(含大型设施)、服务工具T(设备)、服务人员W、服务方法M(策略、流程、知识)以及服务对象C等要素所组成,如图1所示。

从该服务系统结构可以看出,对同一服务对象,服务场地S、工具T、人员W三种要素可以有7种组合(C13+C23+C33)(服务方法M作为无形的要素通常不能与人员分离,所以归于服务人员要素W,只在特别强调这种无形资源的重要性而目前服务人员能力不能满足时,再作为独立的服务要素,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服务等),分别是:

S:只有场地和设施的自助服务,如景区自助游、仓库出租、游乐园等。

T:工具出租的服务业,如车辆出租、图书出租、公交服务、航空服务等。

W:人员上门或约定的第三方的场地的信息传授服务,如企业培训、理财师、保健医生等。

S+T:只需要服务场地和工具的服务,如自助餐厅、陶艺娱乐坊、球场等。

S+W:只需要服务场地和人员的服务,如银行、酒店、文艺演出、学校授课等。

T+W:只需要工具和人员的服务,如家电上门维修服务、家政服务等。

S+T+W:服务场地、人员、工具都需要具备的服务,如理发、医院、汽车美容、餐饮等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场地和设施并没有严格划分是否包含了工具和人员以及人员是否使用了工具。

服务供应链的合作类型分析

服务的生产和供给相比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其发展相对缓慢。服务一直以来自给自足占据了大部分发展时期。服务成为商业化的过程相当漫长。服务因其无限性、异质性、同步性、易逝性等特性,不像产品可以方便输出、普及而容易形成规模化。产品发展已进入大规模定制时期,出现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柔性制造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就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

对于服务的合作,可以基于服务资源互补的服务系统集成合作,即以上服务系统中服务要素STWM的分工与合作,组成一个更为优势互补的服务系统。对于服务场地、服务工具等有形要素的集成,类同于产品的外购、外包或合作订制,遵循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一些理念。对于服务人员、服务方法的外购、外包或合作,则是服务供应链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照SCOR模型,服务还可以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流程集成合作,即各方各完成一段或多段流程并在整个任务中协同,以共同完成一个或多个复杂的任务。其性质为基于价值链的分工合作。

因此,服务供应链的类型可以是平面空间的集成,以打造一个优势互补的供应链联盟;也可以是线性空间集成,以打造一个更为快捷、高效的价值链;或者是两者的综合,各要素之间由流程集成,各流程单元内部由要素集成。

服务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框架概念模型构建及应用

根据对服务需求类型、供给类型及其合作类型的分析,可以构建服务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框架概念模型(见图2),该模型由横向的服务供应链基本运作模型和纵向的服务供应链战略管理框架组成。

产业链的含义第7篇

【关键词】 交易成本 谈判费用 关系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TC)最早起源于制度经济学, 科斯(Coase・R・H )认为交易成本(费用)就是市场上发生的每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费用[1]。1937年科斯第一次开辟了交易费用分析的新思路[2]。科斯通过研究企业性质,认为市场运行过程中,各组织的交易存在着交易费用,它是“运行价格机制的成本”,包括2 项:(1)获取市场信息的费用;(2)谈判和履约的费用。科斯首先打破了交易零成本的观念[3],认为任何交易都会产生正成本;然后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对企业之间的交易展开了分析,指出从现实环境的观察中,经济学家同意价格机能是一种较佳的协调机制,但也承认企业家的协调功能。

后来,阿罗认为[4] “交易活动是构成经济制度的基本单位”,把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系统的运行费用”,“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运行的成本。”

达尔曼(D ahlm an・C・J)认为[5],交易成本包括获取信息的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这些都属于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

威廉姆森在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的内容前,曾分析不同资产专用性下的治理成本,并总结了不同的治理结构[6]。后来在1996 年出版的《治理机制》中提出交易成本包括:(1)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成本;(2)使协议适应预期不到的突发事件成本;(3)实施协议的成本;(4)终止协议的成本;(5)获取市场信息的费用;(6)为避免冲突而进行的谈判并付诸法律而支付的费用。

1986年,马修斯[7]提供了这样一个定义: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与生产费用不同,它是履行一个合同的费用。

1999年,Aidanving和 steven Globeman把交易费用分为谈判费用和机会主义费用[8]。谈判费用包括:谈判本身产生的费用;修改合同的谈判费用;对外部的监控费用;产生冲突或解除合同所引起的制裁费用。机会主义费用是任何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行使机会主义而产生的费用。

张五常将交易成本定义为制度成本[9],张五常在其《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中以记件工资契约为例[10],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的生产和交换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活动。

有学者在交易成本的范畴研究中提出交易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1]。狭义交易成本仅指双方或多方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而广义交易成本则包括为了进行交易而发生的所有耗费,其中包括维护关系的成本。雷星晖等(2008)在解释广义交易成本中提到:作为供应链间接活动的交易成本属于狭义交易成本的范畴,而作为供应链质量保证活动的交易成本则是区别于纯交易过程发生的费用,这部分成本通常是为了获得、维持和发展供应链上企业关系而耗费的成本,是能够创造关系价值,并反过来影响狭义交易成本的成本,称之为关系成本。而Heide,Jan B(1994)也认为,交易成本与关系的建立、发展与维持的全过程是相关的[12]。

产业链的含义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pat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The first,it has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e reason to study about it;and then explore the role that the Value Chain has played i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then the third part acquired an 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finally,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opic has been discussed.

关键词: 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演进机理

Key word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value chain;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71-03

0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模式得到广大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定义也众说纷纭。Petrovic等学者(2001)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隐含在实际业务流程背后的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辑。罗珉(2006)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1]。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2]。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及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

在有关这些论述中,创造价值是商业模式的一个核心词汇。而价值蕴含在价值链中,因此要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价值链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已有学者,如Rappa明确指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曾楚宏、高闯等也对商业模式价值链进行过研究。因此基于价值链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理论基础。

1价值链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价值链最先是由哈佛管理学院的Michael E. Porter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企业创造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展开的。每项价值活动根据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同位置被划分到一个个生产环节中,企业所有的生产环节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因此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又称作业价值链);Porter教授进一步指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非每个环节都在创造价值。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Primary Activities)和辅助活动(Support Activities)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3]。

从广义来讲,上述九种活动基本包含了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所有活动和因素。在这九种活动中,按其创造价值的大小可分为:核心活动,亚核心活动和基础活动。能为企业提供最大价值的活动成为核心活动;能为企业提供较大价值的活动成为亚核心活动,以机械电子行业为例,如果研发、生产是企业的核心活动,营销、售后服务就可能是企业的亚核心活动,它们都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但企业经营的重心并不在此,这类活动一般在企业价值链上只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介于战略环节和一般环节之间;除此以外的其他活动,均属于为以上两种活动提供的辅活动,如材料或产品运输、采购、库存管理等,因此称为基础活动。

波特同时指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构成了整个价值体系,即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见图1。

波特的作业价值链是图1产业价值链中的一环,即企业基本价值链,根据企业性质不同企业也可囊括上下游的价值链,但我们按照一般分类将产业价值链分类如图1所示。

商业模式创新涉及的所有活动均包含在产业价值链中。企业如果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如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通过价值链创新改变某些原有的价值活动,并将创新后的价值活动组合成高效的价值模块,最后再把这些价值模块链接成有效的价值系统。概括来讲,这些对价值链优化与整合的活动可分为企业业务分解与业务创新活动(也即企业解绑),构建新型战略集团(也即企业集群)。这都是针对价值链上企业活动来展现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具体到企业活动的实施又可划分为三种商业模式创新类型:顾客价值创新,成本结构创新,利润保护模式创新[4]。这三个方面均可通过价值链优化得以体现。

2商业模式创新演进机理

2.1 商业模式创新内外部因素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企业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资源与能力,机遇与挑战的过程[3]。企业商业模式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但在经济租金的驱动下,在外部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会不断地演进。①由产业结构、产业吸引力和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等因素构成的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经济环境)发生对企业不利的变化,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其市场竞争的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以重新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②技术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也有着重大影响。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③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一国政策的改变,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观念等的冲突,都会制约企业固有的商业模式,特别是那些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因此,企业必须根据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进行适当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当外部环境(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环境)发生新的对企业有影响(正、负两种影响)的变化时,在顾客价值的强力驱动下,企业开始寻求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首先对自身现状和能力进行科学、全面、客观地分析,在权衡内外因素的基础上对竞争策略(短期战略)进行调整,而这种策略调整又恰好体现在价值链创新上,如企业的并购或剥离、目标市场的再细分和产品的核心多元化等。企业再对其价值活动进行优化整合[5],努力寻求一种最优的组合方式,这就促成了有效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这是一个不断进行评价和调整的复杂过程)。

2.2 商业模式创新演进机理

通过分析价值链及其对商业模式的作用,我们大致可了解其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其演进机理也就比较容易得出。

首先要对企业经营活动充分了解,找出可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控制点。比如,企业的营销渠道存在哪些弊端,根据经验可如何解决;顾客对产品的意见如何,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产品的成本如何减少等等问题,找到这些问题,企业就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然后综合考虑企业现有资源及能力进行战略决策,确定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合理定位。

战略决策做出之后,企业要通过拆分价值链或价值活动创新达到业务分解与业务创新,也即打破企业边界,完成企业解绑;或者是通过延展价值链形成新型战略集团,也即形成企业集群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前者既有存量型创新又有增量型创新,表现为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为顾客价值创新和利润保护模式创新;后者一般为存量型创新,表现在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中,即为成本结构创新企业进行价值链整合与优化之后就要进行利益方关系整合,针对企业价值链优化过程中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交叉进行整合优化,这部分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成败具有关键作用。

接下来企业就要实施具体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反馈与总结。信息畅通在这一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创新过程中不断问为什么,出现了问题不断及时反馈与解决,创新过程才能顺利。

最后环节是对商业模式创新是否成功的评估与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是企业得到经验与教训最多的过程,整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要依靠具体的指标来检测是否达到商业模式创新预期达到的目标,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顾客满意度等。

具体演进机理图如图2所示。

3结束语

本文在价值链基础上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与演进机理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商业模式通过价值链整合与优化进行创新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企业经营活动关键控制点的发掘,从微观角度探讨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对我国企业在探讨商业模式创新,重视顾客价值主张,改进盈利模式,发展利润保护模式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企业目前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即微笑曲线底端[6],这种是由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竞争优势较弱所致。因此,我国企业目前发展方向就是提高决策能力,把握经营环境,通过组织学习强化团队动态能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估与检验仍是未来研究方向,且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与信息快速处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探索与实证的。

参考文献:

[1]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3]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4]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11):141-145。